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习题(1)

环境化学习题(1)

环境化学习题(1)
环境化学习题(1)

环境化学复习题

一、填空或选择

总碳酸量和总碱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守恒特性,在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不受影响,而加入[CO2]时,不发生变化。

光化学烟雾是烟雾, 其主要成分为氮氧化物,。

硫酸烟雾是烟雾, 其主要成分有,。

下列哪种离子不是天然水中常见的粒子()A. K+ B. HCO3- C. SO42- D. Al3+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和等。

我国酸雨中主要离子组成之一为SO42-,其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 .大气中唯一的气态碱是_________。

自然界唯一一个产生O3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试写出三种破坏大气O3层的物质______________.

下列属于污染物质光解类型的是:()A.水中光解, B.电光解,C.氧化光解, D.还原光解下列哪个式子是总碱度的表达式()

A 总碱度= 【HCO3—】+2【CO32—】+【OH—】+【H+】

B 总碱度= 【HCO3—】+【CO32—】+【OH—】+【H+】

C 总碱度= 【CO32—】+【H2CO3*】+【OH—】—【H+】

D 总碱度= 【OH—】—【HCO3—】—2【H2CO3*】—【H+】

已知某土壤有机碳含量为5%,某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 4 x 105, 则该有机物在此土壤上的分配系数Kp为(不考虑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

PCBs, PAHs和DDT分别代表的化学污染物是:

一般认为,降水的pH值小于,降水呈酸性.

大气中存在着活性很高的自由基,如HO,HO2.其中HO的主要来源是和,而HO2的主要来源是.

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 它们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臭氧层位于大气中的层.

天然水的主要组成包括可溶性物质和悬浮颗粒物,其中悬浮颗粒物主要有等四类. 一般地,在封闭的天然水体系中, 总量保持不变,而开放体系中量不变.

已知:25℃时,1/4 O2 + H++ e = 1/2 H2O, E0 = 1.224 伏.则该体系对应的电子活度(pe0)

为 .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高分子物质.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划分为三类: .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包括等.

从组成上看,土壤次生矿物主要有三类,即.

著名的"水俣病"事件是由于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 Γ > 0

b. Γ= 0

c.Γ< 0

温室效应属于. a. 环境化学效应 b. 环境生物效应c. 环境物理效应

硫酸型烟雾污染多发生于季节.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金属水合氧化物对重金属专属吸附发生时要求体系的pH值.

a. 任意值

b. 大于等电点

c. 小于等电点

d. 等于等电点

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以下原因可能诱发重金属释放. a. 颗粒物聚沉 b 降低水体的pH值

c. 水流速度加快 d 富营养化加重

下列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的有.

a 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离子 b. 土壤颗粒吸附非离子有机化合物

c 金属水合氧化物吸附过渡金属离子 d. 腐殖质吸附非离子型农药

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主要是分配作用,分配系数与农药溶解度的关系是.

a. 溶解度越大,分配系数越大

b. 溶解度越大,分配系数越小

c. 溶解度越小,分配系数越小

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不发生变化.

a. 总碱度

b. pH值

c. 酚酞碱度

d. 苛性碱度

雨水与天然本底硫平衡时的pH为________ ,如果雨水pH值小于_________, 就可以确定人为影响是存在的, 所以提出以_________作为酸雨pH值的界限更为确切。

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形成激发态物种A+hv------- A﹡。随后可能发生光化学过程共济

①A﹡+M ------- A+M,②A﹡------- B1+ B2 +----,③ A﹡+C ------- D1+D2+----,

④A﹡------- A+ hv,其中属于光化学过程的有__________;光物理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水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有机物是腐殖质,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可划分三类,它们同济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我国酸雨中作为酸的指标物是_____________ ,作为碱的指标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53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出现的水俣病是由汞和____________造成的。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他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有重要作用。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大气压,

B.大气湍流,

C.逆温,

D.污染源本身。

对专属吸附起主要作用的是:()

A.静电力,

B.絮凝剂,

C.化学键,

D.范德华力

通常可用R-H的解离能D值来推断自由基的稳定性,D值越大,自由基越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A.CO2, B.N2, C.CH4 , D.SO2

将一些有机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细胞生长所需碳的代谢模式称为:()

A.共代谢,B.兼代谢, C.生长代谢, D.单一化代谢

DDT的分子式为:()

A. C14H12Cl2 ,

B. C14H10Cl4 ,

C. C14H11Cl3 ,

D. C14H9Cl5。

海水中Hg2+主要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

a) Hg(OH)2 , HgCl2 b) HgCl2 , HgCl3-

c) HgCl42- d) HgCl3- , HgCl42-

某一氧化还原体系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80,其pE o为______。

a) 13.50 b) 13.35 c) 13.05 d) 12.80

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为______。

a) Na+ > Mg2+ > Ca2+,HCO3- > SO42- > Cl-

b) Ca2+ > Na+ > Mg2+,HCO3- > SO42- > Cl-

c) Na+ > Ca2+ > Mg2+,Cl- > HCO3- > SO42-

d) Na+ > Mg2+ > Ca2+,Cl- > SO42-> HCO3-

下列各种形态的汞化物,毒性最大的是______。

a) Hg(CH3)2 b) HgO c) Hg d) Hg2Cl2

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有关。

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_,可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_,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常用作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影响胶体微粒聚沉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体pH及流动状况,带相反电荷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水体pH处于偏酸性条件下,汞的甲基化产物主要是________。

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两者占土壤总量的________。

自由基链反应历程主要包括三阶段

土壤处于淹水还原状态时,砷对植物的危害_________。

土壤中砷以三价或五价状态存在,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可溶性砷、吸附、代换态砷及难溶态砷,可溶态砷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一般占总砷的5~10%。

土壤中铬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形态存在。

土壤淹水条件下,镉的迁移能力________。

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化学第一定律两个论点(1)(2)

土壤及沉积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常用有机碳标化的分配系数K oc表示,K oc与吸附系数K及有机碳的百分含量f oc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2分)

若水体的pE值高,有利于下列_______ 组在水体中迁移。

a) Fe、Mn b) Cr、Fe c) Cr、Mn d) Cr、V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Cd b)Hg c)Pb d)As

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______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 c) 碳氢化合物 d) SO2

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______氧化。

a) O2b) OH c) O3 d)高价金属离子

SO2的液相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中______的效果最好。

a) O3氧化 b) 催化氧化 c) H2O2氧化 d) 非催化氧化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水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诱发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某一含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盐,总酸度_____、无机酸度_____、CO2酸度______、总碱度_____、酚酞碱度_____和苛性碱度_____。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软硬酸碱理论,可以确定天然水中主要的无机配体中硬碱有________,软碱有________。一般根据腐殖质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可以把其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________的光解是大气中HO·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之一,________的光解是大气中HO2·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之一。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醛光解的初级过程通常有;次级过程有:

烷烃可与大气中的等自由基发生亲原子摘除反应。

能保持土壤缓冲性能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三类。

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依次出现的顺序为,二次污染物有。

含碳化合物的厌氧分解过程中,在______细菌的作用下,生成________中间产物,然后在______细菌的作用下,生成______。

导致臭氧层耗损的典型物质有。

土壤碱化度为________,其产生过程为____ ____作用。

光子能量公式为____ ___,通常波长大于_______nm的光就不能引起光化学离解,此时对应的化学键能是_______KJ/mol。

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依次出现的顺序为_______,二次污染物有_______。

天然水的总含盐量(TDS)= 。

组成水中酸度的三类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腐殖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天然水中的胶体物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类。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光解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我国酸雨的关键性离子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凝过程的机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某一含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盐,总酸度_____、无机酸度_____、CO2酸度______、总碱度_____、酚酞碱度_____和苛性碱度_____。

盐基饱和度为100%的土壤,其潜性酸度为________。

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有关。

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_,可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_,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甲醛能与HO2·反应,产生过氧自由基。

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水体中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常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程。水体pH处于偏酸性条件下,汞的甲基化产物主要是________。

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两者占土壤总量的________。

土壤处于淹水还原状态时,砷对植物的危害_________。

土壤中砷以三价或五价状态存在,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可溶性砷、吸附、代换态砷及难溶态砷,可溶态砷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一般占总砷的5~10%。

土壤中铬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形态存在。

土壤淹水条件下,镉的迁移能力________。

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土壤酸度课可分为两类,后者分为。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_______。

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________ 和________ 有关。

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C-11和Halon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

大气中CH4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是平衡状态下的电子活度,它能衡量溶液的相对趋势,pE 约小,电子浓度越,体系就越强。

土壤质地又叫,是指

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前者包括,后者主要包括。

已知某土壤有机碳含量为5%,某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 4 x 105, 则该有机物在此土壤上的分配系数Kp为(不考虑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

PCBs, PAHs和DDT分别代表的化学污染物是: .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8分)

专属吸附质体流动积累稳定常数二次污染物土壤质地光化学烟雾土壤水解性酸度土壤活性酸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盐基饱和度臭氧空洞水体富营养化分配理论标化分配系数生长代谢共代谢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光化学反应温室效应水体总碱度水体无机酸度生物浓缩因子

三、公式推导

推导天然水体的电子活度pE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

推导水的氧化-还原限度,并计算在氧饱和时天然水体的pE,相应的氧化反应的pE0=+20.75。如果只把CO2作为影响天然降水的pH的因素,推导出与大气中CO2平衡的降水的pH精确计算式。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简述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

光化学烟雾控制对策。

影响酸雨的主要因素。

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形成机理。

诱导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因素。

简述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过程。

大气中的自由基有哪些,它们的在大气气中的重要性有何区别?

简述大气中的HO·的来源。

汞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转化过程。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水体中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某冶炼厂含铅废水经处理后排入河水中,测得排污口附近河水中铅的含量为0.4~0.5mg/L,而在下游500米处河水中铅含量仅为3~4μg/L,请解释其原因。

试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试述水体中汞甲基化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写出有关反应式。(10%)

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形成条件,请以CH3CH=CHCH3为例,参考下面的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写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有关反应式。

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机理及危害;阐述重庆地区酸雨频率高,而北京地区酸雨频率低的原因。

试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举例说明天然水中物质的基本类型。

什么是水体自净?举例说明河水自净过程。

水体污染物可分几类?

重金属污染特点是什么?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方式有几类?

胶体微粒吸附对水体中污染物有何影响?

影响水体中胶体微粒聚沉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决定电位?水体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水体中常见的无机配体有哪些?对重金属迁移转化有何影响?

影响汞甲基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有机物光化学降解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氯氟烃能破坏臭氧层,试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试述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

什么是温室效应?请列举出至少5种温室气体。

土壤胶体的性质主要包括哪些?

诱发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根据下表计算结果说明:B地降水中SO42-和NO3-总含量明显低于A地,但为何B地降水也是酸雨?(12分)

什么是专属吸附?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是什么?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为什么其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午后。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括为如下12个反应式来描述,其中引发反应有

、自由基传递反应有 、终止反应有 。 讨论pc-pH 图、pc-pE 图、pE-pH 图的含义、画法以及区别。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10分)

含镉废水通入H2S 达到饱和并调整pH 值为9.0,请算出水中剩余镉离子的浓度。(已知CdS 的溶度积为7.9*10-27,饱和水溶液中H2S 浓度保持在0.1mol/L ,H2S 离解常数K1=8.9*10-8,K2=1.3*10-15)

若有水A ,pH 为7.5,其碱度为6.38mmol.L-1,水B 的pH 为9.0,碱度为0.80mmol.L-1,若这两种水以1:2的体积比混合,问混合后的pH 是多少。(pH 为7.5时:a0 = 0.06626、a1 = 0.9324、a2 = 0.001383、a = 1.069;pH 为9.0时:a0 = 0.002142、a1 = 0.9532、a2 = 0.04470、a = 0.9592;)

某水体的pH 值为7.00, 碱度为2.00×10-3mol/L, 请计算[H 2CO 3*]、[HCO 3-]、[CO 32-]和[OH -]的浓度各是多少?(在pH 值为7.00时,[CO 32-]的浓度与[HCO 3-

]相比可以忽略)(10分)

已知一有毒化合物排入至pH 值为9,温度与河水基本相同的一水体中,该化合物的酸性水解常数K a = 1.2×10-2,中性水解常数K n = 2.2, 碱性水解常数K b = 2.1×104, 计算该化合物总的水解常数K h 。(10分)

若某一水体PH=8.0,碱度过为1.86mmol/L 。求需加多少强酸才能将水体的PH 调低到6.5?(PH=8.0,a=1.018; PH=6.5,a=1.710)

已知空气中的CO2含量为0.0314%(体积),水在25℃时的蒸汽压是0.03167×10-7mol(L·P a)(25℃),求CO2在标准大气压下25℃水中的溶解度。(K1=4.45×10-7)

某有机物分子量是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若悬浮物的80%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0%,其余粗颗粒的有机碳含量为4%,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8mg/L ,求Kow 和Kp 。

在一个pH 为7.0, 总碱度为3.2 mmol/L 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需加多少mmol/L 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的pH 上升至8.0 若用NaOH 强碱进行碱化,又需加多少碱 (pH = 7.0 时, α0 = 0.1834,α1=0.8162, α2 = 3.828x10-4, α= 1.224; pH = 8.0时,α0 = 0.02188, α1 = 0.9736, α2 =

4.566x10-3, α= 1.018)

从湖水中取出一定量的表层水,其pH = 7.0,含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96 mg/L, 计算其p E 和

E h。

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环境化学》(A ) 评阅人 复查人签名 合分人签名 一.填空(每空1分) 1.环境问题是在 工业化 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 排放 和过度开发 资源 ;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 协调 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 承载力 ; 3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 垂直 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球自转发生 水平 运动; 4.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 传输 。 5.当Γ<Γd 时,大气处于 稳定 状态。 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产生于 光 离解。 7.由若干个苯环稠和在一起的化合物称为 多环芳烃 ; 8.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 自由基引发 、 自由基转化和增殖 、 自由基氧化 NO 、 链终止 ; 9.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 吸收紫外线 从而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10.洛杉矶烟雾也称为 光化学烟雾 。 11.伦敦烟雾也称为 硫酸型烟雾 。 12.当降水的pH 值 5.0 时,称为酸雨。 13.可吸入粒子是指粒径 ﹤10um 的颗粒物; 14.PAN 是指大气中的 过氧乙酰硝酸酯 污染物; 15.水中异养生物利用 自养生物 产生的有机物为能源及材料构成生 命体; 16.导致痛痛病的污染物是 Cd ; 17.导致水俁病的污染物是 甲基汞 。

18.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OH -COOH -CHO 等官能团; 19.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20.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 为CO2、H2CO3、HCO3-; 21.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 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22.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分配、水解、 光解、挥发、生物降解; 23.pE值低表示环境为有机碳性环境。 24.标化分配系数是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25.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 26.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 恢复区及清洁区 27.在S-P模型中,溶解氧有一个最低值称为极限溶解氧 28.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 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29.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已知某土壤有机碳含量为5%,某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为K ow=4×105,则该有机物在土壤上的分配系数K 为 1.26×104 (不考虑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 p 2.气团的稳定性与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两个因素有关。 3.能引起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CO、CFCs。 4.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殖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黑酸。 5.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6.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 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

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试题经典及解析

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化学综合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组成(如图所示),四个圈层经过漫长演化,既相对稳定、动态平衡,又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不停循环,这些循环既跟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关,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现。 (一)内涵决定身份﹣﹣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l)用化学符号填空: 岩石圈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_____。水圈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_____。土壤中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的元素是_____。 (2)按要求填表: 物质所属圈层物质名称物质的化学式用符号表示构 成物质的微粒 物质类别 生物圈蔗糖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圈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圈氢氧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______________Na+、SiO32﹣_______ (二)甲烷﹣﹣小分子,大作为 在如图的四大圈层中,有下列6种物质:①甲烷;②水;③二氯化碳;④一氧化碳;⑤氢气;⑥氧气。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虽然简单,但这些物质有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有的是物质循环关键物质,有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请回答:

(1)在这6种物质中,元素种类共有_____种,人类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有_____(填化学式,下同),植物生长必需的物质有_____,元素种类完全相同的物质是_____。(2)甲烷是最重要的基础有机物之一,不仅可做燃料,还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在隔绝空气和1000℃条件下,甲烷分解产生炭黑和氢气; ②在隔绝空气和1500℃条件下,甲烷分解产生乙炔和氢气; ③在1400℃条件下,适当比例的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④在800℃和催化剂条件下,适当比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试写出上述②~④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3)在反应①~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 在反应①和②中,反应物相同,而生成物不同,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条件不同导致_____。 ③和④两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但生成物相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其原因是_____。在实际生产中,反应③需要按比例控制氧气不能超量,从物质性质的角度看,原因是 _____。 (三)柔之力﹣﹣神奇的水溶液 水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广泛。岩石圈约有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其中的某些物质被水溶解,其随水的天然循环在水圈中富集,富集后的物质可能再次沉积到岩石圈。 如图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海湖区的人们有一种经验,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纯碱,盐指氯化钠,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 (2)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但仅用物理方法从盐湖中“捞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工业上主要利用从水圈中获得的食盐来制备纯碱,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3)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在20℃时,取2.5g样品加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则固体粉末是_____。若将该溶液升温到40℃时,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四)金属﹣﹣工业的脊梁 金属及合金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航天军工。

初三化学中考精典题目

初三化学中考精典题目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1.下列实验方案可行且相应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铝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 Al+2HCl=AlCl2+H2↑ B.用锌片和氯化铜溶液验证金属锌比铜活泼 CuCl2+Zn=ZnCl2+Cu C.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D.用滴加氯化钡试剂产生白色沉淀的方法证明溶液一定是硫酸 2.善于梳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双选 A.化学巨匠与贡献B.化学用语与意义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拉瓦锡﹣﹣发现空气的主要成分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2H﹣﹣表示两个氢原子 3H2O﹣﹣表示3个水分子 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物质与微粒构成D.物质与分类 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浓硫酸、生石灰﹣﹣常见干燥剂烧碱、纯碱﹣﹣常见碱 不锈钢、生铁﹣﹣常见合金 3.实验室给大家提供了酚酞、稀盐酸二种试剂和必要仪器,利用上述条件能够区分开的 物质组是 A.NaCl、NaOH、Na2C03 B.NaCl、CaCl2、NaOH C.NaOH、Ca(OH)2、CaCl2 D.NaCl、Ca(OH)2、CaC12 4.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到原温,下列各相关的变化 图象正确的是()双选 A.B.C.D. 5.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 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沉淀产生,则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也能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根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6.在实验室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 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水环境化学复习题

水环境化学复习题 7. 腐殖质分为哪些种类,通过哪些途径对水质产生影响? 8. 简述生物富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说明生物富集的生态环境意义。9. 说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概念和作用。 10. 亨利常数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怎样计算亨利常数?11. 葡萄糖的氧化反应式为:C6H12O6 + 6O2 =6CO2 + H2O 计算100 mg/L的葡萄糖完全氧化的理论耗氧量。 12. 某废水的BOD5为250 mg/L,其最终BOD为380 mg/L,试求其降解速率常数。 13 .某河段流量为Q = 2 160 000 m3/d, 流速为46 km/d,T=13.5℃,耗氧系数k1=1.14 d-1,复氧系数k2=1.85d-1,起始断面排污口排放的废水量为8×104 m3/d,废水含BOD5为500 mg/L, DO为0,上游河水BOD5为0,DO为8.95 mg/L。求排污口下游10 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以及极限溶解氧出现的距离。 14 .某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为19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5 mg/L,试估算其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及在鱼体中的生物富集系数(logBCF)。 15 .某种鱼对水中的持久性污染物X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14.5h-1,鱼体消除X的速率常数ke为2.5×10-3h-1;若X在鱼体中的起始浓度为0,在水中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实验期间鱼体体重保持不变。计算X在鱼体内的富集系数及其浓度达到稳态浓度95%时所需要的时间。

16 .已知二氯乙烷(CH2ClCH2Cl)在25℃时的饱和蒸汽压为82 mmHg,在水中的溶解度为8700 mg/L,计算在该温度下四氯化碳从6.5 cm厚水层中挥发的半衰期。十、水中的重金属 1. 天然水体中的重金属大约有几种存在形态? 2. 影响水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3. 影响水中重金属毒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都如何影响重金属的毒性? 4. 何谓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有哪些迁移基本类型? 5. 元素在地表环境中迁移的特点有哪些? 6. 影响元素在地表环境中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7. 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向上覆水中释放? 8. 沉积物中的金属有哪些存在形态?9. 如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十一、配位解离平衡 1、决定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在哪几方面? 2、水环境中常见无机配位体和有机配位体有哪些? 3、水环境中的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络合的一般规律如何? 4、Cl-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有何特点? 5、OH-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有何特点? 6、腐植质对对重金属离子迁移转化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EDTA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十二、溶解与沉淀 1.天然水体中的溶解和沉淀平衡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2.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如何? 3.解释图12—2中的3条直线与一条曲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4.如何绘制氢氧化亚铁与碳酸亚铁溶解度与pH的关系图?

环境化学 戴树桂 第二章 课后习题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 2 )、二甲基 硫(CH 3) 2 S、硫化氢(H 2 S)、二氧化硫(SO 2 )、三氧化硫(SO 3 )、硫酸(H 2 SO 4 )、 亚硫酸盐(MSO 3)和硫酸盐(MSO 4 )等。大气中的SO 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 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 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 2 SO 4 或SO 4 2-, 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 2 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 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 2 S主要的 去除反应为:HO + H 2S → H 2 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2 O)、一氧化氮 (NO)和二氧化氮(NO 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用通式 NO x 表示。NO和NO 2 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 燃烧。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 )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 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为 CO 2和 CH 4 );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 2 。 CO 2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

环境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环境化学》A卷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1×15=15分) 1. C 2.C 3.A 4.A 5.A 6.A 7.CA 8.D 9.A 10.A 11.B 12.ACD 13.D 14.BC 15.AC

二、判断题(1×15=15分) 1.(√) 2.(√) 3.(×) 4.(√) 5.(√)6(√) 7(√)8(×) 9(√)10(√)11(×)12 (√)13(×) 14 (√)15(√) 三、名词解释(2×5=10分) 1.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1分) 吸附量Q 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 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1分) 2.温室效应:像 CO 2如温室的玻璃一样,它允许来自太阳的可见光射到地,也能阻止地面中的CO 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1分)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1分)。 3.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1分)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1分) 4.标化分配系数: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成为标化分配系数。(1分)用 K o 表示。K oc =K p /X ox (1分)。 5.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1分)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此吸附称为离子交换吸附(1分)。 四、简答题 (4×5=20分) 1.大气中的CFCs 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F-11(CFCl 3)和F-12(CF 2Cl 2)等氟氯烃。它们在波长175~220nm 的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Cl : 32CFCl h CFCl Cl ν+→+ 222CF Cl h CF Cl Cl ν+→+ (2分) 光解所产生的Cl 可破坏O 3,其机理为: 32Cl O ClO O +→+ 2ClO O Cl O +→+ 总反应 322O O O +→ (2分) 2.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4分) 答: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1分) 2) 土壤胶体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一般带负电荷,形成负离子层, 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而形成双电层。(1分)

水环境化学作业(1)

水环境化学作业(1) 一、填空题 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2 + [OH-] —。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和 3.影响胶体微粒聚沉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体pH及流动状况,带相反电荷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4.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吸附的等温式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种方程。其中 _______________可求饱和吸附量。 5.某一氧化还原体系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771,其pE o为______。 6、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可溶于NaOH的部分称为__________,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因而表层水呈 环境。 二、简答题 1. 向某一含有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盐,问:①总酸度、②总碱度、 ③无机酸度、④酚酞碱度、⑤CO2酸度,是增加还、减少还是不变。 2. 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并说明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3. 请说明水体中胶体的凝聚和絮凝之间的区别。 三、计算题 1.含镉废水通入H2S达到饱和并调整pH为8.0,计算水中剩余镉离子浓度。 [Ksp(CdS=7.9×10-27)]

2.用Langmuir方程描述悬浮物对溶质的吸附作用,假设溶液平衡浓度为 3.00×10-3mol/L,溶液中每克悬浮物固体吸附溶质0.50×10-3mol/L,当平衡浓度降至 1.00×10-3mol/L时, 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0.25×10-3mol/L,问每克吸附剂可以吸附溶质的限量是多少? 3. 若有水A,pH为7.5,其碱度为6.38 mmol/L,水B的pH为9.0, 碱度为0.80 mmol/L,若以等体积混合,问混合后的pH值是多少? 4. 在一个pH为6.5,碱度为1.6 mmol/L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需要加多少mmol/L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pH值上升至8.0。若用NaOH强碱进行碱化,又需要多少碱?

环境化学习题集剖析

环境化学习题集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它的特性有哪些?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环境是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在环境科学中,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环境化学中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特性和分类见课本p1~3) 2.什么是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又可分为哪两类? 3.简述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4.什么是环境科学?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可分为哪些门类? 5.什么是环境化学?它有什么特点? 6.请叙述环境化学的分类。 7.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8.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大气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是因为他们首先提出了(A )的化学机制。 A.臭氧层损耗 B.温室效应 C.光化学烟雾 D.酸雨 9.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诞生的年代为(C )。 A.本世纪50年代 B.本世纪60年代 C.本世纪70年代 D.本世纪80年代 10.环境中的化学变化大多是在(B )条件下进行的。 A.热力学平衡 B.热力学不平衡 C.封闭体系 D.简单体系 11.属于历史上八大公害事件的是(B,C,D )。 A.腊芙运河污染案 B.水俣事件 C.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D.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2.填空题: (1)根据环境组成要素,可把环境化学分为大气化学、水化学、土壤化学、岩石化学和生物化学。 (2)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变化,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着的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或污染,如火山暴发、山崩海啸、地震等造成的环境问题,称为第一环境问题。 第二章 1.请叙述大气可划分为哪些层次及其各层次的特点。 答: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高空对流层、热(成)层和外层(或逸散层);根据大气物质组成情况,可分为均质层和异质层两大层,异质层又可分为分子氮层、原子氧层、原子氦层和原子氢层;根据大气受光照电离情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两大类,电离层又可分为D层、E层和F层。(各层特点见课本相关内容)。 2.在氖、二氧化硫、氦、氧和氮中,何者在大气中浓度变化最大? 答: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浓度变化最大。 3.受激氧原子O(1D)与水分子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化学计算题经典例题经典

化学计算题经典例题经典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化学兴趣小组取26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 【答案】(1)11克(2) 26.7% 【解析】 试题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克,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克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CaCO3+ 2HCl==CaCl2 + CO2↑ + H2O 100 111 44 X Y 11克 列比例式:100:X=44::11克解得:X=25克 111:Y=44:11克解得:Y="27.75" 克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7.75/105-(26-25)×100%≈26.7%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相关计算 2.将25.6 g 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 g水中配成溶液,再将2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求: (1)上表中m的值为多少。___________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答案】8.7 10%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次加入40g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得到沉淀2.9g,第四次实验加入4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增加了,说明第一次实验中40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只能生成2.9g沉淀,所以第三

环境化学作业答案

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答: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 、 1972 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答:地球环境系统即为生物圈,生物圈有五大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这五大圈层受到人类影响,也就影响了整个地球环境系统。例如: 大气圈:人类的工业化,是的矿物质燃料使得CO2、SO2等气体大量进入大气中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形成保温层,这就是我们说的。 生物圈:人类的砍伐,屠杀野生动物,造成的破坏,食物链的断裂或减少,是的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到影响,造成灾害,各种的恢复力减弱,抗破坏力减弱。 土壤圈:树木的砍伐造成,人们盲目施肥,造成 水圈:水的污染就不用说了 :人类活动的原因引发,腐蚀,砍伐造成风沙肆虐,风化现象加剧。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集

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 门课程?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4、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何谓大气温度层结? 2、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 3、何谓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如何用其判断大气稳定度? 4、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吸光物质?其吸光特征是什么? 6、太阳的发射光谱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谱有何不同?为什么? 7、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有基?其来源如何? 8、大气中有哪些重要含氮化合物?它们可发生哪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9、叙述大气中NO转化为NO2的各种途径。 10、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碳氢化合物?它们可发生哪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11、碳氢化合物参与的光化学反应对各种自有基的形成有什么贡献? 12、说明光化学烟雾现象,解释污染物与产物的日变化曲线,并说明光化学烟雾产物的 性质与特征。 13、说明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4、何谓有机物的反应活性?如何将有机物按反应活性分类? 15、简述对大气中SO2氧化的几种途径? 16、论述液相氧化的重要性,并对各种催化氧化过程进行比较。 17、说明酸雨形成的原因。 18、确定酸雨pH界限的依据是什么? 19、论述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20、什么是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如何识别各种粒子模? 21、说明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以及污染物对大气颗粒物组成的影响。 22、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存在状态以及危害性如何? 23、何谓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24、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1、请推导出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中[H2CO3*]、[HCO3-]和[CO32-]的表达式,并讨论这 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 2、请导出总酸度、CO2酸度、无机酸度、总碱度、酚酞碱度和苛性碱度的表达式作为总 碳酸量和分布系数(α)的函数。 3、向一含有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盐,问:①总酸度、②总碱度、③无机酸度、④酚酞 碱度和⑤CO2酸度,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及其讲解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讲解 [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 Na2O+H2O= 2NaOH B. KOH + NaNO 3= NaOH + KNO 3 C. 2Ag + H 2SO4 (稀)=Ag 2SO4 + H 2 f D. 2Fe+6HCI=2FeCI 3+3H2T 解析:A 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 2O、CaO、BaO、Na2O 等)能直接跟水 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有错,KOH属于碱,NaNO s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 是:①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显然,该 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 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 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 价,该反应 应生成FeCb,而不是FeCb。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① 金属活动顺序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 (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连接。 [ 例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水环境化学作业图文稿

水环境化学作业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水环境化学作业(2) 一、解释下列名词: 分配系数215;标化分配系数;生物浓缩因子;亨利定律常数;直接光解227;间接光解;光量子产率;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232。 二、简答题 1、某水体中Fe2+为56mg/L,Fe3+为56μg/L,试求水体的pE值。若与该水体平衡的氧分压为10-10大气压,当水体pH为9和6时,能否将 Fe(Ⅱ)氧化为Fe(Ⅲ) 2、什么是决定电位水体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三、计算题 1、在厌氧消化池中和pH=7.0的水接触的气体含65%CH 4和35% CO 2 ,计算 PE和Eh。24 2、从湖水中取得深层水水样,其pH=7.0,含溶解氧浓度0.32mg/L,计算其pE和E值.23 3、某废水中Cu2+含量为5.0mg/L,经EDTA处理后,未络合EDTA为200mg/L,体系pH =11,计算后回答反应平衡时,Cu的存在形式。(已知 Cu2+ +Y4-==CuY2-, K=6.3X1018, EDTA分子量为372。) 4、某水体中含有300mg/L的悬浮颗粒物,其中70%为细颗粒 (d<50μm),有机碳含量为10%,其余的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为5%。已知苯并[a]芘的K ow 为106,请计算该有机物的分配系数。27 5、一个有毒化合物排入至pH=8.4,T=25°C水体中,90%的有毒物质被悬浮物所吸着,已知酸性水解速率常数Ka=0,碱性催化水解速率常数 K b =4.9×10-7L/(mol·d),中性水解速率常数K h =1.6d-1,请计算化合物的 水解速率常数。28

自考环境化学题目与答案

环境化学习题集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环境污染化学: 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酸雨: 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pH<5.6的降水。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的CO2、H2O、CH4等物质具有使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面,却大量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 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O3、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产物(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敏化光解: 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毒物的协调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就是说,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增加。

环境化学习题答案5_戴树桂主编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在通常天然水中微生物降解丙氨酸的过程如下,在其括号内填写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名称,并说明这一转化过程将对水质带来什么影响。 解: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如下: (1)CO 2;(2)CH 3COOH ;(3)NH 3;(4)CoASH ;(5)H 2O ;(6)CH 3COCoASH ;(7)CH 3COCOOH ;(8)H 2O ;(9)CoASH ;(10)(CH 2COOH)2 C(OH)COOH ;(11)三羧酸循环;(12)NO 2-;(13)硝化。 该过程将氮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无机氮,利于植物利用;且此过程是耗氧过程,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 2.比较下列各对化合物中微生物降解的快慢,指出所依据的定性判别规律。 (1 ( 2)CH 3 (CH 2)5CH 3 CH 3CH 2CH 3 (3

答:(1)硝基苯降解要慢于苯酚,根据取代规律,在芳香族化合物中羟基取代基加快其降解,硝基取代基使其降解减缓。 (2)庚烷的降解要快于丙烷,根据链长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越快。 (3)前者降解要快于后者,根据链分支规律,在烷基苯磺酸盐中,分支程度越大,降解越慢。 3.试说明化学物质致突变、致癌和抑制酶活性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 (1)致突变作用机理:致突变性是指生物体中细胞的遗传性质在受到外源性化学毒物低剂量的影响和损伤时,以不连续的跳跃形式发生了突然的变异。致突变作用发生在一般体细胞时,则不具有遗传性质,而是使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和增生,其结果表现为癌的形成。致突变作用如影响生殖细胞而使之产生突变时,就有可能产生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影响下一代,即将这种变化传递给子细胞,使之具有新的遗传特性。 (2)致癌机理:致癌是体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其机理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引发阶段,即致癌物与DNA反应,引起基因突变,导致遗传密码改变。第二是促长阶段,主要是突变细胞改变了遗传信息的表达,增殖成为肿瘤,其中恶性肿瘤还会向机体其他部位扩展。 (3)抑制酶活性作用机理: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是通过酶活性内羟基来进行的;有些重金属离子与含硫基的酶强烈结合;某些金属取代金属酶中的不同金属。 4.解释下列名词的概念。 (1)被动扩散;(2)主动转运;(3)肠肝循环;(4)血脑屏障;(5)半数有效剂量(浓度);(6)阈剂量(浓度);(7)助致癌物;(8)促癌物;(9)酶的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剂 答:(1)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2)主动转运:在需要消耗一定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化学方程式经典例题1

化学方程式经典例题1 一、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种单质和两种氧化物B.反应前后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有一种单质三种化合物,故A不正确;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是错误的叙述,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C不正确; D、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故D正确。故选D。 2.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氯酸钾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3.已知、、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该反应可表示为4X+Y=2Z D.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子分解为原子,故分子一定发生改变,正确; B. 分子之间有间隔,正确; C. 该反应可表示为3X+Y=2Z,错误; D. 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正确。故选C。 4.为快速降低空气污染物SO2的含量,环保部门用飞机在空中喷洒X粉末,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是() A.CaCO3B.Na2CO3C.H2O D.CaO 【答案】A 【解析】 2X+2SO2+O2=2CaSO4+2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X 的化学式是CaCO3。故选A。 5.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B.NaCl C.HCl D.HClO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化学题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 状态。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C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三、问答题 1、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的特点:1.毒性极强;2.极难降解;3.滞留时间长,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4.沿食物链浓缩放大,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 5.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b.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能干扰机体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或清除的外源性物质,具有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比如,邻苯二甲酸酯,酚甲烷等,广泛存在于塑料玩具、奶瓶、化妆品和其他塑料消费品中。前者危害男婴的的性征发育,引起生殖系统的癌症,后者可导致女性患上乳腺癌。邻苯二甲酸类衍生物多为酯类,不易溶于水,但能溶于加温过的或者脂肪性食品。 c. “三致”化学污染物 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污染物可在单独环境要素圈中迁移和转化,也可超越圈层界限实现多介质迁移、转化而形成循环。排入水体中的无机汞,经水体微粒物质的吸附、凝聚后很快淀积在沉积物中,并在微生物参与下转变成剧毒的甲基汞再溶于水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和转移,经排泄或腐烂分解后再归还水体,形成一个的生物地球化学流。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填空 1、大气中的2可以转化成硝酸、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颗粒物的粒度和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法和湿沉降法。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是由 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 形逆温 7、温室气体主要包括、2、4、、臭氧、C2H22等,其中对温室效应贡献最 大的是二氧化碳。 10、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1、硫酸型烟雾为还原性型烟雾,而光化学烟雾为强氧化性型烟雾。 12、大气中4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厌氧发酵过程、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 原油及天然气的泄漏_的排放。 13、导致臭氧层破坏的物种主要有水蒸气、氮氧化物和氟氯烃 三类。 二、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高考理综化学经典例题解析

2019年高考理综化学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 B、3 C 、4 D、5 思维:我们知道87.5%比1小,所以左边系数相加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加,满足条件只有A. 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 例题3、38.4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mol B、1.6mol C、2.2mol D、2.4mol 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是NO和NO2,正常的解法是,列出两个反应式,然后列方程组计算。其实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全部生成的是NO计算出消耗量,假定全部是NO2,计算出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选C.或者直接列总方程式计算,也快捷的多。 例题4、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 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 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

2.86g 思维:无水Na2CO3放入溶液会夺取溶液中的水,形成 Na2CO3·10H2O晶体,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被夺走一部分水后必然过饱和,也就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所以晶体质量必然大于 Na2CO3·10H2O质量,Na2CO3质量为1.06g,Na2CO3·10H2O质量= 286 * 1.06g / 106 = 2.86g 例题5、某烷烃和炔烃的混合气体1L,完全燃烧生成CO2 1.4L,水蒸气1.6L(均同温同压下测得),该混合气体是() A、乙烷和乙炔 B、甲烷和丙炔 C、甲烷和乙炔 D、无法判断 思维:用平均值计算:由产物知混合物的平均化学式为C1.4H3.2,必然有碳原子数小于1.4的烃,只能为甲烷。得出甲烷后,就能迅速解题,选项C. 例题6、甲、乙两种气态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甲、乙中X 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可能是() A、XY B、X2Y C、X2Y3 D、X2Y5 思路:本题估算即可得出,没有必要精确计算。乙中X 元素的百分含量比在甲中的小,所以X和Y原子的个数比小于1:2(甲的分子式是XY2),选D. 例题7、有两种气态不饱和烃的混合物1体积,完全燃烧可得3.8体积的CO2和3.6体积的水蒸气(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这两种烃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