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守主义翻译

保守主义翻译

保守主义翻译
保守主义翻译

保守主义

在某种程度上保守主义很容易定义,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非常困难。说它简单是因为所有的保守主义都想要保全或是保留某些东西---通常是他们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但是不同社会的这些传统往往大不相同。即使在他们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保守主义者也很可能会在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的哪些因素或是部分予以保留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保守主义者都想要保留某些东西,但是他们想要保留的东西却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说保守主义很难定义。

这种困难在两种情况下很明显。首先,当一个人拒绝改变,他往往会被冠上“保守主义”这个称呼。这么用并没有什么不对的,除非是那将意味着坚决反对彼此立场的两个人都可以被称为是保守主义者。例如,当俄国和前苏联其他的共和国朝自由主义经济迈进的时候,那些分那对这种变革的顽固的共产主义者就有时就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但是这些保守的共产主义者又是说英语世界里保守主义者的宿敌。确实,至少从1917年俄国大革命起,反共产主义在西方世界里就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一大特征,并且绝大多数的美国式的保守主义者都提倡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保守主义仅仅是想要保留他社会某些重要特征的一个人,那么如果俄国那些顽固的共产主义者和美国那些死挺的反共产主义者不是联盟的话,他们就都是保守主义者。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接受。

如果说保守主义是一个出众的政治地位,正如我们相信的那样,仅仅有反对变化的欲望对它来说是不够的。保守主义者肯定共有一些潜在的原则或是理论---在什么东西值得保留上的大体认同。但是这里我们就遇到了定义“保守主义”的第二的难题。这种困难在早期的保守主义者和近些年那些最有名的自命的保守主义者之间的对比中表现的很明显。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早期的或是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想要尽力保留或是重建一个贵族社会,并使之不受自由主义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攻击:他们捍卫着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他们坚持想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去抑制人们的热情,并且他们对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那些想要提升个人自由与机会平等的种种尝试感到怀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二十世纪末的最著名的保守主义者---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他们都是个

于自由放任主义的热情,实际上他们所标榜的保守主义与经典和新经典自由主义却是惊人的相似。很多自称为保守主义的人都坚持着早期保守主义者所反对的东西。

有很多,但不是全部。今天的保守主义就是一所由许多大厦构成的大房子,一个自己分割自己的房子。这种分割深得足以使一个保守主义者抱怨“美国现今流行的保守主义者往往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右翼分子。本章末我们将探讨保守主义的不同形式。但是首先我们需要从保守主义这所房子建立及存在的基石---一种关于人类本性的共同观念。

不完美主义政治

在第一章里我们提到过每一种政治理念都是建立在人类本性的基础之上的---男人和女人们行为和存在的内在物质。在保守主义中,最基本的信仰就是人类是而且会一直是有深深的缺陷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者把保守主义叫做是“有缺陷的政治哲学”。

但是说人类是不完美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保守主义者,它意味着我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聪明和优秀。我们或许会相信我们可以仅仅通过理性的光芒进行管制,但是我们错了。保守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光芒并不足以使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能看到和避免围绕在我们和社会周围的所有问题,即使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也不能预见我们行为和政策的所有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想要行善的最大胆的行为却造成了最大的伤害。

而且,当面对着我们的热情和欲望时,人类的理性是薄弱的,甚至是无能的。比如说,当我们想要得到我们明知道对自己不好的东西或是想要做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事情时,我们常常会找借口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为遵循我们的欲望制造“理由”。人类不仅在智力上是不完美的,在道德上它也是同样不完美的。我们倾向于自私,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置于他人之上,获取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安宁稳定更多的权利和财产。确实地,大多数保守主义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心理上,人类都被烙上原罪的大印。他们相信,在旧约里对夏娃和亚当违反上帝旨意的故事表明了关于人类本性的一个基本事实,不管是字面意义上的还是象征性的。正如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不能够抵制住获取他们明知道他们不该拥有的东西的诱惑一样,男人女人们继续冒着丧失他们的所有的危险去满足他们想要得到更多东西的欲望。

保守主义者认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并且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于人类本性的重大变革的希冀,对于去除我们智力上和道德上不完美的地方的希望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任何想要通过重塑人类社会来重塑人类的任何尝试都是以灾难结尾的。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能做的最大限度就是抑制住那些产生冲突的热情和本性。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来实现这一点,政府可以强制性地束缚我们,或者是通过教育---通过学校,教堂,家庭或者是其他组织教给我们要自我束缚。正如一个保守主义者写的那样:

教育的作用是保守的:不去将孩子的“伟大的自我表达”奉为神旨,而是通过不可打破的习惯去限制他的本性和行为。从他的自然本性里看,每一个现代宝宝的诞生都是一个洞穴人。是法律和传统的保守力量使得今天的宝宝避免称为一个洞穴人,是文明习惯的日积月累使得我们远离了洞穴。

或者又如另一个保守主义者说的那样,“每一新生代都是野蛮人,他们必须要经过他们家庭、学校、教堂的教化。”

这种关于人类本性的观点直接导致了保守主义对于那些企图改良社会的大胆尝试的反对。其他理念的激进分子提出了乌托邦社会的宏图;他们号召人们改革以建立完美的社会;或许他们答应至少会带来很大的进步。保守主义者对这些意识形态的主张感到非常怀疑,他们对此是如此地怀疑以至于他们被称作是“反意识形态”。以他们来看,所有这些想要变革人类生活和社会的伟大尝试是注定要以失败甚至是灾难而结束。保守主义者辩论说在我们改进社会的尝试中我们最好一点一点仔细进行。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而不应该将它拿来冒险去追求完美主义那些无用要求。这一点在200年前保守主义开始时埃德蒙﹒伯克的著作里就称为保守主义最基本的信仰。

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

因为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性情的问题,是一个保留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的性情,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会很容易找到不少人被称作保守主义者一点都

英格兰的爱尔兰人,在英国众议院里供职将近30年之久。伯克从来没有将他自己称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因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在19实际之前还没有进入到政治词典中,但是在他的演讲和写作里他为“保守主义”的政治位置做了一个出色的定义。

伯克在政治争议中发展并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中。1788年至1789年间,英国的许多观察家都高呼这是法国乃至自由主义事业的一大进步。但是伯克从一开始就视法国大革命为想要将一个新社会拔地而起的社会的鲁莽行径。在大革命恐怖统治开始前大约3年,伯克就在他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就对这一点进行了批判和警告。他反对革命者对于人类本性和政府的观点,他认为他们误解了。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也搞错了。

人类本性和社会

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革命者对于人类本性误解为依据的。他控诉到,革命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权利,个人利益和个人选择,并将社会仅仅看成为一些自满自足的原子的集合,他们之间的联系还不如托盘上的大理石花纹紧密。在伯克看来,关于人类社会的这种观点是错的,正如后期的保守主义者所认为的。他忽略了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重要方面。政治社会不仅仅是个体的堆积,而是一个有活力的变化着的有机体,它比个体的总和要大。这种观点中,个人与社会是休戚相关的,就像认得心脏眼睛胳膊与身体相连一样。他们不是相互分离的单元,而是有机体里相互依靠的成员。或者,引用一下伯克最喜欢的比喻---社会就像是一张布---一张“社会的布”,它其中的个体成员就像是一张手感不错的织毯的线,相互缠绕着。并不需要个体选择建立人造团体,社会和政府都是人类本性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伯克反对文明社会是被建造的这种主张,并且通过认可进入社会契约论的个体,这个文明社会是很容易就被溶解的。他说,如果文明社会或是政治社会靠的是一纸契约,这个契约就不仅仅是个体之间那些普通的契约,而是将整个世世代代都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神圣盟约。要认识“社会确实是一个合约”并不意味着:

可以把它同胡椒和咖啡、白棉布或烟草交易的合作关系协定或其他小小的买卖契约

念头而被任意摧残。它是一所所有科学、艺术、美德和美好事物的合伙制企业。这种合伙关系不可能是几代人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仅仅是所有生者的合伙,还是所有生者、死者、未出生的人们的合伙。

伯克认为,要保留这种合伙制,政府和那些渊源已久的常规习俗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倾向于自私自利和目光短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需要权力和政府来抑制他们和他们的热情。但是政府不是一个可以被拆开的机器,可以由人们随心所欲地重装。它是深值于人们的习惯和传统中一个复杂精巧的机制,要求它里面的人们服从、敬仰和敬畏它。

自由

由此可见,伯克也坚信法国大革命中关于自由的理念是错误的。在他看来,自由并不一定好。自由可以是好的,但并不一定得是。和火相似,在控制之下并付诸于好的用途的自由才是好的。若是明智地使用并加以限制,自由确实非常有价值。但从所有正当且传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毁灭性的力量实在是很可怕。用伯克的话说,“自由的作用是个人可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在庆祝自由之前——这种庆祝可能不久就会变成抱怨——应该看一看自由会使人们愿意做些什么。

对伯克和传统的保守主义者来说,自由只有在其被适当地管理了的时候才有价值。个人应该摆脱障碍,去追求他们的目标,但他们的目标一定不能威胁到社会秩序。如果威胁到了,那么个人的自由就必须被限制。伯克不仅与早期的自由主义者不一样,而且他没把政府看成是自由的主要障碍,也就是说他没把政府看成是一个必须存在的恶魔。在伯克看来,政府的存在实际上是防止人们做事过于随心所欲,这使用秩序的自由成为可能。因为若没有政府的管制,会有更多人做出更多既危害他们自己又危害社会和平的事情来。伯克一定会同一个更近期的保守主义者所做出的观察:

只有在从属于一些别的东西,从属于规范个人目标的组织或安排时,自由才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社会目标。因此,追求自由也就同时离不开限制,限制是自由的先决条件…

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区别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中,即对保守主义者来说,个人自由的价值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制于另一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那就是政府的权

伯克并没有反对所有的革命。他对1688年英格兰的光荣革命就是赞同的,

而且作为国会的一员,他对美国殖民地抗衡英国政府的斗争表示同情。但伯克认为这些革命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的,革命最初是指一种回归或重建——一个旋转着或即将到来的完整循环。根据伯克的想法,英美的斗争是为了重塑他们的权利,为了回归到他们先前所享受的状态中去。但法国所进行的是一种新鲜的且更激进的革命。他们试图将社会和政府已经设定好的规则连根拔起,目的是用一些新的且没有城市过的东西来取而代之,因此伯克相信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以灾难的形式收场。

伯克从未声称法国政府和社会是完美的,也没有断然反对任何旨在改变的尝试。相反的,他将改变视为人类生活和社会中的必要特征。但引起改变应当谨慎行事并循序渐进,而不是通过创新——伯克称这种改变为革新。他觉得,在新事物好于旧事物的基础上,创新就是企图做一些全新的事情。因此,创新是以抽象的动机为基础,为了改变而改变。创新抛弃了旧方法,抛弃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习惯,目的是开展激烈而危险的实验。

伯克相信法国的革命家就像是住在一座房子里,屋顶是破的,窗户也是破的。他们做得并不是进行必要的修理,而是决定将一辈子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房子毁掉,从而为一种新的、豪华的、合理的结构让路。他们在没有建筑或木匠经验的情况下绘制蓝图,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自己无家可归,失去了保护。革命家摒弃了靠得住的改革方式而选择了创新之路,并正追随着这个路线走向毁灭。

所以比起创新,伯克更喜欢变革,因为变革更安全,更有保障。毕竟,一场成功的变革是有益的,而一场不成功的变革也构不成太大的伤害。他还声称变革是源于偏爱的,这要优于抽象的理由。但对于伯克来说,偏爱和对人抱有成见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那是人们更喜欢自己所处的社会中熟悉的习惯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从这一层面来说,伯克表示偏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潜在的智慧。习俗和传统随着年代的推移渐渐发展,所以二者反映了人与社会从生活中逐渐学到的教训。传统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个事实证明它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传统不仅体现了一两个人的智慧,更体现了世世代代人的智慧。我们很少赞赏这种智慧,因为我们简单的认为习俗是理所当然存在的,就好像它成为了第二天性一样。

以偏好为我们做指导,那么我们就可以改良政府并保护社会,并不把自己暴露在创新所带来的危险之中。但伯克头脑中的是哪种政府和社会呢?他对稳定的政体持什么想法呢?对于这种问题,伯克的答案是,没有哪种形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必须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和偏好。因此服务于一个国家的需求的政府形式可能完全不适用于另以国家。即便这样,伯克的言论和作品都表明,他所渴望的政府和社会是有一定特征的,至少在像英国这样的国家里是这样。这些特征包括代议制的政府,“真正自然的贵族”,私有财产和权力在家庭、教会和那些组成社会小群体的志愿性组织中的分配。

代议制政府

作为国会的一员伯克竟然喜欢代议制政府,这真是很稀奇。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也喜欢民主。在伯克那个时代,只有一小部分英国人可以投票或拥护选举,这些人主要是大地主,而伯克觉得没有必要大肆扩充选民。伯克认为政府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但要让政府很好地代表自己的利益,人们并不是非得要用投票的方式。比投票的权力更重要的让合适的人当职---一个有智慧的、谨慎的且见多识广的人,使我们可以放心地让他来代表我们的利益。1774年,伯克在他的“对布里斯托尔选举人的讲话”中这样陈述:

当然了,先生们,对于一个代表来说,完全和他的委托人们合而为一,相互拥有最紧密的一致性和毫无保留的沟通应该是幸福而光荣的事。委托人们的愿望应该在他心中有很重的分量,委托人们的观点他会高度尊重,委托人们的事情他会给予不懈的关注。

他有责任为委托人们牺牲他的休息时间、消遣和乐事,而最重要的是,他有责任把委托人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利益之前。

但是他不应该为你们、为任何人或为任何一个阶层牺牲他公正的见解、成熟的判断和明智的道德观。你们的代表不单单要用他的勤勉,更要用他的判断力来回馈你们。而如果他为了你们的意见牺牲了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不是在为你们服务,而是背叛了你们。

像许多保守主义者一样,伯克认为民主会严重威胁到代议制政府的组织形式。随着平民得到了选举权,他们会投票给那些迎合他们的喜好和欲望的候选人。这样的话,他们就会选择那些会回应他们的暂时性愿望而不是促进社会长期利益的代表。所以伯克觉得最好不要拓宽选举权---至少在有迹象表明整个民族已经准备好并愿意负责任地进行投票之前不要。

自然的贵族

但是即便是在有限制的选举权这种机制下,到哪儿去找这些公正的、成熟的、明智的受托人呢?伯克的答案瞄向了那些被他称为“真正自然的贵族”的人。这种人很少,他们有能力、有经验、有意向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来进行英明的统治。他们是天生的领导者,从很小的年纪就知道别人会将目光投向他们来寻求方向。孩童时,他们有闲暇去学习、去获取政治和社会知识、去发展他们的能力。伯克认为,这些人最有可能来自世袭的贵族。

伯克没说“真正自然的贵族”和世袭的贵族是一样的。但他确实坚信若是不同时具备学习如何英明执政的能力和必要的机会的话,一个人不可能在自然的贵族中占有一席之位。在伯克那个年代,最有可能有这种机会的人就是是那些世袭的贵族。毕竟,社会已经习惯了让贵族来领导,贵族也已经习惯了领导。或许更重要的是在一个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的社会上,世袭贵族作为最大的地主所享有的机会。因为贵族拥有财富,所以他们的子孙拥有闲暇;因为拥有闲暇,所以他们有时间受教育;因为受了教育,所以他们能获取知识并发展领导政坛的必要能力。所有这些原因使得伯克认为他们注定要构成“真正自然的贵族”的核心。那里也有其他人的位置,比如他自己,但是一个丧失了世袭贵族的社会也就丧失了许多最好、最聪明的成员。法国的革命者和其他以自由的名义攻击贵族特权的人犯下了最愚蠢的罪,因为世袭贵族的毁灭一定会在那些在领导上只会煽动民众的人中间引爆一场疯狂地权力之争。

私有财产

伯克对贵族特权是尊敬的,他所看到的贵族与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他持有这种态度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说,他把私有财产当作是社会里的一种稳定而保守的力量。拥有财产(尤其是地产)的人会把他们的利益、甚至把他们自己与财产等同起来,这将会加强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情感,因为正是社会和政府环绕并保护着他们的财产。伯克认为,当财产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有可能发生。这就使得他们对土地、家庭和国家的情感变得十分难以分辨。在世袭贵族中最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小群体

伯克认为一个好的政府会从自然的贵族中征募有识的代表,为私有财产和共同利益辩

方上,以免那样会引诱那些当权者滥用职权。这就是为什么伯克要强调那些构成社会第二联盟的小群体的重要性。伯克表示,权利应该分散到整个社会中去。地方的事务应该以地方的而不是国家的标准来处理;人们应该尊敬教会、家庭和其他群体的传统权威,而不是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政府里。这样一来,政府就既有足够的力量保护社会,又不至于太过强势而扼杀了那些使有序的自由成为可能的小群体。

伯克的文化遗产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许多保守主义者一直是赞成伯克的观点的。虽然大部分人已经开始接受民主制度,但是他们更倾向有一个可以代表他们但又并不需要直接积极地反映人民意愿的政府。当今少数保守主义者还在捍卫世袭的贵族制度,但是绝大多数人相信如果社会想要健康稳定又富强,那么某些形式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固有的贵族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如此,当代所有的保守主义者,在看待个人财产的问题上都赞成伯克的观点,在看待以维护社会“小群体”的力量来削弱对权利的过分关注这个问题上也都拥护伯克的意愿。抛开那些让他们彼此疏离的相异点不说,20世纪的保守主义者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伯克。这也使得我们非常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伯克会被称为保守主义之父。

十九世纪的保守主义

伯克于1797年去世,也就是在拿破仑掌权并且中止了伯克所惧怕和鄙视的法国大革命的两年之前。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最终被打败的1815年才真正结束。拿破仑政权保留了许多当时支持革命的人为之奋斗而得来的社会改变的成果--包括废除了贵族享有权势和特权的封建主义。许多贵族在整个革命期间和接下来的拿破仑时期都激烈地发对这些变革,一些人甚至把这场革命看作是“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和所有值得做的事情的破坏者”。他们相当激烈地抗拒并且拒绝妥协的态度使得他们成为有名的反动分子。

保守主义和反动派

如果说一个人是反动分子,意思不仅仅是说他反对社会现行制度,而且意味着他想要还原更早期的社会状态。伯克派或者说那些典型的保守主义者是想要通过谨慎的社会变革来维护现行社会制度的传统特征,而反动分子们的想法与这些人不同,他们是想要让时间倒退,

一套准则。这就是欧洲反对社会变革的那些人真正想要做的。

反动分子中最有名的是麦斯特尔(1753-1821)。他出生在萨沃,现在是属于法国的领地而那时是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一个法语区。麦斯特尔强烈地反对革命者对于君主制,贵族制和宗教的攻击。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就是对“王权和圣坛”,君主和教堂的侵犯。但是,如果没有这两者为国民提供一种王权和统一的意识,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长期屹立不倒。而一旦王权和圣坛被推翻人民没有可以去景仰的东西了,只能仰仗自己的智慧和理性,那么动乱和灾难一定会接连而至。麦斯特尔认为这就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结果。当革命者把旧社会的一切连根去除,把上帝的威严抹杀,把这一切仅仅用人类的努力来代替的时候,人们又怎么因为在这样的恐怖时期发生的伤亡和流血感到惊讶呢?实际上,麦斯特尔过分追究了这一问题以至于他无法接受人类同样有能力改变和制定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的宪法这一事实。他辩称,写在纸上的宪法是危险的,因为它完全暴露了政府的弱点:

宪法规定的越多,政府的弱点就越多。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法律仅仅是权利的象征,而且只有是在权利受到攻击的时候。所以正规章程式的法律的多样性仅仅昭示了冲突的多样性和政府被摧毁的危险性。

麦斯特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仅仅是他竭力抗拒十九世纪主流精神的一小部分。法国的哲学流派表明启蒙运动这一时期是人们的理性最终彻底击败封建,偏见和无知的力量的前兆。但是麦斯特尔把启蒙运动看作是人人自大的时代,导致了社会风俗制度中最神圣最必要的王权和圣坛的覆灭。所以,为了使国家和政府还原到理想的状态,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连带着十九世纪理性主义者的思想理论都必须被彻底击败。

麦斯特尔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他看到了所谓的反动派在拿破仑被打败之后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的那一天。使旧的贵族式秩序重现的主要功臣是一个德国的贵族,梅特捏(1773-1859)。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部长,梅特捏在1815年出任了维也纳议会的主席。议会为了给维护欧洲的和平和稳定提供根基,把战争中法国拿破仑那边的各方势力的代表集合在一起--主要是英国,俄国,奥地利。在梅特捏的领导下,议会决定把世袭君主制定为唯一合法的统治制度,致力于把1789年之后就废除的王权归还给欧洲的国王。梅特捏的反动统治持续了30多年。然而,1848年一连串的自由起义席卷了整个欧洲,梅特捏的统治被推翻,他自己

这段时期过去之后就进入了十九世纪的后五十年,天主教堂在欧洲的统治仍然扮演了一个保守的又通常是反动的角色。教堂在旧的贵族秩序下是享有特权地位的,比如说,其在法国所有等级中位列第一位,你不应因此感到惊讶。早期的自由主义者们抨击教堂因为他们认为教堂是理性和自由的敌人,而教堂也会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反攻。因此在1864年罗马教皇庇乌八世发表了syllabus of errors,他激烈的抨击了自由主义,认为其逐步削弱了宗教和传统秩序的权威地位。在那些庇乌八世认为的自由主义思想里所谓的极严重的错误里,包括了下面两个错误的信念:

第三个,人的理性是真假善恶的唯一裁决者,完全没有考虑到上帝的权威;它是一条适用于自己本身的准则,其与生俱来的力量足以为人类和社会提供保障。第七十七个,在当今社会,把天主教当作社会的唯一信仰而把其他任何形式的崇拜排除在外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宜之计了。

但是在十九世纪保守主义者们并不仅仅只是采取了反动这一钟形式,还有更多比较温和的形式,在英国表现的尤为明显—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和托利党的民主制度。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法国大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英格兰人都把它看作是光荣的新时代来临之前的黑暗。沃兹沃思(1770-1850)在他的诗“法国大革命从一开始就吸引了狂热分子,”中写到,Bliss was it in that dawn to be alive, But to be young was very heaven.(能活在那黎明时光是何等幸福,但能在那时是个青年更胜似天堂!) 但是伯克对于法国革命和接下来尤其是在恐怖统治时代发生的事件的回应很快平息了法国大革命早期的狂热。英法之间的战争开始于1793年,到1815年结束,中间几乎没有间断过。相对与欧洲大陆的国家,英格兰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所经历的社会动乱相对轻微,使得保守主义者们几乎没有理由反对社会的变革。

要确定的是,英国的保守主义者的确也是反对法国大革命,反对其为社会带来的改变。即使沃兹沃思对革命持敌对态度,认为革命者们太过于信仰理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人与自然感情和精神的联系。但是沃兹沃思的朋友,19世纪早期的另一位保守主义者,诗人科尔里奇

顶端改造到了底端。尤其是在伯克之后,英国的保守主义者捍卫传统的农业社会,反对工业和商业对其的破坏。他们认为商业和资本主义是灵魂与文化的敌人。社会生产新的准则是要追求利润,这样做只会促成极端唯物主义。所有的传统美德,所有的忠心,所有的对人类和社会的依赖都在对金钱的追求中不复存在了。这样子的追求使得人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都脱离了接触。就像沃兹沃思在1806年悲叹的那样,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太多了,不论白天和黑夜,我们得到了,花费了,每分每秒都在浪费者生活的活力: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了,我们早已失去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初心)

不仅仅是在英格兰,在美国和其他的一些国家,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朽的主题,它对商业持怀疑态度,对唯物主义持痛恨的态度。然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政党中寻找到了一个盟友使得自己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这种情况在英格兰尤为明显。

保守党(托利党)的民主政治

整个十八世纪托利党和威格党为得到政权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托利党捍卫拥有土地的贵族势力,而威格党主张维护一个更商业化,更自由竞争的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步集中到了他们对扩大全体选民范围的态度上。托利党激烈地反对现有选举权的扩大,主张拥有选举权的只有现在已经拥有这一权利的小部分人。但是威格党主张中产阶级的成年男子—比如大多数的商人,实业家,教授都应该赢得选举权。直到1832年议会选举法修正法正式通过,他们的奋斗才最终取得成功。由于新的投票人热心支持威格党的竞选,威格党有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反观托利党,除非他们可以找到吸引投票人支持他们竞选的方法,否则他们很有可能败选。做到了这一点的是托利党的领导人本杰明迪斯雷利。他的方法是让上层贵族阶级和底层工人阶级形成一个联盟,这样可以使他称之为“保守党”的托利党有能力和威格党演变而成的自由党竞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迪斯雷利采取了被成为托利党的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政策。

活秩序的思想—包括对君主制度,贵族制度和既定的英国国教的尊重。用迪斯雷利的话说就是,

我们(的政权)不应该受到资本的奴役,就是那些自豪于自己的智力和财富的资本家们。我们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力量来维持英国传统的王权和君主制。我希望我们可以从受到良好教育的并且拥有选举权的人们当中找到一种新奇又生机勃勃的能量。

所以其实迪斯雷利的阐述既把工人阶层归于全体选民中又旨在改善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他对1867年修正议案的支持帮助了城市中工人阶级的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并且在他做首相的第二个任期内(1874-1880),英国工会实现了合法化,承认了工人有与雇主抗争的权利。通过迪斯雷利的这些措施,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们不但更加反感中产阶层的商人们,还包括由保守贵族和潜在革命派的工人阶层组成的政治联盟。这就是所谓的“托利党的民主政治”。在丘吉尔(1874-1964)和他的继任者的领导下,托利党的民主制度一直是英国保守主义的主导形式,直到1979年切尔成为首相(才结束)。

但是托利党的民主制度一直是保守派一个典型的英国式做派。普鲁士首相俾斯麦(1815-1898)在德国采取了由国家支持的工人保险和福利的政策,达到了类似的效果,但是俾斯麦并非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也不是保守主义者,因为他致力于把德国几个省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强势的国家而非捍卫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谓的“保守主义”和托利党的民主制度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美国的保守主义

美国的保守主义在19世纪遵行了一套不同的方式。当宪法1787年起草的时候,美国的闲散人口大约包括三百万,几乎都是欧洲血统的新教徒。封建主义者和世袭贵族缺乏经验,没有君主,没有贵族,并没有既定的国家教会,美国的保守派们几乎没有可能去沿袭不论是伯克还是德·迈斯特的呼吁反对王权和教权,又或者是英国保守派民主制度的道路。在一个以自由主义为原则基础的国家里,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想我们第三节里提到的,在一个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混杂的原则上,美国保守派们主要关注的是保存一个本质上是自由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两个美国的创始人,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有时采取的是保守派的伯克式模式。但他们和伯克之间的差异比他们的相似处更有说服力。就像伯克那样那个,亚当斯常常积极地提起“天然贵族”,但亚当斯不能期待世袭贵族,像伯克一样彻底地为这些天然的领导人提供支持,因为在美国没有这样的阶级。亚当斯能达到的最接近的是“人类的财富”,这是在美国比在伯克的英国更广泛的群组。至于对哈密尔顿,他对古典保守主义证书的主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那时期成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抵制。但他起草的关于担任财政部部长的计划——一个让美国拥有强大的商业力量的计划——几乎没有体现古典保守派们对商业的怀疑和对稳定的社会生活形式的尊敬。

在十九世纪早中期,美国就有一些人的观点可以和保守主义文化联系在一起。至少现在回头去看,也许这些中最重要的,是成为美国文学巨头的两位友人——纳撒尼尔·霍桑和赫尔曼·梅尔维尔。作者在他们的故事和小说中都批评了在他们那个时代中被他们认为是愚蠢的乐天派们。例如,霍桑在他的故事《地球毁灭》中描述了虚荣空洞地追求完美,然后描述了这种追求悲剧性的结尾,就像故事《胎记》那样。至于梅尔维尔则在他的强烈讽刺意味的小说《大骗子》中加倍鄙视那些要相信人类天性的教条,而他的《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则可以看做是对资本主义非人性化后果的攻击。

就像在英格兰,保守主义文化仍旧是美国保守主义组织一条重要的思路。然而,更典型的是发生在19世纪末期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方向的改变。就在这个时期“保守”作为一个名字开始应用于先前被认为是传统的敌人的商人和企业家们上。在其他国家被称作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成为了保守主义。这是怎么发生的?看上去是两个因素在奏效。

第一,商人和企业家们强调私有财产(这点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承认的)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在美国都早已相当重要,搜易大企业的首脑会在他们保卫放任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时在某种意义上呼吁传统的价值。毕竟,美国是在个人的自然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上建立的信念。一旦美国商界领袖们将这些解释为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由地追求利润,他们就可以被视为保守派。

第二个因素是十九世纪末期福利自由主义的发展。这种新形式的自由主义的体位随着

现在空拍已经落伍了。就像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这产生了福利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歧。因为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仍然忠实于信仰早期自由主义——特别是当男人和女人从“原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可以做的信仰,政府——在新古典只有主义来看变得过于守旧。通过坚持旧形式的自由主义,就有一种他们是确实的保守派的感觉。

因为这两种原因,古典的自由主义在美国被称作了保守主义。甚至是我们在第三章作为新古典自由主义描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都包含在内。人们就像赫伯特斯宾塞和威廉格萨姆纳所提出的超前的原子概念社会一样,每个人都在和别人进行生存竞争。没有古典保守主义或保守主义文化可以接受这样一个原子化和无机的版本。但是在美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对财产私有化和个人竞争体制的抵制,再加上对政府管制的攻击,使他们在保守主义的阵营中,不那么舒服地摆在了古板守旧的立场上。

在上个世纪,美国的保守主义饱受一方面来自传统保守主义,另一方面来自于那些认为保守主义是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的主要抵制者两方面持续的拉锯战的压力。当然,有两方面都同意的观点,例如财产私有化的价值和抽象主义社会计划的愚蠢——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形式。但也有如此多的观点是他们不同意的,所以双方当敌人的时候和他们同盟时一样多。当然,很难看到任何一个带着伯克式地对改革的不信任怎样去融入一个以创新和和进步的名义,坚持寻找新产品去卖给那些更多的希望得到更好的,更有经济效益的人的生活中去。

二十世纪的保守主义

最近几年,保守派两种势力间的拉锯已经扩散到了美国,明显领先的派系划分在大不列颠。然而,在这个世纪的早期,欧洲的保守派们和美国的传统保守主义在他们攻击他们称为的大规模社会上是统一的。

保守主义VS大规模社会

十九世纪是民主的时代。选举权在西方世界被大量推广。古老的贵族的权利被打破,公众教育的普及意味着许多社会流动性和发展的阻碍的消失。此外,在二十世纪初,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让经济壁垒看上去也倒塌了。曾经只为少数有钱人提供的项目,例如汽车,

现在对大众生产和销售。

一些人乐于接受这些发展,但不是传统或古典保守主义。从他们的观点和视角来看,这个新的大规模社会会带来民主主义一直带来的威胁——大规模会将社会先带入混乱,然后是专制。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最近的托克维尔的论点相似,传统保守派们主张普通人太软弱无知以至于无法掌管政府。太软弱以至于无法遏制他们的胃口或限制他们的愿望,人们想要的会越来越多——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财产,更多的权利——就像狼獾因为不能停止进食而损坏了他们的健康。而且他们太无知太目光短浅而看不到他们来给他们社会和自身的灾难。一旦他们未受制止的要求使社会陷入政治混乱,大众就会哭喊着要求一个统治者,一个强大的果断地领导者会恢复法律和秩序——甚至以自由为代价。

保守主义的这个观点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和纳粹占领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时候得到了信任。在保守主义的眼中,这些残酷的活动是合乎逻辑的,正是大规模社会民主过度的结果。所有这些来之不易的欧洲文明,特别是国会中的典型政府,都是冒着法西斯“黑衫党”和纳粹的“帝国突击队”和他们独裁领导人高压迫的危险下秘密进行的。甚至连自由民主主义的保卫者,如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面对法西斯时都采纳和保守主义同一个立场。在群众的起义中,奥尔特宣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没有什么比几乎没有国家存在反对表明得更清楚了。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一种同类大众重压于公众权利上,并且推翻、消灭每个敌对的群体。大众不愿意与不在其中的人分享生命。它对所有非自身的充满了致命的仇恨。

为了应对这个恐慌,社会上大部分保守派评论家主张民众去学习、去受教育,来自我克制。这意味着大众必须抑制他们的欲望并尊重传统的方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认可将他们的政府委托给哪些有着超凡智慧、经验和预见性的贵族或精英。这个观点,当然,和伯克提出的代表他的“真正天生的贵族”的论点相似,不同点在于二十世纪的现在,几乎没有保守派指望世袭的贵族去体现合理的精英管理的核心。虽然如此,保守派特别是正统的保守派仍旧相信,在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小群人的能力、经验和性格适合去管理,而绝大多数仁在一方面或者几方面都完全不适合。保守派说,如果我们必须生活在大规模社会里,那我们至少

应该谨慎地将大部分权利交给那些有能力让大众更好的人手中。

平等

大规模社会的一个永久的担心解释了为什么从伯克到现在如此多的保守派反对他们所谓的“平等”。保守派们一直对试图达到更多的民主和平等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会是社会“平等”。一个可能会促进平等的方法是提高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或者恶化那些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就像保守派们指出的,试图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富裕往往涉及到将从上层社会从拿走一些东西——比如在“让富人缩水”中的税收政策。按照保守派的说法,这种计划的问题是,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水平被提高得很少,上层社会的生活水平被降低了很多,照这样运行下去,会将社会上每个人降到同样低的生活水平上去。保守派指出,在平等的名义下,平等计划只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停滞。

按照保守派的说法,平等对文化也有坏处。在这个平等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灌输他或她的和别人一样的意见或信仰。因此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潮流和幻想的时代中,随着时尚不断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新颖和流行。严肃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被大规模社会的平等趋势给淹没了。在这个讲求“畅销书”和“大片”的年代,销售的数量远比作品的质量有价值,一切都按照能吸引大量观众的标准去生产。甚至现在在高校里,学生们放弃哲学,文学和历史,而去学习两门无关真理而在于怎样提高一个价值令人怀疑的产品的销售的学科——广告和市场营销。

保守派也通常视平等为对这个社会的一种变相威胁。除了在经济文化事务上的不良影响,他们还觉得平等是社会多样化的敌人。利用类似于伯克赞扬的“小众化”社会的论据,保守派们常常守卫那些在大规模社会中被平等挤压的当地多样化的中心社区、城镇和地方中心。保守派说,在一个社会里拥有多样化的社区才是健康的。多样性世纪上是健康的一种表现,因为它表明当地水平的人们可以召集他们需要的资源去应对那些生活中的困难——而地区与地区间所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尤其希望保存那些人们倾向于遵从他们祖先的风俗习惯的社会团体。在伯克的感觉中这样一种安排或偏见,倾向于人不仅要遵循经过时间考验的方式,并且还要继续忠实于这个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以及未来的传人一起分享他

在这里提供一种论点,例如在一本由一群被称作南方“重农派”在1930年出版的论文集《我的立场》中,“重农派”保护着美国南部的传统农业社会不被北部的工业所侵入。他们主张,农业社会必然是传统的,因为它必然涉及财产和家庭。就像文字所比喻的,农业社会关注的是基层。然而工业社会,显然关心的不是基层,所有传统的忠诚和情感在面对以生产和消耗为特征的大规模社会面前让步。从20世纪初,当时保守派人士就发出警告反对过度的大规模社会。大规模社会将导致堕落为政治混乱和专制的社会,或至少会让社会平等到一个一群无情地寻求新的名牌商品消费的非基层人群。

保守主义者与共产主义

二十世纪保守主义最普遍的主题之一是它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厌恶。实际上,这是保守主义者所能达成一致的少有几个主题之一。一些如史学家、记者加里威利斯的人认为,保守主义者如此过分地反对共产主义,以至于他们错误地将所有的事情都看作共产主义与西方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的一部分了。但即使是和威利斯有同感的人也认为共产主义与保守主义是互不相容的,并且大多数的保守主义者会更进一步的提出两种意识形态是不可和解的敌人。从俄国十月革命至今,保守主义者一直是共产主义最坦率的反对者。

为何保守主义者在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如此的一致、如此的激烈?本质上,此问题的答案在于两种对于人的本性以及自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人类根本上是不完美的生物,他们倾向于因为自己的自私与短视而滥用自由。但是正如我们将在第五、六两章中看到的那样,共产主义者持有更为乐观的看法。共产主义者认为社会问题的来源在于社会条件而非人的本性,特别是当社会在财产的所有权及控制权的影响下划分为不同的社会与经济阶级时。共产主义者认为,一旦人们从这种有害的社会条件中解放出来,他们就将会茁壮生长、健康发展。这种信念,当然,是直接与保守主义者的观点相悖的。

从以上基本的对立出发,保守主义者在以下三个具体方面与共产主义存在对立:进步、可完善性与计划。保守主义者在所有三个方面中都排斥共产主义观点。第一,追随柏克的思想,大多数的保守主义者仍旧认为追求进步中的信念是没有保证的。社会变动并不必然是向着好的方向。每一种社会变动都带有其自身的风险性,而共产主义者所倡导的革命性变动更

的。

第二,共产主义者的在追求进步中的信念是建立在他们完全未被证实的对人类与社会的可完善性上的。在保守主义者看来,这种信念是与所有人类的经验相违背的。实际上,某些保守主义者指出,对可完善性的信念是一种异端——因为它是与某种宗教信仰相抵触的。当共产主义者宣称"男人女人们必须把自己从被压迫的社会条件中解放出来,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时,他们否认了原罪与人类的不完美。包括卡尔马克思在内的很多共产主义者都是无神论者的事实更激起了保守主义者在宗教倾向的敌意。而那些没有宗教身份的保守主义者又在攻击共产主义者对可完善性的信念,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如果不是异端邪说的话。第三,大多数保守主义者不喜欢共产主义者对"计划"的看重。和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一样,一些保守主义者坚信计划总是无效率的。他们认为,更多的事情应该交由开放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来进行。柏克主义者、或称为古典保守主义者认为,某些计划是必要的、可取的,但仅限于在一些渐进的社会变革中的计划。但共产主义者常常需要对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变革的计划。从保守主义的评论看来,共产主义者试图对社会的所有层面进行普查,预测出所有的社会需求,并以此来预估满足这些需求的可利用资源,同时采取措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保守主义者声称,对如此宏大的数量进行计划是对人类的理性给予了太多的信念。这助长了浮夸的社会体系,而这种体系几乎肯定会由于失败而崩溃,从而使人类更加沉沦于苦难当中,而共产主义者本来的意图正是将他们从这些苦难当中解救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类型的计划要求社会将权力集中在社会中央少数人手中。在局域水平,多样性无从体现,自由无从体现。社会中的"小群体"被吸收进无差别的群众中去,使得每个人都面对相同的条件,除了那些掌握权利的少数人之外。简单地说,整体社会计划的代价不是社会的进步,不是社会的完美,而是苦难、残暴和专制。保守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式的中央计划并不曾将人民从社会条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反而牺牲了公民自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共产主义计划者的压迫。

从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保守主义者如此激烈的反对共产主义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对抗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尤其强烈。随着共产主义政权在东欧、亚洲及其他地区登上权力舞台,他们逐渐成为了保守主义者的首要关注点。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者的代表,苏联常常成为

变以及两年后的苏联解体,保守主义者们发现他们处在了一个奇怪的、没有对手的位置。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同仇敌忾,但意识形态本身已不再成为一个严重的威胁。既然保守主义者们的共同敌人看起来已经被征服了,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变成到底是寻找一个继续同心同德下去的理由,还是分崩离析各自为战。

保守主义的今天:兄弟分家

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保守主义内部就存在各种派别上的分歧。保守主义中的部分理念仍然是一直被信服的,比如对私有财产的认可与保护,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反对。但是仍然有太多的分歧与关注点的不同使得我们能够将现代保守主义分为四个不同的流派。其中传统保守主义与个人保守主义这两派与我们对美国十九世纪保守主义划分的讨论相似。而新保守主义与宗教右派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传统保守主义

埃德蒙·柏克的继承者们被称为传统保守主义者,或柏克主义者,他们牢牢坚守着古典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阵地。他们和柏克一样,认为社会是一块由个体编织成的精密的布料。从此来看,由独立于其他个体、并且自由追求他们个人利益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是纷乱而无序的,是一块破烂到不好意思被称为"社会"的布料。诚然,社会应当促进自由,但是传统保守主义者认同柏克的理念,认为该自由必须是有序的自由。社会是由互相依靠并具有共同关系的人们组成的复杂网络,并不是由独立的、原子般的个体组成。每个人在这个他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利害。而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代际传承。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相当脆弱,需要我们持续的照料和重视。因此,政治学只不过是参与社会的整理和布置而已,正如英国保守主义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所陈述的。

传统保守主义者认为私有产权对社会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再次与柏克不谋而合。他们并不将私有产权和放任资本主义划上等号,相反,他们在认同的基础上保有怀疑。用保守主义专栏作家乔治·威尔的话说,资本主义最坏的一点在于:他是溶解传统关系网络的"溶剂"。因此,政府必须保证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处在一定的限制之内——这一点是传统保守主义显著区分于个人主义的地方。

(word完整版)高中英语句子翻译与写作第11章宾语从句

第十一章宾语从句 历届试题 1.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be aware) (Ss00) 2.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友谊胜过金钱,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realize) (Ss01) 3.这个事故使我们意识到安全问题不容忽视。(realize) (Ss02) 4.应该鼓励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apply) (S02) 5.你应该就刚才的所作所为向在场的人道歉。.(apologize) (S04) 6.我希望尽快收到你的照片。(hope) (S05) 7.我们相信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believe) (S06) 8.物理课上,他没听懂王教授所讲的内容。(fail) (Ss06) I. “that” 1.我告诉她我已把餐具洗好了。(wash up) 2.她说鲁宾逊先生将不得不为那张画付出高价。(pay) 3.我的母亲说我们将在北京逗留两个星期。(stay) 4.我的朋友说他总是遵守交通规则的。(obey) 5.我们在火车上相遇时,她假装不认识我。(pretend) 6.我们很高兴开运动会时天气很好。(glad) 7.从她的声音我认出她就是我们在找的老妇人。(recognize) 8.我希望你能保守秘密。(keep the secret) 9.我猜想你大概是从不休息一刻。(suppose) 10.我肯定他能克服他所遇到的一切困难。(overcome) 11.他向我抱怨,他放在办公室抽屉里的三份中国日报不见了。(complain) 12.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人体健康。(damage) 13.他说他会不断把他的学校生活告诉我们。(inform) 14.你的文章很令人满意,我肯定你的老师会对它满意的。(satisfy) 15.我很高兴听说他的爷爷决定戒烟了。(stop smoking) 16.医生说这个病人必须立刻隔离。(isolate) 17.她打电话提醒我,由于天气不好,运动会将不举行了。(remind) 18.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戒烟并不难。(stop smoking) 19.她没有料到她的梦想能实现。(come true) 20.她突然发现记不起她父亲对她说的话了。(remember) 21.我肯定这个年青人不久就会苏醒的。(come to life) 22.我们知道他们的工作正在进行。(in progress) 23.研究表明他们已经找到了酸雨的答案。(indicate) 24.他说他要写完那些圣诞卡才离开。(not…until) 25.他向我保证他会把所有书都还给我的。(assure) 26.实验结果显示鸡蛋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result,contain) 27.你说他今晚要来,可是这完全不可能。(quite) 28.他答应他一定做到不让事故发生。(see to it) 29.他向我保证不再拖拉交作业。(assure) 30.我认为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就不能成功。(not … without) 31.你必须记住判决不会对我们有利。(mind) 32.没人会料到这一连串的案件与那个沉默寡言的人有关。(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含答案

古诗鉴赏 对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隐居的人。 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而无法达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翻译十二式(一) 同义反译法 例子: 1. Only thre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酒吧间只有三个顾客还没有走。(不译:「还留着」或「还呆在那里」) 2. I'll be here for good this time. 这一次我再也不走了。(不译:「永远在此呆下去」) 3. Please keep the fire burning when I'm out. 我不在家的时候,请别让炉子灭了。(不译:「我外出时,请让炉子继续烧着」) 4. "Wait, he is serious." 「等等,他不是说着玩儿的。」(不译:「等等,他是认真的。」) 5. "Now, Clara, be firm with the boy!" 「听我说,克拉拉,对这孩子可不能心软。」(不译:「……对这孩子要坚定」) (二) 删减解释词 例子: The traveller in the south must often have remarked that peculiar air of refinement, that softness of voice and manner, which seems in many cases to be a particular gift to the quotation and mulatto women. 到南方去的人看见那些黑白混血的女郎,准定会注意到她们十之八九都赋有那种独特的优雅风度、那种柔和的声调和文静的举止。 (三) 短句拆译 例子: "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 ..."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 (四) 译词推陈出新 例子:

英语四级翻译真题及范文答案2017 12

____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目 许多人喜欢中餐,在中国,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烹饪技艺和配料在中国各地差别很大。但好的烹饪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要考虑到颜色、味道、口感和营养(nutrition)。由于食物对健康至关重要,好的厨师总是努力在谷物、肉类和蔬菜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中餐既味美又健康。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有些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对这一现象大家持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就应该学习传统的课程。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中国就应该与时俱进。不管怎样,信息技术引起广大人民的重视是一件好事。 你要茶还是咖啡尿是用餐人常被问到的问题,许多西方人会选咖啡,而中国人则会选茶,相传,中国的一位帝王于五千年前发现了茶,并用来治病,在明清(the qing dynasties)期间,茶馆遍布全国,饮茶在六世纪传到日本,但直到18世纪才传到欧美,如今,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beverage)之一,茶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Would you like tea or coffee? That's a question people often asked when having meal. Most westerners will choose coffee, while the Chinese would like to choose tea. According to legend, tea was discovered by a Chinese emperor five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前言】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

英文翻译方法十二讲

08级第三学期翻译方法十二讲 目录 一、被动语态的翻译 (1) 二、否定句的翻译 (4) 三、比较结构的翻译 (7) 四、定语从句的翻译 (10) 五、名词性从句的翻译 (14) 六、状语从句的翻译 (19) 七、强调和倒装句型的翻译 (21) 八、虚拟语气的翻译 (23) 九、长句的翻译 (26) 十、增译法和减译法 (28) 十一、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 (34) 十二、转性译法 (36) 一、被动语态的翻译 语态是表明句子中谓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手段。相比汉语,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大、频率高。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英语的习惯,从句式和辅助词语两个方面进行语态转换。 1.1译成被动句 英语被动句是由“助动词be + 过去分词”构成,在译成汉语时,除了用“被”表示外,还可以运用其他词语,如“受”、“遭”、“让”、“给”、“由”、“把”、“让”、“为……所”、“加以”、“予以”等。例如: 1) The optimists believe defeat is not their fault: circumstances, bad luck, or other people brought it about. Such people are not bothered by defeat. 乐观主义者相信失败并不是他们的错,环境、运气不佳或其他人都可能造成自己的失败。这些人从不为失败所困扰。 2) When optimists run for office, they are more apt to be elected than pessimists are. 当乐观主义者参加竞选时,他们比悲观主义者更容易当选。 3) Americans eat a lot of beef because there is plenty of land for raising cattle and their meat can be shipped cheaply for long distance by railroads.

考研英语二2015到2017原文逐句翻译12篇

2017.2.1 Every Saturday morning, at 9 am, more than 50,000 runners set off to run 5 km around their local park. 每周六上午九点,五万多名跑步者在他们附近的公园跑五公里。 The Parkrun phenomenon began with a dozen friends and has inspired 400 events in the UK and more abroad. “Parkrun”这一现象最初由十几个朋友发起,如今在英国却已引发四百个类似活动,在国外就更多了。 Events are free, staffed by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活动是免费的,还招募了大量的自愿者。 Runners range from four years old to grandparents; their times range from Andrew Baddeley's world record 13 minutes 48 seconds up to an hour. 跑步者从四岁到祖父母辈都有,他们的用时区间从安德鲁·巴德利创造的世界记录13分钟48秒到一个小时不等。Parkrun is succeeding where London's Olympic "legacy" is failing. “Parkrun”在伦敦奥运会“遗产”失败之处取得了成效。 Ten years ago on Monday, it was announced that the Games of the 30th Olympiad would be in London. 十年前的一个周一宣布,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 Planning documents pledged that the great legacy of the Games would be to level a nation of sport lovers away from their couches. 计划文件承诺、奥运会的伟大遗产将会让一个国家的体育爱好者离开他们的沙发。 The population would be fitter, healthier and produce more winners. It has not happened. 人们将身材更好、更键康,并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冠军,但是这些并未发生。 The number of adults doing weekly sport did rise, by nearly 2 million in the run—up to 2012, but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as growing faster. 每周锻炼身体的成年人数量的确在2012年前增加了将近两百万,但总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Worse, the numbers are now falling at an accelerating rate. 更槽糕的是,这个数字现在正在加速下降。 The opposition claims primary school pupils doing at least two hours of sport a week have nearly halved. 反对者声称,每周至少进行两小时体育运动的小学生减少了近一半。 Obesity has risen among adults and children. 肥胖的成人和儿童人数在增加。 Official retrospections continue as to why London 2012 failed to "inspire a generation." 官方仍在反思为什么2012年伦敦奥运会未能“激励一代人”。 The success of Parkrun offers answers. “Parkrun”的成功给出了答案。 Parkrun is not a race but a time trial: Y our only competitor is the clock. “Parkrun”不是竞赛、而是计时赛:你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时间。 The ethos welcomes anybody. 其精神在于欢迎任何人。 There is as much joy over a puffed-out first-timer being clapped over the line as there is about top talent shining. 气喘吁吁的初次参与者在冲线时会得到人们的掌声喝彩,由此产生的快乐堪比最有天赋的新星的表现。 The Olympic bidders, by contrast, wanted to get more people doing sports and to produce more elite athletes. 相比之下,奥运会申办者则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并产生更多的精英运动员。The dual aim was mixed up: The stress on success over taking part was intimidating for newcomers. 双重目标混为一谈:成功而并非参与的压力会让初次参与者望而生畏。 Indeed, there is something a little absurd in the state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of such a fundamentally "grassroots", concept as community sports associations. 实际上,国家把这样一个基本的“草根”概念作为社区体育协会来参与规划是有些荒唐的。 If there is a role for government, it should really be getting involved in providing common goods: making sure there is space for playing fields and the money to pave tennis and netball courts, and encouraging the provision of all these activities in schools. 如果政府要发挥作用,它应该真正参与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之中:确保有运动场地的空间,有资金用于建设网球和篮网球场地,并支持学校开展所有这些体育活动。 But successive governments have presided over selling green spaces, squeezing money from local authorities and declining attention on sport in education. 但是历届政府都卖过绿地,从地方政府压榨资金并不断减少对体育教育的关注。 Instead of wordy, worthy strategies, future governments need to do more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sport to thrive. 除了口头和相应的战略内容,未来政府需要作出更多的行动来创造条件,使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Or at least not make them worse. 或者至少不让情况更加糟糕。

八年级-宾语从句-翻译

汉译英 宾语从句 https://www.doczj.com/doc/c413244803.html,ernment use it to learn where people live and work and to plan what to do with the land. 2.Photos of the same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s show how the land is changing. https://www.doczj.com/doc/c413244803.html,ndsat showed where Earth’s surface had faults along which earthquakes might happen. 4.The two sets of pictures , viewed together, show how other places, such as rain forests, become smaller over time. 5.This helps scientists learn hww people affect(影响) geography. 6.After a few months, you will find that you can easily remember the material. 7.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satellite pictures can give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8.I believe everyone will be able to travel to the moon, to other planets and perhaps even to other galaxies for a holiday. 9.Even now I guess my parents are still angry with me. 10.I still believe what I did was right for me. 11.At first what the writer did showed that he was hopeful in music. 12.It is touching to see how they tried to get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at their age. 13.As time passed, he realized that helping needy students was his true calling. 14.Pause for a few seconds from time to time to give your audience chance to think over what you’ve said. 15. A parent says she does n’t quite understand why they are so mad about the childish games. 16.He had won some candies in a prize machine in the local supermarket, so I asked him if he would like to share his candies with others. 17.I went to the father and asked if my son could give his daughter some candies that he had won. 18.I explained that I was teaching my son about the power of kindness. 19.And I suddenly remembered I had seen the little girl before in my son’s school. 20.When we left the supermarket, I explained to my son that people in the world today were not so open to kindness, and I told him not to be embarrassed. 21.I didn’t know what they were going to do. I was so scared. 22.They asked me what happened and said they might be able to get the car running again.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

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第十二讲 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和翻译法1

第十二讲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和翻译法1 2004-6-19 16:15:22 英译汉试题是1996年1月始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测试学生能力的试题,它主要是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汉语来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英文意思的能力。这其中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剖析,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知识。翻译的过程是个创作过程,严格意义上讲它要求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但从四六级考试角度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忠实”、“通顺”即可。但纵观历届考生试卷,许多考生在翻译这一项得分不高。许多考生做此项题的最大感受是心理明白英文意思,可就是不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考生平时在此方面训练得少,没有掌握英译汉基本技巧。近几年此类题型成为考试的一种趋势(考研英译汉必考,占15%),为此,我们在研究大学英语四六级真题基础上,总结出英译汉试题命题的一些规律,并详细解析各类考题的应试方法和技巧。 一、命题规律 1. 定语从句常考 英译汉中要求巧妙地翻译定语从句是最常见的题型。英语中,定语从句都放在被修辞词后面,考生关键就是把英语原句中的定语从句翻译成带“的”的定语词组,放置于被修饰词之前。此类方法一般叫前置限定的合成翻译法,即把英语的后置定语译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前。 例(1)We were most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even those patients who were not told of their seriou s ill were quite aware of its potential outcome. 解析:此句中有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those patients”,我们要用合成翻译法把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变成一个前置性定语来修饰“patients”。所以此句话可译为: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即使那些没有被告知严重病情的病人,对其疾病的潜在后果也是非常清楚的。 例(2)Even a skilled writer probably could not describe all the features that make one face different fr om another. 解析:此句中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features”,考生只要用合成翻译法把该定语从句变成一个前置性定语,此句就不难翻译为:即使是老道的作家也很可能不能完全描述出决定人的面孔各不相同的所有特征。 但是,当定语从句较它时,如果翻译成位置的定语,就会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在此种情况下,往往把该定语从句用转换法把翻译成并列的分句或作插入语,放在原来它所修饰词后面。 例(1)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in the p ast, 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解析:此句中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较它,我们可以用转换法把它译成并列分词。译文为:他们正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所珍爱的,在过去,许多中国人曾为它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例(2)Even a skilled writer probably could not describe all the features that make one face different fr om another. 解析:此句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也较它。如果考生不能精炼地表达出that后面内容而又把它放在“featur es”前,就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此时,考生可用转换法把该从句变成一并列分句。译文为:即使是最老道的作家也很可能描述出全部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出各人面孔的不同。

新编英语教程5(1-12)课文翻译

Unit 1 恰到好处 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语言也是如此。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他会一直思考,直至找到那个能准确表达他的意思的词。 法国人有一个很贴切的短语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le mot juste”, 恰到好处的词。有很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作家的名人轶事,比如福楼拜常花几天的时间力求使一两个句子在表达上准确无误。在浩瀚的词海中,词与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要找到能恰如其分表达我们意思的词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相当大的词汇量的问题,还需要人们绞尽脑汁,要观察敏锐。选词是认识过程的一个步骤,也是详细描述我们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使自己以及听众和读者深刻理解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在我思想未成文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这听起来似乎很离谱,但它确实很有道理。 寻找恰如其分的词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了那个词,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辛劳得到了回报。准确地用语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们描述的事物。例如,当有人问你:“某某是怎么样的人?”你回答说:“恩,我想他是个不错的家伙,但他非常……”接着你犹豫了,试图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来说明他到底讨厌在哪里。当你找到一个恰当的短语的时候,你发觉自己对他的看法更清楚,也更精确了。 一些英语词汇词根相同而意义却截然不同。例如human 和humane,二者的词根相同,词义也相关,但用法完全不同。“ human action (人类行为)”和“humane action ( 人道行为)”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能说“人道权力宣言”,而是说“人权宣言”。有一种屠杀工具叫“humane killer ( 麻醉屠宰机),而不是human killer ( 杀人机器)。 语言中的坏手艺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人邀请一名学生去吃饭,他写信给予回复。请看他的信是这样结尾的:“我将很高兴赴约并满怀不安(anxiety )期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Anxiety” 含有烦恼和恐惧的意味。作者想表达的很可能是一种翘首期盼的心情。“Anxiety” 跟热切期盼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这个场合是不能等同的。 乌干达一政党领袖给新闻界的一封信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让我们打破这自私、投机、怯懦和无知充斥的乌干达,代之以真理,刚毅,坚定和奇异的精神。 这一激动人心的呼吁被最后一个词“奇异(singularity)” 的误用破坏掉了。我猜想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思想的专一,即抱定一个信念永不改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被次要的目的干扰。而singularity 指的是古怪,特性,是将一个人从众多人中区分出来的那种东西。 即使没有出现词语误用,这词仍可能不是符合作者意图的恰如其分的词。一名记者在一篇有关圣诞节的社论中这样引出狄更斯的话: 任何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已经被禁锢(imprisoned )在这句话中……“Imprisonment” 暗示着强迫,威逼,这么一来似乎意思是有悖其初衷的。用“包含(contained )”或“归结(summed up )”就要好些。“概括(epitomized)”也行,尽管听起来有点僵硬。稍微再用点心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mot juste (恰倒好处的词) ”,那就是“distilled”.它比包含和归结语气更强。“Distillation (提炼)”意味得到本质(essence)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个句子修改为: 所有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的精华都被提炼到这句话之中。

高考英语复习宾语从句翻译

宾语从句翻译 1. 用that, what, how, when, which, why, whether, if 等引起的宾语从句,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一般不需要改变它在原句中的顺序。 I told him that because of the last condition, I’d have to turn it down。 我告诉他,由于那最后一个条件,我只得谢绝。 Can you hear what I say? 你听得到我所讲的吗? I don’t know that he s wam across the river。 我不知道他游过了那条河。 I don’t know how he swam across the river。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游过那条河的。 He has informed me when they are to discuss my proposal。 他已经通知我他们将在什么时候谈论我的建议。 有时可加“说”字,再接下去翻译译英语原文宾语从句的内容。 Smith replied that he was sorry。 斯密斯回答说,他感到遗憾。 He would remind people again that it was decided not only by himself but by lots of others。 他再三提醒大家说,决定这件事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其他许多人。 2、用it作形式宾语的句子,在翻译的时候,that所引导的宾语从句一般可按英语原文顺序翻译;it有时候可以不用翻译。 I made it clear to them that they must hand in their papers before 10 o’clock in the morning。 我向他们讲清楚了的,他们必须在上午十时前交卷。(it没有翻译) I heard it said that he had gone abroad。

张九龄的感遇

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 胡越方杳杳,宛在云溶溶。 可以荐嘉客。 今我游冥冥。 感遇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 感遇但欲附高鸟!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感遇十二首(其五)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其九)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其十)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其二)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其八)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感遇十二首(其四)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其六)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其一)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感遇十二首(其三)幽人归独卧,此木岂无阴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前言】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 ①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②荐:进奉意。 ③树:种植意。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鉴赏】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

宾语从句大全

宾语从句 第一部分:宾语梗要 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当然,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充当,称之为宾语从句;英语的及物动词后必须有宾语;除及物动词有宾语之外,英语介词后面也要有宾语;某些形容词如 worth,careful等后也可有宾语;宾语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分。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这两个宾语统称为"双宾语"。 一不同词类作宾语 1. 名词作宾语 She is playing the piano now. 2. 代词作宾语 We all like him. She doesn't know me. 3. 数词作宾语 Give me four. 4. the+形容词/v-ed/v-ing结构作宾语。 1) The young should respect the old . 2) They went to help the dying and the wounded. 3) They are searching for the lost . 二.非谓语类作宾语 1.不定式作宾语 We all like to go to school. 注意: I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 2.动名词作宾语 The boss hates workers’complaining. 三.从句类作宾语 I think he is right.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I asked whether there are any chemist's shops in this street. Give him whatever he needs. We can rely on whomever we can trust. She will give whoever needs help a warm support. 四.两种特殊带宾语的结构 1.一些形容词可有宾语 常用的情感形容词有:sure, afraid ,glad ,pleased ,happy ,worried ,sad ,sorry 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2.介宾结构 Are they listening to the professor? Are they satisfied with us? He passed the exam by cheating. 五.it用作形式宾语(基本用法) I think it no need talking about it with them. He makes it a rule never to borrow money. Did you make it clear why she didn't come? I think it very strange that he goes out walking almost every night. She won’t like it if you arrive late. 六.双宾语 有些及物动词可接两个宾语(双宾语),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 1. 常用句型为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Give me a cup of tea, please. You don’t need to show him how to do it. He has told me where they lives. 2. 下面几种情况,通常要用介词to或for引起的短语: 1). 当直接宾语是人称代词(it/them)时。如: The watch is Li Lei's. Please give it to him.。 2). 当强调间接宾语时。如: Mother cooks breakfast for us every day. 3). 当间接宾语比直接宾语长时。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