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编号:

总学时:32H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

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

(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环境和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

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

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

教学内容:

1.大气圈的构成;

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3.环境空气的质量;

4.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形成、性质、组成、危害及去除;

3.掌握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生成、消除、与有机物的反应及检测方法;

4.了解空气质量标准与污染指数;

5.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掌握大气光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生成和消除及与有机物的反应;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光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1. 各地理区域地面大气的化学;

2.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圈和水体污染

教学内容:

1.水体特征和水的循环;

2.天然水体组成和性质;

3.天然水的水质;

4.水体污染;

5.水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水体特征、天然水体的构成、化学组成及其存在形态;

2.熟悉CO2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碳酸平衡系统特征,熟悉酸度和碱度的概

念;

3.了解水体污染物的类别和来源,水处理的常用方法;

4.了解水体中无机酸、碱、氰化物等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和治理方法;

5.掌握水体污染物的水力迁移、沉积、吸附、水解和光分解及挥发等迁移转

化途径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6.掌握水体中氧化还原反应意义及类型,掌握电子活度、E和pE的关系,

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应用,明白E-pH、pE-pH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7.掌握水体中常见的配位体和络合物类型,了解络合平衡的有关计算。了解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了解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络合物,了解

腐植质的组成、主要成分、化学结构及配合作用;

8.熟悉有关水质指标与标准,有机污染物的水质指标,需氧污染物COD、BOD、

TOD、TOC的含义,水质指数等;

9.了解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重要的水体的污染来源及防治。

教学重点:

1.碳酸平衡系统及相关计算;

2.水体污染物的沉积、吸附、水解和光分解、络合、氧化还原等迁移形式。教学难点:

1.水解与光分解的相关计算;

2.单核、多核羟基络合平衡的计算;

3.电子活度、E和pE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及应用,E-pH、pE-pH图的意

义及其应用。

第四章土壤圈和土壤污染

教学内容:

1.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2.土壤胶体结构、土壤的化学组成与性质及土壤中的生物;

3.土壤环境的质量;

4.土壤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及其自净作用和防治方法;

5.农药污染物的来源及其的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6.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2.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熟悉其净化能力和污染概念;

3.掌握重金属元素及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了解这些污染物对土

壤的污染和防治原则;

4.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挥发及降解等环境行为作用。

教学重点:

1.土壤对农药和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第五章生物圈和生物污染

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与生物系统;

2.生物机体的组成;

3.环境中的微生物;

4.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5.化学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迁移转化;

6.生物污染和生物毒性。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圈与生物系统、生物机体的构成及微生物;

2.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摄取、蓄积、浓集与放大,掌握生物积浓集因子的概念;

3.掌握生物氧化还原和硫化物沉淀、生物甲基化与脱烷基化;

4.掌握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反应及其机理;

5.掌握水体的自净作用;

6.了解生物污染与生物毒性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基本降解反应类型。

第六章环境无机污染物化学

教学内容:

1.无机酸、碱和盐类污染物;

2.氧化物类污染物;

3.重金属类污染物;

4.放射性核素。

教学要求:

1.掌握氰化物、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硫化物和氟化物的来源、主要性

质、治理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

2.掌握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来源、性质、防治和分析方法;

3.掌握汞、镉、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来源、水体中的形态、治理方法和水

样分析方法;

4.了解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分布、基本性质及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

1.氰化物、硫化物的治理方法与水样分析方法;

2.二氧化硫的防治与分析方法;

3.汞的治理方法与水样分析方法。

第七章环境有机污染物化学

教学内容:

1.酚类污染物;

2.芳烃类污染物;

3.二口恶口英和二苯并呋喃类污染物;

4.三卤代甲烷类污染物;

5.合成洗涤剂类污染物;

6.油类污染物。

教学要求:

1.掌握酚类、芳烃类、二口恶口英和二苯并呋喃类污染物的来源、基本性质、

防治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

2.了解三卤代甲烷类、洗涤剂类和油类污染物来源、性质、治理与分析方法;

3.如何选择有效的药物设计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

第八章环境化学专题

教学内容:

1. 温室效应和地球暖化;

2. 臭氧层破坏;

3. 酸雨;

4. 光化学烟雾;

5. 水体富营养化;

6. 废弃物及其处理;

7. 环境法治物形态分析。

教学要求:

1. 掌握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酸雨的概念和形成机理、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2. 熟悉臭氧层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防止方法;

3. 掌握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4. 了解环境形态分析的相关方法。

五、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1. 碘量法测定污水中SO2的含量;

2. 双硫腙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汞含量;

3. 废水中酚类物质的测定;

4.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实验要求:

1. 掌握污染中有机、无机污染的分析方法。

六、学时分配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用现实的环境问题例子,讲述有关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分析方法等。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环境化学; 叶德泳; 何燧源, 金云云, 何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2

2. 环境化学; 朱利中,张建英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学分:3.5 课时:56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八、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十、基本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订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容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 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容和教学要求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编号: 总学时:32H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 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 (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环境和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 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 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 教学内容: 1.大气圈的构成; 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3.环境空气的质量; 4.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形成、性质、组成、危害及去除; 3.掌握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生成、消除、与有机物的反应及检测方法; 4.了解空气质量标准与污染指数; 5.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掌握大气光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生成和消除及与有机物的反应;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光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1. 各地理区域地面大气的化学; 2.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圈和水体污染 教学内容: 1.水体特征和水的循环;

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 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 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 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 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 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docx

周次1 2 3 4 5 6 7 8 初三化学上教学进度表 授课时间周授课内容备注8 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29 日至 2 日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 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1) 9 月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1) ( 2)第一单元习题课 5 日至 9 日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气( 2) 课题 1 空气(包括习题练习)( 2) 9 月 课题 2 氧气( 1) 12 日至 16 日 课题 3制取氧气( 2) 习题课(课题3)(2) 9 月第二单元复习及习题练习( 1) 第一、二单元测试( 1) 19 日至 23 日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分子和原子(1) 课题 2原子的构成(1) 习题课(课题2)( 1) 9 月课题 3元素(1) 习题课(课题2)(1) 26 日至 30 日课题 3 离子(1)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 1爱护水资源 10 月课题 2水的净化 课题 3水的组成及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1) 8 日至 14 日 练习课(课题3)( 1) 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 3) 10 月 第四单元复习( 1) 第三、四单元测试( 1) 17 日至 21 日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 2) 第三、四单元试卷讲评( 1) 10 月24 日课题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 练习课(课题2)(1) 至 28日 课题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 期中考试复习( 1)

910 月 31 日至 11 月 4 日 11 月 107 日至 11 日 1111月 14日至 18 日1211月 21日至 25 日 11月 13 28 日至 12 与 2 日 12月 14 5 日至 9 日 12月 1512 日至 16 日期中考试(范围:第一至第四单元)( 2)期中试卷讲评( 1)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金刚石、石墨和 C60(2) 课题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课题 2气体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第六单元复习( 1)学生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 1)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 1燃烧和灭火(2)课题 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实验燃烧的条件( 1)第七单元复习( 2)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1金属材料(1)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1)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1)课题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习题课(课题 2)(2) 习题课(课题 3)(1)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 1溶液的形成(2)课题 2溶解度(2)期末考试复习( 5) 16 1712月 期末考试复习( 5)19日至 23 日 12月 期末考试复习( 5)26日至 30 日 备注因期末放假时间不确定,故如有多余时间继续上新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 下面各部分所列条目只反映知识、技能的内容和要求,不表示它们的系统和顺序。

《环境化学》 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32)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评价、预防、控制和修复化学物质污染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能力训练方面强化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秉承“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本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考虑到课程学时和与其它课程衔接等因素,本课程只学习该教材的第一至第五章,其它内容,或在本专业其它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可由学生自学。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环境介质的性质。 2.了解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和土壤中发生的主要迁移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迁移行为的因素;理解迁移过程涉及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及其环境意义。 3.掌握大气及水体中重要无机污染物转化的基本原理;了解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光化学转化行为,掌握光吸收、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有机污染物的酸碱解离、水解反应、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转化行为。 4.掌握外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代谢及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生态健康效应,了解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5.了解典型化学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危害及其来源解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能力 1 第一章环境介质 及性质 1.自然环境 2.大气圈 3.水圈 1. 讲授地球环境、大气圈、水 圈、土壤圈等圈层的性质 2. 结合案例,讲授环境污染的 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 6 课堂讲 授、课堂 讨论、案 例教学、 完成作业 1

《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水环境化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1210 课程中文名称:水环境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Aquacultur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18 课外学时:3 学分:2.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集中讲述天然水和养殖用水中化学成分的来源、转化、迁移及这些成分与养殖生产的关系,使学生较系统和较深入地掌握水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天然水和养殖水中常见的化学成分的来源、迁移、分布、变化规律;了解污染物的毒性及毒性实验方法、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特点;掌握天然水中常见的溶解、电离、氧化还原、络合、吸附、凝聚等平衡过程;并能运用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对水质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见。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了解地球水圈资源的分布和我国水资源状况。了解环境化学的任务和各圈层环境化学的概念; 2、掌握水质系的组成、来源、特点;干燥空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平均温度与压

力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地球各圈层的基本知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任务和教学内容。 3、重点难点:水质系的组成、来源、特点;干燥空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平均温度与压力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第一章天然水的主要理化性质 1、初步了解海水盐度、氯度定义的演变,电介质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 2、掌握天然水离子总量、盐度、氯度的原始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水体流转混合、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与盐度的关系。阿列金分类法。初步掌握海水电导率、实用盐标的定义及其优点。天然水电导率、电介质摩尔电导、离子摩尔电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运用活度系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初步计算。 3、重点难点:天然水离子总量、盐度、氯度的原始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水体流转混合、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与盐度的关系。阿列金分类法。 第二章天然水的基本水化学特征 1、了解我国天然水碱度的分布;氧氮气体溶解规律与鱼类气泡病的关系。 2、掌握天然水主要离子的来源。水硬度、碱度的概念、单位及换算、与水产养殖的关系。硫在天然水中的转化,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条件。初步掌握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在天然水中含量的概况,对生物的毒性。海水主要成分的恒定性。气体的溶解度、溶解速率等有关概念;决定养殖水体中氧气含量的因素,溶氧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溶氧在养殖生产中的生态作用。初步掌握气体溶解速率的双膜理论,亨利定律的有关计算。 3、重点难点;水硬度、碱度的概念、单位及换算。硫在天然水中的转化,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条件。气体的溶解度概念;决定养殖水体中氧气含量的因素,溶氧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亨利定律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天然水中与水生生物相关的主要化学过程 1、了解氢氧化亚铁与碳酸亚铁稳定区域图的绘制,FeS、氢氧化亚铁与碳酸亚铁溶的分级沉淀。碳酸分布系数图的绘制。初步了解EH-pH(或pe-pH)稳定区域图的结构、作用及绘制的一般方法。 2、掌握氢氧化物溶解性与pH的关系;难溶硫化物、难溶碳酸盐的溶解性与pH 及总二氧化碳的关系。初步掌握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中碳酸钙的溶解平衡,水稳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 ??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 下面各部分所列条目只反映知识、技能的内容和要求,不表示它们的系统和顺序。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水环境化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1210 课程中文名称:水环境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Aquacultur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18 课外学时:3 学分:2.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先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集中讲述天然水和养殖用水中化学成分的来源、转化、迁移及这些成分与养殖生产的关系,使学生较系统和较深入地掌握水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天然水和养殖水中常见的化学成分的来源、迁移、分布、变化规律;了解污染物的毒性及毒性实验方法、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特点;掌握天然水中常见的溶解、电离、氧化还原、络合、吸附、凝聚等平衡过程;并能运用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对水质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见。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了解地球水圈资源的分布和我国水资源状况。了解环境化学的任务和各圈层环境化学的概念; 2、掌握水质系的组成、来源、特点;干燥空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平均温度与压 力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地球各圈层的基本知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任务和教学内容。 3、重点难点:水质系的组成、来源、特点;干燥空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平均温度与压力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第一章天然水的主要理化性质 1、初步了解海水盐度、氯度定义的演变,电介质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 2、掌握天然水离子总量、盐度、氯度的原始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水体流转混合、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与盐度的关系。阿列金分类法。初步掌握海水电导率、实用盐标的定义及其优点。天然水电导率、电介质摩尔电导、离子摩尔电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运用活度系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初步计算。 3、重点难点:天然水离子总量、盐度、氯度的原始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水体流转混合、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与盐度的关系。阿列金分类法。第二章天然水的基本水化学特征 1、了解我国天然水碱度的分布;氧氮气体溶解规律与鱼类气泡病的关系。 2、掌握天然水主要离子的来源。水硬度、碱度的概念、单位及换算、与水产养殖的关系。硫在天然水中的转化,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条件。初步掌握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在天然水中含量的概况,对生物的毒性。海水主要成分的恒定性。气体的溶解度、溶解速率等有关概念;决定养殖水体中氧气含量的因素,溶氧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6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3学时,单独设36学时实验课。另外还有4周的课程设计。 学分:3.5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环境监测》、《分析化学》、《流体力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二、课程简介 (一)中文简介:《环境工程学》课程属环境科学专业,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全面掌握水与废水处理、水质管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管理和电离辐射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特性等,了解环境工程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必修课程。根据已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从业特点,其中从事一专业(环境工程)的人中,约有2/3以上人数是从事水、气污染控制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处理设施的运营。因此,我们将《环境工程学》进行细化,并将其分为《水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管理》四部份。 其中《水与废水处理》》主要是侧重生活污水中有机质、氮、磷和悬浮物的处理工艺和处理装置和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常见工业废水的污染特点、处理方法、处理工艺及处理设施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 《固体废物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通过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讨论废水处理、水质管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管理和电离辐射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工作原理、设计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主要设计计算等内容,重视环境工程设计的实践及创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能了解污水的污染特点,掌握常规污水的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及处理难点,以便进行工艺设计时选择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

现代环境资料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27 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学分:3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环境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提高监测质量和效能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日益提高,灵敏、准确、精密、快速、简便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本课程以分析方法为系统,涉及现代仪器分析中可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分析仪器,介绍了这些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分析方法、操作程序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已学过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现代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各类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对无机、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具有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并且具有操作仪器和进行环境监测分析基本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程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理解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3.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4.掌握气相色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掌握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6.了解气相色谱法在在有机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元素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元素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0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元素无机化学,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结构原理)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从而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与当今世界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及材料科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从而增强作为化学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元素无机化学》,蔡少华、黄坤耀、张玉容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普通无机化学》,严宣申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三、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怎样学习元素无机化学 2.元索的ΔGθ/F-Z图在元素无机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第二章卤族元素(6-8学时) 1.卤族元索的基本性质与卤族元素ΔGθ/F-Z图 单质的物理性质,单质的强氧化性及单质制备,卤离于的还原性,卤化氢及卤化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所,卤素单质的歧化及逆岐化作用,卤素各含氧酸及其盐氧化性变化规律(影响含氧酸及其盐氧化性的因素)。 2.卤索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卤素单质及其性质,HX的酸性及其热力学分析,卤化物结构及性质(卤化物溶解及水解,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族元素氧化物及含氧酸(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规则R-O-H模型及Pauling规则)含氧酸及其盐制备,拟卤素(氰、硫氰)。 3.卤族元素用途,生化功能及环境化学 4.Cl-、Br-、I-的分离及检出 5.氟的特殊性 6.本章教学要求 ①能熟练地应用卤族元素的ΔGθ/F-Z图讨论卤素不同氧化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制取 方法;熟悉卤族元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②能利用ΔGθ/F-Z图进行有关热力学的计算; ③掌握卤化物的性质及非金属卤化物的水解规律性; ④掌握氢卤酸及卤素含氧酸酸性及氧化还原性质的规律; ⑤熟炼地应用VSZPR理论分析讨论卤素常见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⑥初步掌握第二周期元素性质的特殊性;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 写日期:2005 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58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63学时(含实验27学时),3.0学分 环境工程专业54学时(含实验18学时),2.5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它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 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 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 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t is constructed on 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etc. It is mainly use the chemical theoretic. The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pollutant in atmosphere、hydrosphere、soil-geosphere and biosphere,and their chemical form , their law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studi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存在特性和迁移转化过程;了解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毒性机理与效应等;了解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为后期课程和以后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其学科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