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土黄颜料

中国古代的土黄颜料

中国古代的土黄颜料
中国古代的土黄颜料

中国古代的土黄颜料

(编者提示:人教自然第12册第7、8课矿产)

土黄也是绘画常用的一种黄色颜料。只是它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不及雌黄。

土黄,又名“黄赭石”。和赭石一样,同是含三氧化二铁的土性天然矿物,不同的是黄色含铁矿物含有结晶水,而赭石则无。土黄一般为针铁矿晶形,其化学组成主要是羟基氧化铁(-FeOOH),从矿物学上看,是颜色纯净、结构松软的褐铁矿变体,并含有大量的黏土、白垩,有的还存在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锰等多种杂质。因此,土黄颜料的颜色在纯黄到暗黄、暗棕甚至棕红色之间变化,水合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越高,杂质含量又愈低的,颜料的质量、颜色愈好。

土黄颜色的浓淡与羟基氧化铁的含量有关,例如:含12~25%时为浅黄色,25~40%为正黄色,40~75%为金黄色。羟基氧化铁的耐光、耐大气和耐酸碱性均好,但是不耐热、遇热失去结晶水就变为赭红色。由于土黄与褐铁矿、针铁矿颜色、成分很相似,自古至今,一般很难分辨,现分别叙述以资认识鉴别:

褐铁矿:化学组成为Fe2O3·nH2O,含铁量一般为30~60%,常含多量杂质如胶状氧化硅、黏土等。一般是作为许多氢氧化铁和含水氧化物的总称,成分较复杂。在自然界通常为致密块状或钟乳状、葡萄状、土状、豆状、结核状、蜂窝状等胶体形态产出。颜色为黄、黄褐、暗褐和褐黑色。但条痕为黄褐色、黄色。褐铁矿主要是表生作用的产物,分布十分广泛,主要成因类型是风化和沉积。凡含铁矿物经风化作用后均有转变成褐铁矿的可能。

针铁矿:化学成分为(HfeO2),属斜方晶系,通常呈红棕或黑棕色,条痕为棕黄色,主要形成于外生过程,是由含铁的矿物经氧化和分解形成盐类再经水解作用的产物。

土黄的使用在绘画中也很早,只是记载入史料中的很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北周的壁画中均发现使用了土黄(-FeOOH)作颜料,麦积山石窟地处丘陵山区,然该处气候很潮湿,经分析发现许多颜料都含有结晶水可游离水。这同位于沙漠之中极干燥气候下的敦煌莫高窟迥然不同。据推测,莫高窟的古代壁画中可能用过土黄,然千百年的干燥气候使之逐渐失去结晶水而变成赭石,如今用X射线衍射分析也已经不能区分开来。

因为土黄、褐铁矿等与赭石成分有相近之处,而且易于互相转化,很可能与赭石的使用年代相近,也许正因与赭石一同采取、使用,才有“黄赭石”之称。如果是这样,那么土黄即为我国使用最早的黄色颜料,且在雌黄及其它植物性黄色颜料之前。土黄,早在《禹贡》上已有记载、足以说明应用之早。但槐黄、藤黄等类植物性黄色相继出现之后,土黄的使用就逐渐减少,至今已很少有人使用之。但据考证,古代画家,因喜好、个性、意趣等的不同,对颜料多有喜用偏爱之癖,因之即使在已有藤黄等之后,使用土黄者也不乏其人。土黄较稳定,色深沉,多用于人物画。据元代王思善《彩绘法》言:“面色白者粉入土黄、胭脂,不用胭脂则入三朱。”明代陈继懦的《泥古录》中载:“画家土黄,用水一碗,以旧席片复水碗,上置灰,用炭火煅土黄红如火,置地上以碗复之,待青冷细研,调作松色及红叶等用。俗工用胭脂、银朱为陋矣。”

在古代,土黄除用于绘画外,还用来染纸染衣物。元代《服饰器用颜色》一书云:“调艾褐色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清代周嘉胄的《装潢志》记述:“古绢画必用土黄染托衬,则气色湛然可观,经久愈妙。土出钟山之麓,因近孝陵,禁取难得,染房多有藏者。”

国画常用颜料配色表

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 原文地址: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作者:中华诗书画博客 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丝瓜、黄瓜的用色,根据需要适当的浅墨 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牡丹]: 藤黄少许酞青蓝(三绿) 葡萄紫:花青曙红或花青胭脂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畫黄瓜花、丝瓜花、枇杷果、葫芦等用色。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畫葡萄、紫薇花、紫藤用色。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绿色:草绿翡翠绿

化学史资料库

https://www.doczj.com/doc/cb4074080.html,/webcai/history/lecture /courseinstruction/howtoscore.html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汪朝阳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 510631) 一、化学史定义 1、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 2、化学史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3、化学史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化学发展时期的划分 1、古代化学时期: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 特点:无“化学”之名,以实用为主 中心:中国、埃及 2、近代化学时期:17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特点: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建立起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兴起了化学工业 中心:欧洲 3、现代化学时期:19世纪末至今 特点: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描述发展到推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中心:美国 三、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你希望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吗? 1、智慧胜于知识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中国化学家傅鹰(1902-1979) 2、中学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化学科研的意义 四、主要内容 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葛洪、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戴维、法拉第、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凯库勒、范特荷夫、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徐寿、侯德榜等为主线,从古到今简要阐述化学发展历史,并相对突出中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十部分: 1、中国古代化学:蔡伦、葛洪、李时珍 2、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 3、化学革命:拉瓦锡 4、原子分子论: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 5、触电的感觉:戴维、法拉第 6、大师代代传: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 7、化学建筑师:凯库勒?范特荷夫!鲍林······

颜料调色表

颜料调色表熟褐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粉玫瑰红=纯白色+玫瑰红 朱红色=柠檬黄+玫瑰红 暗红色=玫瑰红+纯黑色 紫红色=纯紫色+玫瑰红 褚石红=玫瑰红+柠檬黄+纯黑色 粉蓝色=纯白色+天蓝色 蓝绿色=草绿色+天蓝色 灰蓝色=天蓝色+纯黑色 浅灰蓝=天蓝色+纯黑色+纯紫色 粉绿色=纯白色+草绿色 黄绿色=柠檬黄+草绿色 墨绿色=草绿色+纯黑色 粉紫色=纯白色+纯紫色 啡色=玫瑰红+纯黑色 粉柠檬黄=柠檬黄+纯白色 藤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桔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土黄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手绘装颜料调色表

玫红色+黄色=大红(朱红、桔黄、藤黄) 朱红色+黑色少量=啡色 天蓝色+黄色=草绿、嫩绿 天蓝色+黑色+紫=浅蓝紫 草绿色+少量黑色=墨绿 天蓝色+黑色=浅灰蓝 天蓝色+草绿色=蓝绿 白色+红色+黑色少量=禇石红 天蓝色+黑色(少量)=墨蓝 白色+黄色+黑色=熟褐 玫红色+黑色(少量)=暗红 红色+黄+白=人物的皮肤颜色 玫红色+白色=粉玫红 蓝色+白色=粉蓝 黄色+白色=米黄 说明:颜料中任何一种颜色加入白色都会使之变为粉色变淡颜色。 颜料与颜料之间可以任意调配使用,若要稀释时只要加少许清水即可 基本调色技术以下各点供参考: 1、真正的调色不在调色板上,而应在画布上。即使在调色板上取用几种颜色也是简单地调合,在画面才是最后的综合。如果在画板上调得过分均匀,色感必单调死板。请大家看我的画笔:调一笔灰色,左侧沾点紫色右侧沾点中绿并不调和它们,而边画边把三色揉在一起,就产生了偏紫绿色之灰色,细看这

一笔颜色既有色彩倾向、色感又浓又活,一点不死板单调。当然,这种技巧要有很熟的经验,手的轻重、颜色的多少厚薄,以及画布上的其他颜色,加之手的感觉和笔法等才产生出一笔生动的色彩。 2、颜色种类不必太多,十多种即可,它们是:白、柠檬黄、中黄、土黄、生赭、橘黄、朱红、西洋红、深红、淡紫红、土红、熟褐、纷绿、橄榄绿、翠绿、湖蓝、群青、黑。 3、画暗部需要画亮一点暖一点,就可试调生赭,不够再用土黄,再不够可用中黄,依次类推。切记乱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颜色发粉。 4、白、土黄、土红、熟褐、橄榄绿、翠绿、群青、黑,是油画的常用色,它们也不易变色。 5、熟褐、深红、翠绿是暗部用色的三个宝。 6、土黄、土红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 7、柠檬黄是风景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贵的颜色,色感较冷。 8、橄榄绿、中绿对画树而言起万能的作用,如书暗部——橄榄绿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树亮部——中绿加土黄、柠檬黄,夕阳或秋叶可再加橘黄。 9、头像暗部——土红加象牙黑(北欧学派,较透明),土红加翠绿(东欧学派)。如果用朱红加中绿也可产生相当不错的暗部色彩。 10、粉绿、淡紫红是脸部和人体中间过渡面的调合色。 11、画很白的女人体,白、土黄、土红、粉绿、中绿是基本色,有时需要朱红。 12、室内头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黄。 13、要学会运用象牙黑。同白色一样重要。黑色不要用黑色画,一定要调色彩。 14、颜色粉,往往问题产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画粉了,整个画面就粉气。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 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

常用颜色调色法+颜色调配表

常用颜色调色法 1 粉红―――红(原色)%白(原色)% 2 粉红―――红(原色)4%白(原色)96% 3 粉红―――大红(原色)5%白(原色)95% 4 紫红色――红(原色)%黑(原色)%蓝(原色)% 5 紫红色――紫红(原色)85%大红(原色)15% 6 粉红色――红(原色)87%黑(原色)%蓝(原色)% 7 樱桃红色―大红(原色)75%紫红(原色)25% 8 橙色――柠檬黄52%大红(原色)48% 9 玫瑰红――大红(原色)30%白(原色)46%紫红(原色)24% 10 枣红――红(原色)%黑(原色)%蓝(原色)% 11 枣红――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12 铁红――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13 桔红――红(原色)8%黄(原色)92% 14肉红色――白(原色)%黄(原色)4%红(原色)% 15肉色――白(原色)80%桔黄(原色)17%蓝(原色)3.% 16 棕色――中黄(原色)25%紫红(原色)%铁红(原色)50%黑(原色)% 17 紫棕色――中黄(原色)%紫红(原色)3%铁红(原色)80%黑(原色)% 18 深棕色――中黄(原色)20%紫红(原色)10%铁红(原色)60%黑(原色)10% 19 深棕色――红(原色)%黑(原色)% 20 淡棕色――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21 淡棕色――红(原色)20%黑(原色)%黄(原色)% 22 淡棕色――铁黄(原色)50%铁红(原色)25%中黄(原色)25% 23 淡赭色――红(原色)%白(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24 栗色――红(原色)72%蓝(原色)14%黄(原色11%黑(原色)3% 25 栗壳色――红(原色)%蓝(原色)14%黄(原色)%黑(原色)3% 26 赭石色――红(原色)%白(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27 咖啡色――红(原色)62%黑(原色)8%黄(原色)30% 28 淡紫色――红(原色)%白(原色)%蓝(原色)% 29 淡紫色――红(原色)%蓝(原色)%白(原色)% 30 深紫色――红(原色)%蓝(原色)% 31 蛋青色――白(原色)%蓝(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32 乳白色――白(原色)%黄(原色)% 33 奶油色――白(原色)97%黄(原色)3% 34 奶油色――红(原色)%黄(原色)%白(原色)% 35 奶油色――红(原色)1%白(原色)95%黄(原色)4% 36 奶油色――白(原色)85%柠檬黄(原色)5%铁黄(原色)10% 37 象牙色――白(原色)75%铁黄(原色)25% 38 浅驼色――红(原色)%白(原色)70%黄(原色)%黑(原色)% 39 米色――白(原色)86%黑(原色)4%中黄(原色)5%大红(原色)5% 40 桔黄色――红(原色)80%黑(原色)2%黄(原色)18% 41 乳黄色――白(原色)96%黄(原色)4%红少许 42 乳黄色――白(原色)%蓝(原色)% 43 军黄色――黄(原色)73%蓝(原色)4%红(原色)20%黑(原色)3% 44 军黄色――中黄(原色)75%黑(原色)15%铁红(原色)10% 45 淡黄色――柠檬黄(原色)90%中黄(原色)10% 46 中黄色――中黄色(原色)100%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最重视智育,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13%;一向被列于首位的德育实际上比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体育薄弱,中国青少年在体质上弱于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劳动教育更不受重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现。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应该说,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四、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

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当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重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现。 六、问题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起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谱写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壮丽篇章!行动起来,团结起来,让我们动手创造这段历史吧! 【篇二: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外国的区别】 中外教育对比对于中外教育的看法是各有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里成绩好、会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许多亚裔学生从名校毕业以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或多或少也说明了一点问题。 海外学校不喜欢只取得高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人,他们

国画配色表

国画配色表 1.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 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 加入秦巴春筱补充的几条: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化学史总结

1、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 (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7)C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 (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2、两次获得诺贝尔讲的鲍林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 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 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01年2月28日出生在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1994年8月19日逝世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享年93岁。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 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另 一人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 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 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 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 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 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 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电负度、共振理论、价 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 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下面我们依次从 Pauling的生活经历、学术贡献及社会工作这3个方面来阐 述他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工笔国画颜料调配方法

工笔国画颜料颜色调配方法 一:国画颜料的分类 1.矿物颜料:不易褪色、色彩鲜明(遮盖力强,不易分染);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取最上面一层,比朱砂更细致); (3)银朱; (4)石黄; (5)雄黄; (6)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其中头青颜色最重); (7)石绿(分头绿、二绿、三绿、四绿); (8)蛤粉(贝壳磨成粉,白色); (9)赭石(比较粗糙,基本上不用); (10)铅粉(白色,容易被氧化变灰变暗); (11)泥金; (12)泥银; (13)钛白(白色,通常用,比较细致); 2.植物颜料(水色):由树木花卉中提取,透明度高,易于分染; (1)花青(市场上成品基本上不用,颜色过浓,我们可以用汰青蓝+墨调配代替);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 3. 化工颜料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二、调和色的调配方法: 1. 绿色系列: (1)稚绿色= 藤黄+ 少量汰青蓝+ 少许朱膘 ●偏暖黄绿色(通常用于嫩叶或反叶打底色) (2)黄绿(草绿)= 藤黄+ 少量汰青蓝(或三绿) ●用于白色花头分染 (3)翠绿= 藤黄+ 汰青蓝+ 微量翡翠绿 ●用于叶子罩色 (4)青绿= 稚绿色+ 少许三绿 ●用于正叶打底色 (5)淡仓绿= 藤黄+ 汰青蓝+ 微量墨 ●用于背景色的背景物打底色(如浮萍、水草等) (6)老绿= 花青色(汰青蓝+少许墨)+ 少许藤黄

(7)草绿= 花青色(汰青蓝+少许墨)+ 多些藤黄 (8)橄榄绿= 稚绿色+ 汰青蓝+ 少许墨 (9)灰绿蓝= 稚绿色+ 汰青蓝+ 少许墨+ 石青色(蓝)(10)头绿= 三绿+ 翡翠绿 (11)四绿= 三绿+ 白粉 (12)灰绿= 三绿+ 朱膘+ 白粉 ●画粉绿色叶子的反叶底色(荷叶反叶、梗茎)(13)石绿草绿= 汰青蓝+ 藤黄+ 朱膘 ●介于正叶和反叶之间,作配景色(比如浮萍等) 2.青色系列: (1)头青= 湖蓝+ 少许汰青蓝+ 少许墨 (2)墨青色= 汰青蓝+ 墨+ 一点点朱膘 (3)二青(头青)= 三青+ 汰青蓝 ●二青+ 墨可用于翠鸟底色 (4)花青色= 汰青蓝+ 墨(另外还可以加入少许朱膘) 3.藤黄系列: (1)粉黄= 藤黄+ 钛白粉 ●用于嫩莲蓬、花蕊点蕊 (2)桔黄= 藤黄+ 朱膘 ●涂鸟眼底色 (3)赭黄= 藤黄+ 朱膘+ 墨 4.其他系列: (1)赭墨= 朱膘+ 墨 (2)赭灰色= 朱膘+ 三绿+ 少许墨 (3)赭石= 藤黄+ 墨+ 曙红 ●非常细致的颜色,水色,可用于分染 (4)粉蓝色= 钛白粉+ 少许汰青蓝 (5)桔红色= 朱膘+ 少许藤黄 (6)素红色= 曙红+ 朱膘+ 墨+ 藤黄 (7)墨红= 曙红+ 墨 (8)紫色= 曙红+ 汰青蓝

颜料调色比例表

色系表 青色Cyan、洋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 而K取的是black最后一个字母 下面是我们将用到的12色相环中的颜色,在以后的配色中只用颜色编号来表示,请大家对照编号来查看颜色。CMYK四色用于印刷,RGB三色用于网页制作,两者方法所配出的颜色会稍有差别,请以CMYK为准。而且屏幕颜色看上去要比印刷出来的亮一些,深一些,请特别注意。 编号C青色Cy an、 M洋红色 Magenta Y黄色Yel low K black R G B 1010010045139022 2010010025178031 3010010015197035 401001000223041 50857002297070 6065500238124107 7045300245168154 8020100252218213 909080451423032 1009080251824143 1109080152004649 120908002235357 1307065023511383 14055500241147115 15040350246178151 16020200252217196 1706010045148835 18060100251891079 190601001520811911 20060100023613514 2105080024015666 22040600245177109 23025400250206156

24015200253226202 25040100451511090 26040100251931400 27040100152131550 2804010002411750 2903080024319470 30025600249204118 31015400252224166 32010200254235208 3300100451561530 3400100251991950 3500100152202160 360010002492440 370080025224576 3800600254248134 3900400255250179 4000250255251209 41600100455411723 42600100257215032 43600100158016637 4460010009118943 4550080013119993 46350600175215136 47250400200226177 48120200230241216 491000904509865 5010009025012784 5110009015014094 5210009000160107 538007500174114 54600550103191127 55450350152208185

高中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史

高中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史 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淘冶黄金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炼银 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与铅矿共生。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 炼汞 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状态存在。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图2)。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黄铜 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 炼锌 明初中国已掌握了从炉甘石炼取金属锌的技术,那时称这种金属为“倭铅”。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炼锌术的文字记载。 镍白铜 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 中国古代的酿酒 酿酒起源 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6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 中国古代的制糖 饴糖 《诗经》中已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可知西周时已有饴糖。战国时成书的《尚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中国人对世界化学历史的贡献

中国人对世界化学历史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将在化学史上有重大发现的我国学者作一摘要介绍。 6rC 一、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 二、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 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而德国的布朗特是在1660年从尿中发现磷的,他的发现比刘安晚1000年。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三、魏伯阳 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生卒年代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其中化学知识丰富。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 四、葛洪 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O2 ======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 很了不起的。 五、蔡伦 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宦官。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人)。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后世人们将蔡伦称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材料大致都是依照蔡伦的办法加以推广的。 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人打仗,唐军败,士兵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

中国教育体制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前教育 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 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 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全国共有中等学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万人。中等学校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 高等教育 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统计),民办普通高等院校72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教职工103万人,在校生413万人(1998年底统计数据)。成人高等院校718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民办成人高等院校4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教职工20万人。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国家“九五”计划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继续教育 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全国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6万所,在校生6293万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280万人;成人初等学校5万所,在校生227万人。 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机构与相应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由高等学校这个实施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由高等教育行政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由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三个子体制系统所组成。

常用颜色调色法颜色调配表

常用颜色调色法 1 粉红―――红(原色)2.5%白(原色)97.5% 2 粉红―――红(原色)4%白(原色)96% 3 粉红―――大红(原色)5%白(原色)95% 4 紫红色――红(原色)94.5%黑(原色)1.8%蓝(原色)3.7% 5 紫红色――紫红(原色)85%大红(原色)15% 6 粉红色――红(原色)87%黑(原色)14.5%蓝(原色)14.5% 7 樱桃红色―大红(原色)75%紫红(原色)25% 8 橙色――柠檬黄52%大红(原色)48% 9 玫瑰红――大红(原色)30%白(原色)46%紫红(原色)24% 10 枣红――红(原色)94.5%黑(原色)1.8%蓝(原色)3.7% 11 枣红――红(原色)70.75%黑(原色)4.68%黄(原色)24.57% 12 铁红――红(原色)72.4%黑(原色)11.2%黄(原色)16.4% 13 桔红――红(原色)8%黄(原色)92% 14肉红色――白(原色)92.5%黄(原色)4%红(原色)3.5% 15肉色――白(原色)80%桔黄(原色)17%蓝(原色)3.% 16 棕色――中黄(原色)25%紫红(原色)12.5%铁红(原色)50%黑(原色)12.5% 17 紫棕色――中黄(原色)13.5%紫红(原色)3%铁红(原色)80%黑(原色)3.5% 18 深棕色――中黄(原色)20%紫红(原色)10%铁红(原色)60%黑(原色)10% 19 深棕色――红(原色)65.5%黑(原色)34.5% 20 淡棕色――红(原色)18.5%黑(原色)10.2%黄(原色)71.3% 21 淡棕色――红(原色)20%黑(原色)10.2%黄(原色)69.8% 22 淡棕色――铁黄(原色)50%铁红(原色)25%中黄(原色)25% 23 淡赭色――红(原色)4.2%白(原色)80.8%黄(原色)14.7%黑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绝密文件中国画配色表

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doulv=豆绿色(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mohong=墨红色(曙红+稍许墨)zhelv=赭绿色(赭石+草绿) gutong=古铜色(朱磦+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zhilv=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huilv=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yallv=芽绿色(汁绿+藤黄) mihuang=米黄色(藤黄+朱磦+少许墨) juhuang=桔黄色(藤黄+朱磦) moqing=墨青色(花青+墨) zangqing=藏青蓝(酞青蓝+墨+少许石青)jianghong=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 zise=紫色(曙红+少许酞青蓝) molv=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laolv=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 cuilv=翠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hese=褐色(赭石+墨) tanxiang=檀香色(藤黄+朱磦+少许三绿) lanhu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