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解读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断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

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第二部分: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众笑,生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众笑)。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的。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

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在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他不可能去隐居。

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有白读!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

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众笑)

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安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就是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

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刘禹锡他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说,

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要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看看《名校精练》之后关于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生: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吗,刘禹锡隐居没有?

生:他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

(生沉默,思考)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生活是现实的。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能不会都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是我认为,刘禹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

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

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

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这个周的班级古诗积累,老师推荐了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

(生齐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同学们,这更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我们提前背诵了《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生(齐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同学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

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陋室铭》和《爱莲说》。

(在诵读中下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 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老师出山之

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观评记录】陋室铭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以诵读为载体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诵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从朗读节奏、重读、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3、疏通文意,赏析文章。能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非常强,热情非常高。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六、建议与设想。(不足与方法) 1、小组合作的时间如果更为充裕,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2、巩固练习的题型还可以更丰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一)《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陋室铭》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陋室铭》精品教案一、导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练习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文 学常识练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学常识填空 1、《消息二则》 消息是_______的一种,广义的_______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________。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________(国)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 3、《“飞天”凌空》是一篇_________。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_________。 5、《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着名作品集有散文集 《__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6、《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_________,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_________家。 7、《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国着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美丽的颜色》描写的是____次获得诺贝尔奖的_____国的着名科学家_____________。 9、郦道元,字善长,___________家。撰《_____________》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___,也是一部优美的_____________。“三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在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峡景色,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陶弘景,字通明,着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_____________”。 (2)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着名的文学家。与____________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___________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与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位散文家并称为 “_____________”。 11、①吴均,文学家。本文虽名“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信,实际上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 ②骈文,是________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与散文相对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讲究________,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_________”,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 12、①《野望》的作者是_________,号__________,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秋景,带着几分 _____________。 ②《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既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_____________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壮美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之情。 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⑤《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此诗通过对__________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3、《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最新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鉴赏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

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测试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小测(满分:10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 分)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 淤()泥洗濯()清涟()亵( )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无案牍() 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花之君子这也()不蔓不枝 ( ) 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 .水陆草木之花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 5.渔人甚异之。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4 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3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 六、阅读训练(39分) (一)(18分)原文略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 2?《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 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交 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情趣之 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选自《》,作者______ ,是时 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 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 句子是。6分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1分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 明确:刘禹锡。 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二、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篇幅短小、一般是押韵的。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三、二读课文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四、三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陋室铭》测试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3)是陋室,惟(4)吾(5)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琴(13),阅金经(14)。无丝竹(15)之乱(16)耳,无案牍(17)之劳形(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字词 (1)名:(2)灵:(3)斯: (4)惟: (5)吾:(6)馨: (7)上: (8)入: (9)鸿: (10)儒:(11)白丁: (12)调: (13)素琴: (14)金经:(15)丝竹: (16)乱:(17)案牍: (18)劳形:劳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特点)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请再从上文找出2组这样的句子① ② (4)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5)《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引出主旨。“”立意贯穿(统领)全篇。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6)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7)《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8)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9)《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最新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陋室铭》中小编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品读。 《陋室铭》原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翻译及理解性默写

短文两篇陋室铭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 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则:就名:著名,出名灵:灵异斯:这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惟:只馨:香气,指品德高尚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台痕碧绿,长上台阶,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调:调弄,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佛经丝竹:指奏乐的声音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屋,(又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之:助词(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诸葛庐子云亭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手法: 7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之:的蕃:fan2 多独:只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自:自从非常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我惟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去不受沾染,而:表转折 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濯:洗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笔直洁净地直立着而:转折关系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谓:认为之:的判断句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到.了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理解性默写: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9、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写作手法: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2020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大气,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泉水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他的心胸更加广阔,拥有了hào hàn()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一棵小草的卑微,于是,他的身姿更加伟岸,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阴晦.( ),一只小鸟的聒.( )噪,于是,他的眼界更加辽远,拥有了广mào()与无边。 2.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条公路修好才几个月,就到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行车,实在是差强人意 ....。 B.骄傲的人终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 C.两个小机器人跳舞时突然四脚朝天,却仍在不停扭动,卖萌 ..的模样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D.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苦心 ....,创造了世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本着“服务G20,奉献G20”作为目的,杭州市政府发出志愿者征集令,希望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踊跃报名。 B.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 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5.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网2016年4月22日讯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做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6.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及用法,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类比衬托表现主题的方法,领会作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反复的朗读,体悟人物的情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2、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请你找出《陋室铭》里的韵和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刘禹锡与《陋室铭》

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1、读准字音: 德馨鸿儒苔痕案牍调素琴 2、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疏通文意, 比一比,看谁译得好!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小组互译课文,翻译时注意一些词的特殊用法。遇到疑难,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记,讨论结束后在班级内提出疑问。 四、自我检测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