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的理解与实践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的理解与实践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的理解与实践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的理解与实践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成人化、行为性质严重化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审判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该司法解释明确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最新司法理念,在定罪量刑两方面均有诸多内容变动之处,特此结合近些时候市区两级法院少年审判实践中相关案件的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明确

少年审判要充分发挥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功能,首先必须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对象,树立正确的刑事审判价值理念。新的司法解释将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区别对待,体现了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社会态度,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寓教于审”,形成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崭新的司法理念。

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明确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这是新司法解释的主旨,也是司法理念的一次进步。它兼顾了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和法律实施中的社会公正,实现了法律体系内部的整合与协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立司法保护专章对此加以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明确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实现挽救未成年人的制度设计初衷。未成年人案件主要表现为“无知犯罪”(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和“犯罪交往”(主观无犯罪恶意,因交往了一些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人而参与犯罪),其犯罪动机相对单纯,大部分是

人刑事案件在法律适用上有别于成年人,年龄对案件处理有重要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案子在客观上没办法将年龄彻查清楚,情况非常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外地人员。很多地方出生日期记载不准确,或是后补的,还有一些人为了早结婚、早工作、早当兵故意虚报年龄,一旦被指控犯罪就容易出现与年龄不符的刑事处罚。先前人民法院一般是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或是自己主动查清,新司法解释规定在无法查明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的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有效地避免了办错案误杀的可能。

(三)明确校园内轻微暴力行为的处理原则

校园内的轻微暴力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先前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罪与非罪的界限不十分清楚。新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这说明新司法解释对于校园内的暴力行为进行了区别对待,轻微的暴力行为原则上不认为是犯罪行为。这里要注意被告人的年龄、“轻微暴力或者威胁”、“数量不大”、“未造成危害后果”这些限制性条件,上述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即使定罪,在量刑上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生搬硬套成年人犯罪的罪名和犯罪构成要件,他们的刑期一般都较长,很难体现对未成年人从轻减轻的刑罚原则,明显与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刑罚责任不适合,因此对于情节较轻的校园内暴力行为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当然,新司法解释所明确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仅指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轻微犯罪,不包括使用暴力手段、造成明显后果的严重犯罪,这类案件在实践中很明确的应当适用《刑法》定罪量刑,不属于本条解释所说的情形。

新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本条解释在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动机的基础上,选择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的罪名加以处罚,体现了罪刑责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因此,新司法解释第七、八条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将校园内的暴力行为按照行为的手段和后果进行分类,分别认定为无罪、寻衅滋事罪、抢劫罪的处理原则,为司法实践中处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明确的裁判依据。

某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佟某(1986年出生)、袁某(1989年出生)、高某(1989年出生)、李某(1989年出生)在某学校内连续三天抢劫十余起,共抢得人民币38余元,赃款被四名被告人挥霍。一审法院以抢劫罪分别判处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2年、7年、5年、3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将此案发回重审。按照新司法解释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上述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认定为有罪,是否构成抢劫罪还值得商榷。

(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盗窃罪

新司法解释第九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二)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三)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五)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处罚

新司法解释第十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六)偶与幼女发生性行为且情节轻微不算犯罪

与幼女偶尔发生性行为先前认为可以不认为是犯罪,司法实践中认识分歧较大。新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新司法解释所指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仅指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青少年之间的早期性行为,这类案件不同于带有明显暴力的典型强奸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存在罪与非罪的争论。新解释正确区分暴力强奸行为与青少年早期性行为的不同,将性行为低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别除于刑法视野之外,使刑法在对幼女进行法律保护的同时,考虑到男孩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司法公正,明确了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和社会责任,贯彻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控制性行为低龄化趋势,给青少年以正确的引导,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与配合,不能简单的依靠刑罚手段加以解决。

三、关于量刑方面的新规定

(一)明确未成年人案件的量刑原则

新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探索自然科技实践活动

探索自然科技实践活动 1.活动的策划 我校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在开展多种多样科技活动中,既重视对优秀学生的个体培养,更重视对广大学生群体的科学教育;既重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视科学精神与价值观的确立;既重视科技活动的成果,更重视科技教育的过程。 为此,我校本着注重学生群体的参与、注重科学教育的渗透、注重科学精神传播的原则,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对自然产生兴趣而去探索自然为目的,设计了此次以“走进自然”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 活动分为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两大部分。校外,我们充分利用社会的科技资源,设计开展了“参观地质博物馆”、“参观垃圾处理厂”的活动;校内,我们不仅利用地理课堂,设计开展了“看云识天气”、“用手表确定实地方向”等地理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班的学生还利用课外时间,自行设计完成了“GPS测量学校面积”、“制作太阳高度角测量仪”等课题。 2.活动的目的 开展此次探索自然科技活动,我们的目的是: 1.使同学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对自然产生兴趣而探索自然。 充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在探索中学习,在摸索中了解身边的 世界,体验自然的奥妙。 2.增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这一门基 础学科,把握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要点,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 3.教会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会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学习。 4.增强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能力。课题的研究以及活动的开展都极大 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有着极

大的意义。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不仅是地理学科探索,更是所有科学探索中最本质的 精神内涵。 3.活动的计划 完成整个“走进自然”科技实践活动,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亲近自然:校外参观考察 我校为实现校外参观考察,与浦东美商垃圾处理厂、上海地质博物馆、上海浦东污水处理场取得联系,获得了参观机会。 2.了解自然:校内地理实践考察课 地理实践考察课由陈大旺老师授课,内容包括“测日影算经纬度”、“使用风向标观察风向”、“看云识天气”等。 3.探索自然:科技创新班同学自行设计完成课题 经过前期校外参观考察、校内地理实践课的启发,我校科技创新班的同学走过了从“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到对自然产生兴趣而自发 探索自然的过程。同学们共设计完成了11项基于自然的小课题研究,并 完成了撰写论文、制作展板展示的过程。 4. 活动的实施 4.1 “亲近自然”主题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次校外考察活动,分别参观考察了浦东美商垃圾处理厂、上海地质博物馆。 2009年11月23日,同学们在陈大旺老师和江汇老师的带领下,满载着好奇前往浦东美商垃圾处理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 厂内的工程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垃圾综合处理的流程。主要过程为一次发酵、

“学会理解”话题作文范文(3篇)

“学会理解”话题作文范文(3篇) 作者:加入日期:11-01-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听到有人呼喊过“理解万岁”。是的,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乃至人与动物之间都需要理解,而且理解要的是一种真诚的感情。请你以“学会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学生优秀习作范例 一棵树的哭泣 丁丝路 “你好,好久不见!”我听见一声轻微而伤感的问候。 我环视四周,没有人,只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哦,我认识它。曾经一个个闷热浮躁的夏夜,在它绿色的衣襟下,我尽情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清凉。此刻,这片曾经养育了我十年的土地,在我眼里已是陌生了。很庆幸,它还在。 “过得还好吗,我的老朋友?”我拍拍它坚实苍劲的身躯,微笑着问道。一滴热乎乎的液体打在我的额头上,是露珠吗?不是。因为露珠是清凉的。难道,是泪水? “我的老朋友,你怎么啦,你在哭吗?”许久,没有回答,一片寂静。我带着疑惑正要离去,忽然,一个哽咽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们或许还会见面的,不过不会在这儿,也许会在餐桌上,也许会在教室里,我会变成你手中的筷子、或者你的课桌、你的书本……只是,我再也不会穿着如此葱郁浓绿的外衣,再也不能成为鸟儿们的家,再也没有自由生长的权利了……” “你很悲伤,你恨人类剥夺了你生存的权利,对吗?” “哦,不,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活了三十多年,比起许多兄弟姐妹来,我幸运多了。我很感激爱护我、把我当成朋友的人们。我也一刻不停地在实现我生命的价值。我不断地为这个世界生产氧气;我毫无怨言地拼命吸收你们人类制造的有害气体;我为你们营造一片清凉;我为成千上万的鸟儿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我爱这个世界,我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我希望这个世界永远美丽,因此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那你为什么哭呢?你难道不恨那些要砍掉你的人吗?”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名言,广为 人们所知,也为当前教育理念作注脚。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而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因此,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没有大量的文本阅读,失去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谓熏陶只能是空中楼阁。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完成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潜心阅读。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具体的做法是: 一、淡化分析、讲解,让琅琅书声回到校园 古人早就有诵读的习惯,在学生的启蒙教学中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文学作品中无法言传的神韵。现在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重视朗读,一遍一遍地诵读,把优美的语句,优秀的文学篇章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孩子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心灵深处。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都是精挑细选、文笔优美的优秀文章,都非常适合诵读,尤其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诗歌,琅琅上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没有到位。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个别读了一起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朗读的面窄。

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2.难点: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其中什么是关键 二、新授 问题1.第35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进行质问和大胆创新。 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

(1)共有白卡纸20张。 (2)一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盒底盖3个。 (3)1个盒身与2个盒底盖配成一套。 2.求什么? (1)用几张白卡纸做盒身几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3.若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那么可做盒身多少个盒底盖多少个 [2x个盒身,3y个盒底盖] 4.找出2个等量关系。 (1)用做盒身的'白卡纸张数十用做盒底盖的自卡纸张数:20。 (2)已知(3)可知盒底盖的个数应该是盒身的2倍,才能使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根据题意,得 x+y=20 3y=2×2x 解出这个方程组。 以上结果表明不允许剪开白卡纸,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 如果允许剪开一张白卡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且能充分利用白卡纸呢? 用8张白卡纸做盒身,可做8×2二16(个) 用1l张白卡纸做盒底盖,可做3×11=33(个) 将余下的l张白卡纸剪成两半,一半做盒身,另一半做盒底,一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索海洋》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索海洋》 《探索海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路 本次活动的探究是为了学生对海洋有进一步了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神秘的大海了解的并不多,对海底的世界更是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在导入时,教师要创设好情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调查和收集,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和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学生对神秘的海底有了较多地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充分展示活动成果,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的意义,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进行综合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对大海的认识层面,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2.通过活动,加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研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准备各类海底的录像或图片。 3.制作竞赛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课(1课时) 1.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类海底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有关海底矿产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各个小组。在组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

适当协调各小组的人员安排,力争使各小组的水平比较平均,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分工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听听学生的看法,以便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二)活动指导课(1课时) 1.交流各小组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把活动较好地继续开展下去。 2.展示部分小组的活动成果,比如绘画、网络浏览和资料收集等,为其它小组的活动提供参考。 3.教师对上一步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积累和调查。利用课后的时间,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答复,让教师能真正与学生合作研究。 (三)成果展示课(1课时)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

微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微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微课堂”教学就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微博群(微信群)、班级微博(班级公共订阅号)等虚拟平台,为学员搭建起以信息发布、心得分享、主题研讨、疑难解答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互动、互学、互助等特性的新的学习载体,并通过这个学习载体,实现把实体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与实体课堂教学相比,运用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进行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更契合学员需求、及时传递正能量三大优势。通过教学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引导学员参与实体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相长、生生相长。二是增强学员对实体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三是提升学员应用新媒体引导舆情的能力。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学习型团队。 二、具体做法 “微课堂”教学作为实体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与补充,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年轻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具体做法如下: 1.坚持一个目标 “微课堂”的目标定位为“汇聚微力量、激发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并在此框架下,构建运作机制与细分课堂版块。一是汇聚微力量。就“教学工具”而言,“微课堂”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在信息、沟通、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汇聚全体学员的聪明才智,推动个体力量的凝聚激荡,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激

发正能量。就“教学内容”而言,“微课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性教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重要教学模块,引导学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与交互式沟通,碰撞出积极的、正面的思想火花。三是传播好声音。就“教学效果”而言,通过“微课堂”教学,让学员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达成积极共识,形成正面观点,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传播出去,引导社会舆论。 2.把握三个环节 教学过程可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微群进行互动研讨。我们专门在腾讯上注册“中青班微课堂”微群,要求学员、党校教师、组织部联络员等加入该群,并要求学员每天都要登陆微群,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性教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话题发表看法,其他学员围绕这个话题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积极参与,实现在线即时互动研讨。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微群实现成果共享。一般按照一周为一个单元时间,将党校实体课堂学习成果与虚拟课堂研讨成果及时梳理,按照“班级动态”、“微言大义”、“学员论坛”、“课堂笔记”、“靓帖热荐”和“精彩瞬间”等6大版块分门别类进行编辑,在微群上发表,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第三个环节利用班级微博、微信群、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传播好声音。微群是一个内部群,关注的对象十分有限,正能量的传递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又在腾讯上注册了“××中青班”班级微博或公众订阅号。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关注的对象则非常广泛,包括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个人、其他党校主体班次、党校学员的个人、普通老百姓等。我们专门设立班级微博或公众订阅号管理员,让他负责及时将微群里精彩的学习成果在班级公共平台上转发,实现微群、微博(公众订阅号)内外互动,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活动心得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活动心得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活动心得 地点:海南华侨中学 活动内容:文家凤,符文慧老师做课 活动心得: 第一节课是文家凤老师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这节课是我们选修课的内容,从课题的选择上看,充分体现了文老师作为一个资深的通用技术教师的理论功底的深厚和对教材的把握的高水准。 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还是一如既往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从课堂实践的动手环节中自己体验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然后由老师来总结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接下来又让学生分组体验了红绿灯的控制过程和电子称的工作过程。 这节课从形式上看,实践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的始终。从内容上看,由例子总结规律,再举例,让学生理解的更形象深刻。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强,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不失为一节非常优秀的导做育人模板课,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节是符文慧老师的《控制系统的体验和应用》,如

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文慧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创新”。作为一个工作不满五年的年轻老师,做到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 创新,首先体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这节课,不完全属于教材的某一个章节,既用到了我们方案的构思方法中的迁移法,又讲到了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同时也涉及到了控制系统的应用。教学过程并不囿于某一章节的教材,却又紧扣课程标准。 创新,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上,这节课,从课本上的自动门引入,迁移到光控房;又从“光控”迁移到温控,按钮,红外,等等控制方式的改变,课堂活动设计精巧易行。让学生动脑设计,动手体验,动口分享。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有值得思索和提高的地方,我们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会做的更好,技术学科也会走得更好,学生的技术素养也一定会在实践中成长。

有些成语单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

3.+有些成语单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很容易搞错。复习备考时,对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要加强记忆,掌握其正确释义。下面是70个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正确释义,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 1、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2、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星西沉。是天气转凉之意。 3、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

术。 4、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5、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6、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7、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8、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10、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1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2、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简率,或家境清贫。 13、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

也不计较。 14、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15、三人成虎:三人谎传市上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比喻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 16、五风十雨:每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17、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

误会等完全消除。 19、危言危行:危,正直。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0、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21、木人石心:形容人意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 22、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23、大而化之:原意是赞美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现在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 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与实践

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理解与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下面结合对课程标准的验证和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理解与实践。 一、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理解。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尤其是不能与“考题”相提并论。我们说的问题,常常是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智力提出挑战,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且解决它通常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标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其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对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阐述。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有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比如学习了表内乘法,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提出简单的乘法问题,并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人教版实验教材在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实行解决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相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相关倍的实际问题。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水平。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成果展示的探索

学会合理展示,共享成果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成果展示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小组间交流一些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学生们在交流小组活动成果时,往往存在一些展示华而不实的情况,显得低效、无序。针对展示这一方式的常态化缺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逐步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点展示策略。 1.巧用活动小白板,扩大展示范围。 主题活动起始课中的小组活动方案展示是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环节,规范有序、具体明确的小组活动方案将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择精良方案,也要适时关注全局,让所有小组活动方案晒出来,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指导,让那些能力偏弱的小组充分暴露设计的活动方案,从而提振信心,摆脱逃避,原来我们组的方案也要晒出来。对此,在方案制定课指导中,我引入了用小白板来展示我们的活动方案,每组一块白板,根据自己确定的小主题讨论设计活动方案。展示环节中,不再只选择精良、完美的小组交流,而是让各小组都亮起白板,晒晒你们的主题方案,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你想评价的方案,提出你的建议,促进各小组方案的全面完善。课堂实践证明,我发现通过小白板的方案设计,不但减少了传统课堂展示中用纸张投影交流1-2组带来的弊端,而且扩大了全体小组展示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各组活动方案修改的及时性,借鉴性,有效节约修改方案时间,使各小组的活动方案更为务实高效。 2.合理搜集资料,掌握搜集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不少主题活动缺乏系统的认识,如《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珍惜水资源》、《保护视力、爱护眼睛》……等主题往往会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形式来搜集资料,于是“百度”、“搜狐”一些热门的搜索网站成了孩子们搜集资料的首选,等到课堂上展示交流过程性成果时,很多孩子会打印大把大把的资料来应付,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词句连老师都难以理解,更何况学生们呢!有些材料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可信度显得并不是很高。学生们对于手抄报之类的展示形式感到兴趣不大。对此,在课堂展示指导中,我对学生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了专题方法指导,如(1)关键字搜索,(2)使用双引号(“”)进行词组搜索(3)使用“+”和“-”进行限制性搜索(4)仅搜索网站的网址(5) 1

带有理解的名言警句

带有理解的名言警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船只也航行,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才是充实的生活。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 ●对于攀登者来说,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不停止一日努力,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强兵是打出来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只有真正勇敢的

人才能所向披靡。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 ●只有登上山顶?——高尔基《与世隔绝》 ●骏马是跑出来的,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互相尊重。 ●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 ●只有创造。——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 ●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 ●山路曲折盘旋。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只有拚搏。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如果要搞下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对于攀登者来说,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 ●我们这个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才是充实的生活。——别林斯基 ●骏马是跑出来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只有登上山顶。 ●只有创造,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理解的名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 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 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 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2010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 好望角 连俊超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

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姚天虬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产品的价格下调和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学的投入增多,“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校的硬件投入从起初的“电视机+计算机”逐步过渡到如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而且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无论在哪儿听公开课或评优课,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多媒体计算机都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呢?在我看来,有的只是在“装门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1.关于辅助教学软件 当然,对于现今教学软件的话题,已经讨论得很多。而且不论教师、学生还是软件厂商,都还在大张旗鼓,各抒己见,各显神通。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必须肯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还没有走出幼稚园,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综合部分教师和自己的使用体会,教学软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形式不适用 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有点课本搬家的嫌疑,将一本教材从头至尾一一道来,简直是一本电子读物。而有很多题库之类的软件也就最多可使学生在家里做做练习,而不宜搬到课堂上当教学的辅助媒体。目前而言,课堂教学并不能丢开教师、黑板和粉笔。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

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作为教学软件,应该考虑教师上课的需要,有针对性。 (2)灵活性差 教学软件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而使用软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那么软件应该怎样设计教学重点,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生、教师,所谓众口难调。 本来我们希望计算机对学科教学的辅助,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结果本末倒置,不小心就会被软件牵着鼻子走,影响教学效果。这样难免会影响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学习知识。(3)材料不完善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声音、图像、动画并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速度和摄取知识的效率。但实际上现在的教育软件这些素材不是很完善,对物理化学实验的演示不够彻底,对生物等动画的细节材料提供不足。还有纯粹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搬上计算机,配上声音图画,难免有些哗众取宠;有的软件平铺直叙、缺乏交互性;有的一问一答,反馈简单又缺乏叙述性;有的缺乏教学方法的指导,没有给人留出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等。 2.关于辅助教学态度 (1)只在做课时用

科学活动课"四大流程"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活动课"四大流程"的实践与探索 台州市书生小学林素雯 [摘要]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形式,围绕一个主题,由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组成,动手实践、探究是科学课的特点。要上好科学活动课,教师要先行学习、先行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然后根据活动方案细心地为学生准备材料、管理材料,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探究,最后做到及时反思,不断改进,以提高科学活动课的效率。 [关键词] “四大流程”先行细心放手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核心要素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形式,围绕一个主题,由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组成,动手实践、探究是科学课的特点。这种编排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学生亲自动手做比单纯听老师讲,看老师做记忆深刻得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感官地投入,充分调动全身各种神经,融入自己的情感,边想边做,在不断的改进中完善自己的见解,接受科学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概念”的目标都将在“科学活动”中得以落实。 基于对“科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活动我是每个必做,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每节课都有收获。有的活动时间长,困难大,我们还是坚持下来。如三下“凤仙花一生的观察”,我与学生一起从观察种子开始、播种、长苗、开花、结果再到种子,每一个过程都能仔细观察;还有“蚕宝宝的一生”,我们从二龄蚕开始养,多方筹集桑叶,看着蚕宝宝蜕皮,三龄、四龄、结茧、化蛾、产卵、孵化,再变成蚁蚕、一龄蚕、二龄蚕……同学们养了两三回。这是多

理解作文(15篇)完整版

《理解作文》 理解作文(1): 理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被别人理解。 我是一个处于青春季节的女孩,身上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青春的我有我的秘密,有我的生活,有我的自由空间,可是我的母亲却时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侵犯了我的自由 我有我的小小日记本,那里藏着我的心声我的秘密,它时时刻刻都躺在我那有铁将军把守的抽屉里。可是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我的抽屉被打开了。日记本也被别人看过了,我一时气极了,就去问妈妈:妈,不知为啥我的抽屉被打开了。可妈妈却若无其事的说:是我打开的我也是关心你才这样做的。我听了就如晴天霹雳,眼泪不觉掉了下来。妈妈啊!我明白你认为我是青少年,青少年需要关心,爱护,但你可想过,我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啊! (二)在教室师生之间 我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但我勤奋努力,我奋发上进,我努力地为自我撑起一片属于我的蓝天,但我的行动没有得到理解。 一次生物考试中,因为平时我的成绩差,但这次我却考了98分全班第二,发回试卷后,我高兴极了,因为我最后为自我争了口气。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满以为老师会表扬我的进步,但没想到他却对我说:小A,你的成绩差,没关系,但你也不能作弊啊,这样不利于你啊!实事求是,别弄虚作假。听完后,我就如被别人浇了一盆冷水,像从完美的人间掉进了恐怖的地狱,老师啊!差生也能够学好的,不是吗?我也能够进步的啊。老师,我也需要理解,我也需要尊重,请你理解一下我们差生吧! (三)在教室师生之间 小小的宿舍是我们自由的天堂,但有时却是误会与不理解的盘地,一次,我因不留意弄湿了别人的裤子,在说了数声对不起后,还是落下了故意弄湿的罪名,朋友啊!你能理解我吗?你能尊重我吗?我也需要理解啊!正值风华时代的我们,有自我的想法,也有一颗需要别人尊重和理解的心,我们盼望尊重,我们渴望得到理解。 理解作文(2): 理解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水平,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实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升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点,注重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注重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动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动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合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为什么活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以实践的存在方式而活着,一生享受与承受各种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而开心或难过。往大了说,人活着是为了完善自己,为了进化,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往小了说,人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活着逃避对死亡的害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对个人或者对整个人类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 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 不能做什么" 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 应当做什么" 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 必须做什么" 。 2. 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二、实践完善、丰富着人自身 1. 实践使人获得客体知识丰富自己。人在实践中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吸收知识,使自己越来越聪明。人是在这一活动中不断进化完善起来的。第二, 实践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在长期反复实践活动中, 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

到提高; 在实践的反复摔打中, 人们的意志能力、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等得到锻炼、强化。 2. 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道路, 人类想要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是的实践。人类存在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全面的解放与自由。因此人的发展进步就体现着人不断地克服必然性、获取自由性的历史规律。人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 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根本靠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实践每前进一步都使人从自然力、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方面获得一定的解放和自由, 都或多或少地逼近完整的人的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还是与创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相,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实践与创新的统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又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推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四、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同自然界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关系。与一定的经济式物质关系相适应,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形成了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 2.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又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的,物质生产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供日趋优越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础条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