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高一上·金华月考) 下列所给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百舸gě笔杆gān蛩音qióng汗流浃背jiá

B . 遒劲qiú缱绻qiǎn窗扉fēi锲而不舍qì

C . 菜圃pǔ戏谑xuè黏合niān一曝十寒pù

D . 霓虹ní镂空lòu彳亍chù茕茕孑立qióng

2. (2分) (2016高一上·河北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 妄自菲薄弄巧成绌步履稳健博闻强致

B . 风华正茂激浊扬青慷楷激昂短小精悍

C . 叱炸风云世人瞩目追本素源缒城而出

D . 不假思索迥乎不同泪下沾襟屏息以待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B . 抬头望去,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C . 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希望大家尽心尽力,因为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

D . 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像的。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作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汶川人地震过去快一年了,但灾难的惨景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灾区的同胞还在承受着地震带来的痛苦。

B . 海盗,这个一度濒临消亡、后来只存在于影视作品和传奇小说中的词,再一次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搜罗出来。

C . 以色列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飓风强度与闪电频率有天,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今后预测飓风天气的准确率。

D . 通过《高考1977》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变革,也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祭奠与怀念。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 (6分) (2019高三上·晋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

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统美学有着对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与西方对“和谐之美”的诉求相反。

B .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最终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 . “太极图式”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

D . 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 . 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C . 为了论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文章先引述再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

D . 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

B . 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

C . 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D . “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6. (12分) (2017高一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

张孔明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

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水滨竹林,郁郁青青。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辋川名气不大,但因为王维的诗、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又因他挂冠而退,在辋川别墅隐居,所以地因人传。

B . 作者在第二段以优美的文字、浓烈的情感,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能够收到弓引人入胜、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C . 作者扼腕长叹的内容是古今两重天,裴迪看望王维要逆水行舟,而今人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

D . 第四段作者用“不能不”这样的双重否定词,强调自己立足古银杏树下,情不自禁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2)结尾作者说我丁“失去了很多”,请结合全文概括“失去”的内容,并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7. (15分)翻译下列各题。

(1)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3)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7·莆田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释】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 . 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 . 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 . “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E . 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五、默写 (共1题;共10分)

9. (10分)(2017·襄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③________ ,用之如泥沙,________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④酌贪泉而觉爽,________。________ ,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⑤________ ,危樯独夜舟。________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一上·西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7-1、

7-2、

7-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1、

8-2、

五、默写 (共1题;共10分)

9-1、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