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社会心态深度分析

近年社会心态深度分析

近年社会心态深度分析
近年社会心态深度分析

社会心态

近年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度分析

概念: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1、十二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2、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现在的社会心态好像很难加以统一地描述,如果非得用一个词描述的话,那就是“多元”。

3、背景:大背景,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自上而下的自行开启了“二元”体制。

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代际之间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隐私权开始受到尊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变得愈加宽容,但在人们旧有的道德观发生裂变的同时,全新而清晰的道德观尚未形成。

再有,全球化不断加强,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升入,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碰撞。导致一些主流文化与价值体系的混乱。

原因:深层次分析,中国社会是主流价值观缺失的“边际人”,所谓边际人就是中国人大多寄托于某两个不同的群体或观念之间。例如:社会主义与资本经济、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公有制与私有制。。。

但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协调的。

由于中国多年的向西学,有相当一部分人接触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中西文化存在很多的交融与碰撞,再则社会处在转折或点。所以出现了中国的“二元型人格”

关于“二元”中国具体表现为:

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二元性,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颉颃。

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二元性,反映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三、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二元性,体现出了城市与农村的对峙。

四、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二元性,体验到了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产生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

其次,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

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社会心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

一个社会的社会心态还取决于这个社会精英群体的心态与作为。

政治精英:当社会上出现了这么多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老百姓仇官的情绪大面积蔓延的情况下,有很多官员,一心只想升迁,为什么有很多的虚假政绩,背后其实就是心态问题。

再看经济精英:目前很多的经济精英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是利用了一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财富,这导致他们心里是不坦荡、不自信的。现在很多有钱人纷纷移民国外,还拿这个来压政府,说再不给我们提供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就都跑了。知识精英:看看网络上对教授、专家的批评,真让人难受。但这不能完全怪老百

姓,得扪心自问专家教授们究竟干了些什么?知识精英变成了谁有权听谁的,谁给钱替谁说话,谁有势力依附谁,你让老百姓怎么想?

5、应对:

1.经济层面,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如果“十二五”期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这肯定有利于淡化仇富的心态,有利于老百姓心态平衡,也有利于今后经济精英按照正常合法合规的渠道赚钱。

2.社会层面,要进一步消除社会不合理不公平的弊端,重点是抓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如果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心态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来托底,大家的那种不安全感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要继续抓好就业,如果大家有活儿干,有饭吃,就不会出现中东那种情况,包括英国最近闹事,也基本上是失业、半失业、移民的孩子在那儿闹。还有就是要继续打破社会层面的二元结构,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让贫穷家庭和低收入阶层二代、三代有人能够上升到社会的中上层。

3.文化层面,一是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小学得搞出有针对性的、浅显易懂的、小孩儿能够听得进、记得住的培养好品德的教育材料,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要抓精英共识的形成,核心价值观一定是上口、好记、入耳、入脑、入心的东西,不要太复杂,首先要为精英们所认可和接受,进而能够逐步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4.政治层面,可以由浅到深,首先公开“三公经费”这个事要抓到底,同时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还有就是人事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一些部门这几年一直推行竞聘上岗,效果不错,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将真正有能力的干部选拔出

上述这些方面是基础性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单纯的想引导社会心态朝正确方向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社会调节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要健全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有了好政策,才会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会心态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第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做的要坚决做好,一时做不了的,要耐心细致解释。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群众疾苦、把握社会心态的真实状况。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断然无法搞好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始终一贯地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一剂良方。

第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心赢得民心。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与党的宗旨水火不容。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对社会心态的形成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形成大众性的逆反心态。历史证明,能不能反腐倡廉、保持吏治清明,事关民心向背,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用功夫,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重要法宝。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为不良社会心态“泄火”、“减压”。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

在重视社会心态调节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个体自我心态调节。

首先,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个体心理认知调节的核心原则是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立志之书、交阳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树立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矫正既有的成功观、财富观,通过营造自我“小环境”增强内在精神动力。

其次,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同心理认知一样,心理情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情感疏导和调节的根本目标是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方法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经过不断实践,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

再次,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最根本的原则是笃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信条,最根本的途径是多行、多见、多闻,与人沟通,遇事商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放大心胸、处之泰然。逆境之时不自卑自弃、怨天尤人,顺境之时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尊重他人、理解差异,这样开放包容的心态最终会确立起来。

深入系统的分析。今年3月,“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心态会越来越理性平和,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社会心态

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社会心态 人民日报评论部连发4文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 社会心态

党报:我们应该如何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人民日报评论部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 案报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例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摘要:本例是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一例焦虑情绪的个案进行咨询。通过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非理性思维方式是导致其情绪困扰的根源,从而用理性思维方式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使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咨询,提示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李某,女,31 岁,身高米,体重 67 公斤,汉族,未婚,职业为警察。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于 1986年出生,因母亲怀其时属于高龄产妇,因此足月后剖腹生产,虽获母乳不足,但发育正常。父亲为镇政府一名干部,母亲为电厂工人。在家排行第二,上有一哥哥,大其 8 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和睦。幼年时期活泼开朗,能与同龄朋友相处。求助者 7 岁入学,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寄宿在县城的哥哥家,哥哥和嫂子对其比较照顾,但求助者觉得不是很方便,就在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时,从哥哥家搬出,住到学校集体宿舍里。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工作,孤身一人来到异地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工作 9 年多,工作积极努力,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原以为会对自己找对象有所帮助,可是还是毫无进展,眼看自己 30 多岁了,不免有些着急,所以情绪变得有些焦虑,伴有一些抑郁。来访者从未谈过恋爱,只是上学期间有一暗恋对象,但表白后却遭到拒绝。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焦虑,有轻微抑郁持续近 1 个月,入睡困难近半个月。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可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感觉不到快乐,反而觉得越来越孤独,无助。一想到自己都30 多岁了,还孤单一人,被人们称之为“剩女”,就难以入睡。求助者表示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觉得很痛苦,所以来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帮助。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焦虑情绪,失眠。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一)一般印象 年貌相符,身材高大、体壮,衣着适时整洁,未化妆。言语流畅,眉头紧皱,面带愁容。 (二)精神状态 求助者感知觉、注意品质、思维状态未发现异常,但情绪低落,意志活动无明显增强或减退,焦虑以来一直都能坚持工作、学习,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人格相对完整和稳定,性格外向。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 的特点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俩个方面:壹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壹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俩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壹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俩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和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壹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壹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壹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和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能够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壹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且积极设法引导。 壹、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壹起的。笔者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总结 调查人数:91人男:51人女:40人 调查对象:社会各界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企外企、个体、学生、工人阶级、自由职业、农民、无职业、离退休人员、其他 调研形式:问卷调研 “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是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现在社会各界 人员对我国当下社会的看法,面对不同阶级,人们对于中国现今的法律、经济、 生活、政府都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为我们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据此云南大 学旅游文化学院09级文新系汉语言专业在充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设计了“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问卷调查。此问卷以社会各阶级人员为对象,通 过对参与者所填写的问卷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 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次问卷调查中 我们调查对象是哪些?他们在这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问卷中基本状况 的1~3,问卷内容中1~2题涉及到了哪些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图一(您的性别?) 图二(您的年龄?)

图三(您的职业) 图四(您属于哪个区域的居民?)

图五(您平均月收入大于?) 从图一、二、三、四、五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士居多,而且年龄20~60之间,职位居多是自由职业,多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且由上可得月收入平均在于2000—3000左右。 二、您对于“社会当下现状”的看法: 这次我们调查的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人对于我国现今社会状况的看法都不

相同,那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您对其看法又是哪些呢?而又要如何根据这些状况来改进呢?这些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卷的第2、4、5涉及到这些内容,分析如下: 图六(您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图七(您觉得中国现在哪些问题较突出)(多选)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与分析

关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心 态调查报告 前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心态肯定多少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有所不同,更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成熟度的改变,从而对社会的心态不断的在改变。 对于当代大学生,从大一刚进学校,懵懂不知,对社会的心态总是美好的,因为不曾有过压力,学习也是看自己的兴趣,做什么事都是那么的无所畏惧,没有家长每个周的约束,没有老师像高中那样的时刻盯着、管着你,没有学校教条、校规的严酷约束,对社会总是那种想象中的美好,美好到开始幻想自己在社会中混得如鱼得水,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不曾有过压力,也不会想到真正社会中的那些复杂。到了大二、甚至大三上学期,才慢慢的发现自己离另一只脚踏入社会已经时日不多了,压力慢慢袭来,对社会的心态也就随之从大一时的美好、舒畅慢慢演变成“胸闷、气短”,像被什么压得喘不多气来,因为我们在这几年里经历了关于社会的太多,开始慢慢了解真正的社会了,我们有了压力,总是觉得现实的社会给了我们美好的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莫名的压力,面对社会,我们就要开始面对竞争激烈的工作、高昂的房价等等一切现实的个人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跟着父母永远过着每月领着父母大人每月固定时间发给的工资,而不用动手动脑的去干着社会上的那些“劳苦大作”。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找工作赚钱,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养得起自己,才能在养得起自己的前提下给父母最好的,当然想到给父母最好的这部分人毕竟总是那很少的几分之几。对于以前的还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而言,遇到不公平、不顺眼、看不过去的事总是会站出来义愤填膺的打抱不平,而现在的当代大学生,因为接触了社会的更多面,已经习惯了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慢慢的麻木了,不再那么冲动着不顾后果的去管那些“琐事”了。看到满大街以各种方式、各种名义要钱的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心软着递上父母给自己的钱,即使是一些些零钱,即使是一些些小小的心意,现在也消失不见了,这些一系列的善意之举就在对社会的慢慢认识当中不复存在了,因为在当代大学生的眼中,这个社会慢慢的显现出了它现实的一面,现实的人、现实的事、现实到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之前在我们心里的那些美好正在被这一系列的现实慢慢侵蚀,已经变得浑浊不堪。现在的我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曾经的梦想都只能当做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只能偶尔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幻想一下,过了就要回到现实当中,继续在现实中为将来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更好的生活去打拼,即使很苦很累也要学会接受着去加油努力。毕竟以后的几十年的生活得靠我

2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针对一例自卑情绪问题的案例,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结果显示:来访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来访者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感、幸福感。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能够改善来访者的自卑情绪,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卑情绪;认知疗法;行为训练 1.资料收集 1.1一般资料 余某,女,20岁,未婚,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云浮市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 1.2主诉 出现莫名的抑郁情绪,感到自卑、焦虑,持续一月。 1.3个人陈述 觉得自己长得矮小不漂亮,所以从小玩伴较少,爸爸有时会打骂她们,所以自己从小性格温顺,但由于身体较弱,所以在家做事不多,妈妈对自己较为保护。自己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大,时常对自己说20岁的大学生啦,该懂事了,在家要求她有大学生的样子。自己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太多事的缘故,自己一做起事情来,就遭到妈妈的批评,这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同时看到周围与自己同年龄的人都已为人妇,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的,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回到学校,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自己却没有一样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不敢表现自己,还担心自己用语不当无意中会得罪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敢主动与他人讲话,老师上课提问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觉得很丢脸,由此更加自卑,觉得活了二十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做。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开朗、自信,上课能自如的回答问题,能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就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得心理感受与情绪反应,具有显著得大众性与弥漫性。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她无辜群众得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其她社会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得原因就是多方面得,但从社会心态得角度来瞧,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得心态就是其共同得特点。这些事件频发,从一个侧面说明,重视社会成员心理与谐、优化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得现实问题。只有真正重视与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提出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社会心态问题表象 1、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得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就是一个不争得事实。而另一方面填补单位社会支持功能得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支持就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得物质与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得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就是突出得例子。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得就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与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与

“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得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得生活压力。 2、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 一方面,不断发生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得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一个本不属于热点得新闻受到中国媒体与民众得持续关注, 从智利矿难得发生到33名矿工在69天后被成功营救,民众不可能不 将之与我国频繁得矿难与高投入得救援与很低得救援成功率相比较。当前风险防范得突出问题就是对于关系个人得风险意识较强,而 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得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得、伤害性大得风险 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得、无直接生命伤害得风险防范不足。 3、社会信任面临困境 我国得公共权力机构与管理部门得社会信任程度高于其她机构与组织,但市民对这些机构得社会信任评价水平并不算高,接近“中度信任水平”,而市民对商业行业则处于“基本不信任”得水平;对中央政府得社会信任度高于地方政府;对中央媒体信任程度高于地方媒体。对中央政府得高信赖,仍然就是重要得社会整合得心理资源,但就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得公信力较低、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得 环境比较差得现状。在人际信任上表现出传统得人际观念,最信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 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 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 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 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 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 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 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③社会认识 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社会心态参考答案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社会心态参考答案(一)根据给定资料1~2,分析资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有条理,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本质问题是社会心态失衡,原因包括:首先,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期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其次,阶层之间沟通不够,利益诉求渠道表达不畅,引发群体性事件;第三,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媒体发展中存在不规范现象;第四,群众的社会保障等相关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计空格149字)(二)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资料3~6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并谈谈理由。(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争论焦点是高考是否有用,是否能够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支持的理由有:一是在大学里可以学习怎样做人,锻炼自己,学习知识,结实朋友;二是读书无用只是不读书之人找的不思进取的借口。三是学历是就业的门槛,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反对的理由有:一是难以就业,早工作早挣钱,减轻生活压力,二是教育落后,大学不像技校,培养不出专业人才;三是事例证明不必接受专业教育也能成功,“一考定终身”定律失灵。(计空格191字) (三)如何理解资料中所提到的“塔西佗陷阱”。(20分) 要求: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公信力遭质疑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实质就是信任危机。 目前由于现在社会上炒作太多,群众已经不敢轻易相信了,出现了信任危机;同时政府利用公权力以权谋私现象屡禁不止更降低了群众的信任度;再者媒体和舆论误导群众事件也时有发生。 要想摆脱塔西佗陷阱既要让公权监督走“亲民”路线,让群众能参与监督;同时还要走“诚信信息”道路,将信息公开;要并且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计空格227字)(四)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的中国式困境。(15分)

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摘要:本例是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一例焦虑情绪的个案进行咨询。通过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非理性思维方式是导致其情绪困扰的根源,从而用理性思维方式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使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咨询,提示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李某,女,31 岁,身高 1.69 米,体重 67 公斤,汉族,未婚,职业为警察。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于 1986年出生,因母亲怀其时属于高龄产妇,因此足月后剖腹生产,虽获母乳不足,但发育正常。父亲为镇政府一名干部,母亲为电厂工人。在家排行第二,上有一哥哥,大其 8 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和睦。幼年时期活泼开朗,能与同龄朋友相处。求助者 7 岁入学,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寄宿在县城的哥哥家,哥哥和嫂子对其比较照顾,但求助者觉得不是很方便,就在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时,从哥哥家搬出,住到学校集体宿舍里。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工作,孤身一人来到异地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工作 9 年多,工作积极努力,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原以为会对自己找对象有所帮助,可是还是毫无进展,眼看自己 30 多岁了,不免有些着急,所以情绪变得有些焦虑,伴有一些抑郁。来访者从未谈过恋爱,只是上学期间有一暗恋对象,但表白后却遭到拒绝。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焦虑,有轻微抑郁持续近 1 个月,入睡困难近半个月。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可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感觉不到快乐,反而觉得越来越孤独,无助。一想到自己都30 多岁了,还孤单一人,被人们称之为“剩女”,就难以入睡。求助者表示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觉得很痛苦,所以来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帮助。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焦虑情绪,失眠。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一)一般印象 年貌相符,身材高大、体壮,衣着适时整洁,未化妆。言语流畅,眉头紧皱,面带愁容。 (二)精神状态 求助者感知觉、注意品质、思维状态未发现异常,但情绪低落,意志活动无明显增强或减退,焦虑以来一直都能坚持工作、学习,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人格相对完整和稳定,性格外向。

当代社会的特点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当今中国社会心态

当今中国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通常社会舆论就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局势是否稳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我们固然可以恨铁不成钢,去指责、去痛惜国民的这种心态,但一定要认识到,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为奋发进取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心态的培育亟待高度重视,但也不能急于求成。紧要的是,我们把社会环境营造好,并附之以科学的导引,使健康的社会心态在我们的社会中生长并形成气候。 这些年来,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也存在一些疏离隔阂,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不同阶层相互流动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有变化、能流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会。这些年来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可是上大学的“收益”却越来越渺茫,以至于有人提议农民的孩子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就别再上大学了。这样的提议固然荒谬,也让社会舆论不能接受,但这个提议中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吗?再看我们的一些发展行为。GDP的增速举世皆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可是民众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那样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仅不同步,甚至还呈现负相关态势。一些政府官员津津乐道的是漂亮的数据、看得见的高楼大厦,老百姓牵挂的却是孩子幼儿园的赞助费又涨了,老人在医院的住院费该交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国民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又该如何培育健康的心态?

监狱系统职工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

监狱系统职工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 监狱职工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检验监狱职工稳定的一个晴雨表,只有真正掌握了广大职工对当前社会心态的深层变化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揭示影响监狱职工稳定,影响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并研究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解决途径。为了对职工心态稳定情况作出一些清晰的判断并使之建立在可靠的依据上,笔者对监狱部分职工,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职工当前的社会心态进行一些分析了解。 一、当前部分职工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 经过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反映监狱目前部分职工的心态:一是监狱职工对监狱目前整个系统的宏观决策运作和发展动态来判断(宏观感受);二是从职工对所在监狱的综合环境发展状况的判断(中观感受);三是从职工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来判断(微观感受)。 当前监狱职工对监狱系统的宏观和发展动态的判断,是微观心态的一种积极效应,又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监狱职工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满意者倾向于监狱系统的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乐观的判断,而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不满意者,却不一定必然产生对监狱系统的改革持悲观判断,而只有当其对监狱系统改革发展的走势判断与实施的政策和当前职工实际生活环境状况的预期不能消弭其不满时,才会构成对当前监狱

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监狱职工对当前自身状况的感受是其社会心态最切身感受的反映,也是目前整个监狱系统的改革宏观社会形势能整体推进,并保持稳定向上的基础和前提。 1 、目前监狱职工对整个全省监狱系统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总体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而对职工的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有关政策存在不太满意。 笔者通过对监狱200余名职工的调查发现,职工对当前监狱系统的总体宏观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科学发展观教育措施促进了当前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职工占72.5%,而认为当前的改革从根本上没有完全解决职工的问题,甚至认为宏观决策上对职工政策的内涵还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持不太满意,认为监狱系统的改革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长此以往,视必影响监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占20.5%,另外,还有7%的监狱职工认为一般。而具体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状况水平,职工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表示对当前监狱职工的生活水平实际状况满意程度占职工的比重的35.6%,不满意的职工为22%。 2、当前监狱系统职工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监狱200名职工调查结果显示,对存在的问题,主张通过正常途径向组织部门反映意见的比例比较高,占89.2%其次是通过新闻呼吁,有79%的职工提及;再次就是上访告状,上访占职工人数的占10%;其次,表示听天由命,发牢骚,无所谓占职工

中国人社会心态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人社会心态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尹锐豪 学号201004054237 专业移动商务 成绩 指导教师王超然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厚影响。首先向读者解释社会心态的定义,再从近代发展、现代发展历史剖析古时中国君主制度对近现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影响。提出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个人做起。 关键词:社会心态君主制封建文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主观精神状态,它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社会,社会在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君主制与家长制的传统社会心态。在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社会心态;在政治上,君主制的不断成熟和加强,使中国人之奴性根深蒂固;文化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依然是为封建君主制所服务。 而在1840年往后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我国各种变革运动的盛行使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心态坍塌。众多新事物的出现强烈地冲击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然而,当时倡导革命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中完全带领出来。 直到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经过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其二,经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自保消极走向积极进取,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自然地产生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不能的心理期待。同一和亢奋的社会心态带来了时代风貌的变化,也成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上走向挫折的起因之一。一系列癫狂而不计后果的社会运动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性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民公社化,国家借农民的传统平均主义心理,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几乎与此同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

关于对一“因敏感心理导致慢性焦虑症”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关于对一“因敏感心理导致慢性焦虑症”学生的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 (一)学生一般资料: 该学生是我校(某某市职业中专)高职升学尖子班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发挥好时能进级部前五名,性格内向,不擅言谈,身体素质较差,精神低落,心事重重。 成长史:出生:农村家庭,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 小学: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初中:初二,出现焦虑问题,睡眠障碍,成绩下滑。 初三,在痛苦中度过,出现问题的导火线。 高中:高一:到我校学习,问题发展。 高二,问题进一步恶化,并且转移。 高三,学习的压力和问题严重的矛盾无法解决,主动寻求帮助。 (二)学生自我陈述: 初二时,成绩优秀,因为上学路远,经常迟到被老师罚站,因为习以为常,所以不是很在乎,于是老师很生气,就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觉得老师肯定对我有成见了,于是我也开始不喜欢老师,以至于开始恨老师。出于跟老师赌气吧,我也不认真学习了,紧接着自然就是成绩下滑,我本来学习那么好,现在却考得这么差,都怨那可恶的老师,我更恨老师了,我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绩,晚上出现了失眠,我就买了安眠药,吃了也不管用。我痛苦极了,我曾想过不上了,又考虑家人一定不会同意,真没办法,我难受死了,每天我觉得度日如年,我成了睡眠的奴隶,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我该怎么办?真是祸不单行,上初三寒假时,我回家过年,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她在我们家吃的饭,但是,饭后我发现奶奶把她用过的碗扔了,我就好奇地问为什么,奶奶说她得了肝炎,此时我正想起我们刚学过,肝炎是传染的,哎呀,我刚才还和她在一个盘子里吃菜了,我是不是被传染了,我感觉好像自己真被传染了。于

是我整天闷闷不乐,也很害怕,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医院检查,结果说我没有被传染。我很高兴,但是此后我仍然害怕和别人一起吃饭,生怕自己被传染上。我从不敢在外吃饭,因为我觉得外面的盘子不干净。也不愿意跟别的同学互相借东西,于是我跟别人的来往少了,觉得自己很孤独。我整天都在疑神疑鬼,我的头都快要炸了。中考我落榜了,我都不想上了,可怕家人伤心,于是来到职业学校。爸爸让我上的升学班,还让我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在高一我仍然整天担心,看到别人手划破了,我就害怕站到自己的身上。有一次,同学跟我开玩笑,把血弄到我身上,我觉得这下完了,我得马上洗干净,我一遍又一遍的洗,每洗一次我就会放松一些。不洗干净,我就无法安心学习。就这样我受折磨地度过了高一。到了高二,我的情况更严重了,我开始害怕红色。遇到红色的东西,我就会浮想联翩、忧心忡忡,无法学习。此时我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我高考肯定考不上。我想找人帮我解决,可是我又怕别人会笑我心理不健康。老师讲的我根本没心思听。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了,我想到了自杀。但是我又不忍心扔下年迈的父母,于是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无论怎样,我都要活着。就是在困惑中我度过了高二。转眼间,我升入了高三,学习的压力和问题的严重让我更加担心。我该怎么办。我在校园里徘徊,突然看到心语信箱,我心里一动,有了,我的救星来了。我为什么不找心理老师帮忙呢?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心理老师,于是便开始了我的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老师的观察: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他心事重重,好像有很大的包袱压在身上,一筹莫展。他很紧张,就怕被别的人知道,说他心理不健康,非常急迫的要我救救他。还说已经找我几天了。 通过班主任的了解:该同学表现与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因为语文成绩不好,语文老师找他谈话,他觉得老师对自己太关心,受不了。常跟班主任老师说:“老师,你别对我那么好,我受不了。” 考虑为其保密,于是未向同学了解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