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课程论文论文标题:七鳃鳗

姓名:**

班级:A12海科

学号:120105210

七鳃鳗

摘要:七鳃鳗为溯河且营生半寄生生活的冷水性的原始鱼类,外形园棒状,很像鳗鱼。又名八目鳗,又因为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7个鳃孔,所以得名为“七鳃鳗”。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它们与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胄鱼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其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奥陶纪,长期以来,七鳃鳗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代表,是难得的活化石,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关键字:七鳃鳗日本七鳃鳗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

七鳃鳗目有1科3亚科6属41种,分布于世界寒冷地带,均为溯河洄游和淡水生活物种种类。在41个种中有32个种栖息于淡水,18个种营寄生生活,我国有1属3种,均分布在东北,即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东北七鳃鳗成体小,体长约130毫米,生活在中朝界河鸭绿江上游及辽河,吉林浑江,东北七鳃鳗终生生活于淡水中。雷氏七鳃鳗分布于乌苏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及兴凯湖和朝鲜北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雷氏七鳃鳗的幼体体长达230毫米,至成体后缩短为 120-180毫米,日本七鳃鳗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南至日本、朝鲜沿岸、北至阿纳德尔和阿拉斯加。在我国,日本七鳃鳗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图门江水系。

七鳃鳗体呈鳗形、无偶鳍、无上下颌、头部前端腹面有一吸盘状口漏斗、呈圆形、故称圆口类、其口缘有穗状突起,漏斗内壁有圆

锥形角质齿,起钻孔和吮啜作用,其排列状态及数目依种而异,是生物学家进行分类的依据之一。七鳃鳗的舌端有齿构成的舐刮,部鳃下肌中有一对特殊的腺体,口腔腺包在有色素的囊中,舌下面有一导管开口,能分泌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还能制造蛋白水解酶,这和寄生生活相适应。日本七鳃鳗的眼很发达,具晶状体及虹膜,但变态前的幼体眼不发达,外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中央,其后方有一长椭圆形浅色斑,是具有感光作用的顶眼区,眼后两侧有七对鳃孔,有人误认为眼,故有八目鳗之称。日本七鳃鳗雌雄异体,无生殖导管,而且卵小,数多。

七鳃鳗分为寄生或非寄生两种。寄生性七鳃鳗的生活史可分为胚胎期、幼体期、变态期、寄生营养期和繁殖期5个阶段。寄生性七鳃鳗为肉食性种类,它的觅食方式与别的种类不同。它们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还算比较老实,生活在河流或湖泊的底层水域中,幼体借咽底部的内柱所分泌的粘液,粘附滤取水中的有机微粒等食物。寄生性的七鳃鳗发育完全之后,生活方式则转变成寄生生活。成年后的七鳃鳗的口很奇特,呈圆形,没有上下颌,头部前端腹面有一吸盘状口漏斗,外围还长有绒毛,牙齿都长在上下唇及舌头上。一旦到寄主身上,先是用牙齿刺入寄主皮肤,然后向其内注入口腔腺液,以防止寄主血液凝固并使其血红球和肌肉消化,在接来下的寄生生活中,就可以慢慢享受寄主的血液、体液和熔化了的肌肉。成年七鳃鳗非常具有挑衅性,几乎所有水生动物的身上都有它们的踪迹,鳟鱼,白鲑,胡瓜鱼,梭子鱼,白胭脂鱼,黑水牛,棕色大头鱼,鲤鱼,岩鲈,大眼狮鲇和白

鲟等都会受到它的攻击。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它们也会吸附于像鲟鱼和雀鳝这种有鳞甲的鱼类身上,这些鱼类也很凶猛,可七鳃鳗依然我行我素。不过有时七鳃鳗也会对其寄主论功行赏,如对身材魁梧的大马哈鱼,七鳃鳗可以用口吸附在其身上轻松的原产卵地,因而会齿下留情,不会对寄主至于死地。

有实验表明,日本七鳃鳗在繁殖前雌雄个体的体色、体长、体重、净体重、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因此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区分性别, 两性只在性腺重和成熟系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到了繁殖期,日本七鳃鳗成体在繁殖期时体重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 其主要原因是性腺的发育程度不同, 随着性腺的发育和逐步成熟, 两性的体重均有所增加,但雌性卵巢中卵的发育速度较快, 从而导致雌性体重显著大于雄性, 到繁殖结束时, 雌性体重将明显轻, 并小于雄性体重。

成年的七鳃鳗一般在秋季开始进行由海入河(海产型)或由干流向支流(淡水型)产卵的洄游,但要到来年春季(4-6月)才产卵,春季洄游的种类性腺已经成熟,当年春夏产卵,成鳗在产卵洄游时不进食,产卵场一般在江河支流。在进行伟大的繁殖工程时,先是由雄鳗选择水浅,流快,沙砾底的水域筑巢,雄鳗到产卵场后就开始筑巢% 不久就有一条雌鳗来帮忙,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用拖和震的方法使小石松散并将其拖到巢的下方,砌成堆,形成一个直径500-800毫米,呈卵圆形或圆形的凹陷,这就是它们的( 产房)。有时也会有第二条雌鳗来帮忙,但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卵巢筑成后,它们开始交尾,交尾的方法很有趣,先是雌鳗用口吸附在巢上的石块上,雄鳗用

口吸附于雌鳗头部,然后,雄鳗用身体的后段将雌鳗卷住,形成( 麻花) 状,接着,雌鳗、雄鳗的身体后部开始剧烈地振动,排出卵子和精子、卵的表面有粘性,能粘附住因振动而扬起的沙粒并沉入巢底,产完卵的雌雄亲鳗就会分开,并立即一起把巢上方的小石运往下方的石堆上去,由于江水流急,能激起许多细沙到巢上,把受精卵掩埋起来。这种繁殖方式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直到雌鳗把卵全部排完,两亲鳗才离开产卵巢,一条雄鳗有时可以和两条或两条以上雌鳗进行体外受精活动,繁殖过后不久,亲鳗便全部死亡。

七鳃鳗通常一生繁殖一次,每条雌鳗产卵数万粒,卵淡黄色至蓝黑色,呈粘性,直径约0.7毫米,含卵黄少,受精卵进行不均等的全分裂,胚胎先发育成幼鳗,不过日本七鳃鳗生长极为缓慢,幼鳗在淡水或返回海中生活3-7年后,才经过变态成为成体。

由于营寄生的生活方式,七鳃鳗成了经济鱼类的杀手。在有些地区,七鳃鳗对渔业危害十分严重,有一些国家,如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每年都要捕捞一定数量的七鳃鳗,他们除去七鳃鳗的粘液和内脏,然后热烘,烟熏,油浸或醋渍后食用,日本七鳃鳗肌肉中含水分51.70% ,粗蛋白1 3.96% ,粗脂肪32.75% .灰分0.04% 。与海鳗、鳗鲡比,其肌肉中水分含量相对较低,而脂肪含量则较高。与常见水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日本七鳃鳗肌肉中可测出1 5

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较高,且碳链较短.容易被吸收,仍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在测得的1 5种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总之日本七鳃鳗蛋白质,

维生素A、D 的含量都较高。七鳃鳗的脂肪含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七鳃鳗的身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

由于日本七鳃鳗个体发育及性成熟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生5 ~

6 年才能进行繁殖,且一生只繁殖一次, 加上水污染的日益加重, 致使产卵场和幼体七鳃鳗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上水质污染影响生存环境等原因,日本七鳃鳗的资源量相当少,已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等级, 成为我国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之一。日本七鳃鳗作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从19世纪初就引起广大科学家的关注。在国内对日本七鳃鳗进行了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功能基因和药用基因,并已构建了脊椎动物进化和海洋生物制药研究的平台。

七鳃鳗是联系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重要桥梁,从遗传信息基础来说,七鳃鳗反映了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史。同时,作为脊椎动物最直接的祖先,七鳃鳗又为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因此,深入开展以七鳃鳗为基础的遗传发育研究对于理解和揭示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常文赵盛龙张义浩主编《海洋生物系列丛书海洋生物-鱼类》

○2于水燕张庆伟主编《中国海鱼志-七鳃鳗》

○3刘鹏张辉赵文阁等日本七鳃鳗冬季两性形态及个体生殖力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淡水渔业》08 0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