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中国医学史》教案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36学时)

教案首页

第1次课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专业、层次中医专业本科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导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甄志亚. 中国医学史.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常存库. 中国医学史.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傅维康. 中国医学史.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9

4、严健民. 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医学史》的概念及其性质

2、明确《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任务与作用

3、理解学习《中国医学史》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中国医学史》的基本定义

2、《中国医学史》的究任务与作用

3、学习《中国医学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

2、医源于巫及动物的本能

基本内容

绪论

一、课程概述

中医发展史是研究中医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主要任务

探讨中医学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科学技术与文化等对中医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时期中医学的特点及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学习目的与意义

学习中医发展史对于认识现实,预见未来,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明确中医学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好各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首页

第2 次课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专业、层次中医专业本科

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

第二节医药知识

第三节医药起源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常存库中国医学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傅维康中国医学史 .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9

4、严健民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药起源的社会背景

2、了解卫生保健的起源

3、明确药物知识起源

4、掌握在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医药起源的社会背景

2、卫生保健的起源

3、药物知识起源

4、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

2、医源于巫及动物的本能

基本内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在与自然展开艰巨的斗争中,(其中包括与疾病及损伤的斗争)人类为了生存和保健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用火,产生了语言,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及婚姻形态的演变,为医学的起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原始的医药卫生活动,也就开始萌芽,并随着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发展而进步。

二、卫生保健

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对衣食住行进行寻求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原始人类通过居处、衣着、用火、导引以及对婚姻形态的选择,增强了适应自然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利于健康和繁衍。

三、药物知识

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与威胁生命的创伤疾病作斗争,不断地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药物和方法,从偶然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从点滴经验到共同经验,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医药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二、原始针灸疗法及医疗工具

三、外治方法

四、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

关于医学起源问题,除了医药起源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外,尚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医源于圣人

二、医源于巫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

小结中医发展史是研究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突出阐明中医学的发展轨迹,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着重于研究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学习中医发展史对于认识现实,预见未来,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明确中医学发展方向,有利于文理哲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拓宽知识面,促进跨学科研究,推陈出新。有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为学好各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历程中摸索、探讨、总结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

2、如何看待在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3次课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专业、层次中医专业本科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

第三节、药物知识

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第五节、医与巫的斗争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甄志亚. 中过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严世芸. 中医学术史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3、甄志亚. 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常存库. 中国医学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傅维康. 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9

6、严健民. 中国医学起源新论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早期医药实践活动与中医学理论的萌芽

2、掌握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

3、掌握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

4、熟悉早期的卫生保健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社会背景

2、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3、医学理论的萌芽

4、药物知识

5、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6、医与巫的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

1、早期医药实践活动与中医学理论的萌芽

2、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

3、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

基本内容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社会背景

夏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医药知识的积累。

奴隶社会,人们的宗教思想和自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先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已被宇宙间一个至高无尚的神-“天帝”所替代,并形成了一套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但是,随着奴隶制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作为人格神“天”的思想开始动摇。周代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在评论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思想时指出:“夏道尊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到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发生剧变,空前发展的自然科学,不断揭示了天命观和鬼神论的虚伪性,加之无神论思想的兴起,从而使具有朴素唯物自然观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以及“气”的思想等蕴酿而成。可能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认识

(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甲骨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其中包含有可供研究殷商时期对人体、疾病认识的宝贵史料。

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

(二)固定病名的出现

西周以来,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古典著作中,对热病、昏迷、浮肿、递产、不孕等已有初步认识。仅《诗经》所涉及的病名,就达40多种。《山海经》巳能根据发病的特点,给以固定病名。《左传》如折肱、伤疾、瘛咬病、食道瘤、发秃、远视、佝偻等疾患的记载。《礼记》关于喑、聋、侏儒等的记载。这些和甲骨文中主要依据身体部分来区分的所谓疾首、疾目、疾足等情况相比,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

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某些疾病与居处环境、饮食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居住环境及不良饮食不节均可导致疾病。

如四时多发疾病、四时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疾病流行以及地方病。

二、对疾病的诊治

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诊断已初具雏型。通过望诊、闻诊和切诊互参的方法诊断疾病,不求助于迷信占卜判断生死吉凶。根据不同的疾病, 广泛采用食养、药物治疗、酒剂及针剌、火灸等不同的冶疗方法。

基本内容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

一、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一)精、气、神

奴隶社会后期,哲学思想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由“鬼神观”转变为“天命观”,并进而演化出自然之道、(精)气之道。“气”作为哲学概念, 多用来解释产生事物的本源。“精也者,气之精也”,精、气的互化以及化生万物的作用,表明了精与气的密切关系。其中“精气”学说被中医学所吸收,成为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

春秋时期,阴阳、五行两种学说已经广泛用于解释自然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变化,中医学将其吸纳为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这为《黄帝内经》中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病因学

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四时气侯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周礼》、《左传》记载的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已用“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致病说为晋侯解释致病原因。由此可见,以四时气侯变化作为病因的理论己经初步形成。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的过激,也可损伤机体而发病,“七情致病”说初露端倪。

第三节、药物知识

夏、商、西周三代已在药物种类的认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虽没有出现中药学专著,但先秦典籍如《诗经》、《山海经》、《周礼》及《尚书》等书记载有许多中药,部分条目还记载有药物作用。酒的发明和应用,促使了用药范围的不断扩大。“酒为百药之长”即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而汤液的出现,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标志着方剂的诞生,是医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

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夏至春秋时期人们对卫生条件更加关注。在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房室卫生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商周时期建立了早期的医事制度,商代设有管理疾病的小臣;周代则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数种,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记录,成为医学进步的一个标志,。

周代建立有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如: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考核与俸禄;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等,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医与巫的斗争

小结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自然哲学从巫术的羁绊中脱离出耒,从“鬼神观”向“天道观”转变,尤其是先秦哲学上建立的“精-气”学说,逐渐被中医学所吸收,并将“气”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可从从医和的“六气致病说”中明确地看到。同时中医学开始用生态环境的变化、饮食不调、情欲不节等因素来观察和认识疾病,并采用食疗、药物、针灸等方法来治疗疾病,摆脱巫术的束缚,可以说是自鬼神致病以来最伟大的转折。

奴隶社会,巫及巫术由盛行逐渐衰落,巫与卜、祝等失去了对医药的控制,尤其是西周后期医巫开始分离, 医学独立发展, 出现了专业医生。

春秋时期“无神论”等唯物主义思想的兴起,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使人们开始用崭新的、唯物的科学观念来认识并解释世界自然事物的各种属性。中医学受其影响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的构架己初步具备,从《周易》、《左传》、《尚书》等著作中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己被当时的医家用于解释人体和中医理论。

周代医事制度的建立、专职医生的出现,对总结临床经验,考察治疗效果,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医政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1、简述中医学理论的萌芽

2、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3、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施情况及分析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1、国医疗考核制度的最早记载见于42 《周礼·天官》 2、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于哪本书?6元代《世医得效方》 3、《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期,它的内容和成就时什么?48 成书战国—秦汉 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神、津液、精,病因病机,辩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3.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4、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是脉学专书是什么63 《脉书》;1.《脉经》 2.《脉诀》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代表作是哪一本?52 《神农本草经》 6、为什么说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酒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汤液发明的意义是什么40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的使用单味药转为适量的混合复味药,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 7、我国现存最早全面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代表作是55 《伤寒杂病论》 8、《幼幼集成》的作者是187 陈复正 9、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者是谁146 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颈椎悬吊复位法的伤科专着是什么,在那个朝代 《世医得效方》元代 11、最早发明脉图的医家是谁是哪一本书 12、 宋朝施发,书为:《察病指南》。(张)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是哪一本?81 《颅囟经》 13、明朝外科分为几派,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着作128 以陈实功1617《外科正宗》为代表的,称为“正宗派”。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书载药1748种,新增药物600种。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 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专病专著。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宋·陈自明。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其弟子阎孝忠整理。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 4.注重养生。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 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外治手法多样。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载药1815种。每药之下 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 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 的。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 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 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 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 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 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61739 首,插图239幅。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 最大的一部方书。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 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 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 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 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 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 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 7.戾气的种类 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 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 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 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 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8.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全书共载病案21类, 209例。强调脾肾,主张温补。 9.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 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 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临证喜用“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 10.《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1.提出治虚有“三本二统”;2.“三本”即指脾、肺、肾,治 法为清肺、调脾、补肾;3.“治虚二统”——治虚劳的阴虚、阳虚分别统之于肺、脾。 11.《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正宗派”的代表。1.把痈疽的发病归结于水火动静失常,实际上是指 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2.治法上,主张内外并治,“消、托、补”三法相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法相结合; 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3.记载了许多手术、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异物钳取术及截 肢术;4.记载恶性肿瘤病主要有乳岩、瘿瘤、失荣、唇茧四病。失荣——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详细记载。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总结了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与自己的心得, 论述了麻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染性预防法、防治麻风病的方药。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最早论述梅毒病的专书。主要内容与特点:阐述了梅毒病除了有接触传 染外,还有遗传与间接传染;详细记载了梅毒各期的症状;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主要成就与特点:1.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2.着重指出针灸的特殊效 果;3.发展了透穴针治法;4.创造了发展了多种针治法;5.头部不宜多灸;6.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 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15.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6.《修龄要旨》:撰者冷谦。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著,以歌诀的形式论述了四时调 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养生、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等。 17.《医方考》——方论专著:明:吴崑。收方700余首,按病证分为72门。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实 现了方书以病证为核心向以方论为核心的转化。 18.明代推拿的特点:1.文献上开始用推拿名称代替“按摩”;2.推拿被广泛运用于儿科疾病;3.出现了许 多推拿专著;4.推拿作为独立一科继续存在于太医院中。 19.《小儿推拿秘旨》:明·龚廷贤撰,又名《小儿推拿活樱全书》等。特点:1.主要以歌诀的形式写成, 易懂、易记、易于运用;2.阐述小儿病证、病机以及推拿治法具体简明;3.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 书,也是儿科医籍。 20.《针灸节要聚英》:明·高武。《针灸节要》:摘录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重要论述编撰而成。 《针灸聚英》:汇集了十六世纪以前的针灸文献与治疗经验,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设计铸造了男、女、 儿童三具针灸铜人。 第八章、清 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 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①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 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②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该书的主要创 见在于较早地提出生物进化观点) 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是我国19世纪一步科学价值颇高的植物学著作。为我国古代本草向 近代植物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所绘的植物形态图也比较精细而近与现实。主要成就:①比《本草 纲目》收载的药物增加了500余种,其中记述云南、贵州的植物颇丰②较广泛地搜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 识,纠正以往某些本草著作的错误。 3.《串雅》: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4卷。①清·赵 学敏和赵柏云合撰②是民间走方医的经验汇编③把走方医的经验归结为贱、验、便④提倡截、顶、串三 大法⑤丰富的治疗方法。 4.《理瀹骈文》:清·吴师机著,为一外治法专著。主要内容:⑴认为内外治法,理同法异⑵治法以敷膏 为主⑶辩证以三焦分治为提纲,上用涕、中用填、下用坐。 5.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 的贡献。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 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 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 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字 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 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 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 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6.《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特点:⑴收集文稿范围广泛,新的 见解观点均可发表,人云亦云者不用⑵文章前登载作者的小传,以使读者有所了解⑶选编文章,按来稿 时间定次序⑷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可同时采用,以引起争鸣⑸反对抄袭,允许引用前人文献⑹对各篇文 章的文体不强求统一。 7.王清任:有名全任。撰著了《医林改错》。主要成就:⑴强调解剖的重要性⑵书中出现许多解剖学的新 发现,明确肯定了大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⑶纠正了古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⑷在方剂学上颇有建树。 8.《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 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9.《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10.《医宗金鉴》: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等。对后世 产生重大影响。 11.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 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 12.朱沛文:字少廉,是中西医汇通派的开朗医家。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13.恽铁樵:字树珏,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 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 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14.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 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衷中”不泥古,“参西”不盲从。 15.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 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16.《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简要介绍了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着重论述了白喉、烂喉痧等 急性疫喉的诊治与预后。运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中国医学史》试题 (3)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 .御寒 B .防兽C .熟食D .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 .史 B .府C .医士 D .医师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 .最高的俸禄 B .完整的病例 C .最好的医生 D .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 .《山海经》 B .《内经》 C .《礼记》 D .《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 .18卷 B .28卷 C .9卷 D .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 .《五十二病方》B .《治百病方》C .《黄帝内经》D .《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 .阴阳学说 B .儒家学说 C .道教学说 D .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 A .《伤寒杂病论》B .《五十二病方》C .《治百病方》D .《神农本草经》 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 .所属脏腑 B .所属经络 C .所属系统 D .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华佗D .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 .《颅囟经》B .《幼幼集》 C .《育婴秘诀》D .《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 .《周易参同契》 B .《合丹法式》 C .《太清诸丹集要》 D .《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A .太医院 B .御药院 C .提举司 D .太医署 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晋唐 B .隋唐 C .金元 D .明清 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 .《刘涓子鬼遗方》 B .《肘后救卒方》C .《备急千金要方》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 A .130余个 B .135余个 C .140余个 D .145余个 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陈藏器 B .钱乙 C .陈自明 D .陈修园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A .小儿五脏辨证方法 B .小儿六腑辨证方法 C .颅囟辨证方法 D .指纹辨证方法 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 A .李杲 B .朱震亨 C .钱乙D .张元素 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 A .苏东坡 B .范仲淹 C .沈括 D .陈修园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A .翰林学士王诛 B .王叔和 C .朱肱 D .成无己 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 A .庞安时B .王叔和C .纪天锡D .成无己 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 A .元代B .宋代C .清代D .唐代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 A .窦默 B .王执中C .危亦林D .何若愚 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A .针灸铜人的创制 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 C .绘制明堂图 D .绘制腧穴图 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部位分图的著作是 A .《洗冤集录》 B .《存真图》 C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 .《欧希范五脏图》 27.《普济方》收方 A .61739首 B .72328首 C .58396首 D .67139首 28.余霖倡用 A .三消表里分消 B .清营育阴 C .石膏重剂治温病 D .清热去湿 29.《傅青主女科》的作者是 A .傅山 B .王肯堂 C .陈自明 D .吴之望 30.《外科症治全生集》的作者是 A .陈实功 B .王维德 C .高秉钧 D .马培之 31.“脓疱疮”之名首见于 A .《外科发挥》B .《外科理例》C .《外科枢要》D .《外科正宗> 32.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机构是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复习进程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 (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 (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促进了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P35-40)《内经》历经魏晋隋唐医家的补充发挥,宋金医家的整理校正,也经历了两千年历史的反复验证,证明它确实能够反映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