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作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马哲作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马哲作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马哲作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中的表述应当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的哲学原理这样表述: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能状态;部分构成整体,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对整体起决定作用。简单的迁移一下,在集体与个人关系当中的表述应当是:集体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个体只有融入到集体当中,个体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只有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在这个社会当中应有的价值。

在这样的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一直倡导在生活当中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我们也确实体会到集体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例如汶川地震,南方大雪等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从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体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短期之内集中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支援灾区,使灾区人民从分享受到家的温暖;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更是全国参与,举办除了高水平的,让世界友人赞叹的盛会。

但是在坚持集体主义的时候,我认为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搞清楚坚持集体主义的范围、场合、时间,也就是说坚持集体主义的定义域不大明确。我个人认为在原则、制度等方面必须坚持集体主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得到从分的发挥;但是在处理个人问题的时候,除集体主义以外,我们可以坚持更多元的价值观,这样可以从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是每个人生活得更加自由,更加幸福,更加符合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想法。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在我国历来就有,孔子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当时社会奴隶主义制度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不适应,他的克己复礼既是要求针对当时社会礼坏乐崩的现实状况提出的治理措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要求普通大众相互忍让,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的,他的政策施动者是统治阶级,普通百姓是政策的目标群体,因而他对于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个人来说,总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人,用孔子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幸福,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幸福。原因何在?就是把孔子的哲学思想用错了方向,本质上孔子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利益立场之上,是基于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而对被统治阶级提出的要求,所以现实中的人们却把它当做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而提出的,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孔子的思想在实现个人真正幸福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就像于丹讲孔子,你听的时候如醉如痴,感叹哲学思想的伟大,但是等到社会实践中,你会发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集体主义和孔子思想的来源有几分相似,所以孔子思想的不恰之处在集体主义当中依然存在。他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强调制度的约束,强调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至上,强调应当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种强

调的法则站在国家层面来说是极其好的,它有利于国际利益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但是站在个人角度而言,有的时候个人的正当利益会被集体利益所绑架,导致个人基于自己的真性情而提出的利益不能得到应有的维护,个人的价值的不到真正的实现。例如,在我国社会中的暴力拆迁问题,一直的不到应有的解决,根本原因就是部分上层人士用集体利益的名义去绑架普通个体的利益,他们的逻辑既是,为了城市建设,为了集体利益的实现,必须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你个体是不应该违背的,否则就是把个人利益架于集体利益至上,是对社会公认价值的公然反对。所以在类似的事情中,利益受损的人,总是那些被坚持集体主义的普通大众,他们坚持了正确的东西,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其实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也应该包括,个人的真正利益得到实现时,才有利于集体利益的高水平实现。我们试想: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实现集体利益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实现集体当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光实现了集体利益,而个人利益却没有真正的实现,我们就会疑问,这样的集体利益是想的价值在哪里?为了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完全是内心好大喜功虚荣心在作怪,这才是真正集体利益的悲哀。

西方哲学讲自由主义,提倡基于社会契约精神而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可是这种的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人附的,这里的天其实真正指的是人,这种自由平等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创造出来的。所以在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什么事情该用什么原理去作指导,如果这个搞不清楚,许多事情就不会呈现出我们想象的那种状态。每种主意都有它的利弊,正确分析他们在起作用各种条件,思想解放不僵化,才是我们对待所有理论的正确态度。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

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主要的。但是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是支流,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同时也不忽视支流,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

如何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与学校这个集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集体,离开了集体,就孤立无援;集体需要个人,没有个人,集体就削弱少助。只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才能体现价值,集体因个人而变得更加强大。 教师应以学校利益为重,既然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应该多为集体着想。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个人应该认真对待学校分配的每一个任务,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充实自己。意识到每一个成果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有集体意识,处处为集体着想,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维护好学校的形象。 以学校集体利益为重,但并不排斥教师个人的正当利益。教师正当利益的实现会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生活中,学校应当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每个教师是构成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学校的近期、远期目标是通过每个教师具体操作实现的。也就是说,一所学校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不应该忽视每个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每个教师的利益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应得以保障。 良好的集体关系不仅是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更需要体现在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上,需要集体成员之间能够客观的理解相互的差异和差距,建立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取长补短,各尽其职,精诚协作;那么集体成员之间就能看清相互的长短而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也能较好地理解各种存在的利益差异,使集体各因素的发展更为协调,集体氛围更为公平、公正,和谐集体更和谐。 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是看一个大体,没有完美无缺的集体,但讲究集体风格。如果营造了一种人人都不因个人而与集体争利益的大度氛围,不屑去得集体小便宜的心态与风格那就是成功了。

马哲作业与答案(北大)

作业1单选题(分数:8分)得分:8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1.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 2.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和德国哲学 3.中国哲学、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 4.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和法国哲学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1.唯心主义 2.相对主义 3.不可知论 4.绝对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3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4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1.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2.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经验 3.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4.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 1.彼此孤立的 2.完全一致的 3.绝对对立的 4.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形式和表现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4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1.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3.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4.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2 8.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1.唯心主义 2.二元论 3.辩证唯物主义 4.机械唯物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多选题(分数:14分)得分:14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的有()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浅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浅论个人与集体的关 金融工程姚健 个人与集体,是一对看似对立,却在本质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概念。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至关重要,下面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作为哲学范畴的集体,首先是相对于哲学范畴的个人而言的。在这里,就一般意义上说,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范畴或社会范畴的抽象,集体包容的范围,应不窄于整体或社会包容的范围;就特殊意义上说,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把它理解为个人与社会或它的代表国家之间的关系。当然集体也有几种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虚幻的集体、真实的集体和现实的集体。所谓虚幻的集体,就是集体一方面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也不代表这个集体中的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 而真实的集体则是消除了集体的虚构性,切实做到了把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于自身。而现实的集体则是指介于真实的集体和虚幻的集体之间的一种集体形式,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联系地,是超越了虚妄集体而又带有明显不足地集体。 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与个人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考察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作为主体的时候,那么客体就是单个的人。我们可以说离开了社会主体,单个人是无法存在的;同样,当我们把个人作为主体,社会作为客体,则可以说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个人,那构成社会的基石也就不存在了。社会或国家的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或国家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事实判断。当我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具有了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含义。对于这一点,必须特别加以强调。从根本上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是目的,而作为社会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则是手段。人们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最终还是为了人自身的生活状态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亦即为了人自身的发展。由于人的发展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所以人们才去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并以此作为实现人自身发展的手段。离开了人的发展这一最终目的,社会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如何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和社会在发展中究竟是把对方当作目的还是手段来阐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和社会将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个社会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所设想的这个社会是“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种自由联合体中,由于消灭了把人与人对立起来的基础——分工和私有制,因而身处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人不再是分散的和对立的和异己的。在这个集体中,成员不是以阶级身份出现的,而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这个集体不是成员发展的桎梏,而是个体得以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3]如果从目的和手段的价值意义上来说,在自由联合体中,个人是社会这个集体的手段,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使每一个成员进一步发展;同样,社会也是个人发展的手段和目的。这种联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为他而存在”,或者说“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当时是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片面强调高积累,强调集体主义,谁要是想到个人的利益,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割去。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合法正当利益根本得不到确证,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恢复国民起到了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在自然灾害的三年里饿死很多人。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充分的惠及到每一个人。从目的和手段的价值意义上,个体成了社会发展的手段,而社会应把个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却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以物的尺度在看待发展,而非以人的尺度来评判,由此造成了目的和手段关系上的失衡。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做法,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承认个人的利益。个人开始把自己当作目的,要求集体为也作为手段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发展之后,需要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得利,而大多数人民得不到实惠。20多年的改革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各种矛盾凸现,大多数个体的目的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提法应该是很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完成。以致于在目的和手段上的关系上,我们还是侧重于把个人当成集体发展的手段。 江泽民同志提出,人应该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一论断则较好的说明了个人和社会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他们是并重的,抛弃了集体至上主义和个人至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并把它写入中央文件,意味着我党在发展观上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的转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仅仅把发展当作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的目的,应当运用价值手段对有关发展的那些看似明晰和确定的前提和观念做出分析和解剖,即进行价值意义上的“解蔽”和“超越”,由此使人们的全部生活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创美意识,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空间。发展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再一次回到了个人和集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正如中央多次提到的要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社会需要个人作为手段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个人的发展也需要社会作为手段,也成为社会进步的目的。 就现实意义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实现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既要有新时代的鲜明个性,又要有足够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样才是不辱时代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 现阶段,对于当今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是不能割裂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个人的合法利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集体对个人利益的侵占应该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个人要在利益有偿的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发展做出让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互为目的和手段,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集体做出我们的贡献,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共同努力

马哲作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武洋 学号:0917005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重要创始人,两个人在相识及一起工作的几十年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期间的许多事例,都可以为我们体现出两人之间的这种友谊。 首先,我们先说说他们最初的相识。1842年,恩格斯在科伦《莱茵报》编辑部就与马克思见过面,当时两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也由于相互缺乏了解,所以见面相当冷淡。但在《德法年鉴》上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思从此开始与恩格斯通信。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过马克思。这次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他们都无比高兴,互相谈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看法。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他还写信给马克思说:“我还从来没有一次像在你家里度过的十天那样感到心情愉快的人,感到自己真正是人。” 时代的浪潮将两个年轻人——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推到了一起。他们的这次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历史性的会见。从此,他们共同向旧社会宣战,使反动派惊惶不安;并共同探讨通向理想世界的科学道路,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工人们的响应,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共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合写一部书,批判曾经对他们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当时已越来越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日趋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并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这部书后来命名为《神圣家族》。 千里之程,始于足下,如果没有最初的相识和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诸多成就。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这次合作,恩格斯是这样简要地概括了自己的观点: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哲大作业:有关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简析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结合该观念,联系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当前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天人合一之“合”,乃是要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要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仅仅是天人合一的一部分理解。其实天人合一的这几种含义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天”的理解。 主宰之天意思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跟天命保持一致,并自我理解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你生命的主宰,掌握了你的一切命运。比如说,项羽兵败刘邦说的天要亡我。其实这种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人不管是自己的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很容易的把这些归结于天意。其实有的时候人们确实可以这样自我安慰,但是重要的是你怎么去把握这个度,也就是我们要有中庸思想,凡事过犹不及,如若过度依赖天意很容易产生宿命论的性质和消极的影响,安于现状,不知进取。 义理之天在这里“天”有道德伦理之意,也包含着一个地方的人墨守的习俗。在网络上很多人在叫嚣着中国人的道德已经到达了底线,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人违背了所有人都接受并且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是违背了义理之天,遭万人唾弃。而这种遭人唾弃的惩罚我觉得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违背道德规范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规范是大家都接受的并且是习以为常的,如果有人违背了却没有任何的后果,岂不有更多人做出这样的行为。 自然之天这里就就很容易理解了,天即是自然,不仅仅是春播夏耕秋收,而是要我们遵循祖先们总结的自然规律。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较好的开发利用能对人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都是我们没有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我们过分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处在这种尴尬的事态之中。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

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个人与集体的定义概念出发,讨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形成、差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分别对社会的影响等。从而得出个人、集体对中国社会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集体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1]“所谓个人是指一个个独立的道德活动的主体,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并以独特方式进行道德活动的单个的人。而所谓的集体是指有共同的种族、文化、信仰、兴趣、风俗和需要的人们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某种组织集合。”此分别为个人与集体的传统定义,以上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包含在集体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容。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没有集体,也不会有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好比是一颗树木,而集体则是那整片森林,森林是由无数个树木组成,而集体也是由无数个人组成。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最浅显明白的理解。现在我们则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挖掘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与集体经常表现出彼此对方应有的特征

从古到今,我们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集体社会到个人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发展表现。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也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像那些强调个人人权自由意识的国家大多集中在欧美,也就是经济发达国家。而那些过分宣传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地区则大多集中在亚非,也就是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从集体到个人,这是社会意识进步的表现,但整个人类社会真的如表面所想的那样表现为注重宣扬集体精神的国家人民则表现为集体意识强烈,而着重于个人意识地区的人民则不关心集体利益吗?可能并不竟然。 那些强调个人主义的地方,如美国,往往是个平等自由的公民社会。而过分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如中国,却往往比较冷漠自私。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美国人民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私家车”或者是“中国老人倒地无数人路过无人去扶”等等屡见不鲜。这些新闻虽是在思考道德人性,但更深的我们能看到在强调集体与强调个人的国家里对个人、集体的做法。 美国是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典型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之风盛行的国家居民却往往插手并不干个人之事的社会集体之中去。如上文的美国小伙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车。一个美国小伙,还是在中国的城市里,人家乱过人行车道干卿何事?没有损害到你,你骑着车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多心思来拦其他车呢?但他偏不。虽然真的不关他什么事,但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交通法,会损害到其他某些人的利益,在这位美国小伙的心中就是不行。说到底也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普通居民却能干涉中

马哲原理作业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 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的前途,与旧事物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新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客服了旧事物中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还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因素。 (3) 新事物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1)上层建筑有保护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也有破坏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是保护经济基础的。但是,上层建筑也能破坏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如果武力专政的对象错了,威慑到皇帝并威慑到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就危险了;如果宣传教育的内容错了,丑化皇帝、丑化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会危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这样。(2)上层建筑是经济制度的开路先锋。例如:张三要占有那片森林,就得先做前期准备工作。如先建立武装力量准备去夺,同时宣扬那片森林是他的,给村民先造成一个印象,这些都是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是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把那片森林占为己有,才能建立那个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都是这样。资产阶级要推翻君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那么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宣扬封建制度的罪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以扩张力量,弱化对方。把对方的政权,也就是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来,如军队、法律、文艺宣传队伍,然后才能建立所要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要推翻私有制,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宣扬公有制的好处,以扩张自己的力量,弱化敌人。把敌人的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分化出了人类社会,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 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 人类思维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 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 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由猿进化到人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活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原因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它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精神的产物,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

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 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民齐者强。——荀况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英.欧文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邓小平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毛泽东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毛泽东 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毛泽东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 青春没有亮光,就像一片沃土,没长庄稼,或者还长满了荒草。——吴运铎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 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 (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 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 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一 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 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 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 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 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 二者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物价便宜的年 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 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 别要大得多。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 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 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 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 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 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 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7)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 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一方面随着分 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 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 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 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 致。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 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 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