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课后反思

长城课后反思

长城课后反思
长城课后反思

《长城》课后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

“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但比较多的学生,讲出来的答案是不如人意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媒体课件不够充分,在讲解课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的这一段时,我虽然抓住了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在陡峭的山上,人民用手,用肩膀扛起这两三千斤的条石,但学生就是不能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这用血汗凝结成的长城来之不易。课后,我想,在此环节,如果有媒体让学生看看视频,这对文本的理解就能容易多了。另外,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多,老师指导得不够。这都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克服的缺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