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向建林

1.问题意识及数学问题意识的提出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以来,这一教学思想逐渐成为国际性的潮流.我国教育界亦从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在研究和实践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发现、综合、归纳直至提出都由教师来完成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者,是问题发现和提出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的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问题提到点子上,正是学生思考的表现.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质疑解疑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认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问”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其在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3].如果我们把“问题解决”的思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直接展示结论,而是通过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他们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理性认识.

2.在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识中,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对智力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调节等作用的诸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就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动机来说主要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是指由获得知识、探索事物本质规律、完善知识结构的愿望而引发的对发现、提出问题的兴趣,学生提不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内在驱动力不够强,这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卑心理—对问题的提出缺乏自信心:学生的疑俱心理—因害怕提问而影响思考.其中认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课堂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头等重要的内部动机,但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而表现得越发明显,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初一的学生或许可以被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故事调动起积极的思维,而高中的学生却有这种情形,他们更关注的是那些“认知不协调”与常识、直观不一致或者与固有的观念、要领有冲突的令人吃惊的现象,或者用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够完全理解或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加以细微变更才可以使之同化的问题等.[5]

2.2 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知识结构因素

从知识的角度看,问题是知识、知识结构的自身矛盾运动,是知识结构和面临信息认知冲突的产物.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学生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种知识结构不完备,缺乏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认知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深入,依赖于学生对认知对象理解的加深,认知程度的提高,而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自身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恰当的非规范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3 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能力因素

创新思维的缺乏是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另一重要的原因.人的思维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且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创造性灵感的获得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一个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的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创新

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可以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几个途径

3.1 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做学问需要“搜炼古今,博采深奥”,我们的学生整天围绕着课本、资料转,课外阅读、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机会少,占有的信息量少质次,造成学生缺乏具有提出问题的丰厚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长期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地教育,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数学方法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还有数学发现方面的什么事情可以做的话,就必须允许学生有提问的机会.

3.2 思考原始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的介绍数学史上数学家敢于怀疑和理智的批判原有的结论,进而创建新的理论,为数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典型事例,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富于想象,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重点倡导“再创造”学习数学的方法.所谓“再创造”法学习数学,是指学生在已有数学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充分自由地、主动积极地再创造获得数学知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对象,大都是前人己经发现和创造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生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自觉的参加,学习将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境.

3.3 注重基础,形成认知网络,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具备了与已学知识相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为什么”.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

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不高.学习是需要积累的,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同时“问题空间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随着问题而直接提供给问题解决者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提出主动地建构的”.这就使得“在问题提出的起始阶段,问题解决者要将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以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3.4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5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早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探索性思维能力.所谓“探索性思维”是指对未知问题或规律寻求认识和解决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思维体系.探索性思维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和途径.[7]美国心理学家J.R.Suchman与J.J.Schmab所提出的“探索学习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索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留住学生的本能好奇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3.6 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影响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

所谓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波利亚认为,“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做你的问题”.“对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一般地说,元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不能恰当的进行“问题提出’,对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始终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能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做出清醒的评估,并由此做出必要的调整.相反,元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对

整个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在问题解决之后,又能自觉地继续进行“问题提出”,使己有的认识得到升华.不怀疑,不发问的学生,是不能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的,也就不能主动求知.

3.7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要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联想和理性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最好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中提出,在矛盾冲突中提出,使问题的提出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准备过程,使问题本身具有动机功能.

3.8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出的,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验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即“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是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数学教学方法上,提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交流和运用,获得数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感受数学创造乐趣的同时,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由此获得的是知识的精髓而不是其皮毛.这种方法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9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促使问题意识的自然强化

没有经历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强烈地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比直接知道问题的结论更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欢迎学生进行评价、质疑,甚至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队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

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我国最新的《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木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我们非常必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在学生知识和能力“最近发展区”,通过设置恰当而又实际的问题激励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及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2] 寒天.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全书[M].北京: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3] 傅海伦.课题情境与问题解决[J].北京:数学通报,1994 (10).

[4]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和问题意识的培养[J]. 湖南:湘潭大学学报1999,(1).

[5] 肖柏荣等. 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 傅海伦. 思维的“最近开发区”及其开发[J].西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6(10).

[7] 梁卫宏. 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J].兰州市:数学教学研究,2002

[8] 江泽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J].讲话稿,1996-4-4

浅谈数学课堂的和谐构建

浅谈数学课堂的和谐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而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对学生实施和谐教育。下面,我就数学课堂的和谐构建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的和谐构建是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 随着“课改”浪潮席卷全国教育界,界内人士皆积极投身“课改”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中。但是,一些教师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探索创新上,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在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总是面带笑容,显得和蔼可亲。课后,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对学生照样凶巴巴、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竭力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师生间的关系却不是那么自然、融洽,显得生硬,相互之间缺少默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教育的。没有建立在和谐的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课堂,必然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1、教师对学生要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送上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神;在天气突变时叮嘱他们注意增减衣物;在雨天里默默递上一把伞;在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笔和纸;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投去那充满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母指;在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出帮助和真诚的泪…… 2、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也是感情的交流 教师要在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以崇高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不断提高。 3、勇于道歉,承担责任 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教师也不例外。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谢谢你的提醒”和敢于负责的举动不仅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下一代。 总之,只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和谐师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事,它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的真情付出。 二、数学课堂中教与学的和谐控制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发现、多总结,去体会解决问题的甘苦,领略数学应用的乐趣。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1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要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数学意识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教育的目的是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数学教育有个新的认识,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听数学、练数学”为“学生用数学”,以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升学成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后就用不着数学知识,而过时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造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陪读”的根源。而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数学化”,知识的学习和结论的形成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数学结构应用化的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一数学应用的最高境界。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1 按“实际问题”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课本中每一章开始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举出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具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数学应用价值的利用,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尺度,力求做到事例要“实”,结论要“用”。由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激活思维,培养兴趣,以达到“问题表象”到“问题特征”的顺利过渡。 2.2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发现问题本质特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达到“问题解决”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多让学生用事物去摆一摆、拼一拼。特别是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时,从教师的讲诉中感觉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自制一些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来动手比较,学生就会从中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而获得知识。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又学到了知识,进而达到利用实际图形来解决今后生活中田地面积的拼凑计算。

怎样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怎样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呢?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 教学的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 交流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布满期望、有信任感。 首先是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我在小学任教多年,我十分注意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平时哪怕 心情多么不好,我也把这不良情绪抛到脑后。有一次,有一位急性子的学生家长不问青红皂 白就到学校来无理取闹,当着一些学生的面诬陷我。这时上课铃响了,我马上抛弃了心中的 不快和怨恨情绪,整理了一下衣裳,便又像平时那样微笑着走进了课堂。学生都很敬佩我。 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微笑着进行教学,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 而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上课时,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 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创造一个布满活跃、快乐的教学氛围,发挥好情感教育的 活跃性、愉快性的作用。 其次是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 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在课堂上,“你能行”“你真棒”成了我的口头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嘛。 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答应学生“别出心裁”、“标 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 条件,教师要注重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夸奖,这是一种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 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或夸奖,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 片天地。 教学中,我从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我都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 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 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再次是把民主带进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非常重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 氛围中学习,心情愉快,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二是教与学的和谐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的完美统一是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最佳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真切地体验情感。我们数学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关爱,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创造和谐的课堂呢? 首先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 于思的气氛,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引入知识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爱好。如“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先对同 学们说:“今天我们进行一个师生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出一个数,老师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

数学课堂中的“和谐”

数学课堂中的“和谐” 发表时间:2018-05-18T15:13:06.4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付丽华[导读]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学好数学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建设小学6524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学好数学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促进数学课堂“和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师生关系教与学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需要和谐,同样校园、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它的范围很广:如师生和谐、生生良好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等。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一、师生和谐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和谐的课堂,意味着学生能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在这种多向性的活动方式中,如果师生关系和谐,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成为前进的动力。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 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良好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课堂评价是根指挥棒,运用得好,对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时刻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以评促学的和谐效果,让课堂充满激励。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坦诚来回应老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二、教与学的和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为和谐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那么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可以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带着迫切寻求答案的心理,迅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三、合作对话的和谐 我们的教学,是交往的过程、活动的对话、是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这样合作交流的学习,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习都得以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教师在合作活动中,也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与组内学生的交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关注学生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主动探究的和谐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呈现“和谐”局面。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从而使学生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如在“圆柱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对自己所带圆柱体进行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很多特征:如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相等、圆柱上下一样粗细等等。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发现是正确呢?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去,由此促进了课堂的“和谐”。 课堂和谐,只有在师生共同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充分的感性体验和群体互动交流中,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能才能激活与发挥,才能使师生主动和谐探究,最终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和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龙华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7):71-71。 [2]郭家勇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7):109-109。 [3]曹彩丽浅谈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113-113。 [4]苏湛垣关于数学课堂中和谐教学的一点探索[J].珠江教育论坛,2014,(1):40-41。 [5]刘岚激发学生数学课堂主动探究的热情[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5-05-08T15:56:47.0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4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周加成 [导读]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周加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中学342400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重要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

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和谐是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课堂,让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空间。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是知识发现的引导者,是对话的启发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业的评价者,是教学信息的重组者。因此,在整个和谐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妙。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放大和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在平时教学中,对每节课的引入我都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再反过来运用新知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我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将假期旅游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引例,这一系列身边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常见的问题,促进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与和谐。 二、让尊重走进课堂,丰富和谐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课上,在展示提升环节,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全班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课前预习更积极了,课上的质疑问题也有独到之处,别具一格。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点头,发自内心的称赞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力求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境,一种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机会,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讲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他们的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舒展。 三、让合作走进课堂,促进和谐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和谐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班级分为8个自主学习小组,各组实力均衡。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一节时,讨论交流中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有的剪,有的画,有的量,有的记,有的算,几人合作,有的拿着直尺比划着、思

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

建构调和的数学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不调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参与不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条件的限制,教师大多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教师在无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和表现的机会。 2.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对称,主要是指学生的反馈信息不通畅,有偏差。 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大多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大凡学生只能当听众,没有机会发言。信息交流不对称,显然是全体学生发展的瓶颈。 3.课堂学习不喜悦。教师严字当头,学生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够。课堂上学生心理、课业负担过重,体会不到学习的喜悦,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和的数学课堂的内涵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调和”旨在使例外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调和课堂实际上是教学中在各方面追求一种平均,对“度”的恰当把握。 调和的数学课堂,教师给予学生亲和力,学生赋予学习学习力。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乐而满堂和,教学好而效果佳。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挚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师生关系才会调和。师生之间、课程资源和手段之间等各要素的调和统一,“教”“学”多样化的表达,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实现“调和”。 三、建构调和的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调和人际关系

1.调和师生关系。师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两者之间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调和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尤其严重。道德、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尊崇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础。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应该“严慈相济”。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欢愉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师爱是无私的、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是非、素质的凹凸,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同等的原则。 2.调和学生关系。调和课堂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关系体现出同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合作。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调和”,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就。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首先要强调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有任务;其次,当学生有困难时,合作小组力求组内解决问题;其三,汇报学习成果时,不能总是让几个优等生占有,而要体现小组的胜利。 (二)再建课堂秩序 优良的课堂秩序就是课堂有条理、不纷乱,同时又要尊崇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 1.倡导秩序井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创造。然而,有的课堂活动过滥,追求形式,致使课堂秩序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调和的课堂应该是动静搭配合理,张弛恰当有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思索中感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活动,有的课还不止一个活动节目,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由于占去大量的时间,文化知识教学的时间就难以保证。不少课,给人的感觉是松弛有余而严格不够。其实有许多知识,没有清静的思考、刻苦的训练是学不好的。 2.尊崇学生个性。尊崇学生个性与倡导秩序井然并不矛盾,秩序井然的课堂有赖于教师创设尊崇学生的情境与气氛。教师必须树立同等、公平、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突如其来的灵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去制止他,先听他说完理由,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要耐烦倾听。如解决“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先走5分钟,再坐车1/3小时,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分数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1]。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明确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应用广泛。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方法、培养的数学思维才有使真正解决问题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找到线索,深入其中,真正体验,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适切性原则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很重视数学素质的培养,如数学知识、数学观念、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很少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面向社会,面向应用,而更多的是面向应试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具备了一些数学素质,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了语文能写文章,学了英语能翻译,为什么学了数学却无用呢?我们的教材、教师给人造成了“数学与现实世界隔离的自我满足的知识体系”和“为数学而数学”的境地。在数学的三性中特别重视严谨性,体现抽象性、缺乏应用性,从而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如何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分而学习数学”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数学。”主要抓好知识的产生环节和应用环节的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我的认识:一、从生活原型中,摄取并抽象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摄取并抽象数学知识,常采用如下方法: 1.概念从实际中引入 例如教学“数轴”这节内容时,可由“你会读温度计吗?”这一生活常识引入。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能从中真切地体会到数轴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问题从实际中提出 例如教学:“数怎么不够用了”,可先在全班举行一个知识竞赛。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一组基本分是0分,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各小组抢答。待活动结束后,可请学生进行统计,哪一组最高?哪一组最低?并问:你能说出他们的得分吗?对于其中出现的比0低的得分,该用什么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负数”。这样,把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3.原理从实际中得出 例如教学“去括号”,可利用商店购物这一生活场景作为辅助教学:小明共有a元钱,去商店买了一本练习本花了b元,买橡皮又花了c元,小明还剩多少钱?然后请学生立式。学生甲:[a-(b+c)]元;

怎样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

怎样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 中宁县第四中学祝永祥 一、人和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它首先是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创造一个互相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袒露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其次是让学生实质性、主动性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和探索中,抽象某种几何图形,建造某种数学模型,探究某个公式或某个定理,总结某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且不断质疑,不断修正,以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另外,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和谐数学课堂可以在明亮宽敞的教室,也可以在安静舒适的卧室,还可以是广阔无限的原野。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在发现、激励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 二、趣浓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条件。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为和谐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一)课前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

温德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温德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发表时间:2019-07-19T11:43:24.00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温德平[导读] 教师需要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根据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 时,需要根据相应教学方法,运用相应教学手段,提升 温德平平昌县西兴小学 636400 【摘要】教师需要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根据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相应教学方法,运用相应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144-01 数学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适当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1展开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内容是我国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展开数学教学过程需要结合相应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式 2.1转变授课教师观念 要使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得到更充分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授课教师如果重视数学应用意识,那么教师就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十分的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采用更加积极的教学手段来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各项能力提升的引导者,他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最大化的培养,是对学生各项能力提升的最大帮助者。因此,只有教师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更加努力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重要的帮助。 2.2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活动、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的具体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疑问,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3适当的数学知识比赛 适当的比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学题目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就是注定了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同一道数学问题。因此,数学知识竞赛也要有着多样性,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对数学学院的兴趣更强的浓厚,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2.4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应用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爱,保持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一个十分浓厚的兴趣,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把实际事例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2.5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的不断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辅助学生。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注意多样性这一点,评价方式,多样性,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使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还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的储备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适当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J].石培光.学周刊2015年32期 [2]让课堂在数学日记中延伸[J].陈亚州.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年08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