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做诚实的孩子》教案上课讲义

10.《做诚实的孩子》教案上课讲义

10.《做诚实的孩子》教案上课讲义
10.《做诚实的孩子》教案上课讲义

10.《做诚实的孩

子》教案

精品文档

《做诚实的孩子》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说话做事要诚实。

不诚实的行为会导致自己失去信任、失去朋友,给自己

和他人造成伤害。

行为目标: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事例发现问题,教会他们正确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如何做一名诚实的孩子。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课件出示:童谣《呱呱藤》

呱呱藤,爬上架,一开开出十朵花。

十朵花,九个瓜,那朵为啥不结瓜?

孩子问,爷爷答:那一朵,是“谎花”,

开“谎花”的不结瓜,说谎话的没人夸。

2、师:开“谎花”的不结瓜,我们不喜欢。那想一想,为什么说谎话的孩子也没人喜欢呢?

3、师小结:说谎话不好,我们没有人喜欢,更没有人夸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做诚实的孩子》

板书课题:做诚实的孩子

过渡:你们上课真有精神,坐的真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看动画片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动画放映厅吧!

(二)动画片放映厅

1、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匹诺曹》的节选。

师:匹诺曹为什么会长出长鼻子?

师:怎样才能使长鼻子变短呢?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狐狸和乌鸦公开课教案

11课狐狸和乌鸦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准备:乌鸦、狐狸的图片。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 生:(齐答)狐狸、乌鸦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1: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是好朋友吗? 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 生:自己从书里找答案。

[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听清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各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自己读书) [评: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 (学生自由读书)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狐狸和乌鸦不是好朋友。 生:老师我知道了乌鸦上了狐狸的当。…… 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 学生认字、读词。 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 [评: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出示狐狸的图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蝉和狐狸--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 《蝉和狐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主要讲述了狐狸花言巧语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但聪明的蝉十分善于观察、保持警觉,没有上狐狸的当。这则寓言短小精悍、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故事结尾,一句精辟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佳题材。此前,学生陆续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等伊索寓言故事,对寓言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寓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此活动设计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基本理念为指导,灵活使用教材,紧紧围绕“受骗”这一话题,通过“自读了解情节——品读感知形象——表演体验情景——采访揭示寓意——拓展联系生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在“读、思、演、议”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圈套、察觉、掺杂、戒心”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蝉没有受骗的原因。 2、在阅读理解和情景体验过程中,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寓意,并能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要珍惜生活,明辨是非,保持警惕,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悟,从中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狐狸和乌鸦教案_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狐狸和乌鸦教案_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课文《狐狸和乌鸦》出自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它眼珠一转:“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没有回答。“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您的羽毛真漂亮,比其它鸟都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给我唱首歌吗?”乌鸦听了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可是刚一张嘴,肉就掉了,狐狸叼着肉便一溜烟地跑了。 【课文说明】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OrG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4?知道乌鸦上当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听奉承话。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能表示狐狸用好听的话骗取肉这个过程的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乌鸦、狐狸的头饰。 3?让学生课前了解狐狸、乌鸦的特点,收集有关资料。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流、肉”的字音容易读错,要注意正音。在字形识记上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叼:左右结构,右边不要写成“刀”。 雀:上下结构,上边是“少”字少一撇,下边的笔顺是:雀。 流:右上是“”不是“亡”。 “洞、漂、极、张”都是左右结构,可以引导学生用偏旁加熟字(或熟部件)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肉:同字框要写方正,里边是“撇、点”,不是“撇、捺”。 流:右下的三个笔画间隔要匀称。 漂:右下的第二横要写长一点,托住上面的部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 3,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 (1)画面中的这些故事你们熟悉吗 (2)谁来选择其中一则故事简单讲讲. 小结过渡:讲得真不错,这些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详的篇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走进《伊索寓言》.(学生读题) 2,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说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学生交流后板书: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课题中的伊索是一个人,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 过渡:伊索是编寓言故事能手,他编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吧. 3,学习〈牧童和狼〉 (1)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两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 (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名说)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红字显示齐读) (4)"一贯说谎的人"是指谁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牧童一贯说谎(交流时指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进行感情朗读.第一次读出戏弄的语气,第二次读出着急,惊恐的语气.)

小结过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没有人来帮忙.因为——(学生再次齐读寓意).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学习《蝉和狐狸》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指导朗读. a,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蝉很聪明(相机理解"别人的灾难") b,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只聪明的蝉,读一读蝉最后对狐狸说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话.(指名读齐读) c,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英国哲学家罗素(学生齐读) 过渡:都说狐狸很狡猾,但这一次,他却没有能够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蝉.这真是狐狸家族的悲哀,耻辱.于是,他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时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了呢 5,学习〈〈狐狸和葡萄〉〉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2)指名说.(课件显示齐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或结合课文,或结合实际) (4)是的,有些人他没有能力把事做好,还要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就像文中的狐狸,他够不到葡萄就说——(引读狐狸的话) (5)这葡萄真是酸的吗(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6)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这句酸溜溜的话. (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预设:爱面子,不敢承认自己没能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8)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狐狸这样的人举例说说.

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教案

课题: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 教材分析: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本课选取了其中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意蕴丰厚。故事中的角色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因此感到亲切自然,兴趣浓厚。每则寓言的最后点明寓意,又使人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另外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分别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要求认识的字,理解生词。 3·读懂《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并从中受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教学思路: 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使他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出故事大意,最后由故事悟出道理,结合实际和平时的积累写出感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寓意,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吗?它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板书课题) 二·学习《狐狸和葡萄》 (一)自学生字,读通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故事”,哪个自然段揭示寓意?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狸狐狸 提醒注意单独念二声,词中读轻声

(2)出示:葡萄 强调部首,理解意思 a·结合生活:你们吃过葡萄吗?葡萄什么味儿?那成熟的葡萄呢?(甜的)b·结合句子:“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从句中哪几个词可知葡萄是甜的?(垂下,成熟) c·看插图,描绘秋天葡萄成熟的景象。 (3)出示:馋 强调字音,部首。 结合句子理解“馋得直流口水”可用什么词替换?(垂涎三尺)它又从侧面说明葡萄怎样? 4·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1~2自然段:故事 第3自然段:寓意(请用画出) (二)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请同学们把1~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概括故事大意。(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是酸的,不好吃”。) 2·默读课文,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牌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学生自由叙说) (2)结果是——(白费劲,无望)你能再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狐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无可奈何,愁眉苦脸,无能为力,无精打采) 3·有感情朗读1~2自然段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无能为力”什么意思? 4·故事中理解寓意:狐狸无能为力,够不着葡萄,却偏偏说葡萄还没有成熟。 5·生活中理解寓意: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狐狸这样“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的人?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1)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 (2)如果自己尽力去做一件事了,即使没有成功,别人也不会笑你的。 …… 三·学习《蝉和狐狸》 过渡:接下来我们将按同样的方法学习最后一则寓言故事 (一)自学生字,读通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故事”,哪个自然段揭示寓意?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比较:戒心告诫 强调部首和笔顺,理解意思 (2)出示:掺杂 强调字音

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蔡川镇九年制学校孙娇龙 教材依据: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主导,合作探究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 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蝉和狐狸》体会寓意;三、 课堂拓展、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朗读 体验、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方法与过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并能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寓意,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寓意中获得教益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阅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希腊寓言家) 2.《伊索寓言》与我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点?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课题) 3.默读课文,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 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说奉承话,诡计骗人。) (不同之处;乌鸦上当,蝉没上当。) 4.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狐狸是在用诡计骗人的?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下来”“见识” 可以看出狐狸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5.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吸取教训,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蝉的聪明之处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板书寓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蝉和狐狸教案

《蝉和狐狸》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伊索寓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蝉和狐狸》 3、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教学准备: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面的《狐狸和葡萄》,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来 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2、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复习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下 面一个小故事。 在学习新课之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之前有没有学过或者听过关于狐狸的故事呢?(《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 3、在之前的了解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狡猾、贪婪、有小 聪明)那和狐狸打交道的老虎、乌鸦的结果怎样? 4、我们都知道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 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那这次有没有上当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走入第三个小故事——蝉和狐狸。 (板书:蝉和狐狸)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出示生字词 字(戒、粪) 词(圈套、美妙、歌喉、掺杂、粪便、戒心) 2、默读课文,思考:主人公是谁?这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3、弄清情节,复述课文:设计圈套——巧妙设计——揭示缘由(板书) 三、精读课文 1、分析狐狸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用精辟的四字词语形容狐狸 A (贪婪狡诈)的狐狸(课件出示) (1)设下圈套 “圈套”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 (2)它怎样骗蝉的?找出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想象一下狐狸赞美蝉时神态是怎样的? a“您”——尊重蝉 “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上的好词都用上了 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 c试着练一练,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能读出狐狸的狡猾劲。 (3)每当炎炎夏日,我们都听过蝉的叫声,同学们,你们觉得蝉的声音如何啊?(难听,叫人觉得烦躁) (4)那狐狸真的是在赞叹蝉声吗?哪些词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是”? (故意赞叹)那它的目的何在?(吃蝉) (5)学到这里,面对这只贪婪狡猾的狐狸,同学们有没有想到些成语或歇后语呢?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B(愚蠢凶狠)的狐狸(课件出示) (1)树叶扔了下去,狐狸以为是蝉,以为蝉上当了,就飞下来了,可以看出它的愚蠢。 (2)“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 b扑——速度快 c像饿极了的疯狗 d若真是蝉就真的成了美餐了 e愚蠢——它以为是蝉,“猛扑”说明它的愚蠢,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 2、分析蝉的形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 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 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 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 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 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 2.疏通文句句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 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 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 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 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 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 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 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 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1]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②相关的资料和作业纸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 近期,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我们班也建立了图书角,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我们的读书目标是: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着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今天我把同学们分成两队:红队和蓝队。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红队:我们是红队,我们的读书口号是——沐浴书香,快乐成长。蓝队:我们是蓝队,我们的读书口号是——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那么在今天这节读书指导课上,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队的阅读能力最强,最终能获得胜利,对自己有信心吗( 有) 一、谈话导入一见如故 说起寓言,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小黑板]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谁能向我们简要地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2.小结、过渡。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向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有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十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都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狐狸、狮子、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