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电视新闻采访稿范文

电视新闻采访稿范文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

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

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

是谁都能达到的。

[本文由管理资料下载hp://dnh 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篇二: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龙源期刊网.cn

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注意事项分析作者:车传军

《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5期

摘要:电视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信息工具,地方电视台也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电视新闻以其快速和感性的传播方式,独特而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媒体,地方电视台在地理、时间、民情方面对当地新闻的报导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的质量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就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注意事项展开分析。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注意事项;分析

记者和主持人不同,新闻记者要面对多变和未知的现实去了解真相,要调

查不一定配合的各种人群去揭露事实。导演和编辑在记者走入现场那一刻就必须退在幕后,并且无法代替记者去掌控,因此记者是公共发言人,也是个人思想的传声筒。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更加深入基层,对新闻现场的报道和采访影响着地方群众的判断力,同时也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和个性。1 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的不足

新闻现场判断能力不强

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包括事实和价值判断能力。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强,即使做好事前的准备稿件,也难以和采访现场完全一样。有的记者面临复杂的新闻报道,会不知所措,言语迟钝,丧失新闻判断力。

自身情感掌控能力不强

由于记者情感能力方面的欠缺,易造成记者电视报道极端化。要么就是报道沉醉与现场气氛之中,遗忘自身职责。这种情况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一些在现场的记者,经常被现场气氛所感染,

沉醉其中,表现激动、高兴、悲愤等多种情绪。致使记者难以摆脱新闻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成为媒体代言人。再有一种极端就是,对各种新闻事件均置身事外,淡漠旁观。不论在什么样的现场氛围中,新闻事件、题材,总是保持同等心态,始终面无表情。

未摆正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关系

有的地方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弱势群体时,在心理上轻视别采访者,语气生硬,态度恶劣,有时带有明显的主观好恶,使被采访者产生抵触和紧张心理,失去了媒体的公正性。有的记者面对高官和企业家,没能凸显出代表公众问话和质疑的态度,使人产生了对媒体的立场的怀疑。

对自身关注过多关注装腔作势

篇三: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

威胁和隐患,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

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

律武器保护自己?

c、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a、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b、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c、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d、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买卖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困扰和伤害呢?

e、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4)把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的单位和个人

a、您为什么要把那些个人信息当商品出售呢?这对您有什么好处?

b、您个人认为隐私和权益哪个更重要呢?

c、您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里有没有允许私人信息买卖这种行为的存在呢?

(5)相关法律专家

a、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隐私泄露行为呢?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b、隐私泄露和公民的知情权有什么界限和标准呢?

c、目前法律条文是如何规范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

d、遇到隐私侵权事件,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e、如何尊重和保护隐私,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新闻采访人物提纲

范美忠,一个中学教师,却因为在博客中批露自己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而成为网上的焦点人物,人称“范跑跑”,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奇怪的教学疯子,特别想突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眼中,他比其他老师看

的远,在校长眼里他工作努力勤奋,从不迟到早退,正是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弃学生而不顾?而他博客中的言谈引众人纷纷议论。

陈浩,成都市温江区玉石实验小学学生,5月12日下午地震来临他本可以达到安全地带,却发现一名同班女生还在旗台的高墙前。他想也没多想,转身向回跑,一把将女孩向外推去。就在这一瞬间,砖墙倒了下来,陈浩被埋在瓦砾中。他的事迹让所有人感动!

中国有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在千钧一发的生死线上,两个面对地震有各自不同的反应的人,我们拷问生命的本能,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在哪里?采访大纲:

范跑跑:

1、第一次见到你,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怎么称呼你,

非常直接的问题会对采访不利,让被采访者抵触,寻找采访的突破口,循序渐进的让被采访者说出对职业道德的

看法,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2、当现在有人问你的话你要怎么回答?还称自己是老师吗?

在这会舆论的压力下,他是否改变自己的观点,再次确认。

3、教师这个职业在你看来你觉得是什么工作?你对教师的称谓怎么认识?

4、你觉得你是个称职的老师吗?

5、在地震发生到现在,其实你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你也是个灾区的民众对吗,如果当初因为你没有喊学生一起跑,而有学生在地震中死了,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坦然地讲这些吗?

找一些关于网上范跑跑的经典语录的文章,拿出来看

6、你说你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在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救女儿而不救自己的母亲跟你前面说你是自由公正的人相悖啊?

7、介意谈一下你的家人吗?

8、如果在来一次灾难,所有的人都象你一样抛家弃子,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你想过吗?

9、你爱你的女儿,但其他人也是别人的宝贝,你这做你认为是自私吗?

10、你的女儿知道你这样的做法,她会怎么想?

11、你觉得会对她的成长有影响吗?

12、我们在面对每一个灾区人民的时候都是带有人文关怀的,但你那你发表的那篇文章却恰恰相反,为什么写那篇文章?

13、过去这么多天了,有时候你会反思你在地震中的表现和这段时间的言行吗?

14、你说你在表达你最真实的想法,但事实上换来的是大家对你的质疑,你有没有觉得如果不发表这篇文章对你来说是不是好一点?

15、在那种举国悲痛的时刻,你当时发表那篇有点偏激的文章,你没想过

后果吗?

16、反响之大是不是超乎你的意料?

17、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8、也许有很多跟你一样行为的老师,只不过你诚实了一点,坦白了自己,而他们没有说话没被指责,而你说真话的人却被人指责了,你后悔吗?

19、你为什么要选择用这种极端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20、那你作为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你在学校中学到的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21、那你怎么理解职业道德?

22、有网友说你没有职业道德,你是怎么看待的?

23、你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24、你说跑是你的本能反应,你现在能回忆一下当时地震的场景吗?

25、当是在上什么课?有几个学生在上课?

26、你当时没有回头喊一下你的学

生,你不担心他们吗?

27、你平日里对学生怎么样?

28、我们都上过学,从小上课如果老师不说下课我们是不会动的,你当时没有考虑学生吗。

29、不喊的原因是什么?是怕挡到你自己的路吗?

30、你不感到愧疚?

31、那这次事件对你刺激大吗?

32、你现在的很多说法做法,是因为面对众多指责,你只能如此为自己辩护,还是这些年来你一直如此?

33、你经常换工作,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吗?是自身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34、你怎么评价你自己?

35、听说你被取消了教师资格,第一时间听到被取消教师资格,你是什么反应?

36、听说你以前经常被辞退?

37、你被辞退的原因是什么?

38、接下来那你准备怎么办?

39、学校方面有没有向你解释过你

为什么被取消教师资格吗?

40、你认为你被取消教师资格的原因是什么?

41、但作为一名教师,你的做法造成了很大的反面影响。

42、你是在中国做教师,所谓教书育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你的学生,这次地震你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达标吗?

43、你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是什么?

44、我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一种真实,你认为你说的这种真实残酷吗?

45、假如你以后不能做教师了,你后不后悔?

46、你认为你是人类的灵魂师吗?

47、在孩子和社会的眼里,你的职业是是教师,无论你认可还是不认可,中国已经把教师定型为这样的,你觉得你的力量能改变的了传统观念吗?

48、你认为你的言行改变了什么?

49、你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50、你认为现在改变了吗?

51、很多人认为你在出风头,在抄作,你认为呢?

52、引起争论等同与吵做吗?

53、没想过和大家活得一样?做一个平凡的人?

54、你对大家送给你的绰号“范跑跑”怎么看?

陈浩

1、第一次见你还是忍不住叫你小英雄,

2、惯别人这样称呼你吗?

3、你今年多大了?

4、你被评选为抗震救灾少年,你怎么看待这个称号?

5、去北京参加抗震救灾的节目录制,是第一次去北京吗?喜欢北京吗?

6、平时上网吗?知道网上很多人都在称赞你,称你是英雄?

7、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子的?

8、你所认识的英雄中你认为谁最勇敢?为什么?

9、受到过这么多人的关注意外吗?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为英雄?

10、你适应这个状态吗?习惯吗?

11、觉得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12、听别人说你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的大男孩,在班级里担任班长是吗?

13、班长要有责任心,你是怎么理解责任心?

14、在学校里你是个热心的男孩吗?

15、在学校有几个好朋友?在地震后有联系到吗?

16、自己学习成绩怎么样?哪几课最好?

17、最近说你被温江中学破例录取了,这是你一直想去的学校,开心吗?

18、喜欢学校的生活吗?以后想考大学吗?

19、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想干什么?

20、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计划?你觉

得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

21、在学校里有什么业余爱好?

22、听说你的偶像是姚明?喜欢打篮球?

23、第一次跟他通电话的时候紧张吗?

24、想过要亲眼见他吗?想对他说什么?

25、你个头挺高了,有没有想过以后当篮球运动员?

26、你们班多少同学?

27、那天发生的第一时间,有多少同学跑出来了?

28、地震发生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9、平时学校有这样的地震的演练吗?

30、你平时和同学有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要在平时觉得地震这样的事情跟你们生活近吗?

31、你觉得你是个勇敢的人吗?

32、为什么要回去救自己同学?当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作者:————————————————————————————————日期: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注:推荐单位只能推荐本单位播出作品,合作作品由首发单位推荐。

新闻直播栏目《帮帮团》内容简介 《帮帮团》栏目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档每天直播90分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栏目分为《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调解有一套》三个大版块。其中《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共60分钟,为新闻直播类节目,《调解有一套》30分钟,为调解故事类节目。此次选送《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部分。 《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节目中,在保证新闻时效的前提下,又重点打造【今日关注】【维权时间】【第一调查】【寻找王】【公益进行时】等特色子版块。版块主题鲜明,使之有别于一般新闻节目,充分突出帮忙、公益、服务的自身定位。本期节目编排上有时效、有重点、有特色,导向正确,节奏得当。 在节目编排上,首先进入的是“今日关注”,让观众快速了解当日热点事件,时效性强,以短新闻为主。比如本期节目的“今日关注”版块,突出了3.15新闻报道以及农民购房新政。 紧接其后的是“法治一线”版块,该版块多以警方提供的现场真实执法视频内容为素材,由于视频内容均为事件发生时的第一现场,可看性强,并且起到了警示和宣传法治知识的作用,也是以短新闻为主。 在前两个子版块的短新闻之后,进入“维权时间”“庭审直击”版块。庭审直击,关注消费者状告京东商城庭审现场,以庭审现场的交锋,达到普法的作用。“维权时间”的口号是百姓权益维护到底,题材多为老百姓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遇到的维权难的问题。本期节目选择重点起底了收藏品投资黑幕,记者以知情人爆料,暗访实验的形式,对收藏品投资的内幕进行深度揭秘,并直接揭露出所谓的“收藏品鉴定专家”竟然是1年前被电视台曝光的山寨专家,节目用镜头说话,有说服力。 节目的后半个小时以“第一调查”版块和“寻找王”版块为主,“第一调查”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档大量使用暗访技术拍摄的深度调查节目。其宗旨是揭示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记者通过暗访体验,蹲守观察、走访摸排、卧底密拍、正面接触等的方式,用镜头了解事件的真实全貌。本期第一调查,重点选取了“香肠黑作坊内幕”及查处过程,记者以卧底、暗访的方式深度揭露社会问题,并配合部门予以打击,画面触目惊心,舆论监督效果明显,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寻找王”版块突出的情感线索,宗旨是寻找您生活中缺失的那一环。“寻找王”板块打出的是温情牌,记者寻找新闻事件中的情感故事,关怀其中的人物命运。本期节目选取“寻找车祸中与家人失联的女子”这一典型选题,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咨询法律专家意见,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的“公益进行时”版块,主要报道栏目进行的一些公益事件,体现正能量的内容,作为节目温暖温馨的收尾。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姓名:商野学号:2015182040203 页码:P39-P40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概念: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是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展开的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谈话类电视资讯节目的特点:通过主持人与参与者的访谈,一方面传播思想和观点,另一方便通过采访时的对话,对新闻事实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询。 举例: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与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三个特质: 1.主持人: 对谈话节目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主持人的表现,主持人的思维、状态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节目质量。 主持人应是此类节目驾驭谈话走向和现场氛围的核心,必须头脑清晰,反应灵敏,对话题有较强的理解和组织水平、较强的现场氛围调节与控制能力,对话题的走向心中有数,起导向作用。 在正式谈话之前,主持人要善于根据谈话对象的实际和观众的需求,精心琢磨谈话的内容,设计提问方式,因此要求主持人有善于提问的能力。 2.谈话主题: 话题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反映面应当涵盖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求题材具有新闻价值,也要求内容和访问对象都适合的表现方式。 最主要的几类话题:①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和社会发展趋势。②号准社会脉搏,紧紧扣住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关注重点。此外,还应该综合考虑节目定位、受众特质及话语环境等。 3.参与者: 一种是特邀来的嘉宾,另一种是在现场自愿参加的热心观众。好的谈话对象是节目成功的基础。 一般按以下标准选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嘉宾的业绩、经历享有知名度,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变动性,能为观众提供某种启示,更需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分析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分析 注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决定采访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成败,因而,分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保证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 标签:采访准备;采访氛围;适当引导;采访细节 电视新闻即通过现代技术,利用电视屏幕,以一种生动的、形象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手段,其主要程序包括摄像、记者采访、镜头剪辑、设计、拍摄、配音、解说等,是一种新闻媒体形式,应用广泛。注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决定采访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成败,因而,分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保证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 一、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采访准备工作主要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分析受访者的心态,在采访工作开展之前,新闻采访者需要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与线索,根据资料与线索分析受访者的心态,以便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保证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实施。分析受访者心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对受访者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受访者的实际情况,新闻采访者可以通过观看以前的新闻采访视频,或者从受访者熟悉的人、以往的事迹着手,了解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其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采访问题与采访计划,保证采访特色,做好采访准备工作。第二,制定采访计划与问题,分析受访者心态后,就需要制定特定的采访工作,确定采访的思路,了解什么内容可以进行采访,什么内容不可以进行采访,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以免影响采访的顺利实施。制定采访计划与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访,保证采访技巧的准确应用,提高采访工作的水平,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保证采访工作的实施进行。第二,在采访第一个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选择较为容易的,受访者乐于回答的问题,以免影响受访者回答的积极性,使受访者较为反感,阻碍采访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准确掌握提问时机,养成追问的习惯,灵活转变问题的内容与形式,发现受访者身上的闪光点。 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一)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是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应用的关键。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与控制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观察能力,因此,采访者不仅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采访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采访水平,灵活的运用采访技巧,在采访时努力的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在此氛围下,不仅能够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实施,还可以与受访者进行良好的互动,降低受访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6087561.html,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作者:刘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 摘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技能,新闻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观众的观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目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主要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其中需要重视的注意事项,提升整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质量,为相关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注意事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传统媒体形成产生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新闻获取的主要途径,是媒体从业者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汇总,提升自身的采访技巧,保证这个采访过程的流畅度,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信息是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在采访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采访者心理素质良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采访过程产生尴尬,制作高质量的新闻素材。 1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注意事项 1.1 避免采访前准备工作不足 在实际新闻采访过程中,绝大部分没有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的情况都是由于没有做好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出现临时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最终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人员需要首先对整个时间的原因、经过、发展过程以及当前情况进行了解,围绕问题为中心进行采访,流程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信息正面的进行报道。如果遇到需要涉及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时,采访人员必须掌握充分基本知识,清晰完整的展示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主观情绪的带入使采访偏向其他方向。 1.2 避免采访偏离主题 提问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到相爱能够作用,电视新闻采访需要根据事情的重点内容进行访谈,根据事件的中心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将提问的质量提升,使问题能够反映到实际社会问题中,向受众传递获得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采访者没有掌握全面的采访技巧,缺乏新闻事件的了解深度,导致无法长期紧扣主题进行访谈,个人经验不够丰富。如果采访主题偏离,不仅浪费被采访者的时间,同时也没有获得有效信息,甚至被采访者无法了解采访者的意图,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另外,本身这样的新闻质量不高,因此也很难广泛的传播,没有良好的社会价值。采访过程中必须在适合的时间抛出问题,采访者自身必须对事件有所了解,不可贸然提问。盲目的进行提问可能导致被采访者无法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新闻学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张才山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专业知识: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记者,广博的学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即使这样,记者也不是科研人员,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难题。因此,记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弥补自己知识点的“盲区”,扫描记者基本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些可能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发现报道中的“盲区”,尽量弄清那些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为了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欲望,充分熟悉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课前预备”工作,本就应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即便是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请教提问来学习、了解。这样,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记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新闻实践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观察社会动态,预测走势,未雨绸缪,驾驭局面。反之,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有效把握的解说,对于相关新闻的诠释,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更有甚者,会丧失其原意。 2、快速确定选题: 首先,新闻来源于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就是“福尔摩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很多现象,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只要深入其中,换个角度去看,便可挖掘其隐藏价值。 第二,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所以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应该做到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从空间角度来看,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熟悉的人和物、熟悉的地段发生的新故事。如果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鲜和刺激将会激发受众去关注、记录这些事。从时间角度来看,新闻发生时间离现在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及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更值得去注意,即有更大的“爆炸性”。试想这是一条过时的新闻,已不再是脍炙人口的话题,若硬要让受众去接受他,反而成为累赘。因此,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有些特殊的新闻不仅要符合这一普遍规律,同时标准和要求将更高。 再者,每一个事实往往都遵循着“唯一性”原则,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命题,可以是两种观点不同的看法,但绝不会出现“是”和“非”。 3、合理设计问题: 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采访前必须有大纲,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尽量从细节人手,所提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这些闭合性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层次分明能给于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一次成功的合作。切忌相互串题,这样会扰乱双方思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遇到意外情况,即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这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一些相对应的追问。 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一、我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电视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借助电视媒体将二人的讨论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之标志。经过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多个类似的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形成了各地电视收视的新景象。由于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较晚,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此类节目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节目缺乏个性、话题缺乏深度,现场缺乏互动、采访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节目更具有可观性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就电视新闻人采访中的访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进行探讨,望能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 二、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做好情感互动的意义 (一)消除受访者心理障碍的力量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二)交谈的原动力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三)最佳的访谈效果源于融洽的情感互动 采访的效果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的程度,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引领者,是节目的灵魂,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主持人要客观的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做外人、生人看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进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新闻节目采访活动实施方案

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新闻节目采访活动实施方案 春节将至,为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示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为“十二五”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我台将组织记者下基层采访活动,并于在1月26日至2月18日春节期间,在《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广播)、《xx新闻联播》(电视)等主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具体方案如下: 一、主要内容: 1、结合基层发展变化,联系群众切身感受,深入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报道我省各地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2、深入基层,通过生动扎实的采访展示各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反映我省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和喜悦心情; 3、结合我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和窗口单位文明服务的精神风貌,宣传干部群众节日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4、针对住房、物价、就业等热点问题,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反映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报道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百姓的冷暖,深入群众查民情、解民忧的生动事例。 二、采访活动 1、从元月中旬开始,我台从《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广播)、《xx新闻联播》、《新闻午报》、《记者调查》、《公共新闻直播室》(电视)等各档栏目抽调记者和本台驻11个市的记者站所有成员,联合全省各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组织记者赴基层采访活动,并于元月日隆重举办“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2、采访活动要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社区、农户、企业、工地等生产一线、服务窗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挖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动人场景。 3、以体验式采访,深入群众的文化活动和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捕捉群众欢乐祥和过节的热闹场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采访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吃请、不收礼、不谋私,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节目安排 1、《xx新闻联播》、《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于1月26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配发开栏语,以赴各地采访的记者联动报道为主要形式,每天围绕一个主题,连续突出记者来自基层的报道。活动结束后做采访综述、评论,刊发记者感言。 节目要求:改进文风,鲜活生动,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注重抓细节,找故事,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 2、《新闻午报》、《公共新闻直播室》开设同题专栏,侧重于以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为主要形式反映以上内容。 xx广播电视台

智慧树知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广播的优势包括:() A.传播不受视力和光线限制 B.不受听众文化限 C.传播的范围广 D. 感染力强 答案: 传播不受视力和光线限制 ,不受听众文化限,传播的范围广 , 感染力强 2、广播的局限包括:() A.信号的易逝性 B.传播形式的单一 C.收听的被动 D.容易让受众产生歧义 答案: 信号的易逝性,传播形式的单一,收听的被动 ,容易让受众产生歧义 3、融媒体的特征表现为() A.资源通融 B.不内容兼融 C.宣传互融 D.利益共融

答案: 资源通融 ,不内容兼融 ,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4、微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A.信息在流通上更加开放 B.信息发布更加便捷、快速 C.信息的发布、更新方面更富动感 D.成为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 答案: 信息在流通上更加开放,信息发布更加便捷、快速,信息的发布、更新方面更富动感 ,成为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 5、参考赛立信研究集团近10年的数据,广播听众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包括:() A.由中老年变为中青年用户为主 B.由低学历转向受高等教育人群 C.由中低收入迈向高收入人群 D.由高收入迈入低收入人群 答案: 由中老年变为中青年用户为主,由低学历转向受高等教育人群 ,由中低收入迈向高收入人群 第二章 1、问题的其中一种类型是:( ) A.正面问 B.背面问 C.侧面问 D.闭合式提问 答案: 闭合式提问

2、现场观察的作用是() A. 获取第一手资料,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 B.获取直接感受,可以更为通俗、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C. 可以获得亲身感受,加大新闻主题表现的力度 D.有助于获取新闻线索,并有新的新闻发现 答案: 获取第一手资料,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获取直接感受,可以更为通俗、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可以获得亲身感受,加大新闻主题表现的力度,有助于获取新闻线索,并有新的新闻发现 3、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A.引导作用 B.监督作用 C.表态作用 D.深化作用 答案: 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 4、记录的注意事项包括:( ) A.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宽 B.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C.逻辑顺序一定要记清楚 D.想到什么记什么 答案: 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宽,字迹应尽可能工整,逻辑顺序一定要记清楚 5、体验式采访的类型:(ABCD) A. 专题式体验采访 B. 往复式体验采访 C. 随机式体验采访 D. 委派式体验采访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案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案 栏目名称:《全民关注》 节目类型:人物访谈节目 栏目内容选择:每期节目都会根据网上搜索的全民关注的事件和新近发生 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请相关问题专家和热门事件中的人 物到现场进行访谈。 节目表现目的:通过对人物的采访,解读热门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对事 件的深度剖析,加强受众对事件的理解。以谈话的方式让 受众感知真相,以专家的形式给受众以比较好的解释,争 取做到透明信息,全名了解和促进社会进步。 受众:20~50岁受众,主要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士。 时长:45分钟 节目特点:这是一个结合了叙事型人物访谈节目和议论型访谈节目的访谈节目,整个节目的架构有借鉴辩论的结构,第一环节是对热门事件 的解读,通过几个具体的关键词大致将事件中的几个受众关心的 问题解答出来,相当于辩论中的立论陈诉阶段第二部分是整理了 网络和主流媒体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梳理出两个对立的观点,由 事件的核心人物针对对这两个论点进行讨论,相当于辩论中的自 由辩论阶段,通过对两种对立观点的讨论,发掘事件的深层意 义。第三部分是总结讨论,由特别观察员和观众发表自己的看 法,由主持人总结,相当与总结陈词。 嘉宾选择:分三部分,一个是这个事件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一部分是某主流媒体的编辑或记者,还有一部分是专家学者,对关系到法律、人 伦等专业性较强的话题进行补充。 主持人风格:庄重而灵活。要有很强的现场控制能力,能及时化解现场矛盾。 现场布置:演播室中,舞台中心放置半圆型沙发,而观众成半圆型状包围舞台。现场灯光以冷色系为主。 节目片头:一个箭头在一个由无数个关键词组成的页面移动,然后一只手握住鼠标点击一下,旁白:点击,让你更了解,

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表现及其技巧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当前各家电视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和提升节目收视率重要手段,也是其铸造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有效路径。由于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很多时候承载着新闻报道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打造中,新闻记者要加强对电视新闻采访原则和技巧的把握,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为观众带去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促使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形式中的报纸和杂志期刊等文字式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声画结合与图文并茂形式下的实时媒体,它在为观众传播新闻图像的同时还需要有声音的同步传送。具体来说,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采访和电视摄影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等程序组成的,同时在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还要配上合适的解说词,这样才可以把最完整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外,电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较短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宜有太长的采访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定场合下的大型新闻报道,则需要新闻记者充分把握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视角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和采访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 当前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涉及的题材大都是一些重大和复杂曲折的新闻事件,要提炼出好的新闻报道主题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积极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与准备,并注意在采访中有效把握电视采访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记者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当前的电视采访不再是过去的单人采访,而是由两个以上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组。同时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任务的需求,采访小组中还要有摄像、录音和采访等不同的分工,必要时还需要有主持人、灯光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访小组的成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最优化的完成新闻采访的任务,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2.加强采访模式的革新,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有其固定的采访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采访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依照电视新闻采访的固定模式和基本规律。这种采访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采访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对采访模式和采访手段的创新,并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从而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做出更多有新意的新闻采访来。 3.加强采访中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浮泛的报道 由于新闻采访记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实地调查研究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信息量不足而出现空话和套话较多的问题,导致缺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分析,从而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采访人员要注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考察和了解,加强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考,注重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空洞浮泛。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注意的采访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即在于能够再造或者重现新闻事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1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活动的特性。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3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同时可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点4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4)来自受众的信息;(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2)新闻政策标准:

电视新闻采访

一、电视采访是什么 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性本质、人性弱点、人性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 视角: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的视角、一个好奇的视角、一个求知的视角 电视采访的媒介特征 具体来说,从现在发展着的电视采访方式看,电视采访至少在技术手段、报道信息形态、信息采集方式、人际采访方式、采摄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体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 什么是策划 从《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一书认为策划是“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行动步骤、计划或指南”。《电视节目策划学》一书认为:“电视策划是对于某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理解,电视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而在采访报道之前所指定的方法与对策。 确定电视采访选题的原则 确定选题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种依据: 1.以栏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 2.以报道思想为依据 选题角度的具体要求 1.以事实为基础 2.以独特为方向 3.以可视性为要求 4.以观众的兴趣点为参照 5.以具体的核心人物而作为承载 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实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策划的基本要求

1.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2.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3.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4.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新闻报道的分类 1.事件类新闻 2.现象类新闻 3.主题类新闻 结构电视新闻的具体方法(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1.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人物有什么功能 1.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心人物具有以个体反映整体,以个性反应普遍的功能; 2.中心人物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报道通过过展示中心人物的行为动态、矛盾冲突使事件往前推进; 3.通过中心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动态因素,报道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中心人物使节目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摆脱概念与说理的简单状态,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人文信息。如何发现中心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1.中心人物首先是事件当事人、核心人和见证人,是离现场最近、对事件细节信息最为了解的人物。 2.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 3.中心人物具有个性。 4.中心人物具有命运感。 5.中心人物能在镜头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什么是动态采访方式 我们对动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电视画面的动态,一是采访过程的动态

电视新闻采访

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实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策划的基本要求 1.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2.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3.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4.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新闻报道的分类 1.事件类新闻 2.现象类新闻 3.主题类新闻 结构电视新闻的具体方法(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1.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人物有什么功能 1.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心人物具有以个体反映整体,以个性反应普遍的功能; 2.中心人物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报道通过过展示中心人物的行为动态、矛盾冲突使事件往前推进;

3.通过中心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动态因素,报道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中心人物使节目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摆脱概念与说理的简单状态,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人文信息。 如何发现中心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1.中心人物首先是事件当事人、核心人和见证人,是离现场最近、对事件细节信息最为了解的人物。 2.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 3.中心人物具有个性。 4.中心人物具有命运感。 5.中心人物能在镜头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什么是动态采访方式 我们对动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电视画面的动态,一是采访过程的动态 采访动中动态因素的实现方式 1.从静态的事物中寻找到动态的因素 2.注重所采访和拍摄的事物的内涵、信息以及兴趣点 3.运用运动镜头,即通过镜头的机械运动来强调画面的动态 “挑”、“等”、“抢”三字技巧 “挑”是挑选。挑选是一种主动意识,是在拍摄中渗透着记者的主观思路,是记者与事件的有效互动。 “等”是等待。有人说,新闻是等出来的。电视记者要学会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预见高潮的出现。

新闻采访教案

新闻采访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记者学习之: 新闻采访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 3、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设想: 1、本课程作为校本科程,重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 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立 足点放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 吸收生活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生活在信息社会,最突出的是新闻信息的获取。如果让大家自己选取信息,怎样选取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

采访―――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可以称为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记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记者―――调查、访问、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的人。 三、详细了解: (一)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1、选题的社会性 2、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3、广泛性 4、选材的生动性 (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从读者来信、群众来电中。 4、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情报网。 (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思想准备。 5、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电视采访大纲学习资料

电视采访大纲

北京市咼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电视采访课程代码:01180 2013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电视采访》这门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电视采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电视记者的思维和新闻观念。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电视采访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新闻素养和电视意识,为今后从事电视记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体系、框架;基本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电视采访的基本方法、规则;熟悉电视语言和创作规律,具体运用采访方式和技巧;关注现代电视采访的最新发展。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电视采访的共性和个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比较电视采访与其他媒介采访的异同,着重掌握电视采访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在电视采访中充分发挥电视采制手段的优势,是衡量电视采访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电视采制手段与其他媒介采制手段的异同,才能尽快地了解电视采访的工作特性。 、考核知识点 (一)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是一种什么关系

(二)新闻采访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电视采访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电视独有的报道形式对记者采访有哪些特殊要求 (五)电视的综合表现元素对记者采访有什么要求 (六)电视记者的思维方式与文字记者有什么不同 (七)形象画面的报道对记者采访有什么要求 四、考核要求 (一)电视采访共性特点 1.识记:电视采访的定义 2 ?领会:电视采访的共性特点 3.应用:电视米访任务 (二)电视采访的个性 1.识记:电视采访的六种个性特点 2.领会:从信息采集的方式看,是直接记录现实生活信息 3.应用:在具体创作中体会电视采访的特点 第二章电视采访的思维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思维,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电视节目报道创作的先决条件。在节目创作和采访中,重要的环节是记者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思考。 掌握电视采访的思维方式和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的视角。要求学生认真领会电视记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