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措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措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措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措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背景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统计;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监测;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统计。上述报告和监测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我国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实行旬、月报和逐级统计报告制度。2000年,由国家和地方投资,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了卫生防疫虚拟专网,实现了县及县以上疾病控制机构间的疫情报告和数据传输。但是,在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的数据源头--

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还是使用纸质报告卡,通过邮寄或电话方式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然后,再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全国统一的软件录入计算机,“逐级上报”,“逐级审批”,不仅报告周期长,且容易发生人为干预现象。在SARS防治中,个案病例从发病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全国平均为8-

9天,从住院确诊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为3-4天。报告时间的滞后,严重延误了战机。

二是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三是医疗救治系统信息不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SARS这类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医疗机构可利用的床位、转运能力、专业医生、护理能力、诊疗设备、救治药品、防护设施等各种资源信息,必定出现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医院与疾病控制部门间的信息链条不完整,造成医疗救治信息不灵,患者的接收和处置常常处于被动。

四是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五是缺乏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过去,卫生系统信息建设由于在信息标准开发、数据编码和交换方式等方面没有投入,使得医疗、预防和卫生管理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

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便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应。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薄弱环节和空缺领域多,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任务十分巨大。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国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监督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原则: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密切联系我国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在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在建设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设备和人员,从整个国家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职能。根据国家投资安排的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二)突出重点、纵横联网。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将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触角延伸基层卫生单位;加快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信息网络应用的目的,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统一标准也是实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地方必须兼容中央,下级必须兼容上级,全国形成统一的体系。

<四)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功能,对突发事件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以及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

<五)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多方面的积极性。国家财政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关键网络硬件设备、安全保密设施、中央一级网络平台、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并按不同比例和各地的实际,给予地方经费支持和补助;地方财政负责当地网络系统和指挥平台建设,保证当地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

<六)明确职能、分层装备。要明确乡镇、县(区>、地<市)、省和国家五级网络功能

和职责,实行分层次装备。乡镇和各级医疗机构主要是报告信息;县级主要加强数据采集能力、数据整理和报告功能;地(市>级加强资料收集、审核、汇总分析功能;省级具有监测分析、预警、现场技术指导、咨询,教案、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等功能。中央一级重点建设是国家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中心,提高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能力。

三、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建设是形成“五级网络、三级平台”。五级网络就是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三级平台就是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横向网络建设是形成“区域卫生信息网”。区域卫生信息网就是指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和属地管理原则,在地<市)建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效的网络连接。

<二)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功能

乡镇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接入和功能: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条件不足的单位购买专用上网电话机,以拨号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与县及县以上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连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告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源及相关信息。

县<区)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接入和功能:在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有条件县<区)可以建立局域网,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完成数据收集、上报、下载、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分析报告工作。

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及其功能:在全国以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建立局域网,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连接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主要包括区域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库、数据传输、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系统平台设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平台及其功能与地市级类似,主要包括本省公共卫生数据库和指挥所建设、具有数据传输、预警预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包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数据所、指挥所功能。国家在中国CDC建立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监测数据库;在卫生监督所建立全国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在统计信息所建立全国卫生资源和医疗救治信息数据库;在卫生部建立国家综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分阶段实施。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互连互通、强化职责、依法管理的原则,依据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

和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一)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纵向连接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五级,触角延伸到村,横向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整个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医疗、预防、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局域网或PC工作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所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PC工作站或购买专用上网电话,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2、

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公共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三级信息平台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骨干网络,不仅具有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备数据所、预警预报、视频会议、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功能。

3、

保障网络连接和三级网络平台安全性。国家、省、地市网络平台可租用DDN专线组建VPN 网,采用分层网络结构进行连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网络设备、传输速率、租用费等因素考虑实际装备方案,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光纤城域网方式组建VPN网,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ISDN、ADSL、或电话拨号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然后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VPN,保证信息安全。

<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是在总结SARS防治工作基础上,对传统疫情报告制度的一场革命,即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

完善SARS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直报工作。2003年10月底前,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直接上网报告,2003年底配齐所有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进行报告。

2、

规范和修订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明确法定报告单位、报告人和各级疫病预防控制所的职责,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其管理的法律法规。

3、

开发和建立全国<包括各省)统一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和数据所”。从2004年开始,法定报告单位和报告人直接上网,实行在线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可随时接收或下载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4、

国家卫生信息网工程已在国家、省、部分地市CDC建立了局域网,部分地市和全部县<区)CDC建立了计算机工作站,各地都配备了系统软件和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软件,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要充分发挥现有资

源的作用,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做好与新的报告方式的接口开发工作。

5、

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各级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地<市)、县<区)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各省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进行管理;各级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

6、

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能力。

7、

逐步建立对未知危险危害因素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紧急救援所<120)增加接受非正规渠道信息收集能力,探讨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如公安、消防、急救等)的协作关系。

8、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和其他卫生系统提供现场咨询/技术指导、在线培训与在职教育等服务。

<三)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一般情况下,服务于卫生管理、医疗服务、日常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同时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监测作用,做到“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该系统担负区域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数量巨大,特别是对于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系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

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选择若干省市进行试点。

2、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局域网或计算机工作站,没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卫生组织使用专用电话,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地<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3、

建立全国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

4、

根据平时医疗工作管理和战时调度指挥的需要,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5、

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6、

建立平时和战时医疗卫生机构病人收治、床位占有、救治队伍流动、医疗工作动态等情况

的报告制度,保证战时在线调度指挥的实施。

7、

研究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8、选择重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建立疾病症状监测和病情监控预警信息系统。

<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类似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日常工作繁重、信息量大,信息收集的难度更大。各种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卡25种,统计产出报表200余份。目前,国家、省和部分地市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信息化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在国家、省级卫生监督所建立局域网,地市<有条件可建立局域网)、县卫生监督所建立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

2、

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的时间和程序,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数据库。开发和建立全国和各省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所”,在国家和省两级建立动态的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3、

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IC卡、POS机等技术简化数据录入过程。

4、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完成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5、

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接口问题,保证信息交流和监督实施。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全国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级政府负责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卫生执监督法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利用采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现代化指挥所设计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的建设任务,不仅包括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音频视频设备等电子和信息技术,更重要是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疗救治等专业领域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以及与决策分析、危机管理、指挥部署等技术的结合应用。因此,指挥所的方案设计必须是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参与,集思广益。

卫生部负责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主要任务是:

1、

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包括指挥场所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管理、通讯系统和管理、视频音频<如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建设。

2、

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信息数据仓库。包括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历史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大型设备等)数据库、医疗救治机构和专家数据库、物质和药品储备数据库等。

3、

完成指挥所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三个应用平台和七个系统的开发。三个平台指基础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仓库建立与管理)、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建立和应用)、综合决策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管理等);七个子系统指基础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分析预测系统、虚拟现实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系统。

4、

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和协调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密切相关,要与国家气象、水文、地理部门,国家统计、公安、人口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同时与国家地震、抗洪救灾等指挥所建立协调机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5、

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和规范指挥所业务流程,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更新的频率和方式,以及与信息来源系统的关系。

五、系统建设的进度安排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截止到今年年底):主要任务是围绕今冬明春SARS防治工作的需要,为公共卫生信息建设打下基础。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所、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有条件乡镇卫生院运行SARS疫情专报系统,建立SARS临床症状检测、预警机制;

2、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设计、论证和工程启动;

3、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与决策系统的设计、论证和工程启动;

4、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和论证;

5、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第二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构建从国家到乡镇五级计算机通讯网络,触角延伸到村和社区服务站,形成完整的信息交换平台。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2、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重点数据库建设;

3、初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4、初步完成全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网络和软件开发工作;

5、初步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系统和数据库建设。

第三阶段<截止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各级医疗卫

生机构互连互通,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满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

六、组织落实和任务分工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是卫生系统各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建设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实现对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系统运行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抉择。为此,卫生部对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进行了调整,组长由卫生部主管部长担任,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和重大问题决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部统计信息所负责人担任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系统建设日常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督办工作,指定,疾病控制司、医政司、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CDC等单位主管领导任副主任。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各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德领导,参照卫生部的做法,建立领导和管理体制。

<二、)明确责任,分工合作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各工程,目前处在不同阶段。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正在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正在完善建设方案,处在报审立项阶段;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正在撰写工程建议书,准备立项阶段;国家突发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已经落实第一阶段的经费,处在设计技术方案阶段。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落实,要明确责任,有分工、有合作,协调一致。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工程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工程由医政司、规划财务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统计信息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工程由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卫生监督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国家突发

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暂时由办公厅牵头,有关司局配合,部统计信息所具体组织实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协调各系统建设工程,统筹规划设计,分头实施。

<三)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在国家整体规划框架下,各地区、各单位应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水平和建设能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要注意保持与国家整体方案的一致性,要进行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好的做法,供其他地区借鉴。

七、建设经费、人员和技术保证

<一)建设经费

资金保证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条件。在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中央对重点应用领域通过工程立项,筹集资金,并通过地方财政的配套支持,保证系统建设开发和建立资金投入。

1、中央专项资金

卫生部正在向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立项申请。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

计、标准开发、软件编制、人员培训和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指挥中心建设。中央财政将根据各地的实际,重点给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家财政到位的资金是重点支持国家CDC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其中部分资金补助地方用于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的装备。卫生部正在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加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2、地方专项资金

许多地方正在从地方财政和发改委立项,加快本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信息系统建设。各地区可根据中央整体方案要求,制定本地专项配套资金预算方案。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根据本地需求特点争取更多建设经费,在国家整体规划功能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软件应用和硬件设备资源。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各地区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如网络通讯费、硬件设备维修费、软件升级费用等),列入当地卫生事业费预算之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要给予保证。

<二)人才保障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人才短缺,必然会影响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十分重视人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注意引进信息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水平。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提高一般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设备使用和操作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在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由于很难留住人才,可采取市场方式,以聘用制和委托服务方式,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弥补自身人才短缺问题。

<三)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保障

在任何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工作都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据交换和传输都可以依靠外界的力量解决。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没有统一的编码方法,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各地区、各部门形成的数据很难汇总分析和共享。数据标准方面的差异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业务规范与数据标准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领域深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标准的开发必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单靠中央,人力资源有限,难以很快取得进展;单靠地方组织开发,往往又会难以顾全整体情况。此外,实现数据在疾病控制部门、医疗救治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之间流通,也必须采用采用统一标准,因此标准的开发除了在自身领域内形成之外,还要考虑部门相互间的不同要求,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各系统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策划方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新津县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成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

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新津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第一部分政策背景一、社区卫生服务 1、中发[1997]3号_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_19970115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机构要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2、卫基妇发[1999]326号10部委_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19990716(卫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204字方针) 3、卫基妇发[2002]186号11部委_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_20020820(卫生部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税务总局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4、国办发[2006]5号_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_20060208 组长: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副组长:高强卫生部部长,徐绍史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军财政部副部长,成员:黄文平中央编办副主任、王春正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启迪教育部副部长、姜力民政部副部长、王晓初人事部副部长、王东进劳动保障部副部长、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蒋作君卫 1 生部副部长、江帆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惠鲁生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刚中医药局副局长。 5、国发[2006]10号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_20060221 6、2006年国家下发的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配套文件2006_23号劳社部发_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_36号国中医药发_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2006_61号财社_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2006_69号国人部发_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_239号卫妇社发_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6_240号卫医发_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2006_244号卫医发_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2006_1305号发改价格_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背景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统计;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监测;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统计。上述报告和监测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我国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实行旬、月报和逐级统计报告制度。2000年,由国家和地方投资,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了卫生防疫虚拟专网,实现了县及县以上疾病控制机构间的疫情报告和数据传输。但是,在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的数据源头--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还是使用纸质报告卡,通过邮寄或电话方式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然后,再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全国统一的软件录入计算机,“逐级上报”,“逐级审批”,不仅报告周期长,且容易发生人为干预现象。在SARS防治中,个案病例从发病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全国平均为8-9天,从住院确诊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为3-4天。报告时间的滞后,严重延误了战机。 二是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三是医疗救治系统信息不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SARS这类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医疗机构可利用的床位、转运能力、专业医生、护理能力、诊疗设备、救治药品、防护设施等各种资源信息,必定出现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医院与疾病控制部门间的信息链条不完整,造成医疗救治信息不灵,患者的接收和处置常常处于被动。 四是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五是缺乏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过去,卫生系统信息建设由于在信息标准开发、数据编码和交换方式等方面没有投入,使得医疗、预防和卫生管理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

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xx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德阳市卫生局推进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城市、农村居民提供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20xx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20xx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xx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20xx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20XX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发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20XX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范围 全市六县。 四、近期工作任务及职责分工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填报说明

基本情况报表-指标名称及指标说明 辖区内常住居民数(人):该指标年初填报。以当年所在区县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时的人口数为准。即上一年度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常住居民数,也即上上一年度末的常住居民数。建档情况报表-指标名称及指标说明 辖区内常住居民数(人):该指标年初填报。以当年所在区县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时的人口数为准。即上一年度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常住居民数,也即上上一年度末的常住居民数。 建档人数(人):是指到统计时间点,历年累计建档人数。建档是指完成健康档案封面和个人基本信息表,其中0-6岁儿童不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其基本信息填写在“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上。辖区内建档人数应减去死亡、迁出、失访(即不明去向的永久性失访)的健康档案终止人数。注意排除重复建档情况。 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人):是指到统计时间点,历年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人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是指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完成健康档案封面和个人基本信息表,其中0-6岁儿童不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其基本信息填写在“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上。辖区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应减去死亡、迁出、失访(即不明去向的永久性失访)的健康档案终止人数。注意排除重复建档情况。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份):是指到统计时间点,1年内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关联和(或)有符合对应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数量。其中符合对应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仅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个人基本信息表的更新不统计在内。 健康档案使用率(%):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档案总份数*100%,档案总份数,即建档人数。 辖区内常住居民数(人)≥建档人数(人) 建档人数(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人) 建档人数(人)≥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份) 健康教育报表-指标名称及指标说明 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种类(种):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之和。 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数量(本):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总份数。 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种类(种):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之和 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次数(次):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总次数 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时间(小时):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总时间

最新 分析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精品

分析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 我国体系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显著的成果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多领域的协调合作。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在人们家庭收入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社会大众更为关注自身身体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国家结合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了医疗改革,希望能够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逐渐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及性应用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的探索,以期借助信息化建设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1 公共卫生的基本内涵 在传统的医药卫生体系中,公共卫生主要指对环境卫生的治理、改善以及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卫生的基本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指对传染或非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特别是控制方面包含监督和立法等;食品卫生和营养、职业和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因此要想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保证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对健全的卫生服务。 同时,受到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以及各国在认识条件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现阶段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也不尽相同,并且从历史变革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在随着本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建设初级阶段,因此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健全,所以从当前我国国情进行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卫生管理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防控机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专科病防治机构等等。因此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上方面的内容,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 2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2.1 积极借鉴美国的HL7标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HL7标准在当前公共卫生领域是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一般适用于医院内部各部门不同医疗卫生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如病例资料、财务信息在各部门的共享等,同时,这一标准也适用于不同医院之间、医院和各类保险公司之间以及医院与其主管部门之间的良好信息交换。在相对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中,除了常规性的信息统计和数据收集、分析工作以外,还包括特殊时期传染病、疫情等的通报、疫苗的即时接种管理、公共实验室获得的研究成果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目的探讨信息系统的使用在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上的效果。方法以该院应用信息系统前后的传染病报告率、肠道门诊报告率、发热门诊报告率作为代表,揭示信息系统对提高该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影响。结果应用信息系统之后该院传染病报告、肠道门诊报告以及发热门诊报告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 <0.05)。结论医院通过信息系统使可以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质量,一方面改进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质量以及效率,另一方面完善了卫生应急制度,增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应当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信息系统;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突发卫生事件;模块 因为传染病或者是其它的不明因素诱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早期患者往往到医院就诊,要是医院可以及时感知疾病流行情况,就能够发现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兆头[1]。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当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突发卫生事件的苗头,从而为事件的控制以及处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该院应用信息系统之后,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相关科室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前后的报告情况。中心服务器以及联网计算机提供数据采集支撑,服务器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负责存储数据并且运行软件。 1.2 信息系统的应用 1.2.1信息系统应用的材料及方法因为在信息系统管理中,数据的收集是结果反馈必不可少的,也是进行管理的材料,因而数据的采集是必需的。因此在医院各处的门诊、医技和住院登记等常见岗位上,均安排联网计算机工作站来对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同一保存至中心数据库。从而完成患者各项信息的采集以及录入,在医院的不同科室间共享有用的信息,管理机构统计并且分析数据信息[2]。数据的采集应尽量根据纸质报卡相关格式、填写规范还有逻辑标准,在设计软件的环节充分考虑质量以及效率,最大限度自动收集患者资料,并且通过少量方式来录入患者的公共卫生信息,实现患者信息的有效采集[3]。信息系统当中的公共卫生模块需要集成在住院部、门诊以及工作站等机构当中,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环节一旦发现涉及公共卫生的患者,需要通过软件来进行报告。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监控收集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并且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以及统计,得到结论后需要第一时间共享并且作出预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报给政府卫生部门[4]。 1.2.2信息系统主要作用①预防宣传作用,能够对传染病进行报告及预警。

关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

科技论坛 关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 王强1马军2 (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转变、特别是现代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公共卫生的范围和职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四位一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手段越来越先进,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在医学模式已逐渐从疾病治疗、疾病管理为核心过渡到以疾病预防和健康全过程管理为核心,由此产生的海量 数据交换需求,以及医学特有的逻辑性、 交互性、私密性等特点,都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公共卫生体系由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 公共卫生组织组成,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机构、 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及精神病防治机构等机构与组织,肩负起 医疗救治、 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个人卫生教育、早期诊治疾病等公共卫生职责。 处理公共卫生事务在各机构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往往应 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 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在此背景下,人们表现出强烈的信息共享需求,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需要在许多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大量信息的管理和交换的复杂案例,这种共享不仅仅是在某个区域卫生管理内的组织机构之间,还经常发生在位于不同的地区和省的健康组织机构之间。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爆发的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加强了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各地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要求已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随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 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 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目前,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采集主要数据包括: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统计;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监测等。 2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2.1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滞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后,各医疗卫生机构依然面对条块分割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数出多门,信息数据采集重复,收集信息覆盖面不完整等局面,相关信息未统一录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患者的信息资料将会同时存在于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等各类机构。 2.2数据资源利用程度低。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料不能够及时得到综合的整理分析,难以互联互通,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统计资料口径不一致,数据无法整理融通,产生了数据的不一致性,也无法形成对患者或者患者群一个整体性健康状况的描述,无法对各类疾病进行有效的追踪分析。由于平时积累的各类数据不完善,不能形成统一视图,一旦出现重大传染性疾病,就不能从过去数据积累的规律经验中提供有效的支持。 2.3相关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后,使用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有的领导对信息管理涉及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性变革有畏难情绪,不敢予以实施,对卫生信息化所带来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服务方式的彻底转变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3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建议3.1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在统 一上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对卫生信息资源进行 有效整合,包括机房整合、服务器整合、网络设备整合、存储设备整 合、系统软件整合、应用系统整合,减少各基层单位的重复投资减少。 3.2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能力还不足,需要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卫生数据网的建设能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与挖掘,通过建立统一的卫生数据相关专业库,减少数据的冗余采集与存储,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交换与共享,彻底消除卫生信息孤岛的存在。 3.3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增加管理手段对卫生信息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分析,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挖掘其中新的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标准化的数据库能够给卫生行政部门带来正确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医疗卫生信息和数据,可以交换整合,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为卫生行政管理、医学科研、医疗服务及居民个人提供信息共享。 3.4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展应用,加强信息服务通过对卫生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与扩展,可以为医务工作者、为公众、为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疾病预防保健专业机构以居民健康信息为依据,开展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有效开 展医疗、 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开展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各项重点任务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正在向纵深推进,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显现,涉及的利益群体更加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卫生信息化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医改工作,特别需要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撑和保障,既纵向到底,落实任务,掌握数据,监测医改工作进展,准确评价医改实施效果;又横向联系,共享各系统信息,统筹协调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工作。应该说,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医疗科学和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监管能力,提高全省卫生系统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成,武虹,孙琪.计算机在食品卫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3). [2]谌吉洪.刍议公共卫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9(3). [3]陈岩生,江源清.对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档案的认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0(5). [4]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 摘要:分析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现状,结合医改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就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80··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建议书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建议书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为了加强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采集、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采集、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便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应。可是,从当前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基础网络建设和系统建设的任务依然巨大。 H3C公司根据在业界积累的丰富的网络系统建设经验以及对医疗卫生行业各种业务及应用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全新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倡导构建“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为医疗卫生行业各种业务共享统一的医疗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统一标准的协议,卫生系统内的各

种数据才能共享,业务才能兼容,资源才能整合;就如同我们都讲普通话,大家才能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在网络世界,TCP/IP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最成熟、最为开放、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技术体系,具有简单、开放、灵活扩展、管理和互操作等一系列优势,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电信网、政务网、企业网的主要承载技术。IP协议弹性强,能更好地适应IT网络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潮流,H3C推出了IT On IP(简称IToIP)的理念及整体解决方案。IT On IP就是基于统一的IP技术来构建IT系统。从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从IP网络,到基于IP的通信,再到基于IP的存储和统一的IT资源管理,基于IP技术构建整个IT系统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H3C正沿此方向提供全面的产品及全业务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H3C IToIP架构对卫生行业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经过IP技术实现了通信、计算、存储资源整合,经过开放平台提供公共卫生系统IT业务个性化及优化解决方案,经过IP智能管理中心实现了公共卫生IT资源的全面、精细化管理,构建“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共享信息平台来承载公共卫生各种业务系统。 IP自适应安全网络 H3C IToIP自适应安全网络是一种面向业务的动态安全网络模型,经过建设与整合各种网络部件的能力(终端、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业务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等部件之间的协调联动)实现基于深度业务感知的弹性资源调整以及策略部署,这些策略主要是安

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 建设实施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市卫生局推进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城市、农村居民提供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2011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2011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11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2011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2012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发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2012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

2018年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

2018年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18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市卫生局推进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城市、农村居民提供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18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18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18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18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18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发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18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环球软件公共卫生管理系统面向基层用户,构建专业实时工作站。实现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市行政机构、预防保健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为目标对象,完成在服务、多项业务运行中动态更新档案及信息共享和流动处理。建立健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对社区健康档案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业务统一集成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网格上。采集居民从出生、发育、结婚、生育、患病、老年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健康活动数据,实现居民人人拥有个人“活”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管理一个人的所有健康问题,做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健康一生”的个人健康管理目标;同时,有了这个数据中心,也可以分析一个健康问题的所有相关人群,达到分析“一个健康问题”的“所有人”的目标,把“所有人”的共性问题整理、分析、挖掘出来,从宏观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环球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包含双向转诊系统、健康记录共享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医药知识库系统,更好的推动了公共卫生的管理。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方案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方案V3.0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解 决 方 案

目录 1. 背景介绍 (1) 2. 产品愿景 (6) 3. 产品定位 (7) 3.1解决的问题 (7) 3.2达到的效果 (8) 4. 产品理念 (9) 5. 总体思路 (10) 5.1对接数据源,获取医疗卫生大数据 (11) 5.2对获取的医疗卫生大数据预处理机制 (12) 5.3建立医疗卫生大数据的存储机制 (12) 5.4医疗卫生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算法分类和形成 (14) 5.5开发专题大数据分析,形成专题大数据应用 (16) 5.6开发机构大数据分析,建立机构大数据应用 (16) 5.7建立平台应用实施推广组织机制 (16) 5.8建立平台产品优化升级服务组织机制 (16) 6. 医疗卫生信息的大数据建模描述和分析 (17) 6.1 我们给出的相关数据模型 (18) 6.2 卫计委给出的相关数据模型 (19) 6.3 相关数据特征对比分析 (23) 7. 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支持的业务主题场景 (25) 7.1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用 (27)

7.1.1各级医院自身应用 (27) 7.1.2 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应用 (32) 7.1.3 区域卫生医疗联合体应用 (33) 7.1.4医疗卫生机构的合规应用 (38) 7.2患者医疗治疗应用 (40) 7.2.1患者就医过程提示服务 (40) 7.2.2患者服药提示服务 (41) 7.2.3患者饮食、运动、习惯注意事项服务 (41) 7.2.4患者体征和治疗效果服务 (41) 7.2.5患者交流交往服务 (41) 7.3个性化医疗服务应用 (41) 7.3.1基因测序分析应用 (42) 7.3.2个性化药物应用 (42) 7.3.3个人健康管理应用 (43) 7.4慢性病预防治疗应用(疾控中心) (44) 7.4.1慢性病检测、发现、预警服务 (45) 7.4.2慢性病诊断服务 (46) 7.4.3慢性病防控治疗服务 (46) 7.5居民健康保健应用(疾控中心) (47) 7.5.1居民自我健康保健应用 (48) 7.5.2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居民健康管理应用 (48) 7.5.3政府医疗规划结构进行居民健康保健决策应用 (48)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职责

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相关制度目录 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职责 二、疾病控制工作科室职责 三、妇幼保健工作科室职责 四、卫生监督工作科室职责 五、健康教育工作科室职责 六、慢性病管理工作科室职责 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制度 八、疾病控制工作制度 九、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十、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十一、卫生监督工作制度 十二、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十三、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十四、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 十五、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十六、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职责与任务 十七、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责任区域制度 十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职责 1、负责本乡镇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免疫规划、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爱国卫生、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管理、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 2、负责开展本乡镇的卫生法律法规、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和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3、负责辖区村级卫生组织的整顿、建设、管理和乡村医生的日常监督、管理、培训、考核、奖惩。 4、具体负责本乡镇疫苗管理使用,组织实施免疫、消毒,病原微生物和常见污染物的取样送检,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控制措施的落实等疾病控制工作任务。 5、根据区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的授权,负责开展辖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 6、具体负责辖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组织项目实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出生缺陷干预等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7、负责实施本乡镇地方病防治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地方病监测、病情调查、疫情上报等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 8、负责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卫生镇、村活动,指导开展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本乡镇的人居环境、提高卫生水平。 二、疾病控制工作科室职责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建议书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 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 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 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采集、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 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采集、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 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 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便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应。但是,从当前我国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基础网络建设和系统建设的任务仍 然巨大。 3C公司根据在业界积累的丰富的网络系统建设经验以及对医疗卫生行业各种业务及应用的深刻 理解,提出了全新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倡导构建“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为医疗卫生行业各种业务共享统一的医疗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统一 标准的协议,卫生系统内的各种数据才能共享,业务才能兼容,资源才能整合;就如同我们都讲 普通话,大家才能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在网络世界,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最成熟、最为开放、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技术体系,具有简单、开放、灵活扩展、管理和互操作等一系列优势,已经成 为当今互联网、电信网、政务网、企业网的主要承载技术。协议弹性强,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各 种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潮流,3C推出了(简称)的理念及整体解决方案。就是基于统一的技 术来构建系统。从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从网络,到基于的通信,再到基于的存储和统一的资源 管理,基于技术构建整个系统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3C正沿此方向提供全面的产品及全业务的 公共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3C 架构对卫生行业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实现了通信、计算、存储资源整合,通过开 放平台提供公共卫生系统业务个性化及优化解决方案,通过智能管理中心实现了公共卫生资源的 全面、精细化管理,构建“安全可靠、整合开放、统一管理”的共享信息平台来承载公共卫生各种 业务系统。 自适应安全网络 3C 自适应安全网络是一种面向业务的动态安全网络模型,通过建设与整合各种网络部件的能力 (终端、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业务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等部件之间的协调联动)实现基于深度 业务感知的弹性资源调整以及策略部署,这些策略主要是安全、可靠性、业务优化等方面。通过这种动态网络模型,自适应安全网络可以提供安全可靠保证及医疗业务定制能力,有效支撑公共 卫生业务承载,实现网络资源化及面向业务的架构。 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纵向到底”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建设是形成“五级网络、三层平台”。五级网络就是依托国家公用 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 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三层平台就是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横向到边”

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系统管理员注册及管理工作手册

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本手册,分为使用要求,注册和管理四部分 第一部分使用要求 1.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用于本省范围内,所有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部门进行辖区信息的注册和管理,为后续网络技能竞赛服务。 2.目前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方式,即在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的领导下,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对省辖市注册的管理员进行审核授权,省辖市管理员管理辖区内区县级注册的管 理员信息。注册示例图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统一注册为个人用户,并由区县级管理员审核辖区内注册的用户信息。注册示例 图, 4.各省辖市尽快完成省辖市卫生机构报表系统管理员注册,同时核对基本“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注册机构名单,并尽快提交。

5.争取在7月12前完成省辖市系统管理员注册工作。7月15日完成区县级系统管理员的注册工作。 6.省辖市及区县有关于服务平台方面的问题,可以联系省疾控中心郭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注册和技能竞赛等事宜,请区县级卫生局(卫计局)负责解答,或进行问题的收集汇总。

第二部分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注册流程 1.注册网址: http://222.190.111.235:8848/phctspWeb/frame/catalog.jsp 2. 登录后,出现如下界面 3. 点击“注册”后,出现下图

4.请选择系统管理员注册 5.注册提交后,省级系统管理员在后台核对信息,审核通过后,大家就可以对辖区内的区县级的管理员进行管理。

第三部分公共卫生综合技术服务平台管理流程图 第一步,在注册为系统管理员,并通过审核后,可以通过注册时候,填写的手机号进行登录,网址如下,(注意管理后台网址与前台不同) http://222.190.111.235:8848/phctsp/login1.jsp 登录界面如下 登录后,界面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