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农学、植保、资环等专业使用)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

二00七·五月

目录

一、作物生长分析 (1)

实验一作物生长分析 (1)

二、作物形态与类型的识别 (1)

实验二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糯稻的识别 (7)

实验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类)形态特征和大麦亚种的识别 .. 11实验四甘薯和马铃薯的形态观察 (15)

实验五食用豆类作物的形态观察 (17)

实验六玉米有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20)

实验七棉花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及四个栽培种的认别 (24)

实验八麻类作物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 (29)

实验九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主要类型的认别 (33)

实验十烟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 (36)

实验十一甘蔗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主要种的观察 (39)

实验十二花生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类型的认别 (43)

(附芝麻) (43)

三、解剖与分化的观察

实验十三水稻穗分化过程的观察(一)——性器官形成期 (48)

实验十四水稻穗分化过程的观察(二)——性细胞形成期 (50)

实验十五稻株大维管束的观察 (53)

实验十六油菜花芽分化的观察 (55)

实验十七麻类作物韧皮纤维及纤维细胞的比较观察 (57)

四、作物诊断测定方法

实验十八稻、棉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59)

实验十九水稻根系活力的测定 (61)

实验二十水稻叶鞘中淀粉含量的测定(碘试法) (64)

实验二十一棉花根系伤流量的测定 (66)

实验二十二棉花叶柄硝态氮的测定——硝酸试粉比色法 (68)

实验一作物生长分析

作物的产量是由生物产量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部分组成,通过作物生长分析,可以了解作物的物质生产量,作物生长分析就是以干物质重量的积累与分配来衡量产量的一种方法,所以作物的生育过程也是以植物体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这种方法具有两个特点:

1. 在测定干物质增长过程中,同时测出同化作用的器官——叶面积。即与光合作用的生理功能密切结合。以而越出生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简单相关关系,深入到生理生态的因果关系。

2. 对不同类的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的不同栽培条件的生育差异,均可以比较。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作物干物质生长量的定量研究方法。

2. 了解作物干物质增长的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3. 了解作物光照强度与作物干物生产的关系及其测定方法。

4. 练习作物生长分析的计算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1. 所需测定的作物(水稻、棉花)植株。

2. 米、打孔器、刀片、剪刀、电热鼓风干燥箱、叶面积测定仪,1/100克扭力天平,干燥器、大白纸、铅笔、粗天平、记录表格纸。

3. 螺旋测微尺或织物测厚器或游标卡尺。ZF-2型照度计、分层活动支架,大或小量角器。

三、测定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作物叶面积的测定,(附叶片厚度、角度的测定)

作物叶面积的大小与作物光合产物的形成、分配、积累密切相关,作物叶面积是作物生长分析中的主要因素之一。要进行作物生长动态分析,就必须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多次进行叶面积的测定。

1. 取样:在需测定的试验田(或小区)中随机取样或五点取样,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作为测定样品。样品数量随实验需要而定,一般水稻取五次,棉花十株,将植株洗净,注意保持全部青叶不受损伤,以水养根,使叶片不卷,然后带回实验室测定。水稻测定前要将每穴拆散为单株。每隔一至二周测定一次。

2. 测定方法:测定作物叶面积有多种方法,因作物不同而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纸样称重法:将各点取样叶片(未展开的和枯黄叶片除外)逐叶平辅于厚薄均匀的纸上,用铅笔沿叶缘描下,然后用剪刀按铅笔所画的叶形剪下,全

部称重得W1,另取已知面积A1的纸,称得重W2,则叶面积:

(2)比叶重法:

①鲜重法:将取样的全部鲜株称重。再选其中大、小两个类型的叶片各10片,叠集起来,分别用两种规格的已知面积纸板(或木板、玻璃板),压在叠好的叶片上,用刀片小心沿纸板边缘切割,切下一定面积的样叶在扭力天平上称重。或者用已知面积的打孔器,将其打孔图片称重。经过计算得出比叶重值(g/cm2)两个值平均后得平均比叶重(g/cm2)。

式中0. 0001为将平方厘米转化为平方米的转换系数。

②干重法:按上述方法将切割后已知面积的叶片及其余叶片,分别置于102——105℃鼓风干燥箱中烘8小时,冷却至室温,用扭力平平称重,求得比叶重(g/cm2),再求出其取样点的叶面积。

(3)叶面积仪测定法:

目前叶面积仪的型号有多种,有座台式叶面积仪,有手式叶面积。这里介绍国产79SE——Z型叶面积测定仪。其原理是:用两支15瓦日光灯为固定光源,将被测植物叶片放入专用的有机玻璃夹内,叶片形状经反射镜校影于镜头并聚焦于磷光电池上,光电信号见随被测物遮光多少而相应变化,信号结集成运算放大器放大,由平方表头指出被测物的面积。

仪器操作方法:(1)插上电源交流电源220伏,50赫,(2)使用前按被测物确定档板(档板分四种)。光门开关应处于关闭状态。(3)若动电流开关,仪器底部灯管发亮,稳定15分钟后方可测试,调态电位器,使平方表头基本满度。(4)调整满度电位器,使平方表头指针处于满度位置。(5)打开光门开关,调整零电位器使指针处于零位。(6)重复调整保险和光门开关,分别保证均指指示到满度和零位即可测量,(7)读数方法,根据选定档板的面积确定平方表头每格的平方读数。例如,选择300cm2档板,则平方表头每小格代表3cm2。

叶片透光忱误差订正:由于叶片多为绿色,厚薄不一,尚有一定的透光性,因此需要用面积与被测物相同的全黑纸片作对照测量,得出补偿值进行订正。测定补偿值的方法:制作与被测叶面积相同的黑纸片进行比较测定记录后,按以下公式计算补偿值:

式中X为补偿值,E a为叶片指标,E b为复制黑纸片指示值。

(4)长宽系数法:长宽的积、常比实际叶面积为大,因此要有一个校订系

数。校正系数的求出,一般先将大量的叶片以标准方法测出实际的叶面积,然后用相应的长宽积去除,逐叶求出其K值,最后求其K值的平均值。

不同作物的叶片,或同一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叶片,其校正系数可能不同,应用此法之前,需先求出所测作物品种叶面积的K值。

5. 直线回归法:此法适于叶形较规则,叶片对称性好的活体测定,每张叶片只需测量一个数据就可以回到室内进行计算。其方法是得一定开关的叶片,测量某两点之间的长度,如叶长或宽等,将其长度值平方,再按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式中:为回归系数

为所求的每一张叶片的面积之和。

C为田间测量的每一个叶长或宽或侧脉长度。

b为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

n为所测定的叶片数。

应用此法之前,要先找出所测品种不同部位的实际叶面积与直线长度平方值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分类建立适合的回归方程。

3. 叶面积指数计算:叶面积大小,常以叶面积指数来表示的,即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作物叶片的总面积相当于该土地面积的倍数。

即:

或:

(附叶片厚度,角度的测定)

1. 叶片厚度的测定:

将不同部位的叶片,分类整齐地叠合起来,分别测定沿中脉附近的基部,中部和顶部的厚,然后以其平均值表示,测量可用螺旋测微尺或织物测厚器或游标卡尺。也有用比叶重表示叶片厚度的

也有用比叶面积表示叶片厚度的。

2. 叶片着先角度的测定

作物叶倾角及叶开张的不同,对群体光合作用物质生产有重大意义,叶倾角小的上下叶面受光量小,因而对上、下层光合产量的影响也小。

测定叶角度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田间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将大号塑料量角器紧植株,以茎植为垂直轴,从每叶的叶尖到叶耳(水稻)或叶尖到叶基红心(棉花)的直线与茎杆所成的夹角则为叶倾角,绘示意图和列表表示。二见从田间取样回室内,水稻折散为单株,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如果没有大号量角器,可用张贴有大张纸的木板代替。纸上首先要画一条垂直轴,将茎杆紧贴垂直轴,各叶任其自然下垂,然后将各叶叶尖与叶耳(或叶基红心)两点用一铅笔画一直线在纸上,然后用小量角器测定。室内测定较田间测定方便,但取样需放置有水的水桶内,取样不宜存放太久,要及时测定,以免叶片倾角变化,使误差增大。

(二)作物干物质的测定

作物干物质是作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生长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物的净同化率,就是指一日内或一周内,整株植株或若干植株干物质量的增加量与其叶面积的比值,所以必须在测定叶面积的同时,要进行整株干物重的测定,从而了解单位面积内的干物质的增长速度。干物质的测定同叶面积的测定一样,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

1. 取样:根据作物生长田块的形状,大小、作物种类及生长均匀程度定点若干,每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株5株,全田10——20株(兜),洗去泥沙,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2. 烘干与称重,将样品器官分解,然后分别剪成适当大小(茎杆约2寸长),盛在瓷盘内,放入预先调到102℃的鼓风干燥箱中烘烤。样品放进后待箱温升至100℃或102℃开始记时,并让其在102±2℃范围内恒定,连续烘6小时,稍冷却、称重。再烘两小时,稍冷却营称重,直至前后两次重量恒定为止,大样品两次称重的1%内就算恒重了,以最后两次重量的平均进行计算。

对于多种作物样品,由于组织幼嫩或含糖分多时,在100℃下烘烤往往有焦化的反应,为了减少高温引直的损失,在测定干物质重量时,常用这样的办法,即先将样品置入100℃烘箱内1小时,使植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停止,然后在80℃下烘干,到水分完成除去时约经过两天左右,粗大的样品均宜切细。此外,从烘箱中取出的样品宜一次放入干燥器中,并且在较恒定的温度条件下称重。

(三)作物生长分析的计算方法

1. 相对生长率(RGR)(Relative G rowth Rate)按照生物生长是呈几何级数或指数函数的形式增加的规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株体越大,其生产效能就越高,则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生产的干物质用于形成植物体,从而下一部分的生长则以更大的生产为主体,这种生长过程称之为植物生长的复利法则,用公式为

……………………………… 公式一

W0:表示t=0时植株重。

R:表示利率(即相对增长率)

t:表示时间

据此,则处于某个阶段的株体,见按照某个阶段的本利合计,增长率为利率,干物质增长部分为利息,而干物质增长过程则按复利法则,于是株体便不断扩大。如果相当于利率的相对增长R用下式表示:

……………………………… 公式二

表示某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即时间从0—t的增长速度)

如假定R为恒定,将公式二变为:

积分:

…………………………………………………… 公式三从公式(三)可知,植物体的干物质可以认为是受最初干物质,开始生长后的时间以及相对生长率三项因子所决定。

由公式三可知

即1nt与t之间为一直线关系,R便是直线的斜率。如果确定生长的实测值是满足复利法则,只要看1nw和t是否呈直线关系则可。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R并不是一常数(不恒定),而是随着生长进程而变化。因此有人提出以下关系式:

积分得:

上式发展了复利法则,对任何生长的曲线都适应。为了求出t2-t1间的平均生长率,则用F式计算。

…………………… 公式四

R一般用小时-1作单位,但更多的是日-1周-1或年-1。

1. 净同化率(NAR)(Net Assimilation Rate):表示单位叶面积及单位时间的干物质增长量,它大体相当于用气相分析法所测定的单位叶面积同化率的数值。是根据植物干物质增长与植物叶片表面积测定法两者间接计算出来的。它是从叶片真正同化作用中减去了叶片,茎部和根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部分以及落叶失去

的部分。根据实测值可用下式计算

L:表示叶面积,NAR的单位可用克/米2周或毫克/分米2/天。

3. 叶面比率(LAR)(Leaf Area Rate):

若把NAR概念引进到相对生长率中,生长率R便可分解为二部分。即:

式中L/W项即作物单位重量的叶面积,称为叶面积比率(LAR),

为NAR。

根据实测值可用下式计算:

4. 作物生长率(CGR)(Crop Growth Rate):在作物群体生长情况下,群体产量可以用土地面积上的干物重表示,它的增长速度称为作物生长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的F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即叶面积指数LAI。此式表明。产量增长速度与NAR和LAI两者呈正比例。由于NAR的变幅较窄,所以对产量而言,LAI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五、作业与思考题

1. 把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填入下表生长分析各量记载表

3. 作物的叶面积大小在作物生长中的意义何在?

实验二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糯稻的识别

一、目的要求:

认识水稻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掌握籼稻与粳稻和粘性与糯性的区别。

二、材料:仪器用具和药品

材料:籼、粳稻品种若干个,籼、粳稻幼苗(2——3叶期)和刚抽穗的植株(连根),籼、粳、糯稻谷粒(各约1斤)和米粒(各约0.5斤)。

仪器用具:扩大镜、载玻片、镊子、单面切刀、小烧杯、显微镜。

药品:碘——碘化钾(I——KI)溶液:1. 3克碘化钾溶于10毫升水中,再加0.3 克结晶碘,加热搅拌至溶解,兑蒸镏水至100毫升。配好后装入深色瓶中待用。

1%石碳酸液:石碳酸即苯酚. 将苯酚置入水浴锅中加热溶解,然后配成1%的溶液作用。

三、内容说明:

(一)稻的植物学特征

栽培稻在分类上属禾本科,稻属植物。

1. 根:有种根(胚根)和不定根。种根只有一条,种子发芽时,由胚直接长出。不定根由茎的基部数个茎节上长出。一般每一节位可生长5——25条根,越是上位节所生出的根越多、越长、越壮。靠近地表节位所生的根,常作水平或向上延伸,其分枝根异常发达而呈网状,称为表根或浮根。不定根上长出的支根叫第一次支根,第一次枝根上再长出的许多细小的根,叫第二次支根,或叫细根、毛根。

从结构上看,根由表皮、皮层、中柱构成。中柱位于根的中央部分,包括中柱鞘和初生维管束两部分,被内皮层所包围。内皮层之外为皮层。在幼根中,皮层是由从内向外,由小至大。呈放射状排列的薄壁细胞所组成。当根长大后,由若干个放射状排列的薄壁细胞群分化而形成裂生通气组织。这个通气组织和茎、叶中类似的组织相连通,是地上部向根输送氧气的途径,故水稻能在有水层的田中生长。皮层外为外皮层,最外为表皮,当根老化后表皮消失,外皮层木栓化,成为保护组织。

2.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茎杆中空、细长、茎高60——200厘米,每茎有10——18节,多数茎节密集于茎杆基部、地面伸长的仅4——6节。茎高及节数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不同。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但通常只有接近地表的茎节腋芽能生出分枝,叫分蘖。茎杆最上位的节叫穗颈节。

3. 叶:水稻的叶互生于茎杆的两侧,叶序为1/2。稻谷发芽时,首先出现筒状芽鞘,接着出现的是一片只有叶鞘而无叶舌、叶耳和叶身的不完全叶,以后顺次长出的才是完全叶。在计算叶片数时,是从第一片完全叶算起,完全叶苗叶鞘、叶舌、叶耳组成。叶耳与叶鞘的交接处称为叶环(叶枕)。最上的一片叶称为剑叶(顶叶),剑叶宽度因品种而异。一般剑叶的叶片组织比下部叶片硬直,叶片较短。

4. 稻穗:为圆锥花序。穗的中轴叫穗轴,穗轴上有穗节。节上着生枝梗,

称为第一次枝梗,第一次枝梗上再分出小枝,称为第二次枝梗第一次枝梗和第二次枝梗上分生出小穗梗,小穗即着生在小穗梗的顶端,每个小穗有3朵小花,只有上部1朵小花能结实,下部的两朵小花已退化,各剩下一枚外稃(护颖),颖片(付护颖)极为退化,仅保留两个小突起。结实的小花有内、外稃(颖)各一枚,雄蕊6枚,雌蕊1枚和浆片(鳞片)2枚。雌蕊的柱头分叉,呈羽毛状。

5. 果实:谷粒内有糙米一粒称颖果,由果皮,种皮,糊粉层,胚及胚乳等部分组成。在胚的一面为腹部,其对面为背部。背部有一条纵沟,称为背沟。腹部有腹白、腹白的有无无及多少,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腹白部分组织疏松,碾米时易形成碎米,出米率低,因此,腹白多的,米质就差。腹白延长到米粒中央时,称为心白,米的颜色有白、红、褐、黑、紫等。

(二)籼稻与粳稻的主要区别

栽培稻(Oryza sativa L.)可分为两个亚种:

1. 籼亚种(Oryza satioa L. Subsp hsien Ting)

2. 粳亚种(Oryza satioa L. Subsp keng Ting)

在植株形态上,籼、粳亚种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三)粘稻与糯稻的区别

籼稻与粳稻是由许多变种所组成的,依其胜乳的性质不同,每一亚种均又分为糯性糯稻和非糯性(粘稻),两者的区别如下表。

四、方法与步骤

1. 取水稻幼苗和刚抽穗的稻株,观察种根。不定根、芽鞘、不完全叶、完全叶、剑叶、穗颈等部分;

2. 观察稻穗、小穗、颖花和稻根的构造;

取一个稻穗观察穗颈节,穗轴与穗轴节,第一及第二次枝梗、小穗梗。

取一小穗观察付护颖、护颖、结实小花内外稃和稃尖与稃毛、芒,去壳观察米粒(颖果)的胚、胚乳、腹白与心白。

取即将开花的小花观察花药、花丝、柱头、子房及浆片;

取新根和老根横切面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通气组织。

3. 取籼、粳亚种植株,比较观察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穗、谷粒等部分。观察谷粒长宽度时,可随机取种子10粒,先将10粒种子按长度排列(即谷粒的稃尖与谷粒的基部相接),用米尺量其长度,然后将10粒种子按宽度排列(即谷粒外稃与谷粒内稃相接),用米尺量其长度,均以厘米为单位,重复两次,然后求其平均数和计算出谷粒的长宽比。

4. 测定籼、粳谷粒对石碳酸着色反应:

取籼、粳品种若干个,各品种取试样二份,每份取谷粒或米粒100粒,在30℃温水中浸6小时,把水倒出,再置于1%石碳酸液中染色12小时,然后将石碳酸液倒出,再用清水冲洗种子,再放置在吸水纸上过24小时,观察染色情况。

5. 测定粘、糯稻米的碘一碘化钾染色反应:

取籼、粳型粘稻和糯稻种子,在米粒横断面上滴碘一碘化钾溶液一滴,观察着色情况。

五、作业和问题讨论

1. 绘一水稻幼苗图,注明种根、不定根、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

2. 绘稻穗模式图,注明穗颈节、穗轴,第一、第二次枝梗、小穗梗、小穗。

3. 绘一小花的解剖图,注明内稃、外稃、花药、花丝、柱头、子房、浆片。

4. 将观察鉴别籼、粳亚种的结果填入下表:

5. 将观察鉴别粘、糯稻的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类)形态特

征和大麦亚种的识别

一、目的

1. 掌握小麦的形态特征

2. 掌握四种麦类形态特征的区别

3. 掌握大麦栽培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区别

二、材料及用具

材料:四种麦类的植株、幼苗、种子和发芽种子及穗子,各种大麦的穗子。

用具:米尺、镊子、扩大镜

三、内容说明

(一)小麦的形态特征

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oum)。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形态特征如下:

1. 根: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又叫胚根、种子根)和次生根(又叫节根、不定根)组成。

种子根在发芽时从胜轴下部陆续生出,当第一真叶出现后,就停止发生。一般是3——5条,最多7——8条;种子根直到小麦孕穗期都能起作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而长,入土比次生根深,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在种子播种过深时,还会产生根茎。

小麦次生根在分蘖开始以后,从分蘖节上发生。次生根形态上比种子根粗,入土比种子根浅,但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强。小麦次生根的发生有两个旺盛时期。一个在播种后一个半月左右(即冬前分蘖期),为拔节前麦苗生长健壮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个在返青至拔节期,为春季麦株强烈生长奠定物质基础。

2. 叶:小麦叶可分成普通叶(或营养叶、真叶)和变态叶两类。变态叶包括盾片、胚芽鞘、分蘖上的先出叶(或分蘖鞘)、颖片、稃片等。

盾片是胚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是子叶。

胚芽鞘是小麦的第一个叶子,是保护幼苗出土的器官,当第一真叶达到正常大小时,胚芽就皱缩枯萎。

分蘖鞘是包围在腋芽外面的一个叶子,其功能与胚芽鞘相似。

颖壳生在花序上,包围在小花的外部。

真叶是正常的绿叶,由叶鞘、叶片、叶舌和叶耳组成。

叶鞘着生在茎节上,包围节间的全部或一部分,基部联合,上部分开而互相抱合,叶鞘的功能除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一部分养分以外,主要功能是冬前到抽穗以前,贮藏大量的糖分和淀粉,有效地防御冬季冻害,和供应麦苗在返青后生长所需的一部分养分,在返青以后,叶鞘的功能还有保护和支持正在形成和即将出现的幼茎。

叶片狭长,左右不对称,具有明显的平行脉,中脉突起于背面,其他叶脉在

腹面隆起。常披有各种疏密不同的细毛。

叶舌位于叶片与叶鞘的交界处,为叶鞘内表皮的延长部分,是一个无色的薄片。它的功能是防止雨水、尘埃和昆虫等侵入叶鞘与茎之间。

叶耳似爪状,着生于叶片基部两侧,环抱茎杆,叶耳的边缘常有细长的毛。叶耳的颜色有淡绿色和红紫色,可作为识别品种的特征。

3. 茎:小麦的茎细而直立,呈圆筒形。植株高矮因品种与栽培条件而异。矮的在60厘米以下,高的达150厘米左右。近年来,生产上种植的矮杆高产品种,一般株高在80——100厘米之间。茎基部若干密集在一起的节,称为分蘖节。

4. 麦穗:小麦穗属复穗状花序。小穗相对互生在穗轴上,排列成两行。穗轴顶端着生的一个顶端小穗,其正面与侧小穗成直角。穗轴由多数短节片组成,每个节片的基部狭而顶端宽,外侧凸出,内侧凹陷或扁平。整个穗轴呈曲折形。两侧边缘着生长短,疏密不同的毛。

5. 小穗:小穗无柄,着生在穗轴节片的顶端。每个小穗有一个短轴,叫小枝梗。小枝梗分若干短节,每个短节上着生一朵小花,每个小穗的基部;相对着生两片护颖。护颖呈船形,主脉突起呈龙骨。

两护颖内:有3——9个花,上部的一个或几个发育不全或退化。一般在小穗下部两个花结实,但也有3——4个花以上能结实的。

6. 小花:每朵小花外面,有一个外颖和一个内颖,相对互生,外颖着生在内颖下部,呈般形,无龙骨,顶端尖,有芒或无芒。内颖对称呈鞋形,有明显的外侧脉,两侧包于外颖之内,在外颖的内侧,有两个鳞片,每花有雄蕊3个,雌蕊1个,柱头二分叉。

7. 果实:麦粒在植物学上叫颖果,一般称为种子。麦粒的顶端生有一簇茸毛叫―冠毛‖,背而高耸呈半圆形,基部细小。胚位于背面基部皱缩部分。腹部有凹陷的腹沟。麦粒的外形从背面看起来,可分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3种。一般麦粒的颜色分为白色和红色两种。

(二)四种麦类在幼苗、穗部和种子的区别

1. 幼苗形态特征:

2. 穗部的形态特征:

3. 种子形态特征:

(三)大麦亚种的识别

大麦属禾本科大麦属(Hordeum L.),该属有近30个种,但具有经济价值的仅为栽培大麦(H. sativum JCSS)一种。

大麦包括有壳大麦(皮大麦)和裸大麦,通常说的大麦系指有壳大麦,裸大麦又叫裸麦,江浙一带称元麦,青藏等地称青稷。

大麦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区别在于野生种的穗轴很脆,成熟时易折断,并与小穗连在一起。栽培大麦种,根据小穗发育特性和结实性,可分为三个亚种,即多稷大麦、中间型大麦和二稷大麦。

1. 多棱大麦(H. vulgare):每穗轴节片上三个小穗均能发育结实。按侧小穗排列位置和形状特征,又可分为六棱大麦和四棱大麦三个类型:

(1)六棱大麦(H. sab-hexas tichum L):穗轴节片短而着粒密,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与穗轴所成的夹角大而相等,所以从穗轴顶端俯视,则可见到穗上共六条小穗棱,即穗的横断面呈六角形,故称六棱大麦。

(2)四棱大麦(H. sub-tetras tichum korn);穗轴节片长而着粒稀,小穗间的间隔大,每节片上居中的一个小穗紧贴穗轴,其余两个侧小穗与穗轴角度较大而向两侧发生,这样从穗顶端俯视便成四棱,故称为四棱大麦。四棱大麦一般穗较长,但籽粒大小不整齐,三分之一的籽粒较大,三分之二籽粒较小,即中间籽粒大,两侧籽粒小。

2. 中间型大麦(H. intermedium L.):每穗轴节片上发育小穗数不定,有1——3个小穗结实。如侧小穗结实,共籽粒亦较大,中间型大麦经济价值不大。

3. 二大麦(H. aistichum L. ):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仅中间一个小穗正常结实,在穗轴上只有两行结实小穗,故称为二棱大麦。二棱大麦穗子扁平,籽粒较大,整齐而饱满。

四、方法步骤

1. 观察四种麦类的幼苗,依前表内容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特别注意叶耳的有无及大小。

2. 观察四种麦类的种子形态及花序,穗部结构的主要区别。

3. 观察二棱、四棱、六棱大麦在穗形及小穗结实特性的不同点。

4. 观察小麦和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五、作业

1. 将四种麦类幼苗观察结果列表比较。

2. 绘图说明小麦与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3. 比较二棱、四棱、六棱大麦穗形及小穗的区别。

实验四甘薯和马铃薯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

识别甘薯和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形态特征

二、材辩及用具:

材料:甘薯和马铃薯的完整植株(包括地上部及地下部),花果实、种子少量,甘薯三种根标本一套。

用具:小刀每组2把

三、内客说明

㈠甘薯的—般形态特征:甘薯(Ipomoea batatas 1am)。

属旋花科蔓生草本植物。

1. 根:根分块根、梗根、细根。块根形状有圆球形、梨形(又分上膨及下膨纺锤形等),薯表有根眼3 0一一6 0个,皮色有白、黄、红、紫红每色。内色有白、黄、淡黄、杏黄、枯红或带紫晕等。梗根又叫牛蒡根或柴根,粗如手指,上下大小—致。细根亦称纤维根、须根,其上着生多数根毛。

2. 茎:茎多蔓生。少数品种生长初期呈半直立形,茎节两侧具根原基。能延伸为不定根。主茎能生多数分枝,茎节呈棱形或圆柱形,表面有茸毛,茎色有绿色,绿带紫、紫色等。

3. 叶:为单叶、互生、无托叶。有叶柄,柄长4——2 5厘米。茎本叶形分为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每四种。按叶缘可分浅裂或深裂,单缺刻或复缺刻。周一品种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的叶片形状也有差异。叶上常有毛,幼叶更为明显。叶色有绿、淡绿、紫绿、浓绿等色。顶叶色有绿、紫、褐、边缘带褐等色,叶脉色有绿、紫、绿带紫等色。

4. 花序及花:花为单生或3——5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由叶腋生出,或着生于顶端,形状似牵牛花,多为淡红色或紫色,花冠漏斗形,5瓣5萼雄蕊5枚,不等长,雌蕊一枝,柱头呈头状,子房上位,有2——4室。

5. 果实种子:果实为球状朔果,成熟对为褐色或灰白色。朔果4室,有种子1——4粒。种子细小,黑色或褐色,呈不规则三角形、半圆形、种皮革质,坚硬不易透水。

(二)马铃薯的—般形态特征:马铃薯为茄科茄属的一年生植物。

学名为solanum tuberosum。

1. 根:马铃薯的根系因繁殖方法而不同,种子繁殖的实生苗,其根系为圆锥根系,具有明显的主根和支根,块茎繁殖的植株只有须根。

2. 茎:包括匍匐茎、块茎和地上茎一种。

(1)匍匐茎:即地下主茎节上的腋芽所发生的倒枝,每节着生一条。长的可达l尺以上,矮的l寸左右,多呈水平方向分层分布于耕作层内,早熟品种—般6——7层,中晚熟品种层数较多,最下面3——4层的匍匐茎基顶端多膨大成块

茎。

(2)块茎:即膨大而缩短的变态茎,形状有圆、扁圆、卵圆、椭圆和长简形等多种,其上有螺旋状排列的半月形叶痕、称芽眉。芽眉内部凹陷的叶腋里有休眠芽,即芽眼。每一芽眼中有一主芽,二副芽。块茎与匍匐茎相连处称为脐部,另一端为顶部。顶部芽眼密集。块茎表面有许多小孔,称为皮孔。

(3)地上茎:近似三棱形,棱边有突出的翼,翼有直形与波状二种,随品种而异。茎高l.5——3尺,分枝4——8个,由子茎的直立与倾斜程度不同,植株分为直立,扩散与铺匐三种类型。茎色有绿色和紫色两种。

3. 叶:分单叶和复叶两种。单叶最初生出,金缘,色较浓,多茸毛,叶背多为紫色,复叶为奇数羽状,由大小两种叶片相同组成、互生、呈螺旋状排列。复叶由叶柄基部与主茎连接处的左右两侧着生—对托叶。

4. 花:为聚伞花序。有些品种因花柄分枝缩短,各花的花柄着生于同一点而聚缩成简单花序。每一花柄的中上部常有一圈明显的突起,称内离层环或花关节,通常无色。有时呈紫色。花萼顶端5裂,基部联合,鲜绿色,花冠合瓣呈三角形。有白、淡红、紫和紫兰色。雌蕊柱头呈棒状、头状、二裂或三裂、成熟时有油状分泌物,花柱直立或弯曲。雄蕊5枚,花药聚生,呈黄绿、灰黄、橙黄等色。成熟时,顶端裂开一枯焦色小孔散布花粉。

5. 果实与种子:果实内浆果,呈球形或椭圆形,褐色或紫绿色而带絮斑。每果含种子80——300粒不等,小而扁平、卵圆形、新收获时色淡黄,贮藏后转为暗灰色,有胚和胚乳、胚卷曲。

四、进行方法及步骤

1. 取甘薯及马铃薯的完整植株(包括地下部块根和块茎),仔细观察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态特征。

2. 比较块根与块茎的区别。

五、作业

1. 绘制甘薯叶片的几种主要形态(心脏形、三角形、掌状形)及马铃薯有数羽状复叶一片。

2. 绘甘薯块根系(块根、梗根、细根)有马铃薯块茎(包括芽眼分布)外形及横切面图。

实验五食用豆类作物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

1. 了解豆类作物的一般形态特征。

2. 从种子、幼苗,植株的形态区别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豇豆。

二.材料及用具

材料。主要食用豆类作物的花期及成熟期新鲜植株或蜡叶标本及浸制标本;刚出土幼苗和具有2——3片真叶的幼苗;各种豆类作物的种子(浸泡的、干的均需)。

用具:手持扩大镜、镊子、剪刀、米尺、瓷盘。

三、内容说明:

食用豆类作物是仅次于禾谷类作物的一大类作物。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我国栽培的主要食用豆类作物有大豆、豌豆、蚕豆、绿豆、小豆、豇豆、茶豆等。它们在植物学上有许多共同点;如根为直根系,根上着生根瘤;茎上有节,节生分枝;成株的叶为复叶;花为蝶形花,花萼,花瓣各5片(旗瓣1片,翼瓣2片,龙骨瓣2片)雌蕊1枚,雄蕊10枚,9个联在一起,一个分离,成为二体雄蕊,花序为总状花序,腋生。

(一)食用豆类作物的种子构造:豆类作物种子与禾谷类不同,它们本身就是植物学上的种子。通常大家看到的。里面生有种子的豆荚就是果实,叫荚果。

豆类作物种子,没有胚乳,胚包在较坚硬的种皮之内。种皮一般光滑,有的则有皱褶,如甜豌豆。所有豆类作物种子表面均有明显的种脐,是珠柄与胚珠联接的地方。紧靠种脐处的小孔为珠孔(农学上称为萌发孔),在种脐的附近珠孔相对的一端有一小突起或小点,即合点。

去种皮后可见种子内部构造有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肥厚的子叶四邵分。子叶是豆类作物贮存养分昀器官,含有丰富曲蛋白质,脂肪及淀粉等。

(二)食用豆类作物的幼苗:食用豆类作物种子吸水萌发后胚根自珠孔穿出托入土中。在发根的同时,胚轴亦伸长先拱虞膝状。出士后逐渐伸直。一些豆类作物属于下胚轴伸长,所以在发芽后胚轴伸长时将子叶带出土面,称为子叶出土。出土后,子叶逐渐展开,中央幼芽。另一些豆类作物则属于下胚轴伸长,子叶不露出地面,称为子叶留土。大豆、菜豆、豇豆和绿豆属于前者,蚕豆、琬豆、小豆等则属后者。

出苗后,陆续长出真叶,三出复叶类的豆类作物先长出一对单叶。然后长出本作物所具有典型复叶;而羽状叶类的豆类作物则直接长出复叶,只是先长出的复叶的小叶数略少,后长出的复叶小叶数较多。

食用豆类作物的叶片基部都具有托叶。

(三)食用豆类作物植株识别:

1. 栽培种大豆(GlYoine max)的形态:根为直根系;茎略圆而中突,呈直

立、蔓生、半蔓生三种形态。叶为复叶,通常由三片小时组戚。幼苗出土后,子叶节上位的第一真叶为单叶。对生,叶呈披针形,卵圆形.椭圆形,心脏形等,叶全缘,叶柄较长,基部有托叶一对。花为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果实为荚果,长2.5——7.0 cm,宽0.5——1.5cm,内含种子1——4粒,通常为2——3粒;种子形状有球形,椭圆形,长圆形等,千粒重自2 0——5 0 0克不等。

2. 蚕豆(vicia faba L.)的形态:根为直根系,茎呈四方形,表面无毛。中空、自子叶节以上的几个节都可发生分枝。蚕豆出苗时子叶不出土,初生叶为两片互生的不完全叶;其上各节着生由2——8片小叶构成的羽状复叶。下部小叶互生,顶部的对生,小叶全缘,卵形或椭圆形;叶面:光滑无卷须,托叶呈箭头状,着生子茎及叶柄交界之两侧;叶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常有一紫色小斑点似的蜜腺。花为自叶腋间生出短花轴聪状花序。上生2——6朵花。但成荚的只有l——3个;花为白色或淡紫色;花萼为淡绿色或带浅紫包,翼瓣上有—个明显的大黑斑;花柱与子房几乎成直角。柱头上有明显的茸毛。果荚大而皮厚,嫩色为绿色,成熟时墨黑色,每荚结籽2——7粒;小粒种百粒重6 0克以下,大粒种百粒重在100克以上。

3. 豌豆(Pisum spp.)根系发育较蚕豆为弱,茎圆长,中空而脆,色浅绿,表面光滑,多被有白色蜡粉,蔓生。茎基部各节均可出生分枝;豌豆出苗时子叶不出土,初生叶两片,互生,复叶为羽状,每个复叶有l——3对小叶,小叶呈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小部分有锯齿,先端的l一3个小叶常变为卷须,叶柄基部有心脏形大托叶,其大小常与小叶同或略大,托叶的下邵边缘有锯齿,花序为总状花序,腋生,从第三叶起到第十二叶,由各叶腋间生出花梗,每花梗上2——3朵花,也有多至5——6朵花的,花未开花而花药已裂开,为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荚果内有种子2——10粒,种子球形,光滑或皱缩,百粒重为4 0——2 5 0克。

4. 绿豆(Pheseolus aureus ):直根系,主根入士浅,侧根多而细;茎呈多棱形,直立或先端分枝呈攀援状,茎上披上褐色长茸毛。子叶出士,子叶上位第—对单叶呈披针形,三出复叶的小叶为卵形或心脏形,全缘,叶柄长.托叶小形似椭圆,小托叶线形,叶和叶柄密被茸毛,花为总状花序,腋生,花轴上着生l 0——2 5采花,花具有明显的长椭圆形舸花外蜜腺,花黄色。花柱很长,向花内弯曲呈―之‖字形。柱头两侧密生茸毛。荚果细长,呈圆筒形,长经8——12cm,内有4——18粒种子,成熟荚果为褪色或黑色,荚上有布满茸毛。种子较小,近圆形或短柱形,绿色或黄绿,种皮被有蜡质,脐白色,短而凸出,千粒重30——50克。

5. 小豆(Phaseolus angularis):又名赤豆,原产我国。小豆的形态与绿豆的主要区别是:小豆茎上无毛或疏生毛,托叶披针形,花淡黄色或灰银色;荚上无毛,含种子较少,子粒较大。千粒重50——210克,通常红色,短圆形,种脐不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最新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 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是我校新建的专业。2008年秋季招收首届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确保专业课的实践和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步配套,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并能够逐步服务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研任务和实验需要,最终建成为适合当前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趋势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按照地理学科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自然地理方向,二是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其中自然地理方向需要开设试验的课程名称为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环境学概论、水文和水资源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包括: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 二、实验室数量与名称 为了满足上述各门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开展,需建设地理学科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 (一)6个基础实验室包括:天文—气象实验室,地质—地貌实验室,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水文—环境实验室,手工绘图和测量实验室,地理信息微机室;

(二)2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地表过程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地理学综合实验的开展,并服务于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科研。 三、实验室用房面积与基本配置 (一)天文—气象实验室: 1、面积400m2(包括室外,用以进行最基础的天文、气象观测)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 3、远景目标:建设成为带有天文圆顶、小型气象观测站的天文—气象综合实验室,成为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特有标志,同时成为地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地质—地貌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标本柜20组,标本陈列桌10张(三)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标本桌10张,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四)水文—环境实验室 1、面积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五)手工绘图—测量实验室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验指导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园林植物的嫁接繁殖与后期养护 一.目的:掌握常用的几种嫁接方法。 二.内容:室内或圃地联系嫁接技术。 三.嫁接用品:修枝剪、枝条、嫁接刀、酒精棉球、绑缚材料和接蜡。 四.嫁接技术与方法 (一)砧木选择: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做砧木。 (二)接穗的选择和采集:选择生长发育健壮无病虫害,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做接穗;夏季芽接的接穗采集时,要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去掉梢头嫩枝部分,并注意保湿。 (三)嫁接方法: 1.枝接:多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但是尚未萌动之前进行。 (1)劈接:用于根径粗2-3cm的砧木。 削接穗:接穗长5-10cm,带2-3个芽,削面在顶端芽的下端两侧,削面长3-5cm,削成基本相同的两个面。如果砧木比接穗粗,削成偏楔形,芽的正面厚背面薄;砧穗粗度相似,削成正楔形。削面一定要平滑。 砧木准备:先清除砧木周围的杂物,在距离地面2-3cm处剪断,在砧木上选择纹理通顺的地方做切口。从砧木中间劈开,劈口深3cm左右,要保持劈口的干净。 插接穗:撬开砧木切口,插入接穗,使砧穗的形成层对准,注意露白。用绑缚材料绑紧,不要触动接穗。 埋土:用湿土把嫁接部分埋起来。 (2)切接:适用于根径1-2cm的砧木。 削接穗:在接穗下芽的背面,斜削一刀,深达木质部的1/3,削面长2cm。在削面的背面斜切一个小切面,长0.8-1cm。 切砧木:在距地面2-3cm处剪断砧木,选皮厚纹理通顺处从横切口略带木质部垂直切下2cm左右。 插接穗:将接穗长削面向里,插入砧木接口,使砧穗形成层对准,注意露白。然后绑紧,用湿土把嫁接部分埋起来。 2.芽接:在生长季节进行 削芽:在芽上0.3-0.4cm处横切一刀,刀口长0.8cm并深达木质部,再由芽下1cm处向上削,直削到横切口处即削成上宽下窄的盾形芽片。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衡山实习报告

篇一:衡山实习报告 前言: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为了使该专业的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院安排了本专业的同学在南岳衡山进行一次实习。通过这次实习让同学们巩固加强课堂上的知识,认识多种植物,观察衡山土壤状况、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并了解当地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从而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思考、团结合作能力,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提高实践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实习目的: 1)掌握野外实习的一些基本要素与学习方法 2)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专业素养 3)提升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 知识和实际中的实习相结合 4)培养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团结合作、解决和分 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至6月26日下午 地点:南岳衡山 三、实习内容: 1)认识记录植物园的植物第一天上午我们到了衡山的植物实习基地。下午,我们组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五个人,两人记录树的名称、科属、拉丁文字,两人拍照,一人采集标本并探路。分好工后,我们就走进了植物园里去认识各类植物。一路上,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平常见过却叫不出名称的植物和没见过的树。树上都挂上了牌,因此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树,有什么药用价值和作用,属于什么科类。平时在植物地理学上课中,总觉得枯燥无味,因为那些都只是文字与图片,感觉很虚。而今天,我们仔细观察了每棵树的枝干和叶片,大家在野外植物园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到了众多植物的价值,并且我们还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习联系起来,这才发现我们上课所讲的植物地理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实际上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我们实习的任务是要找到三十多种植物,特别要找到“绒毛皂荚”,因为这种植物世界上只剩两株。本来大家都很累了,不想再找植物了,但一听老师说到绒毛皂荚这种植物是如此的稀有时,我们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非找到不可。经过我们五人的努力和其他组提供的线索,在经过一番艰辛寻找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它。经过我们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此树木材致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它的荚果可作洗涤剂,植株具有园林观赏价值,对分类系统研究有重要意义,被国家列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据后来的了解,正是由于南岳衡山分布区的气候独特,终年多雾,日照短,年平均气温为12℃~13℃,年降雨量为2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才使得这棵树得以生存下来。回去后,我们还做了一下小总结,将其中两人所找到的树木合到了一起,并进行了整理。将所有的植物标本都依次标上了序号,保存好。通过这次在植物园的实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的植物,而且培养了我们细心观察的能力,更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深刻和有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团队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五个人的感情都进一步加深,整个专业的凝聚力也进一步提升。 2)观察衡山土壤状况、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了解当地的文化及风土人情。 接下来两天,我们体验了南岳衡山四奇风景(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藏经殿之秀以及方

作物栽培学实验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 农学基础实验 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 学分:0.5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 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5、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 (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 2、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绪言实习简介。。。。。。。。。。。。。。。。。。。。。。。。。。。。。。。1 实习目的。。。。。。。。。。。。。。。。。。。。。。。。。。。。。。1 实习路线。。。。。。。。。。。。。。。。。。。。。。。。。。。。。。1 西天目山简介。。。。。。。。。。。。。。。。。。。。。。。。。。。。。。1 第一节植被的垂直分布。。。。。。。。。。。。。。。。。。。。。。。。。1 第二节西天目山生态现状与保护。。。。。。。。。。。。。。。。。5 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绪言实习简介 实习目的 通过对植被现状的野外考察,加深对群落和植被的理论:群落的概念、主要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动态和群落类型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搞清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实习路线 实习路线一:大有村——浮玉山庄——古柳杉林实验样地——红庙 实习路线二:仙人顶——开山老殿——五世同堂——五里亭——三里亭 西天目山简介 本次天目山植物实习主要集中于西天目山,它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浙、皖交界处,北纬30°20′,东经119°25′。西天目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因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其气候具有丘陵向平原、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西天目山地势复杂,具有复杂多变多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根据仙人顶气象台1961—1980年的记录,天目山山顶与山麓海拔相差1200m,山顶年平均温度8.7℃,年平均降水量1625.9mm,年雾日248天,年平均风速5.9m/秒,大风较多,年平均215.6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8.9%,相对湿度78.4%;而山麓则分别为15℃、1536.4m、55.8天、1.3m/秒和81%。在山顶,十月中旬地面开始结冰,直到次年五月冰雪才开始消融,而山麓地区则要到十二月才开始结冰,次年二月冰雪已消融。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山顶和山麓的气候间有不小的差距,相对来说,山顶雾多、雨多、湿度大、风速大,这是由于山顶与山麓之间的海拔差异造成的,也影响到西天目山的植物的分布,从山麓沿山间小路到山顶,可以看到较明显植被的垂直分带。 西天目山受亚热带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山麓可以看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林木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但同时受地形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的类型也随之改变,由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一直递变成针叶林。天目山的植被不仅分带明显,林木更具有高、大、古、稀、茂五大特色,具体来说西天目山的森林十分茂密,其中不乏稀有树种和中生代孑遗植物,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就是其代表。西天目山上的某些树种长得十分高大,高首推一般树高达45m的金钱松,而开山老殿的大树王国生长的柳杉的胸径最高达到了2.33m,乾隆皇帝就曾封其中的一棵柳杉为大树王。西天目山的植物种类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其特有的森林景观外貌独具一格,是亚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的宝库,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景观独树一帜,汇集了2000多种植物,而且垂直分带明显,是植被研究的好场所。多年来,植物学工作者对该山的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分类、森林植被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对西天目山做了生态学的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