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一节中世纪概述

一、关于中世纪

中世纪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结束到以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现代欧洲兴起,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样的一个时间间隔,大约有一千二百多年。

中世纪社会背景

在近1200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社会的纷争不断、战争频繁以外,在意识形态领域,神学世界观统治一切,人们的思想受到神学的严格禁锢,极端愚昧和落后。一切科学都是神学的婢女,都要屈服于神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神权理论主宰一切,成为解释法律等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恩格斯指出,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教会信条自然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切都由其内容是否符合教会的教义来决定。

重新解读中世纪的黑暗

一般认为,中世纪没有言论自由,中世纪迫害异端,在人权史上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事实上,中世纪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生意盎然的时代。它在许许多多方面,都取得了不起的成果,不但使当时时代的民众受益,而且也对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中世纪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罗马要素

罗马帝国的版图

罗马法

第二个要素:日耳曼要素

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国家法律的总称。

日耳曼法是继罗马法之后在西欧形成的一种

重要的法律体系。

第三个要素:市民阶级要素

中世纪城市兴起,城市的标志是市民阶级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市民阶级的兴起意味着城市开始走向近代,商人、从事与商业活动相关职业的人们,手工业者、运输业从业者等人构成了最初的市民阶级。

第四个要素:基督教要素

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

一神论宗教。

圣经

基督教与圣经

基督教是指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宗教派别。据传,基督教最早是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的东方,具体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

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为罗马统治者服务。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2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

教会是一个组织,它离不开活动规则,规则就是法律,因此,基督教的教义教规实际上就是法律,被称为教会法。就基督教而言,它的教会法体现在它的经典——《圣经》里面。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圣经》有一百多万字,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基督教教义中的法律思想

(一)教父学

(二)《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一)教父学

三位一体说

创世说

原罪说

天国报应说

(二)《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第一,其内容贯穿着一种伦理化的法观念,一种超现实的价值取向。 第二,主张国家和法律都来源于神。

第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圣经》宣传财产共有。

第五,轻视富人,扶弱救贫。

第六,《圣经》宣传守法。

此外,教会在缓和刑罚的严厉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基督教对中世纪及后世的影响

第一,对知识的影响。

“与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相比,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是一个智识停滞的时期。唯一照亮黑暗的寥落灯光是基督教会点燃的。”([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读写能力成为教士阶层的垄断,神父的著作是各有关中世纪政治与法学理论的唯一资料。

第二,对规则的影响

教会本身是一个组织,不能脱离规则而存在,因此,对教义的遵守,规范性、规制、服从的观念还是很快的注入到基督教教会中,又通过基督教对中世纪的统治贯彻到整个世界中去。

第三,对组织的影响

基督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认为上帝及其在人间的代表

——基督教会与教皇的权力应高于国王与国家的权力。这就向从未受过怀疑的国王与皇帝的权力提出致命的挑战,这是关系到其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这也就是二元权力向一元权力的挑战。于是,世间事物不仅由一部分人说的算,而是至少有两部分或三部分人说的算。在国王、教皇与贵族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我们都知道,正义与法治的源泉是妥协与软弱,因而,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为近代文明埋下了智慧的种子。例如,主教授职权之争中亨利、格里高烈七世及贵族之间的斗争。这正如伯尔曼所言,“最后,达成了妥协,哪一方都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正是这次全面的剧变产生了西方的法律传统。”([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7页。)

第四,法律上的影响

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基督教教会感到斯多葛哲学的诸多理论与自己有着情感上的亲和力,于是便把二者融合起来。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是通过西塞罗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所以,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自然法思想便在中世纪得到曲折的反映。

伯尔曼说,“没有对炼狱的恐惧与对最后审判的希望,西方法律传统就不会存在。”([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5页。)所谓的“对炼狱的恐惧”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天惩罚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讲就是上帝以及代表上帝的教会和教皇的权力对国王权力的分散

与制约。所谓“对最后审判的希望”是指对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的法律审判的相信。这种相信建立在对法律的信任,对上帝的信任,对法官审判的信任以及对国王贵族教会遵守法律的信任基础之上。

第五,政治上的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分崩离析,缺乏统一的世俗领导。此时,“欧洲好像一块四分五裂的破毛毯”。历史呼唤一种能够统一欧洲的力量,唯有基督教堪当此重任,于是,基督教起到了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目的。

第六,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古希腊与古罗马都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其思想家无论多么开明,都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都为奴隶制度唱赞歌,作辩护。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宣言人类在上帝面前的平等,众生平等,作为上帝之

子的人类在原则上是平等的等观点,当然,也不是十分彻底的平等观。

但这毕竟是伟大的历史进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平等观一个是凭借

了基督教,另一个凭借是古罗马的万民法思想。梁漱溟先生说,“中古封建的统治,既资藉于宗教,而宗教自身又复政治化。”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人种交融的地方盛产美女,帅哥;水流交融的地方

盛产鱼虾;文化交融的地方盛产思想;朝代交融的地方盛产

伟人;权力交融的地方盛产法治。罗马与日耳曼,教权与皇权,文明与野蛮,天国与世俗以及黑暗与文明的交融使得中世纪的思想充满了智慧,特色与妥协。

正是中世纪的黑暗衬托了以前文明及以后文明的

辉煌,正是在中世纪修整了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古罗马文明的狂飙突进与文明背后隐藏的阴影,也正是在中世纪各种文明各种权力互相冲突,互相妥协才能为近现代的政治文明与法治埋下有着最优秀基因的种子,并提供了让其成长的最好温床。

第二节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简介:

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创立者,教父学的著名代表。他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

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

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最终成为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名言

当你不问我“什么是时间”时,

我觉得我知道“什么是时间”。

但是当你问我“什么是时间”时,

我仔细一想,我就糊涂了……

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

著作

著有《忏悔录》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论自由意志》

《论美与适合》等。

忏悔录

法律思想体系

国家和法的起源

两个世界的理论

自然法与正义

法的分类

(一)国家和法的起源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与法乃是惩罚及救济犯罪的一种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堕落,是罪恶的产物。

第一,国家和法是作为对人类腐败和堕落的惩罚。国家和法的正当性就是作为维护人间和平的工具。

第二,国家和法的起源也是上帝理性的产物。

第三,从神学世界观出发,提出君权神授论。

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二)?°双城论?±

(三)自然法与正义

(四)法律分类

神法是永恒的最高的法律,是上帝的理性和意志,是最高的理性和永久的真理,也就是正义。

神法的要求:

爱上帝、爱邻人、爱自己;

不得伤害别人;

尽力帮助别人,但首先要注意他自己;

遵守职责和秩序。

人法是维护和平和秩序的一种手段。(治理国家的世俗法即人定法。)通过对犯罪的惩罚来维护和平和秩序,用命令来控制那些没有理性的人的各种欲望。

特点:

第一,必须以神法为基础,治理国家的世俗法应符合神法,人定法是从神法那里获得效力的;

第二,它会因时因地改变;

第三,它对人内心罪过不予惩罚,现实世界最重要的部分还要靠永恒法统治;

第四,其作用只能预防犯罪、维护和平;

第五,它是君主意志的体现,由君主制定和颁布,人人必须遵守,不得破坏。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

的法律思想

托马斯 阿奎那

一、生平和著作

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5~127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五岁时被送往隐修院接受初级教育,攻读当时中世纪学校规定的“七门自由艺术”(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阿奎那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攻读,接触到风靡当时的亚里士多德哲学。1244年学习尚未结束时,他决定参加多明尼克修会,表示献身于天主教和教会。此后,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和德国科隆大学专门学习基督教神学和哲学。

1250年升为神父,不久,他登上巴黎大学的讲坛讲授神学和哲学,在此期间,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注释,撰写了许多著作。包括《论真理》、《反异教大全》、《神学纲要》、《神学大全》和

《论万物的精神》,其中《神学大全》充分体现了阿奎那的思想体系,包罗万象,被称之为基督教的一部百科全书。阿奎那也因此而称为“经院哲学之王”,20世纪中叶的马里旦也以“新托马斯主义”为名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到阿奎那的影响。

法律思想

一、国家和法律的起源与政体论

二、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三、法律的分类

一、国家和法律的起源与政体论

(二)政体论

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父权制的家庭,君主同家庭之父是相似的,可以称为?°人民的父亲?±。国家是上帝的创造,上帝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和象征,治理人民的国王则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托马斯认为在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平民制和暴民制(民主制)六种政体中,平民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是正义统治。而暴民政治、寡头政治和暴君政治是不正义统治。其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

(三)关于国家的目的

政治社会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幸福,而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德风广播,而且要通过有德行的生活(基督教的生活)以达到享受上帝的快乐的目的。不过世俗国家只能引导人们趋向这个终极目的,却不能达到,只有教会才有这个力量。

(四)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的关系

君主的任务有三:确立他所统治社会的安宁;保证不让任何事情来破坏这样建立起来的安宁;费尽心机继续扩大这种福利。

在《神学大全》中,表明了自己的基本倾向是?°双剑论?±,即世俗

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来源于上帝,其差别就在于分工的不同:在涉及有关拯救灵魂的事情上,人们应当服从宗教权力,再服从世俗权力;在涉及社会福利的事情上,人们应服从的是世俗权力,而不是宗教权力。同时强调,?°世俗权力只服从宗教权力,犹肉体之服从灵魂?±。

二、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的特征

两个基本特点:法律是指导人们行动的规则,同时又是一种强制力量。 五个属性:

政治性;

意志性;

规范性;

强制性;

目的性。

三、法律的分类

永恒法(神的自然法)

在上帝的心灵中,存在一种按其目的安排万物秩序的计划,这种计划就是永恒法。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是神的自然法,是宇宙间最高的法,是一切法律的渊源。

自然法(人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我们赖以辨别善恶的自然理性之光。是沟通自然法与永恒法

的心灵渠道。

自然法有三条原则:

自保原则,要自我保存,既是个人的也是整个人了的自我保存。即生命权的延续,才谈得上也上帝沟通,自我修行;

二是本能原则,自然教给人类和其它动物共有的天性。

三是向善原则,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理性促使调整人类向善。

人法(人的成文法)

国家机关制定的世俗的法律。

人法的特点:

第一,人法从自然法中来。

第二,人法以城市的公共福利为目的。

第三,人法应由市民社会的统治者加以颁布,只有国王有权颁布。 第四,人法的内容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调整的。

第五,人法是支配人类行动的准则。

神法(神的成文法)

即《圣经》和神启,它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由上帝恩赐给人类的,人类需要神法的理由:

第一,人有追求永恒福祉的目的,而这超出了人类天然才能的目的。 第二,人的判断不可靠,其行动要遵循绝地无误的、神所赋予的法律。 第三,人法只能规定人的行为而不能够指挥和规定人的内心活动,人又必然得过道德生活,所以有神法补充的必要。

第四,人法不可能禁止和惩罚一切罪刑,而神法可以弥补人法的不足。

二、神意国家观

1、阿奎那的双重理论来源。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即认为国家是人的合群天性使然的观点;二是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即天国和地国的起源论。阿奎那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承认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阿奎那又有和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的地方,他认为人的理性是由上帝赋予的,之一点就和奥古斯丁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阿奎那的理性观与近代思想家们所主张的理性观不相

同,前者的前提是肯定上帝的存在并承认神的理性支配着宇宙。上帝既创造人,又赋予人以理性。人的理性不过是神性体现,目的在于应到人认识上帝的存在。在上帝的“启示”下,人的理性才逐渐从不完善到趋于完善阶段,人类的行为才能逐渐符合至善的目的。一句话,上帝是万能的,在上帝面前,人不是完全独立的,人要依赖和仰仗上帝。而后者最大的特点,也是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在于,是人从上帝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人重新成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理性。

2、国家的定义与目的。

国家是“政治社会”或“城市”,国家的目的是谋取社会的共同幸福(公共幸福)。社会的共同幸福“就是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已达到享受上帝的快乐的目的”。([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5页)

他还说,“享受上帝的快乐这一目的,并不是单靠人类的德性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靠神的恩赐”,“只有神的统治而不是人类的政权才能导致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在这里,他有两个目的,于是国家要服从教皇,世俗的事物要服从宗教的事务,世俗的政权要服从神权,人们要服从神的统治。二是国家要提供条件保证这个目的,这也是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之一。

三、封建等级秩序观

关于国家的统治秩序的基本点,阿奎那也是借助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不平等观,对封建秩序作了符合神权统治的解释。

1、不平等的秩序。

阿奎那认为,国家的产生即是一种秩序的形成,即有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奴隶与自由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人们之间是天然不平等的,人有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上的差别,由这些差别造成的不平等,也是天意的安排。既然自然秩序和人类社会是不平等的,统治,支配与服从就是自然的,符合神意的。但无论什么人,都要服从上帝的统治与安排。

2、三种服从关系。

第一种是无罪状态下的服从,如臣民服从君主,妇女服从丈夫,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他说,“即使是在无罪状态下,总有一些人是管辖另一些人的。”(101页)第二种是为赎罪而服从,这种服从是奴隶式的。人类因为有罪而服从,服从是对原罪的惩罚。第三种是宗教服从。这是最高的和最终的服从。宗教服从就是服从上帝。

3、学说本质。

社会是基督教社会,为了维护基督教会的统治,他是极端自私和蛮横的。

四、君主政体论

阿奎那一方面追随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也鼓吹过亚里士多德提倡过的混合政体。但另一方面,阿奎那也表现出对君主制的钟爱与倾心。

原因有三,第一,君主制能最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目的。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多样体需要统一作为约束。所以,与其让那些达成协议的许多人统治,还不如由一个人统治的好。第二,君主制是最接近自然的方式。而最接近自然过程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他说,“在自然界,支配权总是操纵在单一的个体手中。”(48页)“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体就是由一人所掌握的政体。”(49页)如心起推动作用,蜜蜂群受蜂王指挥,灵魂统治躯体,上帝主宰宇宙。

第三,人类社会的经验证明它是最好的政体。那些不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城市或省份,常常由于倾轧而陷于分裂,反之,有一个国王统治的城市和省份却是一片升平气象,民情欢腾。所以,上帝安排一个君主来统治大众,这是上帝的巨大恩惠。

五、关于法和法律的概念。

法和法律是有区别的。法是理性的精神,法律是理性的具体形式,是法的外化。“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做其他行动的行动准则或尺度。”(51页)法律是“对于种种

有关公共幸福的事项的合理安排。”(106页)

六、关于法律的分类

法律有四种类型:

永恒法

自然法

人法

神法

1、永恒法。

永恒法是上帝对宇宙秩序的合理安排,是上帝领导和指导整个宇宙的规范。

第一,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想。

第二,永恒法是上帝的施政计划。作为观念的东西,他是上帝的理性,是万法之源。

2、自然法。

自然法是永恒法对理性动物的关系。

自然法是永恒法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指导人类社会的法。它是神的荣光在人类身上留下的痕迹。

自然法具有普遍性\不变性和增益性。增益性是指自然法的内容可以增加或附加,也可以删除某些内容。

3、人法。

人法,也即人定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人法是为人们享受和平,过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需的。

4、神法。

神法,是神祇法,基督教徒的新旧约全书等都是神法。它是自然法的增益,神恩的礼物,是对自然法和人法的补充,十进制各项罪恶的安排,是促使人们的内心怎样向善的安排。

神法存在的必要性:

一是,人注定要追求一个永恒福值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不但要接受自然法和人法的指导,而且要接受神法的指导。

二是,人类的判断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在偶然的,特殊的问题上更是如此,而神的法律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

三是,人类的法律不足以指挥和规定内心的动作,因而就有必要再加上一种神的法律。四是,人类的法律既不能惩罚又甚至不能禁止一切罪恶。神法却可以防止各式各样的罪恶。

第四节马基雅维利法律思想

第四节马基雅弗利

马基雅弗利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生活和著述的时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他是文艺复兴的产儿。因此,他的政治学说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我们都知道中世纪是神的世纪,一切都在神学的统治之下。文艺复兴就是要复兴上古文明的精神,从神的庇护和阴影中走出来,从神的世纪重回人的世纪。所以说,马基雅弗利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人重新变成独立的人。

一、论人性

1、马基雅弗利认为,现世的人是自私的动物,只注意权力、名誉、功利和安全。在这种人面前空谈道德尊严和人生的高贵是没有意义的,用自然规律和神圣法规约束人也是枉费心

机,因此,他完全否定了道德与宗教的作用。大家想,马基雅弗利在这里主要是反对道德呢还是主要反对宗教呢?

2、马基雅弗利认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不要服从命运,听任命运的摆布,人要征服命运,驾驭命运。这也是强调人在神的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要摆脱神的主宰。

二、论权力

1、马基雅弗利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就是权力。他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权术。权力本身就是目的,终极目的,不必管权力是否正义.掌握权力的人不必是上帝的代表,也不必是品德优良的人,只要具备夺取权力的技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就应独享其权力.

2、君主要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呢?一要靠法律,二要靠军队,且良好的法律要靠良好的军队作保障.他说:"一切国家,无论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者混合国,其主要的基础扬长避短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同时如果那里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三、论政体

马基雅弗利的政体思想基本上是重复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没有太多的创意。有一点比较有特色的是将君主国进行分类,分为世袭的君主国,全新的君主国,市民的君主国和教会的君主国。全新的君主国是指由他人武力和由于幸运而获得。

四、论统治权术

这是马基雅弗利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也是他的著作被人们关注尤其是被统治者重视的重要原因。所谓的“君人南面之

术”。

一是赞扬和责难,二是慷慨和吝啬,三是爱戴和畏惧,四是守信和无信。

君主要特别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说,“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条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君主论》,83页)

1530-1596

第五节布丹的法律思想

背景:阿奎那是中世纪盛世的产儿,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神学的法律观点。在中世纪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想要发展自己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迫切要求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而这种要求是和中世纪基督教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完全冲突的。我们知道,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势造英雄,一种学说能否具有历史价值首先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现世感越强的思想越是流传得久远,只有现在的才是历史的。

一种思想能否在产生之初就为统治者所重视,能否成为有力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满足政治统治的需要。处于中世纪晚期的布丹和马基雅弗利的思想代表了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利益,故而,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

一种思想能否在产生之初就为统治者所重视,能否成为有力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满足政治统治的需要。处于中世纪晚期的布丹和马基雅弗利的思想代表了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利益,故而,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

布丹生活在16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在独立的国家君主的领导之下,实现了政治统一,但是政治统治者的权威极不巩固,理论上国王拥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的权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几乎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教士、贵族享有广泛特权,制约着王权。而资产阶级的发展要求一个强有力的民族国家,一个强有力的王权,以及和平安全有秩序的环境。当时的资产阶级不需要依靠宗教的支撑,而是要新的保卫措施来巩固世俗的民族国家。布丹的法律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1、国家起源及定义

布丹认为,国家最终是从家庭中产生的,人的本性要求人组成家庭,许多家庭彼此联合又形成国家。国家的产生带有家庭的特点:一是,家庭中成员间不平等,国家中所有人也不平等,强制平等违反人性:二是,家庭要有私有财产,国家也需要私有财产,否则国家就不能维持存在;三是,家庭中家长有至上权威、绝对权力,主权是国家的标志,没有主权国将不国。

布丹认为,国家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这里所说的合法是指正义,或指遵循自然法,这样就把国家同强盗集团、非法组织区别开来,还把它同家庭区别开来。布丹很有创意的地方在于将国家与政府区别开来。把国家与政府区别就意味着防止政府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侵吞人民的权利。

2、论政府形式

布丹认为,一个统一的法律上的首脑作为真正国家的标志,君主制中主权属于国王,各等级的职能具有顾问性质,君主可以和顾问商量,但不受提建议的限制。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同时属于不同机关,那么就不成其为国家,而只能是无政府状态。同样道理,主权是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是不能分割的,不能由不同机关来代表和行使,所以,

布丹是坚决反对分权的。

布丹认为,君主制分为三类,一是暴君的君主国,暴君置自然法、神意法与万民法于不顾,任意对人民施行暴政。二是专制的君主国,君主统治人民如同家长统治奴隶一样。三是明君的君主制,在明君的统治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很安全,有保障,明君尊重自然法、神意法和万民法。布丹当然选择第三种。

布丹反对混合政体论,这与布丹坚持君主制和主权的不可分割有密切的关系。

3、论主权

布丹最有特色、最突出的思想是主权论,这也是他的思想能被当时的时代所接受并流传久远的最根本原因。

布丹认为,主权的定义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大家想,为何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强调主权、君权要受法律的约束,强调法律,尤其是自然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反倒是在中世纪思想家们又开始强调主权高于法律了。这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赋予了中世纪的思想以新的历史使命。中世纪基督教、教皇与教士阶层垄断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各项事务,王权与主权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迫,人民呼唤统一的、强有力的民族国家,于是,思想家就要为主权及主权国家“鼓与呼”。举例:李白与杜甫的区别。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区别。

布丹认为,根据主权的定义可以推导出主权的性质与特点。一是它是最高权力,绝对的权力,它可以绝对地支配人们的财富、生命和整个国家的权力。强调这个最高就是针对教权与王权和主权的斗争。二是,它不受法律限制,因为主权者是立法者,因此不能受法律限制。也是强调主权者的地位。三是,它是永恒的,不受时间限制。四是,它是不能转让的权力。五是,它是广泛的权力。这几个特征都充分体现了主权与王权在中世纪受到的压抑与想要产生的巨大反弹。

4、论法律

布丹认为,法律的概念是“主权者意志的行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主权者不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

布丹认为,法律可以分为:自然法、神意法与基本法。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神意法即教会法、圣经、上帝的意志。基本法指国家基础法,如法国的撒克利法,对其不能破坏和禁止。我想,可能基本法是指宪法和国家中最重要的法律,比如十二铜表法之于古罗马,法国民法典之于法国等。

中世纪法律思想

阶段总结 ——中世纪西方法律思想欧洲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这段世家被人们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战争此起彼伏,充斥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封建主之间、宗教与政权间的各种矛盾,下层人民过的民不聊生,在思想领域,依旧是神学思想占于主导。 欧洲中世纪早期是封建制度与封建国家产生与形成时期,从此的长达一千年的欧洲封建社会中,神学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那么欧洲封建社会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呢?我参考了谷春德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主要特点有三,分别为:教父学、君权神授论、神法。 基督教就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虽然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忙,欧洲由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基督教被封建主所利用,为封建社会所服务,基督教宣扬平等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进步的特征,直到近代以来,基督教在西方国家逐渐扩大,进而在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中的经典,在我很小是时候就总听老师们讲圣经的小故事,讲过亚当夏娃的故事,殊不知那就是圣经的经典,《圣经》当时充当的是成文法的角色,体现了中世纪典型的政治法律思想,例如:1.宣传不重今世,注重来世,轻视富人,扶弱助贫2.宣传政治权利是上帝批准的3.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4.财产公有。从圣经所体现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当时是唯神论。上帝在人脑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在现在看来是非常落时的,可当时来看,上帝已算是客观存在

的,所以也具有进步性。但当时宣扬财产公有,是一种不彻底的公有,因为在新约中,多次提到人民要忍受私有制的剥削。所以当时主张财产公有是一种希望,激励人民劳动,并未贯彻到底。 说到欧洲中世纪的思想,不得不提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奥古斯丁,他本人并没有生活在中世纪,之所以把奥古斯丁纳入中世纪思想家的范畴,主要是因为他的神学思想属于中世纪。奥古斯丁的人性原罪论,主张正由于人生来就具有其始祖遗传而来的“原罪”,人的意志因受到罪恶的污染而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因此人不能不犯罪。但是,人的心中毕竟还存有善性,追求至善的神是人的本性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人生最终的目的,只有在上帝的恩典下人才能恢复意志的自由。要说阿奎那的法律思想,早在在阿奎那之前,法律主要被分为自然法和人法,或神法和人法两种。在多神崇拜的古希腊时期,自然法虽然被称为是神的理性,但实际上可以将它看作是自然规律与伦理道德的结合体。到了奥古斯丁时期,上帝成了唯一的神,于是此时的自然法有了一个明确的制定者,逐渐演变为神法。但因为当时宗教与世俗的统治正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且教会的地位在世俗统治者之下,教会法也未成体系,因此当时仅把法律分为神法和人法还是可行的。到了阿奎那时期,教会已经从世俗统治者手里完全独立出来,且已建立了完善的教会法体系。此时原有的法律分类就显得由其捉襟见肘:如果将世俗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归为人法,把上帝指定的法律归为神法,那么教会所制定的那些规范信徒精神世界的法律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它们显然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神法,也不属于人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重点哥德式建筑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中世纪公元500年至1500年 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途中一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 中世纪=黑暗时代? 负面评价: 造成黑暗的中世纪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罗马帝国在分裂的过程中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东罗马帝国长期采取防卫自保的政策,限制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使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个是基督教分裂之后出现长期纷争,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以政治手段来操纵与压制不同教派,使东正教沦为御用工具,失去了基督教的宗教独立;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新统治者与天主教达成妥协,教皇国的建立加快了其世俗化的进程,远离了基督教的宗教本位,从而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BUT “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建筑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 原因::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 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西方法律思想史

【法律abc】外国法律思想史(history of legal think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2008年04月26日星期六 15:08 法学是一门古老的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作为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史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法学。它既包括法律理论,又包括法律制度史的内容,一般涵盖法律文化的内容。所谓外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主要研究除我国以外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法律学说、法律思想以及他们的法律观点。外国法律思想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缘故,它主要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它包括的时空颇广,内容甚丰。研究的范围包括自古至今的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不同的法律思想。 在西方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他们撰写了大量的体现本人和本阶级意志的世界名著。他们的理论和学说是人类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思想理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有些理论观点主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法律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列宁说:“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列宁全集》第23卷.第40一41页)。因此也可以说,法律理论与国家理沦是统一的整体:这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政治学研究政体也研究法律”(见该书第445页)。孙中山先生也指出,“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所谓政就是众人之事,所谓治就是管理。”就其实质来说,他讲的政治就包含政治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所以,研究法律理论必须与研究政治理论结合起来。这既可以解释政治法律理论的阶级本质,又可以解释政治法律理论的实际效用,从而看出该理论的科学性。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和发展阶段 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从公元前8世纪至今2800年的西方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政治法律理论既包括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理论,也包括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主张。而主要是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政治法律学说和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当然,也不排除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分五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时期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著名的法学家梭伦就进行过法律改革。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哲学家从研究自然科学转而大力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国家和法律问题。希腊有3位著名的思想家对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做出过重要贡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 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中世纪艺术也因此构成其特有的风格,其演变分为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三 个阶段。

被误解的中世纪

被误解的中世纪 ——基于城镇设计影响力和社会生活角度的探讨 “在对异教徒们进行审讯和处决时,当时的欧洲法庭也十分残酷。最常用的就是火刑,因为在中世纪,火刑一直都是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的标志性处罚手段。火刑场地几乎都设于市中心和广场中央,受刑人无论男女,皆须半裸,在前往刑场的路上要受尽路人和行刑士兵所施加的肢体摧残。如果犯人在点火之前向随行的神父忏悔,并且态度诚恳,则有可能获得“宽恕”——在火焰遍及全身之前被杀死。” 在以往乃至现代的很多人心目中,欧洲中世纪(约5至15世纪)这段历史一直被一些扭曲不实之词的表皮包裹着。狂热、愚昧、残暴的灭巫运动,哥特小说中怪诞、恐怖、凄凉和衰败的气氛,宗教的极端控制以及对于异端学说的武断判罚,黑死病的泛滥。零零种种的描述刻画出一个城市与乡村混乱发展,政权高度集中,原始宗教崇拜,文化丧失,人性扭曲,百姓的生活悲惨,公共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场景。 然而中世纪的事实状况是不是如此呢?诚然,这些情形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无疑都是分别存在过的;但是,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当时文明的总体象征,就好似我们的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社会意识形态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弊病。我们不能夸大古代历史的污点,也不能无视其社会生活的黑斑。而应当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评述中世纪真实场景。 在阅读完《城市文化》第一章有关内容,以及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了解到,在文学、哲学以及经济方面,现代历史学家已经对众多夸张的言论进行了纠正,恢复了其中世纪的真正原貌。而在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百姓社会生活方面相关描述是不多的。本文便是基于这种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要探讨的是,中世纪的城镇是如何形成的。11世纪开始,西方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在经历了五个世纪的暴力、瘫痪和动荡之后,欧洲大陆孕育成熟了一种渴望——对社会安定的渴望,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所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诉求。与此同时,乡村发展开始畏缩不前,人们需要走出来在村庄周围或者城堡周围所谓“郊区”进行社会活动;随之才有了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重建:修建城墙,把这种保护永久化和规范化。城墙的设置既抵御了外部的侵略和欺压。同时,有了城墙的保护,任何村庄都能够变成一座安全岛吸引周围的居民。逐渐稳定的生活使得本地的工匠、农夫、渔民等,可以每周或者每半个月一次,集中到集市上进行贸易活动;随着贸易活动日渐稳定,人们趋向于在某些具有

欧洲文化中世纪四位伟大的人物

欧洲历史的中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公元5-11世纪为初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12 -15是中世纪的中期,也是它的全盛时期;公元16-17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是封建社会衰落瓦解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是在混战的状况中。在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中,以六世纪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公元8世纪末和九世纪初,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查理曼国王在1800年被教皇加冕,授予“罗马皇帝”之称。查理曼大帝应该说是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人物了。 在学术和科学方面,中世纪的欧洲知识为即将道来的西方新兴世界作一些铺垫。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他的卡罗林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阿尔弗莱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和他的学术中心,还有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的经验哲学(Scholasticism)和托马斯主义,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Roger Bacon)的实践的重要意义,无一不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harlemagne and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Backgrounds ?Born in Aachen city in 742, where became his capital later ?Grandpa. Charles Martel was mayor of palace of the Merovingian Dynasty ?His father Pepin Ⅲ was the king of L…empire carolingien(法语:法兰克帝国), who was also created the les Carolingiens (法语:加洛林王朝) ? A great organizer 、administrative person and the real politician ? A great barbarian ? The father of the European 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政治家,他不仅促进和巩固了西欧封建制度,而且在宗教文化政策上也有过很多建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宗教文化政策,给后代欧洲的文化风貌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记作家爱因哈德(Einhard)的描写,查理大帝大约生于742年,死于814年。他的晚年,仍然躯干伟壮,高约七尺,巨目炯炯,面赤色常常带着喜容,颇具胆略。他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不道德的地方,但恪守宗教礼节,对于传教和教会的学校,都具有深切的兴趣。“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1](P78-79)查理是于768年继他父亲矮子丕平之后承继大统的。在他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查理大帝功不可没。 查理大帝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武功;二是文治。先说武功。据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欧洲西北角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得到教皇的支持,罢黜了有名无实的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到了丕平之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之后,他开始对外扩张。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征战,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广阔疆域。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2](P35-39)。不仅如此,查理大帝为了扶植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发展,还将大量的土地与财物捐献给了教会,并强迫信众向教会“捐献”土地、房屋、财物等东西。

中世纪法律思想浅析

中世纪法律思想浅析 10级法3班陈琦学号110333020301 【摘要】罗马的衰落并未导师罗马法的灭失,在中世纪教会势力的干预以及日耳曼人的包容下,罗马法与蛮族法兼容并保存了下来。本文着重阐述教会势力对罗马法得以沿袭的贡献,并且通过对奥古斯汀与阿奎那神学思想的大致介绍,说明神学思想对法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罗马法蛮族法神学法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通常会将宗教笼罩下的中世纪描述成血腥的屠杀、黑暗的统治、残忍的迫害、压抑的人性……”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抹杀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神学对法学思想的形成,甚至是对整个欧洲局势的改变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教会信条自然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切都由其内容是否符合教会的教义来决定。”[1]由此,神学法律思想为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法律上的论据,也成为西方中世纪法律思想的中心。 一、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地位形成的原因。 1.日耳曼的入侵是神学开始了对文化统治的重要原因。南下的日耳曼人被成为“蛮族”,因为他们虽然骁勇善战,但却未能拥有像希腊人、罗马人那样惊艳世人的文明。据有的史料记载,查理曼大帝统治前期,90%以上的老百姓都是文盲,为此,他曾要求教会和修道院办学校,一度创造了“加洛林文艺复兴”[2]。这足以证明整个时代为基督教文化渗入日耳曼人的统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2.教会成为蛮族建立新政权的工具。古罗马帝国的崩盘并没有使罗马法彻底消失殆尽,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基础上完善起来的罗马法是蛮族法不可逾越的文明,罗马法固然有其可借鉴的优势,但对于遵循习惯法的日耳曼人来说,是很难吸收甚至是很难理解的文明果实。建立一个帝国式的政治体制所需的经验正是日耳曼人不具备的,这种形势下,一种可以优化蛮族习惯法又使得罗马法得以延续的力量——教会就不可避免的强大起来。“罗马法理念还是有很多渠道显示其存在。首先是教会的影响,特别在巴伐利亚法与加洛林王朝国王和皇帝的法典和法令汇编上留下了印记。”[3]教会势力的传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与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第二章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第四章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五章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第六章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第七章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第八章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附录: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世界文化史大事年表

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欧洲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政治观念 2、理解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的民展与特征 3、掌握阿奎那政治思想和但丁。马西略反对教会统治思想和基本内容。 二、重要名词 神学政治观日月论两剑论阿奎那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但丁马西略 三、教学方法 电脑教学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西欧社会状况与政治思想特征 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5世纪延续一千多年,史称“中世纪” 2、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庄园。 3、中世纪时期,西欧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封建等级制是在日耳曼人建立的采邑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4、5世纪末期,基督教得到了极大发展,体现在一方面各封建小国的统治者纷纷的反基督教,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主教们也主动投靠日耳曼统治者。 5、在基督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工具的同时,基督教会自身的势力也不断增强 6、日耳曼人占领西罗马帝国后,改变了西欧的社会政治面貌。了给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 第一、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 第三、对拉丁化的基督教的继承。 二、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重点)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2)、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政治思想以基督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3)、由于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学之中,神学统领一切,政治领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各门学科包括政治学都没有独立的地们,因此它们在内容上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在形式上被降为神学的不同分支。 (4)、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 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因此,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3、教权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1)、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在与国王的争斗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 (3)、教皇格里商利七世是教权与王权斗争中著名人物,教权思想在他这里显得以发展成熟(明确日月论) (4)、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又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 4、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十二分低下。政治理论基本上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 第二节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重要) 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信仰和理性 1、阿奎那出生在意大利罗马城一个贵族庭,受到教会教育,毕业从事神学的研究和著述,最系统的著作是<<神学大全>> 2、阿奎那神学思想体系的创造,是教会和反教会的力量激烈斗争的结果。把基督教的信仰,作为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圣经>>也是他研究一切问题的基础。 3、他在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时,将信仰置于最高地位。 4、阿奎那把人的道德活动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上帝。因此人要达到最高的善必

一、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

一、古希腊的法律思想 1、古希腊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总特点 2、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3、亚利斯多德的法律思想 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1、古罗马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地位 2、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3、罗马法学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和要点 三、欧洲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1、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2、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3、马西利乌斯、马基雅维里以及不丹的政治法律思想 四、古典自然法学派 1、古典自然法的特点和基本理论 2、古典自然法学的贡献和局限 3、格老秀斯、霍布斯的法律思想 4、洛克的法律思想 5、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6、卢梭的法律思想 7、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然法思想 五、哲理法学派 1、康德的法律思想 2、黑格尔的法律思想 3、拉德布鲁赫的法律思想 六、历史法学派 1、萨维尼的法律思想 2、梅因的法律思想 七、功利主义法学和早期分析法学 1、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 2、密尔的功利主义法学 3、奥斯丁的分析法学 八、现代分析法学 1、凯尔森的纯粹法学 2、哈特的现代分析法学 3、拉兹的现代分析法学 4、制度法学概要 九、社会学法学派 1、社会学法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分支派别 2、狄骥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 3、庞德的实用主义法学 4、弗兰克、卢埃林、卡多佐的现实主义法学 5、霍贝尔的法人类学 十、新自然法学 1、马里旦的新托马斯主义法学

2、菲尼斯的新自然法学 3、富勒的新自然法学 4、罗尔斯的新自然法学 5、德沃金的新自然法学 十一、其他法学流派 1、博登海默的综合法学 2、经济分析法学 3、批判法学 参考书目:《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中世纪美术 教案

教学内容:中世纪美术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中世纪美术教特征、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和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2学时 步骤1 复习旧课内容,导入新课学习(5分钟) 步骤2;新课讲授(分钟) 第三章中世纪美 本章教学要点 1、中世纪美术的艺术特征、精神内涵。 2、拜占庭美术特征、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概述(10分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中世纪的艺术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可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西方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蛮族艺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

古代西方法律思想

第一篇古代西方法律思想 第二篇第一章古希腊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第二篇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封建社会生产和发展时期的法律思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部以研究西方法律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法学体系中的理论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演变过程的了解和掌握,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体验法律思想对法律制度的重要影响。本门课程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行西方法律制度的了解,分析西方两大法系所蕴涵的理论特质。 .古希腊罗马阶段。 2.中世纪阶段。 3.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五)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有主客二分、自然意识、宗教精神、流派纷呈等主要特点。 希腊法律思想是西方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理论源头,也是西方法律文化最为重要的理论渊薮。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于西方法学理论而言是不竭的学术遗产。主要掌握希腊思想家有关正义、理性、法治的主要论述 从法律的起源上来说,法律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基督教作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演化以及实在法的制定、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具有巨大的影响。教会法,即在中世纪长有重要地位的罗马天主教的法律,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 首先,在观念层面,基督教在西方人的灵魂中普遍植入了信仰精神和宗教情怀,为西方法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几乎完全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教会法的效力甚至高于世俗法。人们普遍信仰上帝,而信仰是一种发自人们心灵深处的神秘的感情,它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敬畏,不会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对上帝、对教会的法律的这种恒稳的信仰,使人们容易以一种宁静而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神圣的权威,当法律站到这个圣坛上时,法治大厦就有坚实的基础了。从现代西方法庭的布局和法官的服饰(假发、法袍)中的强烈的宗教色彩,从西方法官、律师以及诉讼当事人或证人宣誓的那种宗教气息,我们可以宗教的深深印记。另外,基督教教义中倡导的一系列理念,也为现代法治社会成长的土壤增加了肥力。比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重视生命的价值,弘扬博爱和人道主义,讲究信义与诚实信用,等等。教义中蕴涵的伦理道德和善良习俗也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发挥作用,成为软化法制的刚性的润滑剂。 其次,在制度和法技术层面,由于教会法是一个达到系统化和较完备状态的法律体系,它的一些制度和法技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教会法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在西方一直发挥着作

对于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一些看法

对于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一些看法 中世纪,人类文明与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上古进入到近古的过渡时期。关于中世纪这段时期到底如何定义,其实版本很多,但是最普遍的说法是以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遭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以公元1453年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作为中世纪的结束。同时,这一年也是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年,因此也有人以百年战争的结束标示着中古时代的结束。在这时期,西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着蛮族入侵的大破坏、黑死病蔓延的疫情与数世纪的纷乱战争,也有引领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查理曼大帝,拜占庭帝国的古典文化复兴运动等文明曙光的重新开启。许多的战争因为领土纠纷或王位继承而发生,如:特勒堡战役、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但是更惨烈的则是藉由宗教名义所发生的十字军东征,这个从1096年一直到1270年横亘欧亚战场的悲惨战火,虽然中间曾经孕育了一些英雄人物像是伊斯兰世界的努尔丁、萨拉丁与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世等,然而这场东西方战火所造成的历史伤痕却是难以弥补的。也让璀璨的伊斯兰文明遭到了极大的创伤。然而欧洲却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逐渐走出了封建的混乱,而迎向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全新的阶段,更为日后欧洲的启蒙思潮、大航海地理探险等活动立下了根基。 在东亚地区,中世纪的开端还是位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秩序重建,相似于古罗马的崩溃,中国汉朝的崩溃带来了将近四百年的纷乱,但民族的融合与文明的重整却缔造了新一波的隋唐盛世,中国在隋唐时期建立了诗歌、品茗与绘画的文艺国度,并在稍后的宋代将精神文明的层次达于巅峰。而更东方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也同样在这一时期迎来了新罗王朝的盛世与平安时代的繁荣。作为亚洲文明交流腹地的中亚地区,佛教文明与摩尼教文明同样也在此一时期达于鼎盛,伊斯兰文明的种子也在此一时期慢慢进入到这个区域。相较于西欧的混乱,中国与环东亚地区的文明盛世与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就像巨大的文化火炬一般照亮整个亚洲,然而黑暗的欧洲大陆却只有少数承继古罗马文明时代的地区在风中燃烧的零星火光。 但是中世纪的转变却是那么地戏剧化,当9世纪末后三国时代为朝鲜半岛一连串的动乱拉开序幕之后,当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并让失去秩序的中亚与东北亚的战火开始在回鹘、党项与契丹各族之间无尽延烧之后,当1180年至1185年的源平合战正式将日本平安时代送入历史的尘埃之后,当1279年崖山之役让维系中国诗词文化的宋朝毁于战火之后(曾有一说认为中国的中世纪文明结束于厓山之战),当13、14世纪蒙古西征与帖木儿征伐的铁蹄横扫中西亚的陆路之后。亚洲的文明火炬逐渐被失序的阴影所掩没,所谓典雅的、尚礼的、风度的文化气息也逐渐隐没,哲学思潮乃至技术革新的发展也逐渐趋于缓慢。当亚洲在中世纪末逐渐趋于混乱的同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1.早期基督教艺术(公元2世纪—5世纪) 早期基督教艺术特点:外形显得简单粗糙,运用抽象化、符号化处理,以及变形手法,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2.拜占庭艺术(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一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的遗产,另外一方面又受到古代东方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3.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著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刘亚-制造学院-05 中世纪就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大约145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止,前后大约一千年的时间。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和文艺复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中世纪的根本特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根本特点:艺术的主题是神。在中世纪的人们看来,神与人是对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所以,艺术应当表现神,歌颂神。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最完美、最神圣的存在,人们愿把最好的献给上帝。于是,作为神灵的居所——教堂,人们不遗余力的将其修缮为当时最完美、最神圣的建筑。中世纪建造的许多大教堂就堪称是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特点是: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直指苍穹,它把你的视线一直向上引导,那上面是神居住的地方!哥特式教堂把你带入了人间的天堂,它的内部是富丽堂皇的玻璃镶嵌幕墙,是金碧辉煌的圣殿,你仿佛步入了天堂,它表现了浓浓的宗教情感。 与哥特建筑一起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据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由于文艺复兴写实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中世纪的艺术是黑暗的吗?不,不是这样的。艺术的发展,很像自然界花朵的开放。春天,迎春开放;夏天,荷花开放;秋天,菊花开放;冬天,梅花开放。各个时期都有它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面。史前艺术有神秘精美的岩画;古希腊有名垂千古的雕塑;而中世纪有辉煌无比的教堂。中世纪的教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的、辉煌的艺术作品。让我们重温法国文豪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赞扬。他说:“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雄伟壮丽的建筑”,“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中世纪的教堂就像希腊艺术一样,它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不要认为,某种艺术作品是光明的,它应当存在;另一些艺术作品是黑暗的,它不应当存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何况,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恰恰孕育在这中世纪的母腹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