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王爱政 济源市邵原镇第二初级中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那本书承载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即使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铭记那“第一本书”,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抓着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在品味,分享这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 意义。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自主阅读(品味关键词句)---合作探讨阅读(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伟人,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贝多芬,米开郎琪罗,托尔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苦难的生活,学习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积累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一本书仅仅指那课本吗?明确:否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父子之情,同学友谊,人与狗的情趣。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幽.默( ) 凄.惨()奥.秘()翻来覆.去() 泪水盈.眶()塾.师()酷.似()马鬃.() 哄.堂大笑()磨磨蹭.蹭() 2、解释下列词语。 (1)幽默: (2)凄惨: (3)奥秘: (4)翻来覆去: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本文所说的第一本书实际是 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 。 5、.“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① ② 二、阅读探究 1、对“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爸爸为“我”修补装订好的课本,表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 B、这是被“我”拦腰截断的课本,表现“我”对同学的关心和友情。 C、这是“我”上小学用的第一本课本,是“我”的学习伙伴,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D、它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荒寒的大自然”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吗?“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又指什么? 3、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三、课内文段阅读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简介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简介 导读: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

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当堂达标检测新版新人教版

一、基础部分(共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凄惨(cǎn)幽默(yiōu) B.催眠(mián)马鬃(zōnɡ) C.崇敬(chónɡ)惩罚(chénɡ) D.皱纹(zhòu)麻雀(què)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磨磨蹭蹭奥密 B.轰堂大笑装订 C.翻来复去塾师 D.知书识礼梦幻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1.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试评价画线句。(3分)

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67

3.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6.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出示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小组内分工合作,定时完成,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订正。 抽一人即可,要留足时间。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划分文章的结构。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二)再读课文,揣摩、理解研讨课文内容。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 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 生惟一的一本书”? 再读课文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真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尽量活跃课堂气氛。 (三)、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能力目标: ⑴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师引领学生诵出: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我的第一本书 文本细读

我的第一本书文本细读 推荐理由: 作者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通过这本书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在那段艰苦年代中少有的童年乐趣。全文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1.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第一部分(1)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说明书对父亲的重要性。】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我”那是虽不识字,但对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小时爱看父亲的书,书带给“我”好奇、快乐和梦想。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综合能力测试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按拼音写词语。 y u m o m q c n f n l n f q l ishu y ngku ng m m c ng c ng ōòàìīǎāáùù ()( )( )( )  èǐíàóóèè( ) ( ) 2.加标点符号。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 周作人 朱自清的 还有 新青年 语丝 北新 新月 等杂志 (2)乔元贞所以考第一 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把 史承汉 的 承 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_____________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_____________上麻雀粪。 (2)父亲是一个十分_____________的人,我以为可以_____________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_____________,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3)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___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_____________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4.某人在餐馆就餐,看见汤里漂着一只苍蝇,他对服务员说:“请问,这家伙在我的汤里干什么?”服务员回答:“先生,它在仰泳。”请问上面这则笑话,双方说话的意思是什么? (1)就餐人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服务员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新安中学8(5)班孙莹丽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2、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3、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4、理解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敬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由物写人,生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学习叙事清楚、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4、理解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在你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点学生读课文 2、探究问题:“我”的第一本书酷似哪里的一组画? 父亲返回家乡,带回来了哪些书? “我”的课本为什么只有下半部分? 父亲在怎样的灯下为“我”补书? 二黄毛后来怎样了? “我”上课时有什么样的乐趣? 三、理清文章线索,理解由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1、文章以一本书为线索进行叙事,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2、抽学生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给机会补充。 3、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4、教师小结,点名以物写人的方法。 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1、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朗读。(父亲询问“我”的这一部分) 2、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3、点评并总结。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提问:作者在谈及两位朋友的一生时,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人不能忘本”这句话的? 五、创设情景问题,总结课文 1、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有一天你回来久别的家乡,遇见了正在卖纸烟、花生、火柴的乔元贞,你会怎样? 2、教师总结。提问:“一本书”载着友情,载着亲情,也载着那个苦难时代的乐趣和温情,那你有没有什么东西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呢? 3、教师点评、总结: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应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身边美好的一切。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1.通过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文体感悟】 作者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内容结构 一.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父亲带回来很多书。 第三部分(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0—14)交代和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二、梳理情节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它还有一段不同平常的经历——和我一起上学的伙伴的情况 写作特点 1.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了那艰苦的岁月弥足珍贵的父子情、朋友情、与狗的默契和感情。 2.朴素的语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从生活中悟道人不能忘本,苦难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一笔人生的财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我的第一本书 同步训练1 (2)

3、我的第一本书 浦口区桥林中学初二备课组 日期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 1、生字词(仿照示例抄写两遍) 幽默yōu凄惨qī奥秘ào翻来覆去fù泪水盈眶yíng 塾师shú酷似kù马鬃zōng 哄堂大笑hōng 磨磨蹭蹭cèng 2、给下列句子加标点符号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 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2)我说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3、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 。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① ② 二、阅读探究 1、对“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爸爸为“我”修补装订好的课本,表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 B、这是被“我”拦腰截断的课本,表现“我”对同学的关心和友情。 C、这是“我”上小学用的第一本课本,是“我”的学习伙伴,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D、它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荒寒的大自然”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吗?“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又指什么? 3、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三、课内文段阅读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

下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1课时 (1)

八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 主备人:李栋栋复备人:支秀珍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牛汉的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的回忆,来表明自己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抒发人间弥足珍贵的亲情、友情,引发人们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虽然课文叙写的是作者少年生活的一段经历。 2、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深刻领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已能迅速把握文章信息,初步体悟作者情感。能够

理解第一本书对作者的重要意义。虽然我们的学生远离那个时代,缺少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感受,但经过小学初中七、八年的学习,他们已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积淀,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1、他们大多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充满幻想,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特别容易把握和接受。所以,他们对第一本书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善,人情美还是不难理解的。 2、要让十三四岁的孩子去理解生活与命运的关系却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恰恰又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引发我们每一位读者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语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围绕第一本书叙写的几个故事和人物;在读析中去品读富有深刻内涵和启示作用的语言。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角色替换中去理解第一本书中所拥有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去感受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在设想探究中去初步认识生活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在合作对话中去解决问题,享受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

我的第一本书练习题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_______东西。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①优默凄惨红暑梦幻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 ②奥密马鬃赖皮孰师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5.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3、《我的第一本书》

重庆市綦江县三角中学八年级(下)语文导学稿(编号:4)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课型:自读课执笔:李昌斌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审定: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学习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起跑线:(预习等级:组长签字:) 1、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 )似掺.( )和脊.( )背 枉.( )读磨蹭.()马鬃.()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凄惨: 奥秘:翻来覆去: 掺和:知书识礼: 酷似: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牛汉的情况,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课堂研讨 1、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三、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了有关“第一本书” 的故事,体现了由书引起的、、,同时折射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以及。 四、课堂链接: 1、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2)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3)那位朋友再来我家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练习(新 版)新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磨磨蹭蹭()马鬃()搀和()调教()泪水盈眶()掺( ) 脊( )背枉( )读 2. 下列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泪水盈眶奥密 B.轰堂大笑脊背 C.翻来复去愁苦 D.修修补补凄惨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现当代著名。原名,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4.理解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然后仿写句子。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5.修改病句。 (1)我的课本哪里还不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2)在学校举行的篮球决赛中,一班和二班的运动员争夺冠亚军。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

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关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通过画线句子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二)课外阅读。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卷(1)一、基础知识训练 1.(3分)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酷.似(kù)盈.眶(kuànɡ)马鬃.(zhōnɡ)塾.师(shú) B.晾晒.(shài)磨蹭.(cenɡ)苦楚.(chǔ)背熟.(shú) C.红薯.(sǔ)驮.灯(tuó)奥秘.(mì)愣.了(lènɡ) D.掺.和(chān)愁.苦(cóu)崇敬.(chónɡ)沙哑.(shā) 2.(3分)下列句子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我以为父亲要凑我了,可是没有。 B.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D.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4.(3分)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①优默凄惨红暑梦幻磨磨蹭蹭 ②奥密马鬃赖皮孰师翻来复去。 5.(3分)《我的第一本书》作者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6.(3分)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 和。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东西。 二、阅读理解 7.(12分)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3、我的第一本书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1) 脊(ji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二、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