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尔的传统民居——韩屋

首尔的传统民居——韩屋

首尔的传统民居——北村韩屋

北村韩屋

首尔是一座充满着现代与传统气息并存的国际都市。走在喧闹繁华的江南街道,可以感受到韩国最前沿最时尚的艺术潮流。似乎厌倦了这种流光溢彩的浮华,对韩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自然对韩屋(韩国传统的民居)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我曾到过一些地方看到过一些韩国的传统建筑比如宫廷建筑,园林小品建筑和一些仿古建筑。第一次近距离的走进都市中保留下来的韩屋村,走进首尔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村落—北村。

再去之前,我在脑海里不断想象着北村的模样,像中国江南民居那样委婉高低错落,还是像中国北方民居那样规划的严整有序?是一大片民居整体保护下来,还是现代与传统相互交融?虽然我也预想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能完整的保护下来不受现代化进程影响真的很难。但它到底是以怎样的姿态留存在了这座国际的都市中,它以怎样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韩国传统民居的风貌?它又是以怎样的状态面对着旅游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我开始了北村韩屋的探寻之旅。

我沿着昌德宫路一直往前走,能感受到这里的这里幽静的气氛,路的左边是昌德宫的外墙,右边是一些很有情调的咖啡屋或是展览馆等。在韩国人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目的地,看到了韩国的传统民居不过刚到的这个地方只不是韩屋的密集区和重点的参观的地方。

昌德宫的外墙,有点像我们的马头墙,在首尔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外墙,在平地或者顺地形而下,在相当长的距离,如果只是呆板的一个高度,没有层次感的话或许会很觉得平淡。这样

处理起来不仅为了视觉美观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貌似我所见到的所有传统院落或者仿古建筑的外墙都是这种逐级递减的。

这是坐落在高台上的一座不知名的建筑,我误闯了进去不知道是这个小院落是干什么的,我正打量着,突然看到墙头上爬着一条大狗,看到我进来狂吼起来,吓得我赶紧退了出来。一北村概况

韩国北村韩屋位于古代汉阳的中心---钟路,在清溪川的北面因此得名北村。这里分布着从朝鲜时代末建造的房屋到现代各个时期的韩屋。这里曾经是住宅区,自古位于景福宫与昌德宫之间的北村,曾经是权贵世家,王公贵族,士大夫们居住的地方。

传统民居与现在建筑交融,其实这里的韩屋大多也是后来改建的了,真正的留存下来的早期的韩屋很少。

韩屋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只有一进院落,现在无法确定韩屋只有一进还是有一些大规模的不复存在了。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或保存下来或后来建的韩屋在首尔如此繁华的留存下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这里的韩屋分布比较密集,有很多这样的小巷子,弯弯曲曲的或者跨或窄的小胡同,穿梭在其中像置身在迷宫一样。整个北村没有严谨的规划,小路交织从横。

地形高低起伏,建筑也是高低错落顺势而建。

这算是新建的仿古一条街吧。

传统与现代结合

这是北村韩屋中最精华的一条街,走到这条街的时候不由得觉得精神振奋,虽然全部是后建的,但是建筑的高低错落,屋顶的不同造型交织搭配,是整条街看起来生动富有节奏感。走在这条街上,仿佛穿过了时空的隧道。

顺势而上建造,我拍了这条街的西立面。山面的悬山,硬山正立面,歇山屋顶院落的大门,围墙,这几种立面形式组合而成了整条街的立面。

建筑布局

这是一座传统的韩屋体验馆。在北村分布着很多个这样的韩屋体验馆,专门为游客体验韩国传统文化,可以在这里喝咖啡,展示一些韩传统的工艺品,吃韩国传统的食物,体验韩国原来的睡地板的习俗。这些韩屋都称为“guest house”。

韩屋院落内景,类似我们的四合院布局成“口”字形或或“[”字形没有主次分明的正房,厢房之分。韩屋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只有一进院落,现在无法确定韩屋只有一进还是有一些大规模的不复存在了。

建筑密度很大,四周围合起来很像我们皖南的天井。

鳞次栉比的韩屋

这是一座佛寺内庭院景,相当现代化的装修,值得注意的是屋檐上另外挑出来的薄金属板为了加长屋顶的出檐,防止雨水落在一层的木地板上。另外有安装有专门的落水管排水。

建筑特点

朴素,低调,体量小。建筑的颜色一般都是类似木材原色,没有彩绘,雕刻装饰也很少。

细节构造

韩国的传统建筑室内地板与地面之间有一个架空层,这点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大区别。古代朝鲜人有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的习惯,把室内地板架空可以有防潮并在地板下设有地暖以保温。另外在山面出际的位置,有像飞子的木构件横向挑出来以承载屋顶的重量,我们是竖向的椽子搭在出际的檩子上。关于韩国与中国古建筑在细节上的差异我应该还会做一个专题。

这是一个韩屋的大门,在韩国传统建筑中到处可以看到小斗,他们很擅长用小斗做装饰构件。

院落入口的大门。

小斗的妙用,这是上张图中飞子与椽子结合部位的节点图。韩屋的功能定位

北村里的韩屋大致分为,文化财(相当于我们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屋体验馆、传统作坊、博物馆与文化院,还有一些咖啡厅便利店等商业建筑。

这是一个韩国刺绣博物馆。

在北村到处可以看到各种传统作坊,有传统酒作坊,传统风筝作坊,民画作坊,刺绣作坊等等。在这些作坊里可以欣赏到韩国传统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还会有传统工艺品制作流程的展示。大部分都是免费参观的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大妈在神态安详的继续着手里的针线活或者,还有给游客免费讲解这个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有机会的话还可以自己动手参与进来。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无形的对宣传和保护作用。

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功能比较单一,专门宣传一样工艺品量身打造的。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 以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项目是在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实施的第一个民宅保护工程,对西安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被评为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本文系统介绍化觉巷125号院建设前,建设过程,建设后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建筑特色,阐述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方法,最后结合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指出传统民居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护后的维护与利用;传统民居保护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元合作方式。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 125 courtyard in Huejue Alley is the first implemented project in Beiyuanmen Historic District of Xi’an.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Xi’an and was granted Honorable Award by UNESCO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st-implementation sta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uslim District Protection Proj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issues deserving consideration in prote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fter protection;the lack of laws and 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need for multi-cooperation.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Protection, Reuse 一、项目背景介绍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们对城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西安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冲击碰撞,老城内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正经历着逐渐的变化,传统街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西安回民传统街区位于西安老城西北部,与著名的钟楼、鼓楼为邻,东起北院门, 西至早慈巷, 北起红埠街, 南至西大街,总面积约54公顷, 总人口约6万人, 其中回民约占三分之一。区内有十座清真寺,年代不一,大小各异,形态各具特色。回族群众按传统方式“依寺而居”, 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与生活习惯。这里最早的回族先民是那些唐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现在,这些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是一种低层高密度、院落式的居住形态。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维修资金的匮乏,许多传统院落严重朽坏,需要整体的维修和保护。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对于街区保护有着迫切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一些住户已经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了更新,但由于缺乏对建筑功能、风貌和周围环境的周密考虑,对街区的景观与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不及时引导,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护该街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中挪—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于1997年9月开始,由西安市政府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挪威NORAD基金会为该项目提供了约50万美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世界民居

《洞穴·帐篷·楼阁》-----世界民居 一古朴的原始居所 洞穴 ·迄今人类最古老的居所是斯里兰卡为大人的洞穴。 树屋 ·在高大粗壮的树上,距地两三丈的地方建起容纳10多人居住的树屋,地板是用木板或竹片铺成,屋顶和墙壁是用树枝编成,上下树用竹或木梯子。在邻近树屋的地面有一窝棚,供白日休息,树屋是过夜之地及紧急情况时避难所。 海上村落 ·菲律宾苏禄群岛附近海面上的八召人在渔船上生活。 ·文莱的阿耶水乡:把圆木捆扎成木筏,让其漂浮河面,再在其上建造木制房子,再把房子集中形成水上街道。而今,阿耶水乡则把房屋建在河中夯实下的稳定牢固的混凝土桩柱上。风篱 ·人类亲手建造的最古老居所:吧一排低矮的树木弯向一边,再在上覆树枝、树叶、树皮或草。圆形状平行状两类。 棚屋 ·把两平行状的风篱拼合在一起。 雪屋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在神奇而酷寒的莽原中,生活着数万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属黄种人。约两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河期,西伯利亚东端与北美阿拉斯加西段之间的白令海峡冰洁成为一座宽广的陆桥,亚洲一批批去到”新大陆“。 雪屋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选一开阔、向阳的平地,确定一具体地基,用刀切割大雪砖,然后砌垒雪屋。先用大雪砖围成一个圈,以后逐屋向内收缩,掌握一定斜度,南面开一小窗,小窗上方伸出一块板形的雪块,可掩挡雪花飘打窗户,亦可折射太阳光线。然后凿开一道极为低矮,以至只能爬下的门。因纽特人矮小,只须一滑便能进屋。接着在半球型屋顶下的地上挖掘一深坑(屋身大部分在地下),最后在屋顶盖上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墙壁上挂满兽皮,用海兽肠子蒙蔽窗户。雪屋内置学床,全家男牛老少脱光衣服相互依偎在皮制大口袋里取暖。一般一个月雪屋就得放弃重造新的。一个因纽特人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会去一冰洞躺着,永远睡下去,直到升入天国。 堡垒屋 ·俄罗斯克里维亚境内的崖屋,伊朗卡帕多西亚的圆锥形住宅,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中的崖屋,都发挥过战斗堡垒的作用。 ·非洲尼罗河上有的深山峡谷之中的努巴人,每家都有一圆形住宅,是用一堵堵墙吧5 、6间房子连成首尾衔接一体的闭合圆圈,圈中央是房屋围成的院子,只有一个西欧啊口从外面通到院内。进入个房间唯一通道是一很深且贴进房内墙的坑。 ·多哥境内的塔姆贝尔马人住在有数座塔楼组成的堡垒式房子里。上下两层,下贮上居,塔楼间高强连接,易守难攻。 ·新西兰毛利人的村寨周围挖掘壕沟,修围墙,村寨叫”帕“,房子用坚固圆木建造,形状为方或长方形,屋顶为茅草铺盖而成的两面斜坡 二别有情趣的家园 毗邻而居的长屋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doczj.com/doc/cb3946991.html,/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导游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测试题精华版

导游基础中国古代建筑测试题

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隋唐建筑风格说法正确的是()。 A、豪放朴拙 B、雄浑壮丽 C、精细富缛 D、柔美华丽 2、下列现存古建筑为元代所建的是( )。 A、太原晋祠圣母殿 B、宁波保国寺 C、蓟县独压寺 D、芮城永乐宫 3、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墓室结构是( )。 A、土穴墓 B、木椁墓 C、砖石墓 D、悬棺 4、北京正阳门属于( )。 A、军事防御性楼阁 B、报时性楼阁 C、观景性楼阁 D、戏楼 5、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墙是( )。 A、南京城墙 B、西安城墙 C、平遥城墙 D、丽江古城 6、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迄罗布泊 C、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7、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建于( )。 A、战国 B、汉朝 C、唐朝 D、春秋 8、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分别位于( ) A、浙江、江西、湖南 B、湖北、江西、湖南 C、广西、福建、湖南 D、湖南、广东、江苏 9、( )是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A、八达岭长城 B、金山岭长城 C、司马台长城 D、黄崖关长城 10、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是( )。 A、北京故宫 B、天坛 C、太庙 D、历代帝王庙 11、中国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在( )。 A、北京天坛 B、山东岱盾 C、山东孔庙 D、北京历代帝王庙 12、“寻根朝敬之旅”可拜祭炎帝、黄帝、孔子,岳飞墓地,它们依次在() A、湖南、陕西、山东、浙江 B、湖北、山西、山东、河南 c、陕西、山西、山东、河南 D、湖南、山西、山东、浙江 1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是( )。 A、秦始皇陵 B、汉茂陵 C、唐昭陵 D、明孝陵 14、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位于( )。 A、陕西临潼 B、陕西兴平 C、陕西乾县 D、河南巩义 15、我国现存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私家藏书楼是()。 A、天一阁 B、天禄阁 C、文渊阁 D、石渠阁 16、下列与孙髯有关的观景性楼阁( )。 A、大观楼 B、岳阳楼 C、鹤雀楼 D、滕王阁 17、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是( )。 A、北京明十三陵 B、清东陵 C、清西陵 D、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18、唐乾陵作为帝王陵园,是以( )为主要标志的典型代表。 A、方上 B、以山为陵 C、宝城宝项 D、深埋地下 19、孔庙的核心建筑是( )。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人教版】选修六: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9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皖南古村落“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个评价,极为概括地点出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2.徽商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在《五杂俎》中曾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谢氏将徽商与晋商称为商界两大劲旅,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①。明嘉靖②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③,徽商达于极盛。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徽商也走向衰落;其间虽亦出现过个别令人刮目的“红顶商人”,但就整体而言,徽商已不能挽回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 〔材料二〕徽州古建的称绝于天下,古村落的繁盛,与明清时期徽州的纵横四海有关。徽州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存环境的逼仄,大批中原士民的涌入,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徽州的人口陡增,据统计,南宋时人口约五十万人,元代增至八十二万。生存空间的狭窄加上人口的不断递增,生计便成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徽州士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寄命于商”,外出谋生。明代徽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引一徽州村妇之口直言道:“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清末进士、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进一步指出:“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徽州人的经商历史始于东晋,兴于明清,从最初的零散四出经营到明代发展起闻名海内渐至“无徽不成镇”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为徽州又赢得了“商贾之乡”的赞誉。在明清的几百年间,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甚至远涉外洋,经商异国。此时的徽州商帮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在盐、典、茶、木等行业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29T09:42:30.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刘硕 [导读] 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摘要:天井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骄傲,它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本文从居住空间着手,以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为研究基础,对二者居住空间中的“天井”形态进行深入比较探究,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功能等差异,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深刻体会中西方古人的环境观与智慧。 关键词:徽州民居;古罗马民居;天井 一、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中“天井”的发展概况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徽州民居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和用地紧张的具体条件,既保留了“楼居式”的特征又加以调整,融合北方的院落式建筑和丘陵地带湿热气候的楼居式干栏木楼建筑,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关于古罗马民居建筑,只能透过《建筑十书》以及庞贝、赫库兰尼姆遗址来了解建筑形式与生活状况,早期融合古希腊的古罗马民居充分尊重古希腊文化,建筑多为单层,外部开窗较小,且早期的房子只有一套房间。结合伊特鲁里亚文化同样创造出了有心中庭空间住宅。可以看出,这种有心空间的开口逐渐向内缩小,形成“天井”,这与古罗马长期对外战争所形成的自我保护心理相符。 二、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设计异同 1、文化背景 我们从徽州民居“天井”这个“元素”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家”,是离不开“天”的,这就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从而使“天人合一”走进了千家万户。徽州民居以天井为一个最小的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的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徽州人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居风格。加上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渗入,以“天井”为中心的规划布局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思想与伦理纲常,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长幼的封建制度,是制度与文化思想高度结合的完整统一,是徽州地区的文化与空间形态代表。 与东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哲学思维认为人是与自然对立的。古罗马人在扩展领土的时候将城设在中间,也是一种围合的心态。在西方居住空间演变到古罗马时期时,住宅中往往多出了围合空间供人娱乐休息这种“天井”空间形态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处理家庭人员及居住理念中的包容心理,即以“家”为中心的血缘纽带、以“天井”为中心的氛围聚集。 2、空间组合形式 天井的存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只需设置一个横向天井;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三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地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建筑像这样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方向,同时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由此,徽州民居具备了有机生长的特点。 古罗马民居的天井平面形态在外观的形状看同江南民居大致相当,但就前期的基本形态来看,都是以“回”字型为基本型,逐渐发展、壮大。“回”字型是早期希腊式的民居形态。自古罗马征服希腊并开疆拓土后,古罗马人口增长,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又发展出了“日”型平面与“不规则几何”型平面等多种方式。 3、形态功能作用 天井显示了建筑物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功能要求。在采光方面,徽州地区人口密集,建筑对私密性要求极高,对外开窗十分有限,所以一方天井成为了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物,增加了绿化在天井中的美感。在通风方面,“天井”结构也很好的解决了当地夏季炎热、阴雨潮湿的气候问题。“天井”空间则像烟筒一样将风向上吸引,使得在烈烈夏日中保持着宜人的气候微环境。在排水方面,天井作为重要的取水,存水,排水的设施,与地面水槽、街道排水通道相互连接,利用屋顶坡面、地域的走势,根据坡向形成落差,最终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极具生态价值。 古罗马住宅关于“天井”的采光与通风关系与江南民居的效果是一致的。古罗马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多雨、潮湿,从建筑顶部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天井收口较小,这样能更有力的将室内的潮气吸出室外,随时保持室内的空间环境。古罗马天井空间同样具有排水与遮阳的效果,与徽州一样,古罗马天井内的水池就是为收集雨水而建造的,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取水的水井,可见,水源的大多来源源自与此,通过坡屋顶的水管设施汇流,最终落入水池中,这一点同江南民居的排水方法是一致的。 三、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形态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无论徽州还是古罗马,天井形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原生态”的建筑活动。在空间造型方面,天井空间对内具有天然的心理屏障,对外也是一个良好的抵御外侵的建造手法,同时通过借景等手段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建筑高层与超高层越来越多、技术进步、材料提升的今天,这是理应更多考虑的问题。在空间能耗方面,天井的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绿色”的天井空间,健康舒适、节约能耗、保护生态,所以应当像古人那样,在设计的开始,就将保护环境视为设计的初始思路。建筑节能在未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是设计的出路,这一点,天井空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优秀的空间参考和形态支持。在空间循环方面,一方天井,不需要中央空调或换气扇等机械手段,使空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居住的人也会因空间的循环往复而变的不再沉闷,舒缓着人的心境,这也是体现天井空间生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在使用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出现矛盾,它要面对居住者的变化发展。 这就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有机生长能力,以及时地采用改建扩建、重新分割等手段,使建筑延续生命。这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大启迪的,如果充分认识建筑的有机生长能力可以应对其使用功能的变化,就可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拆迁,能使建筑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力物力及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传统徽州民居和古罗马民居一般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些民居能够经历这么长时期的使用,而不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温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

城市建筑┃建筑论坛┃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A RCHITECTURAL F ORUM 241 温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Wenzhou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s ■ 谢瑞乐 遆素丽 ■ Xie Ruile Ti Suli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温州古民居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建筑形式的研究,总结了温州传统民居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温州传统民居对当前温州新农村建设的“农改房”建造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一些仿效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 温州传统民居 生态 农改房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form of ancient Wenzhou dwellings i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how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Wenzhou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Expounds the refere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Wenzhou “agricultural reform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emulate tra- 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Keywords] Wenzhou traditional dwellings, ecological, agric- ultural reform of the housing 一、 研究的意义 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温州农村环境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市三个区543个村落目前正进行旧村改造。大量的“农改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这些民居建在哪里,如何建,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目前温州农村旧村改造中的农房建设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第一,不考虑民居建筑与温州当地的气候关系,千篇一律,所造建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以见到;第二、不考虑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差别,没有重视农民的生活习惯,造成农村建筑“城市化”,建造的建筑无非是城市建筑的“拷贝”而已。看起来很“现代化”实际上用起来不方便。 实际上,农村住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其过程是一个不断的适应、自我调整的过程,它的存在是一个跟自然、社会妥协的结果。因此我们说它是“协调的”这里指的“协调”有两层意思:一是跟自然环境的协调,这种建筑形式肯定是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最优于人居住的建筑形式。二是跟社会经济条件的协调,农村的劳作、生活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从而形成比较独特的适合农民居住的建筑形式。 深入研究温州农村的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建筑“被动式”应变措施对于温州“农改房”的建造将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在建造“农改房”的时候应该多考虑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取其精华,应该深入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 二、 温州传统民居的“协调性” 1. 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1)选址 温州传统民居村落选址都非常注意小气候。如温州渠口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南面有一座不高的山,正好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形成两个豁口,迎接夏天的季风。特殊的地形,造成渠口村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小气候。 (2)乡土材料的利用 温州盛产竹木,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材料,形成以木构件为主的结构方式。温州山区民居一般多为小木屋,临街(路)木屋层层外挑。温州还盛产石材,建筑地基、台阶、地墁、柱础、墙裙、墙身普遍用毛石、条石、片石、块石砌筑,而遍布于山溪的卵石更是信手可得,成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人们除用它平砌地基、墙身外,还用它驳岸、筑围墙、砌水沟、铺路,甚至于用它当坐凳(见图 1)。 图1 温州芙蓉村街道(作者拍摄) (3)建筑布局与形式 合院布局是温州民居为了改善微气候而设置的,四面(或者三面)围合、顶部开放的庭院可以部分抵挡寒风入内,天井的设置又可以把新鲜空气引入到庭院内,一定程度上保持住宅内的空气质量。由于冬夏两季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导致入射角的差别,可以使庭院天井取得良好的遮阳、纳阳、采光效果,同时院内还可以放置水缸、种植绿化,改善院内热环境。当然温州民居的合院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合院,天井一般比较大、围墙往往比较通透(见图 2)。 图2 温州某宅院花墙 温州外廊式民居是对温州地区生态适应性的最大诠释,底层设廊,出檐深远,有利于屏蔽烈日,接纳凉风,从而适应了当地夏天闷热、冬天温和的气候特点。不仅仅是房顶出檐,还会在楼层的分层 处设置腰檐,有些局部屋面比较高就形成了重檐,另外还有山檐、窗檐、门檐等。温州地区建筑的出檐一般较为深远,一是因为防雨的需要,较深的檐口距离可以更好的抵挡风雨的侵袭。 2. 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1)人际关系的协调 温州古民居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居住理念,每个村都有一些公关空间供人们交流,一般都是榕树下、祠堂、小溪边等等,榕树几乎是温州农村必备的树种,榕树下不仅是村民聊天休闲的场所,而且还有文化交流和教化的作用。 温州农村极其重视邻里关系,家家院院白天基本都是开着门的,却也不见有谁家发生偷盗事件,说白了就是邻里照看的原因,从农村街道一路走来会碰到很多邻居或问候或拉家常,这种融洽的邻里气氛是城市人所不能达到的。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就是源于榕树下、祠堂、合院、堂屋、檐廊等公共空间的存在。 (2)生产方式的协调 现代温州农村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温州农民养殖、种植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农房的面积往往比较大,一个比较大的储藏空间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用来存放农产 品和农具。 三、 温州民居对当前农改房建筑的借鉴之处 无论从规划上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上,现代建筑学都比以前进步了很多,然而,温州农村住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其对自然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必然是值得现代建筑所借鉴的。 1. 尊重环境,保护环境 传统温州民居的选址和形式作为人对自然环境的妥协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哲学,人们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创造适合居住的建筑环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舒适度。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这种顺应环境的做法在当代也同样需要。 2. 建筑布局与形式 虽然由于土地紧张的原因,家家户户拥有合院已经不现实,但是温州农民渴望冬暖夏凉,渴望享受不同季节的日照,家务劳作、儿童嬉戏、休闲纳凉、促进邻里关系,渴望有归属感的愿望是不会变的。现代建筑几乎剥夺了农民的这一愿望。它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严格的区分开来,把人们从大自然中隔离了出来,把人们与其它人完全隔离开来。 3. 被动节能技术 现代建筑在改善环境的技术上日新月异,但大多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前提上的主动节能技术,有些技术在农村实施起来还难度很大。 温州民居在用材、保温隔热、遮阳通风等方面的被动节能技术很值得借鉴温州民居所使用的被动 (下转第244页)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3946991.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