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简介:

减法反应时是由唐德斯提出的,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反应时,减数法反应时主要是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部分,然后分析加工的过程。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即为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异即为此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唐德斯把反应时分三类,A B C 三种反应时。第一类反应称为A反应时,又称简单反应时,呈现的刺激,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通常用来做基数时间。第二类反应称为B反应时,又称选择反应时,呈现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B反应时是最复杂的。第三类反应成为C反应时,又称辨别反应时,呈现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一个刺激作出固定反应,其他刺激呈现时,均不反应。根据减数法A B C反应,A是基线时间,B-C是选择时间,C-A是辨别时间。

目的:

通过反应时ABC实验学习使用减法反应时法。

器材:

JGW—B型心理实验台中的计时计数器单元,反应时单元,手键一个。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按起“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光刺激。

3.准备实验。被试坐在反应时测试单元前,双眼平视反应时观察窗口。在各类反应的正式实验前,主试将“学习、测试”键拨到“学习”一侧,按照该类反应的要求练习5次,以熟悉实验情境。练习后主试将“学习、测试”键拨到“测试”一侧。按“复位”键准备下一组实验。

4.A反应。被试距刺激呈现器1米处,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方。指导语:“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请注视刺激呈现窗。当你看到红光刺激后,就迅速按反应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呈现4秒钟你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主试宣布“开始”后,按“简单反应时”键,实验开始。每个被试连续做20次,其中有两次侦察实验。主试按“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若重开一组则按“复位”键,准备下一组实验。

5.B反应。被试距刺激呈现器1米处,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方,右手食指放在绿键上方,右手中指放在黄键上方。指导语:“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请你注视刺激呈现窗。如果看到红光,就迅速用左手食指按红键;如果看到绿光,就迅速用右手食指按绿键;如果看到黄光,就迅速用右手中指按黄键。要求又准又快,不允许提前按键,也不要按错键。如果提前按键或按键错误,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呈现4秒钟后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主试按下“选择反应时”键,实验开始。每个单元结束后,主试按‘打印’键,打印本单元实验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先按“复位”键,使计时计数器清零,再按“选择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新一单元启动。每个被试进行3个单元的实验。

5.C反应。被试距刺激呈现器1米处,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方。指导语:“你听到

‘预备’口令后,请你注视刺激呈现窗。如果看到红光,就迅速用左手食指按红键;如果看到绿光或黄光,请不要按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也不要按错键。如果提前按键或按键错误,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呈现4秒钟后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主试按下“辨别反应时”键,实验开始。每个单元结束后,主试按“打印”键,打印本单元实验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先按“复位”键,使计时计数器清零,再按“辨别反应时”键,新一单元启动。每个被试进行3个单元的实验。

结果:

1.分别计算每个被试的A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并根据减法求出其辨别时间和反应选择间。

2.求出全组所有被试的辨别时间、选择时间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讨论:

比较辨别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参考文献:

王甦,“认识过程的反应时实验”,心理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87,37—42

二、声简单反应时实验

目的:

学习测定声简单反应时的程序。

器材:

JGW—B型心理实验台反应时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

3.“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按下“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声刺激,同时调节左侧音量调节旋扭,使音量适宜。(若室内实验人数较多可选择耳机,当耳机插头插入扬声器左下角插孔时,扬声器自动断开)。

4.要求被试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方做按键状。

5.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间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若再听到刺激声,就迅速按手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声呈现4秒钟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

6.主试把“测试、学习”键拨到“测试”一侧,同时按下“简单反应时”键。先练习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为20次,其中有2次侦察实验。

7.练习结束后,“简单反应时”指示灯灭。主试先按“复位”键,使计时计数器清零,再按“简单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正式实验单元启动。每个单元结束后,按“打印”键,打印本单元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按“简单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新一单元启

动。每个被试连续完成3个单元。

8.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计算每个被试声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

2.分别算出全组所有被试的声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讨论:

根据测定结果讨论声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7—88

2.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京大学出版社,1989,83—85

三、光简单反应时实验

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学习测定光简单反应时的程序。

器材:

JGW—B型心理实验台反应时单元,手键一个。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

3.“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按起“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光刺激。

4.要求被试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方做按键状。

5.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间测量实验,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请你注视刺激呈现窗,当你看到光刺激后,就迅速按反应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光呈现4秒钟你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

6.主试把“测试、学习”键拨到“测试”一侧,同时按下“简单反应时”键。先练习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为20次,其中有2次侦察实验。

7.练习结束后,“简单反应时”指示灯灭。主试先按“复位”键,使计时计数器清零,再按“简单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正式实验单元启动。每个单元结束后,按“打印”键,打印本单元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按“简单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新一单元启动。每个被试连续完成3个单元。

8.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计算每个被试光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

2.分别算出全组所有被试的光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讨论:

根据测定结果讨论光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8—89

2.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87

四、声选择反应时实验

目的:

学习测定声选择反应时的程序,了解声选择反应时不同于声简单反应时的特点。

器材:

JGW—B型心理实验台反应时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

3.“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按下“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声刺激,同时调节左侧音量调节旋扭,使音量适宜。(若室内实验人数较多可选择耳机,当耳机插头插入扬声器左下角插孔时,扬声器自动断开)。

4.要求被试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反应时手键的红键、绿键、黄键上方做按键状。

5.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间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将听到刺激声,如果你认为是高音,就迅速用食指按红键;如果你认为是中音,就迅速用中指按绿键;如果你认为是低音,就迅速用无名指按黄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或错误反应,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声呈现4秒钟后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

6.主试把“测试、学习”键拨到“测试”一侧,同时按下“选择反应时”键。先练习一个单元。

7.练习结束后,“选择反应时”指示灯灭。主试先按“复位”键,使计时计数器清零,再按“选择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正式实验单元启动。每个单元结束后,按“打印”键,打印本单元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先按“复位”键,再按“选择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新一单元启动。每个被试连续完成3个单元。

8.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算出其声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

2.分别算出每个组的声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

讨论:

1.比较声选择反应时与声简单反应时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在被试54次的选择反应时的结果中是否有明显的练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8—89

2.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87

五、光选择反应时实验

目的:

学习测定光选择反应时的程序,了解光选择反应时不同于光简单反应时的特点。

器材:

JGW—B型心理实验台中反应时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

3.“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按起“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光刺激。

4.要求被试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反应时手键的红键、绿键、黄键上做按键状。

5.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间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请你注视刺激呈现窗,如果看到红光,就迅速用食指按红键;如果看到绿光,就迅速用中指按绿键;如果看到黄光,就迅速用无名指按黄键。要求又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或错误反应,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时测量作废,重新开一组。若刺激呈现4秒钟后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并重开一组。”

6.主试把“测试、学习”键拨到“学习”一侧,同时按“选择反应时”键。每种色光练习3次。主试按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若重新开始另一单元,则需按“复位”键后再按“选择反应时”键,指示灯亮,新一单元启动。每个被试连续完成3个单元。

7.练习结束后,主试把“测试、学习”选择开关拨到“测试”一侧,按“复位”键后再按“选择反应时”,正式实验开始。

8.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分别计算个体光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算出本组光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

讨论:

1.比较光选择反应时与光简单反应时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在被试54次的选择反应时的结果中是否有明显的练习效果?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大教育系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7-88

六、加法反应时

简介:

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斯滕伯格认为,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目的:

1.验证斯滕勃格(Sternberg)的加法反应时实验。

器材:

1.JGW-B 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码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各写着一个红色数码;数码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材料清单如下:

3.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码。

步骤:

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

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为“定时”,B选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3.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指示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4.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左手食指放在红色反应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黄色反应键上。

5.32张识记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上,并将检测卡片数码和应作出的正确反应列在记录表相应位置中。

6.指导语:

“我发出‘预备’指令后,你就注视正前方屏幕的中心,当你看到黑色数字时(不论是几个数码),请努力记住它们;当看到红色数码时,请判断它是否是你刚才看到的数字中的一个数码。若认为是,则迅速用左手食指按红色反应键并报告‘是’;若认为不是,则迅速用右手食指按黄色反应键并报告‘不是’。下面练习2次。”

7.将练习用的识记卡片输入A视场;将检测用卡片输入B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单元“触发”键,被试按指导语操作。注意检测卡片上的数码是识记卡片上的数码与不是识记卡片上的数码各练习一次。当被试熟悉操作情景后开始正式实验,否则继续练习。

8.练习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单元右下方的“系统复位”键,再按“反应时”键。然后按照记录表中的顺序输入识记卡片和检测卡片,依照步骤7操作。注意:识记卡片必须放入A视场,检测卡片必须放入B视场。直至32对卡片全部呈现。

9.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打印”键,打印每次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结果。

10.更换被试重复以上实验。

结果:

1.计算不同条件下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和百分数。RT=T-2000ms。

2.比较不同数码长度的反应时差异。

3.比较不同位序的检测数码的反应时长度。

讨论:

1.本实验中,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还有哪些?

参考文献:

王甦,“认识过程的反应时实验”,心理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87,37—42

七、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简介:

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常把反应时间看作对信息的心理加工复杂程度的指标,根据反应时间的延长推断信息加工阶段的增加。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两大类,复杂反应时包括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

单反应之间的最小的延迟时间。选择反应时是指呈现给被试不同得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作不同的反应。辨别反应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其他的刺激反应的情况下测得的反应时。Clark和Chase(1972)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法的一个经典研究。他们设想,句子和图形匹配作业的完成需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即以命题来表征句子,而且对“之上”的加工要比“之下”的需时较多,对否定句的加工需时多于肯定句的加工;第二阶段是将图画转换为命题,且带有前句中所有的介词即“之上”和“之下”;第三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的时间比不同时要少,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否定,则比较时所需的时间比任以命题含有否定时要少;最后的阶段是作出反应。

目的:

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

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白色卡片上有上下两个相距2cm的黑色图形:星形和十字,并有描述两图相对位置的一个句子。星形和十字的上下、左右长度均为2cm。描述分八种:星在十字下面;星在十字上面;星不在十字下面;星不在十字上面;十字在星下面;十字在星上面;十字不在星下面;十字不在星上面。两种图形的描述各有8种匹配方式,所以共有16张卡片。注视点卡片一张。

步骤:

1.将16张卡片按随机原则排成顺序并列表,表中列出每次应作的正确反应。

2.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的“手键”插口上。

3.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

4.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5.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视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放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

6.指导语:

“实验时你将看到由一个星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还有一个描述它们相对位置的句子,你要判断这个句子是不是符合图形。例如图形是‘星在上,十字在下’,如果句子是‘星在十字上面’,则句子与图形符合,你就用左手按键,同时报告“合”;如果句子是‘星在十字下面’,则句子与图形不符合,你就用右手按键,同时报告“不合”。判断和反应要又准又快”。

7.将卡片按表中的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的“触发”键,计时计数器自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结果。

8.按计时计数器的“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

结果:

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讨论:

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

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分析原因?

参考文献:

王甦,“认识过程的反应时实验”,心理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87,37—42

八、心理差异量测量

简介:

心理差异量即被试判别刺激特征时,感觉差异大小的心理量。由于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心理量,所以本实验通过测量被试判别两幅图片的特征差异所需要的反应时的大小,间接测量到心理差异量的大小。

反应时指的是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做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最重要的因变量。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呈现不同的刺激特征(面积,形状和颜色),间接测量出刺激特征的差异对心理差异量的影响及其关系。

目的:

通过测定辨别反应时间,检验刺激的不同特征与心理差异量的关系。

器材:

1.JGW-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测试卡片三套,共30张。

第一套每张卡片上面有两个黑色圆形,圆的直径分别为1cm、2cm、4cm、8cm,两两或自身匹配成对,共10张卡片。

第二套每张卡片上有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黑色多边形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4、6、

8、12,两两或自身匹配成对,共10张卡片。

第三套每张卡片上有两个面积相同的圆,圆的颜色有红、绿、蓝、黄四种,两两或自身匹配成对。共10张卡片。

注视点卡片一张。

步骤:

1.每套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上,将应作出的正确反应填入表中相应位置。

2.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插头插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

3.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200”。

4.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5.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视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放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

6.指导语:“我发出‘预备’口令后实验开始,这个实验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判断两个圆的大小是否相同,第二部分要求判断两个多边形边数是否相同,第三部分要求判断两个圆的颜色是否相同。如果你认为‘相同’就用左手食指按键,同时报告‘相同’;认为‘不同’就用右手食指按键,同时报告‘不同’。判断和按键要又准又快。”

7.将实验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的“触发”键,计时器自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结果。每套卡片呈现完毕后休息5分钟。

8.按计时计数器的“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

结果:

s)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分别画出曲线图。

1.根据面积绝对差异量、相对差异量(Δs/大

2.根据形状绝对差异量、相对差异量(ΔB/

B)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分别画出曲线

图。

3.根据颜色差异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画图。

讨论:

1.不同刺激特征与心理差异量的关系有哪些特点?

2.刺激特征的绝对差异量、相对差异量与心理差异量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文献:

阴国恩,“大小、形状、颜色对心理差异量的影响”,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1999.10,20

九、颜色爱好测验

简介:

由于物理刺激的等量增加或减少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上等量的变化,因而为了度量阈上感觉量,就需要根据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心理量表。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3类。

1.顺序量表。

既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根据顺序量表只能知道某事物按照规定的标志在一定顺序中所处的位置。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可制作顺序量表。

2.等距量表。

只有相等单位而没有绝对零点。根据等距离量表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别,还可以知道它们相差多少。可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

3.比例量表。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它不仅可以表明就其一特点来说两事物相差多少,而且还可以表明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

目的:

通过测定颜色爱好的程度,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作顺序量表。

器材:

不同颜色的笔一套(10支)。

步骤:

1.对偶比较法:

(1)实验前主试按对偶比较法原则排列呈现顺序,并制成相应的表格。每对色笔比较两次,两次比较时应颠倒两支笔的空间位置。

(2)主试按顺序成对地呈现不同颜色的笔,要求被试加以比较并报告两者中喜欢哪一个,被试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不能有折衷答案。主试记下被试的选择结果,喜欢的记“1”分,不喜欢的记“0”。并将得分填到相应的格内。

2.等级排列法:

(1)主试要求被试依“最喜欢—最不喜欢”的顺序将10种颜色笔从左至右排好。主试记下结果,排在最左侧者计10分,然后依次减少1分,最右侧者计1分。

(2)主试要求被试依“最不喜欢—最喜欢”的顺序将10种颜色笔从左至右排好。主试记下结果,排在最左侧者计1分,然后依次递增1分,最右侧者计10分。

结果:

1.计算对偶比较法的等级顺序,并将其转换为等距量表。

2.用等级排列法所得结果列出等级顺序。

讨论:

分析两种程序的结果。

参考文献: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48-149

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的步骤

十、注意广度

简介:

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范围。早在1871年,N.S.Gevens便以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的数目来研究此类问题。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一般用速示器将数字、图形、词或字母等刺激材料,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出来,由于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研究结果表明,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目的:

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学习用速示器测量注意广度的程序,并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

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记录用纸。

2.点子图卡片2组,每组13张,每张卡片上有点子3-15个不等;其中第一组卡片上的点子为规则排列,第二组卡片上的点子为不规则排列。

3.背景卡片一张,练习卡片一张。

步骤:

1.主试将每组卡片随机排列好,在记录纸上标明卡片的排列序号及点子的个数。

2.接上电源;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100”。

3.将背景卡片输入B视场。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红点。

4.指导语:“请你注视眼前的注视点(红点),当我发出‘预备’口令后,将出现一些黑色圆点,这些黑点呈现时间很短,你要注意看,并迅速报告有几个黑色圆点。下面我们练习两次。”

5.练习卡片输入A视场。主试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触发”键,启动速示器,呈现时间为100毫秒。

6.正式实验,将第一组的13张点子图卡片按记录纸上的排列顺序逐张放入A视场。依照上述步骤进行第一组的实验。主试则在记录表上记下反应结果。

7.休息一分钟,依照上述步骤继续进行第二组材料的实验。

8.两组实验完毕之后,要求被试写出其判断点子数量策略。

结果:

分别统计每个被试正确判断的百分数。

讨论: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5—137

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实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05—207

1.规则排列

2.不规则排列

十一、注意起伏

简介: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注意起伏的一个周期可以分为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正时相表现为感受性提高,负时相表现为感受性降低。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为2—3秒至12秒,平均约为8-10秒。注意周期性的短暂的变化,我们主观上是觉察不到的,并不影响许多种活动的效率。注意的起伏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有关。

目的:

通过知觉“双关”图形验证注意的起伏现象。

器材:

1.JGW一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记录用纸。

2.“双关图形”卡片一张。

步骤:

1.将电源插头插入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拨动电源开关,接通电源,计时计数显示为零。按定时键,工作方式选择为定时。在计时计数器面板的右上方数字方阵中按下180.000秒(即定时3分钟)。

2.接上电源,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在“工作方式选择”栏选A为“常亮”。对被试宣读指导语:“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截去顶端的棱锥体。你可以看到中间的小方形时而凸出,时而凹进。当我说‘开始’时,你要把注视到图形的每次变化在纸上记一小横短线。当我说‘界限’时,你在横短线旁划一竖短线。在没有听到我说‘停止’之前,要一直注视着图的变化并画线。”

3.主试发出“开始”的口令,同时按动计时计数器数字方阵“R/P”键。主试每1分钟发出“界限”口令一次,3分钟后发出“停止”口令,计时停止。

4.接着要求被试尽量保持某种图形,记录在有意志努力的情况下凸凹出现的次数。指示语:“你现在要加强意志努力,一边注视图,一边将它想象成为一个空房间,三面是墙,上面是天花板,下面是地板,小四方形是凹进去的。就这样看下去,每当你看到图形发生变化时,就用铅笔在纸上记一小短横线,当我说‘界限’时你在短横线旁划一短竖线。”并重复步骤2、3。

结果:

1、计算每名被试每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

2、比较每个被试在第一和第三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及其在有意志努力情况下注意起伏的次数。

讨论:

注意起伏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4—455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实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21—223

十二、划消实验

简介:

为了比较个人工作的某些能力,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工作,观察每个人在完成这个工作时的精确性和速度,就可了解到个体差异。但这个共同的工作必须是所有被试熟悉的程度都一样,因此,为了防止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测验效果,划消工作可以作为测验用的共同工作。划消用的材料多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几何图形、数字等。

由于要求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按一定要求划去某个知觉对象,如果被试是认真地进行实验的话,他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而迅速地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寻找的特定对象,并且要准确而迅速地把它划掉。假如划消的时间较长,那么要取得好成绩还必须要坚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即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始终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当然,首先还必须具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和信心。

自19世纪以来,这类划消测验曾用来了解和比较被试的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注意力、智力落后、疲劳、校对工作的效率等等。

目的:

通过划消实验测量个体的注意集中程度,学习使用划消实验板。

器材:

JGW-B心理实验台划消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步骤:

1.准备工作:

(1)将划消实验单元从实验台被试侧的桌面下拉出。

(2)用导连线将计时输入和划消单元输出联接好,将测试探笔的插头插入划消板的“探笔”插口。

(3)按教师要求装好测试纸。

(4)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开启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5)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扎测试纸的数字‘0’,要求用笔垂直下扎。每个‘0’只许扎一次,并要扎到底,划消顺序为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当全部扎完时,立即用笔点击测试纸右下侧螺孔内金属孔。”

3.正式实验:

4.主试宣布实验开始,同时按下操作箱左侧“启动“按钮,计时计数器启动,开始计时计数。实验中要保持安静,不能有任何暗示。

(2)主试将数据记录或手按打印键,打印测试结果。

(3)更换被试及测试纸,继续上面的实验。

结果:

1.计算个人的注意集中指数:

查阅总字数正确划消字数—错误划消字数

注意集中指数= ——————×——————————————

查阅时间应划字数

注:错误划消数包括漏划“0”数和划消非“0”数。

2.比较本组结果。

讨论:

分析注意集中指数。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大教育系

2.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7—149,335-337

十三、彩色负后像

简介: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可以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目的:

认识彩色负后像现象。

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表1只,手键一个。

2.10×15平方厘米的卡片一套,其中测试卡片3张,每张卡片中心分别有半径为2.5厘米的红、绿、蓝色的圆形,圆形的圆心又有一个小“+”;白色背景卡片1张。

步骤:

1.准备工作:

(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将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的“手键”插口上。

(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调节速示器A、B视场的明度使其达到最大;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B均选“定时”,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001”,B背景。

(3)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选为“反应时”。

2.正式实验:

(1)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侧,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口,要求被试在正式实验时两眼注视圆形中心的“+”,左手食指放在反应键上。

(2)主试将白色背景卡片输入B视场,将测试卡片(红色)输入A视场。

(3)主试宣布“实验开始”后,将“工作方式”栏A键拨向“常亮”,用手表计时1分钟。1分钟后,主试将“A”拨向“定时”,同时按“触发”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要求被试看到彩色“后像”消失时立即按下反应键,主试记下计时器的时间,即彩色负后像的延迟时间。

(4)按上述顺序进行绿色、蓝色负后像实验。

结果:

统计不同刺激条件下,每个被试负后像的延迟时间。

讨论:

分析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是原色调的近似补色。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19—420

实验记录表:

十四、颜色混合

简介:

颜色混合分为加色法和减色法两类。加色法的颜色混合又称为光学混合,其定律有:(1)补色律:凡两个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产生白色的颜色光是互补色。例如黄与蓝,红与蓝绿即为互补色。在混合时,如果比例不对则成为不饱和的彩色,色调偏于过多的一色。(2)中间色律:在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他们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与黄混合产生橙色,蓝与红混合产生紫色。中间色的色调偏于较多的一色,饱和度决定于二色在光谱轨迹中的位置,越近则越饱和。(3)代替律:如果颜色A+颜色B=颜色C,若没有颜色B,而颜色X+颜色Y=颜色B。那么A+(X+Y)=C。说明每一种被混合的颜色本身也可以由其它颜色混合结果而获得。例如,黄与蓝混合时,其中黄色不一定是纯光谱色,也可以是其它颜色混合的结果,其终极结果仍为混合得出白或灰色。

目的:

了解颜色混合的间色律和补色律。

器材:

1.JGW-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

2.10×15平方厘米的卡片,左边10×10平方厘米为彩色(红、黄、绿、蓝、橙、紫),右边10×5平方厘米为黑色的卡片,每种卡片各2张,共12张。

步骤:

1.接通速示器的电源,速示器电源开关选择“ON”,灯亮则表示电源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常亮”,B选“背景”。

2.被试坐在速示器的观察窗口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并对其宣布:“现在请你判断一些颜色。当我说开始的时候,请你通过窗口观察里面的颜色,并说出左边是什么颜色,中间是什么颜色,右边是什么颜色。”

3.主试将实验卡片分别输入A.B视场。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并按“触发”键开始实验。主试记录被试的报告结果。如果被试没有看清楚,可以反复进行观察。

4.更换卡片重复步骤3的实验。

结果:

统计每个被试哪几对颜色组混合后能够产生白色或灰色;哪几对颜色组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的混合色。

讨论:

1.本实验结果能否证实颜色混合的补色律和间色律,为什么?

2.在本实验中,色觉正常的人在色觉混合时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实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8-110

3.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22-423

十五、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简介:

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使人们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

目的:

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

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

1.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4)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求出左、右眼渐增、渐减系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2.计算左、右眼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讨论:

分析本实验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209

实验记录表:

十六、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

简介:

闪光融合频率是很复杂的现象,目前其生理机制还在探索之中,但它是一种较有用的视觉生理指标。我国一些研究者曾采用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视觉疲劳指标进行研究。研究指出,在海拔2000~4000米的路上驾车,经6小时工作后,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将明显下降。同时,它也是电影、电视放映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若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越高,就表明眼睛对于时间上的明暗变化的分析能力越强;也可以说,对时间的视敏度越好。

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界融合频率随光相的强度增高而增高。闪光在时间上和强度上可以分为二相,一为暗相,一为光相。

2.面积。小面积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比大面积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来得低。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的区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3.在视网膜中,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当刺激区域越小时,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在中央凹比边缘高,这表明锥状细胞比杆状细胞有较高的空间视觉敏度。

另外,一些附加刺激的作用,如声音、味觉、嗅觉等刺激都可以改变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目的:

比较颜色、亮度、占空比对cff的影响

器材:

JGW—B心理实验台中光点闪烁仪单元。

步骤:

1.准备工作:

(1)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本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如下:

(3)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分为递增和递减系列进行,各做4次,按ABBA系列进行。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实验在双眼条件下进行。每个被试均进行9种条件的实验。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分为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每种系列各做4次,按ABBA顺序进行。

(4)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分别求出每个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的cff的平均值及总平均值。讨论:

1.实验条件对cff的影响。

2.分析本实验的系统误差。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209

实验记录表:

实验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迷宫测试 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迷津)学习了。它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迷宫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本迷宫难度中等),但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 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到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 迷宫学习量度是以达到一定标准所需尝试的次数、时间和错误数为指标的。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机器鸣响)。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须注意的是,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测试中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测试中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迷宫实验,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通过迷宫的学习行走过程,观察被测者的空间定向能力和记忆思维能力。 二、仪器与材料 迷宫测试仪 上海心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三、实验方法 1.首先将迷宫测试仪与计算机连接好,调节好挡板角度,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 图形。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仪器实验” 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迷宫测试”,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单击“开始实验”按钮进行实验。屏幕呈现“请按指导语要求操作仪器”提示语。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迷宫实验,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闭上眼睛或戴遮眼罩),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期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后仪器会长鸣一秒。当你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实验结束。弹出“实验已结束” 提示。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可以让主试拿着你的手并将触棒放在开始处的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6.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教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教育学和动作技能学习等学科有很大关联。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体育心理学实验教案

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手指、手、手腕灵活性的心理学仪器, 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实验仪器:BD-Ⅱ-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实验板圆孔: 直径1.6mm, 100 个, 各孔中心距20mm; 2.金属插棒: 直径1.5mm, 长度20mm, 110个; 3.记时: 1ms--9999 S, 4位数字显示, 内藏式整体结构(见下图); 4.记时开始与结束可以用按键, 也可以由棒插入左上角第1个孔与右上角最后1个孔自 动进行; 5.实验用镊子: 1 把; 6.专用箱子:1 个,尺寸370×300×90 mm; 7.电源: 220V, 50HZ、 实验方法: 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 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 下至上,......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记时会自动开始与结束,记录下插入100个棒所需要的时间; 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深度知觉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本仪器可测量人视觉深度知觉的能力,并且在这种测试条件下,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飞行员、炮手、运动员、汽车驾驶员以及其他与深度知觉有关的工作人员的测试和选拨。 实验仪器:BD—Ⅱ—104A型深度知觉仪 组成部分 1、七根垂直的竖棒,位于两侧的固定的六 根的标准刺激,位于中间可前后移动的 一根为变异刺激。 2、一台可驱动中间竖棒的电机。 3、一个操作竖棒移动的手键,手键上有“前 进”、“后退”两个按键。 4、仪器各部分均放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内。箱子顶部有一支荧光灯照明,在箱子前端有一 个供被试用的观察窗。 5、箱子的左侧有一个标尺,与可移动的竖棒相连接的指针随着竖棒的移动在标尺上做同步 运动。 主要技术指标: 1、变异刺激的移动速度:25mm/sec、50mm/sec 快速、慢速二档。 2、移动范围:±200mm,准确度为1mm。 3、标准刺激标尺位置:0、前100mm、后100mm。 4、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横向距离:45mm。 5、观察窗尺寸:110×20mm。 6、荧光灯:1支,12W。 7、电源:200V,50Hz 8、外形尺寸:605×200×220mm 9、仪器重量:10K g。 使用方法: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实验心理学》指导操作手册

实验指导操作手册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分院(系、部):教育学院 教研室:特殊教育 课程名称:实验心理学 授课班级: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主讲教师:唐健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实验心理学》 邯郸学院制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心理实验导论 教学时间:1学时。 目的:1、了解心理实验的基础知识 2、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 3、掌握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与方法 内容:1、心理实验的基础要求: (1)复习或预习 (2)安排和指导 (3)规则 (4)实验记录 (5)实验仪器 2、心理实验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对待被试 (2)正确对待实验结果 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 4、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5、心理测验的功用 6、心理测验的实施 (1)防止滥用心理测验 (2)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 (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7、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 (1)题目 (2)正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或讨论 (3)参考文献 (4)附录 实验一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目的: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阀测量计。 步骤: 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

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4.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5.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6.每两系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结果:计算个人手心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阙限,并求出本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讨论:有人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阙限对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1.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4—248 2.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14---215; 3.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3-26 4.《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大教育系 实验二恒定刺激法 目的:通过测定重量差别阈限,学习恒定刺激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高5cm直径4cm的圆柱体一套共8个其中100克两个,88克,92克,96克,104克,108克,112克各一个。 步骤: 1.依随机原则排出变异刺激(包括100克的一个)呈现的顺序:然后变异刺激各与标准刺激(100克)配成一对,每对比较10次,为了消除顺序误差,10次中有5次先呈现标准刺激,另5次先呈现变异刺激。 2.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侧,右手伸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主试用粉笔在测试面上放刺激物处标出位置,也应将被试前臂接触桌面的位置用粉笔标出来,以便休息后仍可回到原处。 3.实验开始时要向被试做示范操作: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圆柱体慢慢上提,使它离开测试桌面约2cm,2秒后放下(这时胳臂肘不要离开桌面)每对中呈现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1秒,以免被试的第一个质量感觉消退,当被试防下第一个重量后,主试立即插上第二个重量。二次比较至少间隔5秒,以免各次感觉互相干扰,主试呈现刺激时,切莫让圆柱体碰被试的手。 4.指导语:“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圆柱体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圆柱体放在测试面上时,就用刚才示范的方法轻轻地把它提起,注意这时地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住这个感觉。当拿起第二个圆柱体时,就用你对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的重量感觉进行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些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些就说“重”;如果分不清轻重就说“相等”,这样一共要比较几十次,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一致。请注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是轻、重、还是相等”。 5.按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或是相等的判断,要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记下“一”“+”或“二,,,每比较10次后休息2分钟。

2017年第一学期运动心理学教案

教师备课本(20 17 ~20 18 学年第一学期) 院部体育学院 教研室社会体育教研室 课程名称运动心理学 授课班级16级社会体育 授课教师王炎超 职称助教 20 17 年9 月 2 日

注意事项和要求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训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教案按每堂课(2-3节)为一单元设计编写。 一、教师备课本编写注意事项: 1、教师备课本组成部分:封面、课程概况、教学进度表、课程教案。 2、课程概况: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模块、考试方式、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教学目的要求、能力培养及教学重难点等。以上课程信息内容必须同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保持一致。 3、教学进度表: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表,教师在编写教学进度表时应明确规定周次、时间、授课主题、学时分配等信息。 4、课程教案:是教师备课本的主体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授课题目、相应章节、授课时间、课时、教学方式、地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仪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备注、课后小结。 5、理论课和实践课统一用此备课本。无论是手写还是打印稿,统一用此备课本模板,打印稿除课程概况外,其余统一双面打印。 二、课程教案编写注意事项: 1、授课主题:是所讲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为便于开展模块化教学,其内容名称可以异于章节名称。 2、教学重点、难点:指该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实践教学还包括实践操作训练的主要指导要点;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指导方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法等。 4、教具仪器:指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所有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包括备课本、教材、模型、图表、直尺、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实践教学包括所用到的实践仪器设备。 5、教学设计:又称教学安排(流程),是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安排,可供参考(但不限于)教学设计选项有:考勤点名、作业反馈、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内容、课后小结、知识拓展、延伸阅读、布置作业等,具体可视实际教学内容安排以上某些选项组成该堂课的教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设计还可补充实践步骤或实践流程。不同专业,其课堂教学设计也可有不同特色。 6、教学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各项内容的具体化,教学设计的各项内容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次写出。 7、教学备注:用于批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学生思维的实际案例,或实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等。 8、教学后记:是教师完成本堂课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教学后记必须手写。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内容简介 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书作者在近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本书编写过程中,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并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学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基本要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心理实验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科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六、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第四节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体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作用:(一)体育实践工作者的需要;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第三章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运动需要与运动爱好之间的关系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仍欲望,且感到它是我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进候,人们才有兴趣参与并学习它。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 运动兴趣的分类 ●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初级水平)、乐趣(比较高 级水平)和志趣(高级水平)。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1、强大的动力作用。 2. 培养学生装的探险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装运动兴趣的方法: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2、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内容和项目;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注意教法手段多样化; 5、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6.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在他们面前的事放在碟子上的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这里有《时代》的跟踪报道。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更成功。 我们可能有非常矛盾的道德冲动体验。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相当令人惊恐的著名实验,是关于人们当被要求伤害他人的时候,内心关于个人道德和服从权威的想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Milgram希望通过进行这个实验,可以在二战这个灾难后深刻理解纳粹战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饶恕的行为。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测试一对被试,一个担当“老师”,另一个担当“学生”。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大概是坐在对面的房间,但实际上他不会受电击)。取而代之,Milgram会播放一些喊叫声,听起来就像是那个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 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阿希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编辑本段从众定义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编辑本段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编辑本段原因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遵循社会规范往往可以得到奖赏。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编辑本段结论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这也就是中国所谓的“人云亦云”吧。

实验心理学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看到“实验心理学”这几个字,你也许会联想到与下图类似的情景。 心理学的诞生是件默不出声的琐事,未曾有一丝张扬。这天,在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寄宿性的招待所)的破旧建筑物三楼的一间小屋子里,一位中年教授和两位年轻人正张罗着一些器具准备实验。他们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一种铜制的,像一座钟一样的机械装置,上面吊着一个重物,还有两块圆盘)、“发声器”(一个金属架子,上面升起一只长臂,有只球会从这里落下来,掉在一个平台上)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这套电路比今天开始电气培训的初学者用的那套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这三位是威尔汉姆·冯特教授,一位47岁的男人,脸长长的,一身简朴的装束,满脸浓密的胡须;他的两位年轻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奇,德国人,及G·斯坦利·黑尔,美国人。这套摆设是为弗里德里奇做的,他要用这套东西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感知到他已经听到球落在平台上的时候,到他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没有记载写明那天是谁负责让球落下,谁坐在发报键跟前的,可是,随着那只球砰地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喀地一响,随着微时测定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现代心理学的时代就到来了。 ——摘自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其目的是考察决定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条件,发现其规律,从而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那么,什么是实验的方法呢? 实验,就是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例如: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埃利奥特及其团队 (Elliot等,2007)研究了颜色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他们对上百 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每位考生都拿到一份考卷,考 试题目都是一样的,只是考卷的左上角涂的颜色不同,有的人的 考卷上涂的是绿色、有的人的是红色或灰色。结果,拿到红色考 卷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差。 如果想要了解研究详情请看:Elliot, A.J., Maier, M.A., Moller, A.C., Friedman, R., & Meinhardt, J. (2007). Color 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