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标要求

本专题主要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有关情况。

具体有: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⑶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⑷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有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国际工人运动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运动发展的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有三目,第一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和“伟大的友谊”

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第二目“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主要介绍了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意义。“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详述了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留给我们的教训。“第二国际”介绍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破产。第三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革命前夜的火星”讲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和主观条,说明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帝国大厦的坍塌”介绍了二月革命及之后革命面临的复杂形势。“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介绍了十月革命的经过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阐述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胜利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得到解决的思想体系;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

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字、图像认识历史事和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2、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二、教材要点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

暴露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从182年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灾难,使人民更加贫困;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对象,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日益贫困,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甚至提出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此前,工人阶级也参加政治斗争,但那时只是无产阶级追随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三次工人运动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它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使得越越多的人感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同时,它也为科学

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

3欧洲思想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较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人类优秀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的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和投身各种革命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创造出的。一方面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18、19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里重大成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指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调查、研究、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

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6圣西门等人的思想和理论仅仅是空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人剥削人的制度深恶痛绝,对未的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这些设想包括: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放妇女等等,此外还幻想统治阶级或者富翁能掏钱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设想于不成熟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与历史发展成反比,他们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自身蕴涵的革命性,并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因而是空想。

伟大的友谊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月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2、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二、教材要点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从1825年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人民更加贫困;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对象,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日益贫困,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甚至提出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此前,工人阶级也参加政治斗争,但那时只是无产阶级追随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三次工人运动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它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同时,它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较重要的有英国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材 1、课程标准 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第19课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第一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所以本课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讲空想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通过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第二目“《共产党宣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意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学术和政治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讲巴黎公社的成立、措施和影响,说明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准备一诞生一实践(运用)" ,形成了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点的主要线索。为突出课标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材处理如下: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4 、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2)教材的特点(3)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人类思想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革命。其中,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解。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 确定依据:课标的要求。 (二)、说学习方法的培养 1、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史实。本课内容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应作为难点给学生讲清。“马克思”这一名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像)和提出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指导: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迁移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注意从现实生活挖掘素材,变抽象为具体。 (四)、说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乾县杨汉中学解彩英 〖课标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要求为: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这些知识都应当清晰把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专题的开始,引领整个专题,地位无可替代。本课教材有以下几个子目:“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考”,“伟大的友谊”、“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前两个子目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客观和主观条件,全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最后一目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太远,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入历史一了解历史一体验历史一探究历史一感悟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乐学趣学的课堂氛围。另外,还可减去一些繁琐、偏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为浅显生动的教学。 〖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和分析《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4.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Ⅱ.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组讨论作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2.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理论性很强,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难度很大。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讲授法等等。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设问】2018年是一位伟大思想家诞辰200周年,他被称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也是一部伟大著作问世170周年。这位伟人跟他的战友在这部著作中指明了一条“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你能猜出这位思想家的名字吗?这部巨著是什么呢?这条大道又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学生回答】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引入】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最崇敬的心情穿越历史、走近伟人,感受阳光。设计意图:以周年这一时事热点导入,瞬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迅速进入思维状态。利于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宏观要 览本单元主要讲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3.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 教训。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随着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2工人与□3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1825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

2.条件 (1)思想来源 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4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5欧文等人,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6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没有认识到□7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其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②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③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2)阶级基础 19世纪□8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9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中,总结□10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1848年《□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3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4共产主义所取代。 (2)明确指出□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6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7无产阶级政权。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教学目标设定 ⑴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与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⑵过程与方法 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斗争实践等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学会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概括,学会运用提炼关键词掌握教材内容的方法。 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实践,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革命奋斗精神。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头剪辑。 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呢?马克思被称为反资本主义的头号斗士,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推崇? (幻灯片出示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着课题字幕播放):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敢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导入课题 学生眼中的马克思:(引导学生回答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著作、名言)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熟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顽强精神;通过学习巴黎公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 三、教学难点 《共产党宣言》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提问法为主;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上课前两分钟让同学们欣赏《国际歌》,上课后提问:刚才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谁? (教师总结)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社员,《国际歌》是他为了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革命战歌。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其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就是本节所要讲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讲授新课] 提问:打开课本,请同学们看本课标题,找出这节课的线索是什么?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是按照理论──诞生──实践的线索来的,这也是我们这节所要学的基本知识。(投影知识目标) 过渡:科学理论的诞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来源: 一理论来源(投影板书) 1 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圣西门 ②傅立叶 ③欧文 2 德国的古典哲学 3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提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三个,先看空想社会主义。大家看这一标题的内容,看后回答问题: ①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②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等待他们的是饥饿、失业与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投影三人图片,结合三人观点给学生介绍;投影“新和谐公社”蓝图,深化学生对欧文观点的理解。)圣西门主张实业制度,要求人们尊崇劳动,由实业家和学者管理社会,改善穷苦阶级的生活条件。傅立叶主张实行和谐的社会制度,要求阶级调和与合作,人们按兴趣从事工作。欧文则是个社会主义的实验者,具体运用于实践中,最后破产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1825年英国爆发了 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周期性的发生,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②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 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A、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B、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并加以批判继承; C、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1847年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时间:1848年2月 ②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取代;指出 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③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知道;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 1、成立条件:①客观条件: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逐 渐走向国际联合——原因: A、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政治局面,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B、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成立时间:1864年 3、正式名称:国际工人协会 4、成立地点:英国伦敦 5、成立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国际联合)阶段 三、巴黎公社 1、成立背景: ①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②资产阶级先后成立了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军采取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临时政府同德国草签条约,同意向德国 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同时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2、成立过程:①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②不久,巴黎公社成立。 3、政权性质: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4、革命措施:①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实质即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 5、失败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6、历史意义:①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2021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21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都实行王位世袭制 B.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C.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 D.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 2.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 有人认为,唐代“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和谐在政治制度上 的突出表现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建立了军镇制度D.实行三教并行制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历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会打洞”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A.10岁雅典男童 B.雅典贵妇 C.40岁雅典男性公民 D.自波斯的商人 6.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共三课,主要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第二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主要阐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和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三课内容层层递进,由理论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②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 ③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 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 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③19 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图景, 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 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我们需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总之,生活需要 色彩才会精彩!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的物质性,自觉能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等活动是以实践 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③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 力。 4. 怎样理解矛盾共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 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经济社会根源 2,思想渊源 3,实践基础 二: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说 无产阶级是鲜明的政治产物,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物质的含义和特性, P3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绝对性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的变动性,无条件行静止的相对性、、、稳定性 四: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原子的理念)唯心主义把。。、精神意识。。物质。。物质是意识。 五: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 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意识的能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七:怎样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八: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说明 了什么整个世界是一个有联系的有机体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九: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 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和平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十一:新旧事物的区别:是否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 十二:物生有两,相反相成,和则相生同则不继,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 律 十三:香蕉苹果不是水果,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十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即继承又批判即客服消极情绪又保留积极因素 十五: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 相结合方法。 十六: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十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听其言必则其用观其行必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教版必修1第五单元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呈现图片 xxxx年11月27日,多位专家和教授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足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中国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又起到怎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过渡: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呈现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出现是时代和人物呼唤的成果。那么,是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理论体系? 即第一环节:图说历史析成因

第一组图片: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理论的出台奠定经济基础。 第二组图片: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体现工人以工人运动的形式要求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说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理论的出台奠定阶级基础。 第三组图片: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由此引出空想社会主义,简单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和空想的原因,认识到虽然失败,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引出马克思主义的另外的两个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四组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会晤马、恩主持编辑《莱茵报》 马克思深入工人街头 小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露。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理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引用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②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目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实践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②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一.知识梳理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 (1)诞生背景 ①经济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B.经济危机出现(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贫富悬殊,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②政治:A.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B.工人运动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英法德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文化:A.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恩格斯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相适应的。”不成熟的理论指的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认识到社会灾难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竞争,主张公有制(进步性);不主张用革命手段改变,主张资本家的良心发现(空想性) ④个人努力: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革命实践(共产主义者同盟) ⑤直接原因: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英国伦敦) 阅读材料分析《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5分,共75分。) 1.梁启超回忆故乡茶坑村的社会组织时说:“……,本保大小事,皆以“上祠堂”决之。”这种社会组织的存在主要受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3.《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 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下列选项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西周推行分封制 B.秦朝推行郡县制 C.西汉实行郡国制 D.美国实行联邦制 4.下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以才能作为选拔标准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的“儒臣”指的是 A.节度使 B.参知政事 C.知州 D.三司使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 B.唐朝三省六部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7. 在古希腊文明中,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特色,该制度 A.与小国寡民的国情相适应 B.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范 C.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D.强调了政党的领导作用 8.“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这表明英国议会 A.行使最高行政权B.拥有最高的决策权 C.控制政府的决策 D.是维护王权的工具 9.法国托克维尔称赞美国的体制时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他称赞的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三权分立制 D.两党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