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基因诊断技术,常用于产

前诊断中检测染色体异常,特别是常见的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爱德华兹综合征和帕塔综合征。以下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FISH技术的专家共识:

1. FISH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染色体异常诊断结果,对于怀疑胎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的孕妇进行快速筛查非常适用。

2. FISH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染色体分析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它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可检测到低于5%的减数分裂异常。

3. FISH技术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探针来检测染色体上的特定

基因或DNA序列,对染色体重排、微缺失和微重复等非整倍

体异常进行检测。

4. FISH技术与其他产前诊断技术(如羊水穿刺和绒毛活检)

相比,具有较低的侵入性,不会对胎儿产生明显的损害风险。

5. FISH技术的主要局限性是只能同时检测一小部分染色体异常,无法全面覆盖所有染色体异常。因此,对于初步筛查结果异常的孕妇,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常规染色体分析。

6. FISH技术的检测结果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进行解读和分析。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高质量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技术的支持。

综上所述,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然而,该技术的有限应用范围和结果的解读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需要在临床中慎重使用。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 姜淑芳;卢彦平;付玉荣;汪淑娟;张立文;李亚里;高志英 【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技术策略。方法2010年4月-2012年8月来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常规穿刺采集羊水或脐带血样本,同时采用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产前诊断结果。结果染色 体核型分析报告时间平均为4~5周,494例羊水或脐血样本中有2例分析失败; 总染色体异常为8.74%(43/492);数目异常占异常总数的81.40%(35/43),结构 异常占18.60%(8/43)。在数目异常中,21三体占74.29%(26/35),18三体 17.14%(6/35),性染色体数目异常8.57%(3/35)。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报告时间 平均为72~96 h;染色体数目异常为7.09%(35/494),21三体占数目异常的 74.29%(26/35),18三体17.14%(6/35),性染色体数目异常8.57%(3/35),对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分析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FISH未能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针对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单体或三体),FISH可直接进行产前诊断;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较全面了解染色体 畸形的产前诊断技术策略。%Objective To study the techniques for prenatal diagnosis of abnormal chromosomes. Methods Amniotic fluid or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pregnant women who visited our department from April 2010 to August 2012. Their prenatal abnormal chromosomes were diagnos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routine chromosome karyotyping,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of chromosome karyotype analysis was 4-5 weeks. Of the 492 amniotic fluid or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that were analyzed, 2

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

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方法该课题挑 选的78例孕妇均来自于本院产科,均需接受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将荧光原位杂 交技术应用在其中36例羊水样本中,直接检测间期核细胞的13、18、X和Y等染色体数量。结果针对本实验78例羊水样本来说,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有70例,诊断成功率为 89.74%,其中有6(8.57%)例诊断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报告时间均值为(23.49±5.11)天; 针对36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样本而言,其诊断成功率为100%,有3(8.33%)例存在 染色体核型异常,即1例数量异常、2例结构异常,报告时间均值(2.75±4.14)天。结论在 产前诊断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成功率,缩短报告的时间, 若孕妇存在特殊情况时,仅单纯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则极易出现漏诊事件,故需要将荧 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使用。 【关键词】产前诊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 产前诊断是保证母婴生命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 型分析,前者指的是应用同源互补染色体和具有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特异性结合,经荧光显 微镜定性分析羊水间期细胞DNA的技术,具有便捷、省时、特异性强等特点,而后者是胎儿 染色体异常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检验周期长、速度慢、易受时间约束等缺陷[1]。该实验选 取78例产科孕妇,分析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具体内容 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该课题挑选的78例孕妇均来自于本院产科,所有孕妇均需接受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在其中36例羊水样本中,孕妇年龄21—45岁,均值 (31.56±5.74)岁。所有孕妇在诊断指征、孕周等临床资料上无异(P>0.05)。 1.2方法 1.2.1羊膜腔穿刺 在超声引导和定位条件下,通过腹壁实行羊膜腔穿刺技术,抽取20—24ml羊水,并将其保 存在无菌玻璃试管内。 1.2.2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提取16—20ml羊水进行离心操作10分钟,离心速度为每分钟800g,离心完成后去除上层清液,将其沉渣制作成细胞悬液,之后放置在羊水细胞培养基内,并放入27℃的二氧化碳培养 箱内进行培养,等到第六天需更换培养液,密切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羊水细胞实现贴壁快 速生长后,且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多个克隆细胞,则可以进行常规制片,当G带显色,其核 型技术≥30个分裂相时,需分析5个核型,若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异常嵌合型或核型,则计数 需≥50个分裂相[2]。 1.2.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①样本玻片制作:提取羊水2—5ml,严格按照每分钟2000r速度进行离心操作10分钟,离 心后清除上层清液并制作成细胞悬液,预留0.2ml沉淀,之后将预温的5ml氯化钾溶液 (0.075mol/L)放置离心管内,并在37℃水浴内进行30分钟的低渗,然后离心10分钟清除 上层清液,将冰醋酸与甲醇按照1:3配制而成的固定液添加到沉淀中完成10分钟预固定,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Fish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分子水平的产前诊断技术,通过对胎儿游离DNA进行分析,可以提供准确的产前诊断结果。它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将介绍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原理、优势和应用。 Fish技术全称为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来检测胎儿基因异常的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以及某些单基因病的突变等。 Fish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探针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通过荧光信号的检测来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在产前诊断中,可以使用特定的探针来检测胎儿染色体是否正常。例如,可以使用染色体17上的探针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染色体17的异常。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不需要对胎儿进行穿刺或取样,减少了对胎儿的伤害。其次,Fish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以检测到非常小的基因变异。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提高了产前诊断的效率。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用于筛查染

色体数目异常。例如,通过Fish技术可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21、18和13三条染色体的三体综合征。其次,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例如,可以使用Fish技术来检测是否存在染色体倒位、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重复等异常。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某些单基因病的突变。例如,可以使用Fish技术来检测胎儿是否携带囊性纤维化基因突变。 除了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它可以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中。通过Fish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测预后。此外,Fish 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Fish技术是一种在产前诊断中应用广泛的技术,通过对胎儿DNA的分析,可以提供准确的产前诊断结果。它具有非侵入性、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的优势,并且可以用于筛查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某些单基因病的突变。除了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Fish技术还可以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以及人类基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目前,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仍然是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技术具有细胞培养耗时长、分辨率低以及耗费人力的局限性。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内的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引入虽然具有快速及特异性高的优点,但还不能做到对染色体组的全局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又被称为“分子核型分析”,能够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扫描,可检测染色体不平衡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尤其是对于检测染色体组微小缺失、重复等不平衡性重排具有突出优势。根据芯片设计与检测原理的不同,CMA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前者需要将待测样本DNA与正常对照样本DNA分别标记、进行竞争性杂交后获得定量的拷贝数检测结果,而后者则只需将待测样本DNA与一整套正常基因组对照资料进行对比即可获得诊断结果。通过aCGH技术能够很好地检出CNV,而SNP array除了能够检出CNV外,还能够检测出大多数的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v,UPD)和三倍体,并且可以检测到一定水平的嵌合体。而设计涵盖CNV+SNP检测探针的芯片,可同时具有CNV和SNP芯片的特点”。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国产探针(CSP18 /CSPX/CSPY探针组和 GLP13 /G LP21探针组 ) 对 50例羊水中的细胞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胎儿13、18、21、X和Y染色体的数目有无异常,同时与50例羊水染色体培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 50例羊水的FISH均检测成功,与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相比较, 准确率为100%。但部分F I S H检测结果中出现少量带有异常杂交信号的核。结论 F I S H技术相比羊水培养具有时间周期短,准确率高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并不能完全取代羊水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作用。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羊水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technology in prenataldiagnosis. Methods Applying national probe (probe group CSP18 /CSPX/CSPY and probegroup GLP13 /GLP21)to detect fifty amniotic fluid cells, then deciding whether the numbers of chromosomal 13,18,21,X,Y are normal,and comparing with consequence of fifty amniotic fluid cell culture. Results According to experiment flow-sheetstrictly, fift FISH detects are successful, and its accuracy rate is 100% compared with consequence of fifty amnioticfluid chromosomal karyotype analysis. But part of FISH detects appeared few hybridization signal. ConclusionFISH technology has a few features including short time cycle and high accuracy rate compared with amniotic fluidculture. Although FISH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t cant’t totally displace effect of mniotic fluid culture inprenatal diagnosis. 【Key words】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enatal diagnosis amniotic fluid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多年来,人口数量得到了显著控制,目前的计生工作重点已经从单纯的控制人口数量转变到提高人口素质。产前诊断作为出生缺陷干预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针对胎儿的产前诊断主要采用羊水培养观察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结构的异常,这种方法能够准确诊断胎儿的染色体病,但此类方法技术含量高,得到诊断结果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临床要求更便捷、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技术不仅可用于中期分裂相,还可在间期细胞显示杂交信号,因此,可以用于未培养的细胞,能很快得出诊断结果[1-3]。本文介绍了F I S 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和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唐氏筛查高危孕妇50例,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2.04岁;孕周14-20周,平均孕周18.4周。全部为唐氏筛查检测高危。高龄(≥35岁)孕妇12例。孕中期妇女先进行唐氏综合症筛查实验,筛查高危结果的孕妇建议进行羊水采集平行作羊水细胞培养和F I S H检测。用22号腰穿针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30ml分成两份,10ml用于FISH检测,20ml用于羊水染色体培养[4]。 1.2 所用仪器、试剂 所用仪器包括奥林巴斯BX51型荧光显微镜,FISH图像分析系统,37℃二氧化碳培养箱等。试剂为国产荧光原位杂交探针试剂盒由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FISH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工具,特别是对一些染色体数目异常和复杂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架起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之间的桥梁。本文主要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探针制备和临床应用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FISH;荧光原位杂交;临床应用;产前诊断;肿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SUN Jingjing,YAN Shouq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 Abstract:FISH is a powerful molecular cytogenetic technique which allows rapid detection ofnumerical and plex chromosome aberrations on interphase cells and metaphase spreads, bridging the gapbetween conventional chromosome banding analysis and molecular genetic DNA studies. This review gives a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FISH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in clinic genetic diagnostics. Key words: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enatal diagnosis; Tumor DN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应用非放射性荧光物质依靠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序列位置的方法[1]。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灵敏度高以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基因定位、基因作图、基因扩增,产前诊断及哺乳动物染色体进化研究等领域。 1 FISH技术的产生 1969年Gall和Pardu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检测细胞制片上非洲爪蟾细胞 核内的rDNA获得成功之后,Pardue等同年又以小鼠卫星DNA为模板,利用体外合成的含3H 的RNA为探针成功地与中期染色体标本进行了原位杂交,从而开创了RNA-DNA的同位素原位杂交技术[2],但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74年Evans第一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基因定位的准确性。1981年,Langer等首次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探针(bio-dUTP)成功地进行了染色体原位杂交,建立了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Nonisotopic in situ hybridization),至此,以荧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制片上进行基因原位杂交的技术建立起来。1985年这项技术被引进到植物。1986年,Cremer与Licher等分别证实了荧光原位杂交技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生物学研究中,了解基因表达情况是至关重要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技术,能够直接观察到特定DNA序列的位置和数量,从而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本文将介绍FISH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该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前景。 一、FISH技术原理 FISH技术是一种基于亲和原理的细胞学技术,它利用荧光标记探针与特定DNA序列的互补配对,使其在细胞核中特异性结合。探针可以是DNA分子或RNA分子,它们被标记上荧光染料,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探针的结合位置和数量。 FISH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探针标记、探针杂交、洗涤和显微镜观察。样品制备包括细胞培养、细胞固定和染色。探针标记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标记方法实现。直接标记方法是将荧光染料直接连接到DNA或RNA分子上,而间接标记方法是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来识别已标记的DNA或RNA分子。探针杂交是将标记的探针与细胞核DNA或RNA进行互补配对,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洗涤步骤可以去除未结合的探针,从而提高探针的特异性。显微镜观察则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确定探针的结合位置和数量。 二、FISH技术应用 FISH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基因组结构研究 FISH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和变异。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探针标记染色体的不同区域,从而确定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基因组的缺失、重复和重排等变异。 2. 基因表达研究 FISH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表达。例如,可以使用探针标记mRNA 分子,从而确定m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数量。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转录和剪接等过程。 3. 染色体分析 FISH技术可以用于染色体分析。例如,可以使用探针标记人类性染色体的不同区域,从而确定性染色体的性别和结构。此外,FISH 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重排、易位和缺失等。 4. 细胞分子遗传学 FISH技术可以用于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例如,可以使用探针标记细胞质DNA或RNA,从而确定细胞质的分布和数量。此外,FISH 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组的进化和物种间的关系。 三、FISH技术未来发展 FISH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FISH技术只能观察到标记的探针,不能对其他未标记的分子进行研究。此外,FISH技术还需要高成本的设备和复杂的实验操作。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FISH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FISH技术将更加自动化和高通量,可以同时观察多个分子的位置和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基于核酸互补配对原理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标记的探针与待测样品中的特定序列发生互补配对,从而实现对特定基因或染色体的定位和检测。这项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因此在产前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是利用互补配对原则,即DNA的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特异性的探针。探针一般是由DNA片段或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链构成,其中的核酸序列与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序列互补配对。探针的核酸链上标记有荧光染料,通过荧光信号可以检测到探针的靶向结合。 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中,首先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固定处理,使DNA在细胞或组织中得以保持原有的空间结构。然后,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待测样品进行孵育,在适当的温度下让它们发生互补配对反应。随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探针是否与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序列结合,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前诊断是指在胚胎发育早期对胚胎进行检测,以确定胚胎是否存在异常基因或

染色体异常。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包括羊水穿刺、脐带血采样等,但这些方法对胚胎有一定的损伤风险。相比之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无创伤、准确、快速等优势。 在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染色体异常的检测。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21上三个同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所导致的一种遗传病。通过使用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染色体21上的特定序列发生互补配对,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21的异常数量和结构,从而诊断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还可用于检测其他染色体异常,如父源性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等。通过选择特定的探针,可以针对不同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检测和分析。 除了染色体异常的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许多遗传病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通过使用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突变基因序列发生互补配对,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突变基因的存在与否。这为产前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无创伤的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前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实现对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无创伤的胚胎筛查方法,有效降低了产前诊断的风险,为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应用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应用分析 刘宇仁 【摘要】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在快速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接受产前诊断的1500例孕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羊水间 期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结果:1500例孕妇中27例胎儿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6例为18‐三体综合征;2例为13‐三体综合征;1例为45,XO(特纳综合征);1例47,XXY ;1例47,XYY ;共检查出38例胎儿染色体数目的异常。结论: 在产前快速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价值。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13 【总页数】3页(P1791-1793)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羊膜穿刺 【作者】刘宇仁 【作者单位】湖南省醴陵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室 41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新生儿中染色体出现异常的发生率近似为0.83%,其中大约一半新生儿因遗传物

质总量变化而引起生长发育缓慢、智力下降、性发育异常以及畸形等临床表现[1]。近些年来国内通常采用血清学三联检查为诊断染色体异常的手段,与孕妇年龄及胎龄等标准结合筛选高危个例并给予产前诊断[2]。Klinger等学者[3]在1992年初次使用FISH技术直接检验未培养过的羊水细胞,产前诊断的时间显 著缩短。目前由于FISH操作技术的简便性及稳定的性质逐渐引起广泛重视。本组研究采用FISH探针试剂盒快速检验1500例羊水标本的X、Y、21、18、13等5条染色体的数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接受产前诊断的 1500例孕妇,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0±1.8)岁,胎龄18~30周,平均胎龄(25±1.4)周。所有孕妇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进行检测的孕妇产前全部 经唐氏筛查后概况:1500例产妇中,625例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占41.67%;272例为21-三体综合征并高龄产妇,占18.33%;16例为18-三体综合征并 高危产妇,占1.07%;4例为18-三体综合征高危且高龄病患,占0.27%;5例21-三体综合征并18-三体综合征且均为高危者,占0.33%,其他(胎儿多出现畸形、近亲婚姻、分娩过21-三体综合征胎儿、夫妻两方染色体均异常、分娩过18-三体综合征胎儿)46例,占3.07%。 1.2 方法 1.2.1 穿刺羊膜:经彩色B超定位和指引,皮肤予消毒,于腹壁迅速进针,抽吸 10ml羊水,存放于15ml无菌离心管内。 1.2.2 FISH检测:主要的设备和试剂见表1。 (1)FISH 探针:A组探针:GLP21(红色)探针为21q22区特异性探针; GLP13(绿色)探针为13q14区特异性探针。B组探针:CSPY(红色)探针为Y 型染色体上着丝粒探针;CSPX探针为X型染色体上着丝粒探针,CSP探针为18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钱文丹陈波利 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25期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的杂交体。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1]。与其他杂交技术进行综合比较发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具有一些优势:循环周期短,稳定性高,非常安全;分辨率高,为3~20 Mb;探针能较长时间保存;多色标记,简单直观;在荧光显微镜下在同一切片上同时观察几种DNA探针的定位,直接得到其相对序列和位置,从而大大加速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定位的研究。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要点 FISH 选用的标本可以是分裂期细胞染色体,也可以是间期细胞。生物素、地高辛、Dinitrophenyl(DNP)、AminoacetylFluorine(AAF)等均可用于探针标记。近年来,大片段的DNA探针(100~400 kb)已被研制出来,由于控针较长,故可将荧光物质直接标记在核苷酸上,使杂交过程进一步简化,而且杂交信号更强。 荧光原位杂交可以通过CCD(电荷耦合器件)相机系统或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系统将摄取的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经过软件特殊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使用数码成像相机系统或CCD相机系统,灰度图像被拍摄几次并存储在计算机中,接下来通过一些人造色,软件系统接收获得的示例图像,经过软件的综合处理,最后以多色图像显示出来。此外,在G-带状染色体被75 酒精或甲醇褪色后,FISH可以更清楚地识别易位。 FISH 技术和RFLP(Restrict Fragment Lenth Polymorphysim)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染色体长短臂的结构变化以及染色体梳子或复制品的性质。FISH 和细胞免疫技术结合,可以同时用多种颜色反应检测不同的核苷酸链和蛋白质[2]。在基因图谱绘制中,FISH 和连锁图谱结合起来,可以准确确定具有高多态性的基因位点。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起源于1969 年,自1990 年以来,FISH 在方法上形成了从一种颜色到多种颜色、从中期染色体FISH 到粗线染色体FISH 再到纤维-FISH 的发展趋势,灵敏度及分辨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3.1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M”分别代表“Multicolor”“Multiplex”和“Multitar get”3 种类型。M-FISH 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单个FISH 实验中进行多个繁琐的FISH实验和多个不同基因的定位。以下5 种方法是基于多色彩FISH 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染色体描绘、比较基因组杂交、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交叉核素色带分析及多彩色原位启动标记[3]。 3.2 DNA 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NA fiber-FISH)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通过探针与目标序列的高度特异性杂交反应,可对染色体结构、基因组定位、基因表达等进行研究的技术。本文将从荧光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利用DNA或RNA探针与靶标DNA或RNA的互补碱基序列结合,通过荧光信号的发射来定位和检测特定的基因序列。其原理基于核酸的互补配对,探针与目标序列的杂交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探针上连接的荧光染料在激发光的作用下发出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二、操作步骤 1. 样本制备:细胞或组织样本的制备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关键步骤,需要对样本进行固定、裂解、脱水等处理,以保持目标序列的结构稳定和可见性。 2. 探针标记:将选择的DNA或RNA探针标记上荧光物质,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素、荧光素同工酶、荧光素酶等。标记方法可以通过化学标记或PCR法进行。 3. 杂交反应:将标记好的探针与样本中的目标序列进行杂交反应,

反应条件包括温度、盐浓度、杂交缓冲液等,需根据探针的性质进行优化。 4. 洗涤:通过洗涤去除未与目标序列结合的探针,以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 5. 显微镜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和荧光滤镜组合,可以检测到目标序列的位置和数量。 三、应用领域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遗传学、肿瘤学、生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染色体结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插入、倒位等,对于染色体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因组定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用于定位和标记基因组上的特定序列,帮助研究者确定基因组的物理位置和顺序。 3. 基因表达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基因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基因的空间和时间表达模式。 4. 临床诊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异常、融合基因等,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5. 遗传疾病筛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的关联,对于遗传疾病的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广泛应

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先进的技术,用于定位和定义特定的基因位点。它有助于调查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模式,甚至是单基因置换或基因融合研究。它具有高度敏感和特异性,能够在形态上检测、定位和定义特定的基因位点。 FISH研究技术属于细胞遗传学技术,常被用于定位和定义特定的基因位点。FISH研究技术一般包括一系列步骤,通常以DNA标记物作为对象。此外,染色质偏移和荧光免疫还可以用于定位细胞中特定的DNA段。 FISH研究技术的原理可形象比喻为象棋游戏。在象棋游戏中,每一个棋子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可以用来表示基因的位置。标准的FISH实验包括以下步骤:将一种荧光染料结合到单链DNA探针核酸上,并对染色体组织进行染色;将另一种荧光染料结合到另一链的探针核酸上;在双链探针核酸荧光染料表达后,可以根据位置定位和定义特定的基因位点。 FISH研究技术有很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定位特定的基因位点/结构,只需要少量样本就可以进行研究,对染色体的比较和比较也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进行荧光定量和定位分析,研究细胞生物学和病理生物学,还可以为染色体病理学研究所需的明确定位提供资源。 然而,虽然FISH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仍有一些限制。首先,FISH技术非常耗时,实验设计和技术操作都非常复杂,很难

实验一次性获得可靠结果。此外,它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FISH 技术只能够检测某些细胞和分子,不能用于复杂的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 最后,虽然FISH技术在基因结构和表达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它仍然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功效,同时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为用FISH技术研究基因组显著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FISH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定位和定义特定的基因位点,与基因结构和表达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高度敏感和特异性,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准确地研究基因。不仅如此,它还能够检测基因差异,有助于精准分析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模式,为生物学、医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实验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FISH 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由于DNA 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与传统的放射性标记原位杂交相比,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因此在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杂交所用的探针大致可以分类三类:1)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例如α卫星、卫星III 类的探针,其杂交靶位常大于1Mb ,不含散在重复序列,与靶位结合紧密,杂交信号强,易于检测;2)全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特异性探针,其由一条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一区段上极端不同的核苷酸片段所组成,可由克隆到噬菌体和质粒中的染色体特异大片段获得;3)特异性位置探针,由一个或几个克隆序列组成。 探针的荧光素标记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标记的方法。间接标记是采用生物素标记DNA 探针,杂交之后用藕联有荧光素亲和素或者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利用亲和素-生物素-荧光素复合物,将荧光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可以检测500bp 的片段。而直接标记法是将荧光素直接与探针核苷酸或磷酸戊糖骨架共价结合,或在缺口平移法标记探针时将荧光素核苷三磷酸掺入。直接标记法在检测时步骤简单,但由于不能进行信号放大,因此灵敏度不如间接标记的方法。 实验用具及材料 相关溶液的配制 1)20×SSC :175.3g NaCl ,88.2g 柠檬酸钠,加水至1000mL (用10mol/L NaOH 调pH 至7.0)。 2)去离子甲酰胺(DF ):将10g 混合床离子交换树脂加入100mL 甲酰胺中。电磁搅拌30min ,用Whatman l 号滤纸滤。 3)体积分数70%甲酰胺/2×SSC :35mL 甲酰胺,5mL 20×SSC ,10mL 水。 4)体积分数50%甲酰胺/2×SSC :100mL 甲酰胺,20mL 20×SSC ,80mL 水。 5)体积分数50%硫酸葡聚糖(DS ):65o C 水浴中融化,4o C 或-20o C 保存。 6)杂交液:8µL 体积分数25%DS ,20µL 20×SSC 混合。(或40µL 体积分数50%DS ,20µL 20×SSC ,40µL 材料及试剂 人的MyoD1(MYF3)基因探针 人外周血中期染色体细胞标本 指甲油 甲酰胺 氯化钠 柠檬酸钠 氢氧化钠 吐温20 用具 恒温水浴锅 培养箱 染色缸 载玻片 Nikon E-400荧光显微镜 盖玻片 封口膜 200µL 移液器 暗盒

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与规范

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与规范 细胞遗传学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前诊断手段,也是诊断染色体疾病的金标准。 作者:龙志高邢恩鸿王玉琢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产前诊断是在遗传咨询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医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医学影像学、免疫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技术,对胚胎和胎儿的直接检测或通过对母体的检查,预测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状况,诊断胎儿是否有遗传缺陷及先天畸形,并提出医学建议,是预防出生缺陷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其中细胞遗传学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前诊断手段,也是诊断染色体疾病的金标准。本文对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的应用及技术规范做一介绍。 1、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技术与各类显带技术的应用 1.1 非显带染色体技术 非显带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非显带技术染色后的染色体呈均匀着色,其主要的特征为着丝粒的位置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发现整倍体和部分非整倍体性核型,如21-三体综合征、Ph染色体等。但由于缺乏显带技术,无法精确辨认某一染色体的异常,只是在1960年Denver会议上依据染色体大小将其分为7组(A~G),并于1967年进一步修正,命名了染色体的臂、易位和其他异常。进入70年代,随着方法学上的进展,尤其是G、Q及R显带技术的应用,许多染色体的数目及结构异常才得以精确地辨认。

1.2 各类显带染色体技术 非显带的标本上虽然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识别1、2、3、16、17和18号,有时还可以识别Y染色体,但不能鉴别其他大多数染色体。1970年Caspersson等首次报道用喹吖因对人染色体进行染色,可在各号染色体上显示出宽窄和位置不同带纹,在随后几年中,细胞遗传学工作者以不同的染色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各种显带方法和名称,如Q、G、R、C、T及N显带法等。 1.2.1 G显带技术 G显带是最常用的,染色体经胰蛋白酶处理后,用一种能结合DNA的化学染料Giemsa染色,使染色体呈深浅不同的带型,人类的24种染色体可显示出各自特异的带纹。 1.2.2 G-11显带技术 G-11显带是一种特异性显示9号染色体次缢痕的显带方法,一般用于9号染色体次缢痕多态性分析、家系调查、亲子鉴定等研究以及9号染色体倒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1.2.3 R显带技术 R显带与G显带相反,染色体经热盐处理,使富含AT的DNA变性,用Giemsa染色,则可显示与G带正好相反的带纹,即G显带的深带变为浅带,浅带染成深带。当G显带显示的染色体两臂末端为浅带时,如果两臂末端发生缺失等异常,一般难以发现和识别,而R带正好能将此处显示出易于识别的深带。所以,R显带技术有利于检测染色体的末端缺失、重排等。

用荧光原位杂交从母血中检测胎儿细胞

用荧光原位杂交从母血中检测胎儿细胞 【摘要】目的从母血中分离胎儿细胞并确定其来自胎儿。方法 从孕早、中期各20名、分娩后15名的母血中富集并分离有核细胞。用Y特异性探针(PY3.4)行荧光原位杂交,从中识别胎儿细胞。结果孕早、中期孕妇各怀15名男胎。阳性细胞比例是1∶6528.0及1∶2783.8。与同期10名女胎阳 性细胞相比,差别有高度显著性。分娩1周内的3名,阳性率与孕中期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分娩3个月后的阳性率与同期10名女胎相比,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提示在妊娠50天就可以从母血中检测到胎儿细胞,并随孕期的进展而数量增加。分娩1周后母血中仍有胎儿细胞存在,分娩3个月后母血中未能检测到胎儿细胞。 【关键词】产前诊断;胎儿有核细胞;荧光原位杂交 Detection of fetal cells in maternal bloo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GU Shiyang ZHANG Ying REN Chenchun ZHANG Xiulin SHI Kezhu JIANG Hong GUAN Shuqin LI Y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solate fetal nucleated cells from maternal blood and determine its fetal origin. Methods Enrichment and isolation of nucleated cells in maternal blood from 20 samples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20 samples in the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and 15 samples after deliver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Y specific probe PY3.4 to identify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开展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细胞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技术迎来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为使该项技术更加规范且有效地实施,经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和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专家讨论,结合国际发展动态和国内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达成以下临床和实验室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 PGD/PGS的临床流程与质控 1 适应证和禁忌证 1.1 PGD的适应证 1.1.1 染色体异常 夫妇任一方或双方携带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倒位、复杂易位、致病性微缺失或微重复等。

1.1.2 单基因遗传病 具有生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 连锁显性遗传、Y连锁遗传等遗传病子代高风险的夫妇,且家族中的致病基因突变诊断明确或致病基因连锁标记明确。 1.1.3 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严重疾病 夫妇任一方或双方携带有严重疾病的遗传易感基因的致病突变,如遗传性乳腺癌的BRCA1、BRCA2致病突变。 1.1.4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 曾生育过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的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夫妇,可以通过PGD选择生育一个和先前患儿HLA配型相同的同胞,通过从新生儿脐带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救治患病同胞。 1.2 PGS的适应证 近期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PGS 2.0版)的研究和发展,对PGS的临床意义提出了新的质疑,包括不同程度和部位胚胎染色体异常嵌合型的存在、临床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对移植胚胎的选择和放弃的标准、PGS的活产率计算方式及其应用价值等,提示PGS的循证证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其指征也面临修正和更新。目前PGS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