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学会欣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最高阶段。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要看用笔是否“骨肉相称”,能不能给人以美感;二是看结构是否能在平衡对称中富有变化,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三是看全幅作品的意境和内在的神采,这就要观者了解书家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才能进入到全面的欣赏境地。

我们知道中国的书体,大致可以分为篆、隶、真、草四种,每一种又可分为不同的笔姿和结构。

篆——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小篆的前身。秦统一后,把大篆酌加简化成小篆通行全国。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其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代表人物有被称为小篆鼻祖的秦朝宰相李斯等。

隶书——秦代通行小篆的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从草率的篆书变来的。隶书在汉代是正式字体。后来的隶书,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在笔划方面添了波势和挑法(弯钩)。代表人物有东汉的蔡邕等。

楷书——又叫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通行的字体。代表人物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体欧阳询、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赵体赵孟頫等。

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起于汉代;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代表人物有草圣后汉的张芝、唐朝的张旭和怀素。

另外,还有介于今草与楷书之间一种字体叫行书。它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今草与楷书盛行的时候,它近于楷而不拘谨,近于草而不放纵,笔画连绵而各守独立,清晰易认好写。代表人物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元代赵孟頫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

谈到具体对一件书法作品的欣赏或品评,除要了解以上所及的内容之外,一般分为五个方面。首先,给欣赏者先入为主的是作品的章法。一般说来,书法作品有黑白红三色。即黑为墨色,白为宣纸色,红为印章色。它被认为是书法作品的特有基调。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而不失其朴素、雅淡或苍润古拙之美?其中

作品布局和表现形式甚为重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书法章法的表现。即字的大小、穿插、避让,题款长短,盖章(钤印)的高低位置、字距、行距的疏密,如单字不能成行等等。二是看每个字的结构、装法是否规范。三是看字中每一笔的运笔是否规范。四是看每笔画,即线条的内涵、趣味。为何要看这些?因为书法也是表现情感的形式之一,它通过行笔的速度,笔锋在纸上停留时间的长短、抑扬、顿挫,墨色浓、淡、枯、润之间的渗化,线条粗、细、长、短、方、圆,深沉或清涩,笔画线条与结体章法疏密的聚散、跳动、节奏、跌宕、意态、趣味等,以进行情感抒发和表现。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个性,即俗话说:“字如其人”。又如:篆书、隶书、楷书有静穆、高雅、安闲或冷漠的感觉,而行书、草书有激情奔放、痛快的感觉。五是看书写内容,看书写表达的语言、文法、是否规范,有否错别字。繁、简体字是否有参杂。基本要求,一件作品,文法要准确、精练、题款时不要累赘。这也看出作者的修养,即字外功夫,如题有上款(题赠给别人)的称谓是否恰当。不仅如此。因为书法艺术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不仅具有表现形式的一般规律,而且内含了一定的思想、意识,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标准、审美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可以渗透到理性中,不仅能打动整个感官,而且能打动人的整个心灵。

书法是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年来所沉积的精华太多太多了,光对书法的论述也浩若瀚海,互相矛盾的理论也非常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掌握。只有多进行欣赏、多思索,提高欣赏能力,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书法审美的潜在效应

欣赏者不同的素养,从书法欣赏中得到不同的、比审美更广泛的审美效应。但必须强调,这种效应是朦胧的、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审美功能也大都是如此)。

欣赏者要从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必定先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活动。书法对欣赏者的外延影响,较多地表现在气质上。风格豪放、气势宏伟的作品,更容易为豪放气质的人所接受,从而使自己气度随之增大,心胸更加开阔;文静、端庄的字体,给人以优雅的感受,文静气质的欣赏者则容易接受,并使得内心更趋平和;风流字迹使才子们表现得更为倜傥。由是观之,定向选择是书法欣赏的首先要遇到的问题。

通过书法欣赏,会使欣赏者进入到往昔的环境,与作者进行交流,感受那种真挚的情怀和氛围。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书作中淀积着历史观念、时代信息

以及作者心灵活动、学识修养等等。在欣赏中无意识调动起内心丰富、积极的活动,从而可能产生出新的思维火花,不知不觉中欣赏者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如欣赏者从书法作品中了解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无形中会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加深对祖国的热爱;经常欣赏充满浩然之气的书作,也将提高自己的情操,不至于被生活中庸俗的事物所侵扰;从书法作品中体现诸多的对立统一规律,可把欣赏者的思想引向大千世界,辨证地分析客观事物;鲜明的、充满节奏感的线条,与欣赏者的整个生理、心理形成同构,从而使身心感到愉悦。这些,都属于书法审美的潜在效应。

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气质、修养不同,对于书法欣赏效果也会有一些差别,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人们创造各种艺术,不是为了互相更为疏远、隔膜,而是要进行感情的交流,从而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书法所具有的“共同美”,为人类这一愿望提供了恰当的艺术形式。如中国与日本,两国的书法交流活动很多,通过联展,使所有欣赏到两国书艺的人民都在感性上对异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中国的书艺一两千年前就传到日本,对日本整个国民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日本近年来的书法作品,也以其大胆的探索精神与新颖的形式给中国的观众以启迪。通过书法的交流与相互欣赏,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书法艺术是一座美的宝库,我们在这里面获得无穷的美感。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 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 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 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 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 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 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 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 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 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 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 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 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 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 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名人书法作品大全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今天,书法似乎离很多人都很遥远,但又有很多人又非常热爱书法,书法的千姿百态,让人顿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气吞山河之势,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名人书法作品大全,了解一下名人书法知识,看看名人书法作品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书法名家在他们当代都已经非常或比较“著名”了,自李斯、蔡邕、二王、颜柳欧褚、苏黄米蔡、松雪玄宰、枝山衡山一直到令我们骄傲自豪的林散之、沙孟海、启功诸先生,都是生前成名。身后出名的书法家确实有,但是成大名的不多。这并不是说,收藏书法作品惟名气论,要知道这些“名人书法”,有的是因为作者担任过不同级别的领导职务、是知名学者或者哪一方面的专家,作者的名声提升了作品的名声,成了“名人”的书法;有的是因为作者字写得好,得到了行家和社会的认可,名声渐盛,最后社会公认,这是书法的名声提升了作者的名气,作者成了书法界的“名人”。我们当然提倡收藏后一种人的作品。 书法发展至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风格也各有不同,姿态万千,但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魅力,唯美的书法作品,让人沉浸在这艺术长河之中。 名人书法作品大全欣赏:(作品均出自于易从字画商城) 柏青体创始人柏青先生书法作品《易道》 李传波四尺横幅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近几年来,国内的书法收藏存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就是以职务特别是作者在各级书协中的职务论高低,买家根本不看或者不懂作品质量,动辄主席多少钱、理事多少钱、会员多少

钱,这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殊不知一些书协官员的字价当下很高,等到卸任或者离世之后便应声而落,赔本的还是不成熟的买家。至于作品的流通量,很多人都主张越少越好,认为“物以稀为贵”,但要知道如果没有一定作品量的积累,流通和流传上就会受到影响。只有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形成一定的流通规模和流通速度,书法作者的艺术成就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书法作品才能得到收藏界的普遍认可,才会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升值潜力和收藏价值。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3 临帖心态调整的方法: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

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经典的书法大家,不少,有他们创作出来的优秀书法作品,确实不多,主要是时间过于的长久,往往保存的不完善。因此古代的经典书法也往往是一纸千金。下面是为你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加整洁美观,又合乎规范。 1、学书法可以 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 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2、学书法可以

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3、学书法可以 提高孩子的整体能力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4、学书法可以 提高孩子的修养与文化素质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许多人创作成书法作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欣赏。下面是整理的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优秀的书法作品欣赏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韩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

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谈谈书法的美 书法是一门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更为抽象,更难捉摸。 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现选择三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线条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书写使用的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正偏等在纸上留下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体现出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 这种美的基本要素,就如做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做得好就美,做得不好就丑。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疾徐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

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 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茶文化的经典古诗词诗欣赏]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茶文化的经典古诗词诗欣赏]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 《煎茶》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尝茶》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记龙团》宋·苏辙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饮茶 一己偏居多惆怅,新茶盈杯费思量。 浮沉逆顺终须止,冷暖甘苦唯留香。 茶叹 山间竹雾绕,独登缈亭上。 茶绿伴金樽,润唇淡淡香。 观鹤随仙游,闲清野云凉。 拾此得心悦,凡事多沧桑。 论茶道 挥铁剑,斩乱马,壮志从未寄篱下。 天虽变,夕日落,不如抿茶话桑麻。有关茶文化的诗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就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与其她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就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就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就是“点画”,两者就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就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与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就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就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就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就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就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就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一、概述 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正如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中国的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因缘。”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书法历史 中国的文字可考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但此时书法尚未产生(虽然有书法家借鉴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吸取营养)。书法的历史从西周的散氏盘开始,萌芽于金文,成型于猎碣(石鼓文,将描写帝王打猎的诗刻于大石上),勃发于两汉,升华于二王,成熟于大楷。文字的产生为书法提供了艺术的空间,自金文开始书法有了美学自觉,猎碣的出现标志书法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两汉时期书法完成基本体例,二王则确立了书法的巅峰地位,大楷的出现表示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度。从书法形式来说,进化历史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雏形-行书-楷书。 三、书法的美学鉴赏 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 书法美学的鉴赏总体来说在于形意之间,即分形、意之别。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因此行书也是许多书法家都喜欢的书法字体,那么这一书法字体与我们的古诗词的融合,会创作出什么惊人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传世作品并不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