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新能源教案

汽车新能源教案

汽车新能源教案
汽车新能源教案

汽-大众奥迪新能源战略实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也将为未来的国产新能源车型奠定基础。

图1-19奥迪Q5混合动力

7.雷克萨斯混合动力汽车

全新LS 600hL首次搭载的全时四驱带Torsen系统,与改进的空气悬挂系统与适应式可变悬挂系统(AVS)共同工作。根据驾驶操作、车身运动及道路表面状况,AVS将自动激活可调阻尼减震器,自动保持最佳车辆离地间隙,在高速行驶中仍能实现极

佳的减震效果

图1-20雷克萨斯LS600HL

8.丰田混合动力汽车

丰田凯美瑞尊瑞所用的“强混系统”,是丰田全球成熟、领先的油电混合双擎动力系统。

图 1-21丰田凯美瑞尊瑞混合动力汽车

答案《_新能源汽车技术》试题(一)

《—新能源汽车技术》试题 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课程名称:汽车新能源技术满分:10 0.0 1.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1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1.1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14、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5、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6、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17、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18、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9、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2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第 2 部分:判断题((每小题 1.5 分,共30 分)) 2.1、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 2.2、 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 2.3、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 2.4、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 2.5、 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 2.6、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 2.7、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2.8、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9、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2.10、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1、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2、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3、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4、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2.15、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6、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2.17、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18、正确答案:错误答案解析:2.19、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 2.20、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姜娥)

《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标准 教学单位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所属专业汽车电子 使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 编制时间二零一一年四月 教务处制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技 术 课程编码:授课对象:10级汽电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30 学分:4 前导课程:汽车电工电子 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检测 与维修、汽车构造后续课程:汽车单片机 编制人:姜娥胡道刚编制时间:2011.4 审定人及审定时间: 教研室主任:王军年月日 教务科长:夏章健年月日 教学单位负责人:年月日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标准》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一门介绍标准的专业选修课,收录了截止至2009年4月1日我国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专项检验标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安全要求、性能实验、定型实验等领域的国家及行业专项检验标准,为今后的专业生涯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设计理念 ⑴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⑵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 ⑶推进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推进项目教学法; ⑷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检验、安装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和新能源汽车系统的生产工艺文件制定。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操作示范。课堂上示范讲解。 (二)课堂模仿操作: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现场测量。 (三)学生课外作业:由教师提出一个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 (五)作业展示结果:分小组展示作业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结果。 三、课程目标 对于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汽车电类课程的延伸课程,要求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新能源纯电动

新能源汽车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8 课程名称: 新能源汽车技术 英文名称: Technology on clean energy vehicles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学分:2 适用对象: 18级汽修,汽配 先修课程: 新能源汽车导论、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理论、电力电子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及控制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掌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设计等,为以后从事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服务、科研等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电动汽车构造,了解电驱动系统组成。 (2)掌握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的设计方法。 (3)掌握能量存储系统,了解车辆再生制动。 (4)掌握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了解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设计。 教学内容及要求 共分八章教学内容,对每章内容均要求作了解和掌握。第一章环境影响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历史 第一章 1.1新能源汽车的概述(定义及分类)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熟知新能与汽车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 2.新能源汽车高压与防护 掌握新能源高压系统的结构; 熟知新能源汽车高压隐患部位; 掌握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操作规范。 第三章 3.1储能装置概述 了解电池的类型; 掌握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 知道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 3.2蓄电池 熟知蓄电池的类型的特点; 了解电池的充电方法; 知道蓄电池的测试内容及方法。 3.3燃料电池 了解燃料电池的发展情况; 了解燃料电池的类型,熟知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了解燃料电池的结构原理。 3.4超级电容及飞轮电池 简单了解的太阳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掌握超级电容的类型原理和优缺点及应用情况; 了解飞轮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3.5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 熟悉燃料能量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了解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系统。 3.6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 熟悉燃料能量回收系统的方法和类型; 掌握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组成; 了解典型的能量回收系统。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额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基本结构、组成和原理,,并对新能源汽车用的电动电池、电动机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有关的工作适应性。 (2)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较强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知识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共六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知识领域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域。每个知识领域用字母表示,如A1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部分,A2表示电动汽车用电动机,A3表示纯电动汽车, A4表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A5表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A6表示其他新能源汽车。知识单元是知识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次,表示知识领域中独立的主题。每个知识单元用该知识领域名称后加一个字母表示,如A1a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性能指标和要求,A1b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之铅酸蓄电池。知识单元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是最基本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单元,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学习部分选修知识单元。知识点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表示知识单元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汽车构造知识体系由6个知识领域和32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8个,选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宗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针对各个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从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上来看,高职层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之中,而课程的开发要从企业来到企业去,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专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关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国内外有着非常多的研究和实践,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愿上来看,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不能结合导致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受教育规律约束的高职院校和受快速获取效益约束的企业在合作的出发点上就存在不对等性,具体而言,在合作的人员、周期、实施、管理、成本和满意度上等方面都存在不对等性。这些不对等性很难使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找到一个结合点,从而导致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合作也是停留在“纸面”上。 2.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上来看,校企双方没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导致课程开发实施效率低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双向的,这个双向的合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双向合作面临着诸如课程开发的意愿、主体、人员的地位、能力要求、职责要求、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整合和实施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双方没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使合作过程障碍重重,阻力不断,从未导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施效率低。 3. 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结果上来看,校企双方没有对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追踪评价导致课程开发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有效的完成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这个任务,所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不单是课程开发前期的开发设计和中期的开发的实施,更重要的后期的课程开发评价与改进。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汽车专业的课程开发都是简单的停留在课程开发成果上,对课程开发的成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个很难说清楚,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课程开发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二、建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合作机制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额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

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

的分类、基本结构、组成和原理,,并对新能源汽车用的电动电池、电动机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有关的工作适应性。 (2)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较强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知识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共六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专业名称:新能源汽车技术 (二)专业代码:5606707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办法,在2-6年内完成学业。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现代汽车理论知识以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知识;具有新能源汽车维护、检测、诊断和维修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胜任汽车技术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2)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

(3)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的基本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7)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资料收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8)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知识 (1)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汽车维修单据、表格处理; (2)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汽车维修成本核算; (3)会使用外语查阅外文汽车维修资料; (4)会阅读和分析汽车电路图,并能拆画部分主要电路; (5)掌握汽车机械部件各个总成的机械原理及工作原理; (6)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电机驱动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检修,并会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3.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电力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 (3)具备正确使用外语专业资料的能力; (4)掌握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 (5)掌握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知识与技能; (6)具有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新能源汽车技术代码:580403 二、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及职业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历者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 四、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新能源汽车售后技术服务和管理企事业单位,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利用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和工具,在生产、服务一线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能独立学习与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对社会、企业和客户有强烈责任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五、职业面向 1.主要就业领域:新能源汽车维修、新能源车辆质检、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新能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新能源汽车销售。 2.初始工作岗位: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新能源车辆性能检测、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培训、新能源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新能源汽车销售。 3.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新能源汽车维修管理,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经营与管理。

六、人才规格 (一) 综合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职业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3. 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文理交融,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较强的审美能力,个性鲜明、学有所长。 4.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健康标准;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 职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能力: (1) 一般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读写说能力。 (2) 专业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使用外语专业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新能源汽车构造及原理;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与技能;具有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 拓展能力: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仪的使用能力。 (4) 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能借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计划

、课业计划

应能:作与调试;各小组在任务实施用多媒体 1、描述、制作与 2、放大电路制过程中,对照实施资源进行 检测整流电路;作与调试;活动自查任务完成电路原理 2、描述、制作与 3、稳压电路制的准确程度,做好的学习;学检测放大电路;作与调试;过程记录,根据过2.在面包习3、描述、制作与 4、延时电路制程记录,自我评价板上实践任检测稳压电路;作与调试;解决方案的合理操作和电务4、描述、制作与 5、振荡电路制性。脑仿真模2检测延时电路;作与调试; 2.小组评价拟电路中 5、描述、制作与 6、开关电路制(1)小组内部评相结合。电检测振荡电路;作与调试;价; 子6、描述、制作与7、逆变电路制(2)未作业小组对 电检测开关电路;作与调试;作业小组进行监督 路7、描述、制作与8、直流变换电检查,重点检查作 制检测逆变电路;路制作与调试。业的规范程度,并 作&描述、制作与做记录。小组间交 与检测直流变换电叉评价(重点评价 调路;等等。方案的合理性、可 试操作性和经济性) 3.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自评结 果、小组互评结果、 实施过程及完成方 案进行综合评价。

应能:电路制作与检各小组在任务实施教师讲解 测;过程中,对照实施和操作进 1、描述、制作与 2、PLC编程器电活动自查任务完成行教学;学检测单片机控制路制作与检测。的准确程度,做好学生理论习电路;过程记录,根据过描述和实任2、描述、制作与程记录,自我评价操训练相务检测PLC编程器解决方案的合理结合。 4电路。性。 2.小组评价 电(1)小组内部评 子价; 控(2)未作业小组对 制作业小组进行监督 电检查,重点检查作 路业的规范程度,并 制做记录。小组间交 作叉评价(重点评价 与方案的合理性、可 检操作性和经济性) 测 3.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自评结 果、小组互评结果、 实施过程及完成方 案进行综合评价。 三、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装备标准 四、实施建议 1.建议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2.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操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各学习任务所需的挂图、电子元器件手册、电工手册、计算机查询系统等;

《新能源汽车技术K》课程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技术K》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232027 课程英文名称: Technology of New Energy Vehicle (K)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 0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9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包括:新能源汽车分类,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电机、电池及电控)的分类和原理,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好的面对汽车未来的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和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原理及关键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的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式,汽车能量管理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及方式,碳纤维、合金材料、控制技术、车载网络等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传统汽车的构造、理论相关知识,结合化学、电学、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的知识来学习和理解新能源汽车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理论进行讲解,增加实例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或提问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自学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堂的学习效率。 2.教学手段:本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子讲义,新能源汽车视频、图片及工作过程,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控制工程基础与信号处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对本门课程的重点知识及核心的内容,在课堂安排相应的实例分析以及习题或者思考题,通过对习题或思考题的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以小论文或者课堂测试的方式进

最新《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表1 新能源汽车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是一门能力拓展课。它的作用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了解电动汽车的基本设计方法,为做好毕业实习报告以及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电动汽车类型、电动汽车主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电机、蓄电池、电动汽车维修与包养等内容,同时介绍了国家现行的有关管理法规和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从事汽车行业人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学习和参考的实用教程和资料。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相关政策;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了解电动汽车常用的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工作特性;了解电动汽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功能;了解电动汽车常用驱动电机的基本结构原理与驱动特性;掌握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的基本计算方法;了解电动汽车保养和维护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优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毕业后择业提供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本课程建议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践16学时。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

2.熟悉新能源纯电动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3. 熟练掌握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4. 新能源汽车电子故障分级与诊断知识; 5. 熟练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维修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2.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 3.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 4.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与管理岗位。(三)素质目标 1.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 4.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科学创新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表2 新能源汽车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1.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 表3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构造,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后续课程: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总学时:144 学分: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额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一)新能源定义与分类主要内容: 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难点: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方法。基本要求: 1.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方法。 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 1. 全球背景下的能源危机。 2. 大气环流与环境污染。 3. 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4.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重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难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基 本要求: 1. 了解全球背景下的能源危机。 2. 了解大气环流与环境污染。 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4. 掌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第三章电动汽车基础

新能源汽车课程.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周学时 / 总学时4/64 适用年级二 / 三年级层次三年制高职拟定单位汽车电子技术教研室执笔人王新洁审定人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 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目前的能源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了解了世界各 国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的真实理由及新性能源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该门课程从现代汽车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当前能源危机、环保危机 形势下现代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对新能源在汽车上的运用进行剖析,及通过对 新能源汽车原理的论述,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结构,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工作 原理,进一步达到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技能要求。 (三)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汽车电子技术 1》、《汽车电子技术 2》、《汽车电器》、《汽车构造》、《汽车的电控技术》等基础。 二、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新能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 些现代汽车用的新能源的形势及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在新能源方面的知识素养 和专业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 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 章次 / 模块 一、新能源概论 二、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 三、电动汽车用电机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 课堂综合节次 / 任务讲授演示实训总学时 讨论练习 任务一认识新能源 2 任务二新能源汽车的定 2 义和分类 任务三新能源汽车的发 2 展状况 任务一认识动力电池 2 任务二铅酸蓄电池 1 4 任务三镍氢电池 2 任务四锂离子电池 2 任务五燃料电池 2 任务六超级电容 2 任务七飞轮电池 2 任务八空气电池 1 2 任务一车用电机基础 2 任务二直流电机 2 任务三无刷直流电动机 2 任务四异步电动机 2 任务五永磁同步电动机 2 任务六开关磁阻电动机 2 任务七轮毂电机 2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 程 标 准 适用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方向 编制单位: 汽车工程系 编制日期:2019年8月25日 汽车工程系(部)制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该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新能源汽车技术》前述课程为《汽车电工电子学》、《新能源汽车概论》,后续课程有《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纯电动汽车构造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概况、电动汽车基础知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与保养、其他系能源汽车等内容,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让学生能够适应4S店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能力,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 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检验、安装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和新能源汽车系统的生产工艺文件制定。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布置课堂任务。 (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 (三)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 (四)小组确定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五)小组完成任务,提交任务书。 (六)老师进行补充和对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指导。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程。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额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

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 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 2 的分类、基本结构、组成和原理,,并对新 能源汽车用的电动电池、电动机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材料、

新工艺、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有关的工作适应性。 (2)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较强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知识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共六大 3 部分。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

《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制定单位: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王新洁 制定时间:2013年10月

《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目前的能源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了解了世界各国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的真是理由及新能源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该门课程从现代汽车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当前能源危机、环保危机形势下现代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对新能源在汽车上的运用进行剖析,及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原理的论述,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结构,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进一步达到掌握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技能要求。 3.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汽车电子技术1》、《汽车电子技术2》、《汽车构造》、《汽车电器》、《汽车的电控技术》等基础。 二、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对新能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了一些现代汽车用的新能源的形势及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在新能源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课时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新能源概论 教学要求 1. 了解新能源; 2. 了解新能源在汽车上的应用; 3.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教学内容

1. 认识新能源; 2.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教学要求 1. 认识动力电池; 2. 熟悉各种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教学内容 1. 认识动力电池; 2. 铅酸蓄电池; 3. 镍氢电池; 4. 锂电子电池; 5. 燃料电池; 6. 超级电容器; 7. 飞轮电池; 8. 空气电池。 第三章电动汽车用电机 教学要求 1.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了解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了解开关磁阻式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 了解永磁同步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5. 了解轮毂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 术课程标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服务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具有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为本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为前提,努力造就汽车行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德才兼备的企业需要人才为目的,兼顾教学相长的综合方向,来设计本课程建设方案。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包含八个任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模块包含九大学习项目:任务一、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检修基础;任务二、整流电路的检修;任务三、逆变电路检修;任务四、直流-直流变流电路检修;任务五、交流-交流变流电路检修;任务六、PWM控制技术;任务七、软开关技术;任务八、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学习后续新能源汽车维修类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熟练维修作业能力的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急需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的安全操作规程;具备使用各种维修工具和选择合适的专业工具独立进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零部件维修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查阅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资料。 (2)了解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各零部件结构、分类、原理等。 (3)熟悉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功能要求及工艺流程。 2.能力目标 (1)能按正确规范的工艺流程独立完成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零部件检修工作。 (2)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的合理使用方法。 (3)具有对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使用性能、日常合理使用、使用安全进行一般评价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具有文明生产的习惯。 (3)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4)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 三、参考学时 48学时 四、课程学分 5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大纲 一、项目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项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项目。本项目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项目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基本结构、组成和原理; 2.认识新能源汽车用的电动电池、电动机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3.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4.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有关的工作适应性; 5.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任务一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4学时 本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了解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了解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掌握汽车新能源的种类与来源; 教学重点:汽车新能源的种类与来源。 教学难点:汽车新能源的种类与来源。 任务主要内容(理论):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0.5学时)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二、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0.5学时) 一、能源短缺 二、环境污染 三、气候变暖 第三节汽车新能源概述(2学时) 一、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二、汽车新能源种类与来源 三、天然气 四、液化石油气 五、甲醇 六、乙醇 七、二甲醚 八、生物柴油 九、氢 十、太阳能 第四节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1学时)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 二、周内新能源汽车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任务二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16学时 本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性能指标和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掌握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分类、结构和特点,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和充电方法;理解掌握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SOC估计方法。掌握燃料电池的发展动态、分类、结构和特点;掌握燃料电池系统;了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再生型燃料电池的性能特点。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分类、特点;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和伏安特性。了解镍镉电池、锌镍电池、空气电池、铁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飞轮电池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