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考纲要求]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按空间分布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按循环周期分类

静态水资: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自天、昆仑、祁连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于长白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补给。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类型

定义

补给

主要特征

潜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

潜水

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者交叉论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学者交叉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青年学术沙龙” 学术会议通知 一、会议背景与目的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海陆水汽循环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发生着显著变化。土壤水文过程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的重要缓冲器。土壤水文过程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驱动力,两者紧密关联,共同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生命与非生命过程、地下与地上过程的联动反应。由于很难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对土壤水文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和量化,该过程成为地球关键带研究中最难定量刻画的关键过程之一,面临着方法、技术、手段和思路上的严峻挑战,最终影响着我们对地球关键带的结构、组成及其服务功能的深入理解。 为深化人类世背景下土壤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综合与集成研究,促进两个研究领域青年科技人员的深度交流,激发两个学科间的共同兴趣点和合作点,经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商议决定,举办第一届“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学者交叉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青年学术沙龙”。本届论坛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球环境研究所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承办,邀请土壤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会议主题 ●多尺度水文过程动态监测、模型模拟与环境效应 ●地上-地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过程观测、建模与预测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演化机制及其对关键带 服务功能的影响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92) 第一节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2) 一、稀释平板法 (92) 二、MPN稀释法 (94) 三、土粒法 (96) 第二节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96) 一、充氮厌氧培养法 (96) 二、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 (97) 三、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 (98) 第三节土壤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9) 一、好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99) 二、丝状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三、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第四节土壤中功能微生物的测定 (101) 一、氨化细菌的测定 (101) 二、硝化细菌的测定 (102) 三、反硝化细菌的测定 (104) 四、好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 (105) 十一、纤维分解菌的测定 (106) 十二、光合细菌的测定 (108) 十三、甲烷产生菌的测定 (109) 十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测定 (110) 十五、重金属抗性菌的测定 (111) 第八章根圈微生物分析 (111) 第一节根圈细菌的分析 (112) 一、根圈的分区 (112) 二、根圈细菌的分离 (112) 三、根圈优势菌株的分群 (114) 第二节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 (115)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 (116) 二、组织表面消毒 (116) 三、分离方法 (117) 第十五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19) 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19)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 (120) 一、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120)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 (124) 一、熏蒸提取——全氮测定法 (125) 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 (127)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Pedobiologia50(2006)275—280 ?Corresponding author.Tel.:+14062434254. E-mail addresses:philip@https://www.doczj.com/doc/c513452145.html,(P.W.Ramsey), matthias@https://www.doczj.com/doc/c513452145.html,(M.C.Rillig),kevinferis@https://www.doczj.com/doc/c513452145.html, (K.P.Feris),bill.holben@https://www.doczj.com/doc/c513452145.html,(W.E.Holben), jim.gannon@https://www.doczj.com/doc/c513452145.html,(J.E.Gannon).

treatment effects(Widmer et al.,2001;Ritchie et al.,2000).The relative power of each to elucidate treatment effects has rarely been com-pared.In one study,PLFA was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CLPP and a PCR-based method (guanine plus cytosine ratio)to changes in MCS across a gradient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inten-sities(Grayston et al.,2004).In another study,the ability of PLFA and a molecular method,length heterogeneity PCR(LH-PCR),to resolve the effects of tillage and ground cover on MCS were compared us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Dierksen et al.,2002). In that study,the inclusion of molecular data into the discriminant analysis did not improv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analysis above that which was achieved using PLFA data alone.This study raises the hypothesis that using a polyphasic approach to detect change in MCS is no more useful than PLFA data alone.Here,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searching for studies that used PLFA in conjunction with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question:Has CLPP or a PCR-based method been used to detect a treatment effect on MCS that was not also detectable by PLFA? Searches of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SA Illumina databases with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words PLFA,FAME,CLPP,fatty acids,T-RFLP,Biolog s, DNA,PCR,16s,rDNA,DGGE,TGGE,gel electro-phoresis,soil,community structure,and polyphasic returned53studies that used PLFA in conjunction with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to identify treatment effects on MCS.While not exhaustive, the highest impact factor soils journals were among the journals included(see references in Table1). Therefore,the sample should re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Papers in which PCR-based methods were used to track speci?c populations either by DGGE band excision and sequencing or by the use of primer sets speci?c to phylogenetic groups were not considered to be demonstrations of change in MCS unless including a general test of signi?cant difference(or correlation)at the total community level. No studies were found where CLPP or PCR-based analyses were used to differentiate a treatment effect on soil MCS that was not also identi?ed by PLF A of the same samples.Conversely,in14of32 studies(44%),PLF A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s that were not resolved by CLPP analysis of the same samples.In5of25studies(20%),PLF A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s that were not resolved by a PCR-based method.These studies are arranged categorically in T able1.In the?ve studies where PCR-based methods were unable to detect differences detected by PLF A,the speci?c PCR-based methods used were LH-PCR,DGGE(twice),RISA,and DNA RAPD(Dierk-sen et al.,2002;Thirup et al.,2003;Leckie et al., 2004;Ritz et al.,2004;Suhadolc et al.,2004).If the MCS changes detected by PLFA are real in all cases, our analysis implies that studies using only CLPP or a PCR-based method incur a type II error rate of approximately44%and20%,respectively. Of the three general strategies for detecting MCS changes,PCR-based methods are used 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tudies than PLFA or CLPP(Fig.1), probably because PCR-based methods offer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under-lying population level changes.However,the power of PCR-based methods to resolve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total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ay be limited compared to PLFA because less statist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can be gained from pattern analysis of PCR-generated?ngerprint patterns than from PLFA pro?les.One explanation of this is that in a typical DGGE analysis,20–50detectable and quanti?able bands may vary in intensity by one or two orders of magnitude(due to detection and imaging limitations),while in a typical PLFA pro?le more than70continuous variables(PLFA peaks)can be detected in concentrations ranging over at least 3orders of magnitude.Further,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gleaned from community level analyses must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due to so-called‘‘PCR bias’’introduced by the exponential ampli?cation of DNA targets. Rarefaction analysis of molecular data allows estimates of relative population abundance within a sample(e.g.Basiliko et al.,2003).Still,quanti-?cation of change in the abundance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s requires support from additional ana-lyses,such as species/group speci?c quantitative PCR(Yu et al.,2005). CLPP produces large numbers of continuous variables and so should be highly sensitive to change in MCS.However,CLPP requires growth of microbes on carbon substrates in microtiter plates (i.e.metabolism).Many organisms present in soil will not grow in the wells and,conversely,organ-isms growing in the wells may not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soil.Also,not all substrates catabolized by soil microbes are represented.Thus,CLPP probably loses sensitivity due to a bias toward under-representing metabolic diversity. It hence appears that PLFA offers the most powerful approach to demonstrating change in MCS,and that monophasic studies relying on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are prone to high type II error rates.On the other hand,PLFA offers limited insight into changes in speci?c microbial popula-tions.While certain PLFAs can be used as biomar-kers for speci?c populations(White and Ringelberg, 1998),the resolution of population level change P.W.Ramsey et al. 276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

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 第2节土壤的性质 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引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 一、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 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过程:物能的吸收-同化-排放-分解-归还-流失 3.性质:非封闭的循环(进入土壤、岩层、海底) 4.主体:生物和土壤 5.循环的介质:水和大气 二、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1.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2.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集散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第1节土壤的组成 引言:土壤与土壤肥力 1. 土壤:在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的本质是肥力,指土壤中水、热、气、肥(养分)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能力。 3.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 代谢和调节功能比生物弱(如温度) 不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 不具有功能各异的器官

一、土壤的无机组成 1. 原生矿物: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 经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2. 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 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二、土壤的有机组成 1.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土壤有机部分的最初来源 2.腐殖质: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上为胶体状(颗粒直径<1μm)。 具有极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考点28生物与土壤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8:生物与土壤 (2013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 B 【考点】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差异 【解析】从降水条件看,森林>草原>荒漠,故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亚热带>温带,但由于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气温较同纬度森林较高,故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森林地区更强,故Ⅱ线表示蒸发,B选项符合题意。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 C 【考点】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 【解析】风化壳是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作用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所以风化壳的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甲大于丁、乙大于丙都是因为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量大;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属于苔原带,风化壳厚度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故C选项正确。 3.(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1,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答案】D 【解析】某地区同时具有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可 推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过渡地带或垂直地域分布地区,影响有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实验结论:土壤中也有无机盐。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物质。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大纲版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陆地水生物和土壤 大纲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三节陆地水、生物和土壤 一、选择题 (2010·潍坊检测)下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2题。 1.该水库可能位于 ( )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解析:该水库全年都有水流入且流入水量在夏季最丰富故它不可能位于西北内陆,而应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该水库7~8月份的流入量较小,可能受副高的影响,降水较少,故该河可能位于江淮地区。 答案:B 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月月月月 解析:当水库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水库的蓄水水位就持续上升;由图可 知,10月之前的几个月,基本都是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故10月份蓄水水位达最大值之后,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蓄水位下降。 答案:D 读我国华南某河流下游剖面图,完成3~4题。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是 ( ) 4.当该河流入海口出现咸潮(注:指河口海潮上溯,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 咸)时,该河 ( ) A.处于最高水位时期 B.为赤潮多发季节 C.处于最低水位时期 D.可能会出现断流 解析:河流下游剖面图显示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补给河水,四幅图中只有A图能反映这种关系;河流水位低时,海水倒灌导致出现咸潮。 答案:

(2010·唐山质检)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指的是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下图表示我国年降水、年径流曲线与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 A.①年降水量②径流深③河道频率 B.①河道频率②径流深③年降水量 C.①径流深②河道频率③年降水量 D.①河道频率②年降水量③径流深 解析:湛江—北京—漠河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可知曲线②表示的是年降水量,由此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6.下列有关河道频率南北地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道频率与径流深的变化趋势呈反比 B.东北地区河道频率高于华北地区河道频率的主要原因是年降水量显着增多 C.华北地区地表物质渗透性强,径流深偏小,故该地区河道频率较小 D.湛江以东石灰岩地区大量的地表水转为地下水,使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达到 最大值 解析:北京所在地区为华北地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物质渗透性 强,径流深偏小,故该地区河道频率较小。漠河所在的东北地区河道频率高于华北地区河道频率的原因是该地区纬度高,蒸发弱,而年降水量与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相差不大。石灰岩地区位于湛江的西侧,而且该地区的河道频率也并没有达到最大值。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频率与径流深的变化趋势呈一定的正相关。 答案:C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回答7~8题。 7.图中由①至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三大部分组成,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中的有益生物直接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养分的释放,那么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呢?原生动物因个体很小,故也可视为土壤微生物的一个类群。 一、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就土壤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的活有机体。只能在实验室中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一般以微米或纳米作为测量单位。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 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只能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活有机体。多为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参与土壤有机物的矿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参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根际微生以及与植物共生

的微生物,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矿质元素及各种有机营养;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提供有效菌种;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降解土壤中残留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降低残毒为害;某些微生物可用于沼气发酵,提供生物能源、发酵液和残渣有机肥料。 二、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栖居于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都能为肉眼所见。主要属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 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能为肉眼所见。主要属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 蜈蚣、千足虫等)、节肢动物(昆虫主要是昆虫幼虫)、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线形动物(钩虫、蛔虫和蛲虫)和原生动物(阿米巴、草履虫等)等。根据个体大小、栖居时间和生活方式可分为若干类型,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物质进行强烈的破碎和分解,将其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14讲陆地水与水循环、生物与土壤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14讲陆地水与水循环、生 物与土壤 (2018·山东济南模拟)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假设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那么数码①②③④依次表示() A、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 B、大气水、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 C、海洋水、大气水、地下水、地表水 D、大气水、海洋水、地下水、地表水 解析:选B。水循环过程实际上就是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解题时可采用尝试法解题,把四者填进去以后,结合水循环的环节,看其是否符合水循环的过程。 2、假设图中数码⑤⑥⑦⑧⑨表示降水、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五个环节,那么数码⑤⑥⑦⑧依次表示() A、降水、蒸发、地表径流、下渗 B、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C、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降水、下渗 解析:选D。根据上题的结论可知,⑤由海洋水变成了大气水,表示蒸发;⑥表示地表水变成了海洋水,为地表径流;⑦是大气水变成了地表水和海洋水,表示降水;⑧表示地表水下渗,然后变成地下水。 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中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⑤ B、⑥ C、⑦ D、⑨ 解析:选B。目前人类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但最主要的是通过改变地表径流来影响水循环,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都可以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2018·昆明一中月考)右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的地理含义分别是() 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C、光合作用、释放氮气 D、呼吸作用、释放氧气 解析:选B。①为光合作用,②为释放氧气。 5、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 ①有机质的积累②岩石风化③地下水吸收④养分元素的富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 6、如果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那么该地的土壤特点是() 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 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 解析:选C。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 7、(2018·福建六校联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图中数码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分别是:②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循环;该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是给________补充水资源。 (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等(任意列举三个例子)。 答案:(1)大气(2)水汽输送径流输送(或地表径流) (3)海陆间陆地(4)④(或地表径流)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浅谈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浅谈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目录 1、概述 (1) 2、生物有机肥料的定义和特点 (1) 2.1 生物有机肥的定义 (1) 2.2 生物有机肥的特点 (2) 3、生物有机肥的作用 (2) 3.1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 3.2 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 (3) 3.3 生物有机肥料可提高和改善作物品质 (3) 3.4 生物有机肥可以减轻作物的病害 (4) 3.5 使用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4) 4、展望 (4) 参考文献 (5)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的作用,指出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减少植物病害, 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等重要作用。 关键字:生物有机肥;土壤肥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se of fertilizer in our country, the importance of bio-organic fertilizers to the soil: the fertilizer will reform soil structure, raise soil fertility, increase plants’ ability against disease and pest injury, decrease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Key words: bio-organic fertilizers; soil fertility; 1、概述 在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是增加粮食产量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外来营养物质,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中。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在40%-60%,稳定在50%左右[1]。随着农业的发展,全球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2]。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特别是接近或超过现有土壤环境的最大容量和作物的需求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中养分过剩,还会使化肥中附带的其他元素在土壤中富集,给土壤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例如化肥中的磷肥,由于磷肥的生产大多来自于磷矿石,通过研究发现,在磷矿石中往往含有一些致癌的元素,如果这些致癌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并被作物所吸收,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在一些靠近河流的田地里如果化肥施用不当,也会给水体带来污染,甚至导致水体中生物的死亡。同时生产化肥所需的资源,日渐枯竭,也使化肥的生产成本增加,进而使农民的生产投入增加。且长期

土壤里的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植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l g 肥沃土壤,如菜园土中常可含有108 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而在贫瘠土壤如生荒土中仅有103 ~107 个微生物,甚至更低。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 (1) 、细菌 土壤中细菌可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 %~90% ,其生物量可占土壤重量的1/10 000 左右。但它们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是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推动着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循环。细菌占土壤有机质的1% 左右。土壤中的细菌大多为异养型细菌,少数为自养型细菌。土壤细菌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细菌等在土壤中都有存在。细菌在土壤中的分布一般粘附于土壤团粒表面,形成菌落或菌团,也有一部分散于土壤溶液中。且大多处于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状态。但由于它们本身的特点和土壤状况不一样,其分布也很不一样。 细菌积极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2 )、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它们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有机物或土粒表面,并伸展于土壤孔隙中。1g 土壤中的放线菌孢子可达10 7 ~10 8 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 5 %~30% ,在有机物含量丰富和偏碱性土壤中这个比例更高。由于单个放线菌菌丝体的生物量较单个细菌大得多,因此尽管其数量上少些,但放线菌总生物量与细菌的总生物量相当。 土壤中放线菌的种类十分繁多,其中主要是链霉菌( Streptomyces ) 。目前已知的放线菌种大多是分离自土壤。放线菌主要分布于耕作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数量、种类减少。 (3) 、真菌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的角色;了解生物圈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2.了解土壤生态条件以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理解土壤自净 的概念,了解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及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概念; 3.了解空气的生态条件以及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熟悉空气微生物 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掌握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4.了解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理解水体自净的概念和自净过程;了解衡量水体 自净的指标;掌握 BOD;COD;TOD;DO;SS及 TOC 等概念;了解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理解 BIP指数;细菌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等概念;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发生;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掌握污化系统的划分以及各带特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土壤的生态条件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水体自净过程;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BOD;COD;TOD;DO;SS;TOC;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分类;土壤的生态条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土壤自净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空气的生态条件;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水体自净;自净过程;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BOD;COD;TOD;DO;SS;TOC;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BIP指数;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考纲要求]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 )、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 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 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 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 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 按空间分布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