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姓名:杨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邓波

20060601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

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5 第24卷 10/2006 华中建筑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 Space 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以及 《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 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现象学通过人的出场将事物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不象实证哲学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分析方法,只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中性、客观和简单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在胡塞尔的建筑学还原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中都体现了这一现象学方法。正是基于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海德格尔才把对 “存在”这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奠定在了现象学的基础上。 基于这样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阐释 了核心概念“场所”。舒尔茨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 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他在现象学在今天 ——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张 丽 娜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10-0015-02 摘 要 该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对于这一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个人理解,最后着眼于重新讨论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作为对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 诺伯格?舒尔茨 建筑现象学现实意义 A bstrac t Pond ering t he k ey concept of the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t his pa per analys es t he m 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ory and the rea son why this met hod is chosen for researching. Also, the p a p er offers s om e p ers ona l unders ta nd ing ab out this k ey concept and this research method,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and situ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is theory for today. Key Words Norberg-Schulz,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Practical meaning 作 者邮 编收稿日期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10093 2006 03 06 《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中引进了“存在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存在空间’不是一种逻辑一数学的词句,而是包含了人和环境的基本关系。‘存在空间’的概念在这里被分解成为相辅的两个词‘空间’和‘特征’,以同基本的精神功能‘定位’和‘识别’相一致,按照建筑的定义,‘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再用‘集结’(gathering)和‘事物’(thing)的概念来解释”。① 舒尔茨提到“存在 空间”概念的形成“受益于海德格尔的定居的概念(Concept of dwelling),‘存在空间’和‘定居’是同义语,而‘定居’在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建筑的目的,当人能在环境里面为自己定向并和环境打成一片,或者简言之,体验环境作为有意义的,人就定居下 来。” ② 为了充分研究场所的现象,舒尔茨进一步将场所从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对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核心概念理解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一理论中贯穿始终存在两个“平等”。第一个“平等”是基于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的思想。在现象学中面对现象本身就意味着同时面对事物和指向事物的意识两者,这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鲜明对照。在现象学中事物由于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而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这也是建筑现象学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建筑意义的关键。第二个“平等”指对于“内部”和“外部”的考量,表现在“场所”这样一个核心概念中。自然与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和自然的关系是彼此尊重和相互报答的关系,而不是对手和敌人、征服与被征服、也不是耗用与被耗用的关系。舒尔茨用“内部”和“外部”来解释这样的关系,用内部领域和外部世界的分隔和联系、象征和对比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这两则“平等”关系是笔者对于“场所 (Place) ”、“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样?综合论述? Zhang Lina 建筑 论坛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一、部分与整体 1.整体可以被分析成两种不同的部分:实体性部分和要素。实体性部分是能够离开整体而持存并且被呈现的部分;他们能够与其整体相分离。 当他们被如此分离以后,实体性部分自身成为整体而不再是部分。因此,实体性部分就是那些能够成为整体的部分。 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要素是非独立的部分。 2.心灵是世界和世上万物的一个要素;心灵的本质上与它的对象相关联。心灵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心灵和存在互为要素;它们不是能够从其所属的整体中被分割出来的实体部分。 3.同样,人们常常把心灵与大脑和身体分离开,好像心灵是一个实体性部分,而不是奠基于大脑和身体的一个要素。 4.灵魂是个要素;它与身体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它奠基于有它予以生机并且加以决定的身体上,而且它在身体哪里得以表达。 人是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物质化的精神。但是灵魂常常被歪曲地表现,被转变成实体性部分。 5.可是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我们联结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却忽视其他的部分;或者,我们把一个要素看成是和另一个要素完全一样的。 每当我们思考某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联结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 二、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1.意义正是居于它的所有表达项之中但又在它们背后的统一性。 潜在和缺席构成的视域环绕着的事物的实际场方面。 事物总是以多于我们已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总是保留着更多的显象。

2.同一性不是多样性的一个成员;立方体不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或外形。 同一性超越其多样性的呈现,它也不仅仅是显象的总和。 同一性总是绝不能被还原场它的显象; 如果同一性此时以一种方式呈现,他也保留着其他的被给予方式及作为同一事物而重新显现的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又隐蔽自己。 事物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3.在我们的哲学分析中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赢得这些同一性所具有的实在性,展现他们与其呈现的多样性有所不同的事实。,而且还要表明,尽管他们是难以把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经验的事物的一个成分。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 每种多样性都是不同的,都是其同一性所固有的多样性。 通过展现每一种存在者在其独立的实存上而且在其呈现能力上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学帮助我们避免还原论。 4.一旦我们把其他人的在场引入进来,把主体间性的维度包括进来,那么就会有更丰富广阔的多样性开始发生作用。 5.自我的觉察。我们把自己确立为表现的接受者。我们人格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就存在于记忆、想象和知觉的相互影响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时间意识流之中。 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显然有别于任何被给予我们的对象的同一性,但是它与其他自我、其他人的同一性属于同样的种类。 然而甚至在这样的语境下,甚至在主体间性的经验之中,我们以一种无法逃避的方式居于我们的中心之处。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他人或者任何他物。 我们无法抛弃我们自己。 三、在场与缺席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直观,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私人的东西、某种无法说明的东西、某种几乎是非理性的东西。

国内外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论场所精神在城市尽管设计中的表达) 场所精神所在的建筑现象学领域研究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80—90 年代时形成了一 定的规模,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较早出现在人文地理学领域,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拉夫的《场所和无场所性》和他的论文《有关现象学与地理学关系之探究》。后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被引到建 筑研究的领域中,在这过程中西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住所、场所和环境》和《建筑、经验和现象学:走向重新调和秩序和自由》全面的展现了现象学在讨论人类“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意义。在现象学研究较为透彻、最具影响的是诺伯舒兹和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2象学》。他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此外,美国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自20 世纪70 年代就开始重视环境对“直接感觉”的影响,他主要采用城市环境心理、探讨知觉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后来有关建筑现象学的研究逐渐开展到了人文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景观等众多领域。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对于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讨论形成了一套自身的建筑理论体系,并开始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霍尔、帕拉斯玛,他们的著作让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其讨论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与诺伯舒兹、西蒙的不同,他们讨论的建筑现象学是从建筑知觉、体验和设计的角度出发,将梅洛—庞蒂的直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的。1990 年以来由于霍尔的建筑设计声望很高,人们讨论建筑现象学则似乎只谈霍尔的知觉现象学。但实际上,霍尔的建筑现象学追溯到早期还是由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入手的。另外,很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例如哈里斯、安藤忠雄、费劳等等,他们也都沿着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具体深入地研究了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等各方面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人对建筑内外空间丰富性的理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和讨论也在20 世纪末得到了关注,很多学者对此存在着广泛的兴趣。段义孚的《场所倾向、环境知觉的研究》、《场所与空间》及其论文《地理学、现象学和人类性质的研究》等是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它主要讨论人类的经验与“存在于世”的关系。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则对建筑现象学作了初步性的介绍。陆邵明的《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从空间体验的深层心理学角度,来揭示了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作品出现,他们都以诺伯舒兹的理论为基础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分析,为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批判性思维的现象学方法

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 本科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科 论文 题目批判性思维的现象学方法和发展瓶颈 姓名魏国枫 学号124020435 院系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 专业哲学 2013年6 月11日

批判性思维的现象学方法和发展瓶颈? 魏国枫 (云南师范大学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是起源自理性出自个体利益对现实进行的评价和选择的不管发展,是由“态度”逐渐“方法”化了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提纯力求是其批判的彻底,并指出批判性思维自身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现象学;发展和瓶颈 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一、批判性思维的起源 这里要说的并不是“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对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在普遍生活中其学科建立的过程并没有意义,毕竟我们需要的终究是一种思维模式而非历史故事。这里要做的是试图去揣测批判性思维是怎样开始的,于是毫无疑问,让我们从人类入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批判性思维断然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尽管一开始充斥着蒙昧和模糊,然而“批判性”是一种态度,当然是在逻辑性涉及其学科之前,当逻辑引入批判性思维之后,批判性思维才成为一种方法,注意“态度”与“方法”的不同,态度往往是基于某一状况的发生,对通过这一态度所达成的结果是否为真理并不十分关心,而“方法”则基于态度,要求最终结论的真理性质,这也许正是当今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一个误区,我们稍后还会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断然是因为有产生批判性思维的需求的产生,简而言之,我们是怎样开始需要理性的。在传统观念上(至少是在休谟之前)人们认为人的理性和人的自然倾向是相互冲突的,当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自然倾向做出调整的时候,理性开始被需要了。假想有两个智人,他们之间是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因为毫无疑问,只有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这时候有了第三个智慧和能力稍高的智人,情况发生了改变,第三个智人断然会考虑归属问题,于是也就有了帮派,也就有了竞争,逐渐也就有了社会机制国家政府等等,而这一切自然都归功于理性对当下环境所做的批判,也就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道理。而休谟说,道德在三种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一是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一是人们足够关怀对方的情况下,再有就是环境极端富足的情况下1。正如你所想的那样,道德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然而由于道德的由来已久,于是你能从中看到心理学和逻辑学——即“态度”和“方法”两方面对其进行的影响。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起源自理性出自个体利益对现实进行的评价和选择。得出这条结论之后,我们就能更轻松地探讨后面的话题了。 ?截稿日期:2013-6-11 作者简介:魏国枫(1991-),天津人,男,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哲学,学号:114020435 1《伦理学释论》P.188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 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

象学由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所谓“现象学哲学”,其实是“新哲学”或“元哲学”。5.现象学,就是诚实的哲学。所谓现象学精神,就是哲学精神;所谓现象学方法,就是哲学方法。 6.如果说有所谓的“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那么,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可以归拢为三点:第一,批判主义。对任何独断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未经确证以前,一律悬疑。第二,反思主义。思考人的意义,把“人”视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视为思考的中心议题,比如:人如何幸福?人如何正义?自我与他人构成什么关系?第三,本质主义。不迷恋不相信事物的表象,追寻表象背后的本质。为了寻找本质,需要经常返回事物、词语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1]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1] 周凌 “诗人和画家来自于现象学家。”[2] 艺术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纯粹的看,放下了经验和理性的解释。一个作家、画家、导演设置一个场景,必须限定一个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假想一个地点,而“创造空间”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艺术家不自觉地承担了建筑师的任务。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塔可夫斯基[3](Tarkovsky)的电影《乡愁》(Nostalgia)中富有诗意的空间和光的图像,便是这样一部建筑现象学的长诗。它触及建筑学存在的基础,充满了被渐渐忘却的童年时的记忆和经验,通过空间的图像,揭示了物质与现象、有形与无形、庇护与暴露、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的交融流转。 记忆: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影像与空间 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种俄罗斯乡间田园的影像和诗歌风格:《乡愁》序幕的开篇镜头便是绘画般的风景:树、水、狗、模糊的黑白风景,以及风景中缓慢行走的人的黑色剪影;(图1)紧接着影片开始,出现的是迷雾中青葱的意大利乡村风景,一辆大众汽车从画面右侧横穿画面至左,短暂的消失之后又从画面左下侧驶出,安德烈·戈查可夫(Andrei)和尤金尼亚(Eugenia)走出车外。接着是乡村小教堂中逆光的密密阵列的柱子,镜头从二点斜透视缓慢变为一点透视停止下来;山坡上的小木屋安静地伫立在画面上方,如同从山腰上生长出来一般;雾气缭绕的露天浴池,镜头与主人翁的背影、池中的雾气同时向画面左方缓慢移动;戈尔恰科夫和尤金尼亚在旅馆走廊中的谈话,首先听到声音,然后分别看到两位主人公。影片中多处出现古典拉丁式建筑的褐色石块,缀满碧绿针叶的意大利松树,蒸汽氤氲的维尼奥尼

现象学

现象学概述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胡塞尔的目标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哲学。为此他寻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他的兴趣开始时数学和逻辑的基础问题,试图用心理学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不久后发现这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于是起而批判心理主义。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他那时所建立的本质直观方法主要是用于发现自在地存在的数学和逻辑的本质。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毕竟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他的兴趣转向认识论问题。现象学的方法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认识论的方法。这时他逐步走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布伦塔诺当代意向性理论在先验唯心论的框架内被加以发展。一切意识的对象被认为都出于先验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客观性”被认为等同于“主观际性”,存在和意识在先验论的框架内被统一起来。由此可见,胡塞尔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从经验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这主要表现于用心理学规律说明数学规律和逻辑规律)演变成一种不明确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的立场,再演变成为先验论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 ?胡塞尔死后留下大量遗稿,包括未出版的手稿、讲稿和各种有关哲学问题的随笔划札记。很多人发现胡塞尔的浩瀚的遗著是尚待开发的宝库。 第二节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19世纪末所盛行起来的心理主义哲学思潮展开了批判。后者的主要观点是把逻辑当做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概率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他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前者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的规律,从重复发生的事件之中通过归纳得出的,后者是关于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具有必然性,不是从归纳个别事件得出的。自然规律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现实事件,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规律;;逻辑规律不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事件,不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规律,而是关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的规律。胡塞尔认为,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是先天的原理。心理主义主张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这就把先天原理跟经验概括混淆起来。心理主义企图从只具有偶然的真理性的关于心理过程的经验概括中推导出具有必然的真理性的逻辑概率,这是十分荒唐的。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了。心理活动是历时空的活动,是现实的活动,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不是现实的东西,而是观念的东西。“2+2=4”是观念间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决不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而变动。胡塞尔断定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如果逻辑规律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获得的思维的经验的规律,那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互有差异,他们的思维结果就会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胡塞尔看来,逻辑真理不是对于某个东西而言的,而是必然地、普遍地真的。 ?但逻辑规律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胡塞尔本人并不确信这种主张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律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的正确性。他在1913年发表的《观念》I中最终抛弃了这种观点,转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尽管他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但他在先验主观唯心论的框架内对“客观”和“自在”作了重新解释。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因此里尔克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柱子、高塔......]。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 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知识框架和应用 来源:建筑现象学来源于哲学中的现象学, 创始人为胡塞尔, 对建筑影响深远的则是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受海氏启发, 诺伯格·舒尔茨写出《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 成为建筑现象学的重要论著。建筑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 人、建筑以及环境的关系,主张直接从现象到现象, 抛弃一切陈词滥调和先入为主的臆测。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建筑现象学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 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 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着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 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1 ]由这一定义不难看出, 在建筑现象学其本质在于致力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建构, 这样一种建构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动态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三个方面。 代表人物: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 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 C.No rb e rg Sc 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 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 ing Dwe lling Thinking )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 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 他才“定 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 这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 )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 la c e )。 (1)“诺伯格- 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两个最基础性的概念“存在空间”、“场所”,其核心思想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并力图把海德格尔关于“空间”的前后期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其建筑现象学的起点梅洛-庞蒂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身体” 问题引入了现象学,打破了意识哲学的长期垄断。他用“身体”替代了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实际生活经验更加贴切。他认为知觉空间并不是一个欧几里德的几何空间,身体本身就具有“处境的空间性”,我们正是以此来把握外部空间的。“空间就是我们的生存领域,我们的生存视域。我们不仅不是依据客观的位置空间性而行动,相反,我们的处境的空间性构成为位置的空间性的前提条件。”[ 6 ]身体空间并不是一种日常被思想、被表象的空间,而是身体运动、行动的原始空间,身体的行动

斯蒂文·霍尔与建筑现象学

斯蒂文?霍尔与建筑现 巩现象学SteVenHO¨andArchitecturePhenOmenOIOgy 文4全LlUQuan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然后分析了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理论,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八手解读其实践作品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 Abstract:First,thispaperintroducesthecIassifi—cation0farchitecturephenomen0Iogy:Sec—ond,anaIysisesthecontemporaryAmericanar_chitectS十evenHo¨。sarchi十ecturatheory:Thenstudieshispracticeworksanddesignmethodsfromtherearchingofarch计ecturephe—nomenoIogy. KeywOnds:stevenho¨:architecturephe—nomenOIogy:th.nk.ng 中图分类号:TU一02,TU一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一0422(2007)06—0038一04 1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NorbergSchuI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删ingDwe…ng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计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 2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现象学理论 霍尔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计思维的一种境界。21世纪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词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个思想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收稿日期:2007一03—25 作者简介:刘全(1981一),男(汉族),山东临清人,硕士研究生。

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

一 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 作者:张汝伦 摘要:在现象学方法中有一个胡塞尔从未言明,因而少为人注意,但却是不应该忽略的因素,这就是它的释义学性。也许是海德格尔首先提出“现象学描述就是阐释(Aus legung)。”但海德格尔显然不是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是从他的基础存在论的立场来提出这一点的。毕竟对他来说此在的现象学才是释义学。但只要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稍微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释义学因素也内在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中,是它的必然与必要的成分。 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系) “方法”是现象学标志性内容。谈现象学,无法不涉及著名的现象学方法。因为现象学,方法本身就是现象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说,对胡塞尔来说,现象学就是一个方法概念(MethodenbEgriff)。胡塞尔本人就使用“现象学”一词来指一种学说以及一种方法。这一事实也说明,在现象学那里,方法与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以致我们几乎无法完全脱离内容来抽象地谈论一种纯粹的方法论原则。 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它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因而一切已有的科学方法在此都无济于事。他在《观念》专门谈现象学方法的那一章中明确指出:为现象学铺路的方法论研究,其内容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现象学。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告诉我们,现象学的任务是发展“生活世界的纯粹本质学说”。但是,这种新的科学不是一种存在论。否则它就仍然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因此在先验的意欲视界(Interessenhorizonte)之外”。但现象学的任务恰恰在于思考和指明:先验地看,生活世界是如何作为基础起作用的。它研究的是如何(Wie),而不是什么(Was),因为与一切其他科学相比,它已摆脱了自然世界的前予(V orgegebenheit),因而也摆脱了它的成见(V orurteilen);它关心的是意义和意义的有效性(Sinnsgeltung)。现象学方法恰恰不仅是使之可能的条件,而且就是这种科学本身。与之相比,一切其他科学的方法,如胡塞尔反复讨论的数学一自然科学方法,其问题不在于它的技术化或技术的使用,而在于它由此忘了方法原初的意义给予(Sinngebung)。也就是说,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比,现象学方法实际上是与现象学的任务和内容融为一体的。不透彻了解现象学,就不可能掌握现象学方法;但不掌握现象学方法,也不可能理解现象学。这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循环”。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胡塞尔著作中只有一些片段的方法论的考察,而没有完整系统的方法论论述;并且即使这些片段的考察也并不都是易于理解的。而人们对现象学方法的谈论远过于理解的现象也可从中得到解释。 然而,要真正掌握现象学,理解现象学方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正面阐述现象学方法的所有内容,而是想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任务和问题的若干考察,揭示现象学方法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使我们对现象学方法本身有进一步的认识。

现象学的方法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 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 (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按照胡塞尔,本质属

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它们是:(1)描述的自然科学(die deskriptiven Naturwissenschaften), (2)形相1-精确的科学(die eidetisch-exakten Wissenschaften), (3)形相-描述的科学(die

建筑现象学 霍尔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然后分析了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理论,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入手解读其实践作品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 Abstract: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Second, analysises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architect Steven Holl's architectural theory;Then studies his practice works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the rearching of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Key words:steven holl;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02,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6-0038-04 收稿日期:2007-03-25 作者简介:刘全(1981-),男(汉族),山东临清人,硕士研究生。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 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 2 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现象学理论 霍尔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计思维的一种境界。21世纪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词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个思想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斯蒂文·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领域的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在梅罗·庞蒂的现象学中,知觉占有首要层次,对于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他层次的研究,如文化,科学领域。而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梅罗·庞蒂认为身体在可见的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身体与世界是同质的,都存在于“世界的肉”中。身体是人进入世界的入口,身体存在世界中,看到世界,也同时看到自己,由此形成完整的世界。梅罗·庞蒂在他的著作《眼与心》中表明了他对科学的态度:科学浏览的思想,对一般事务进行关照的思想是可以重回我们生命中可感知的世界的。但我们过于重视科学的“控制力量”,以为可以通过科学控制知觉,从而对事物进行预测和安排,甚至包括“美”,因此,坚持偏见,视科学结论为理所当然,忽视人力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这无疑将建筑界的时间推向了一种危机本质意义的境界。理论家戈麦慈认为这是梅对建筑学提出的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