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513506135.html,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作者:雷献华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

【摘要】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对中学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特别是进行课改之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应用到中学的教学当中去,不仅有利于其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试误学习理论;中学教育;启示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立者,同时他还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饿猫的研究),提出了对学习问题的系统见解和理论。他的学习理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随后的进半个世纪里一直支配着美国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习理论像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当然,他的理论和提出的规律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上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1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和五条从属的学习律,三条主要学习律分别是:准备律、应用律和效果律,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分别是:多从反映、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接转移、类比反应。桑代克在后期还对试误学习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比如:对学习律的修改,使学习律从属于效果律,并且对效果律也进行了重大的修改。

2我国中学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相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教育理念进一步先进,课堂上的创新逐渐得到体现,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也为教学内容教授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但是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重视应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太重视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成长的机会是由无数个试误的机会组成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但是在一些地方教师的任务只是把这门课上完,至于上没上好及学生学没学好都不重要,

(完整版)桑代克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1874一1949),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迷津和迷笼实验,研究了小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活动,观察动物是如何学会走出迷津或逃出迷宠的,并在这些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理论。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名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中的实验研究》的博士论文。1903年他又写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后又发展成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于1914年出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 此而开始确立,桑代克也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论著有《动物的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成人的学习》(1928)、《人类的学习》(1931)等。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的。(试误说)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

木桶原理启示

“木桶原理”对牧场管理的启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很容易会想到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却在于最短的一块,继而会认为长木板没有短木板有用。此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取长补短,将短板补起来,让所有的板子都增长,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牧场作为一个企业存在,自身管理也摆脱不了木桶原理的影响,在现在的牧场管理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提升效益,但并非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主要存在“长短不分”和不能正确的“扬长避短”的问题。 牧场大小不等,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作为牧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明确牧场的定位,找出长处和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看到短板而忘记了长处,这样以来就容易让原来的长处也变为短板,然后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短板,想再取长补短已无长处可取,最终走进死胡同。如何更好的分析牧场的长处和短板,如果是懂管理的人可以使用SWOT等工具,若无专业知识支撑也可以简单的分析,所谓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牧场也可以列出7个方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饲喂营养、繁殖兽医、环境管理、奶厅管理和后勤保障。根据牛场的规模对照以上7个方向进行分析,找出牧场的管理长处和短板,进而巩固长处取长补短。

很多牧场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就在这里,一些牧场同样犯了错误。例如现在很多牧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牧场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牛场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或借贷,经过与某些牛场打交道发现,他们的财政问题并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完全没有必要愁眉不展,要知道一时的舍弃可能或获得更大的收获,古有退避三舍而取胜,现在也可以舍掉一部分奶牛作为筹码,资金只要周转开,一盘死棋就能活过来,资金是短板没有错,可是奶产量和质量才是牧场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没钱就减少奶牛饲喂量,导致奶牛产量和质量都下降,进而奶价下降,走进逐渐缩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反不如忍一时之痛,淘汰部分奶牛来促进资金周转,增加奶牛饲喂量,提高产量和质量,让一时之痛换来良性循环。另外,有些牧场不缺资金,主要短板就是人员技术跟不上,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人员更换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如丢掉短板,交给专业的外包公司去做技术,牧场来负责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提升,同时自己牧场的人员也可在专业人员的熏陶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木桶原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尤其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只是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长短,学会取长补短,也许会需要舍掉一部分木板,让木桶变得小一点,然而短木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对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启示。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同时需要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意识,为优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标签: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班级建设 一、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组成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继续保持优势就不能有致命的弱点。随后,又有学者提出“新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容量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底板、木板间的缝隙以及木桶的桶箍[1]。“反木桶原理”则说,木桶上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一个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2]。 该原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启示。以下笔者分述之。 二、木桶原理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从“木桶”原理中借鉴很多经验,受到一些启发。 (一)建设好木桶的“底板” 木桶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在一个班级中,“底板”就如班级的基础管理,即班级的各类制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既反映了班级的科学管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辅导员的管理水准。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是班级团队运作中的灵魂,在好的班规和程序下,班级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不断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 (二)关注每一块木板尤其是“短木板” 正是因为班级中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因为部分学生影响班级没有评选上时优良学风班时,老师、同学在内心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习困难学生”(即短木板)。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有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和心理困

桑代克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 桑代克(EdwardL.Thorndike,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87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堡。1891年进威斯莱大学学习,临毕业前一年开始学习心理学。1895年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跟着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做研究。1896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关于动物学习的研究。以后得到卡特尔的帮助,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讲师。1903年升为该院心理学教授。在任教期间,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把对动物研究的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以后越来越多地用人做被试者,用大部分时间研究人类学习、教育及心理测验,成为心理测验运动的领导人物。此外,还创建并主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培养了大批教师、教育行政领导人员和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桑代克在学院任教40年之久,于1940年退休。1942年返回哈佛大学任詹姆士讲座教授,以此纪念40年前支持他进行小鸡实验的大师——詹姆士。1949年逝世。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他发表了507篇论著,其中有许多是巨著和专著,比较著名的有:《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8年)、《智力测验法》(1904年)、《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13年)、《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年)、《课程研究》(1928年)、《成人学习》(1928年)、《教育之基本原理》(1929年)、《人类的学习》(1931年)和《人性与社会秩序》(1939年)等等。 桑代克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学习心理。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人性,并且发表了许多专门的著作,被誉为美国动物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动物学习、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独特研究,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被译成中文,对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也有很深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概论》(EducationalPsychologyBrieferCourse,1914年)桑代克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中译本《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陆志韦译,曾列为现代教育名著和大学用书,共494页,21.2万字。 《教育心理学概论》是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缩写本,主要是作为

2015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 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 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3)准备律 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 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3.尝试一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6-05-09T09:58:22.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程例 [导读] 安庆工业学校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 安庆工业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很多,需要管理者关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正确认识班级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补短”,是实现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需倾心用力之所在。 在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寡,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性格各异,综合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层次。这正如木桶的“板”有长、短之分一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位学生,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出每位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能,促其不断实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使班集体整体的“存水量”趋向于最大值的管理目标。 第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中职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决定着中职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中职班级管理的难度非同一般。为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通过细致的观察、交流与分析,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纳分类。如:有的个性倔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妒忌自私;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动力,有的成绩稍差但管理能力较强,有的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乐于动手实践……只有摸清了班级中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要精于“短中见长” 对待“问题生”的管理一向是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而“问题生”之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厌倦学习……做“问题生”的工作艰苦而繁杂,需要班主任具有非凡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其中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是促进转变、寻求突破的关键。“问题生”的长处、优点常常被其短处、缺点所掩盖,别人不易发现,他们自己更不会发现。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必要的“放大”处理,使其“光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而形成推动其持续进步的“动能”。 第三,要勤于补“短” 对待“问题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应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加以充分鼓励、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集体活动和师生交流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如:对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以培养自制力、增加约束条件为主;对成绩差的学生,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为主……只要信心十足,方法得当,就能使“短板”逐渐“加长”,“木桶”的整体容量随之逐渐增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如果问题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 第四,要敢于“长中揭短”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爱“好学生”,因为他们优点突出,成绩好,且顺应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自身的“短处”同样存在,如:爱听表扬,吃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创新、开拓精神往往不足;动手、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如一般同学……有时候,教育“好学生”甚至比教育缺点多的学生难度更大。因为“好学生”一般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些,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应更加慎重。对于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应使其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寻求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同时应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促使他们不停地向前迈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己。此所谓“响鼓更须重锤敲”。 第五,要长于创设“长短互补”的环境 班级建设是一个从“群体”到“集体”的过程,故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在班级有效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确立明晰的“集体目标”并鼓励班级全体同学为之努力。可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以达到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扬长补短、协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及时排除同学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和谐、不合作的现象。只要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起互信的纽带,就能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误解,不断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整体沿良性发展方向前行,促使每位同学的“板长”逐渐增大,达到班级整体“存水量”为最大值。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进行群体的“长短”分析、个体的“长短”分析,更重要的是应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扬长补短”的目标,促进全体同学互相学习、协同提高,以实现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最优化”目标。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

桑代克生平及其联结说(推荐)

桑代克 桑代克·爱德华·李(Thorndike EdwardLee,1874—1949年) 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187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威廉斯堡,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受到威廉·詹姆斯的启迪,对动物的智力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研究小鸡的智力问题。1898年桑代克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动物的智力,关于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这篇著述以后成了美国心理学界有关学习问题的大量研究的出发点。桑代克从英国动物心理学家康韦·劳埃德·摩根那里借用了尝试和错误的概念。当动物处在一种完全陌生的情境中,它总是通过探索进行试探,直到最后偶然地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这类行为完全不同于对情境的系统分析,而系统分析则是人所特有的智慧的特点。 桑代克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终生所从事的关于人类学习问题的研究(例如,关于阅读和计算的研究)。 桑代克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和社会测量理论引论》(1904年);《动物智力——实验研究报告》(1911年);《智力测量》(1926年);《人类的学习》(1931年);《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年);《人性和社会秩序》(1940年);《人类和人类的劳动》(1943年);《联结主义者心理学论文选》(1949年)。 参考文献 直接:(法)《心理学百科词典》,1980年。 间接:徐世京,心理学家传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04月第1版,第298页。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E.L.Thomdike,1874-1949)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一)动物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图 3.2)。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中,笼外放着鱼、肉等食物,笼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一个连着门闩的踏板)。开始,猫在笼中用爪子够食,失败后,便乱咬、乱抓、乱跑。后来偶然碰到了踏板,打开了笼门,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迷笼所花的时间,而后再把它放进笼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进行多次,可以看到猫逃出笼外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到最后,猫一进迷笼,就去按动可以开门的踏板,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作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图3.3)。

最新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 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

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看了以上木桶理论的启示后,提醒同学们要学会从木桶理论中提取作文素材。

2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1874-1949)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D.Hume)试图用联想(association)和习惯(habit)的机制来解释心理活动。正是在这种理论下,桑代克在19世纪末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联想和习惯融合进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联想主义(association),改变成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即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推翻了自由意志和理性力量对行为的主导作用。他的这种学说来源于他著名的迷箱实验。 尽管桑代克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形式与动物学习有所不同,但他一直试图解释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这就预示了他必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他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众多学习率,其中主要有: 1、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作好准备有关。在桑代克体系中,动机被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时刻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准备方式。 2、效果率(law of effect):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效果率既包括正强化率,也包括负强化律,但是后来桑代克抛弃了惩罚律。在这项实现中,桑代克还发现了“效果扩散”(spread of effect)的现象,即:奖励不仅增加了受奖反应的重复率,还增加了邻近反应的重复律。这种奖励的效果呈一种梯度,即:离受奖反应越远,受其影响越小。 3、练习率(law of exercise):由使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构成。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映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但是这条学习率并不是普遍适用,一般来说,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去了。 桑代克还提出了一些从属的附律,或称为学习的原则: 1、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学习者对同一刺激情境可能会作出多种多样的反应。 2、定势(set)律:或称“态度”(attitude)或“顺应”(adjustment)的原则。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可能会以某种特定的态度对待某种外部情境,这取决于它的年龄、饥饿状态、精力状况或瞌睡程度等。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 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 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 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 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 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

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的启示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显然,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团队而言,这一理论都不无启迪意义。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板”。面对自身“短板”,是消极回避遮遮掩掩,还是直面问题以求改进,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智慧。前者只会让短处和缺点越来越多,最终掩盖长处和优点,不仅严重制约自己的成长进步,而且还可能贻误工作,后者则会让自己在揭短中开阔胸襟,在补短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为人境界,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明智的人只会选择后者,及时补短,克非改过。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团队也同样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低不一,而管理者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那么,时间一长,能力较低的员工难免就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进而影响和制约整个团队优势的发挥。因此,一个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盛水较多、结实耐用的“水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达到“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既要注重发挥那些“长木版”——明星员工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短木版”——一般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其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差距往往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做好补短的工作,补短是改进工作、追求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瞄准短板,补齐短板,个人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刘建明)

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试误说

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课的试误说,是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试误说也是我们辽宁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桑代课的试误说来源于一个经典实验,即:饿猫开笼取食实验。大家要注意我说的是饿猫开笼,而不是猫。那这个实验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桑代克设计了一个实验迷笼,这个迷笼笼内只有一个开门的机关,有当你碰到这个机关笼门才会打开。然后桑代克就把一只猫饿了好多天,放进了这个他设计好的迷笼里,笼门紧闭,笼门附近放着一条新鲜的鱼。那猫饿了这么多天看到鱼肯定是想出来啊,又走不出来就在里面乱碰乱撞,可能撞了大约2000次,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机关打开了笼门便逃了出去吃到了鱼。之后桑代克又把猫饿了好多天又放到了这个迷笼里,笼外依然有一条鲜鱼,然后饿猫又在笼子里乱碰乱撞,这一次可能只用了1000次就打开了笼门,之后桑代课克不断地饿这只猫不断地让它尝试错误打开笼门,直到有一次把猫放进去它就会开笼门。就认为猫学会了碰机关开笼门的行为。

桑代克就用曲线图来表示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的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就叫做学习曲线。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研究出了一个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 第一,准备律。指的是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的掌握学习的内容。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一只饿猫放进去就体现了准备律。如果我们是把一只吃的饱饱的猫放进去那么猫还会乱碰乱撞想出来吃鱼吗?可能进去就呼呼睡大觉了吧! 第二,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的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的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比如实验中的猫,不断地饿它让它尝试去打开笼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学会打开笼门。这就体现了练习律。 第三,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者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那么在实验中,猫打开了笼门后成功吃到了鱼就是对猫的反馈,如果猫打开笼门却不给它鱼吃,那下次它还会去尝试打开笼门吗?所以学习还强调要及时的做出反馈和强化。其中,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建构)主义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百年激荡史 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上人们对学习理论的探讨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以来,学习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探索学习现象和学习机制的原理,从而创立了各种学习理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学派,即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数十年来,两大流派内部的整合、分流、发展以及两大派别之间的相互论争,构成了学习理论发展的主旋律。当今,作为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掀起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并逐渐形成较大气候,成为学习理论中的一个主要倾向。 本文试图对学习做最宽泛的定义,以此为出发点,从不同规范之间的论争、同一规范内部的次级问题之争以及各种学习理论的讨论范围三个维度,考察各种学习理论共同回答的三个问题: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条件,勾画出近百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对学习的界定 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的经验系统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学习理论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获得经验。对此不同流派有着自己的规范。行为主义的规范,学习就是联结的形成,个体或有机体是通过形成联结而获得经验。因此,行为主义也可以用联结派代称;认知派的规范,学习是经过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规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 二、对联结派学习理论的考察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巴甫洛夫与华生的替代—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联结说、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等。不同派别遵循着“学习就是联结的形成,个体或有机体是通过形成联结而获得经验”的规范,通过实验心理学的途径,做出学习实质的界定:“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联结派在对学习的研究上拥有许多共同点。在学习过程上,联结派简化了有机体学习过程的内部操作活动,将它看成是由此到彼的联结;同时,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将它看成是若干兴奋点形成的通道;另外,联结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而不注重内部条件。所不同的

木桶原理的解读及启示

木桶原理的解读及启示 2014年08月05日00:00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71 比尔·盖茨说:“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建设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什么是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解读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板子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板子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培训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到2005年企业花在职工培训的费用总额将达到114亿美元,而被誉为美国“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总裁麦克尼尔宣称,GE每年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5亿美元,并且将成倍增长。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研究经费每年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启示 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在水平状态下,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2017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一般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试误说

2017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一般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试误说一般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而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的过程,行为的塑造依靠强化即可完成,得不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则会消退。它强调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行为。而在行为主义中高频考点之一就是桑代克的试误说,要熟练掌握桑代克的理论,就需要全方位把握,包括实验、理论、教育意义以及对其理论的评价。现就桑代克的试误说具体说明: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 桑代克将饿猫关在笼中,笼外放了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面的鱼,但是想要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当饿猫看见笼外的鱼时,在反复的蹦跳时不小心打开了笼子的门,后来桑代克又多次重复试验,发现每一次饿猫打开笼门的时间都有所减少。 桑代克认为饿猫是屡次尝试错误而打开的笼门,因此得出了试误说,并得出了练习曲线和三条规律。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 1、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2、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1)准备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映(包括生理和心里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准备状态,不能搞突然袭击。 (2)练习率。桑代克认为在实践中正确的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的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练习率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3)效果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率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c513506135.html,/

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网聚天下文化传媒观点: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网聚天下文化传媒旗下专业机构天下营销商学院与你一起分享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 1、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 2、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个组织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问题是“最短的部分”是组织中一个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当成烂苹果扔掉,否则你会一点水也装不了! 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它告诉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单位的薄弱环节。 领导者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你个人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如果你所领导的集体中存在着“一块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将它做长补齐,否则它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一件事而毁了所有的努力。一个县或是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这样“最短的木板”,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个行业,或是某件事,领导者应该迅速找出它来,并抓紧做长补齐。有些人也许不知道木桶定律,但都知道“一票否决”,这是中国的“木桶”,有了它你便知道木桶定律是多么重要。 形容科学研究和事物发展的整体水平比喻。决定一只木桶容量的,既不是最长的,也不是平均长度的,而是最短的那根木板。这意味着必须推进所有的知识前沿,加强整个科学技术事业和组织的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一个团队组织的成功,不在于某几个人,而是所有人的齐头并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理论被应用于许多方面。比如经济界,IT界等等。

桑代克试误说理论分析

桑代克试误说理论分析 根据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要求,心理学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占教育综合知识总成绩的40%,是整个教育综合知识占分最大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备考阶段或是冲刺阶段,都需要引起广大考生们的重视。 其中,在学习理论这一部分涉及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不同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而行为主义更是通过了各种实验从而得出不同的学习规律。由于大部分考生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在理解实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今天就结合相关实验,为大家重点讲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试误说。 一、猫开笼取食实验 桑代克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 二、学习定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例如,我们不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告知学生的情况下,临时性地进行突击考试,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准备律。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置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就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去强化知识点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地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师最重要的学习定律。例如,桑代克实验中的猫,因为得到了鱼这样的正强化,它开笼所需要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