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一、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实验地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下水位高低,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前茬产量水平等。

实验地的管理水平:土壤耕作情况,施肥情况(肥料种类,数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中耕除草培土次数、深度,灌水次数、时间、灌水量等。

二、马铃薯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2)出苗期小区出苗率达50%的日期。开始出苗后隔天调查。

(3)出苗率小区内出苗植株占播种穴数的百分数。现蕾期调查计数并记载。

(4)现蕾期50%植株现蕾的日期。开始现蕾后隔天调查

(5)开花期50%的植物开花的日期。开始开花后隔天调查。

(6)生理成熟期小区50%的叶子变黄的日期。在生长后期每周调查两次。

(7)收获期收获的日期。

(8)生育期出苗到收获或植物死亡的日期。

(9)成熟期出苗到薯块化成熟的天数。分极早熟(<60d)、早熟(60~75d)、中熟(75~105d)、晚熟(105~120d)和极晚熟(>120d)。

三、形态特征调查

(10)茎颜色绿、淡紫、红褐色、紫色、绿色带褐色、紫色网

纹、紫色、褐色带绿色网纹等。

(11)叶色浅绿、绿和深绿色。

(12)花繁茂性在现蕾期到盛花期记载。分为:无蕾、罗蕾、少花、中等和繁茂。

(13)花冠色盛花期在早上10时左右观察刚开放的花进行记载。分为:白色、淡红色、深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浅紫色、深紫色和黄色。

(14)结实性分为无、少、中等和多。

(15)株高土壤表面到主茎第一花序分支处的高度。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抽查20株测量株高,求平均值。

(16)主茎数从种薯或地下直接生长的茎数。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0株,记平均数。

四、农艺性状和收获数据调查

(17)收获面积每小区的收获面积

(18)收获株数每小区的收获植株数。

(19)单株薯块数平均单株结薯数

(20)薯块大小收获时调查。分为:大、中等和小

(21)薯块大小整齐度收获时调查。分为:不整齐,中等和整齐

(22)匍匐茎分为短(<3cm)中等(3~5cm)长(>5m)

(23)小区产量收获时称重

(24)亩产收获后计算

(25)商品薯产量收获时,薯块按大小分级后称重,>100g

(26)二次生长收获时调查,分为:无、少、中和多。

(27)薯形圆、扁圆、长圆、卵圆、长卵圆、椭圆和长椭圆

(28)皮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褐色、粉色、红色、紫红色、紫色、深紫色和其他。

(29)肉色白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红色、淡紫色、紫色和其他。

(30)薯皮类型光滑、粗糙、麻皮和重麻以及其他。

(31)芽眼深浅外突、浅、中、深和很深

(32)比重收获后一周内用水比重法测定。根据薯块大小取样5kg,分别称出空气中重和水中重,应用以下公式计算出比重:比重=空气中薯块鲜重/(空气中薯块鲜重-水中薯块重)

(33)裂薯收获时调查。分为:无、少、中和多

(34)空心收获后调查。取大薯块30个,调查后记百分数。

(35)块茎干物质含量根据比重查美尔凯尔表。

五、病害调查

发病率:发病病株百分数。

PVY、PV A、PVX、卷叶病毒:病毒指数=∑(病级株数×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每小区随机取20株,在开花后期调查。

环腐病:在幼苗、开花期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块茎在收获后随机取40个切开块茎脐部调查。

青枯病:整个生长过程中发病植株的百分率。

晚疫病、早疫病:小区最早出现病斑日期。首次发现后每周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六、病毒病害分级标准

花叶病毒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亿,叶片平展但或多或少的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

2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或稍低,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轻微皱缩,有时有坏死的病斑。

3级:病株矮化,全株分枝减少,叶片严重皱缩,有时有坏死的病斑。

4级:病株甚矮,无分枝,全株叶片严重皱缩,有的叶片坏死,下部叶片脱落,有早死现象。

卷叶病毒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顶部叶片微束、褪绿或仅下部覆叶由顶小叶开始,沿边缘向上翻卷成匙状,质脆易折。

2级:病株比健康株稍低,半数叶片呈匙状,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

3级:病株矮小,绝大多数叶片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

4级:病株极矮小,全株叶片严重卷成筒状,部分或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

环腐病

植物症状: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少部分叶片

2级:植株大部分或部分分枝萎蔫,叶脉间黄化,叶缘焦枯。

3级:全株萎蔫,黄化,死亡

块茎症状: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有明显的轻度感染,感病部分占维管束环1/4以下

2级:感病部分占维管束环1/4~3/4

3级:感病部分占维管束环3/4以上

晚疫病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叶片有个别病斑

2级:1/3叶片有病斑。

3级:1/3~1/2叶片上有病斑

4级:1/2叶片感病

七、气象和地理数据调查

(43)气温生长期间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

(44)降雨量生长期间降雨次数、降雨量分布

(45)初霜时间

(46)终霜时间

(47)纬度

(48)经度

(49)海拔高度

(50)其它试验地环境、土壤类型、酸碱性、前茬、施肥、管理措施、灌溉农药等。同时记载在生长期内发生的特殊事件:生长过程中异常农业生态变化和可能对试验和品种表现的影响;生长过程中异常事件发生影响试验的一致性,如脂力差异、洪涝、滑坡、机械和牲口的机构损害品种特异性状的表现等。

八、马铃薯群体生长动态的观测记载

一般在苗齐后调查每公顷基本苗数,反映群体发展的起点;叶面积系数和根系发达程度可根据试验要求灵活调查。群体的分布包括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布,垂直分布主要指叶层分布,包括叶片大小、角度、层次分布和植株高度等。群体的垂直分布常用大田切片法测定,即把一定面积上的(通常取1平方米)的植株自基部起,每10cm为1层,分别测定每层的茎、叶的干重或鲜重和叶面积。然后用图表示其结构。群体长相是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姿态、叶色、生长整齐度和封垄早晚等,可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观测记载。

九、马铃薯抗逆性的观测记载

十、耐非生物胁迫和生理缺陷

马铃薯的特征特性和品种

马铃薯的品种和特征 和定西独特的自然条件相结合,我们按照无公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主攻“新大坪”系列和“陇薯”系列两大产品,还引进了“夏啵蒂”等很多新品种。其中最能吸引商家眼球的是一种叫“黑金刚”的新品种马铃薯, 黑金刚是在黑美人的基础上新培育出的,个头与普通土豆差不多,外皮乌黑,切开里面呈紫黑色,主要原因是花青素含量很高。 马铃薯最新培育品种,株型开展,分枝较多,株高68厘米左右。茎和叶绿色,花淡白色,花冠淡紫色,雄蕊黄绿色,花粉不育。块茎扁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中浅。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产量表现一般亩产3200—3800公斤。

马铃薯用途 马铃薯鲜薯可供烧、煮、炸、炒,作粮食或蔬菜。世界各国也十分注重生产马铃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等。 马铃薯营养成份齐全,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营养价值高,马铃薯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更特别是它具有延缓衰老、减肥、美容护肤的效用。这个女士们听了肯定很感兴趣,那我就再详细说说吧。 延缓衰老 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泛酸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经常吃土豆的人身体健康,老得慢。 减肥 土豆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中,比较少见的同时含有大量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每148克土豆产生的热量仅为100卡路里,真正的淀粉含量不到2%,而且不含脂肪,能有效控制人们日常饮食中脂肪总量的摄入。 吃土豆不必担心脂肪过剩,因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充饥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每天多吃土豆,可以减少脂肪摄入,可以让身体把多余脂肪渐渐代谢掉,消除你的心腹之患。 美容护肤 土豆有很好的呵护肌肤、保养容颜的功效。新鲜土豆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显著。人的皮肤容易在炎热的夏日被晒伤、晒黑,土豆汁对清除色斑效果明显,并且没有副作用。 土豆对眼周皮肤也有显着的美颜效果。将熟土豆切片,贴

马铃薯品种及生长特性

马铃薯的种类及特性 2009-12-1 13:55: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概述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每年大约有6000 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却每年需花l 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表l 列举了我国马铃薯每年的生产概况。表 2 列举了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 的贸易概况(1999) 。 二、生物学特性 1、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 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 条根,长20 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 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 厘米,一般不超过70 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 米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 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 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 天左右。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茎上有棱3-4 条,棱角突出呈翼状。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 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枝条。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剪秧扒豆、育苗掰芽、剪枝扦

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标准 编制说明-内蒙古

《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05年以来,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马铃薯综合育种技术和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马铃薯适宜品种选育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彩色马铃薯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产量和花青素含量性状QTL定位”、内蒙古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农业成果推广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马铃薯优质多抗适应性强新品种培育”、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马铃薯有限补灌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项目,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示范推广。课题组根据项目需要,同时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征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函要求,内蒙古农业大学申报了《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负责起草工作。 参与本标准起草工作的主要单位和人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于卓、马艳红、于肖夏、张明飞、杨东升、李景伟、李佳奇、吴国芳。 二、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意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茄属一年生、多倍性草本植物,既可利用浆果内的种子(实生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也可借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其生育期限短、营养丰富,是一种粮、菜、饲及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的重要作物,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及我国粮食安全中作用极为重大。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2013年统计数据,马铃薯在全世界的总栽培面积为1946万hm2,总产量为36800万t;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77万hm2和8893万t。但我国的单产仅为15.4t/ hm2,排在全球第94位,单产不足新西兰产量的1/3,单产低下是我国马铃薯产业最致命的缺陷。影响马铃薯单产的因素较多,如我国马铃薯栽培技术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重茬现象严重、种薯利用率低、专用型及抗性品种短缺等,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品种的优劣,因此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是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内蒙古地区气候冷凉且昼夜温差大,日光充足,土壤以沙质土、沙壤土和壤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目前,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为自治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纵深发展,以及北方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战略的实施,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然而目前国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极为短缺,已成为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育适合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的优质、多抗、适应性强、耐退化的马铃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管理)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

(产品管理)马铃薯全粉产 品的品质

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 何贤用1杨松2 (1、东台市食品机械厂XX公司,江苏224237;2、宜昌五东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443413)【摘要】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紧密关联,于生产工艺中采用了回填、调质等工序处理,能更好地保全马铃薯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而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提高工艺控制及生产控制水平,是全面提高马铃薯全粉品质的保障。 【关键词】马铃薯全粉;品质;工艺控制;生产控制 ThePotatoGranules’QualityandP roductionContr ol HeXianyong1YangSong2 (1.DongtaiFoodstuffsMachineryFactoryCo.,Ltd,Jiangsu224237; 2.YichangWudongPotatoindustryCo.,Ltd.Fubei443413) Abstract:Thepotatogranules’qualityandproductioncontrolhavecloserela tion,thereadoptthebackfillseasoningandotherworkingproceduresonstrea m,itcankeeppotato’https://www.doczj.com/doc/cb18973813.html,escientificmetho dtoimproveleveloftechnicalcontrolandproductioncontrolisaimportantcon ditiontoimprovepotatogranules’quality. Keywords:potatogranulesqualitytechnicalcontrolproductioncontrol 马铃薯全粉是以干物质含量高的优质马铃薯为原料,经过清洗、去皮、切片、漂烫、冷却、蒸煮、混合、调质、干燥、筛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含水率于10%以下的粉状料。由于于加工过程中采用了回

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郑州科技学院 本科生年度论文 题目: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院(系)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xxxx级x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提交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摘要:马铃薯全粉具有高营养、方便食用、易于储存等优点。本文综述了马铃薯颗粒全粉和雪花全粉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马铃薯全粉的品质指标要求和马铃薯全粉的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全粉;生产;品质;应用 马铃薯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分,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有“地下苹果”之称。马铃薯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马铃薯有和胃、健脾、益气的疗效,可以预防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体虚便秘的功效[1]。因为马铃薯的优越特性,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研究都很重视。近年来,马铃薯全粉加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展很快。 鲜马铃薯由于水分含量高不易储存,易发芽而影响其营养价值。马铃薯全粉能最大程度保留马铃薯的各种营养成分,全粉虽经干燥脱水,但以适当比例复水,既可重新获得新鲜的马铃薯泥,仍保持了马铃薯天然的风味及固有的营养价值。马铃薯淀粉制品仅保留了淀粉,不再具有马铃薯的风味和其他的营养价值。因此马铃薯全粉是保存马铃薯营养的最好方法。 1 马铃薯全粉概述 1.1 马铃薯全粉的发展历程 1940年以前,脱水马铃薯产品只有马铃薯切片和马铃薯粉这两种,这种生产工艺对细胞壁的破坏极大,不能迅速复水,不能还原成类似鲜薯风味的马铃薯泥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找到了避免细胞壁破裂的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工艺,一个名叫Chivers Company的企业,生产出了名为“pom”的产品,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可以说是马铃薯颗粒粉加工工艺的前身。很快,在二战末期,美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生产马铃薯颗粒粉的工艺日见成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只用滚筒干燥机就可以生产出满意的即食薯泥原料,生产出的产品被称为马铃薯雪花粉[2]。

定西土豆品种及图片

定西土豆品种及图片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土豆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土豆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2008年达350万亩,产量530万吨:定西市安定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鲜销量最大、加工量最大的县(区)。2009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4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马铃薯产业已真正成为当地贯通一二三产、辐射千

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定西市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马铃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产业体系来看,马铃薯已形成了定西市最为完整的产业链。良种、加工、贮藏、运销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互配套的精深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脱毒种薯供应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定西市脱毒种薯图片: 图片贡献:2014年10月5日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马铃薯雪花全粉

马铃薯雪花全粉 马铃薯雪花粉是脱水马铃薯制品中的一种,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经清洗,去皮,切片,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等工艺过程,经脱水干燥而得到的片屑状或细粉末状产品统称马铃薯全粉.生产过程中保留了马铃薯细胞的完整性,使马铃薯全粉保留了天然马铃薯风味.其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面包,鱼饵,快餐食品,婴儿食品等.所生产的产品有薯片专用粉;膨化专用粉;鱼饵专用粉马铃薯淀粉是食品行业重要的配料,在食品行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样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如煎炸烹炒,做汤勾芡都少不了要用到淀粉。其主要性能:高粘度、高透明度、糊化温度低、吸水性强、膨胀力大等。广泛用于食品、制药等行业。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碳水化合物来源。马铃薯俗称土豆、洋山芋,含有17%左右的淀粉。因而是最适宜用于生产淀粉的植物。 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为 58-65摄氏度、粘稠度可达 2000BU,而支链淀粉含量约有80%。相比于其他品种的淀粉,马铃薯淀粉的优良品质和独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铃薯淀粉具有最高的粘性,可作为增稠剂使用,而且小剂量使用时,已能获得适合的粘稠度;而且马铃薯淀粉分子聚合度高(约3000)、颗粒大,因此具有高膨胀度,保水性能优异,适用于膨化食品、肉制品及方便面等产品。此外,马铃薯淀粉的蛋白质、脂肪残留量低,含磷量高而且颜色洁白,具有天然的磷光,溶液的透明度也很高,因此能改善产品的

色泽和外观。还有,马铃薯淀粉的口味特别温和,没有玉米或小麦淀粉的典型谷物风味,即使风味敏感型产品也可使用。再者,由于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低,粘度的增加速度快,有利于节省能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很少会出现凝胶和老化现象。 烹调之宝———一优质的马铃薯淀粉 马铃薯淀粉是适合在烹调中使用的优质淀粉,可广泛用于原料上浆、挂糊,以及用作原料的粘裹及定型。目前,在烹调中使用的马铃薯淀粉具有以下特点:粘度高、增稠快、用量少;淀粉糊晶莹剔透,光泽好;味温和,能保菜肴的原有风味。三江牌牌马铃薯淀粉以其优异的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于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膨松剂、赋形剂等,适用于食品、膨化食品、肉类制品、冷冻食品、酱类泥类汤类食品、饮料、浆料、烹饪、制糖、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成膜性、抗凝沉性等理化指标,成为各类淀粉中的上等佳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几十个工业领域。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市场容量分析 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市场容量大小及其发展趋势是证监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市场容量一般用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或者市场规模(销售额)来表述。涉及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和未来3-5年募投项目达产时的市场容量数据。 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的未来的市场容量应该是不断增长的,历史的数据则尊重事实。历史数据如果有较大的波动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其原因,表明其不会对未来有不利影响。如果确实是周期性规律,则要

马铃薯基础知识入门

马铃薯入门基础知识 1.名称渊源 2.历史起源 传入中国 传播世界 3.马铃薯形态特征 (1)根 (2)茎 (3)叶 (4)花 (5)果实与种子

1.名称渊源 根据科学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即2n=24,2n=36,2n=48,2n=60和2n=72等种。栽培品种为四倍体2n=48马铃薯品种。 2.历史起源 传入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安第斯山区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约在1570年被西班牙人带回本国,而后传遍欧洲各地。约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朝末年)有外国传教士把马铃薯带入我国,在中国约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已遍布全国,由于其分布广泛,除了马铃薯学名外,各地还有许多土命,如北方的土豆、地蛋、山药、山药蛋等,南方的荷兰薯、洋芋、番芋、洋山芋等。 传播世界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

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 1.青薯9号 青薯9号又称雪域红,该品种为菜用型土豆,属中晚熟品种,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沿微管束有红纹;芽眼较浅,耐储藏,干物资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0.253%,微生素C含量23.03mg/100g。具有淀粉含量高,无污染,原生态等优点,为青藏高原唯一一块净土上的精品,属国内中上品质,且口感好,适合烹饪各种菜肴。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青薯9号平均比普通品种增产一倍,每亩净收入达1000多元。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休眠期45天,耐贮性较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产量表现: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0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千克。今年秋收时节,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荧宗的示范田里,一种皮呈玫瑰红色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创下了我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该村种植的20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3932.4公斤,单产最高达4548.4公斤。陈荧宗欣喜万分:“活了50多岁,没见过一亩地成这么多的洋芋(马铃薯),也没见过颜色这么漂亮的洋芋。”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每亩产量高达5681公斤,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亩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 青薯168 菜用型马铃薯—青薯168 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1年通过有性杂交等生物技术,于1989年选育而成。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品种审定,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青海省科技展览一等奖、青海省农林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海省海东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宁夏通过品种审定,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征特性: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00厘米左右,茎粗1.16厘米左右,茎浅紫色。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有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光滑。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块茎大而整齐,食用品质优良,块茎淀粉16.8%,商品率高达93%以上。适宜西北各类地区种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3天左右。耐旱、耐寒性、耐盐碱性强。中感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平均亩产2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量达4300公斤。全国品审会意见: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一、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实验地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下水位高低,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前茬产量水平等。 实验地的管理水平:土壤耕作情况,施肥情况(肥料种类,数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中耕除草培土次数、深度,灌水次数、时间、灌水量等。 二、马铃薯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2)出苗期小区出苗率达50%的日期。开始出苗后隔天调查。 (3)出苗率小区内出苗植株占播种穴数的百分数。现蕾期调查计数并记载。 (4)现蕾期50%植株现蕾的日期。开始现蕾后隔天调查 (5)开花期50%的植物开花的日期。开始开花后隔天调查。 (6)生理成熟期小区50%的叶子变黄的日期。在生长后期每周调查两次。 (7)收获期收获的日期。 (8)生育期出苗到收获或植物死亡的日期。 (9)成熟期出苗到薯块化成熟的天数。分极早熟(<60d)、早熟(60~75d)、中熟(75~105d)、晚熟(105~120d)和极晚熟(>120d)。 三、形态特征调查 (10)茎颜色绿、淡紫、红褐色、紫色、绿色带褐色、紫色网

纹、紫色、褐色带绿色网纹等。 (11)叶色浅绿、绿和深绿色。 (12)花繁茂性在现蕾期到盛花期记载。分为:无蕾、罗蕾、少花、中等和繁茂。 (13)花冠色盛花期在早上10时左右观察刚开放的花进行记载。分为:白色、淡红色、深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浅紫色、深紫色和黄色。 (14)结实性分为无、少、中等和多。 (15)株高土壤表面到主茎第一花序分支处的高度。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抽查20株测量株高,求平均值。 (16)主茎数从种薯或地下直接生长的茎数。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0株,记平均数。 四、农艺性状和收获数据调查 (17)收获面积每小区的收获面积 (18)收获株数每小区的收获植株数。 (19)单株薯块数平均单株结薯数 (20)薯块大小收获时调查。分为:大、中等和小 (21)薯块大小整齐度收获时调查。分为:不整齐,中等和整齐 (22)匍匐茎分为短(<3cm)中等(3~5cm)长(>5m) (23)小区产量收获时称重 (24)亩产收获后计算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2010年第3期新品种·品种资源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纳添仓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青薯10号马铃薯新品种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于2001年以中德5号为母本,以陇薯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2009年选育而成,原代号为11-52(01-11-52)。2009年12月10日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定名为青薯10号,审定编号:青审薯2009001。 1特征特性 青薯10号幼苗直立,株丛繁茂,生长势强,株高68cm,茎粗1.4cm;茎绿色,叶色深绿,聚伞花序,花冠紫色;薯块圆形,表皮光滑、白色,薯肉白色,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35d,耐贮藏;单株产量0.786kg,单株结薯数4.5个,单块重0.13kg,晚熟,生育期118d左右。本品种适宜于青海省水地及低、中、高位山旱地种植。 2品质与抗逆性 青薯10号块茎含淀粉19.69%,维生素C19.94mg/ 100g,粗蛋白2.06%,还原糖0.170%;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经专家鉴定田间局部发生晚疫病、黑胫病、病毒病,未发现环腐病,晚疫病、黑胫病发病率约5%,病毒病发病率约10%。 3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省内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171.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8%;2008年续试,5点次平均产1786.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1979.0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5%。2008年参加省内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345.3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4.9%;2009年续试,6点次平均产2890.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6.5%。两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2617.9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0.1%。 4栽培技术要点 青薯10号结薯较晚,结薯层深,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秋深翻,要翻匀、翻松,在翻地前施农家肥,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冬灌,并耙耱保墒;未进行冬灌的地块可在播前7~10d进行春灌,播前进行施肥、灭虫、灭草等工作。每667m2施有机肥2000~3000kg、纯N10kg、P2O515kg、K2O10kg,基肥用量占总用量的90%,现蕾至开花前追施纯N5kg。播前选择无病、无伤的幼壮薯作种,整薯播种,切种时随时进行切刀消毒。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选择3年以上未种马铃薯,土地平整、肥沃,耕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一般行距70cm,株距25~30cm,热量高的川水地区实行平种及宽行大垄和等行距种植,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100cm,窄行25~30cm,热量低的高位山旱地区可起垄等行距种植。苗齐后除草松土,松土层达5cm以上,防止伤根伤苗,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施肥和浇水同时进行,第1次浇水在现蕾后至开花前进行,待地皮微干时及时培土,在开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在生育期发现病株,随时拨除并用药剂防治,以防病害蔓延。于9月下旬田间植株茎叶枯黄90%以上时收获,防止机械损伤,薯块茎在通风透光阴凉处放置1~2d后入窖,堆高不超过1m,窖温稳定在1~4℃为宜,于11月中、下旬翻窖1次,去掉病薯和泥土,注意防冻、防热、防湿,使薯块始终保持在休眠状态。 (收稿日期:2009-12-23) 佳,播种前用200~400g五氯硝基苯拌100kg种子,以防黑穗病的发生,每hm2基本苗450万株,成穗数控制在600万~750万株;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足墒播种的同时浇好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水。 在小麦抽穗后进行叶面3喷:喷肥、喷药、喷激素,每次每hm2用水量750kg,喷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喷药以粉锈宁为主,喷激素以920膨大素为主。第1次扬花期,每hm2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920膨大素75g;第2次灌浆初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25%粉锈宁粉剂1500g、920膨大素225g;第3次灌浆中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以提高千粒重和粒质,蜡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4适宜种植区域与发展前景 汾4439适宜在山西省中部、东南部以及全国北部冬麦区高水肥地种植。自审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推广面积已达20万hm2以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收稿日期:2009-11-04) ㊣㊣㊣㊣㊣㊣㊣㊣㊣㊣㊣㊣㊣㊣㊣㊣㊣㊣㊣㊣㊣㊣㊣㊣㊣㊣㊣㊣㊣㊣㊣㊣㊣㊣㊣㊣㊣㊣㊣㊣㊣㊣㊣㊣㊣㊣㊣㊣66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马铃薯全粉主要是以马铃薯为原料,经过很多种的工序提炼出来的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马铃薯全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经常吃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马铃薯的吃法也是非常多的,可以制作成丸子,还可以制作成肉饼等尤其适合儿童食用,可以给宝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零食。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土豆泥 将全粉拌入调料(根据自己口味添加); 加入3-4倍约75℃开水制泥,静置2分钟,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家常薯饼 将全粉和水按1:5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加入面粉、鸡蛋、香葱拌匀; 热锅中加一小勺油,摊入适量面糊晃匀,中火加热3分钟; 翻转另一面,继续加热约3分钟,待薯饼变金黄色即可。 烤土豆饼 将全粉和谁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加入面粉、鸡蛋、拌匀搅拌; 对肉馅进行二次加工,剁的越细碎越好,放入汤盆; 将薯泥、胡萝卜泥、细肉馅、黄油、香菜叶、豆蔻粉、白胡

椒粉和盐混在一起,并充分拌匀; 将鸡蛋打散备用,再用大火加热油锅,同时将和好的馅料分成若干小份,并捏成饼状; 在下油锅前将薯饼表面裹一层蛋液,逐个放入油锅,并不时翻面,直至略漂起,表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分,即可食用。 马铃薯泥水果月饼 将全粉和水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拌入绵白糖、奶粉,将各种水果切成一定形状; 将水果和薯泥压入月饼模具敲打,也可用月饼包装吸塑模烤制。 马铃薯椒盐饼 将全粉和水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放入米粉,揉成面团,搓成条状,摘成25克重的面坯,压成圆形面皮,包如肉馅,拍成圆形面饼; 将面饼坯蘸上蛋黄,滚上面包屑备用; 炒锅置旺火上,加入色拉油烧至五成熟,加入薯饼炸至软壳、淡黄色时,捞出,待油温烧至七成熟,再放入薯饼并炸至金黄色; 捞出沥干油分,装入盘内,撒上花椒盐即可食用。 马铃薯番茄饼 将全粉和谁按1:5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放入盐味精、葱姜末、鸡蛋、少许淀粉,适量水搅拌均匀; 挤成直径约3厘米的丸子,撒上面包渣,按成棋子形状; 锅内放油,烧至六成熟,放入薯饼生坯炸,炸好捞出;

马铃薯各品种产量对比

高产型品种 1、紫花白 紫花白是一个中熟品种,生育天数100天左右出苗一成熟。下同。干物质18.1%淀粉13%。块茎椭圆形或圆形,淡黄皮、白肉,表皮光滑,块大整齐。植株生长速度快,结薯集中,薯块膨大速度快,商品薯率极高。是目前加工薯条、快餐食品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北方地区主要的食用薯和南方城市的菜用薯之一。该品种较抗PVX、PVY病毒,中抗晚疫病、环腐病。 适应性与产量:该品种适合我区大部分地区种植。抗旱性:极强,特别适合于干旱地区栽培,是目前我区马铃薯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产量一般为1500公斤,最高可达4000公斤以上。 2、克新一号 中熟品种,生育天数100天左右。干物质18.1%,淀粉13~14%,还原糖0.52%,粗蛋白0.65%,维生素C14.4毫克/100克。块茎椭圆形或圆形,淡黄皮、白肉,表皮光滑,块大而整齐,芽眼深度中等,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植株抗晚疫病块茎感病,高抗环腐病,抗PVY、高抗PLRV。 适应性与产量:该品种适合我区大部地区种植,抗旱性强,特别适于干旱地区栽培。产量一般为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 3、底西芮 荷兰品种,中晚熟,生育天数110天左右。因其产量较高、适应性和抗旱性较强,近年来在生产上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植株生长繁茂,结薯早,块茎膨大快,商品薯率较高。该品种对马铃薯Y病毒的抗性极强。块茎椭圆形,红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品质坚实,口味甜绵。干物质23.5%,淀粉16.6%,还源糖0.4%,鲜薯油炸色泽较好,适于炸片生产、淀粉加工和鲜食。 适应性与产量:该品种水、旱地均可种植,特别适合旱地栽培。一般亩产2500公斤,最高可达3500-4000公斤。 4、台湾红皮 台湾红皮,荷兰品种,中晚熟,生育天数115天左右。适应性和抗旱性较强。植株生长繁茂,结薯早,块茎膨大快。淀粉含量为14%左右。该品种对马铃薯A 病毒免疫。块茎短椭圆形,红皮、黄皮,表皮较粗糙,芽眼浅,品质坚实、口味好,油炸色泽较好,适于炸片生产和鲜食利用。该品种因其产量较高、适应性较强,特别是抗旱性较强,在生产上有一定种植面积。在马铃薯消费市场上,因其

马铃薯颗粒全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马铃薯颗粒全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颗粒全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辅以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经清洗、切片、漂烫、冷却、蒸煮、回填制泥、闪蒸、流化床干燥等工序制成的马铃薯颗粒全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 GB 5009.25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种磷酸盐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2 食品添加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 GB 2555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马铃薯全粉

马铃薯全粉 马铃薯全粉脂肪含量很低,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搭配合理,符合当今“低脂肪、高纤维”的消费时尚。将马铃薯全粉与奶粉按比例调配而得到的复配马铃薯全粉被公认为全价营养食品。 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 100g马铃薯中所含: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 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钙11~60mg,磷15~68mg,铁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黄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 除此而外,马铃薯块茎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 因为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较合理,只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A的量稍低;而这正好用全脂牛奶来补充。 人只靠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维持生命和健康。 减肥的关键不是戒除某种或某类食物,而是降低相关卡路里的摄入。 专家认为体重增加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其消耗的热量。

富含膳食纤维的马铃薯不仅能使人有饱腹感而且产生很少的热量:每148克马铃薯产生的热量仅为100个卡路里,而且不含脂肪。 从营养价值来看,马铃薯热量低,并且不含脂肪、钠和胆固醇;钾含量高达620毫克,还可提供接近一半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45%)。 马铃薯含有丰富的有益健康的膳食纤维。一个148克(近三两)重的带皮马铃薯含有3克膳食纤维,这个数量能够满足人们日需求量的12% (信息来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这与苹果中膳食纤维含量非常相近。 膳食纤维对美容和健康都大有裨益。膳食纤维有助于更好的消化吸收,是控制体重的妙方。因为膳食纤维使人有饱腹感,自然可以减少摄入过量的食物,这是控制体重最关键的要素。多项健康研究也显示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罹患结肠癌和心脏病的风险。 除了膳食纤维,马铃薯还富含保持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个148克重的马铃薯可提供人体维生素C 日需求的45%以及B6日需求的10%。由于生长在土壤中,马铃薯自然富含矿物质,能够提供人体日所需钾元素的21%以及磷元素的6%。 适度锻炼对消耗热量,保持身材苗条也大有好处,不过锻炼需要能量。马铃薯中含有为人体每天活动提供能量的重

马铃薯简介

马铃薯简介 一、历史渊源 1.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2.历史起源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