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章晋关于狼的书籍读后感:狼的中国进化史

黄章晋关于狼的书籍读后感:狼的中国进化史

黄章晋关于狼的书籍读后感:狼的中国进化史
黄章晋关于狼的书籍读后感:狼的中国进化史

黄章晋关于狼的书籍读后感:狼的中国进化史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黄章晋关于狼的一篇感悟文章:狼的中国进化史。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像如今的中国一样喜欢狼,崇拜狼.今天无论是战场,商场还是职场,狼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在中国狼是怎样进化出来的

世界上有两种狼,一种生活在自然界,一种生活在中国作家笔下,后者拥有今天中国人推崇的一切高贵品德和精神,它是怎样进化出来的?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黄章晋关于狼的一篇感悟文章:狼的中国进化史

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像如今的中国一样喜欢狼、崇拜狼。今天,无论是战场、商场还是职场,狼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只要上网或者上书店看一下,就很容易知道狼已经是中国人的图腾。

一些与狼性相关的畅销书:

不过,这几乎是一瞬间才发生的。要说清楚这个奇迹般的现象,或许要从狼的中国进化史说起。

历代先贤大哲若知道今天的中国人崇尚以狼为师,应该从坟里跳出来。

从《诗经》、《左传》、《国语》、《山海经》到《聊斋志异》,自古以来关于狼的传说和故事中,它的形象都是凶残、贪婪和不可姑息同情的。汉语中与狼相关的词汇,除狼吞虎咽这种少数中性词外,几乎全部是贬义,像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引狼入室、鬼哭狼嚎、披着羊皮的狼之类,几乎是汉语中的顶级贬义词。

1

狼在中国人观念中最经典的形象是“中山狼”,它是小学生课本中《东郭先生与狼》的原型,而这个故事中救狼、狼恩将仇报、找第三方主持公道、狼上当受惩这四个重要环节,在印度等国的传说中有更古老版本,而且各版本中坏东西多是狼,应能说明世界各民族对狼的看法出奇一致——在英语、蒙古语、诸突厥语,与狼相关的谚语和

词汇也总是负面的。

有趣的是,老虎、狮子远比狼要凶猛可怕,但在不同文化中,形象都要高大得多,它是描述威武、雄壮、英雄气概最常用的比喻方式,虽也会用在负面表达或评价上,但至少算得上是毁誉参半。

今天中国突然以狼为师,当然是中国人笔下的狼突然变了,它进化成了一种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物种。

古人笔下的狼,多是独来独往,或是两三只成群,以今天人们的知识看,它未必是狼生存方式的完整准确呈现,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总结,但它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因观察角度所限而犯下的错误。

譬如,中国民间关于野兽凶狠程度普遍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排序。实际上,这个排序完全是倒过来的,野猪是老虎的重要食材,而老虎捕食熊、熊捕食野猪也并不稀罕。

但从人的日常观察角度看,这个错误的排序完全可以理解:野猪经常会因为成群结队侵入农田与人发生冲突,而熊与人的冲突就少得多,老虎则更少。

尤其是,野猪攻击力较弱,与人发生冲突时,会对人造成极为惨烈的伤害,攻击力强大的熊解决战斗迅速,很难造成遍体鳞伤肚破肠流的残相,如果老虎主动攻击人,人们只会发现上山的邻居失踪了。

而今天中国人笔下的狼,首先规模急剧膨胀,比如《狼图腾》中的狼群动辄几十只,这是今天中国狼群的标准规模,它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国野生食草动物结群的规模,这个规模已经比较克制,冯远理先生《那些本不该消失的生命》中的狼群规模,甚至达到或超过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动物的规模,而富有想象力的金庸先生笔下的狼群,其规模只有蚂蚁、蜜蜂和蝗虫才能与之相比,《书剑恩仇录》是这么描述新疆沙漠中的超大狼群的:“远处一片黑云着地涌来”、“不知有几千几万头饿狼”。

狼的规模急剧膨胀,自然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古人笔下的狼,不过是一种凶残的野兽,并无社会等级,更谈不上角色分化。而今天的狼,不但拥有今天中国人推崇的一切美德:坚韧、顽强、进取、团

结、牺牲精神(此处可省略两百字)。有的狼群甚至会有一位类似成吉思汗、毛泽东式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狼王。

没错,狼变了。

狼在中国的进化始于1980年代中国作家突然开始写狼。狼先是小心翼翼地表现出一些闪光点,譬如对后代、伴侣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它也是智慧甚至是可爱的,比如1987年创刊的《大灰狼》中,狼已经是可爱的了;1990年代后,写狼的中国作家越来越多,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之类话题上,狼开始理直气壮地成为值得同情的牺牲品;在新世纪的“狼文化热”中,它终于慷慨激昂地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导师。

1980年代以来部分以狼为主题的代表性文学作品:

写狼的中国作家,绝大部分只在动物园见过狼,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人能分得清哈士奇犬和狼,但后面将谈到他们其实还没人能正确可靠地描述家畜以外的动物。他们关于狼的各种灵感当然来自1978年

后海外观念的影响。

对中国狼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狼王洛波》和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这两本书其实在一百年前就被翻译到中国。但真正在中国社会造成知识和观念冲击,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重新翻译出版。

《狼王洛波》中包括狼的社会化特征在内的大量细节,是汉语世界全新的知识,而《野性的呼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反人类中心的视角,带来的是强烈的观念冲击。中国作家关于狼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强调狼某些可贵的品质,还是从生态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都可从这两本书中找到源头。

虽然你可以认为,这些中国作家是西顿和伦敦下的蛋,但他们比西顿和伦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因为西顿和伦敦作品中的狼,多少也在真实基础上赋予了一定浪漫想象,而中国作家笔下的狼,则完全是写实表象下天马行空的狂想,西方人再进化一百年也达不到今天中国作家的水平。

诚然,西顿和伦敦虽然有与狼真实交道的优势,尤其是西顿,他本人是个著名的博物学家,而中国作家虽然没人说得清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的区别,但他们的优势恰好也在这里,这样狼才能进化成不但具备种种中国人推崇的美德,而且是人类在商场、战场上最高智慧的发明者——《狼图腾》不但认为“狼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且进一步推论“狼子兵法”是《孙子兵法》的源头之一。

《狼图腾》是引爆中国“狼文化热”的原子弹,但《狼图腾》中出现的狼,远远算不上它在中国进化史中的最顶级,虽然书中出现的狼,掌握的某些技能甚至超过了中国作家,譬如狼在跳进羊圈高高的围墙后,在牧民赶来时,它们机智地在围墙下迅速将死羊的尸体像堆沙袋一样码成一个斜坡,翻墙逃离现场。

譬如冯远理先生《那些本不该消失的生命》中的狼明显就比《狼

图腾》中的狼进化得更高级,虽然该文只是简略地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1970年3月,青海贵德县附近的老虎坡,一支200人的解放军在拉练宿营时被狼群包围,狼群采用分割包围的办法让67名解放军丧生狼口。

狼在没有语言没有地图没有通讯工具的情况下,能在旷野迅速组织起分工明确、规模极大的狼群,从狼的智力进化上说,它只有两种可能:

一、狼的智力已经进化得比人更强。人类学有个著名的“邓巴数字”,即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发现,大脑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而这个狼群的规模已经超过“邓巴数字”好几倍。

二、该狼群不是一个狼王率领一群狼兵的扁平化组织,而是进化出了复杂的科层结构,并且狼已经进化掌握了一套可以表达复杂精密意思的身体语言(它显然需要比语言更高级的智力),只是人类目前

尚不知道。

另外,在一块面积有限,猎物极为稀少地区,居然生活着数量如此庞大的狼群,我们不难推测,狼不但平时是不以捕猎为生的,而且它们必然有某种神秘的、不消耗能量的生存技术——在高原荒漠地区,单位面积能生存的食草动物也是非常有限的。

著名动物故事作家沈石溪笔下的狼,虽然在狼群数量的进化上没有跟上同行脚步,但在狼的心智和情感进化上成就斐然。

沈石溪的《狼王梦》中,那个要把后代培养成狼王的母狼紫岚,在培养三个儿子失败后,又将希望寄托在外孙身上,为了让外孙们有个安全的成长环境,最后竟与金雕同归于尽,虽然她没有看到成功的那一天,但比起今天新闻中以“狼性教育”培养子女成才的几个著名“虎爸”“虎妈”,其苦心孤诣更值得千万中国“虎爸”“虎妈”学习。

而他的《狼妻》中,待产的母狼一眼看穿了披着公狼皮的“我”只是妄图冒充它丈夫,但英明地预见到“我”这个动物学家为了研究而扮演公狼的角色,将会每天带回小动物,所以一直假装蒙在鼓里。

该母狼镇定自若处惊不变的演技,完全可以秒杀孙红雷。

杨志军先生的《藏獒》虽然写的不是狼,但它也可视为“狼文化”中的一支。杨志军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藐视《狼图腾》,因为杨笔下的藏獒,在品性的高贵上,比姜戎在《狼图腾》中塑造的狼要高出几个量级。

譬如《狼图腾》中狼不顾伤亡冲进马群的情节,在小说中被形容为壮烈的自杀式攻击,严格说来,它只是有伤亡风险,与必求一死的日本神风自杀攻击不是一回事,而《藏獒》中,争斗獒王地位失败的藏獒,在对手试图以宽恕姿态让其臣服时,毅然跳崖自杀,这才是完完全全的武士道切腹风范。

当然,《狼图腾》中狼王为了不让受伤的同伴落在人的手中受辱,在其颈部狠咬一口成全其名节,阿云噶的《狼赞》中,公狼为了不让自己的情人受人羞辱咬断母狼的颈动脉,这些帮“人”自杀的行为也很让人感动。

尤其让人动容的是,藏獒若不幸得了瘟疫,在自知必死时,从容、决绝、饱含深情却又绝不留恋地离开獒群、离开主人的帐篷,孤独地走向荒野,静静等待死亡,等待狼群,因为它要用自己的死,把瘟疫传染给狼群。

我操,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英雄吗?

画家笔下,藏獒与狼群搏斗的场景

狼在中国的进化是大跃进式的,所谓大跃进,指的并非进化速度,而是在方向上的随心所欲,譬如沈石溪和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狼,舌头进化出了猫科动物才有的倒刺,看上去没有太多必要性。

还有些作家笔下的狼,进化出来的性格对狼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比如把军车困在戈壁滩的狼群,会前赴后继地消耗司机的子弹,为了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靠吃被打死的同伴为生……狼若真进化成不懂得趋利避害不会算计成本收益的野兽,它会迅速自我灭亡。

事实上,狼不用那么疯狂,只要像中国作家笔下那样,不吃嗟来之食,坚持祖先的骄傲和自尊,它们确实早该灭亡了。BBC近年一部关于狼的纪录片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狼是怎么适应环境进化的:中南欧的山林中还有一小群狼,人们好奇在几乎无猎可捕的环境中它们如何生存,因为它们几乎不祸害农家的禽畜,摄制组后来发现,原来它们晚上进城,熟门熟路地找到垃圾箱,因为那里有非常丰富、现成的食物。

即使是荒野中的狼,也是很容易通过投放食物让它们迅速变得像汪星人一样,见到主人就摇着尾巴围上来蹭来蹭去。

中国国境之外的狼展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进化方式,如果你热爱中国作家笔下的狼,当然可以说,高贵、骄傲、自尊的中国狼与国外的狼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因为塑造狼文化的中国作家与他们的国外同行相比,看上去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哺乳动物。

前面谈到,无论是从狼的能力、智慧和品格上看,《狼图腾》在狼的中国进化史上都算不上巅峰,但为什么只有它才会成为独一无二

的经典?蒙古人存在狼图腾吗?为什么中国社会今天兴起了一股“以狼为师”的文化热?

音乐读书心得体会

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 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 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 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 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 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 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 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 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 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 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 1 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 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 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 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 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 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 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 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 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 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 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 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2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我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

励志书籍读后感1000字

励志书籍读后感1000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最近我拜读了《傅雷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 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

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同时,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现在的我,正是努力奋斗的时候,绝对不能有半分骄傲或是软弱,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拼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最近我拜读了《傅雷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3篇

音乐教育的书籍一般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读了一些关于音乐教育的 书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 家阅读!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一) 通过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 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响音乐这种在音乐艺术中具有较 高品味的高雅音乐种类。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形式。 《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将整个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娓娓 道来。像是一部音乐编年史。本书介绍了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 段以及不同民族风格下的交响音乐。 通过读书,我明确了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交响音 乐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了解了交响音乐在其整个发展时期,不同音乐家所做 出的杰出贡献。通过读书,我学习到了交响音乐欣赏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交响音 乐的常见体裁,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如何欣赏交响乐。 在《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的引领下,我回到了交响音乐产生之初的巴 洛克时期。见识了巴赫、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大音乐家,作为交响音乐的奠

基人所作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音乐迎来的快速发展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 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巨匠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他们所作的 优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时期的欧洲,音乐界更是空前的繁荣。不胜枚举的音乐家百家争 鸣。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尔第、瓦格纳、 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圣桑等。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已然成熟兴盛,体裁多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交响音乐,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音乐家的细致介绍让 我学习到了更多。现在人看来,这些音乐家如同伟人一般被人们敬仰,可是在他 们生活的那个封建年代,这些音乐家大都出身贫寒,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可是 这些音乐家,尤其是到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 越来越不安于屈服。他们崇尚自由民主,用音乐作为武器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逆境使人进步,看这些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成长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穷 困。贝多芬更是耳聋失聪。但是命运的没有打到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 们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练就了顽强的性格。并将心中的一切转化为创作的灵感。 当然,音乐家的勤奋好学也是成就他们艺术造诣的基础。

2020年求一篇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左右

求一篇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左右《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寒假来临了。 在寒假里,我读了老师给我推荐的好书。 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 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 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

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 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 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 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 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少年马里奥,学习马里奥舍己为人甘牺牲,面对危险十分镇定,十分坚强的品质。

《爱的教育》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 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 ___,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

励志类书籍读后感

励志类书籍读后感(一):《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是一部以全面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赏识,呵护孩子的梦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引导孩子求知好学,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心理等方面着手,以经典的教育故事为主体,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凝聚出闪光的教育智慧。细细的读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谈谈一点感受: 孩子需要体验失望:医疗专家强调说,七十年代的心理学坚持要满足孩子的愿望,避免让他们的美梦落空。于是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往往培养出一批“小霸王”,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他们相信拥有是他们的权利,觉得自己是公主王子,理应得到这一切而无需说个“谢”字。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的。因为一个充满欲望、撒泼任性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的幸福不仅仅是有玩具、愉快和无忧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要懂得失望的感觉。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你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这种情况将会使他变得脆弱、不成熟、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 父母亲的一个“不”字破灭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重要的是这些界限是有道理的,而不是专制主义的。 父母如果不能够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而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话,可以想像,孩子当然从此生活在盼望之中,哭着喊着,等待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然而迟早会有一天,父母会厌倦的。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励志类书籍读后感(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读过一本名人励志书,里面有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心情很激动。 这篇故事写的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当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说“为明理”,有人说“为做官”,也有人“为挣钱”“为吃饭”,只有周恩来的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令我热血沸腾。 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并为之而奋斗终生,所以他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他的铿锵的话语时刻萦绕在我的身边,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建设一个全新的,更加富强的中国而努力拼搏! 励志类书籍读后感(三):《枕边励志书》 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本书。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还是励志书坊中的《枕边励志书》。它

【最新】一本励志书读后感(一)

【最新】一本励志书读后感(一) 无意间在朋友哪里拿来一本书 >,书的内容不多,但里面好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希望是生命的加油站,机遇要把握不要等待,机遇属于有勇气的人,表面的勇气不等于真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灵活的思维让努力事半功倍,抉择靠自己,路在脚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后受益匪浅. 时光匆匆,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我们的一生将如何度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太多的人已不堪重压.如何面对生活的现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的物质欲望也日渐膨胀.如何面对物质惑? 这些问题使好多人陷入迷茫之中. 敢想敢做才能成功.要想别人不能想,做别人所不能做.想别人所不能想的,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就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勇气.诚信是生命的支柱,是美丽的金子,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要做生命的掌舵者,因为生活就是大海,人就是海上之舟,目标就是灯塔.每一艘生命之舟就会有自己的航行方向.人就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人们常常习惯于把眼睛钉在大事上,往往忽略小事,而事实上大事每个人都会刻意注意,偏偏容易忽略小事.一些细节更是往往被忽略,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中发现机会,会助你走向成功.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励志书籍读后感

励志书籍读后感 读励志书籍,做有目标有理想之人。那么,来看看精心为你整理励志书籍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冬夜,灯下,品一杯茶;;暖暖的冒着热气的红茶,看一本书;;能使人感动的书,这是我的喜欢。记得开始看《平凡的世界》也是在一个冬夜…好书难求,就像知音难觅,《平凡的世界》就是我认为的一本好书,它写得很真,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使我感动的是书中人物的情与爱,为里面敢爱的年轻人而感动。书中主要描写的是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大哥孙少安是村里生产队长,在读高中的弟弟孙少平,在读初中的妹妹孙兰香,父母亲都是淳朴老实的农民,还有年老卧床的祖母…贫穷时时困扰着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家庭,但他们的内心也有情有爱,还有“穷则思变”的努力向上的精神。书中的几段情与爱的描写很细腻,也蛮感人。孙少平与郝红梅,两个处于相同贫穷境遇的年轻人,同样有年轻而敏感的心,因同样酷爱读书而相知,继而有了似是而非的青涩初恋。他俩朦胧的情似乎注定会无疾而终,有些无奈的感觉,但我想我们大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田润叶对孙少安勇敢告白少女爱慕之心也很感人。但是孙少安为了挑起贫困大家庭的生活重担,不想拖累她,始终将这段情深埋并且在她告白之后匆匆结婚以期让她另觅佳偶。但是痴情的润叶却终不能

忘情。或许有人会因此而痛骂逃避的少安,但我想他那份期望心爱的人得到幸福的心是很真,很灼热的。还有使我感动的是高干子女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他们因晓霞的表姐润叶和少安的哥哥孙少平的缘故认识,同校不同班的他俩因一起排练节目进而更加深友谊,或许爱的种子也在此时以埋下。成为记者后的晓霞勇敢的向孙少平表白了自己的爱,并且相约两年后古塔下的再一次相聚,然而晓霞就在约定的前几天却因采访遇难。可以想见,当少平得到相爱的人遇难的讯息,会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可能有人看后会觉得,他俩的爱似乎毫无来由,但我要说,年青人的爱有时就是毫无来由,年轻人就是要敢爱敢恨,活着,有爱才好。 当然,光有爱的生活只可能是幻象,书中的哥哥孙少安为了弟弟妹妹能继续学业从13岁起就回家务农,一步步克服困难成为出色的生产队长。为了摆脱贫困,开起砖场…都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弟弟孙少平为了改变贫困家庭面貌,能给能砌上几孔砖窑,外出玩命工作…“穷则思变”他们的努力也使我敬佩。 励志书籍读后感篇二无意间在朋友哪里拿来一本书;;《枕边励志书》,书的内容不多,但里面好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希望是生命的加油站,机遇要把握不要等待,机遇属于有勇气的人,表面的勇气不等于真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灵活的思维让努力事半功倍,抉择靠自己,路在脚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后受益匪浅。

一本励志书读后感

一本励志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本励志书读后感(一) 无意间在朋友哪里拿来一本书——《枕边励志书》,书的内容不多,但里面好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希望是生命的加油站,机遇要把握不要等待,机遇属于有勇气的人,表面的勇气不等于真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灵活的思维让努力事半功倍,抉择靠自己,路在脚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后受益匪浅。 时光匆匆,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我们的一生将如何度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太多的人已不堪重压。如何面对生活的现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的物质欲望也日渐膨胀。如何面对物质惑?……这些问题使好多人陷入迷茫之中。 敢想敢做才能成功。要想别人不能想,做别人所不能做。想别人所不能想的,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就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勇气。诚信是生命的支柱,是美丽的金子,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要做生命的掌舵者,因为生活就是大海,人就是海上之舟,目标就是灯塔。每一艘生命之舟就会有自己的航行方向。人就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人们常常习惯于把眼睛钉在大事上,往往忽略小事,而事实上大事每个人都会刻意注意,偏偏容易忽略小事。

一些细节更是往往被忽略,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中发现机会,会助你走向成功。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我们学校目前的领导班子,从校长室以宫校长为首,在平时工作中对我们严格要求,经常引导我们要注重细节,每做一件事都要精思熟虑,这种用心工作的作风,对我们周围的人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使得我们的这个集体,从领导到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学校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好教材。在我做班主任时,我注重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育学生。如在一次学生做早操时,旁边的地上有一片小纸屑,我便随手拾起来,用我的行动来告诉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文明的好习惯。所任班级的学生都养成了自觉地维护班级、公共场所的卫生的良好习惯。因此班级的卫生一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励志书籍读后感2000字3篇

励志书籍读后感2000字3篇 年轻人就是应该多读一些励志书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励志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一直喜欢看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励志的书籍,因为在字里行间,我不仅可以放松因紧张和压力而紧绷的心情,而且可以学习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加热爱生命和生活。同时,帮助自己找寻生活的目标,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的获得成功。 李开复博士20XX年12月出生于台湾,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XX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而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20XX年击败了曾获世界冠军的国际象棋大师。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李开复博士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20XX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XX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20XX年7月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在事业上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同时,他的人生相当精彩,他为人处世的信念,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的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为帮助中国的青少年选择未来的道路所写的。 红与黑是一本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书,其中很多道理都会让我们受益,下面整理了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悟空已经是非常机灵聪明了,太白金星却能诱导悟空“撤诉”,使他屡屡中招,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外交官的才干。 李博士在书中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的理论,它以价值观为核心,引出六个方面的态度,再相应外扩为六个行为,而这六个行为可谓是影响我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做最好的自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做为引导,那么就会陷入误区,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相反正确的思想指引正确的行动,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一个明礼,诚信的人,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赢得他人的信赖。 做最好的自己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态度是行动的先导,从一定程度上说,态度决定了成功与否。拥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不焦躁,不气馁,在失败的情况下保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且能够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付之努力,那么成功触手可及。 做最好的自己必须不断的树立目标,为之努力。人是社会的人,只有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目标的人生是空虚寂寞的人生,要在生活和学习

好书读后感1000字

好书读后感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好书读后感1000字(一) 妈妈再生你一次读后感 在阅览室的书架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妈妈再生你一次》,因为是大龄妈妈的原因,所以我首先被书名吸引住了。粗略翻看后,我决定借回家仔细阅读。 作者沈利萍女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名宁夏书画院的专业画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正当沈女士在深圳专心进行美术创作时,他的老公和儿子却遭遇了一场特大空难,两人虽有幸存活,但老公双耳膜穿孔、脑震荡、腰椎压缩性骨折!12岁的儿子王嘉鹏,腰椎暴裂骨折并双下肢截瘫! 就是那个可怕的瞬间,让12岁的王嘉鹏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嘎然而止! 而与此同时,一位杰出的感人肺腑的妈妈却诞生了。----妈妈是什么?妈妈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爱。只要有她在,你就会觉得有靠山!只要有她在,一切就会重现美好!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这位以画笔为生、生性温和的母亲顷刻间变成了一个壮士,一个为孩子敢上刀山下火海的壮士!这位画家妈妈用自己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不仅拼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将这个被医生宣

判为终生瘫痪的儿子培养成了“中国英雄”!她和儿子通过惊人的努力,不懈的坚持,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17岁时被特邀出席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他参加了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两枚金牌,使得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贝托斯特拉滑雪场;18岁时成为中国’99长城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最年轻的组织策划者;他的故事已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挪威王后和首相亲自出演,开创了国外首脑级人物在中国大陆影视出镜的最高规格;他是挪威红十字诺迪克世界联合国学院录取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 看这本书的引子部分时我就特别好奇:一个被宣判为双下肢截瘫的重症病人能够站立都是奇迹,却如何能参加滑雪比赛?一个只上过五年小学的孩子,却如何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联合学院?一个原本在生活上最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如何担任起了管理全院师生的院级生活会会长?一个曾悲观绝望的家庭,却如何过上了幸福乐观的生活?带着一个又一个的疑点,我一头扎进去书中寻找答案。最终我发现,这本书得了我太多的启迪和激励,我自愧不如这位英雄妈妈,特殊的遭遇使她付出了太多的艰辛,整整三年中他将儿子从轮椅中抱上抱下;陪同训练之外,五年如一日地坚持为儿子按摩,手指关节都变了形;为了儿子早日康复,他自学了中医、按摩、提皮、捏积,在自己的身体上摸索、实验;为使儿子的个人利益受到保护,她自学了法律书籍;为了激励儿子的斗志,她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截瘫者重新站立起来的相关报道,给儿子读各种励志书籍,残疾人的奋斗故事;真可谓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音乐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除了音乐还有其他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

教育书籍读后感

玫瑰,教育的理想之园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花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义。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诚与坦白”;“99朵”是“天长地久”。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摘自《玫瑰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常常为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我自知自幼农村长大,没有书香的熏染,师范里自己倾心于玩耍,而对图书馆比较陌生,工作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浅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 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羡慕过李吉林童话般优美的文字,倾心过于永正幽默而活泼的课堂,感叹过支玉恒的四两拨千斤,震撼于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现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与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有了想了解她内心的愿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说三道四、世人表面热心其实漠然的教育怎么和这么美的字眼、这么美的形象“玫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在她高雅的“清谈”中感受其深深的“忧患”,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 窈然回首,“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个女性,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和写作上,这是怎样的一个女性?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按我的阅读心习惯,看完一个人的一本书,我是要尽量找他的全部著作的。一朵玫瑰将我引向整个玫瑰园。于是,又得以欣赏一簇“玫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激情与思想》、《创造生命的课堂》,接着又在线观看了她的一些课堂录像和演讲实录,这是怎样的一片让人怦然心动、心潮澎湃的园子啊!这是我们理想教育的园子呀! 玫瑰堪称大家,因为她有大心境,大气魄。 “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其实是窦桂梅的化身——外表美丽而内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 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教师的20项修炼》为三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本书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没有艰涩的专业名词,而是用和风细雨般的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式的魅力,令人感动,触动我们久已死水一滩的心灵,引领我们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 一、和煦的笑容。 教师的微笑如春风化雨,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于是,我努力地微笑着走进教室,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微笑着鼓励学生探究知识,大胆提问,学生遇到难题,我微笑地对他说:“别着急,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在耐心的等待中,学生终于解决了难题。教师应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微笑着等待孩子的成长。可见,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应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给学生一份好印象。 二、积极的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是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后再指导实践。读了郭教授的文章,我感到自己的反思,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今后我还应将教学反思深入到教育领域的价值观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因为教师的反思是新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无声的宽容 宽容是无声的教育,但决不是纵容,教师的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真心地关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多一点微笑效果会好一些。小学生的观念习惯理解能力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失误也不足为奇,孩子犯了错,愿意改正,我们就应该宽容他们,给他改正的机会。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学生是活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怎样靠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把知识传递给他们,这需要教育的艺术,需要老师的教育技巧,深入钻研和思考,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阶梯上,自信地向上前进。 《教师的20项修炼》的一篇篇精妙论述,让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触动,引导我不断地修炼自己。今后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修炼了吗?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发了两本书给大家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很好,这样通过教学之余时间学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对增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在学习《教师的20项修炼》时看到教师的反思一章节时,感触很多。“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旨在引领老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反思促发展,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成为教师。事实上,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毋需刻意追逐。 一、运用现代课程观,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这一转变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角色。 为了适应这种多重角色,教师备课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授上,不应以自己所理解的重点难点去把握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切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答疑、做好总结工作上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收获与发展”为标准,而非教师“教给了什么”。本学期我教的《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就是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的教学。 二、运用教育民主思想,反思自己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实行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学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人的位置来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尊严与情感,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学生当人看。其次,始终记住学生是思想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需要教化之人,学校是他们走向成年、走向完美、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来自教师的鼓励、宽容或讽刺、批评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要多宽容,少责备;多激励,少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要

励志经典书籍读后感

励志经典书籍读后感 导语:从小阅读书籍已经成为很多人良好的习惯,经典书籍更是我们的首选。每个人对书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励志经典书籍的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励志书籍读后感范文一: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这本书,通过作者对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讲述,给人以热情、勇气、信念、坚持的力量。你不禁会为这位天生没手没脚的家伙而深深折服,他从一无所有、畏缩自卑,迸发出无穷的自身能量,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创造出了一个不受限制的精彩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力克·胡哲天生患有海豹肢症,除了躯干外,唯一的工具就是只有两个脚趾的小左脚。可以想象,生活对他而言是多么不公平啊!出生时,力克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妈妈甚至拒绝抱抱自己的孩子。这对任何人都是极大的打击和难以愈合的伤口。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放弃,慢慢开始接受和面对现实。 童年时期的力克可以说无忧无虑,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面对无数的挑战,而他都努力地克服了。长到了上学的年纪,力克陷入了困境,他一度因身体的缺陷和对生活的绝望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是最终他放弃了这种愚蠢而不负责任的想法。他想到了给他安慰和帮助的父母,鼓励和支持他的家人,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于是力克决定好好活下去。他开始在自己身上寻找值得引以为傲的东西来提高信心。他试着交一些朋友,试着融入周围。虽然常常被同学排斥、嘲弄、或被称为“外星人”,但他主动并真诚地和同学交谈,同学们逐渐了解了他,都和

他成为了朋友。他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动力。最终力克战胜了困难成为了不起的人。如今力克·胡哲不断拜访各地的学校、教会、贫民窟和监狱甚至垃圾城,与那里的人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散播希望与爱。告诉人们他的经验,提醒大家信念和行动的重要,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至今已有六亿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他的充满勇气的人生。他的事迹已经深入心地激励了很多人。 力克·胡哲的成功,就在于他对于人生的“不设限”,正常人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因为他们有健全的身体,无后顾之忧,所以人们就只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哪些失去的东西或曾经的伤上,而没有真正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正常人就平凡地过了一生。他们错就错在了对人生的“设限”上。力克·胡哲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被打垮,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一次特别的考验和计划,他与那些“受限”的人生不同,他认为:“只要有梦想,什么都能做得到。” 力克最打动我的是他的乐观和信心。人在逆境中很容易被击垮而随之放弃了目标。而力克正是相反。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力克就一直是一艘满载着幸福和乐观的小舟,前进于逆流之中。力克告诉人们: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是啊,没有目标怎么付出行动?力克自己就是一盏为人们照亮目标的灯。让千千万万的人,重拾梦想走向成功。 这本书不仅传递给我们的是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成功的信念,也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强大的力量。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力克是怎么战胜身体的残障的;想放弃的时候,想想力克是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取得的成功;悲观失落的时候,想想力克脸上灿烂的笑容和他的乐观精神;发现自己又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就像力克一样去感恩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