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新课标):散文阅读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新课标):散文阅读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新课标):散文阅读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新课标):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

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

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

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

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

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

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

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

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

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①自然界的积雪;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①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

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的生存地位。

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

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

4.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2)环境:

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3)性格:都勤劳、善良。(4)命运:都受到伤害,

结局都很悲凉。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

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

的落叶,在早晨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的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

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金黄同样的耀眼

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凡·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

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

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

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胖乎乎的

小手像枝丫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

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

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

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

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

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就这么快地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

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

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地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

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

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做着让你

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他的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

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银杏叶就像两只快乐的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

什么。他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两

三个月,满眼的新绿又重新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

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5.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

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铺到了很远很远的高楼和大

地交界的地方”“落叶的金黄同样的耀眼夺目……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等从视觉方面进行描写;

“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从听觉方面进行描写;“很厚实”、“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

等句从触觉方面进行描写。像这样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目的不外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内容上为下文

写感悟作铺垫。

6.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

及人)的行文思路;(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落叶飘落的美丽,又表现了

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文章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的作用,应该从文章结构和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由“落叶”写到“宝宝”,体现了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写宝宝也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

7.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

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叙述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

叙、补叙等,第④段运用了插叙的方法。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银杏叶的蓬勃朝气。

8.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逝的忧伤。②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短促,

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③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④从宝宝的欢快活

泼和银杏叶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⑤从“程韵”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

生长规律的坦然。(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内容散见在文中,回答时要将内容与感悟对

应起来。第④段写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对生命博大的惊叹,第⑤段写对生命消失的忧伤,第⑥段写对生命美好

的喜悦和礼赞,末两段写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月光下的白马

鲍尔吉·原野

我住在牧民香加台的家里。那天晚上到公社听四胡演奏的比赛,回来快半夜两点了。刚要推门,听马厩里

传来沙沙声。子夜的月亮转到了天空的右边,正好照在马厩里,白马低着头嚼夜草。

月亮比前半夜更亮。两寸高的小草都拖着根清晰的影子,屋檐下压酸菜的青石变成了奶白色,砖房的水泥

缝像罩在房子外的渔网。

马抬起头,看见我没有丝毫的惊讶,大眼睛依然安静,鼻梁上有一条菱形的青斑,它的脸庞和脖颈血管粗隆。

马站着睡觉,我从小就对此感到奇怪,到现在也没人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此刻惊讶的是,月光下的马像

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动物。民间故事里有狼和羊的故事,有熊和老虎的故事,属狐狸的故事最多,这一点估计狐

狸自己都不知道。但民间故事却很少说到马,连《西游记》也没让唐僧的白龙马参与到太多不着调的事情当中去。“默默”这个词最适合马。

香加台的白马抬起头,看着马厩外边的花池子,披一脸的月色。三色堇的花瓣开累了,仰到后背;一株弯

腰的向日葵,花蕊被人捋去了一半,露出带葵花子的半个脸。马看着它们,没什么表情,像在回忆自己的一生。

马的眼睛没有猫的警觉、狗的好奇,也没有猪的糊涂。对半夜有人来参观马厩,马好像比人更宽容。从眼

神看,马离人间的事情很远,离故事也远。而猫狗的惊慌哀怨、忠勇依赖证明它们就在人中间。

马缓慢地嚼草,好像早晚会嚼出一个金戒指来。我想,把“功课”这个词送给马蛮贴切。马嚼草与蚕食桑叶一样,仿佛从中可以构思出一部歌剧来。故事的旋律怎样与人物旋律相吻合,乐队与人声怎样对位,这些事

需要彻夜不眠地思考,需要嚼干草。我从小在我爸“不要狼吞虎咽”的规劝中长大,几年前终于得了胃病。我

觉得我爸的规劝像在空中飞了几十年的石子,终于落了地。我之狼吞虎咽、之不咀嚼、之消化不良,让胃承担

了负累。如今我看马慢嚼,看小猫每顿只吃几口饭,看公鸡一粒一粒地啄食,觉得它们都比我高明,虽然它们

的爸什么也没说。

香加台每天早上骑这匹白马出去飞奔,像办公事,实际上什么事也没办。他说马想跑一跑,马不跑就要得

病了。香加台的马从毯子似的山坡上跑下来,尾巴拉成直线,它的两个前蹄像在跨越栅栏。马飞奔,像我们做

操那么简便。

马跑完,香加台再牵着它遛一段路,落落汗。蒙古人从马背上跨下来,双脚着地就显出了笨。他们走得不

轻捷、不巧妙。没有马,他们走路沉重得不像样子。

月光下的白马嗅我的手,我摸了摸它的鼻梁,它密密的睫毛挡不住黑眼睛里的光亮。我忽然想起在锡林郭

勒草原,一匹飞驰的白马背上有个小孩,敞开的红衣襟掠到后背。马在一尺多高的绿草里飞奔,小孩像泥巴粘

在马背上。那匹马好像又回到了眼前,在月光下如此安静。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9.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并渲染了夜晚白马的生存环境,通过月光与白马互相衬托,动静结合,营造一种和美、安

静的氛围。②作者对白马的观察以及白马的活动都是在这一环境中展开的,为下文描写白马的形象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分析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就可以

从环境的特点以及是否运用了具体的描写手法来进行分析。月光是静的,白马是动的,这是动静结合,营造了

白马的活动的氛围,为下文描写白马的形象作了铺垫。

10.结合文章,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马嚼草与蚕食桑叶一样,仿佛从中可以构思出一部歌剧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在一尺多高的绿草里飞奔,小孩像泥巴粘在马背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马的耐心与善于思考,马似乎也在思考怎样才能与人和谐相

处。(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孩精湛的骑术,从侧面表现了白马洒脱、亲近人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这类题目与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

富含意的题目不同,其侧重点在于回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因此,在

答题时往往需要明确答出艺术手法。

11.根据全文,概括月光下的白马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匹已经融入人的生活,不同于草原上的野马的马,它追求一种平静、恬然的生活,与人一

起和谐地生活,但又保持着对自然的向往,既有着马的本性,又有着高贵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欣赏作品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与作品形象有关的内容来把握。

散文中的形象往往都是通过一些零碎的文字来表现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有着完整的情节,只是一些片断,或是

一句话,因此,要善于借助能够体现作品形象的文字来概括。文章里白马的形象主要靠作者的观察与马的动作、

神态来表现的。同时,还要注意马的生活地点、生活习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马的形象特点。

12.有专家这样评价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特点: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本文体现了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描写细腻的特点。为了塑造月光下的白马的形象,作者对马进

行了细腻的刻画,例如,作者特别注意刻画马的眼睛,“大眼睛依然安静”,这说明马已经完全适应了它目前的

生活环境,“安静”的特点又写出了马的状态。再如,“它密密的睫毛挡不住黑眼睛里的光亮”,细腻的描写,将

马的本性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文本,选择专家评价的某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时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必须从文本中找出一些语句(或情节)来印证观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6题。

视野的盛宴

张承志

有个习惯,是在一个大视野——在隔开阿拉善沙漠和宁夏回民灌区的贺兰山口养成的。

那一年在宁夏开会,一位朋友说你若想去哪儿就言语,他出车。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次阿拉善吧。

阿拉善左旗虽是蒙古的地方,却以宁夏的省城为依托。近代以来,不论军事、教育还是商业哪个方面,阿拉善蒙古都受着银川回民军阀的控制。阿拉善它确是沙漠型的牧场,是最贴近农耕文明的牧区。

后来,结识过在银川读书的蒙古人,也远眺过贺兰山的峥嵘相。蒙古人告诉我:“近得很!去阿拉善,坐班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而山却又丑又瘦。狭窄的它,居然就是楚河汉界的贺兰。

真的那么近么?二十年走尽了宁夏,若没有见识一下隔山起伏的阿拉善沙漠牧场,岂不太不像话。

给我车的朋友也说:“一个小时就到了。”那就是说,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穆斯林,两个地理区域和两种文化,中间就只隔着一条狭窄得只有“一个小时”的山。

这个念头,一直引诱着我。

无需再作交代,一个小时以后,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上。

这一个山口——我依然不费力地写它。若说就只说一句:山脉在这儿断成了一个山口,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子上低低地变成一条长脊。

公路如一道细痕,嗖地划过山脊,毫无一丝踟蹰。

左手边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边是农耕的黄河灌区。左手边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可是右手边灌区却被山脊挡着。虽然被挡住了,但是那地方我走得熟:我深知村庄就在山脚,上山顶就能瞭望稻子。这里的人不爱吃面,离不开大米。就在贺兰山背后没多远,回民的清真寺星罗棋布。

等走尽了一座座渠、闸、桥、堡,看遍了古老灌区的处处庄子,再过下马关,深入固海,直下泾阳,穿透它整片的黄土高原……

什么是“贺兰山缺”?

没走过的一侧,也并不陌生。沙窝子有水草,这一点我早就知道。说陌生,是因为我没有骑马从乌珠穆沁到过这儿。若说文化哪里陌生,那是我的本业。绵羊、山羊、马群,居然也和乌珠穆沁一样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圆滚滚的山脊向四周望去,灰毡包呈着深色的影子,沙窝子里炊烟袅袅。照理说从这儿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绕道银川,到了那儿再试着搭火车。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呼呼推撞,享受着一字并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为一个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势比蒙古、

宁夏高。我意识到正脚跨两边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这山口密切相关,但又语焉不详。风抖

甩着车前的小旗,飞来的云朵,染黑了山巅的锯齿。我凝视着,让眸子尽兴,说不出心里的复杂,一阵阵徒然

地冲动。

在山口疾走的强风中,我用身体做轴,端牢相机,用了大约三张底片,照了一帧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

稻区两个世界的——贺兰山缺口。

这样的地点,有着这样视野的例子,也许我能举出不少。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意,没有介于两块地

理区域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

以前,我喜欢捉摸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意义。一个牧人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方圆。那种羊倌八

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与心胸,给予了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异。

由于害怕落一个鼠目寸光,我总是千里投奔,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二十多年过去了,地点的体验积蓄了

很多。我常独自计算自己的拥有,像那些发了的富汉掂量埋在地下的钱。如今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

脚上绑着“甲马”。闹了半天,我恍然大悟了: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

那也就无从修改。

就让自己且看且行吧!无论如何,追逐伟大的视野,于我已是流水的日程。这不挺好么,让眸子享受盛宴,

让身体处于分界,不正是我的正业要事?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3.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一个习惯的养成来引出下文,先声夺人,写出了贺兰山口是一处大视野,对作者有着重要的

意义。②只说习惯在贺兰山口养成,但没有说明原因,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答时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具体分析。第一点作

用可以从句中提及的“贺兰山口”来归纳,显然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第二点可以从“养成”这一重要词

语切入,得出设置悬念这一作用。

14.作者在文中说“这个念头,一直引诱着我”,“这个念头”是一个什么念头?为什么会“一直引诱着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个念头”指的是如果没有见识一下阿拉善沙漠牧场,就太不像话了。②这个念头会一直引

诱着我,是因为狭窄的贺兰,山居然是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穆斯林,两个地理区域和两种文化

的分界线。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第一问是对指示代词“这个”的内容的理解,可

以通过确定所指内容的区间来进行归纳。第二问主要回答“引诱”,作者想去看,是因为这地方有其特殊性,结

合文本,找出其特殊性即可。

15.文章以“视野的盛宴”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①以“视野的盛宴”为标题,使文章显得豪放大气,能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②“视野的盛宴”是全文的中心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标题暗寓了文章的主旨,意蕴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标题的能力。要领悟文章标题的好处,可以从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文章标题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文章标题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结合与标题有关的词语去归纳

答案。

16.作者在文中说,“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意,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域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

的地点,就更多了。”你是怎样理解地理上的特殊含意对于一个地点的重要意义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理上的特殊含意,可以使某个地点具有特定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这些特殊含意使一个人的

视野不再停留在由单纯的地点产生的视觉效果,而是融入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的内涵。就如“贺兰山缺”,

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它密切相关,因此它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山口,而与历史、文化有关,更能

开阔一个人的视野。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探究的是“地理上的特殊含意”与某一“地点”的关系,答题时就必须围绕二者的关系来回答。再从本文来看,作者在“贺兰山缺”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正是因为这个地点具有特殊含意。这样简单分析即可归纳出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0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后晌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了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一根细细的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着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有这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亲手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着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变得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月,各种树叶都变成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

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它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岂不是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钅矍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钅矍头来。突然想到,还是任它继续存在着吧,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了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钅矍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

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棵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棵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棵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答案】CD

【解析】A.“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18.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除了要把握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外,还要注意语段的位

置及这段景物描写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玉兰树的关系,从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去分析。

19.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②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

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一根细细的枝条上”,作者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

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以及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第一问,要善于借助一些与

形象有关的形容词,或者一些细节概括。回答第二问,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其表达效果即可。

20.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棵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

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这棵玉

兰树虽然带病,但也是生命,也值得人们尊重。③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回答某“物”给你的思考,首先要准

确把握这个“物”的内涵,再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该内涵。因此,答题前,要明确文中玉兰树的内涵,主要通过

玉兰树的形象来分析,注意抓住“病”与“开花”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结合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思考

这些语句与玉兰树的关系。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4题。

被一条河流唤醒

刘宏伟

午夜,再次醒来,一条白亮亮的河流,在脑海中哗啦啦地流淌,有着刻骨铭心的熟悉。拉萨河,又一次把

我从午夜的睡梦中唤醒了。多少次了?多久了?我不确切地记得,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记住一条河流闯入梦境的次数,压根儿就没有设想过这样的可能。

我久久地凝望着窗外的夜空,朗月高悬,看不见一颗星星,这是在哪里?门前熟悉的那颗银杏树呢?房间里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我努力地让自己清醒,走到窗边一看,楼深如渊,哪里是我居住的二层小楼。看看四周模糊的建筑轮廓,才明白此刻我正身在京城,离开拉萨已经整整八个年头了,已经整整八个年头没有看过拉萨河水了。

推开落地窗,冷风扑鼻,顷刻间在心底汇聚成一汪酸楚,没来由的伤感开始在心头汩汩外涌,欲哭无泪。眼前依旧是白亮亮的一片,少女脆生生的笑声、高亢缭绕的藏族民歌、紧一阵慢一阵的窃窃私语,伴随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在耳畔回荡……我看见另一个自己正离我远去,朝向深邃的夜空,朝向那条白亮亮的河流飞去……

从小生长在长江边的我,对于河流,并不陌生。甚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应,清凉水灵的亲近与变化无常的恐惧。而对于拉萨河,一种似曾熟悉的感觉时常萦绕我心,这种莫明的熟悉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惑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它们的发源地,才明白这样的感觉来自何处。原来它们都来自同一片神秘的处所——念青唐古拉山。

我曾无数次站在荒岛的桥头,目光散漫地俯视着它,一如少不更事时的我仰躺在江边的鹅卵石上注视长江一般,那时的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既是对群山的轻抚,也是对大海的饥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情状看多了,容易让人豪情满怀,无所畏惧。而拉萨河,却是另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没有湍急的旋涡,不见滔天的巨浪,偶尔掀起的一阵波浪,舒缓地相互追赶着,嬉戏着,有的响声嘹亮,一路前行;有的仓促地一转弯,扑向了就近的岸边,尽情地亲吻着河滩的青石和水草,响起短促清脆的拍打声,犹如完成一次生死相约后心满意足的叹息。

只要你的目光与那清亮亮的河水一接触,就无法不散漫,几片红叶、几根嫩绿的小草或是连成一片的落叶……轻飘飘地浮在幽蓝的河面上,与岸边低矮的草丛、高大的林木相映,如诗,如画……此刻,无论内心是郁闷、惶惑,还是恬静、笃定,顷刻间都变成一种虚无。在这极地高原,还有什么比鲜活的生命更能让人心生敬畏呢?如果是在黄昏,夕阳的金光打在河面上,激起一片迷离的光晕,目光所及处,不知天上、人间!

如果是在周末,河谷的平坦处,会冒出一顶顶帐篷,垂钓的、野餐的、休闲的、热恋的、沐浴的……一边听河水轻唱,一边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再看看头顶伸手可及的朵朵白云,这人间的美好,顷刻间就会把人醉得酥软无力。

那么多善男信女的心事,那么多质朴无华的心愿,那么多血泪交织的祈祷,那么多人间的美好,关于苍天,关于厚土,更多的却是关于尘世的迷茫,关于生与死的困惑,关于执著和顿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进了这白

亮亮的河水,融进了这谜一样的河流……

我常想,拉萨河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千丝万缕、点点滴滴地汇聚,穿透高原稀薄的空气,一路淌来,有流失,有汇集,漫漫五百多公里的艰辛跋涉,怎么就没有沾染上一丝人间的烟火气息呢?还是它早已被“拉萨”二字最本原的“圣地”、“佛地”的藏语寓意净化了?

午夜,我又一次被一条河流唤醒了。

(选自《山东文学》,有删改) 2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对梦醒后进行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似梦非梦的意境,真实地写出了拉萨河对作者生命的重要意义。

B.文章写长江与拉萨河都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既解释了对拉萨河为什么似曾相识,又点明拉萨河不同凡响的出身,为下文写拉萨河作铺垫。

C.作者由拉萨河水扑向岸边响起短促清脆的拍打声联想到人生的生死相约,由河及人,点明拉萨河把我从梦中唤醒的原因。

D.文章对周末善男信女的描写,揭示了谜一般的拉萨河水与拉萨人生活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舒适生活的追求。

E.本文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以倒叙的手法对拉萨河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拉萨河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答案】BC

【解析】A.“似梦非梦的意境”有误;D.“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舒适生活的追求”有些牵强,且于文无据;

E.文章的语言并不富有哲理,文章也不完全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对拉萨河进行描写,“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不准确。

22.“我看见另一个自己正离我远去,朝向深邃的夜空,朝向那条白亮亮的河流飞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我”对拉萨河的思念,开启下文对拉萨河的描写。②人在北京,心在拉萨,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拉萨河永远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题时,要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与内容,结合文章的结构与主题

进行归纳。

23.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拉萨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将拉萨河与长江作对比,写出了拉萨河的无限柔情的特点。②运用动静结合的

表现手法,静的是河水、蓝天,动的是周末的人群,写出了拉萨河的精神内涵。③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拉萨河是一条充满情趣的河流。如“偶尔掀起的一阵波浪,舒缓地相互追赶着,嬉戏着,有的响声嘹亮,

一路前行;有的仓促地一转弯,扑向了就近的岸边,尽情地亲吻着河滩的青石和水草”,一条具有人的性格的河

流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明文章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

后从内容的呼应、主题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在写拉萨河前,文章还写了长江,这就是明显的对

比。通过对比,突出拉萨河无限柔情的特点。

24.作者为什么会“又一次被一条河流唤醒了”?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曾在拉萨工作,对拉萨充满留恋、怀念之情。②拉萨河的圣洁使“我”感悟生命,对生

命充满敬畏。③拉萨河使“我”对美好生活与纯洁生命充满了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最好能从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去归

纳答案。从文中来看,“我”之所以会被一条河流唤醒,是由于这条河独特的内涵使“我”不能忘记,同时也与

内因有关,即“我”的追求,“我”的追求也与拉萨河密切相关。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5~28题。

北京的秋

王干

这个秋天特别长,树叶迟迟不肯掉,似乎对这个季节特别迷恋,有些树甚至还不肯黄,依旧绿绿的像夏日

般那么葱郁,河边的垂柳甚至有返青的迹象。11月15日按惯例该供暖了,可室外的气温常到十七八度,于是,

有人不禁要问,北京的天气是不是反常了?奇怪,北京人现在常常感叹北京的四季不够分明,感叹春、秋特别短,忒短了,老北京时常这么说。可今年的秋天实在了点,稍长了些,秋天更像秋天了,人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我是从秋天开始认识北京的。1983年的十月下旬,我从南京第一次来到北京,坐的是火车,那是趟夜车。十月的南方暑气还没消尽,我想象北京的秋天一定气候宜人。没想到随着火车渐渐向北京接近,寒气也一步一步逼近,加上硬座车厢的空气又特别的混浊,所以我一到北京就感冒了。秋天的风特别大,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的黄昏,我出地铁时,莫大的冷风快把我吹透了,我仿佛掉进了凉水里。刚出地铁口,便闻到一股奇异的焦香,那焦香像一只手搅到你胃里去似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卖烤红薯的大妈,我花了一毛钱买了一个啃了起来,那暖,那香,那甜,那焦,渗透到每根毛孔里去了。北京深秋的这个黄昏,那寒冷中的暖意,让我对北京产生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我再看到大街上卖烤红薯的,就想起北京,北京留给我的最初的记忆居然是烤红薯的味道。

到1988年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这年秋天报社组织秋游,去慕田峪长城游览,我看到了北京真正的秋天,甚至看到了真正的北京。雄伟的燕山、庄严的烽火台在纯净的秋色中,把历史的雄浑和自然的伟岸演绎得天衣无缝,明亮得仿佛有些透明度的红叶在广阔的山野之间火焰般灿烂,空气也仿佛像蔚蓝的海水那么干净,我在攀登的过程中,前见古人,有长城的雄姿告诉我历史的沧桑和遥远,后见来者,《文艺报》那些年轻的同事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

北京的秋天有一种大气之美。北京的大气在建筑、街道和装饰风格上都有鲜明的表现,在时令上也不例外,春天带着北方之北的风沙在华北平原上呼啸而过,夏天的雷雨倾盆而注绝不黄梅,冬天的雪无边无际却不粘连,但好像秋天的北京最让人心旷神怡,最有大都的气象。我女儿第一次从首都机场到北京市里时,说,这儿什么都比南京大一框。南京也是六朝以上的古都,和北京比起来可能要精细一些,可格局还是不如北京宏阔。

秋高气爽或许用来形容北京的秋天最为合适,因为能见度特别好,秋天把北京的优点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大气、宽阔,具有一种雍容、成熟、华贵的美。如果上海这个城市欲露还羞的美感在春天最能体现的话,如果广州热情开放的美感在夏天最能体现的话,那么北京的美感无疑属于秋天,红墙,枫叶,火红的柿子,沉稳的鸽哨,都在浓浓的秋意里如诗似画,如弦似乐。

中国的文人历来喜欢在秋天发一些感慨,往往与人生的失意落寞联系在一起,感秋、怀秋、伤秋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杜甫的名句常常和秋天联系。可北京的秋天并不会给人太多的惆怅,它消失时也干净利索,并不像南方的秋叶那样反复地飘落、回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这个被大家谈论多日的秋天却戛然而止了,突然而来的强冷空气毫不留情地将暖暖的深秋吹走了,我们甚至没有听到秋叶簌簌落地的声响,只看到路上落满了没有枯黄泛着绿色和青色的树叶,在彻骨的寒风中偶

尔旋出一个绿的涡流,似在宣告一个季节的结束。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

(有删改) 25.文章是围绕“北京的秋”行文的,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文章先写“这个秋天特别长”,接着回忆与北京秋天有关的事件,点明北京秋天的特点,最后再回

到现在,首尾照应,抒发对北京秋天的怀念与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要先划出文章的层次,然

后用简洁的语言去归纳各层的意思即可。

26.为什么说“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是因为作者在壮美的秋色里认识到了真正的北京,感受到了北京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②北京的秋天让人奋进,是因为秋天纯净、灿烂,同行的同事风华正茂,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活

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理解句中关键词“爱怜”、“奋

进”的含义;二是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意;三是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

27.文章写的是北京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京这一城市以及上海与广州的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南京,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北京的宏阔,强调北京的秋天更有大方之美的特点。②写上海与

广州的秋,是为了与北京的秋天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北京的秋有自己的特点,更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息息

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本要写北京

的秋,却提到南京这一城市以及上海与广州的秋,其实这就是一些表达技巧,如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等。作者

正是借这些城市与北京进行对比,达到写北京的秋的目的。

28.文章以“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一句收尾,你认为这样收束全文好不好?谈谈

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好。①这句话虽然看似只是以简洁的笔墨总结上面的文字,却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这个秋天充

满怀念但没有感伤,十分洒脱,对北京的秋天的喜爱之情,言尽而意无穷。②它又与文章第一段写这个秋天的

长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也可以答不好,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一句话

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除了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思考外,还需要紧扣尾段的特殊性,结合与尾段有关的作

用去归纳答案,特别是要思考其在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方面有没有突出的作用。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XX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⑶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足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c、绘声绘色;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 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二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一分析结构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分析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二、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 题技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 [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②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③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docx

学习资料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或( 1)写景散文( 2)状物散文 (3)叙事散文( 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 ① 了解主要内容; ② 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二理—理清思路: 1、抓抒情议论句; 2、抓过渡句; 3、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四述—整合答案: 1、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2、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淡化文体(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 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高考题组

专题集训12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高考题组 一、(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 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 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 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 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 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 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12-26 0811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散文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3、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4、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2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4 专题演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考点四 考点四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含语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 张抗抗 “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和解析)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 (199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未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二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3分) 答: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不超过12个字)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 一、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散文分类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 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抒情性散文(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 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 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