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

【内容摘要】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政治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

求,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正如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具重要思想,别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进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关于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别断促进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是经济、*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上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别但制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宝,也别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日子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日子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日子的进步即*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并且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日子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进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进展的特殊性。所以,别能简单地把*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进展规律,自觉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具密切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具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别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进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具经济、*、文化全面进展的目标。在*方面,算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降实,人民的*、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这一目标,别仅是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进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三个文明”一起抓,最全然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别断解放和进展生产力。*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进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建设那个中心,物质文明上别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惊险。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制、*思想文化等内容。*文明的进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进展的制约和妨碍,并且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别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进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别仅是满脚和提高 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日子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构成一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并且,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进展,别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进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结力之中。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及其借鉴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12548156.html,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及其借鉴原则作者:陈林 来源:《新学术论丛》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宪法和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这种以宪法 为基础,以法权制度为特征的政治文明,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制度体系,这两方面的统一构建了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表现形式。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其科学合理的表现形式和其包含着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从而确立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政治文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借鉴 一,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 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希腊城邦民主向现代法权制度转变的过程。现代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形态中确立的法律观念,是以人权为基石建立起来的,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社会公共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要被有效地限制。现代法权制度形成的标志,就是体现了这种法律观念并把它法权化、制度化的宪法的产生。正是宪法的产生,人类政治才由“权力支配法律”的时代进入到“法律支配权力”的时代;人之为人所应当享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和权利才从“自然状态”演进到了“法律状态”;人类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小国寡民式的直接民主才演绎为代议共和式民主。宪法自从产生以来,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和基本规范,就成为人类政治的神经枢纽。这种以宪法为神经枢纽并围绕宪法而展开的政治的充分发育状态,就是宪政,它以政治权力的宪法化为逻辑前提,以政治过程的法治化为核心任务,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基本内核,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价值关怀。 在宪法和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这种以宪法为基础,以法权制度为特征的政治文明,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制度体系。作为制度体系,它体现为政治制度文明;作为思想体系,它表现为政治意识文明;并且,经历长期积累,其制度设计和思想理念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吻合,从而构建了西方政治文明的特定表现形式: 第一,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的思想和制度。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神权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权思想。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是现代法权制度的基本目的,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资产阶级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人权思想为指导,资产阶级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权的制度。在宪政制度下,公民的基本人权在宪法和法律上得到了全面确认:一是宪法直接规定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二是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使权力相互制衡,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三是建立宪法保障制度,促进宪法完全、充分实施;四是法律法规的执行。

宪法学-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

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 摘要: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本文讨论宪法与人权的关系,认为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虽然人的权利是天生所有的,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明确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是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必要和中心环节。同时,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最根本的问题,避免公权力对基本人权的侵犯。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机制,人权保障条款

前言: 历史地看,宪法对人权的保障突出宏观上的国家权力的控制到微观上的正面规定基本权利的转变。我国宪法与现代宪法有暗合之处,但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所以本文旨在探究宪法和人权关系的基础上,探究我国的人权保障情况。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人权,中外学者界定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人权的原意是指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因而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学者认为: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民主权原则经宪法确认之后,人民即国家的主权者,自然应该成为享有人权的主体。有的学者指出应从三个层次去揭示人权的内涵: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美国伦理学家A·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指一种狭义的权利,即主张权。这种权利的结构可以理解为:A由于Y而对B 有X的权利。它包括五个因素:(1)权利的主体A,即有权利的人;(2)权利的性质;(3)权利的客体X;即权利指向什么;(4)权利的回答人B,即具有义务的人;(5)权利的论证基础和根据Y。在这五个方面,都充满了学者的争论。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的范畴。人权有时指人,有时指人的自然性,与人道主义思潮以及其法律形式密不可分。还有学者认为人权只能在道德

古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知识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所体现的君主专制、人治等形成鲜明对比,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特点是民主与法制,主要体现为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和古罗马法律,这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①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②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标解读】 ①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②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③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结构】 一、历史条件 古希腊二、雅典民主进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民主政治政治内容: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三、评价性质: 积极:对雅典社会、对人类社会 【主干知识梳理】 一、历史条件 (结合课本第5课2、3目分析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希腊环海、多山、多岛,是一个工商航海业为主导地位的民族。 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②小国寡民是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前提。 二、雅典民主政治 1、进程 ⑴君主制(前8世纪以前):君主终身、世袭、专制 ⑵贵族制(前8-前594年):贵族集体领导、任期制、选举、协商 ⑶民主制的确立: ①前594年,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轨道; ②前590年改革: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③伯里克利时期——完善;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内容 ⑴特征:与。 ⑵保障民主制正常运作的措施: ①法律保障:A、---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利; B、法-—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②机构保障:A、公民大会(职责、成员构成) B、五百人议事会(地位、职责、成员产生方式)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2018年宪法试题

2018年宪法知识考试试题 单位: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18年3月11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A.十一 B.十二 C.十三 D.十四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全国人民 3.我国宪法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中国共产党领导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公民 B.群众 C.人民 D.人民代表大会 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 A.三权分立制 B.民主集中制 C.多党合作制 D.少数服从多数 6.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直接选举 B.间接选举 C.等额选举 D.民主选举 7.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A.人民 B.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居住 B.集中 C.生活 D.聚居 9.我国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我国宪法规定,(),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混合公有制经济 11.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所有。 A.国家 B.集体 C.共有 D.个人 12.我国宪法规定,土地的()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使用权 B.所有权 C.承包权 D.流转权 13.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主要是:第一,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一般法律的内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第二,宪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都要以宪法为依据。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第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正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一般法律更严格。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轨道上有序运行,避免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二是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宪法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最明确的确认和最有效的保障。三是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和调整的,如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其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松江九峰实验学校陶秀妹 【专题说明】 (1)地位与作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用这一框题设置专题复习,是因为它的内容贯穿于本册教材的每一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以此为中心把教材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中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中的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第四课《科教兴国,立志成才》中的发展科技与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等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中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都是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关的内容。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所以这一专题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从学情上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轮的学习,对本教材知识框架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每课每框原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为专题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学生本身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感性认识,为专题学习奠定基础,打开思路。在老师的引领下,能构建专题复习知识框架。 (3)从结业考要求上分析 学生应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含义,应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全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与教育。设置这一专题,使学生知道跨框跨课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灵活运用。 【知识结构梳理】附后 【课时安排】共三教时 第一教时——物质文明的含义。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原因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核心内容、意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物质文明建设在科技的引领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二教时——精神文明的含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分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发展科技和教育。 第三教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与提高全民族素质之间关系。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支撑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专题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文明含义。理解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离不开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发展经济、加强物质文 明建设,依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科学发展。了解精神文明的含义,认识在精 神文明建设中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懂得提高民族素质是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进一步发展科技和教育。知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理解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展示、观看视频,学会分析、归纳方法,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关系。学会将知识点有机串起来。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取得的成就,感悟贯彻基本路线的意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培育和发扬 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而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 科技和教育。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的方法,学会层层剖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立志 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提高民族素质即提高全民族

关于精神文明心得体会4篇

关于精神文明心得体会4篇 关于精神文明心得体会1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在现实当中,有许多同志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因而,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思想道德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合理配置就是这两方面能得到合理、最优的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又直接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偷税漏税等成为社会公害,直接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破坏了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进程和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建设,用来约束和调节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 思想道德是经济运行中的无形资产。如果把经济运行中的资产仅仅理解为有形资产,那只是认识或掌握了资产的一半或是一小半。经济的发展、高效益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作为无形资产的人的思想道德觉悟。行政管理和思想道德是每

个集体生存发展的两大支点,二者密不可分。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重视和管理,这个集体必定是效率低下,效益欠佳,发展前景暗淡。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协调、完善和激励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质放到经营与管理的制高点,这个集体才会顺利发展。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建设可激发人们为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同经济共融,一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其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情绪的感召性、影响的普及性。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转化为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精神力量;消极颓废的文化产品可以把人们引向歧途,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的作用,必将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更加积极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文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综合国力的水平;其二,文化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文化建设的任务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1、联系: (1)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都主要取决于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区别: (1)规定的内容不同。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的性质、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的等等。而普通法律知识对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 ^定。 (2)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表现在: 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人们通常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 系。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5条第4款规定:“一 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宪法制定时往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委员会、制宪议会或宪法起草委 员会等。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有权提出 并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则以全国人 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总之,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说,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一、背景材料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善。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1、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态,使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全面,更完整。2、它使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三大奋斗目标”都有了具体落实的载体。“富强”,依靠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文明”,即指精神文明,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民主”,依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3、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我党提出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二、热点分析导航 1.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框架 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①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 ③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它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它既反映了矛盾着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又体现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④用发展的观点,说明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政治文明属于上层建筑,它以经济为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定了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都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民主国家的权利主体是人民,民主政治最根本目的是让人民享受权利,行使权利,参与政治生活。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宪法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民主”虽然也必须靠客观的制度来体现但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比之下,“文明”作为一国的政治理想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说富强隐示现在的贫困,民主隐示民主欠发达,那么文明是否就隐示欠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宪法序言开篇便自豪地陈明“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建设文明国家”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呢?是因为历史的中断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还是因为现在的“文明国家”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两码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那么国家对此能有何作为?如果现代的文明国家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那么区别何在?宪法又能对文明政治有何贡献? 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里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建设文明国家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重心也得到了明确。何谓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制度、习惯、行为、语言等方面,但不能仅仅等同于以上内容的描述。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假定

了文明的政治与非文明的(野蛮的)政治的区分,因此具有规范性。问题是:二者的区别何在?这里我想从宪政主义的立场提出一点思考。 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它区别于“古代宪法”。所谓古代宪法是指前现代的欧洲“宪法”与处于历史发展早期或低级阶段的非欧洲社会的“宪法”。古代的“宪法”等同于传统社会的政治习俗,而现代宪法是理性的自觉建构。正如JamesTully教授所言,宪政主义建立在历史阶段性进步论基础上,根据这种历史观,全部的文化与人民被描绘成处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而欧洲立宪民族国家处于最高发展阶段。现代宪法只能产生于被洛克称为“可以算作人类最文明的人们”的社会。今古宪法的对比指向前现代欧洲与非欧洲社会的宪法的低级发展阶段,对于它们的“低级”,不同的理论家使用过自然状态、原始的、粗俗的、野蛮的、传统的、欠发达的等词语。随着殖民化与现代化从欧洲展开,蔓延全球,殖民地与落后民族被无情卷入了“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它们的习俗与传统被视为进步的障碍。它们要么被同化或独立为立宪民族国家,要么被推向历史进步的路边。宪政主义演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知识,一种政治真理。作为非欧洲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晚清面对传统政治文明的全面瓦解,中国人第一次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探索。这时候,先进的人士如获至宝地引入了现代宪法的概念。以立宪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成长是“挨打”的产物。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主要是:第一,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一般法律的内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第二,宪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都要以宪法为依据。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第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正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一般法律更严格。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轨道上有序运行,避免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二是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宪法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最明确的确认和最有效的保障。三是

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和调整的,如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其他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法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和安全阀,对于解决各种重大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2013年试题,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则殖民案例说明() A.自然灾害是导致海外殖民的最重要因素 B.海外殖民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海外殖民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地区 D.海外殖民导致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2.伯里克利在一次公众演说中曾这样阐述: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体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演讲要义的是() A.奴隶和外邦移民能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 B.各级官职向一切人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C雅典的民主制是最好的政体,适合一切地区 D.公民获得了平等参政的机会 3.(2012·沈阳模拟)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4.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部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线。”这部法律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5.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不论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法是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B.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C.人定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 D.自然法是人定法精密化的表现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精品

2019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思想: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阐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乌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乌不得飞。 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 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个人已经重病在身,我们当然需要首先治病,放弃治病而给他大谈节操,那时可笑的。 当前,我国的大政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实际的国情我们有所侧重,这是甚为必要的。 但是,有所侧重,决不等于只抓一手。 所以邓小平提出,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阐释: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 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 就社会现实而言,这种和谐只能是相对地存在着。 不过我们自身的身心却可以做到和谐。 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三是审美,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 哲学家阿诺德说过:诗歌拯救世界。 做好这三层,身心便易和谐。

生活中,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 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初中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习要点

初中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习要点 初中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习要点 政治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大家复习方便,知识点从现代的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我们可以有以下三个角度:一是,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种得以产生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当然也有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进步,因为所谓文明通常可以与进步同义。在这里,所谓政治进步的问题,主要是指人类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政治难题以及摆脱政治困境的有效性的程度,包括制度的发明以及技术的设计等等。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着政治的发展。文明本身也是一个代表着发展的概念。与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样,政治也有一个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评价政治发展与不发展的指标问题。研究政治发展的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政治发展,大致上可以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一),有关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已经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二),政府结构及其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政府治理社会能力的提高;(三),社会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大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具体讲,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所引起的国家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的进化发展,即政体或国体、政体范

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如代议制民主的确立、选举制度的推行、司法制度的近现代化、政党制度的建立、文官制度的形成等等。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等。政治观念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精神文明的其他部分一起,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政治文明的本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政治文明其本质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它强调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十六大报告在一系列论述“民享”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其核心意义就在于“民治”,也就是让公民真正成为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政治上的主人。

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基本文化制度)【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7.1 复习笔记 一、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 1.文化制度的含义 (1)文化制度是指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有关文化活动、调整文化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政策的总和。 (2)文化制度的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体育制度、文艺政策、宗教制度以及新闻出版制度和其他文化事业的管理制度。 (3)文化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①文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②文化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③文化制度具有历史性。表现在两方面:a.文化制度的时代性;b.文化制度的连续性。 (4)文化制度具有民族性。 2.文化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文化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宪法是文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 1.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概述 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对文化制度方面的规定主要有: (1)明确指出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特点。《宪法》序言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2)总结了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的成就,指出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3)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4)要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宪法》在总纲中从第19条到第23条对我国的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做了规定。 (5)《宪法》还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中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国家机构中规定了国家机关管理文化教育的职权。 2.我国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第19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做了规定: ①《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②《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③《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④《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

公民与宪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民与宪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题要 在生活中,我们有两个词非常的熟悉,公民与宪法,我们是作为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与国家制定的宪法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在生活中,我们有两个词非常的熟悉,公民与宪法,我们是作为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与国家制定的宪法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公民的含义 公民与宪法,首先要了解公民的含义。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宪法的含义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三、公民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与公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衡量着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 2、一般而言,宪法是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的: ①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②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③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 3、宪法是全体公民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我们每个公民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自觉遵守宪法。 我们在生活中中遵循着宪法的要求,就如同国家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