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寻求得救之道-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

教育学原理孙景景 21303002

《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编成的一本著作。关于这篇演讲发表的日期,各种文献的说法不一。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在1918-1919年间。我所读的《学术与政治》是收录在一套《韦伯作品集》中,这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与85年版由张汉裕先生节译本和钱永祥先生编译的《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Ⅰ)》更有可读性。

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

(一)作品版本介绍i

书名:学术与政治

作者:(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版次:1

页数:340

字数:267000

印刷时间:2010-9-1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549500529

包装:精装

21090795

(二)作者简介

1、韦伯的生平和性格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ii

《学术与政治》导论一就是韦伯小传,出生在爱尔福特城的韦伯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名训练有素的法律家,并且担任参议员,母亲是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教徒,韦伯居住之地所比邻者都是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这些文化资本iii无疑对韦伯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

但韦伯父母对许多社会问题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日益疏远的夫妻关系也对其矛盾的性

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对父亲那种家长傲慢专横态度反抗的强烈的侠士精神,是属于母亲的儿子。另一方面是虽然终其一生与母亲保持亲密的关系,但当韦伯长成粗犷的男人,帝国时代典型的德国大学生时,母亲无法接受的给了他一个掴掌,显然这是属于父亲的儿子。这两种来自父亲和母亲的认同模型和价值系统,并存在韦伯的心中,使韦伯有着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体现在学术上,即一方面对学术本身有一种狂热,另一方面又对学术思考出奇的冷静和客观。这种性格体现在政治上,即一方面对德国有着毫无道理的强烈认同感,禁欲主义式的工作狂热,尽他作为德国人应尽的义务,自愿关怀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他又冷静的鞭挞没有脊椎骨的庸俗之辈,对生活在德国皇帝的统治之下有着强烈的罪恶感。

2、韦伯的政治关怀

韦伯的早期政治立场受父亲的影响信奉国家自由主义,但在他23岁时转向较为前进的社会自由主义。但韦伯自称是“经济的国家主义者。”他以国家的政治利益为标准来评量各个阶级。他认为一个经济上正在下落的阶级不能掌握政治权力,而一个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取得政治权威但却缺乏政治上的成熟的阶级同样不能掌握政治权力,唯有具备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优势,才可以掌握政治权力,成为领导阶级。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结构以及虚假的宪政制度使得有能力和才干的人不愿从政而宁愿

进入商界和学术界,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韦伯从选取能做事的政治领袖的方面,提出了“民主”的立场。通过领袖民主,韦伯想竭力寻找一个阶层有能力担负起政治领导的使命,这也是韦伯希望的卡里玛斯型领袖的出现。这也许和纳粹有某些共鸣,但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对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抗争、批评希特勒之尖锐显示了他绝非一个纳粹主义者。

韦伯观点的基础是建立在孔德实证哲学-知识乃为了预知,而预知则为了力量iv-之上的。因为韦伯的目的不是替宗教寻求精神上的避难所,而是通过比较探寻出一套能让他找出政治方向的规则。若想了解韦伯的思想方向,就要掌握住这种政治关怀。

3、韦伯的学术

韦伯学术的两个特色:一是学术的宏伟巨构,二是以己见强加诸人的霸气。即便如此,韦伯仍然认为社会学家是不能也不应该建构一个新的社会,这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作为科学家身份应该做的事,并且一再强调任何科研成果即便风骚一代都将成为明日黄花,没有社会学家能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缔造出新的科学的社会学。

导论三韦伯的学术论文中,将韦伯的社会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综述:社会学的知识论、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界定。

在社会学的知识论方面,韦伯有两点决定性的贡献:诠释的方法和因果多元论。

关于诠释的方法,韦伯强调意义的重要性,认为意义内在于所有的行动之中,这也是韦伯社会行动分类的起点。他认为进行社会性的行动有三个层次:进入参与制度、规则、习俗、法律之中的行动,给自己一个标杆或目的的行动,诉诸价值、理想、向往的行动。根据意义不同,将行动又分为传统的行动、情绪的行动、因价值而产生合理性的行动、因目的而产生

iii文化资本: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种个人可以让他自己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包括他人对自己高度的期许。父母给与孩子们文化资本,可以把教育体系变成舒适且熟悉的地方而使他们易于成功的态度及知识。

合理性的行动。他认为诠释的方法不能建立在直接心理经验的主观恣意之上,要合于一般的逻辑运作,因此提出了评估、交互参照比较、据理观察及价值参照的做法。

关于因果多元论,韦伯否定流出论,认为任何结果的起源都可作无限追溯,在科学社会领域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一个事件往往需要多项原因加以解释,而这些原因的主次轻重则由研究者自己来衡量。因果多元论的概念可启示我们了解韦伯在方法学上的重点,首先要有所谓原因推断的过程,其次谈到“客观可能性”的范畴。其方法学在知识领域的用心在于社会学概念构成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概念应该是精准而严谨的,并从理想型及价值参照两个途径进行考察。理想型就是在真实中选取有意义的物质整合到统一的思维图像中去。价值参照就需要学者本着学术的良心来指出决定他选择的价值。

社会学研究方面,韦伯主张研究的统一性,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从万变之中认识到普遍性的文化本质。他还认为除魅了的世界使许多人变得毫无生气且无生命担当。韦伯的社会研究主要着眼于武力与国家的关系、政治性之上的支配现象分析、政党的分析、发展出一套官僚体制的社会学四个方面。

社会学界限方面,韦伯认为,所有的学问都无所避免的有其限制,因此提出了“价值中立”的方法学原则来进行社会学界限的划分。价值中立原则并非否定价值的根本重要性,而是说学者研究学术应该将选择的问题留给每个人,一门经验性科学,并不能教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或在某些情况下想要做什么。v因此,价值中立作为一种规范原则,而非构成原则vi,不仅要求研究者本身要有所警觉,也要注意到科学的一般界限。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

本书是韦伯的两篇演讲组成的,钱永祥先生将海德堡大学教授施路赫特的《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韦伯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导言。这篇导言从韦伯演讲的背景、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作为方法论及伦理的范畴、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作为制度化价值系统以及韦伯模型的优点及局限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从人格与某些终极价值及生命意义内在关系的恒常上对学术与政治进行了分析,又从行为定型造成的结果上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层次上的行政构想是科层组织与一元化领导,政治构想是志愿性组织与民主式领导,学术构想是专业性组织与协同式领导。同时也分析了韦伯模式在理论面上,过分低估了实践立场可被理性批判的可能性;制度面上,过分高估了个人行动对集体性之行动关联所具的影响力。即便如此,仍不失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典范。

(一)韦伯演讲的背景,

1917年至1919年期间,对整个世界、对德国而言,都是一个在社会方面及政治方面剧烈变动的时期。(105页)尤其是1918年到1919年间,政治理性发生倾覆。国外方面,欧洲重组和持久的和平在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基础上看似可能,但停战条件又使其变得毫无希望。国内方面,皇室崩溃,内部派系关于国家体制问题展开了斗争。在这个戏剧化时期,韦伯做了演讲。

v韦伯,德,钱永祥.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M],9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vi所谓“规范原则”和“构成原则”,乃是康德哲学的术语。一个非经验性的概念,若在经验构成中有直接的参与和作用,它便构成了一个“构成”性概念。如果一个非经验性的概念,虽然在经验的构成中没有直接的参与和作用,但它作为一种指导性原则,给经验的构成指出一个方面,他便构成了一个“规范性”原则。

(二)两篇演讲的构架

这两篇演讲的构架其实是相同的,都分为两个部分,涉及两个层面。首先,都从客观的角度,讨论外在的条件,分析学术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可能态势,讨论了学者和政治家所需的物质和精神冒险。然后,从主观的意义上,探讨了这两种志业对个人施加的要求,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或者以政治为志业的人。

(三)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作者从问题入手,提出学术作为一种物质意义下的职业,具有怎样的面貌?vii首先,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学者学术生涯的外援条件入手对德国学者的外部环境进行了阐释,而后得出结论: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viii。然后又通过对学术自身条件、学术工作意义的探究以及学术价值与学科、信徒关系的探讨,表明学术在促进技术进步时,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面对日常生活的现实。最后,探讨了学者、教师以学术为志业的问题,例如教师不是领袖,教师能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技术的知识、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清明等等。

(四)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篇演讲稿,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以政治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译者将文章分成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界定,阐释了国家存在“正当性”的类型:传统型、卡里玛斯型、法制型。

第二部分分析了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因素:人与物。

第三部分对政治作为副业和主业、为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做了辨析。

第四部分具体介绍了职业政治家的类型和性格。

第五部分分析了群众政治家即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前途。

第六部分介绍了政党的经营形态、发展、新旧形态的冲突及党工。

第七部分介绍了英、美、德政党的基本情况。

第八部分解说了政党和领袖的关系、领袖民主制的前景及志业政治家的出路。

第九部分阐述了政治作为志业可让人获得权力感的心理意义及志业政治家应具备热情、责任感、判断力的人格条件,最后谈到信念及价值对政治行动的意义,并阐述了政治中的道德要求:自鸣正义的道德和责任的道德。

第十部分提出了志业政治家应该有的警觉。以政治为志业的人既不能纯粹按心志伦理行动,也不能纯粹按责任伦理行事,靠头脑但绝不能以头脑为己足,真正以政治为志业的人不仅是领袖或者英雄,而且能够强迫自己心肠坚韧,能泰然的面对希望的幻灭。

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谈了什么样的人能以政治为志业这一问题。

三、读后心得及思考

对这样一篇名著,要进行批判实非我能力之所及。加上语言之晦涩,能够读懂及理解对于我来说已经实属不易。虽然读了3遍,但对文章的理解仍然失之肤浅,通过做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的形式对本书进行了一个粗略浅薄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略谈一下读完本书之后的些许思考吧。

(一)、韦伯眼中的民主

韦伯和鲁道夫的对话可以看出,韦伯认为的民主是选取一个信赖的领袖,然后领袖执政,接受人们的审判。韦伯的民主不是从“内在价值”的角度,而是从选取能做事的政治领袖这

vii韦伯,德,钱永祥.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M],15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一方面的结果,来衡量民主ix。从这个角度上,韦伯认为德国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民主,德国不仅不能避开民主,相反要认识到民主是形成国家的统一民族意志、同别国战争的关键。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建立在缘由不完善的领袖民主制的批判,而非是民主制本身所具有的合法性的批判。他的学生卢卡契将韦伯的立场看成彻底的帝国主义动机的阶级立场。由此,显然可以看出韦伯对政治的关怀虽然转向了社会自由主义,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国家自由主义的影响。

可是这种民主选出来的政治家会站在民主的立场上吗?若我们的信赖成为了他利用的筹码且当我们发现时,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再对其进行审判时对我们弥补结果有什么意义吗?而且只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谈民主,是否有着只取一隅的偏见呢?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并非看其领袖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更要看的是这个民族里的人们的素质和对政治的关心。这和一个社会的好坏评判标准有着类似之处。正如一个哲人所说,评价一个社会好坏,无需从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奥繁琐处去分析研究,有一个很简单实用方法,就是观察你的周围,假如那些极端自私的人、道德败坏的人、品性邪恶的人,过得很富有、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坏社会。反之,这三种人过得很落魄、很郁闷,这就是一个好社会。

(二)学者与教师身份难以兼得

韦伯谈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那何为志业?志业,我认为是一种志向坚定、目标明确、除了本身的目的无任何外在目的,奉献其一生的行动者的工作。学术志业者就是为了学术而做学术,除了学术的前途无任何其他目的,并倾其一生做学术的志向坚定、目标明确的行动者。韦伯认为学者与教师难以兼得。以学术为志业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能做一位好老师,这两种条件不一定全然吻合。x我不是很赞同,韦伯仅仅从教学的层面谈到了学者与教师难以兼得。可是学者和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当然不会将立场灌输给他们,而是保持中立,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老师,还是一个“教育家”,他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仅仅是教学。“教育家”这个称呼也许欠妥当,这里之所以用教育家是对教师的一种期许。

(三)国家与武力的关系

国家和武力的关系上,韦伯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于武力。国家者是一个固定疆域肯定了自身对武力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xi这我想到了老师曾经讲过的吴思先生在《血稠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论述的“暴力的对价”,国家以武力作为后盾,群众的服从从作为其由恶转向善的对价。所有的规则的制定都遵循一个根本的规则,称其为元规则即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历史的发展不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是破坏力水平决定的。而且,破坏比生产远远更为有效,且更为有力。所谓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还是比较赞同国家拥有最强大武力的。

(四)事务官吏和政务官吏

韦伯在《以政治为志业》的论述中,对于“虚荣”的论述让我想到了当今我国公务员为什么喜欢打官腔、搞形式主义。原因就在于喜欢虚荣的表演,这些人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而非以政治为志业的人,是彻头彻尾的毫无异议执行命令的官吏。而虚荣的破坏力是最强的,是一切切事的献身和一切距离的死敌。比如,被判处死刑的薄熙来。

韦伯关于政务官吏和事务官吏的分类对我国公务员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我国公务员划分为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这种从职务内容上的分类并不能使其职能高效的利用和发挥。政务官吏和事务官吏两个范畴的分野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却清楚

ix韦伯,德,钱永祥.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M],5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x韦伯,德,钱永祥.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M],16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有别。xii政官是任何时候都能够调配、撤职或者是停职备用的。这两个范畴的划分对我国公务员改革方向和路径选择上有参考意义。

(五)价值多神与虚无主义

韦伯在谈到价值多神论时,认为多神才是是日常生活的现实。我把多神理解为多元。但是,这种价值多元是否会导致虚无主义?正所谓无所不能者就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信者就是一无所信。这种虚无主义就会让人左右摇摆,无所皈依。

参考文献:

[1]https://www.doczj.com/doc/cb13036247.html,/link?url=rlrNt0kAz_bj7hXe9Ru1NVS3b6523ZkgXj-3anoX2h0j4aC9FDeFmIaVMEyDOkT6XhcnRY7z BwmF87Up8Yr7j_

[2]https://www.doczj.com/doc/cb13036247.html,/view/52496.htm

[3]韦伯,德,钱永祥.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曾武成.马克思·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思想简述及其启示[J].Journal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2009, 9(2).

[5]田立年.韦伯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1998,5:010.

[6]钟欣.马克斯·韦伯政治理论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008.

[7]张旭东.韦伯的立场[J].读书,2005 (1):138-149.

[8]https://www.doczj.com/doc/cb13036247.html,/view/1510398.htm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韦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纯粹用家长制的方式管理孩子。小韦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经常在同学之间闹饮、竞酒、决斗,这也使得与父亲愈来愈对立。后来,老韦伯对妻子的独裁专制态度使韦伯忍无可忍,甚至认为母亲的人身安全也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些最终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897年8月10日老韦伯在旅行途中去世,韦伯和父亲的和解成了永远无法成全的遗憾。

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韦伯《经济通史》导读

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 —韦伯《经济通史》导读’ 伊拉.科恩(Ira ]. Cohen) 一、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和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 众所周知,“在很多主要方面,韦伯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是一致的,"(Zeitlin,1981;129),因此,韦伯也被称作“资产阶级的马克思”。这种泛泛的比较既包含了正确的因素,也存在着某种歪曲.一方面,毫无疑问,韦伯深知为马克思及其后继者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休观点,与马克思的著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联系。特别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说韦伯在很多方面赞同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主要指韦伯接受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地位.马克思正是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剥削,从而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尽管韦伯确实强调了雇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但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概念的核心内容。说韦伯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马克思”,意思是说,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自山市场竞争。虽然自由市场在韦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他并不像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那样,把市场的运作看作其现代资本主义描述的支点。 韦伯的著作清晰地表现出他所受到的来自斯密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韦伯影响更紧密的一个来源是维尔纳·桑巴特,终其一生,韦伯对桑巴特的著作都是批判性地接受的。然而,韦伯与桑巴特的观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别(Roth,19716;239)。因此,似乎难以想象韦伯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直接来源于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尽管在韦伯生活的年代,桑巴特的这本著作在德国学界广受赞誉。无论是对于理解韦伯在《经济通史》中的分析,还是为了更一般地引用韦伯的著作,作为当代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们衡量自身工作的一个经典性的基准,了解以下这个意义深远的理论问题会很有帮助:韦伯是怎样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为什么他会这么看?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首先认识到,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整体 看法,是受其主题兴趣的影响的,这种主题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远远地超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而涵盖了整个西方文明。这些主题或“价值相关”的兴趣.不仅包含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特性,还涵盖了其文化特征这并不奇怪。因为,对韦伯来说,经济、文化或者其他方面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单独推动历史的发展。相反,韦伯方法论的基础是 特殊经济动机~一(已经)不仅处处影响和改变满足文化的需求和偏好的模式,而且影响着其内容。即使在最主观的方面,也是如此.来自社会关系、建制和受物质利益制约的集团的间接影响,无一例外地扩展到文化的每个角落…经常是潜移默化的).一…另一方面,形成某一历史特定文化所有的活动和情景又影响着物质需要的形成和满足、利益集团的整体性及其实施的权力类型。这样它们就会再影响到“经济发展”过程(1949165-66) 韦伯的综合主题兴趣的最具一般性特征,与对空前地渗透到现代西方文明的所有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s)和文化生活方式中的某一特定理性有关。从韦伯学术著作的整体上来看,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这种理性的渗透对西方文明中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韦伯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总休特征是这样概括的: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和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最主要是因为“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我们时代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遁入直接的或个人之问关系的友爱之中(1946c,155) 那么,韦伯所说作为现代西方世界特征的理性和理智到底是指什么?问题的核心与精确计算和抽象原理的技术手段用于达到相同的固定目的有关。照韦伯看来,这种形式理性成了

[整理版]韦伯:社会学基础概念

[整理版]韦伯:社会学基础概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形成官僚制中层级节制的权利体系,以保证在组织权力中政令畅通。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行程正规的决策文书。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任务权责及规范要求,加强控制,促进组织更加有效、更便捷的实现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公务活动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在组织成员之间的公务关系中存在的只是对事的关系而非对人的关系,不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理解的社会学” 众所周知,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韦伯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社会行动”。韦伯把社会学看成是一种人的社会行动的理论。韦伯讲的社会行动是这样的一种行动类型: (1)行动的类型。韦伯认为,行动既可以是公开的行动也可以完全是个人内心的或者主观的行动;社会行动则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的意义,这种行动考虑到他人的行动,并且在其行动过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动作为目标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韦伯所讲的行动是指采取某种态度、追求某种价值、实现某种目标的个体行动,因而也是有意义的人的行动,而不是物的行动或单纯的机械行动。在韦伯看来,有意义的行动是社会行动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的本质特征。这样,这种有意义的行动其实就是个体有意义的行动。当然,韦伯也不排除军队、家庭、民族、国家等集体的社会行动。 韦伯认为,法学可以把国家或者团体称为“法人”,而社会学则不能这么做。社会学要把这些机构、社会设置与个人的行动联系起来,按照使这些社会机构对行动者有意义的方式进行。这样,他就提出了“行动的意义”。 2、社会行动的意义 韦伯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行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韦伯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解社会学 二、宗教社会学 三、政治社会学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通晓其背后的意义,并最终作出因果性说明。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韦伯也因此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从两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两大流派之间的差别。这两大学派自产生之时就存在着这样的对立。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是实证主义的。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他提出了解释社会事

浅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论韦伯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1级行政管理5班马梅 201103340533 摘要:马克思·韦伯所倡导的官僚制理论,从整体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设计状态。不得不承认,韦伯提出的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的理论在组织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他强调的组织的劳动分工体系、调节成员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励和制裁体制不管是在发展经济还是在政府机制中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他有过分看重的层级节制体制、组织效率、职能权限划分、非人格化的追求等方面使他的理论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不仅要借鉴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优秀元素,又要把握好尺度,扬长避短,辩证的看待、辩证的借鉴、辩证的应用、辩证的发扬。 关键词:韦伯;官僚制;理性;现实意义 一、官僚制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政治背景 现代官僚制源起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19 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的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统一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但是受到德国容克政权束缚,德国处在以旧的、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向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过渡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事务变得复杂繁多,工业社会意欲突破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传统的习俗、伦理及道德的束缚,而追求稳定的和有法律保障的制度形式成为资产阶级的普遍利益要求,行政管理日益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韦伯理性官僚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得到产生和发展的。 (二)社会经济背景 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了官僚制的产生与发展,官僚制作为一种稳定的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它极大地迎合并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的需

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一、个人简介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为迪尔凯姆、齐美尔)。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任析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国内读者所知晓。 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完成并出版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况》,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1894年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1921年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由遗孀玛丽安娜整理以《经济与社会》书名出版。 二、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现实(实践)基础 (一)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第一,在实践方面,韦伯通过对德国市民阶级的分析,指出德国的市民阶级没有成熟到成为德国民的政治领导阶级,他们“有着情愿服从于官僚支配的心态,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可以允许权力与文化政等问题被化约到技术层面,而政治可以被缩小到一个完全形式地维持国家存在的状况,不许有任何内容的实质目标——仅仅只是毫无信仰的日常照顾而已”。“政治厌倦症”、“非政治的精神”成为德国市民级的价值取向。因此这就为韦伯官僚制理论中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在理论方面,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两分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威尔发表于1887 年的《行政学研究》一文被称为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起点,他本人也因此文而成为国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他在书中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当的工作。”为了政府成功有效地完成工作,威尔逊又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原则,即把政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的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远。”这种理论的建构就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因此,有人把韦伯的官僚制论模式称为韦伯—威尔逊模式。 (二)科学管理原理。 20 世纪初,泰罗所领导的科学管理运动以及构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巨大的声势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科学管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对事不对人的管理。这就剔除了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价值影响,也为韦伯官僚制理论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分奠定了基础。第二,制度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由小规模的手工场向大规模现代工厂转变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管理模式是以制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 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学》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尽可能地把所认为的意向与客观上适用的意向区别开来,齐美尔不仅不是总把二者分开,而且往往有意识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1) 社会学(这个使用上含义十分模糊的词在这里所理解的意义上)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同时,“行为”应该是一种人的举止(不管外在的或内在的举止,不为或容忍都一样),如果而且只有当行为者或行为者们用一种主观的意向与它相联系的时候。然而,“社会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以此为取向。 壹、方法论基础 1、在这里,“意向”或者是:a)实际存在的意向,即①存在于一个行为者曾经有的意向;②一般地或者近似地存在于行为者们曾经有过的一系列情况之中的意向;或者:b)存在于某种用概念构想的纯粹类型的行为者或被作为类型而设想出来的行为者们主观上认为的意向。不是某种客观上“正确的”或者形而上学地探索出来的“真正的”意向。这种行为的经验科学即社会学和历史学,与所有教条式的科学即法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等相比较,区别就在这里,后者想在它们研究的对象上探究出“正确的”、“适用的”意向来。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VIP专享】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 ●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 ●权威的三种类型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他对社会 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 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 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 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韦伯的父亲是 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 横父亲越来越憎恨。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这期间,他拼命工作,著述颇丰。 1893年韦伯和他的一个堂外甥女玛丽·安妮(她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曾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结了婚,翌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搬了家,终于从生活上摆脱了对心理上越来越厌恶的父亲的依赖。1896年韦伯又转到海德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在勤奋地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发表各种有关时事问题的论文和文件并赢得很大的声誉。1897年韦伯和父亲大吵一场,激烈地谴责父亲专横、野蛮地对待母亲。一个月后,父亲去世。不久.怀有负 疚感的韦伯终于被精神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击垮了,精神完全衰退,身体虚弱,精疲 力竭,阵歇性焦虑和持续的失眠,……韦伯夫人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任何事情都不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一)理想的行政组织: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主要特点为,1、组织成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3、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链; 4、在人员关系上,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不同的职位和职位的高低来决定; 5、承担每个职位的人都需经过甄选,并经过考试和培训; 6、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 7、管理人员非组织所有者; 8、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和考核制度;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适用于一切情况。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是最符合理性原则的,其效率是最高的。 (二)韦伯对权力的分类: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他把权力划分为三大类,1、合理的法定权力;2、传统的权力;3、神授的权力。韦伯认为,在这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人的才干来选拔人才,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行使权力。这是保证组织能够健康发展的最好的权力形式。 (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中除了最高领导外的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1、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2、他们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3、每一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职权范围;4、职务是通过自由契约关系来承担的;5、候选人是以技术水平为依据挑选出来的,他们是被任命而非选举的;6、他们有固定的薪金报酬,绝大多数有权享受养老金,雇佣当局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权解雇这些官员,但这些官员则始终有辞职的自由;7、这个工作是任职者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工作;8、它成为一种职业,有着一种按年资或成就或两者兼有之的升迁制度,升迁由上级的判断来决定;9、官员在完全同所管理财产的所有权无关的情况下工作,且不能滥用职权;10、他在行使职权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韦伯理论的现代性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13036247.html, 韦伯理论的现代性概述 作者:岳胜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4期 摘要:马克斯.韦伯认为,欧洲的近代发展,它的这条独特道路与文明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是解神秘化(祛魅、理性化或合理化)的过程。被韦伯称之为理性化的过程,即欧洲现代文明也涉及到一个转向:中世纪转向近代资本主义。其社会发展的意义论证,就不是在神圣的宗教话语之中去寻找其意义基础,而是解神秘化、理性化的过程中导致了三大价值领域的独立。 关键词:韦伯理论;理性化;现代性;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谈到了原来那种田园诗的、道德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脱去了、消散了。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金钱关系、计算关系都很清楚。如同韦伯所理解的,理性化就是计算,没有宗教的色彩。按照韦伯所言,早在康德哲学那里,就为现代性的世俗化奠定了框架,并划分为三个方面:现代自然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化,坚持理性的原则。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再愚昧地借助于上帝的力量加以解决,而是相信了经验自然科学。自律的艺术:自律的艺术解决的是人与内在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之前,艺术非为艺术本身(非自律),通常充当宗教礼仪功能。艺术自律以后,强调了艺术就是艺术本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自律的艺术进行了先验论证,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概念,即美就是普遍令人愉快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后来,现代性艺术发展到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但在后来的欧洲艺术理论那里,则对此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这种观点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唯美主义失去了社会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为此,先锋主义就重新强调打破原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体制,要求艺术要直接干预生活。比格尔在《先锋主义理论》中,讨论了欧洲唯美主义与先锋主义的冲突与争论。在今天看来,这在反传统、反宗教、反神秘主义的意义上讲,自律的艺术此观念是很可贵的、有价值的。放眼现实社会,是不能坚持做到为艺术而艺术的。 用一系列原理建立起来的道德与法律,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法律和现代的道德基础之上。在去神秘化以前,是以血缘的、权威的和各种各样的等级制度作为社会规范。韦伯也讨论了从古代至现代社会制度建构原则的三类型。表现为:第一种是传统的专制类型,专制通常联系到等级;第二种是偶像崇拜,人们服从的非权力本身,而是领袖的魅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建基于非理性原则之上;韦伯认为,(理性化以后)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宪政国家更合理。康德的三大批判就使得三个不同的价值领域区分开来(理性化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果即:“从而使我们能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理论问题、审美问题和道德实践问题。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三个方面遵循各自不同的内在逻辑原则,不可混淆。比如,自然科学中,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能自然带来道德水准的提高。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的批判矛头就直指工具理性这种规范基础。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同时,马尔库塞与阿多诺晚年却走向

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思想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学生姓名:吴金丹 学号:20084053021 专业:社会工作 中国·大庆 2011年11月12日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两位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做一下浅显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宗教社会学 一、二者主要思想对比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继承和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以其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法成为实证研究社会的典范, 他明确地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使社会学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研究社会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 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 揭示决定某一社会事实的主要原因。迪尔凯姆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主义”。 而德国社会学家M ·韦伯则受狄尔泰等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 认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 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 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释。因此他将社会学归结为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 认为社会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社会行动。社会学就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并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因果解释”的科学。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 1、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的”事实 ,指的是它以社会整体为基础 ,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 ,不仅不以个人的事实为基础 ,不以个人的事实为转移 ,而且具有个人事实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2、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以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考虑了他人的行为)为根据与取向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社会性,与“社会事实”的社会性不同,它不是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而是存在于、产生于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之中。

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研究】 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Ξ 毕天云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 韦伯;现代性;理性化;马克思;哈贝马斯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韦伯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和现代性的命运等思想,并将之与马克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最后讨论了韦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2)06-0010-06 On the Weber’s modernity thoughts BI Tianyun (School of Economics,Politics and L aw,Y unnan Norm al U 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 K ey w ords: Weber;modernity;rationalization;Marx;Habermas Abstract: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Weber,s modernity thoughts,namely their basic fea2 tures,processes,and destination.It also attempts to compare them with those of Marx and Habermas, ending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Weber’s modernity thoughts.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既是欧洲社会思想发展的结果,更是欧洲社会现代化的产物。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性不断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现代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性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现代性问题是贯穿社会学发展的一根“红线”,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当今国际知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早在1971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一书中就指出:“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观点,皆根植于他们对现代社会形式之基本结构与发展趋向的不同观念上。”[1]英国的另一位社会学家尼格尔?多德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一书中,以“现代性”为主题线索,介绍和评析了“古典社会理论”、 “现代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中有代表性的15位社会学家的现代性思想。[2]韦 伯,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个大家之一,他的研究视野当然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游离”于社会学的“中心主题”之外。特纳(Bryan S.Turner)认为: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理解韦伯对其事业的看法的最佳方式,是将其看作对现代性性质的孜孜探求。”[3]目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要理解和把握现代性的真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返回古典”,看看讨论现代性问题的“祖师爷”们“说过些什么”,后人从中能“得到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韦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现代性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解韦伯的现代性思想,首先要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韦伯晚于马克思46年出生,在他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马克思的理论已经在思想界和政治“场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要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韦伯则主要生活于资  2002年11月 第34卷第6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2 Vol.34No.6   Ξ[收稿日期]2002-09-06 [作者简介]毕天云(1968—),男,云南禄劝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