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总]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汇总]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汇总]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汇总]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汇总]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阿福圣贤

强强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稚拙的想法和举动常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强强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上幼儿园时,强强会在上课时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玩具与同伴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总会懂事的。上学后强强学习倒没什么问题,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的不断纠纷使强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现在许多家长像强强父母那样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培养。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这样的人会感受到幸福吗,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

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家长应做些引导。1(明确每一阶段的原则。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有三种界限,一种是绝对禁止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红灯行为”,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一种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可称之为“绿灯行为”,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和督促;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灵活变动的,称之为“黄灯行为”。幼儿成长的每一个年龄段,这三种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范围。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适合孩子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强化,就能避免过多的约束和不适宜的放纵,使孩子在规范的前提下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高度社会化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幼儿获得幸福的前提。 2.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有个

故事,说两个点心店都卖面条,一个问顾客:面条里要不要放鸡蛋,顾客中有说要有说不要;另一个则问:放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就选择一个或两个鸡蛋,极少有说不要的。显而易见后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引导顾客在无形中接受了“必须选择鸡蛋”的规则,这种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你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

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3.注意语言的暗示。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成人语言的暗示非常重要。当幼儿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就不能用请示的语言说出来,禁止幼儿做的事,就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幼儿交流时,要让幼儿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

4.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许多幼儿上学后总是一次次忘了带书本,一次次弄丢了自己的铅笔和本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每次都有父母帮着送,帮着买,孩子永远没有自我教育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孩子执意不听父母的劝告,总是磨磨蹭蹭,就不妨让他迟到一次,感受一下被批评的不快。吃一堑长一智,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以及对自己负责带来的愉快。当然,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的规则,并说得懂事起来。适宜做法 l.

明为什么,如“不要在地板上奔跑,会影响楼下的人休息” 2.规则要建立在孩子的认识能力基础上,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孩子就范。 3.准则要保持一致,避免情绪冲动之下变换规则,这会使孩子在不同的标准面前无所适从。

4.“你能把香蕉皮扔到垃圾袋里,我真高兴”或“我知道你想帮弟弟拿汽车,但你把它抢过来是不对的”,这种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更能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是小学生发展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规则

意识的正面培养需要从环境入手,注重主体间的有效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在活动中,在规则的照射下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侧面培养要运用自然惩罚的方法,警告性,一致性,即时性,公平性四个原则适时使用来培养.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有规则,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提纲】

一,规则和规则意识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2,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3,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三,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自定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2,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3,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4,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5,采用自然惩罚法

【关键词】:

规则规则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主体间性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培养社会化,国际化人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先哲们早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规则是个体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人的不规范行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

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此人类就有必要赋予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来培育有规则意识的下一代.

一,规则和规则意识

规则的概念是复杂的,规则是对事物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规则的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形成认知策略,二是调节行为.[1]在这里我们只就规则调节行为的功能进行探讨,那么规则就包括了法律,章程,原则,社会准则等,这些不同的规则以不同的方式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和德育领域.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规则和规则意识理解为:规则,就是制定出来归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和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2] 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更是权利,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在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安全,规则是享受权利的保证.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主体遵守规则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主体要把规则理解为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期待,这种行为期待就是规则意识.通过引导小学儿童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执行规则,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到形成动力倾向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成自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哪些规则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民主平等,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

规则既然是这样,那我们现在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现阶段我们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状况.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在学校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我调查统计十余所小学后了解到,有九成以上的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采用讲述的方法进行授课.而再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离小学低年级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相差太远.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严重脱离了低年级儿童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

学方法又怎能适合儿童学习规则,形成规则意识的发展因素.整个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应当是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和道德的发展中过分重视认知的因素,忽视了情,意,行的因素.小学低年级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只注重对学生讲解学生应该遵守那些规则,却轻视了遵守规则的情感,环境,意义和具体行动等.这一门课程大多数不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就是由班主任来兼任,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教师,这样既不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大环境,也不利于教师研究并根据低年级儿童心理,道德发展的规律来施教.尊重规则和实践规则环境的缺乏成为形成儿童规则意识的障碍. 据调查显示,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家庭中远远小于在学校中.这样就表现出一个问题,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与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与放任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不

能一视同仁,持之以恒.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大家共同生活,发展的环境,需要寻找自己的位置,人的角色是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转化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应所在的位置.家里是孩子,学校里是学生,同学,在路上是行人.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这就是规则.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是我们社会共同的需求.小学低年级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要想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未来的使命,正常参与和维持公共生活,必须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后盾,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存在,别人也要存在,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适应中及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保证,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将面临的重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之一.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它的特点是空间小,人口密度大,少量的

成人管理大量的儿童,学校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和家庭,并且注重事实,一视同仁.学生个体与个体间遵守规则并在规则的天平上与同学相处是小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2,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道德,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与秩序,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之中了.[3]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无意识的渗透于个体之中的,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4]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小学低年级儿童提供一个尊重道德,遵守道德的平台和机遇,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规则不是束缚小学低年级儿童手脚的缰绳,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充分的自由必须是来自严格的自律.

3,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摆脱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儿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马上对其进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儿童的接受.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都在7—9岁左右,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之间,容易形成规则意识.在两个反抗期之间儿童逆反心理处于相对低潮阶段,面对权威尤其是家长不像在反抗期那样有意的对待权威进行反抗.这样就给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降低了难度,变得容易一些.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的公正判断时期.[5]小学一年级儿童正逢第一公正期,在此阶段他们是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不服从认为听话就是好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这样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时就可以较方便的树立权威,当然就要对我们的教师要求得更高. 三,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自定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

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而有效的.[6]这种联系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的主体间有效性."一个人以为在遵守一条规则,并不就是在遵守一条规则.因此规则不可能'私下地'遵守的:否则的话,以为自己在遵守一条规则,就会与遵守规则是同一回事了."[7]让儿童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低年级儿童对自己身边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并能明白规则是自身生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有利于彼此间意义的有效性的认可.

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为使学生从思想上

尊重规则,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作为规

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认识规则.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主要.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那么哪一种规则适合小学生自己来制定呢我们下面分为家庭规则,学校规则,

和社会规则三方面来说一下.经过调查我发现,家庭规则方面,尊敬家长,会礼貌待客,不打扰别人的休息,出门或晚归要和家长打招呼等,他们经过集体的商量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像如,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进父母的房间要敲门等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还会时常违犯.如"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学校规则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

的意识.社会规则中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上玩耍,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建议教师借助这种情景继续把交通指示牌的相关指示内容一并和同学们通过讨论等方法来学习一下,特别是新交通法中的相关条例.他们经过讨论,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通过全班讨论,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小学生以游戏为主,到了小学马上要从"游戏人"变成"学习人"角色的转换.皮亚杰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我们的教育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8]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把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和行为特点的阻力转化为培养的动力,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单方面对权威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9]的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神圣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决不破坏规则,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处于其对规则的理解即认识.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必须尊重他的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加强认知的引导.在活动中渗透为人之道等社会规则.教育者必须注意不要损伤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自发性,不要剥夺受教育者作出自主判断的机

会.激发儿童的内在发展,不能过于靠灌输和权威的影响. 3,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10]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不良行为要淡化.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适应团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4,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

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话,榜样的挖掘和学

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

一方面,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儿童模仿榜样存在着一般规律,如他们模仿周围亲近的人,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先模仿老师而后模仿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人.[11]我们要根据儿童模仿规则的习惯,在儿童身边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发现榜样,让小学低年级儿童学做遵守规则的榜样.学生规则意识增强后,就会把遵守规则的行为从班规,校规延伸到自己的校外生活中去. 5,采用自然惩罚法教育虽然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适当的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是非

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与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在这里我推崇"热炉法则",我们在运用"热炉法则"惩罚的方法去让小学低年级儿童遵守规则的时候,重要的是给低年级儿童形成一种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的心态,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意识.

警告性原则:热炉不红,即使不用手摸,也知道炉子是烫的,是会灼伤人的.要经

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劝戒孩子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受到处罚.

一致性原则:只要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说"和"做"是一致的,决不打折扣.值得家长和教师注意的是,只要违背了规则,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即时性原则:一旦你碰到热炉,就会立即被灼伤,决不会"缓期执行".惩处必须在违反规则之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火炉都会被灼伤.家庭成员在规则面前要一律平等,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只要违反规则都会受到惩罚.教师面对自己和众多学生要一视同仁,谁违背了规则谁就要受到惩处.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我们要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小学低年级儿童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估算意识能力培养

估算意识水平培养 新课标将估算作为--一种伴随精确计算而存有的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是具有技巧性和生活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倡导“学有用的数学”的 教学理念下,估算值得青睐。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 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协助他们学会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 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使 用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一、走近生活,亲自体验估算的便捷与价值 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水平在我们日常生 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一开始接 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 用处不大。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水平,首先要 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准确地理解并体验到估算的实 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例如:估算到超市购 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 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相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 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弓1导学生去注重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 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 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持续加深理解。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 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实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 性和准确性呢?作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能够借鉴的: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 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 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也是遵从“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1、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针对小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习惯于正确计算的现象,在课堂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走进估算 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长臂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物,题目通过统计图的形式告诉了长臂猴数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很投入的探索出2004年长臂猴可能达到的多少只.还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 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还比如“五一”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表时间:2018-05-21T17:17:00.74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作者:陈琼[导读] 【摘要】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摘要】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估计意识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058-01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1、四舍五入取整法。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通过四舍五入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等再计算。如: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估算需要多少元?可以运用凑整的方法,把2.4看作2,把0.85看作1。于是这样估算:2.4×0.85≈2×1=2(元)。 2、化整为零法:就是把一个比较庞大或复杂的未知值(如:一堆苹果的个数、一张报纸的字数等),进行合理分割或分类,先求出局部的答案,再进一步推算整体的答案。 3、趋近中位法:此法适合求一组形如振动的数的和。就是先观察所求的这组数都趋近哪个数,我们不妨把这个数视为趋近的中位数,再用这个趋近的中位数乘个数即可。如:估算报亭10月上旬(206、 201 、20 4、 20 5、 198、 196 、198、 195 、203)营业额。每天的营业额都趋近200元,用200×10估算就容易了。 4、区间框定法:就是根据算式的意义或某种关系,框定答案所在的范围,达到估算的目的。此法在小学阶段应用非常广泛(如:购物、建设规划、预测发展趋势等方面),也可以用以检查四则运算的结果的大致范围。如:"不用计算,判断对错"。其中有这样一个算式:"58×18=4534"。仔细观察后用四舍五入法可框定18个58的得数应该小于20个60的得数1200,原式的得数为4534,所以原式错。 5、转化法:就是将估算的问题利用某种性质或规律转化为另类问题进行同理类推的估算方法。如:已知甲商店11.5元可以买5袋牛奶,乙商店12.9元可以买5(袋)赠1(袋)。要估算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本课是小数除法的第一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先估算,再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教材上就介绍了把11.5元换算为115角,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整数除法的估算,就容易多了。 6、假设法:就是将要估算的数假设为一个已知的值,放到原题中考察假设的值是否成立的一种估算方法。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8㎝,估计第三边可能是几厘米?我们可以这样估算:假设第三边为最短边,那它至少要大于3㎝(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假设第三边为最长边,那它应该小于13㎝。所以,第三边的长度应该在大于3㎝且小于13㎝之间。按此区间任假设一个数去检验,应该满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二、贴近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 传统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和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的更为广泛,更具有实用价值。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估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多少个,赛前估计2008年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心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要有意识的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地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多少粒""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三、注重调整,合理评价 估算能力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特点,因而估算能力的培养并非轻松之事。除了以上估算方法,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知识,恰当运用调整策略。 估算结果是个近似数,但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恰当运用调整策略,估算的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独创性,还涉及到学生反思与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例如,学生先估算一个问题的结果,然后将其估计值与它实际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觉察到错误并加以更正。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估算带来的快乐,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慧仙. 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04 [2]王乡勤. 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科学教育导刊》.2013.02

开展规则意识总结

2017年针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培养实施 计划方案 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文章对规则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案例,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论述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凡事间都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无法对规则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往往在事情过后还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到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同行的代表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学生选手以及带队老师。比赛结束后观光行程的某天入住酒店后突然火警响了,酒店的住客(尤其是美国本地人)马上疏散到一楼庭院。酒店服务员说三楼有一间客房的防火喷淋系统触发了,要消防员到场才能处理,等消防员开着消防车整装到达后发现并没有火警,而是该客房的客人怕衣服不干把衣服用衣架挂在消防喷淋口以便对着空调吹,从而触发了喷淋系统。后经查实该客服就是我们代表团另一个城市的孩子住的,而且酒店已经在喷淋口处用中文贴了禁止挂衣服的标识。因为酒店是板式结构的,所以三楼以下好多过道和房间都泡了水。当带队老师问及该生为什么贴有禁止标识还挂衣服时,该生说平时住酒店也经常在空调口挂衣服,所以没想到会弄成这样。这是没有规则意识惹的祸,而孩子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规则意识是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时代对小学德育的迫切要求,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小学德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迫切需要,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中心小学张金玲136500 【关键词】:小学生规则意识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工作中发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在对规则的遵守上言行不一,尤其德育的态度不够重视,出现问题时得过且过,把重心落在智力上,即:类似“耍小聪明”的违规上……等等。所以,从长远意义上小学德育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规则意识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法治,就是让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一切按照规则办事。全民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正是要从守规则开始。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矩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尊重规则、不敬畏规则、不遵守规则,无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都会导致缺乏秩序、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创新活力不能完全激发,文明前进的脚步因此受到羁绊。 所以,守规则是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简而言之,法律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而规则的外延比法律更广泛,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标准礼仪、文明公约等。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有规则的影子。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复杂的交往关系,更需要相对统一的普遍性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无法形成严谨有度、自由和谐的秩序。 小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基础抓起,尤其要提高认识,重视完善小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做起。

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最新资料推荐------------------------------------------------------ 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推断。 估算通常要判断结果在哪个数或量的附近,或在某个范围内。 它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一把非常有用的尺子。 和精算相比,它能更简洁、迅速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很有意义。 华罗庚曾经说过: 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所以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 如对低年级小朋友,就要创设常识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 知道 99 页书大约多厚, 1 分钟大约多久, 1 米大约多长等。 又如学生看完电影后,引导学生估算电影院的座位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能力。 让他们考虑,春游时,大家坐游船,如果每条船限乘 5 人,38 人要租几条船?每条船租金 9 元,带 100 元够不够?使学生 1 / 7

明白消费。 还可以把估算与一些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 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就需要估计;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要进行大致的预测,这也是估计;再比如,现在大城市流动人口很多,到底流动人口是多少,我们在做统计时也要做一些估计,一般来讲尾数就省略不计了。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当中精确计算和粗略估计算相比,后者运用的机会多得多。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估算。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不断地丰富估算的经验。 第一,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首先要重视估算教学,将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做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近似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全部内容。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人围 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娇生惯养, 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在 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 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 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 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 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制定学生的行为规 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 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 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 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估算是当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一种能力。所谓估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1980年拟订《80年代行动计划》中就已强调估算技术。2000年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策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合理)做判断的习惯。 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学全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教学在目前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这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因就是: 1.现代生活对数学教育要求的变化。相对于古代、近代而言,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更加数学化的社会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平常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数量级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人们认识世界的眼光更加开阔,人们似乎不再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一些数量级较小的零头上,对计算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大。这一切的背后都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凸显了加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快捷、方便、灵活的计算器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计算器的大众化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随时进行异常准确的计算。人们更多的只是运用估算来大致地进行检验和事前规划。 3.学习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增强学生行为的计

小学低段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低段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田成英 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是一个大转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转变,也是思维和意识的转折。很多孩子刚进入一年级,都没办法适应受约束的生活。 很多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对他们不好的行为也不管,总认为让他自由发挥是比较好的。等孩子大起来就会懂事的。可是,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了。每天要认那么多的字,回家还要写枯燥乏味的字,算那么多算术题。多数孩子都不能完成。因为在之前有的孩子可能都没写过家庭作业。一下子都难以接受,而且他们也没有写作业的习惯,每天都要老师家长一再的提醒,帮助完成作业。除了学习以外,更让老师头疼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比如书或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没有课堂意识,在课上随意走动、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等等不良行为。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我谈谈小学低段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以此来培养小学低段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个班的班训也很重要,当然制定了班训,也不一定孩子们都能做到,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根据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我们班就制定了这样一个班训:“好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为了让孩子有进步,有成长。改变自己的恶习,每天早上早读下课,让全

体学生起立,高歌齐呼班训,这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感染。让那些自卑、紧张、胆怯、拖拉的情绪被敢走,虽然那些恶习还会回来,但通过长期训练,孩子们还是受感染了。以前那些爱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几呼没有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作为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当然也少不了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班规的选择也很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当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不能硬巴巴的给他们制定规矩,比如:“打人的怎么办,没交作业的又怎么样等等。”这种强加给孩子,他们厌倦这种生活,可能犯了错,就不敢来上学了,怕老师惩罚,回家后又怕父母骂。这样一来,孩子更不喜欢读书了,不好的恶习也没有改正过来。根据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制定了这样的一个班规:“我想身体好,跳绳跑步加眼操。我想有礼貌,主动鞠躬并问好。我想学习好,专心学习勤思考。我想环境好,不摘花草不乱扔。我想有朋友,小事不能太计较。”从身边的小事,从我做起,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我的孩子犯错误时,我不是一味的骂他们,打他们。而是心平气和的、从另外一个角色和他们走在一起,就像好朋友、好姐妹似的,和他们交谈着内心的真心话。通过交谈我了解了他们犯错的原因,错在哪里。然后再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他们会犯错误也不是故意的,在幼儿的时候,有父母的溺爱,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就这样引来他们不好的行为习惯。遇到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好。这个时候就要犯错误了。我们作为老师,

培养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教学

培养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教学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估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这样的一种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为估算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感,同时也能够解决生活中不需要精算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关键词:估算;意识;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097-02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cb15914848.html,ki.issn1673-9132.2017.34.058 在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好的估算习惯,对估算信心严重不足,缺乏对于估算的准确认知。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对数学精算占优势的现实背景出发,重新处理好教材内容,使学生自觉地跳出精算的思维框架,唤起学生内在的估算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

题情境……”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很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必需的,估算也不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我们可以说是经常使用的,而且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来给他们创造有利于理解这一问题的情境,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因为抽象说教而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从家长和孩子们去超市购物这个问题谈起,创设这样的情境:“爸爸和我一起去逛超市,带了100元钱,分别买了鸡蛋17元、蔬菜22元、家庭生活用品38元、还想买20元的牛肉,那钱够吗?”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估算,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估算知识的理解。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反思,加强体验,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估算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来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们在这一问题上掌握的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下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也能够在不断的感悟中掌握知识。例如,小学四年级乘法估算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学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绵竹市绵竹中学廖艳时间:2012-4-13 15:36:2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932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读:本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吴聪 所谓估算是指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的一种估计方法。为了大概地判断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而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估算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的推断。 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做事的计划性;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11年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和调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六第6题蜜蜂采蜜(连线)时,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计算开时始,孩子们认真埋头用竖式笔算。我很快就完成了连线,孩子们一个个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在孩子们惊叹之余,我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如:56×39先利用估算把39看成40,56看成55,得出积的近似值大概在2200左右,再用两个因数末尾的数字相乘,6×9得到积的末位是4,而题目中只有2184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就能很快判断出结果。这样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发现捷径,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愉快和轻松中学习知识,对学习变得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把握时机,给孩子们展示了做比较大小题目时,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如:48×32○1894利用估算把48想成50,50×32是1600,由于把48估大了,32没变,所以实际的结果肯定比1600小,由此可判断出48×32﹤1894,让孩子们从中学会举一反三,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正确的估算方法能提高解题速度,减少繁琐的计算,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估算意识。 2在生活情境中感知估算的作用并增强估算意识。 孩子们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教师也常常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往往忽略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孩子们在生活中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门票、租车租船等问题,当孩子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的。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时,刚好学校组织本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电子教案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 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位教育者都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以活动为裁体,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教育需要教师贯穿始终,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榜样。 主题词:规则意识培养德育工作 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之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一个基本准则。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而学校管理,对此不能等闲视之。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国一位官员在瑞士出差时,在厕所门外遇到一位母亲,她着急地对这位官员说:“我的孩子进厕所已经10多分钟了,麻烦你进去看一下他好吗?”这位官员进去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满头大汗地修理冲水马桶。原来冲水马桶坏了,这孩子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一个孩子能这么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的做事,反映了瑞士国民的文明素养。然而在我们周围,不守规则的人大有人在。小学生放学时,在步行街乱扔垃圾,在公路上行走不遵守交通规则,践踏草坪……,甚至更严重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中也有不守规则的,有位吸烟的老师把空烟盒随手扔在了教学楼楼梯间,另一老师和同学路过发现了烟盒,于是这位老师命令学生捡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再想想瑞士修马桶的小孩,我觉得心寒,我们的文明哪里去了?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确实是迫不及待的任务!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 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制定的,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不准乱扔拉圾”、“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