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浅析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浅析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浅析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浅析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我国独特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是古代人民精神的产物,是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一种形式。2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古诗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土壤,汇集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研究古诗的特点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大类。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如《清明》、《回乡偶书》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如《离骚》《行路难》等,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如《梅花》、《山行》等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古诗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能够用极其精炼、准确、生动的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用极为凝练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等几大特点。

意境美,意,指意脉,即思想情感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是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之美。正如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有限感知无限,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语言美,是指古诗语言形象具体,运用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觉美不胜收。古诗的语言之美还表现在联想自然、跳跃自如、饱含真情、立意新颖等几个方面,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其他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古诗在极短的篇章中又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过渡自然、跳跃自如。另一方面古诗不但饱含真情而且立意新颖,充分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之美。没有情,就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古诗不仅强调意的重要性,而且要求立意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让我们看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才使我国古诗熠熠生辉,在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自己独特而耀眼的光彩。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诗句中或词和词中间音节停顿,或感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是外在节奏,后者是内在节奏,当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时,古诗便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具有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形象加以选择、综合以后所创造的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例如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影摇动,花枝招展,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充分展现了古诗的形象美。

二、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古诗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我国古诗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渐完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且还是一个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艺术宝库,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而小学语文中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就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诗的美学价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诗的审美价值,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古诗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学生在读诗时,可能见过古诗中描绘的图像,然后把大脑中的记忆进行再组合,从而创建一个新的大脑中的画面。这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再次古诗能使学生从中汲取到有用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古诗不但充分展现了诗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情哲理的洞察力,更是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因此在古诗学习中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乡惜友的感情,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古诗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国古诗不仅讲究炼字、炼句,而且还讲究炼意和谋篇布局。因此许多优秀的古诗不仅结构精巧、语言优美,并且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好古诗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应该利用古诗让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一是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所谓“尺幅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二是要让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同时了解古诗中的多种创作手法,也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静夜思》一个“疑是”写出了游子离家时间的漫长,而在“举头”“低头”之间写出了游子悠长惆怅的思乡之情。正是诗人用词的凝练和蕴含的感情才使得这首诗在我国

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几乎人人能诵。而《草》以“离离原上草”起兴,从草的枯荣揭示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然规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精彩的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对柳树萌绿、抽条的作用。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深刻写出了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从游子遥想故乡兄弟登高的情景,反衬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寂寞。又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作者运用了数量词“千朵”“万朵”和重叠词“时时”“恰恰”,双升连绵词“留连”和“自在”,写出了黄四娘家花园中花朵缤纷、姹紫嫣红的景象。类似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这些创作手法,并学会运用到作文中,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提高表现事物的能力。

(三)现代教育对古诗教学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诗诗词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教材,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每篇都是优秀文化。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启迪人的思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转变观念,照顾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独立阅读和言论自由,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在我国的各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所占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现代教育也已经意识到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小学生古诗词的素养,优化小学生古诗课堂教学也成为了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古诗文中地核心价值观

大南一校“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诵读教材 《古诗文中的核心价值观》 前言 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既孕育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又深深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其中许多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比如,“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的富强之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之要,“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文明之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之美;“卷舒一代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的自由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的平等之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公正之则,“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的法治之尊;“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之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之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诚信之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善之情……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

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上下对接,互鉴贯通。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株参天大树的丰富滋养。 包括古典诗词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人生哲理等,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历久弥新,光彩夺目,是圣贤先哲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和精神食粮,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养剂,永远值得我们去好好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仰望历史的星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需做到不断传承古典诗词,用情领略其风韵,用心感受其魅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 中国之所以卓然独立于世界的原因要属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化了。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它所散发的独特韵味不止深深的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还引来全世界人民望而惊叹!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现代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总结离不开它,中国人的智慧源泉来源与它,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非它莫属。 纵观历史传统,古典诗词更是被传教的重点。古典诗词集聚古代人民的智慧于一身,其中许多诗句流传百世。表达对无私奉献的人的赞扬,我们可以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自己绝境逢生,我们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劝诫他人勤奋读书,我们可以选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表达自己坚定理想,我们可以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且涉及到国家。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离骚》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子民,热无数儿女共沾巾!面对台湾问题,我们以苏武牧羊的姿态坚持着! 它还蕴含着许多简单的道理,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也是当代价值的一个方面。”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相见时难别亦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等诗句,都能发人深醒,让如今的人大彻大悟。 同时它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都时时激励着我们爱国爱民。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无穷无尽,它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2、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

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整理)

一、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精神向导) 2.欧游心影录的作者是(梁启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4.下列属于钱穆的代表作品是(国史大纲) 5.萧伯纳是哪一国作家(爱尔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7.“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阐述的是中国(天下主义)的价值观 8.假如将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这句话出自(尼克松) 9.下列属于西方软实力的是(人权) 10.“人口是比货币和国土更重要的财富源泉,拥有人民愈多则财富愈多。”此话出自(保泰罗) 11.(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2.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价值观) 13.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核心价值观)它是形成国家的核心要素,它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是支撑国家的文化支柱

15.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老子) 16.由于文化上的偶然,中国最早思考了世界制度的问题,即(天下理念) 17.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它把(共产主义)看成是美国的一种天敌。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实内容)19.西汉时我国领土达(1500)万平方米 20.(2013 )的,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国会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之演讲,引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 21.清初云南开化府与越南以(赌咒河)为界 22.“北京共识”体现了(和而不同)价值观 23.“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出自(汤因比) 2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 25.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复兴最终依赖于(民族)复兴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话出自(费孝通) 27.中国65岁以上人口2008年已达8.3%,超出联合国(7% )的“老年型国家”标准。 28.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29.以下不属于三达德内容的是(信) 30.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郝明铭[小中大] 收藏此页我要投稿51022 人阅读 【论文关键词】:象意意境意蕴思想情感 【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 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姜夔《念奴娇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综上可知,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论述和阐释是见仁见智的。既便如此,他们似乎有着某些共通之处。而这个共通之处好像又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状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我仅从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为象和意,暂把这它们作为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以象立意”。我认为意象是以象载意的,即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象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的;意则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意则包括人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认知。象是意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识。例如,王充在《论衡·乱龙》里所举之例: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庙、、、、、、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一个长尺二寸、用木头做的灵位,它本质是一块木头,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识上的东西。但后人却以此来怀念先祖,祭奠圣贤,表达一片赤诚之心、敬仰之情。为什么后人在看见一块木头——灵位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因为此时的木头已不再是木头了,它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头是象的具体表现,赤诚之心和敬仰之情则是意的具体表现。二者岂不是和谐统一在一起了吗?这个表现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抽象可悟。这和先民的图腾崇拜一样。 然而,这只是早期的对于意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入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负载着意的象,即意象,也随之逐步进入较为高级的文化领域——诗歌和词。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大量使用意象,这使得诗歌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这不仅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提高了诗人和后人的审美水准。例如,《诗经》用“关雎”比喻爱情,用“青蝇”比喻阿谀奉承的奸恶小人;《楚辞》用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芙蓉等比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洁品格、、、、、、这些象都渗透着诗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之逐渐发展到一个客观的单独的象都能承载一些内涵丰富而旨意深远的意了.例如杜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动物类) 一、课前导入(家庭作业讲解) 二、知识点讲解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来抒情的一门艺术。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有的事物经过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锤炼,凝聚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这些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人写诗,借助“象”来表达心中的“意”;反言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一些意象的内涵,把握和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意象解读 古人仰而观天,俯而察地,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兽虫鱼。 一、大雁 大雁,又叫鸿雁。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中写到:“吊影分飞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战乱中亲人如分飞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范仲淹《渔家傲》中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暗寓出边地的荒凉,来衬托边防将士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一面是“北雁南飞”,一面是“长亭送别”,张生羁旅之苦通过莺莺之口表达了出来。 “鸿雁”也经常用来指代书信。飞鸿传书的传说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就成了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二、燕子 《诗经》中把燕子叫做“玄鸟”。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很多诗句都把它当做春天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一、古代诗歌体裁(形式)包括诗、词、曲。 (一)诗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体(包括“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四言诗)→楚辞(杂言体)→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四言、五言、七言)→魏晋南北朝民歌→两晋南北朝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格律诗体。相对于古体诗而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四句)、七言绝句(七言四句) 律诗:五言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律诗(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其风格清新自然。 2、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 3、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托物言志。 4、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6、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7、友情送别诗 8、婚恋爱情诗 9、抒情诗(直抒胸臆) 10、长篇叙事抒情诗

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 古典诗词,因其凝练集中、节奏和谐、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喜爱,对孩子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作为中国人,从《诗经》的质朴自然、到楚辞的音节和谐再到唐诗华美乐章,再到宋词的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典诗歌承载着每个中国人对于爱和美的全部感受。 古典诗歌中的精品更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必选,在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117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128首,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23首,也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词270首左右。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数老师都是要求背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这些古诗词学懂学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可现实却总让人神伤,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小学,我们在课堂里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甚至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到了初中,还能基本顺利大声读出来,到了高中呢,一切诗词在很多学生眼里成了“背诵”的负担,“古典诗词”之美去了哪里? 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反思。可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老师不重视,不是不想让孩子们在古典诗词的音韵中沉潜涵泳,而是很多语文老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所知甚少,有时即使能够感觉出怎么读,但是为什么这么读却又一知半解,不能把握解读与诵读之间的联系。本文就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简

单进行梳理,希望对教师教授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的关系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的意象与内在感受 “情动于中”方能“发之于外”,如果内在的情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看到文字后心中没有感动,想要准确及有感情的表达,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诵读在这个方面要求就更加明显,作为诵读者必须在内心中激发起不得不表达的“欲望”,发声才能真挚自然,打动人心,感染听者。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种内在的“冲动”不可能是“其来无端,其去无迹”的,一定是收到了文字的触发而产生的内在感受。 那么,初读古诗词是什么最先激发读者的感受呢? 明朝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数》),清代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是以凝练之语形象之物含蓄之情为基本特征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意象能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能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能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感悟形象(意象)是激发内在感受,抒发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对于诵读者来说,意象是其感受的渊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杨花有飘零之意;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只要看到这些形象,自然会产生相关联的内在感受,可以说,这些意象已经融入进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中。读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 (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2)楚辞:六言为主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 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 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3)曲有曲牌。(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 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划分: 1、叙事诗; 2、抒情诗。

古诗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古人论富强:富足强盛,民富国强。财富充裕,力量强大。 《论语·颜渊篇》:“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史记·李斯列传》:“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

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和吴御史渠》:“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彊。”清杜濬《初闻灯船鼓吹歌》:“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 民主

古人论民主: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存第一,自由民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哀公》篇:“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宋张载《横梁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严复《原强修订稿》:“身贵自由,国贵自主。” 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曹雪芹《红楼梦》:“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文明 古人论文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荀子·大略》:“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

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 孔子《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宋林《省心录》:“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清史哉《中华谚海》:“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和谐 古人论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 孔子:“和为贵。”墨子:“兼相爱。”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启迪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启迪 中国的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感受着妻子盼夫的苦苦相思,目睹着硝烟战场的金戈铁马,见证着志士仁人的精忠报国……这其中,蕴含了太多太多,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欣喜。在一首首饱含盛情的唐诗宋词中,我在享受,在沉迷;万古奇妍里,诗歌是不倒的青松,是瑰丽的亮点,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缓缓流动的历史长河淘尽了千古人物,每一个伟岸的灵魂都流动着一种色彩,有的绚丽夺目,有的清淡自如,一样的让人须仰视才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当荆轲踏上了刺秦之路离开家乡时,他没有动摇,抱着一颗视死如归的侠义心;当图尽匕现遭遇失败时,他没有畏惧,流下了一滴红色的英雄泪。他是红色的,对燕太子丹赤胆忠心,成就了他红色的碎败犹荣的英雄魂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想当年力士为他脱靴,贵妃为他磨墨,受到万般宠爱的他饮酒赋诗,可当他看清当权者真正的图谋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太白是橙色的,他那飘逸的文字,深刻的感情就像那橙色在纸上表现的绚丽而多姿,清丽而爽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汩罗江边的风吹起屈原缭乱的青丝,微风散发着他香草的气味,那样的受人尊敬、爱戴,站在那里的他是那样的从容、坚定,没有一丝畏惧,因为他已无法挽救失败的局面,无法再去说服怀王,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天空划下一道流星。他是淡蓝色的,世人皆醉,惟斯人独醒,世人皆浊,惟斯人独清,淡蓝如他,高洁而美 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一手持酒杯,一手采菊花,悠闲自在。闷时,作诗解闷,聊以自趣;累时,五柳树下,斟饮美酒。“好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他的生命充满绿色,既是天原的自然的颜色,又是他修适闲趣的生命的颜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示儿》表现了陆游一腔爱国之情。他虽病卧床铺,却不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沙场;他虽身住茅屋,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他是紫色的,深沉而稳重,满腹豪情,紫色如他,内在而沉稳。历史的车轮隆隆作响,每一位英雄人物走过,都在白练上留下了一道色彩,或灿烂、或淡雅、或奔放、或深沉。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因而每一段历史都是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正是一 道道变幻无穷的色彩见证了人类的精魂。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中国诗歌分类

中国诗歌分类 一、按格律分: ?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 ?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含律诗和绝句两种。 ?旧体诗(与新诗相对):古典诗、词、曲 ?词:含小令、中调、长调 二、按诗歌风格分: ?现实主义:诗经——汉乐府——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陆游——辛弃疾——龚自珍 ?词的风格 ?豪放:气势豪放,意境开阔雄浑 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柳永、姜夔、李清照等 三、古典诗歌按题材(内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 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 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 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 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 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 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 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 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 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 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 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