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试析《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个性特征

(论文)试析《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个性特征

(论文)试析《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个性特征
(论文)试析《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个性特征

论文题目:试析《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个性特征

英文题目:Try to analyse the feminist characteristics of Strange Tl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目录

引言 (3)

一、聊斋中女性之美 (3)

(一)貌美 (3)

(二)信守诺言 (4)

(三)重情义 (4)

(四)乐于助人 (5)

(五)知恩图报 (5)

(六)惩恶扬善 (6)

二、聪慧过人 (8)

三、独立自主 (9)

(一)爱情观 (9)

(一)职业观 (11)

结语 (12)

引言

说到中国古代女子,我们就会想到一些诸如此类的词:“三从四德”“七出”“贞女、贤妇、烈妇”等。的确,古代女子的标准就是贤惠、守规矩、逆来顺受。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在社会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有许许多多条条框框要遵循,如“妇德、妇言、妇功、妇容”,这是女子必须遵从的“妇教”。即使如此,女子仍然动辄得咎。所谓“七出”即“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在家庭中,封建礼教要求女子做到“三从三贤”,“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贤”:在家则为贤女,出嫁则为贤妻,嫁而生子则为贤母。“从,贤”的实质就是把她们变成男子的附庸。在婚姻选择方面则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没有自由选择的爱情。而且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的自由和才能都得不到施展,可以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女性长期被压迫,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血泪史。

如果说封建时代女子的个性特征是封闭、压抑、没有自我意识,那么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将会看到如天河般灿烂眩目的与之不同的女子,她们的个性特征带给我们的是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聊斋中女性之美

《聊斋》中的女性大体分为三类:仙类、狐类、鬼类。仙类高洁庄严,籍“谪降”“夙愿”之名把爱赐给凡人,期尽则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倩影,如《嫦娥》、《锦瑟》、《蕙芳》等。狐类女性热情奔放,滑稽多智,她们往往极其主动,贞洁对之不成问题,她们好少与相伴的男性终老,或不满意另寻他人,或不满人间拘束,托词见猜,缘尽而去,留下朗笑隽语、花靥余香,她们是《聊斋》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鬼类女性则好似人间平民,小家碧玉,鬼与人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多份幽怨神秘,易于引人驰骋想象而已。贞洁和种种人间规矩一样限制着她们,也正因为此,她们追求爱情的大胆和努力更是显得可爱。好像是为了报答她们为爱情所付出的牺牲,作者往往给她们安排了白头偕老,夫贤妻荣的结局。

(一)貌美

不论是仙类、狐类还是鬼类女子,她们都美丽大方,魅力十足。《聊斋志异》中描写女子的外貌的地方很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美丽活生生的女子形象。如: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

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鸦头——“眉目含情,仪容娴婉”;

胡四姐——“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

黄小妹——“娥眉秀曼,诚仙人也”;

云萝公主——“服色容光,映照四堵”。

还有婴宁“荣华绝代”,白秋练“倾城之姝”,小谢、婉容“并皆姝丽”。就连无名姓的狐女们,也都是“翠风明铛,容华绝世”“态度娴婉,旷世无匹”,以至于“年约五十犹风格”——年愈不惑,而风韵犹存。这些女子的共同之处在于美貌之中更具风情万种,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诱人魅力。她们的美都是自然天成,绝无做作,是集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

除了动人的外表美之外,最重要也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女子还具有感人至深的内心美。

(二)信守诺言

《青梅》中的狐女因程生背弃不再娶妻的约定而愤然离去:

白下程生性磊落,不为畛畦。一日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沉沉,若有物堕,视之,无所见。宛转间,有女子从衣后出,掠发微笑,丽甚。

程疑其鬼,女曰:“妾非鬼,狐也。”程曰:“倘得佳人,鬼且不惧,而况

于狐!”遂与狎。二年生一女,小字青梅。每谓程:“勿娶,我且为君生子。”

程遂不娶,亲友共诮姗之。程志夺,聘湖东王氏。狐闻之大怒,就女乳之,委于程曰:“此汝家赔钱货,生之杀之俱由尔,我何故代人作乳媪乎!”出

门径去。

可见信与诺在其心中摆居的是何等地位。

(三)重情重义

狐女红玉被生父辱骂后被迫离去时,还念着与冯生的情义,出资为之娶妻。冯生落魄时又不计前嫌,赶来相助。《聊斋》中有很多像红玉这样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侠狐”。尽管她们多是出于强烈的为亲人报仇的偏执意念,但更体现出狐族们重情重义的性格。她们为情义以身相许,甚至出生入死。舜华帮助遭受官府追捕的张鸣渐脱离险境,又送他返回故土,只为“爱君情深”。莲香因着与桑生的情义,不计其三心二意,而屡救他性命,还为其娶妻生子,把持家业,后再转世为人嫁与为妻。

尽管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但只要发现情义不再或对方忘恩负义,狐女们或立即拂袖而去,或是给对方教训惩罚,显示出嫉恶如仇的刚强性格。

(四)乐于助人

封三娘与范十一娘相悦结成好友,便一心一意为其操办了一门好姻缘;美狐女同情误食毒酒而死的秦生,使他死而复生;华姑得知傅廉性功能的隐情后,立即为他诊断治疗,使他极快恢复了性功能,又暗中使三娘与巧娘先后与他交欢,让他获得人生愉快。《荷花三娘子》中的狐女,为宗生牵线搭桥,使之娶了纯洁的荷仙,并生下了儿子,哺育后毅然离去。

宗见金橘散满地上,追念情好,怆然感动,遽命释之。揭符去覆,女子自坛中出,狼狈颇殆,稽首曰:“大道将成,一旦几为灰土!君仁人也,誓必相报。”遂去。

数日,宗益沉绵,若将陨坠。家人趋市,为购材木。途中遇一女子,问曰:“汝是宗湘若纪纲否?答云:“是。”女曰:“宗郎是我表兄,闻病沉笃,将便省视,适有故不得去。灵药一裹,劳寄致之。”家人受归。

宗念中表迄无姊妹,知是狐报。服其药,果大瘳,旬日平复。心德之,祷诸虚空,愿一再觏。一夜,闭户独酌,忽闻弹指敲窗。拔关出视,则狐女也。大悦,把手称谢,延止共饮。女曰:“别来耿耿,思无以报高厚,今为君觅一良匹,聊足塞责否?”宗问:“何人?”曰:“非君所知。明日辰刻,早越南湖,如见有采菱女着冰縠帔者,当急趋之。苟迷所往,即视堤边有短干莲花隐叶底,便采归,以蜡火爇其蒂,当得美妇,兼致修龄。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狐女助人,完全是源于其善良正直的本性和侠义心肠,因而显得格外感人。

(五)知恩图报

狐女小翠为替母报恩,不惜下嫁痴少年王元丰,她体贴丈夫、孝敬公婆、照顾家庭、忍辱负重,并治愈了王元丰的痴傻症;娇娜用自炼的金丹救活孔生以报答其救命之恩;爱饮酒的狐生为报答车生的不杀之恩与知己之情而为之谋划使其富裕;狐祖母报王家前世之恩,资助王成立家致富;狐小梅“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恩所报”的行为,令人感受动不已。知恩图报的行为体现了狐类仁厚、朴实的品质。

《聊斋志异》中的女子都江堰市美丽动人,但是也一个丑女,外表奇丑无比,但是她同样给了我们美的感受。

乔女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了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

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续弦要求很苛刻,但他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显然是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若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

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欣赏,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残疾丑陋的大女儿,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独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连到一起。

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他的家产攫取一空,仆人也趁火打劫。乔女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

的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

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理所当然要问:“你是孟生的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亲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又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她任劳任怨地把孟生的孤儿乌头抚养成人,给他请老师,帮他积累数百石粮食,帮他和名门联姻。

乔女死后,乌头想把她和父亲合葬,乔女的儿子也同意了。但是抬棺材的时候却抬不动,原来乔女活着的时候恪守“不事二夫”的律条,死了还坚持跟自己的丈夫合葬。但是,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又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其所作所为俨然是孟生遗孀,实际上已经背叛了“不事二夫”的律条。所以,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的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恩,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六)惩恶扬善

《红玉》篇中,乡绅官吏鱼肉百姓、作威作福,而且官官相护,人命关天的事根本不经细察,随便找人替罪。狐女红玉变为虬髯丈夫,除了掉了作恶多端的地方恶霸宋乡绅,又以大刀示警教训那些昏庸无能、草菅人命的县官,使无辜受罪的冯生得以是放过,父子团圆。再看《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渐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屈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

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

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夜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商三官原本是个小家碧玉,其父因醉酒而得罪了邑豪,被邑豪的家奴打死了。作为受害者的商家向官府讨回个公道本应该是件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三官的兄长告到官府时,却“经岁不得结”,“讼不得直,负屈归”。这不是明摆着官府与邑豪已经勾结成奸,可兄长却仍然执迷不悟,“谋留父尸”,仍寄希望于黑暗的

官府。而三官早就意识到了这种状况,她的一句话点破了兄长的执迷:“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生一阎罗包老耶?”寥寥数语,入木三分,点出了黑暗社会的本质。面对残酷的现实,一家人无计可施。三官虽然外表柔弱,然而内心一点也不比男儿差。她早就想好了对付仇人的办法,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夜里偷偷离开了家。在豪强大宴之机,前往酬欢献歌,并在豪强借势“留与同寝”的深夜,杀死了仇人,而后也自杀了。三官真可谓女中豪杰,无怪乎蒲松龄称她为“女豫让”。在动乱的时代里,一个弱小的女子能够将男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悄悄中出色地完成,这足以让那些碌碌无为的男儿羞愧不已。

看到《聊斋志异》中的女子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也美,其中的女子多具人情、和蔼可亲、忘为异类。

《聊斋志异》所反映的女子世界里,这些女子们都具有近乎完美的品质,不管是仙类、狐类还是鬼类,她们都比人更具德行,比人更讲人情,因情而相爱,因友而相交,因德而相助。

美丽是这些女子的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这些女子通常都是集智慧和美丽于一身。

二、聪慧过人

狐类因其与生俱来的多疑与狡黠在修炼成幻化为人后而比一般人表现得更加聪明,富有智慧。与封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统治下的女性不同,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聪慧有才的女子。

《狐谐》中的狐娘子口齿伶俐,才华横溢,诙谐有趣。孙得言、陈所闻、陈所见等辈轻薄书生偏听偏信偏要与之较量:

一日。置酒高会,万居主人位,孙与二客分左右坐,上设一榻待狐。

狐辞不善酒。咸请坐谈,许之。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会当饮,戏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太清醒,暂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饮,愿陈一典,以佐诸公饮。"孙掩耳不乐闻。客皆曰:"骂人者当罚。"狐笑曰:"我骂狐何如?"众曰:"可。"于是倾耳共听。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红毛国,着狐腋冠见国王。王见而异之,问:'何皮毛,温厚乃尔?'夫臣以狐对。王曰:此物生平未曾得闻。狐字字画何等?使臣书空而奏曰:'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主客又复哄堂。二客,陈氏兄弟,一名所见,一名所闻。见孙大窘,乃曰:"雄狐何在,而纵雌狐流毒若此?"狐曰:"适一典谈犹未终,遂

为群吠所乱,请终之。国王见使臣乘一骡,甚异之。使臣告曰:'此马之所生。

'又大异之。使臣曰:'中国马生骡,骡生驹驹。'王细问其状。使臣曰:'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是"臣所闻"。'"举坐又大笑。众知不敌,乃相约:后有开谑端者,罚作东道主。

结果被狐女屡次揶揄,弄得狼狈不堪。如“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乃臣所闻。”巧妙地骂了陈所见、陈所闻人。孙得言出对子戏弄万福(狐女的丈夫)曰:“妓女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狐女对曰:“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孙得言反遭嘲骂。拿别人的姓名编故事开玩笑,本来毫无意义,但是本篇的狐女对孙得言等开的完笑却显示了高超的见识和从容的风度。

温柔勤俭而又洒脱机智的辛十四娘,聪慧机智,善于处理事情,帮助丈夫。冯生生性轻脱,看不清厉害关系。辛十四娘便告诫他:“君诚乡曲之子也!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生。君祸不远矣!我不忍见流落,请从此辞。”生告悔,辛便与其约法三章,“从此闭户绝交游,勿浪饮”。辛十四娘劝导男子省身行事,处事老练,可谓圣贤名言。

《狐联》篇中也刻画了两位聪明、机智的狐女。“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焦凝思而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之对可矣:已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这里要说明的是“已巳连踪”的“巳”字是指过去手写的笔法,即末笔不挑上去。因为这样,才说“足下何不双挑”,表面说二字的脚下为什么不都挑上去呢?暗喻足下(称焦)何不同时挑逗一下我们两个?说完“足下何不双挑”则“一笑而去”。现实中哪有如此聪明,多智,爽利而开放的女子?对于这种既无才能品行,又喜欢附庸风雅的所谓“名士”,狐女们给予了轻视和嘲笑。再看《沂水秀才》:

沂水某秀才,课业山中。夜有二美人入,含笑不言,各以长袖拂榻,相将坐,衣软无声。少间一美人起,以白绫巾展几上,上有草书三四行,亦未尝审其何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秀才扪金则乌有矣。丽人在坐,投以芳泽,置不顾,而金是取,是乞儿相也,尚可耐哉!狐子可儿,雅态可想。

二美狐讥笑唯金是取的秀才“俗不可耐”。狐类对这种庸俗文人的斥责一针见血,毫不留情,说明了狐世界里容不得人间的庸俗和浅陋。有的狐颇有见地,言辞精深,思想独到。

《聘尤太守女》中的庚娘,是一个大家闺秀。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举家南逃。在逃难的途中,碰到了和他们一样逃难在外的王十八夫妇。庚娘早就看出了

王十八对她不安分的眼神,也看到了船家和他们不一般的关系,悄悄嘱咐丈夫金大用说:“勿与少年同舟,彼屡顾我,目动而色变,中叵测也。”金大用并没有听庚娘的话,轻信恶人。后来和王十八夫妇同上一艘大船。当船开到江心时,王十八邀他们一同出来赏月。金大用在走出船舱时被王十八打下水,他的父母也被船家推进水里。这一切庚娘其实都看在眼里。可这样危急的关头,她如果疾声呼喊的话,非但不能报仇,反而有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危险。她知道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因她而起的。她装做没有看到刚才的那一幕,镇定心绪,装出不慌不忙的样子,故意在王十八告诉她时说:“翁姑俱没,我安适归!”这句话正合王十八的意思,他叫庚娘同他一块儿回金陵。庚娘也表现出很感激的样子,以免王十八生疑。这么做只为了日后寻找机会为一家人报仇。到了金陵后,王十八想占有庚娘,被她机智地躲过了,她笑着说:“三十许男子,尚未经人事耶?市儿初合卺亦须一杯薄浆酒,汝家沃饶,当即不难。清醒相对,是何体段?”而后在将王十八灌醉之后杀了他。她事先已经写好了一封信,交代了事情的真相。她死后人们捐了很多银子安葬她。后来因有人盗墓,庚娘奇迹般地重见了天日。面对两次生死的考验,她都表现得沉着冷静,有多少男人能如此谈笑不惊?庚娘将仇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真可谓女中豪杰。

蒲松龄通过这些女子表现出来的智慧反映了蒲对女子的赞赏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反抗。

三、独立自主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爱情观上和职业观上。

(一)爱情观

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偶主动,与异性不论是结合或离异都迅速、果断大多数女子的婚恋观念:想结就结,想离就离. 然而古代女子她们不是这样,她们可谓一生没有自由自主的权利,但是往往越是压抑的东西,越是得到人们的向往追求,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女子,可望找到不是把女子仅看做传宗接代的工具的男子,向往真正的知己,渴望心灵的知己,寻找真正的爱情。女子寻找真心相爱配偶的执着心理,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制度上找到根源,因为社会对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却允许男子三妻四妾,以及“贫易交,富易妻”的社会现象都让女子产生危机,并形成一种社会心理积淀,使得女子在择偶时,对感情的追求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青凤》描写人狐相恋大的动人故事。耿生狂放豪爽,不避险恶,自从见了青凤以后,便一往情深,日夜相思,“未尝须臾忘凤”;感情真挚,追求大胆而果决。青凤也不畏礼教闺训,深情爱慕耿生。然迫于叔父家范,随叔父别求他居。

清明扫墓的归途中,耿生无意间救了青凤,他明知青凤为狐女但不以“非类见憎”,青凤虽为狐女,但美丽、温柔富有情韵,爱恋耿生倾情相待。最后经过耿生急难相助,终于得偿夙愿。

聂小倩则不愿被鬼缠身作恶害人,因而求宁采臣将其魂魄异地,她知恩图报,做丫鬟,待书郎,亦有情,最终与宁采臣结为夫妇,品得真爱。

封三娘是一位独具慧眼,颇有见地的狐女。她私下底告诫待自闺中的范十一娘:“以才色门第论,何患无贵介婿,然纨绔儿敖不足数,如欲得佳偶,请无以贫富论。”当范十一娘对贫寒孟生不以为可时,封曰:“娘子何堕世情哉!此人苟长贫贱者,予当抉眸子,不复看天下士矣。”后孟生果真官至翰林。可见,在狐女看来,婚姻是不以贫富和等级论的,而是要“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在《小翠》篇中,更是清楚地表达了狐类社会的婚姻观。狐母亲领狐女小翠到王太常家“自请为妇”,王家“欲议聘金”。狐母说:“彼意适,我愿慰矣,岂卖菜也而索值乎!”狐类认为婚姻是纯洁的爱情关系,不需要“问名”,更不必“纳采”,否则,只会沾污纯洁的情感。如此开放的婚姻观念,可以和21世纪的婚姻思想相媲美。

杭州名妓瑞云初沦为妓女时对鸨母蔡媪提出了个要求:“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价由母定,客则听奴自择之。”后来遇到对她倾慕已久贺生时,却是赠诗给贺生,后来更是主动大胆想留宿贺生。“能图一宵之聚否”这句话,包含了她对真爱的渴望与追求。

狐妓鸦头更是大胆。她在妓院看到了“局促不安”的书生王文,便爱上了他,“望见忘,秋波频顾,眉目含情”,到后来索性与王文私奔了。在讲究妇道闺范的封建社会,这也算是一个壮举了。

普通的女性如连城,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礼。不过她“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的举动,早已超越了封建的纲常,表现出她并不是那种安于压迫,不思反抗的女子。就算是父亲出面干涉,她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也没改变,以死抗争,最终和自己心仪的乔生结合。

可以说在婚恋问题上,女性可以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男女间由“男子好逑”转为“女子好逑”,由“仲可怀也,畏我父母”,到“仲可怀也,即可思嫁”。女子成为了求偶的主动者,常是无媒自嫁,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红玉》中的红玉是主动爬上了冯家的墙头,对冯生含笑示爱。《莲香》中的莲香、李氏都是主动扣开桑郎之斋,而求桑郎眷注;《鸦头》中的鸦头接客第一夜就与情人一起私奔了;《翩翩》中在翩翩也是主动让“疮瘠余生竟遇怜”的;《云萝公主》中的云萝公主、《蕙芳》中的蕙芳更是带着婢女、嫁妆主动上门;《白秋练》中的白秋练既主动登舟依慕,更以自已经营预测之长助心爱者之父赢

利,终于使一心注重门弟的父亲回心转意;还的《细侯》中的细侯,《菱角》中的菱角,《嘉平公子》中的鬼女温姬,都是这一类女性。《聊斋志异》塑造出了一批这种勇敢地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

(二)职业观

在职业观上更显示出了《聊斋》女子的自主意识。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更别说有自己的事业了,她们的“事业”就是相夫教子,就是提些意见也会被指责为妇人之见。而《聊斋》中的这些女子有自己的事业,她们超过了男人。

《顏氏》一文中的顏氏帮助丈夫考取功名,而丈夫屡次不就后“嗷嗷悲泣”,顏氏很是不屑,丈夫就说“闺中人,身不到场屋,便以功名宝贵似汝厨下汲水饮白粥;若冠加于顶,恐亦犹人耳。”她不服气于是女扮男装亲自走进考场,结果一举中第;第二年又中了进士,做官又的“吏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让多少男子汗顏。后来她把封衔让给丈夫,但是丈夫“羞袭闺衔“。在这个时候,女子的写作才华不仅是自如自乐,管理才能不仅是纸上谈兵,得到的是社会的见证,这样的女子该是何等的扬眉吐气。

《黄英》中的黄英兰心惠质,坚持把花当成事业做,大张旗鼓卖花。从靠马子才接济,到享用过于世家,从过去借助马子才的荒园到自己盖起讲究的楼房。马子才丧妻之后迎娶了黄英,马家所用的东西都由黄家供应。黄英主观上通过卖菊花作为事业,不依赖马子才,也不接受马子才关于“卖菊贪财亵渎斯文”的理论,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妾非贪鄙,当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黄英想用自己的劳动致富,摆脱底层人民那种经济拮据,生活困顿的情况,不千年都做穷困之人。她思想聪颖,通过对种花的经验的积累,总结出许多种花的优良办法。她改进种花技术获得商品的差异化,通过差异化商品的提供来获得丰厚的收益。黄英的从商不是偶然的,被动的,而是酝酿已久的。她跟马子才提过要卖菊花,书生马子才对之嗤之以鼻。黄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种菊卖菊的想法,她决定自己干。她对马子才说的关于从商并不可耻的所有的话,都呈现出一种理性的光辉,一种清晰的经营思路。可见,她的经营意识有自己的理论支持,是主动的,而且是成熟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还大多有超出男子的能力,家庭也往往是她们建立起来的。扶养子女,操持家计,她们承担了家庭中的一切,给男子带来幸福与安宁。《阿宝》中写到:

女曰:“……处蓬茆而甘藜藿,不怨也”……生颇痴于书,不知理家人一业;女立于不善居积,亦不以他事累生,居三年,家益富。

一个闺阁小姐便知道女婿不可久居岳家,有着比丈夫更高的见识,更强的生存能力。

虽托仙境,但女性的聪明灵巧如在目前。不羡贵官,不羡绮纨的理想,直让那些沉溺于世俗功名利禄的男子愧杀。这些女性大多温柔美丽、娴雅大方、精明能干,以及自主自立,体现了一些可贵的进步思想,可以与21世纪的女性媲美。

结语

冰心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她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即使是对妒忌泼悍女性的描写,也是为了反衬女性总体上的真、善、美。蒲松龄用短篇小说形式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空前收获。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 “笑矣乎”。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园中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生俟其笑歇,乃出其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日:“枯炙,何留之?”日:“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存之何意?”日:“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日:“此大细事,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送之。”生日:“妹子痴也?”女日:“何便是痴?”生日:“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日:“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日:“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日:“有以片乎?”日:“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日:“我不惯与生卜睡。”语未己,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日:“饭已熟己,有何长占,周遮乃尔。”女日:“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己,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日:“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日:“此背人语。”

读聊斋志异婴宁有感

笑仙之笑与悲 阅完诸篇,独喜婴宁。 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 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婴宁在上元佳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这拈花一笑,道出了婴宁的超凡脱俗,也传达出了佛祖所传的那种纯净无染,无拘无束,超脱一切,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境界,且这种境界远非此种言语所能传达。当王子服寻佳人再会之时,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又一次拈花微笑,细细玩味,这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拈花一笑的婴宁美得让人心碎,而其顾婢子笑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又无疑显示出其天真无邪与大胆无忌,直言道出心中所想,试问寻常女子可有此等言语? 而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颇像《西厢记》中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且此遗花---梅,亦媒也,婴宁以梅留意,子服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一段因缘以此为媒,由此展开。 婴宁所居之处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丛花乱树”,虽处山野,却意甚修雅。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婴宁天真纯朴的性情,真如婴孩般的可爱,就像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纵观全篇,婴宁的笑尤为突出,在离开鬼母之前,除拈花一笑,就是嬉不知愁。 鬼母道其“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唤之来,先是闻户外隐有笑声,而后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但女忍笑而立,确是嬉不知愁,那么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纯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鬼母认为“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然此种“呆痴”倒亦是一种境界,不识愁滋味的境界,羡煞多少为世事烦扰的俗人呢? 当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她是明白王生之意的,心中十分欢喜,故而大笑,但她知道世俗人最讲礼教,于是她对婢说“视碧桃开未?”以碧桃为由,立马逃到外面,且走时“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这是为博得心爱人好感的行为,但到了门外,实在难忍,“笑声始纵”,她内心实在高兴欢喜,要她如此压抑实为不易,而这一纵声长笑,又是多么狂放不羁,不禁让人动容,不知阮籍在此,是否有汗颜之意? 接下来的一段颇为经典。“生扶之,阴捘其腕”,此处细节,王子服暗中捏了婴宁的手腕,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婴宁笑什么呢?竟笑得良久乃罢,自然是笑王子服,一是高兴欢喜而笑,但亦有揶揄之意,既然喜欢她,却不敢大胆表露,而是偷偷地捏她,笑他畏惧封建礼法,偷偷摸摸,所以后来才以看似痴傻的言语逼迫他说出真话。在婴宁看来,任何世俗的伪饰都是不需要的。 王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以示相爱不忘,而婴宁却说了一些颇为让人喷饭的话“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她故意问王子服看似痴傻的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王生真实地表露内心,这里多是婴宁的戏弄语,乃其小孩子心性,甚觉好玩,但又处处透着狡黠。若是真不知王生为何意,何须俯首思良久也,方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而其后,母问园中所言,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王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这“微笑而止”,可见婴宁之狡黠可爱,戏弄之耳,看着王生如此大窘,急目瞪之,颇觉有趣。同时也知婴宁懂得适可而止,并非一无所知。婴宁的形象自是跃然纸上,生动活泼。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 与精要练习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这种简单的经历使蒲松龄与普通乡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蒲松龄曾写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婚嫁全书》《历

字文》等通俗读物,这些著作体现了蒲松龄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构成了他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创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概述蒲松齡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膩,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很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多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聊斋志异》全书491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讲述的是一个人狐爱情故事。一个叫王子服的年轻人在元宵节游玩时见到一个美貌爱笑的女子,自此不思寝食。表哥的一句戏言让王生遍处寻访,误打误撞竟寻到了这位名叫婴宁的女孩子,于是带她回家。王母对婴宁的身份十分怀疑,但几次试探未见异处,因而同意了她与儿子的婚事。婴宁爱笑爱花,过门后为王家增添许多生气,家人邻人都很喜欢她。几年后,婴宁告诉了王生自己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的实情,王生并不害怕,甚至还帮助实现狐母遗愿与婴父合葬,按日祭拜。婴宁很是感激,二人生儿育女,携手白头。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的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婴宁的笑是她最突出的典型性所在,也可以说是她最闪光的地方。她的笑是贯穿整部作品,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在她与王子服初遇时“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当王生找上门,两人再遇时“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两人在园中相遇,婴宁在树上“见生来,狂笑欲堕”,最终随王生到了他家,“但闻室中皆婴宁笑声”,“女犹浓笑不顾”虽然笑的不合礼教,但却“笑处嫣然,狂而不抚其媚”,文中为了表达她的狡黠之处,刻意描写了婴宁因笑声吸引西人子最终将其惩治的故事,这些都让婴宁的笑深入人心。 而后婴宁由笑转为不笑,可以说是作者的精心之处,一个不谙世事“似全无心肝者”的狐女在进入世间后,却被迫放弃了笑声。这在王子服与婴宁的园中相遇中已埋下伏笔。婴宁的“直言不讳”,让“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可见,两人说代表的精神世界观念就有所不同,其鬼女就曾半开玩笑的说过婴宁“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当她进入到王生家,王母就说过她“此女亦憨”,而这些只言片语,汇集懂啊一起,均婴宁因笑为王家引来官府麻烦之时全部爆发出来:王母说“憨狂尔尔,过喜而伏忧也……我儿何颜见戚里?”正是这段话让婴宁“失不复笑”,而女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由笑到不笑的过程,被作者加以强化,让她的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而通过此而表达的内在本质又是发人深省。蒲松龄在最后用其笑的意义的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形象及蒲松龄的女性意识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以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体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对女性的认识又无法超越时代和认识的局限,致使这群女性仍然是礼教的传声筒。 关键字:《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正文: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作品,论者大多抱着褒扬的观点,认为蒲松龄笔下出现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型女性形象,如阿秀、娇娜、黄英,更有甚者,则从其中看到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大多文学史对这一问题也是遮遮掩掩,褒扬之言占据绝大多数。虽有零星片言述其不足,但要么是挠不到痛处,要么就是聊搔其痒而力道不足。也有论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又立刻激起反对声一片。那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的作品到底如何呢?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部分作品对于女性的认识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的根本意识却是保守的,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范畴,反而充满了封建道德男权主义色彩。 首先,我们先浅要分析一下《聊斋志异》作品中出现的主要的女性的形象。一、封建叛逆者形象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的负担和礼教的束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如小草一般,被压在封建专制的巨石之下,失去了生命的色泽。但在一个远离人间的偏僻山村,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嗜笑爱花,天真无邪,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污染。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作者称之为“我的婴宁”,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嗤笑、狂笑、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像一道纯净山溪,单纯得不曾沾有一丝世俗的尘埃,显露出活泼的野性。这个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其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二:“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儿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对女儿推崇备至,然其珍爱的女儿多是未嫁之女,“无价之宝珠”应是贾府中那些未嫁的姑娘和丫头们,“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应属于“死珠”之列,而“鱼眼睛”当指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婆子们。宝玉的这段话道出的不仅是女性容颜不断衰老的自然历程,更是女性纯洁之性灵一步步丧失的可悲过程。《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从初始的“笑容可掬”到终尾“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的逆转故事,正是婴宁的纯洁性情不断遭世俗侵袭的渐进过程。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犹繁,间以修竹”,“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蓬花架满庭中。”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

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她可说是“花痴”、“笑仙”。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拈梅花一枝”,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王子服拾花归家,“凝思把玩,如见其人”,竟害起相思病来。王子服初次登门,见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O溷无非花者。”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非但不是“死珠”,反而更耀其光芒,显得难能可贵。婴宁婚后不改其天真烂漫之本性,正表明她精神上的纯洁自然之美。如果说花是婴宁自然美之象征,那么笑则是婴宁自然精神之宣言。从出场“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到“虽故逗之,亦终不笑”,这其中共描写婴宁之笑达二十五、六次之多。这笑有“嗤嗤笑不已”、“微笑而止”,有“笑不可遏”、“放声大笑”、“浓笑不顾”,还有“不避而笑”、“笑极不能俯仰”,更有“狂笑欲堕”。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行动自由被严格束缚,而婴宁大胆冲破束缚的神来之“笑”,恰似天籁之音,给这长期压抑的社会送来缕缕春风,这也正是她自由无羁的精神美之体现。 婴宁爱花成癖,最后竟因花遭祸;婴宁是笑的精灵,最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 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

栩如生。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婴宁》中的婴宁爱笑,她让冷漠的封建社会多了点人情味儿,多了些许暖色。她俨然一个未涉世的婴儿,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容。家里仆人偶有犯错,只要她在场一笑,马上令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婴宁爱花如命,即使婚后也不改本性,一旦遇到珍奇花卉,哪怕变卖首饰也在所不惜。这时的婴宁是真与美的化身,她不受人间污浊,天真烂漫,犹如美玉无暇,令人怜爱不已。《莲香》一文中的女主人公拥有典型的女性味道。《莲香》大意是狐精莲香和女鬼李氏因情根深种,同时爱慕桑生的疏狂与静穆而主动趋献的故事。李氏因其“阴气太盛”而使桑生病重危殆,她深感惭愧主动告别了桑生,但李氏的魂魄为情所隔,居然“尔日抑郁无聊,徒以身为异物,自觉形秽,别后愤不归幕,随风飘荡,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偶至章家,见少女卧床上,未知遂能活也”,竟不自觉的借尸还魂。当她看见自己还魂后相貌丑陋,竟然不如做鬼时美,更觉得无颜再见桑生,“七日不食”,使得身体浮肿,消肿后“皮尽脱”,从而“眉目颐颊,宛肖平生”,最后喜嫁桑生。莲香听说李氏的故事感叹不已,居然“我自乐死”,希望能够托生为女人,与桑生接着前世的情缘,最后也如愿以偿。一个女鬼为情所困,借尸还魂后依然对桑生念念不忘,一个狐精为续前缘,竟不惜自杀托生为女子,结局是圆满的,两人得其心愿。女性的情感竟然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令后世读者嗟叹不已。上面分析的两位女性不论是性情宛然,还是为情而死,她们都已经超出了妖精本身固有的含义,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她们虽然形体非人,却更得到了后人的敬重和喜爱。 2、才能、胆识不输于男儿的奇女子。古语云: “巾帼不让须眉。”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的这些女性,表面看似柔弱,但她们的才能胆识,足令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其中一类女子虽容貌不善但是心灵美丽,以才德自居; 而另一类则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彻底颠覆了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