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教学须用对用好背景知识

古诗词教学须用对用好背景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3203160.html,

古诗词教学须用对用好背景知识

作者:詹丹

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8期

在公开出版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中,古诗词教学并不多见。虽然古诗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统编本教材在入选的古诗词量上也有所增加,但名师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实录,公开发表的还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主要以识字、背诵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文学、历史等人文修养。所以,真正能在教学上带来正确引导的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就变得非常稀缺。我正是抱着特别珍视这样的稀缺资源的心态,来翻阅一本颇为知名的教学实录汇编《现在开始上语文课》,并且首先阅读其中唯一的一篇古诗词教学实录,即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但读后却比较失望。尽管这堂课与书中其他现代文阅读教学课相似,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保持了生动活泼的气氛,但对于学生能否真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否精准把握词作的意蕴,我还是很有疑问的。实录后的专家评点以“求真、求实、求活”三点来概括这堂课的教学,如果“活”指的是一种生动活泼,“实”指实打实的课堂训练,那么这堂课恰恰在构成教学前提和理解基础的文本解读的“真”这方面,却有较大失误。没有了这一基础性的“真”,所谓的“实”和“活”,就会有南辕北辙的后果。

说起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义浅显,似乎不应该在文本理解上出现失误。但由于执教者在运用相关背景知识解读这首词时,没有把这些背景知识用对、用好,使得其引进课堂的种种背景知识,反而遮蔽或者说歪曲了对作品的理解,把一首本来并不艰涩的词硬生生地给“读歪”了。

这首词作在教学中用到的背景知识,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相关文学作品构成的背景知识,二是属历史事实的背景知识。我们先讨论第一类。为方便讨论,我把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原文抄录于此: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结构和意义,教师一共介绍了三个文学背景知识或者说语典。其一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第三首的前两句“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其二是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其三是古乐府诗《相逢行》中的“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教学中引入前人这样的作品句子,当然可以,但教师对此作出的解释,却发生了问题。他说,“‘茅檐低小’,那是远看”,然后引杜甫绝句说,“江南一带的茅草屋又低矮又狭小,所以江上燕子常常来搭巢筑屋”。问题是无论辛弃疾这首词还是杜甫的诗句,都看不出有远看的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