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玛窦和李贽_沈一民

利玛窦和李贽_沈一民

利玛窦和李贽_沈一民
利玛窦和李贽_沈一民

中华读书报/2002年/04月/17日/

利玛窦和李贽

沈一民

今年是利玛窦诞辰450周年,也即他来华420周年;同时也是李贽逝世400周年。仅以此文纪念这两位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学者。

明朝自洪武以降,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万历年间,虽然有张居正改革之举,但也未能扭转明朝衰亡的颓势。明朝,上至皇帝,下到乡绅,都沉溺于表面上的四海升平,只知贪恋纸醉金迷的生活;丝毫没有注意到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李自成、张献忠在陕北举起星星之火。

也正是这一时期,两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出现了。一位就是不远千里,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他带来了西方的宗教、哲学和科学,使得中西文化第一次发生了实质性的接触。另一位则是通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走进大众视野的李贽。李贽以他离经叛道的行为,作为一个异端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虽然他的著作屡被官府禁止,但是李贽的崇拜者仍然在私下刊刻他的作品,作品一出,市面上便会出现洛阳纸贵的景象。连精明的书商也争相把他的名字刻在不相干的书上,以此来促进书的销量。

利玛窦传播天主教,从外部挑战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李贽蔑视传统的伦理道德,从内部试图纠正宋明理学对孔子的误读。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卫道士的反击,使得万马齐喑的学术界泛起层层的涟漪。而就在这两位传统文化的挑战者之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

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马切拉塔城,1582年他奉耶稣会之命,来到澳门研习中国的语言和文献,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中,他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同统治中国的儒学和士大夫寻求结合点,才能使天主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为此,他穿上了长袍宽带的儒服,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几年的光阴,利玛窦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还能引经据典与士大夫们谈玄论道,同时他还引进西方的科学,使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法赢得了士大夫对他的尊重,时人不称其名,而呼之为“利夫子”。

远在湖北的李贽也久闻利玛窦的大名。在《续焚书》中,李贽这样形容利玛窦:凡我国的典籍无所不读,于中国的学问也是多方求教,“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仪礼。”1599年利玛窦北上来到南京。适逢李贽也作客于此。不肯轻易谒见达官显贵的李贽,这一次不惜纡尊枉驾,亲自登门拜访利玛窦。出于敬意,李贽送给利玛窦两把扇子,上面有他亲笔所提的两首小诗。两人畅谈宗教许久,但是李贽对于天主教只是说它是好的,不肯讨论也不肯辩驳,对天主教持保留态度。他并未因此把外国学者和外国文化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排斥。李贽对利玛窦所作的《交友论》倍加赞赏,命人誊录了几份,加上自己的按语,寄回湖北予以传播。1600年,利玛窦进北京朝觐万历皇帝,途经济宁。在刘东星的主持下,两人再次会面。这次谈话持续了整整一天,不过主角是刘东星,两人的交流未能再作更深一步的探讨。在此之后,两个人再未见面,而他们的生活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利玛窦自1583年迁居肇庆之后,宋明理学的捍卫者们一直以各种理由阻止他传教。利玛窦每到一地,当地的士大夫便会与他展开激烈的辩论。1601年,利玛窦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北京,向万历皇帝呈献圣像、天主经、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西洋琴、三棱镜等物品。这位中国化的“外国人”和他所带来的“奇器”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兴趣,万历皇帝同意了他留居北京

的请求。此后,利玛窦在北京开堂设教,天主教开始在我国取得了合法的宣传地位。象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先后加入了天主教。而李贽则为他的异端思想付出了惨痛代价。正统道学的支持者们视李贽为万恶之源,以种种罪名奏劾他。1602年,76岁高龄的李贽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呼侍者剃发,趁其不备,夺刀自刎。

利玛窦通过自己的重新诠释,使天主教披上了儒家的外衣,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而李贽则把自己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当时僵化的儒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希冀中国文化的再次涅槃,却换来以身殉道的结局。我们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已经辨别不出危机的所在,再也不能自如地对自身进行矫正。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已经预示了这一切。直到两个世纪后,当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的思想者才重新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地审视和反省。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摘要 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 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 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Abstract 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2—20 13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17K06AA1 课程名称:西方管理思想史改卷教师: 学号:123010047 姓名:何佳丽得分: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何佳丽 (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管理思想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圣贤和时代精英们各抒其才,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 关键词:管理思想;差异;启示 一、引言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其管理思想也存在着差异:东方管理学是由苏东水教授创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他的精髓所在,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各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符合了现代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而西方管理学则是由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权变管理思想等建立起来的现代管理学思想,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根据市场以及宏观大环境创造更高的利润。 二、东方的管理思想 东方管理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管理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着《易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传统优秀管理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佛家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可谓是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深刻。主要表现在:强调以人为管理的中心的人本思想、强调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中庸、形成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的关系导向、在战略思想上善于运用计谋为交往中心。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他有两种人性假设,即是善与恶的两种假设。儒家思想对与组织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侧重于组织的影响力,其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 借助相应的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即是行“中庸之道”、“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于

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启示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思想起源、发展历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启示 一、儒家思想的思想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

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生于孟子之后,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它哲学传统,如道家、法家和墨家(庄子,商鞅,墨子等)的思想,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为己所用。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东西方管理的区别

东西方管理的区别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西方人文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人是宇宙中心,周边一切皆“备于我”。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由此可见,特定管理模式的成型,必定同其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历史传统(原罪思想和防范管理),资本结构(契约资本)等一系列基本因素有关。 在人类管理发展史上,美国式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学管理的全部内容,行为科学管理中属于“独立人”方面的全部内容,现代管理系统中的电脑、数学模型、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内容,创新管理的全部内容。由于制度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的无序状态、放任状态、经济主义等方面的缺陷,因而构成为全部管理的基础。亦即任何形式的管理,如果不能经历科学管理阶段的全部内容,建立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其管理绩效不是无效的就是低效的。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中国人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正。如果人的经济行为背信弃义,就会受到社会排斥;反之,“信”、“义”两字,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媒介物,构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和交换网络,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显然应当同这个网络接轨,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人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正是依据于这样的网络,从而使商品、资金、

李贽的文论思想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东方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

东方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 管理学只是近一二百年才出现的名词,而人类的管理实践却几乎同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一般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但是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办法给管理和管理学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定义,对管理思想的研究也还局限于管理学自身,没有从社会和历史甚至哲学的角度,也没有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来研究西方的管理思想。从现实的角度看,一方面现代的各种管理方法、理论和思想层出不穷,管理学空前“繁荣”,另一方面管理上和社会上各种问题越来越多,而一贯的解决方法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越来越没有效,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方管理思想失去哲学基础支撑,不能进行思想和理论创新。本文试着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西方的管理思想,通过对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基础进行挖掘,得出东方思维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借鉴意义。 西方管理思想演化的哲学逻辑 管理思想的演化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整个社会的思潮对具有历史性的管理思想影响巨大。而一个社会思潮的形成在于人们的实践和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天才思维。归根到底,管理思想历史演化的背后是其深刻的哲学渊源,掌握了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路线,就能把握管理思想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提供指导。 (一)西方管理思想演化的哲学逻辑 从哲学角度看,西方管理思想的哲学线索有两条,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和思想的主流。按照一般的理解,理性与迷信愚昧相对立,理性主义泛指健全的理智和思想,具有逻辑化、系统化、规范化等根本特点的思想或倾向。近现代的西方理性主义开始于文艺复兴,理性取代上帝成为时代变换的最主要标志。中世纪的人相信神的启示至高无上,而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人渐渐相信人的理性才是至高无上的。理性主义从古希腊的自然理性开始,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后来发展到经验理性,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内涵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再后来发展到天赋理性,文艺复兴和启蒙

东方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东方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以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文化。通过上一节的讨论,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归纳起来,基于中国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思想有以下这样一些特征。 一、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 二、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心 三、以计谋为交往的中心 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间最为灵秀的生物,是万物之灵。但是要强调人的重要性,首先是通过宣扬天的重要,然后用天的权威来证明人的重要,这即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哲学就是以追求人身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命题的哲学,所有关于自然社会规律的探讨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所以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人如何适应统治者需要的规范,中国文化是有着独到之处的。首先是人要听命于天,天的代表者是天子,那就听命于天子,这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儒家提出了大量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如“克己复礼”,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满足统治者的要求。总体上说,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奴性文化,用鲁迅的话来说是一种伺候主子的文化。但同时它也有两面性:一方面要求个人如何克制自己来适应统治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却要对国家具有雄才大略,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和志向。这两方是矛盾的,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如何使之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是这种文化的艺术之所在。用好人去伺候一个坏人,而且坏人还掌握好人的生死大权,同时道德规范了好人不能违背坏人,这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题目。于是好人就只有几条路走了,一是好人变成坏人;一是坚持还是好人,这样得到好名声而结束自己生命;再就是既不使自己变成一个坏人,也不坚持自己是个好人,而且使坏人向好人转化,又让他感觉不到,同时又实现了自己治国安邦的宏伟大志。因此,中国人的最有办法是中庸。 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一、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 中文系非师2班杨武丽 090105230 指导老师:吴文文 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 一、?童心说?的提出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 ?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 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李贽看来,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心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来污染的绝假纯真之心,是无善无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恶的,是超善恶超是非的,是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而童心的真还在于不分圣凡,乃人人都同样拥有。?德性之来,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 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3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奇风异俗。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亚洲虽然是世界上语言、种族、宗教种类最多的地区,但亚洲各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注重交际礼仪。崇尚个人的谦恭和整体的和谐,对待客人热情周到,特别是在有儒家传统和影响的国家,人们更是把传统礼仪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家住在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有很多日本企业,往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日本既是公认的世界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又是一个保持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人十分看重礼仪,从日常起居到待人接物,处处都受到礼仪的约束。日本人见面时会脱帽鞠躬,一般不握手,但要递名片,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去日本人家中做客时一定要送礼,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有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赠送礼品时忌讳赠数字为4和9的礼品。认为你把他看作是强盗。但不同场合有关数字的习俗不同。如送日本人婚礼礼金时要避免偶数,因为偶数是二的倍数,容易导致夫妇分裂。 我们在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打交道时更要注重礼仪,因为他们忌讳的东西比较多。例如我们在和沙特阿拉伯人交往时要注意阿拉伯人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按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要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现。在给沙特阿拉伯人送礼物时多选白、绿两色。他们崇尚白色、绿色,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而忌用黄色,黄的代表死亡。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礼物设计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务礼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面须预约,但不守时;因此,即使是约定的时间去拜会,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点余地,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当地商人多通晓英文,名片和说明宜用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较友好,双方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这说。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以牛、羊为上品,忌食猪肉,忌食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以前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饭,现在招待客人多用西餐具。 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提倡个性的解放,但正式场合却非常注重礼节,和美国人相处时更能体现这一点。美国人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春秋季,美国人一般下身着长裤,上身在衬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夹克,宽松舒适,无拘无束。夏天里穿短裤和着短裙者大有人在。但正式场合,美国人就比较讲究礼节了。接见时,要讲究服饰,注意整洁,穿着西装较好,特别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洁。美国商人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时常是点头微笑致意,礼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动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时不能用双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握手。长幼之间,长者先伸手握手。主宾之间,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间,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国人谈话时不喜欢双方离得太近,习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应保持120-150厘米之间,最少也不得小于50厘米。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西汉武帝以来,经过曲折发展,一直作为主流存在于世的儒学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孔伋】孔伋(前483~前402),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子思的主要观点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诚之道;合外内之道。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留下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

家庭教育论文:分析李贽男女平等思想及对其家庭关系的作用

分析李贽男女平等思想及对其家庭关系的作用 明末着名思想家李贽所涉领域甚广,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他的女性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与封建传统观念截然不同,这为妇女地位的提高谋求了一条出路。然而,这被当时封建统治者所不容,被斥为“异端”,最终死于狱中。 论者对李贽的女性观已有许多关注,但大多研究其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女性观的主要内容,只有少量谈及他女性观的影响。解析李贽女性观及对其家庭关系的影响,极具现实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一、李贽女性观概述 (一)追求男女平等思想 1.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倡导男女平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者从其立场出发,在人性问题上宣扬圣人与凡人的差别以及宿命学说。李贽则站在天赋平等的角度上,驳斥“男尊女卑”“妇女见短”的传统思想[1].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必然具备大致相同的思想意识和认识能力,毋庸置疑,这种平等性当然也适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因此,他首先在《夫妇论》中大胆地肯定了女性的地位,并且倡导将夫妻关系作为五伦之重。这就肯定了女性在整个家庭,乃至社会都应拥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世间皆人人生而知矣”,因此男女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世间男女之位,岂因长短而判。”[2]

无论是从人的能力还是见识上来讲,男与女并没有先天的差别。并非男子见识就长远,女子的见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是可以超过男子。李贽认为人可以有男与女之分,见识却不分男女,只分长短。为此他在《初谭集·夫妇篇》中特立“才识”一目,罗列了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位才能杰出的女性,并称赞道:“此二十五位夫人,才智超群,见识卓越,对世事甚有见解。”他还特别崇拜武则天,称其是政绩卓越的圣后。此外,李贽还主张“生男可以传承家业,生女也可千秋万代”[3],父母不能因为是女儿就加以歧视。李贽中年丧子,后又因家贫又相继失去两儿两女,晚年膝前仅剩一女,却对其宠爱有加,后招婿顶门立户,践行了他“好女子也可支撑家业,有何需男儿”的平等思想。 2.女性有平等受教育权 李贽主张男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反对自古以来儒家宣扬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坚决反对“妇人见识,不堪学道”的观点[4]182-183.他认为,女性本来拥有与男性一样的智慧,如果一旦赋予她们拥有男性一样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她们甚至比男子做得更好、比男子更为优秀。为此,他在《初谭集·夫妇》中称赞二十五位女子“见识卓绝,男子不如也”.并在其中设立“文学”一目,突出女性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建立,以此来证明女性不但可以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比男子做得更好。他本人寄居麻城期间,开堂讲学,就公然招收女弟子,这在他的着作中也多有体现。如李贽着作中所提到的“澹然大师”“澄然”“明因”“善因菩萨”等等,均为其在麻城招收的女弟子,而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梅澹然。李贽曾说:“梅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noonecancomparewithLiZhiwhoisconsideredthemostanti-Confuci anistperson”,thisstatementcomesfromthefeudalscholarbureaucratsofthelateMingdynasty.Howeve r,itisnotincidental,foritwascausedbytheexternalenvironmentaswellasLiZhi'sindividualfactors. Keywords:LIZhi;ideasof“heterodoxy”;theoryoftheabsoluteselfnessofpersons;ideasonwomen;enlightenment 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 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而其中,对于人性论和妇女观的论述尤为激烈。在人性论上,他从“人必有私论”出发,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把私心看成是人类的本性,进而倡导一种道德不能拂逆人性的“自然真道学”;在妇女观问题上,李贽特别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光辉命题,对传统的“女子小人论”、“女子祸水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关于女子的“失身”与“获身”之辩中主张婚姻恋爱自由,在贞操与节烈问题上立场鲜明地赞成寡妇再嫁等。 二、试探李贽“异端”思想形成原因 可以看出李贽的“异端”思想中,几乎每一点都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因此,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便是“叛逆”、“异端”的代名词。对于李贽“所以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对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对李贽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风气等方面加以考察。 1.政治因素。众所周知,李贽(1527年-1602年)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飘摇不定。政治上,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自身内部及外部的权力的挑战。内部阉党横行,外部倭寇作乱,皇帝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像瘟疫似的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而此时正值李贽人生中的最后一个20年,而且其思想的大转折也发生在这个阶段。再者,变动的社会通常会带来思想上的一系列革新。明末以来中央集权与君主独裁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一种新现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1〕。因此,“异端”思想产生于动荡社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2.经济与社会生活因素。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2〕300。同时,也有学者考证,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也已开始萌动,她们开始“淡漠贞洁观念,追求时尚,注重才情”〔3〕95。这些显然为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