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试题及其分类汇总(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基础更新到2011)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试题及其分类汇总(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基础更新到2011)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试题及其分类汇总(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基础更新到2011)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试题及其分类汇总(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基础更新到2011)

武汉大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专业试题

(1998-2011)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1998-20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8年)

一、名词解释(3×6)

1.发展

2.主奴辩证法

3.客观真理

4.价值

5.生产方式

6.人民群众

二、简答题(10×5)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怎样理解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5.简述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揭示。

三、论述题(16×2)

1.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当前认真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2.试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9年)

一、名词解释(4×5)

⑴分质变⑵唯心史观⑶偶然性⑷能动反映论⑸主体

二、简答题(8×5)

⑴、简述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⑵、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⑶、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⑷、“实践就是直接经验”这一说法对吗?

⑸、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哪些基本思想?

三、论述题(20×2,选2)

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⑵、试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及其方法论意义。

⑵试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点的论述以及这些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0年)

一、名词解释(5×4)

⑴一元论⑵主体⑶系统⑷人的解放

二、简答题(10×5)

⑴、简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

⑵、试析否定与扬弃的区别和联系。

⑶、简述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⑷、“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这个说法对吗?

⑸、简述恩格斯在40年代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15×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批判把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⑶试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关系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1年)

一、名词解释(3×8)

⑴形而上学⑵物质⑶必然性⑷实践⑸评价

⑹经济基础⑺社会意识形态⑻精神文明

二、简答题(10×4)

⑴、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⑵、简述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作用。

⑶、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⑷、简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三、论述题(18×2)

⑴、试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贡献。

⑵、试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2年)

一、名词解释(3×8)

⑴物质⑵矛盾的特殊性⑶规律⑷价值⑸生产方式

⑹政治上层建筑⑺社会心理⑻英雄史观

二、简答题(10×4)

⑴、简述哲学的社会功能。

⑵、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⑶、简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⑷、简述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

三、论述题(18×2)

⑴、试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

⑵、试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论述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3年)

一、名词解释(4×8)

⑴客观唯心主义⑵二元论⑶因果联系⑷理性认识⑸思想上层建筑

⑹社会形态⑺自由⑻物质文明

二、简答题(13×6)

⑴、简述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⑵、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⑶、怎样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⑷、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⑸、简述生产力的构成。

⑹、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20×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说明当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⑵、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说明在当前我国现实中应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4年)

一、名词解释(4×8)

⑴形而上学⑵不可知论⑶必然性⑷实践⑸相对真理⑹社会存在⑺经济基础⑻精神文明

二、简答题(13×6)

⑴、简述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⑵、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⑶、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⑷、简述评价和认知的联系与区别。

⑸、简述上层建筑的构成。

⑹、简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三、论述题(20×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说明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⑵、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20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2要素论3平衡论4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论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地位

2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3简析下列论断:“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管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三、论述题(25×2=50分)

1比较恩格斯与列宁对真理的论述

2试论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0)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2要素论3《资本积累论》4两种生产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

2简述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一致的思想。

3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论”

三、论述题(25×2=50)

1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2谈谈你对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1)

一、名词解释(5×4=20)

1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2世界模式论3五项论4平衡论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2简述拉法格两种环境的学说

3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是怎样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

三、论述题(3选2,25×2=50分)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谈谈你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

2 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怎样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的感觉原理的?试选择列宁批判马赫主义的“要素论”、“原则同格论”、“载入说”中的一个为例,分析列宁论述唯物主义感觉原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于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意义。

3列宁在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原理?结合列宁的阐述方式,说明

列宁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2)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2五项论3平衡论4要素论

二、简答题(10×4=40分)

1简述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2简述列宁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3简述拉法格的两种环境学说

4简述斯大林《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三、论述题(20×2=40分)

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毛泽东是怎样论述矛盾的特殊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3)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2劳动解放社3民粹派4原则同格5布哈林

二、简答题(15×2=30分)

1简述恩格斯实现世界观转变的道路

2简述列宁对物理学危机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

三、辨析题(20×2=40分)

1恩格斯说:“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性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请分析这段话的基本内涵。

2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请分析这段话的基本内涵。

四、简答题(20×2=40分)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第1条中是怎样论述“实践”概念的。请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谈谈你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

2试述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西方哲学史(1998-2004)

西方哲学史(1998)

一、简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四因说

2.经院哲学

3.四假象说

4.绝对命令

二、试对下述哲学命题做出说明和评价(15×2=30分)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人是环境或教育的产物

三、论述题(25×2=50分)

1.试述笛卡尔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前提、逻辑走向和基本特征

2.试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在矛盾。

西方近代哲学史(1998)

一、名词解释(6×6=36分)

1.四假象说

2.微知觉

3.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4.先验统觉

5.异化

6.圆圈式式发展

二、简答题

1 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哲学来提出其“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思想的?(10分)

2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是什么?(10分)

三、论述题(共44分)

1 简述康德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的?(20分)

2 试论康德“人为自然立法”思想的得与失。(24分)

西方哲学史(1999)

一、简释(5×4=20分)

1 “存在”(巴门尼德)

2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3 孟德斯鸠

4 “百科全书派”

二、简述题(15×2=30分)

1 霍布斯《利维坦》的主要观点

2 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说。

三、论述题(25×2=50分)

1 试论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思想。

2 费希特“自我”观的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述评

西方近代哲学史(1999)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 《利维坦》

2 神即自然

3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4 “人是环境的产物”及“意见支配世界”

5 反思

6 二律背反

二、简答题(12×2=24分)

1 巴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哲学来论证他的“物是观念的集合”之思想的?

2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述评

三、论述题(共46分)

1 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在真理观上有何不同?(20分)

2 康德义务论伦理学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之比较。(26分)

西方哲学史(2000)

一、简释(下面七小题中任选六小题做,每小题7分,共42分。如果7小题权作,以前六题计分)

1米利都学派2 四因说3唯名论4四假象说5单子论6《社会契约论》7《人是机器》

二、述评

1论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阐发,比较二人在此问题上的同与异,说明其意义。(30分)

2 康德为什么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他是怎样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他的这些思想有何意义?(28分)

西方近代哲学(2000)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 “四假象说”2“前定和谐”3地理环境决定论4“至善”5人本主义

二、简答题(10×2=20分)

1 简述自然神论与泛神论的区别与联系

2 简述“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的原则

三、论述题(25×2=50分)

1 论述经验论哲学从洛克经由贝克莱到休谟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

2 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逻辑进程。

西方哲学史(2001)

一、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犬儒学派2蜡块说3前定和谐4《新工具论》

二、简答(15×2=30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

2 休谟因果观的主要观点

三、述评(25×2=50分)

1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及其意义

2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欧洲哲学史(2001)

一、名词解释(10×4=40分)

1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

2 “至善”(康德)

3 “绝对精神”(黑格尔)

4 “人本主义”(费尔巴哈)

二、问答题(30×2=60分)

1 简述古希腊罗马原子唯物论从德谟克利特到伊壁鸠鲁再到卢克来修的发展过程

2 简述近代唯理论实体学说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发展过程

西方哲学史(2002)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 种子说2光照说3良心论4知识学5爱的宗教

二、简答题(3×10=30分)

1 按照自然而生活2先天综合判断3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

三、论述题(20×2=40分)

1 试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2 试论洛克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和莱布尼茨对洛克批判的反批判。

西方哲学史(2003)科目代码:311A

一、名词解释(10×7=70分)

1始基2通种论3四因说4逻各斯5四假象说

6我思故我在7二律背反

二、简答题(10×4=40分)

1 人是万物的尺度

2 苏格拉底的方法

3 唯实论与唯名论

4 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的证明

三、论述题(20×2=40分)

1 试论柏拉图主义与新柏拉主义的异同及意义

2 黑格尔如何在批判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的

西方哲学史(2003)科目代码:311(B)

一、辨析题(5×4=20分)

1 柏拉图“理念论”的要害在于把主观思维的结果当作客观存在的前提

2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从上帝的创造物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3 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是通过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4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物自体”都是经验的产物

二、名词解释

1逻各斯2回忆说3实在论4“我思故我在”5自然神论6“人是环境的产物”7绝对命令8 “理性的狡计”

三、简答题(14×3=42分)

1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

2 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3 简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

四、论述题

1 分析英国经验论从洛克哲学到休谟哲学的逻辑进程

2 试论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西方哲学史(2004年)科目代码:311

一、名词解释(5×8=40分)

1逻各斯2原子论3第一哲学4第二哲学5单子6统觉7偶因论8绝对命令

二、简答题(10×7=70分)

1 新柏拉图主义2奥卡姆的剃刀3皮科对人的定位4培根的三表法5休谟问题6黑格尔的“客观精神”7费尔巴哈的“我”与“你”

三、论述题(20×2=40分)

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世纪唯实论、唯名论之间的关系

2 试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2000-2004)

现代西方哲学(2000)

1、简释以下概念:(2×5=10分)

实用主义逻辑原子主义此在解释学所指

2、什么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有哪些步骤?(15分)

3、什么是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如何产生的?(15分)

4、与朴素的证伪主义相比,精致的证伪主义有哪些特点?(20分)

5、科学共同体与范式有什么关系?(20分)

6、什么是科学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相同的科学合理性标准吗?(20分)

现代西方哲学(2001年)

一、简释以下专业术语(5×6=30分)

1彻底的经验主义(詹姆斯)2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3常规科学(库恩)

4括号法(胡塞尔)5成见(伽达默尔)6所指(结构主义)

二、概述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及其受到的批评(20分)

三、试述现象学运动的基本进程(15分)

四、简述“共时”与“历时”概念及其在结构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0分)

五、简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15分)

现代西方哲学(2002年)

一、简释题(5×4=20分)

1实用主义2结构主义3解释学4证伪(否定)5海德格尔

二、简答题(15×4=60分)

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

三、论述题(20分)

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现代西方哲学(2003年)

一、简释题(6×7=42分)

1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2现象学(phenomenology)

3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4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5在世(being-in-the-world)6各行其是(Anything goes)

二、简答题(17×4=68分)

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来源

2简述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观点

3简述结构主义哲学中语言与言语的相互关系

4简述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与逻辑主义科学哲学的主要区别

三、论述题

1试论解释学的人文科学方法论观点

2试论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2004年)科目代码:403

一、简释题(7×5=35分)

1证实原则(逻辑实证主义)2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3现象(现象学)4本文(解释学)5所指(结构主义)6范式(库恩)

7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

二、简答题(5×15=75分)

1逻辑实证主义为什么拒斥形而上学?

2从胡塞尔的观点看,本质是什么?

3詹姆斯为什么说真理是一个过程?

4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5本文意义是否等于作者本人的意图?

三、论述题(20×2=40分)

1试论现代西方哲学中几种主要的真理观

2试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差异

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2005年)科目代码:468

一、名词解释(5×10=50分)

1.第一哲学

2.古代原子论

3.苏格拉底的方法

4.通种论

5.实践哲学

6.教父学

7.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8.自然神论

9.偶因论10.先天综合判断

二、简答题(第3小题14分,其余12分,共50分)

1.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

2.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

3.海德格尔的此在论。

4.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

三、论述题(2×25=50分)

1.试析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轨迹

2.试论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学上的突出贡献

中西哲学史(1998-2002)

中西哲学史(98年)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三表”(墨翟)2“四法界”(华严宗)3“精神的接生术”(苏格拉底)

4“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5“至善”(康德)

二、问答题(30×2=60分)

1朱熹的理气观述评

2 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述评

中西哲学史(99年)

一、简释题(10×5=50分)

1四因说(亚里士多德)2经院哲学(中世纪)3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4尽心知性知天(孟子)5俱分进化(章太炎)

二、问答题(25×2=50分)

1简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说”的三个历史环节及其具体内涵。

中西哲学史(2000年)

一、简释题(10×5=50分)

1唯名论与实在论(中世纪)

2白板说(洛克)

3二律背反(康德)

4“……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5“万物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二、问答题(25×2=50分)

1简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中西哲学史(2001年)

一、简答题(10×5=50分)

1简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观

2简述荀子的“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3简述培根的“四假象”说

4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

5简述波普的“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论述题(共50分)

1试述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思想,并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对其做出评价(16分)

2试述康德的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并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对其做出评价(17分)

3试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并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谈谈你的评价(17分)

哲学概论(2002年)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致良知2知难行易3逻各斯学说4先验幻相5人化自然6卢卡奇

二、简述题(10×3=30分)

1简述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2简述唯名论与唯实论(实在论)的争论的问题和基本内容

3根据马克思本人的观点简析“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之命题

三、论述题(共40分)

1论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2论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发展。

哲学基础:(2005-2008)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哲学基础科目代码:338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价值

2、英雄史观

3、白马非马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5、四因说

6、白板说

二、简述题(10×6=60分)

1.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3.简述刘禹锡的天人观

4.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的思想

5.简要说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

6.简要说明康德二律背反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

三、论述题(20×3=60分)

1.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该原理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

2.简述王夫之“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及其当代的启迪意义。

3.简要论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哲学基础科目代码:337

一、简释题(10×6=60分)

1. 唯物主义

2.社会基本矛盾

3.三表法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5.理念论

6.知识就是力量

二、简述题(15×2=30分)

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20×3=60分)

1. 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说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 论析孙中山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3. 简要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哲学基础科目代码:620

一、简释题(10×6=60分)

1.主观唯心主义

2.上层建筑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大宇之内,质力相推”

5.“火本原说”

6.奥卡姆剃刀

二、简述题(15×2=30分)

1.简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20×3=60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及其对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2.试述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基本思想,并在两者的比较中说明各自的特点与意义。

3.述评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哲学基础

一、简释题(10×6=60分)

1.一元论

2.人的本质

3.“和而不同”说

4.三表法

5.四假相

6.普遍怀疑

二、简述题(15×2=30分)

1.简述矛盾的特殊性。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20×3=30分)

1.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并分析贯彻群众史观坚持民生的重要性。

2.王夫之发展变化的思想

3.柏拉图的理念论及亚里士多德对它的批判。

哲学基础;(2009-2011)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

2.精神文明

3.致良知说

4.物竞天择

5.美德即知识

6.公意(卢梭)

二、简答题

1、简述矛盾同一性和形而上学同一性的对立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价值性及二者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人的价值的特点、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并运用人的价值学说批判拜金主义和唯我主义。

2、试述孔子的中庸思想。

3、试述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12×4=48分)

1.矛盾

2.认识主体

3.为道日损

4.冯友兰人生境界

5.原子论

6.第二性质

二、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和特点

2.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三、论述题

1.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2.王阳明的致良知

3.康德的感性认识与知性认识的关系。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否定观

2.文明

3.《齐物论》

4.“四法界”

5.“水是万物的始基”

6.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二、简述

1.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关系

2.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三、辨析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2.朱熹的理气观

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你认同吗?为什么?

中国哲学史:(1998-2004)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98)编号:14E

一、简释(7选6,5×6=30分)

1三表法2化性起伪3《神灭论》4知太虚即气则无无5童心说6天下为主君为客

7俱分进化论

二、述评(23×2=46分)

1老子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来源

三、标点并解释哲学含义(6×4=24分)

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向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3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物可得道也

4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99)编号:14E

一、简释(5×6=30分)

1绝地天通2慎独3《论衡》4太虚无形,气之本体5通几护质测之穷

6翕以聚质,辟以散力

二、述评(25×2=50分)

1荀况天道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价值

2黄梨洲的社会史观及其历史地位

三、对下列文字标点并指明出处和简释其大意(5×4=20分)(抒情所发之图75-76)

1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明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3无则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则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尔

4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2000)科目代码:502

一、标点并译成白话(10×2=20分)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其下非践其上也

二、词语解释(5×4=20分)

1见几而作,不俟终日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质测即藏通几4俱分进化

三、论述题(30×2=60分)

1评述荀况的虚壹而静论

2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2001)

一、简释题(5×6=30分)

1“和实生物”2“以名举实”3“三玄”4“质测即藏通几””

5“童心即真心6“生元”

二、述评题(25×2=50分)

1评墨翟“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

2简析张载“一物两体”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价值。

三、对下列文字标点并指明出处和简释其大义(4×5=20分)

1“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

2“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3“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4“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2002)科目代码502

一、简释(6×6=36分)

1“三表法”2《神灭论》3“天与人交相胜”4“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5“童心说”6“大宇之内,质力相推”

二、述评(18×2=36分)

1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贡献与局限

2孙中山知行观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三、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7×4=28分)

1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中国哲学史(2002)科目代码503

一、名词解释(6×6=36分)

1道法自然2为仁由己3形质神用4理本气末5致良知6一物两体

二、简答题(12×2=24分)

1墨子“三表法”的基本内容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D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全盘西化论胡适根本西化论 2、容闳《西学东渐记》 3、科学哲学 4、哥伦比亚杜威《先秦名学史》 5、中国哲学的史在中国的哲学史 6、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 7、张君劢人生观 8、性体中国哲学牟宗三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①②④ 2、①③④ 3、① 4、④ 5、①②③ 6、① 7、②③ 8、③ 9、②③10、①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2分)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3分) 2、充分西化 “充分西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化思潮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主张,其代表人物是胡适。(1分)胡适曾主张全盘西化,但这只是他的出发点,或手段。其目的其实是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来打磨改造确立“中国本位文化”。所以其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并非百分百的西化,而是“充分西化”。(3分)其立论的基础是“文化惰性论”。(1分) 3、觉解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哲学核心概念之一(1分)。解是指了解,觉是指自觉,觉比解更进一步。(2分)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1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了解,有赖于我们觉解程度的深浅。(1分) 4、两层存有论 是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1分)在存有论的领域,牟氏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出发,提出了两层存有论: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2分)牟宗三将佛家消极意义的“执”转为积极意义的“执”,认为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两层存有并非隔绝的,而是可以通过“坎陷”来沟通。(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何在? (1)政治意义: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2分)(2)思想意义:新文学、新哲学等新文化的产生。革命需要启蒙。思想需要创造。(4分) 2、简述张君劢对人生观之特点的看法。 张君劢将科学与人生观加以比较,指出了两者的五点区别,即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主观

2015一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2015一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2015年湖北武汉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2.认识的基本结构 3.化性起伪 4.四书 5.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士 6.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二、简释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径 2.简述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 2.论老子“道”的思想 3.黑格尔关于宗教哲学的论述 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哲学原典: 一、简答题 1.论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关于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区别,以及其中的哲学美学思想。 2.“一切存在的东西,包括第一性的存在,以及以任何方式被说成存在的任何东西,其所以存在,都是靠它的统一。因为,一件东西如果不是一件东西,它会是什么呢?把它的统

一去掉,它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东西了。”请问,“一切存在的东西....所以存在,都是靠它的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康德的善良意志。 二、论述题 1.关于孔子对管仲评价的一段材料。 如何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的矛盾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哲学笔记》) 3.阅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下列文字。 所以,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是两种恶行一即由于过度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一之间的中道。它之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既发现又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和就表述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但是并非一切主动和被动都可以有一个中道;因为有些是名称就已经蕴涵着坏的性质,例如怨毒、无耻、妒嫉,而非它们的过度或不足才是坏的。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你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即中道的学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 哲学基础: 一、填空 1.哲学观是关于哲学观的看法,集中讨论了()()()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是()的观点 3.三表法是墨子检验认识的标准,三表具体指“有本之者、()、有用之者” 4.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团永恒的()。 5.服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和()、41。 6.在培根的四假象中,表面个体差异的是()假象 7.()说,“我坚决不认同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押卫你说话的权利”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课后思考题

西哲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 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 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 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

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南开大学2015研] 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

武汉大学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试题真题2004-2014、2019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年考研真题 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 2019(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存在(巴门尼德) 2.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阿奎那) 3.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 4.人是机器(拉美利特) 5.自在与自为(萨特)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休谟关于两类知识的区分 3.简述早期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康德的绝对命令学说 2.试述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 2014(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2.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 3.霍布斯的“利维坦” 4.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 二、简述题 1.简述希腊化时期怀疑主义对感觉和理性的否定 2.简述对笛卡尔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理解 3.简述对莱布尼茨实体、属性和样式的理解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中世纪时实在论与唯名论的斗争及评析 2.康德对旧的形而上学批判,希望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试论述康德论述的思路2013(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 2.古代怀疑论 3.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慧 4.莱布尼兹的“自然从不飞跃” 5.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6.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7.后结构主义 8.忘了 二、论述题 1.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和上帝存在的证明 2.康德的先验演绎 3.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2012(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2.柏拉图的通种论 3.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4.我思故我在 5.贝莱克的存在即被感知 6.尼采的权力意志 7.思维经济原则 8.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比较康德的范畴论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2.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到谢林的同一哲学 3.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和伽达默尔的前见论 2011(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四根说 2.光照说 3.利维坦 4.绝对精神 5.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个方法 6.尼采的超人学说 7.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步骤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身心关系说的发展 2.评述康德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及其解决 3.维特根斯坦的“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理论,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误解是一种理解吗?结合解释学相关理论回答 2010(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题

武汉大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系别学号姓名考分 “西方哲学史”试卷 梳理和分析如下哲学文本中的思路和论证,并简要评价(2题,每题50分)。 1、“我早就注意到,为了实际行动,有时候需要采纳一些明知很不可靠的看法,把它们当成无可怀疑的看待,这是上面说过的。可是现在我的目的是专门寻求真理,我想做法就完全相反: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因此,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作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弃,认为都是假的。最后我还考虑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思,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2、“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在形而上学中,当涉及到对象的直观时,我们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来试验一下。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能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但由于要使直观成为知识我就不能老是停留于它们之上,而必须把它们作为表象与某个作为对象的东西相关联,并通过那些表象来规定这个对象,所以我可能要么假定,我用来作出这种规定的那些概念也是依照该对象的,这样一来,我如何能先天地对它知道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使我又陷入了同一个困境;要么,我就假定诸对象,或者这是一样的,诸对象(作为被给予的对象)唯一在其中得到认识的经验,是依照这些概念的,这样我马上就看到了一条更为简易的出路,因为经验本身就是知性所要求的一种认识方式,知性的规则必须是我还在对象被给予我之前因而先天地就在我心中作为前提了,这个规则被表达在先天的概念中,所以一切经验对象都必然依照这些概念且必须与它们相一致。……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1]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 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 “力”“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3、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顺应自然规律从而无所不为。) 4、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从其弟子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中,抽象出了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底下,尽管物质生活简单,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人生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大学语文复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题 《大同》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答案:C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填空题 《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

àn_ _。 3.翻译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忆菊》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使闻一多产生最初的民主思想的学校是()。 A. 北大 B. 清华 C. 丹佛阿罗拉多大学 D. 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答案:B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新诗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的一项是()。 A. 格律派 B. 自由派 C. 抒情派 D. 象征派

答案:C 2.填空题 (1)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的那些演说明显是激情多于理性,而他在清华时期的那些文章和演讲现在看来倒是非常冷静的。他在《清华周刊革新底宣言》中还阐明了批评精神所应遵守的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是:(1)鼓励善良;(2)注重建设;(3)务避激愤;(4)力矫浮夸;(5)删除琐碎。 (2)闻一多在艺术上追求“三美”,他发表的《死水》一诗,努力想把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统统溶于诗中。 3.思考题: 诗人“忆菊”包含几层意思? 答:诗人“忆菊”,首先赞美菊花之自然美。阅读《忆菊》,我们仿佛置身菊花的海洋,在诗人的笔下,开遍祖国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阴阳: 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四端: 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 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 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八坐忘: 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