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基础教育微课集合器
- 格式:pptx
- 大小:211.57 KB
- 文档页数:5
微课:集合求和-错位相减法概述本微课将介绍集合求和中的一种常用方法——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通过将两个集合错位相减从而求得它们的和的方法。
本文档将向您展示如何使用错位相减法来求解集合求和问题。
目标本微课的目标是让研究者掌握错位相减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能够独立运用该方法解决集合求和问题。
内容1. 什么是集合求和- 集合求和是指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求和的运算。
- 集合可以包含数字、对象、符号等各种元素。
2. 错位相减法的原理- 错位相减法是通过将两个集合错位相减,即将第一个集合的第一个元素与第二个集合的第一个元素相减,将第一个集合的第二个元素与第二个集合的第二个元素相减,以此类推,最后得到一个新的集合作为求和的结果。
3. 错位相减法的步骤- 将两个集合按照相同的顺序进行错位排列。
- 逐个对应位置的元素进行相减。
- 将相减的结果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4. 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对两个具有相同长度的集合进行求和的情况。
- 该方法常用于解决数学题、统计问题以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计算。
5. 示例假设有两个集合A和B,求它们的和:A = {1, 2, 3, 4}B = {5, 6, 7, 8}使用错位相减法求解:A -B = {-4, -4, -4, -4}得到的结果即为集合A和集合B的和:{-4, -4, -4, -4}。
总结通过本微课,您已研究了集合求和中的一种常用方法——错位相减法。
通过将两个集合错位相减,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和。
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对两个具有相同长度的集合进行求和,并且常用于解决数学题和统计问题。
希望这个方法能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集合求和的问题。
参考资料- 张三, "错位相减法解集合求和问题", 数学研究,2021.。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案模板(优秀10篇)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在任务驱动与分组协作中体验和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能够借助网络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①掌握各类网络信息检索方法;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④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四、教学手段①网络电脑教室(与Internet相连);②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③Office、IE浏览器等软件;④ftp服务器(在教师机架设一台FTP服务器)。
五、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教材选用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模块强调学生在经历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掌握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方法。
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借助网络有效地获取信息,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着重要求学生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归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这将为本模块其他内容和选修模块的继续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本节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该部分设置了任务,要求小组协作、借助网络检索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初步了解学生的网络检索水平,并通过比较这几种方法的差异性及各自的优缺点,得出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学会根据遇到的具体问题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第二部分学习使用搜索引擎,在众多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中,利用搜索引擎使网络信息高效检索成为可能,但是不同类型的搜索引擎及搜索引擎的不同使用技巧均会影响检索的结果和效率。
该部分设置了搜索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六、学生分析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总目录《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总目录卷首语i/i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数字教材/王志刚2/1技术改变学习促进减负提质/任学宝3/1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更应重视立德树人/熊璋4/1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钟祖荣5/1用互联网重塑现代教育体系/焦建利6/1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写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创刊四周年之际/王志刚7/1让技术为教育评价赋能/本刊编辑部8/1行动吧,数字教科书来了 /石鸥9/1大数据思维: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养/张增田10/1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展/雷朝滋11/1数据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原理/余胜泉12/1技术赋能教育新图景:数据驱动的教育生态/柯清超特稿1/5智能技术支撑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雷朝滋12/5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变与不变/朱东斌专题1/8在线教研的模式、工具与可持续发展建议/龚文丽梁家琦胡小勇1/13数字时代的教研转型与发展/岳维鹏赵永涛1/17面向人工智能教育的名师工作室教师培养策略/王同聚1/21基于同步课堂的教研训立体化实施研究/王敏军2/5基于物理数字化实验的初中生数据素养培养探究/张利平刘平瑶夏小俊柏毅 2/9物理智慧课堂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与优化/高嵩王雪邵梦媛尹苗2/13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压力传感器实验教学探究/詹善生汤金波2/17借助技术改进物理实验动态过程探究/葛元钟2/2〗基于数字教材的初中物理实验支架式教学设计与分析/顾圣元3/5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是语文课程实践的时代课题/王云峰孙建辉3/10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张媛吴欣歆3/15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深化路径/张春红3/19指向思维力提升的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赵富良3/23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的着力点/潘苏西4/5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实践范例/卢宇张黎楠夏梦雨余胜泉 4/10面向素养培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緒金岭谢忠新4/14以课程群建设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袁中果常青龚超4/19轻人工智能:聚焦中小学生的智能教育/梁锦明5/5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数字化教学---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为例/韩金崔鸿5/9中学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以PhET辅助下“自然选择”教学为例/余海峰李德红 5/13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生物学情境教学/刘艳红5/16在线教学中改进师生交互的策略探究/马丽邵丹玮 5/20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线上线下融合探索—以“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为例/周玲6/5如何当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谢嘉幸张媚6/9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生本音乐课堂教学/王秀会6/14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思考/李奇蔓潘丽琴6/19微信公众号助力音乐教学与研究—以“人教音乐”为例/张楠6/23信息技术融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雷天胜7/5数据赋能的未来教育评价/余胜泉7/11学业质量评价的技术突破一基于区域实践/何永红7/16智能技术支撑区域规模化诊断的理念与实践/易杰陈兴玲李晓庆7/22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提升数学教学的价值/罗强7/28关注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教 学探究/张金桥陈贤杰8/5基于PO E教学策略的线上教学设计—以探究含氯消毒剂的性质和应用为例/胡佳王祖浩 8/10信息化环境下化学核心课程资源的定位与研发—以人教化学数字教材实验视频的研发为例/谢明阳 8/16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化学课堂增值评价探索/黄躬芬黄丹青8/21融合传统与现代实验方法的深度学习—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为例/郑华90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总目录总目录8/25运用数字化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电离过程的自发性/佘平平刘然8/29应用温度传感器探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热效应/裴传友马善恒杨芹9/5智能写作评价及其技术发展/荣维东李自然9/10人工智能介入语文主观题评卷工作的思考/陈霞9/15中文写作智能批阅的精准实施与结果的有效运用/刘兵易海华9/20要理性认识中文写作智能批阅技术的运用/龚志民 10/5人工智能+教育: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场景/卢宇马安瑶陈鹏鹤1C V10基于学习行为可视化的区域智慧研修平台构建/蔡可李佳健1(V14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全文瑛 10/18智慧课堂赋能阅读策略:内涵、路径与实践/刘晓梅 11/5技术促进学习的范式与实践—以小学数学为例/张慧伦尹相杰董玉琦11/9认知工具支持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贾楠王利11/1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交互工具研发/宫静高岚11/17 GeoGebra工具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宁11/21智慧教室环境下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以“探索图形”为例/萧恩颖12/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 —基于TMK理论视角的思考/张峰峰孙彩平12/1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获取和 开发/林红12/16深度融合:数字教材教学应用课例引发的思考 —以“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为例/盛宏宝12/20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育人情境创设中的应用/王迪张馨尹理论探讨2/25融合应用理念下的中小学数字教材设计策略/沙沙代毅赵子莹2/30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单元学习设计策略—以小学图形化编程为例/田爽李云文2/35中学思政课教师在线教学工作现状与改进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分析/刘建良陈质颖3/27基于SPOC平台研发数字教材的行动与展望—以“地理云课堂”为例/赵学研朱雪梅4/23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思维培养的七种教学策略/尹以晴李宁宇柳晨晨王佑镁5/23 5G时代的基础教育.•机遇、挑战与发展建议/王胜远王运武张笑5/27虚拟现实环境中小学科学具身学习的支持策略/杨颖韩晓玲杜晓燕6/27基于敏捷迭代模型的“广州塔创意沙盘”开发与实践/莫莉姣陈岚鑫钟柏昌7/32数据驱动课堂教学决策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案例解析/黄炜王昭君李锋8/33基于“思维型”课堂理论的初中人工智能教学模式设 计/燕雨杨现民郑茜9/24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学教一体化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例/曹一鸣10/22中小学生智能核心素养模型与培养策略/王永固李一航11/26人工智能+STEM教育如何实现—以“智能分类垃圾桶”教学项目为例/莫莉姣陈岚鑫钟柏昌数字课堂1/25双线混融习作教学:坚持儿童立场,落实因材施教/吕立晨1/29初中生制作微课提高学习能力的实践探索/伍小斌1/33用信息技术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案例解析/胡素娟1/37云课堂环境下“数据与统计图表”项目式学习/王勤 1/41生活化的项目式实验教学思考与实践—以“光锥”数字化教学为例/梁结李金玲1/45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助力高中英语读写整合精准教学/徐使超1/49生活•资源•数据:信息渠道整合下的小学英语语篇 教学/沈秀华1/53智能手机在物理实验演示中的融合应用/沈正杰1/56小学科学空中课堂视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雷晨光1/59移动终端技术助力历史空间观念落地—以“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学为例/张勇1/62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说明文数字化教学—以《梦回繁华》为例/雷冰1/66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文学赏读教学---以契诃夫小说“TfcZto/it/aGoisjmKTtfGfenT为例/程欢2/40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路径/满春燕2/44智慧课堂上运用明信片教学的实践—以“明信片纪事:对话辛亥革命”为例/谭凯瑶2021年第12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I 91总目录2/48思维导图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叶希希2/52网络环境下读写整合的高三英语文本复习教学/邓勇 2/56微课在小学音乐器乐教学中的运用---以陶笛教学为例/孙茂2/59利用开源硬件掌控板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芮清 2/63 “为你学”微课的设计与实践—以小学科学“火山”为例/刘兴2/67 “智慧生命”资源库助力小学科学精准教学/吴小芳3/32让微课在小说单元阅读教学中显“微”力/蒯正聪3/37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科学生成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罗丹岳赛赛3/41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物理建模数字化实验—以浮力实验为例/刘信生汤金波3/45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举隅—以“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曰常生活中的新变化”教学为例/王子健3/49基于智慧学习空间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V乂“Comic s trip & Welcome to the imit”一i策为紙/许颖朱玲骊3/54基于“话题+微技能”式微课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杨琪3/58指向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题设计/黄淑燕3/62思维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的算法思维过程可见/商永明3/66三“式”助学:探寻线上习作教学的密码/黄一超4/28基于云平台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与思考/盛华玲 4/33技术融入课堂,智慧绽放云端—以疫情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陈雯4/37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对数函数概念”教学/王凯 4/40 “互联网+地理实践活动”的在线教学实践/金梓界林雁4/44在线地理分层教学实践探索及思考/汪红艳胡双梅4/48融合信息技术创设生物学教学五类情境/王瑜杨忠顺 4/51非直播模式下山区高中历史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王文坚路志煌 4/55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的实践与再思考/朱超颖郑智伟 4/59基于美术学科课型优化配置数字资源—以人教美术数字教材为例/徐国辉4/62常态教学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蒋炜波5/32融合信息技术优化线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唐丽蓉5/36疫情期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地理视角看新冠肺炎疫情”实践活动为例/程子序5/40信息技术助力历史时空观念培养—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崔小洁5/44动态几何软件辅助下线段最值微专题设计—以旋转变换的主从联动问题为例/胡玺舜佘文娟 5/49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涂金花5/53核心知识突破与教学情境生成—以《回延安》为例/蒯正聪5/56初中英语导读直播课例析---以“The London E ye is on y o u r right"一课为例/严彬然5/60全息交互助力学生思维可视化/王澎路虹剑5/64基于数据诊断的“三精三自”试卷评析策略/梅建芬 5/68数形可视化的认识与应用/王统增冯琦6/33基于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混合式学习实践—以《骆驼祥子》为例/常凯6/38初中音美结合的网络教学实践探索—以‘‘ ‘动听的’曰记画”为例/吕源孟然王娟郭懿萱6/42英文书写直播教学的实践探索/常春兰6/46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高的DIS实验教学/陈晓平赵惠松6/50 3D技术融合小学数学让思维可视/王宗宝李红梅6/55依托辅助系统探究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策略/陈榕权6/59 “玩中学科学”线上教学实践/金娟6/63传感器辅助下的“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 响”教学/王丽群6/66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传感器的探索/王琼霞刘晓昕7/37借助网络智能平台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徐慧榕周琳 7/41基于云教学平台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及思考/刘晶7/45数字赋能无拼音识字教学实践探索/陶瑾瑾7/49微课助力小乐器进课堂—以尤克里里教学为例/武雯静7/53运用DGS软件设计函数图象变换的教学课件 —以一元二次函数为例/江春莲7/58 “简谐运动”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李允和7/61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高频错题教学/朱家浩7/65仿真程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以“二次函数图象”PhET教学为例/刘翠程广文 7/69运用生物学科普视频促进深度学习/黄彩渴韦艳艳 7/72基于A R技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欧姆定律为例/赵晗嫣吴建平奚艳妮7/76寓教于乐,互联共通---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王旭8/37巧借数字工具激活阅读思维例说/唐霖勇8/43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视化教学---基于GeoGebra的数学可视化实验/去峻8/48顺势而导因地制宜92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总目录总目录---简谈互联网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黄彳思奇8/53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创作双课堂教学实践—以音乐主题创作为例/张磊8/58基于数据反馈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实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会反思”教学为例/杨青王颖8/62小学英语“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案例/许宇华8/66技术如何助力小学语文“云端”教学/彭小芹8/70多媒体技术助力体育教学实践/唐京山8/73人机交互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探究—以“分数除法计算易错题的再学习”为例/宁柳妹 9/29面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多技术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李宇韬9/33基于电导率传感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例/顾仲良9/37基于大数据的初中历史精准教学路径初探—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为例/王巧丽9/41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网络媒介教育—以四到六年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为例/胡静9/45利用手持技术促进学生证据推理素养发展—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例/谢立平9/49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试卷讲评课的实践探究/郭卫强9/52借助信息技术对用氯化钙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再探 索/游宏王杨薇子昌洪娟9/55基于GeoGebra设计与实现椭圆可视化动态课件/周李晓10/26 “互联网+”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写故事”写作活动为例/范贤辉10/31用数字化手段突破“光的干涉”教学难点/杨恋冯杰10/35初中语文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猫》为例/陈沛10/40高阶思维培养视域下的数字教材教学应用策略/徐广会黄炜10/44 “互联网+英语”同步课堂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陈天阳10/49 “深度融合”亦可“浅”?一从一堂课看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姜宇婷10/5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京剧国粹教学实践/陈林娟康园 10/56在GeoGebra可视化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眼光 —以动点最值问题为例/陈康智10/59技术赋能课堂评价促进化学深度学习—以“乙稀”为例/廖伟梁王怀文龚康佳10/63初中化学直播课教学设计中的节奏把控/邱激扬10/66基于智能终端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应用—以“统计与概率”为例/蔡笑梅董双威10/69 “智慧平台+V R技术”的教学新探索—以“认识东南西北”促进空间观念发展为例/农艳霞刘志11/32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多模态名著阅读教学课例探究/黄雪祥11/37 “以微课之“短”扬微课程之长—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慠课同课异构为例/蒯正聪11/41线上线下双师教学实践与探索—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为例/王贵11/45人工智能辅助英语句法可视化学习路径与思考/徐使超贾炯11/50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新型双师课堂实践---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阅读课为例/S瓦丽11/55普法短视频开启法治教育新样态/吕媛11/59智能平台支撑下的跨学科教学---以“垃圾去向追踪”为例/张迪李晓庆李晴和剑菲11/63后疫情时代常用信息工具辅助下的混合式教学—•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张艺士姚毅锋何小玲 11/67数据支撑下的典型错题库建设和教学改进/徐明旭 12/24虚拟仿真实验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探究—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例/杨玉佩12/28混合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拼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胡玥 12/32 “双减”背景下物理学科数字化作业探索/王国军汤金波王俪运12/36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设计现状分析/胡双梅汪红艳12/40基于知识应用原型的信息技术线上学习设计/苏永权12/45借助GeoGebra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素养/安振亚12/49 A R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沉浸式学习—以“月相变化”为例/许贤苏李玲芬12/52智慧课堂环境下建构式概念教学—-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例/纪田甜张春青创新课程1/70巧用创客教学法激活3D打印课堂/徐钦1/73 STEM理念下的小学人工智能算法类课程教学探究/剂倩倩3/70科学与工程整合视角下的项目式学习—以“ ‘天问一号’火星降落伞工程设计”为例/胡志丹2021年第12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丨93总目录3/74基于项目设计与实施“荒野求生”STEAM课程/应奇奇3/78高中数字化物理实验“D IS探究课堂”校本课程设计 与教学/吕黎洁4/65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漫画教学实践/俞良燕4/69创客教育理念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探究/董琳雪4/73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项目教学探究/李晶 6/69中小学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李敏8/77跨学科视域下STEM素养模型建构/贺凯强10/73融合信息技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与 策略/占德杰11/71中职学校“STEM+创客”教学探究—以“智能餐厅结算系统”为例/刘海龙陈冬冬 11/76面向计算思维的编程项目设计与应用—以“制作龙舟大赛体感游戏”为例/王康熊轶吕立立12/56大概念视角下的STEM校本课程设计/孙娜教研视点2/71美术网络教研范式新探/赵玉晶2/75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地/田陆萍2/79家校一体化网络教学实践及思考/邱道学张倩3/82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在线培训的实践研究/严加强4/77信息时代精准教学再思考—从关注数据的“学会’’训练到指向育人的“会学”素养/王蕾5/7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创客教师实训策略/龙丽嫦5/76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学的认识、经验与成效/王小明6/73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王鹏远6/77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应用实践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实践为例/李宗澜6/81高中生物学线上集体教研的探索和展望/陈燕7/78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为例/祖松梅7/84物理数字教材资源的设计及其应用价值/张秀凤9/59基于数智系统的小学数学精准化学业评价实践/王敏军葛素儿9/64线上线下相融合构建教学新常态/王薏9/68基于教学平台的同步课堂教学范式与实践/方艳金宏雁林海霞10/77以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周丽芬吴宇清10/82创新教研途径,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以小学英语“名师课堂”为例/蔡艳莲11/80关联主义视域下优质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合肥一中为例/封安保12/60 “双减”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作业改进模型/王小明12/64双线双师融合课的实践探索—以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为例./邹贤莲甯桂彬张道敏名师引领1/77地理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郭剑峰2/83翻转课堂的沉淀与创新/张福涛4/80精构数字化支架助力项目式学习—三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袁晓萍5/80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的优化与进阶/上官卫红6/84把握六个核心要素玩转智慧课堂/王盛之7/88语文“双课堂”探索之路—以鲁迅经典作品案例教学为例/邓虹8/81科学网络曰志:打开混合学习新天地/施昌魏9/72发展数字阅读提升学习能力—基于大数据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李燕 10/87数字化助学从设计学习过程开始/严加强11/84数字资源赋能,构建融合共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堂/季晓军12/69重构•迭代•创生:自主学习型课改实践优化路径/梅建芬区域示范9/78以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引领广西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陈桂军魏莹莹黄艳兰9/83构建“3+3+3”框架,用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学校整体推进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应用的实践与思考/刘志袁丽萍新实践新应用1/82动画建模软件助力物理习题教学的实践/洪和森1/85天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彭云龙1/89基于大数据搜索平台探索地球的过去和现在/宋波宋秋宾2/87云小组智慧社群的组建与运作/袁晓萍2/91非网络教学条件下高中教学错题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朱凌燕3/86高中物理教学中传感器实验六步法/王刚杨天照4/84物理线上教学的经验与反思—以“榜次定律”为例/王昭冯杰94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总目录总目录4/88应用动态数学软件探究铅球投掷问题/陈应飞4/92微课制作的十八般兵器/王志向孟瑞瑞于君红5/86课程资源平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快乐阅读•读中积累”系列课程为例/田恬5/89融合应用仿真软件探究磁场分布成因一兼谈学生疑难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詹善生汤金波 5/92视觉词教学软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周佳6/89可视•建模■拓展—“运动和力”App教学探索/陈智伟朱静钰7/93高中物理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初同喜8/86谷歌地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认识经纬网”为例/彭云龙9/86中学物理可编程自频闪物体运动学实验初探/詹善生汤金波梅晓璇9/90借助GeoGebra软件破解初中物理光学难题—以凸透镜动态问题为例/陈林桑芝芳9/93软件工具在高中物理运动仿真及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乔永海10/92微信公众号:走向“小作家”的乐园—以“百草园”为例/黄一超11/88基于云平台的地理智慧课堂教学实践/雷雨萌11/92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制作动态课件直观演示桦尺蛾 数量变化/杨汉文张小勇12/74时空观念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数字地图使用探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关欢欢12/77物理仿真软件在项目学习中的应用—以“潜望镜”虚拟实验为例/司徒敏域外传真8/90美国中小学数字教科书应用新进展/陈丽华钱玲 12/81欧洲教师数字胜任力自评工具简述与启示/苏晓倒张潇马武林数字咖啡屋1/94网课作业换新装/曾越华2/94应对信息时代挑战,语文教师准备好了吗/程翔3/90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经历与思考/梁燕3/93线上思辨读写展现别样精彩/梁玉玲6/93 3D打印助力跨学科综合实践---从一部新书说开去/苗元秀8/94引入动画情境,让学生更爱探究月相/聂润秋12/87教育应该怎样智能化—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预警机制” /魏宁2022年重点选题计划2022年,本刊继续秉承“面向教育现代化,引领数宇化教学”的办刊理念,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教育关键问题以及学科研究重点,聚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与创新,致力于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高质量文章、优秀教学案例与典型应用实践,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服务。
课程名称:集合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授课教师: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规则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运算规则教学难点:1. 集合运算的应用2. 集合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 集合的概念-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含义,如:自然数集合、学生集合等。
- 强调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三种方法表示集合。
3. 集合的运算规则- 介绍并集、交集、补集和差集的概念。
- 讲解集合运算的法则,如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运算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如何解决?4.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微课教案(集合12篇)小学微课教案第1篇第1部分学习目标:队列队形训练学习内容:军训常规内容重点:向左向右看齐难点:齐步走学习步骤:一、动作训练(5课时)1立正2稍息3跨立4向右转5向左转6向后转7向左看齐8向右看齐9向中看齐10蹲下11起立12报数13站军姿14紧急集合15解散16军礼17欢迎仪式二、队列训练(3课时)1正步走2齐步走3跑步走4上前一步走5上前三步走6原地踏步走7向两边踏步散开8向左边踏步散开课后小结:1、在进行50米快跑的练习中要注意辅助练习动作的正确性、2、注意及时的纠正学生的摆臂动作、第2部分学习目标:掌握快速跑的动作学习内容:队列练习50米快速跑重点:在练习中能很好的发挥速度难点:在发挥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动作学习步骤:一、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组织复习队列练习、教师提出练习的要求、2、进行集体的练习、以四列队形进行练习、教师呼口令并提醒存在的问题、同时时常的要提醒动作的要领、3、领做蛇行的队列练习、要求练习时队伍整齐、间隔距离相同、学生活动:1、自己要领会齐步走的动作要领,并在练习中体现、2、能够跟随教师的口令很好的完成练习、3、在做蛇行队列练习时能很好的掌握要领并在练习中体现、组织:四列横队一路纵队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重点:在练习中能很好的发挥速度难点:在发挥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动作教师活动:1、带领同学们做一些准备活动。
高抬腿,加速跑。
教师要及时的纠正准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复习蹲锯式起跑的动作。
3、两人一组进行蹲锯式起跑的练习4示范加速跑的动作,并提醒加速跑的动作、5、分组进行加速跑的并采用蹲锯式的起跑。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的作好准备活动。
让身体尽快的进入状态2、要根据蹲锯式起跑的动作来复习。
并要灵活的运用要领。
3、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奔跑出自己的最快的速度。
同时要用正确的奔跑姿势。
4、在练习时要注意发挥蹲锯式起跑的作用。
组织:四路纵队和散点队形三、放松身心,结束本课舞蹈:《幸福与拍手》学生自由散开在老师周围,开心的放松身体。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董胡【摘要】Micro course is not only important education resour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but also a found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for school education.It creates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the teachers' classroom bining with pres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gital era,we design and develop a micro course of 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We hope it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in application valu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micro courses.%微课程不仅是师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创造了便捷条件.结合现在的数字化微时代的发展现状,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期望其成为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教育资源,并对微课程资源建设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期刊名称】《微型电脑应用》【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3页(P13-14,24)【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开发;教育资源【作者】董胡【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长沙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某一知识难点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视频,微视频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耦合性等特点。
2022年6月10日第6卷第11期现代信息科技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un.2022 Vol.6 No.11DOI:10.19850/ki.2096-4706.2022.011.050基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张民,陈军,黄思博(惠州学院 网络与信息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摘 要:以面向本地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训平台建设为例,提出了师范院校在校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在职教师培训均适用、线上线下结合并且可根据需要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实训平台的建设方案,并介绍了平台的研究特色和应用效果,以及利用平台开展相关教学应用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同类院校实训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训;平台;教师教育中图分类号:G434;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2)11-0196-03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ual Training Platform for the Improvement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ZHANG Min, CHEN Jun, HUANG Sibo(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re,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of teachers in thi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improvement actual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can be universally adopted for serve teachers training and inter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learning at normal universities. It combines online with offline and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by using platform to carry out relevant teaching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ual training platform of similar universities.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tual training; platform; teacher education0 引 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