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总论

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

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

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一般教学中,则按照朝代划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部分。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

1、对文学之美的理解和体悟

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

①意美以感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音美以感耳

③形美以感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对人情人性的认识《儒林外史》王玉辉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对文学发展特点的认识

文学发展不平衡

1.文体的不平衡:

2.朝代的不平衡: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传承性:

《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杨慎《临江仙》

三、学习古代文学方法

1、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

(1)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创作主体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

(3)作品→核心

(4)社会、宗教、哲学

2、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先秦,秦统一中国(前221)以前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

文学形态主要有两类:歌谣和神话

《击壤歌》、《南风歌》

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古代文献有《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山海经》

2、夏商文学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巫、史

3、西周春秋文学

理性精神敬礼重德

诗歌:《诗经》

散文:《尚书》中的《周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文学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孟子》、《庄子》

屈原

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1、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乐记·乐象》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表现在散文上,就是文史哲不分。

2、创作主体发生变化

夏商王朝之前,巫觋是社会文化的主角。

西周春秋,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士阶层

3、成就辉煌,影响巨大

风骚传统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原始诗歌

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帝力于我何有哉)!《艺文类聚》卷21《帝王世纪》)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

《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见《孔子家语·辨乐篇》)

一、原始诗歌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愉快的劳动生活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3、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4、反映上古婚姻制度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抢婚制

5、与战争相关的作品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二、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诗、乐、舞的结合。

2、大都采用二言的形式,语言朴素,节奏流畅。

第二节神话传说

一、神话的概念及产生

1、概念: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2、神话产生的原因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

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解释意义;礼仪规范意义;实践意义。

神话散见于各类书中,如经部中的《诗经》,史部中的《左传》、《逸周书》,子部中的《穆天子传》、《淮南子》,集部中的《楚辞》等等,而尤以《山海经》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二、神话的类型

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对于世界的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也称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具代表性:

《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教材35页)

《女娲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教材36页)

女娲造人的神话最早见于《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2、人类对自然斗争的神话

《女娲补天》(教材36页、作品选284页)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教材37页、作品选283页)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yin”(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勘察河道、地形,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股无胈(bá人身上的细毛),胫无毛,手足胼胝(pianzhi茧子、趼子),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

《羿射十日》(《后羿射日》)羿本来有两个,一个是帝尧时代以“射十日”的神性的羿,也称夷羿,另一个是夏朝太康时代人性的羿,又叫后羿。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作品选285页)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教材39页、作品选282页)

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作品选286页)

《黄帝擒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教材38页、作品选283页)三、神话的散失

我国神话散失严重,其原因,一是时代久远。二是古代学者对神话的曲解。

司马迁:“其言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神话的历史化:《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记载: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夔一足”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e 击打)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四、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

忧患意识

2、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分类和年代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

“诗”、“诗三百”

“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也,残民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史记·儒林列传》)风、雅、颂

十五国风,国,即地区,方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 篇。(教材52页)

雅,即正,朝廷正乐;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有诗105篇。

颂: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有诗40篇。

二、《诗经》的地域与作者

三、《诗经》的编定

1、“采诗”说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2、“献诗”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作品选101页)

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四、《诗经》的应用与流传

应用:

(1)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即“修身当先学诗。”(教育作用)

“不学诗,无以言。”

“兴于诗,立于礼。”

“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认识作用)

“群”,即“群居相切磋”。(聚集士人、交流思想的作用)

“怨”,即“怨刺上政”。(批评和怨刺统治者的作用)

(2)赋诗言志

断章取义

流传:

“四家诗”

今文:《鲁诗》:鲁人申培,《韩诗》:燕人韩婴,《齐诗》:齐人辕固

古文:《毛诗》: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今文、古文的区别:今文,指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先秦古文字(如篆书、金文、甲骨文等)则是古文。今文经、古文经

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讴歌先祖功业的诗篇(周民族的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教材53页)

生民(作品选42页)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恆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艺术特点:

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后稷出生、转弃、稼穑、祭祀过程,生动细致。

传奇色彩:履帝迹而怀孕,弃之见异,生而会立,天生知农,天降嘉种。

二、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

《豳风·七月》(作品选21页)

《七月》写作特点:

1 、赋的手法。

2 、对比的手法。

3 、条理清楚。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

三、婚恋诗

1、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

《关雎》(作品选1页)

主题:

(1)歌颂后妃之德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2)娱乐嘉宾

(3)恋爱诗

艺术特点:

(1)起兴手法的运用。

(2)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手法。

《秦风·蒹葭》(作品选18页)

《蒹葭》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情,是在追求仰慕的人而不得时产生的空虚怅惆。景,是由蒹葭、露珠、白霜、秋水组成的清秋萧瑟的景象。

(2)重章的运用。

2、表现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的创伤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3、弃妇诗《邶风·谷风》(作品选4页)、《卫风·氓》(作品选9页)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氓为盲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

四、战争徭役诗

1、征夫之辞

《小雅·何草不黄》(作品选37页)、《豳风·东山》(作品选25页)、《小雅·采薇》(作品选28页)

2、思妇之辞

《王风·君子于役》(作品选15页)、《卫风·伯兮》(作品选13页)

《卫风·伯兮》的艺术特点:

(1)诗人以“首如飞蓬”这个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2)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把女主人公思念的深情具体化。

3、表现浓厚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

《秦风·无衣》(作品选19页)

五、讽喻诗和怨刺诗

“变风”、“变雅”(内容上反映丧乱、针砭时政。)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

《小雅·节南山》(作品选31页)

六、燕飨祭祀诗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直接抒发劳动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乡土情调。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首先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诠赋篇》)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指铺陈直叙,即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增强诗的感染力。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教材62页)

兴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

(1)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3)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句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

2、章节的回环复沓

复沓(重章叠句)

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周南·芣苢》(教材63页、作品选4页)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重言)

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

3、押韵方式

①隔句押韵。《关雎》

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见教材65页)

一、抒情传统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风雅”精神的内涵: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比兴的垂范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成就: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作品选48页)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文约事丰,简而有法。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语言凝练含蓄

“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天王狩于河阳。”(僖公二十八年)

“微言大义”、“一字见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朴素而精确,极为简炼,孔子编《春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见解等寄托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鲜明,一字之中寓有褒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二、《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1、思想倾向

第一,鲜明的民本思想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

第二,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变革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昭公三十二年)

第三,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2、艺术成就

第一,长于叙事。

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1)在情节构造上,善于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姜氏、共叔段

(2)叙事手法丰富多彩,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

《宫之奇谏假道》(作品选62页)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

外交上:首先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拉拢了原为中立国的秦、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其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使其叛楚从晋。

政治上: “退避三舍”

“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作品选65页)

第四,善于记述行人辞令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功夫,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烛之武退秦师》(作品选84页)

烛之武辞令之妙,表现在:

(1)角度巧妙。其说辞分为四层,一,开门见山说明郑国的危险。二,剖析亡郑、存郑对秦之利弊。三,以晋背秦的事实说明晋的不可信赖。四,着重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2)含蓄委婉。

(3)逻辑严密。

(4)注意修辞技巧。

烛之武其人:

(1)有杰出的才能。

(2)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

(3)明了形势。

第三节《国语》

一、分国记事的体制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事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年),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作者: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持此种观点)

共识:战国初年,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

思想倾向:

重民、尚礼、崇德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二、记言为主

三、文学成就

第一,从叙事角度说,它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而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突出言论而写事。

第二,情节的细微化。

第三,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富于生活气息。

《邵公谏弥谤》(作品选101页)创作特点:

1 、叙事为辅,记言为主。

2 、善于说理。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

3、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因虐而谤,因谤而怒,因怒而弥,因弥而谏,因弗听而被流于彘。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

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

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

《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西汉刘向33篇

二、思想倾向

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

1、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苏秦始将连横》作品选112—113页)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苏秦始将连横》作品选113页)

2、表现在人生观上,宣扬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苏秦始将连横》作品选112页)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始将连横》作品选113页)3、民本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作品选122页)把平民的地位放在君位之上,指出“苟无民,何以有君?”

4、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苏秦坚韧倔强,张仪奸险狡诈,陈轸圆滑机智,公孙衍老谋深算。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其人: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

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作品选112页)

(1)自信、坚韧、执着的性格特点。

(2)追求“势位富贵”的内心世界。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跪自拜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作品选113页)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冯谖客孟尝君》(作品选118页)

“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

“三弹剑铗”——“矫命焚券”——“谋复相位”——“请立宗庙”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

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参见教材85——87页)

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

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

3、秉笔直书的精神。

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

一、原因:

1 、社会动荡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汉书·食货志》)

2 、士阶层的影响

3 、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

《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讲究文采和修辞,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二节《论语》和《墨子》

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

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共20篇。

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释名:

(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通“伦”。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2、孔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

“仁”、“礼”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3)文学观念:

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论语》的艺术特点:

(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2)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富有感情色彩。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3)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一定的生活情景。

《长沮桀溺耦而耕》(作品选145页)

(4)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1、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鲁国(宋国)人

今存53篇

“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2、《墨子》的文学价值

(1)提倡质朴和实用,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

“以文害用”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论辩方法:“三表”法: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通“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3)文体上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

首先,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具有概括全篇中心思想的作用。

其次,《墨子》中虽也有墨子语录,但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论题连缀而成一个整体。就每段语录而言,都是该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墨子》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有自觉为文的倾向。

《非攻》(作品选179页)

第三节《孟子》、《荀子》

一、《孟子》

1、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1)性善论

性善论指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端。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

“人皆可以为尧舜。”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暴其民,则身弑国亡。”(《尽心下》)

2、《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自著;弟子著;与弟子合著

7篇14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章。3、《孟子》的艺术成就

(1)善于论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孟子善于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欲擒故纵,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把握论辩中的主动权,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迂回曲折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埋伏圈中。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材94页)

(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教材95页)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人格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视物质贪欲,无私无畏,气概不凡。

反映到文章上,就表现为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3)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

(4)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精练准确。(教材95页)

《齐桓晋文之事》(作品选148页)

二、《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

今存32篇

1、荀子的思想特点:

(1)性恶论

“其善者伪也”

(2)天道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

“人定胜天”

(3)政治观

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2、《荀子》的写作特点:

(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

《性恶》

(2)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

3、荀子《赋》篇与《成相》篇在文学史上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

《礼》、《知》、《云》、《蚕》、《箴》

《成相》篇: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

第四节《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

一、《庄子》的主要思想:

(1)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

“万物一齐”:认为“道”无所不在,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从“道”的观点看,世界上的是非、彼此、物我都是相对的,是没有区别的。

(2)“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齐物我、齐生死

“天地与人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

虚无主义:主张“无为”、主张“绝圣弃智”

二、《庄子》的艺术成就: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极富浪漫色彩。

1、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教材96页)

重言:一种认为是重(chong)言,即重复、增益之言;一种认为是重(zhong)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使自己的道理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

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的特点。《逍遥游》开篇,先以一系列“有所待”的人和物作铺垫,然后才点明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真正的逍遥境界,即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无待”,从而点明了主题。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进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教材98页)

3、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楚狂接舆: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的悲哀。(《人间世》)

《论语·微子》:(作品选144页)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庄子?人间世》: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语言奇峭富丽,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若断若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融入行文之中,把每一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教材96--97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第五节《韩非子》

一、生平及思想

1、生平

55篇

韩非子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2、思想特点:

(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以“法”(法令)为中心,结合“术”(国君据“法”驾驭群众的手段)和“势”(权势)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二、写作特点:

(1)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

《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

《备内》篇剖析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

(2)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

(3)大量收集、运用寓言故事,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

《庄子》中寓言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充当说理论辩的一种手段或叙事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到了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教材101页)

《韩非子》寓言故事极具现实性,即其题材植根于现实。其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也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教材101页)

“自相矛盾”(《难一》作品选208页)、“滥竽充数”(《内储说上》作品选204页)、“守株待兔”(《五蠹》作品选209页)、“郑人买履”(《外储说左上》作品选206页)、“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作品选205页)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 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 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 “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 以诗歌和散文为主。由于先秦时期,文学 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 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

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 万物之极。”《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 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 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 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 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 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 是可信的殷人作品。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 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史官文 化”也因此而成熟。? 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5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5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 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 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 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武林旧事》通行本有清人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十卷本);宋廷佐刻《武林旧事》(六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五卷本)、以及《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其书收此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武林旧事》 记录南宋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十卷,周密撰。《武林旧事》成书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瞭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如诸色伎艺人门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五十五类、五百二十一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宫本杂剧段数门著录的二百八十本杂剧剧目,对於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今有:《武林旧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旧事》裴效维选注,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2001年版;《武林旧事》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2007年版。 《东京梦华录》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开封人。生卒年不

详。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如:卷一记载东京内外城的规模,河道桥梁的分布,宫内门殿阁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开封各街巷各种商店、货摊,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楼、夜市;卷五、卷六记载京瓦伎艺和娶妇、育子、正月元旦朝会、立春元宵等各种节令民俗。其中娶妇条记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门的经过;育子条记述孕妇临产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来年小孩周岁的种种讲究,可以考证古今风俗的演变。卷六、卷七中记载的皇帝出行仪制、看百戏的情景、亦可补《宋史礼志》之阙。 由于《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湘潭大学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任课教师:李琳、龙慧萍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学号: 10530092016000001 姓名:HAIMOUD AHMED(张礼)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2016年12月19日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HAIMOUD AHMED(张礼) 摘要: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直以来我都深深向往的,渴望有一天我能全部理解其中作品所表达的深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历史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本身就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弘扬、汇聚和强化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优秀的传统,可以说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中国文学;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一、古代文学作品现状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令中外学者称奇,特别是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都是中国的瑰宝,至今仍放射出真、善、美的光彩,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们无疑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和作者在心灵深处的沟通与共鸣,无疑是优秀作品的最佳效果。古诗文作为文化遗产又是历史的产物,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作品。从它们的语言文字、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直到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等等,文学创作的重要目的,在向读者倾诉,在期待知音,寻求共鸣。 二、文学鉴赏的目的及作用 文学欣赏的重要目的,是在审美的享受中寻求沟通与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读者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并且超越时空的界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欣赏活动中的个性差异,也是奠定在读者与作者心灵共通性的基础上的。而文学鉴赏是人们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综合体现。文学鉴赏势必具有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因人而别的特殊性。我国古代在长期的文学鉴赏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凝结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鉴赏范畴。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有一系列定型化了的、为大家能共同理解和普遍运用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的产物,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同时文学艺术中的范畴又和各个民族传统的心理和习惯联系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鉴赏范畴在内。研究古代文学鉴赏范畴的中国特色,有助于对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国情的认识。 三、如何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当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鉴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鉴赏论认为,首先要进行相应的主体修养。即广泛学习和研究作品,具备相应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积累;确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 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名词解释 1、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2、山水田园诗派 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3、盛唐边塞诗 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4、三吏三别 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是人物的独自。 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5、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山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3.《诗经·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氏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老子·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橘颂》: 表面上是在歌颂橘树,实际上是表露自我的心志。 橘树的品性: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人:对祖国感情至深,眷恋故土,不会去楚赴他。“绿叶素荣”、“曾枝剡荆”、“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纷缊宜修”:这些橘树的习性特点是暗喻诗人的品格的。由内而外的雍容华美,这是贵族后裔的气派,也是高洁博学之士的气度;有个性锋芒,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是在说橘树吗?分明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志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最后诗人把人和树贯通,人以树为榜样、楷模,树与人的品格相似,嘉树和圣贤都可谓自己的表率。 “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常见而生动熨贴,这种手法屈原借鉴自如,这首诗就是个典型、明证。 《怀沙》: 题解一,沙指近长沙之地,怀沙及怀念祖国故地之意。题解二,朱熹认为“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 读过全诗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在阳气盛发的初夏时节,感叹自己来到遥远的南方,扪心感伤,冤屈谁知。但不管世道是如何的“刓方为圆”,“易初本迪”,我依然“前图未改”。这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凤凰沦落鸡群,玉石与顽石杂处,坏人结党,卑鄙固执,如犬狂吠,但我依然怀瑾握瑜,坚守自我。自古以来,贤臣遇到明君就是很难得的事情,我只能改变这种内心的愤懑,但前路渺茫,日落将暮,我只能以死亡来化解这种悲伤,求得欢娱。 所以诗人最后表达自己的决心:“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从这些内容来看,诗人没有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几乎只字未提。全部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批判抨击,对自我操守道德的恪守,并表示以死明志,毫不畏惧。 所以窃以为题解当选朱熹所释为宜。 《渔父》: 该篇中两个人物的对话都几乎成为千古名言,且看: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罪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自我的标榜和宣示,是对品性德操的充分自信,是对黑暗污浊世界的辛辣嘲讽和批判。 渔父::“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如果说前两句对圣人的描述是有依据和充满哲理的,后面则把这种圣人的处世之道庸俗化了,从而为市侩行径寻找到了冠冕堂皇的依据和出处。这种将圣人哲学庸俗化为己所用的市侩之道几乎是中国人的处世法宝,而且历时千年,已是十分的精熟老道。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新沐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似乎是人之常情,是生活之常情,屈原以此来比喻表明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他而言,坚守自己的节操就如生活中的常理常情那般自然而然。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