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文件资料系统设计结果
- 格式:doc
- 大小:136.83 KB
- 文档页数:23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数字图象处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用MATLAB等高级语言编写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基本算法程序,巩固和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而且通过综合实习,让学生能探讨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字图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 (2)实验二、图像的傅立叶变换 (5)实验三、图像直方图增强 (7)实验四数字图像空间域平滑 (11)实验五数字图像锐化 (14)实验六、图像压缩 (17)实验七图像融合 (21)实验八图像分割 (23)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以及计算机获取数字图像的方法;2修改图像的存储格式。
二、实验原理用扫描仪获取图像也是图像的数字化过程的方法之一。
扫描仪按种类可以分为手持扫描仪,台式扫描仪和滚筒式扫描仪(鼓形扫描仪)。
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x、y方向的分辨率、色彩分辨率(色彩位数)、扫描幅面和接口方式等。
各类扫描仪都标明了它的光学分辨率和最大分辨率。
分辨率的单位是dpi,dpi 是英文Dot Per Inch的缩写,意思是每英寸的像素点数。
扫描仪工作时,首先由光源将光线照在欲输入的图稿上,产生表示图像特征的反射光(反射稿)或透射光(透射稿)。
光学系统采集这些光线,将其聚焦在CCD上,由CCD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电路部分对这些信号进行A/D转换及处理,产生对应的数字信号输送给计算机。
当机械传动机构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带动装有光学系统和CCD的扫描头与图稿进行相对运动,将图稿全部扫描一遍,一幅完整的图像就输入到计算机中去了。
图1.1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可以是文字稿件或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为了均匀照亮稿件,扫描仪光源为长条形,并沿y方向扫过整个原稿;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线经反射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隙,形成沿x方向的光带,又经过一组反光镜,由光学透镜聚焦并进入分光镜,经过棱镜和红绿蓝三色滤色镜得到的RGB三条彩色光带分别照到各自的CCD上,CCD将RGB光带转变为模拟电子信号,此信号又被A/D变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实验一 带进位输入的8位加法器一、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8位全加器。
二、实验原理在实验三中介绍了一个一位的全加器的例子,在这里将设计一个8 位的全加器,其框图如图1-1所示。
图中的“进位入”C i-1指的是低位的进位输出,“进位出”C i 即是本位的进位输出。
图 1-1 8位全加器原理图三、实验要求全加器的17个输入所对应的管脚与17位拨码开关相连,17个输入管脚是Ai0~Ai7、Bi0~Bi7和C i-1,Ai0~Ai7、Bi0~Bi7代表两个8位二进制数,C i-1代表进位入;9个输出所对应的管脚与9位发光二极管相连,9个输出管脚是Si0~Si7和C i ,Si0~Si7代表相加结果,C i 代表进位位。
实验工程项目命名为add ,源程序命名为add_8.bdf 。
四、实验记录五、实验报告要求1、详细叙述设计过程与实验步骤;2、分析实验记录的正确性。
(被加数)(被加数)(进位入)C i-1(全加和)Si (7..0)(进位出)Ci实验二多路数据选择器一、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16选1多路数据选择器。
二、实验原理在VHDL语言中描述一个2选一多路选择器的方法有多种,推荐使用when else构造,这样在VHDL代码中只用1行就可以描述2选1多路选择器。
例如: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mux2 isport(a,b,sel: in std_logic;q: 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a of mux2 isbeginq <= a when sel=’0’ else b;end;但我们在描述一个16选1的多路选择器时,若采用同样的方法,则就需要许多行VHDL代码,此时我们可以在进程中使用case语句会很清晰,不论使用哪一种描述方法,得到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16选1多路选择器结构图如图2-1所示。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实验课程名称 ps实验试验时间 2014 年 5 月29 日指导教师及职称雷子昂助教实验成绩开课时间 2013-2014 学年第 2 学期具箱、控制面板、状态栏进行操作,了解其功能窗口;观察工具箱中选择不同的工具时对应的属性栏的变化;3、photoshop cs2预设功能操作;(ctrl+k进入预设界面)4、练习新建、打开、保存、关闭图像文件的基本操作;5、练习画布大小调整、图象显示、前景色和背景色切换、变换图像的操作;6、制作立体效果,要求有最终效果的截图。
实验二:photoshopcs2图像处理常用工具练习1、使用选框工具组,对图像文件中的部分图像进行选取操作,观察不同选框工具的操作效果;2、使用魔棒工具、套索工具、移动工具完成水果拼盘效果;3、使用填充工具、路径工具、画笔工具、文字工具完成广告制作;4、使用各种修图工具修复照片;实验三 photoshopcs2图层的应用1.图层面板基本操作2.图层操作:新建:使用面板上的新建按钮;ctrl+shift+n;在两个文件中选择一个文件的某个图层拖动到另一个文件中自动生成新层;选择一个文件中的某个图层\复制图层\在对话框中选择目标层\确定。
删除:拖至图层面板的垃圾箱;鼠标右键;选择要删除图层,在图层面板右上角点击黑色箭头\删除图层。
更改图层名称:双击图层名称处;选择某图层\点击鼠标\图层属性\名称\确定。
调整图层顺序:用鼠标左键上下拖动;“ctrl+[”和“ctrl+]”下移或上移;“ctrl+shift+[”和“ctrl+shift+]”置底或置顶;链接与合并:点击链接按钮,被链接的图层一起实现编辑操作。
图层混合模式:用于创建特效,默认混合模式为正常,混合指的是当前层与下一层的混合效果。
图层样式:用于为图像增加特效,双击图层缩略图或单击图层面板下方图层样式按钮打开对话框设置实验四 photoshopcs2路径的应用使用云彩命令、自由形状工具、画笔工具、描边路径以及图层样式制作梦幻水晶效果。
科技成果鉴定应提交的材料和会议议程一、应提交的材料1、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及批复件(含下达文件等)。
2、成果鉴定申请表。
3、鉴定材料汇编(1)鉴定大纲(2)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3)工作报告。
(4)技术报告。
(5)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7)国家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国际水平需国内外查新)。
(8)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
(9)涉及新产品的科技成果,需有技术标准审查(检验)报告(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有企业标准)。
(10)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报告或证明。
(11)相关附件:应用证明、发表论文、著作等。
4、拟邀请参加鉴定会专家名单。
5、其他形式的成果(样机、样品等)。
二、会议议程1、介绍与会专家和领导2、学校或科技处领导致欢迎辞。
3、成立成果鉴定委员会,并推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4、通过鉴定大纲。
5、课题组成员作工作报告。
6、课题组成员作技术报告。
7、课题组成员作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8、质询答疑。
9、形成鉴定意见。
10、通过鉴定意见。
11、课题组负责人致谢。
12、学校或科技处领导致感谢辞。
13、上级科研主管部门领导讲话。
14、会议结束。
(注:议程中的1-3项和11-14项由计划下达部门领导主持,4-10项由鉴定委员会主任主持。
)鉴定大纲一、项目名称:××××××××二、完成单位:×××××××××××三、任务来源:(国家各类计划、省各类计划。
市各类计划及计划编号,非计划内项目写自选)四、鉴定依据: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计划内项目)五、组织鉴定单位:山东省科技厅六、鉴定形成:会议鉴定七、鉴定内容:(一)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属实,符合要求(二)评价研究成果的试验方案、工艺路线、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三)对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度以及推广应用价值、前景做出评价(四)对成果技术水平作出评价(五)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八、提供鉴定的材料:(一)鉴定大纲(二)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计划内项目)(三)工作报告(四)技术研究报告(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六)用户使用情况报告(七)检索查新报告(八)质量标准及检测报告(九)取得的专利及发表的论文、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十)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科技成果鉴定材料的撰写方法一、工作报告撰写规范工作报告是对课题实施过程的全面、系统的工作总结,要着重阐述成果从立项到完成计划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及结果。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孟娟2012级化学3班14小组41207149一、实验目标1.初步学会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2.会组织中学生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教学过程。
二、实验原理1.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乳酸等有机酸,醋酸是弱酸,用传统的pH试纸或酸度计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总是要比实际浓度低,误差很大。
本实验将使用传感器技术来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该方法不怕待测物中的颜色干扰,测定既快又不用加指示剂。
传感器简介:传感器是一系列根据一定的物理化学原理制成的物理化学量的感应器具,它能把外界环境中的某个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再经数据模拟装置转化成数据或图表的形式在数据采集器上显示并储存起来。
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常用到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色度传感器等。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便携,实时,准确,综合,直观。
pH传感器是用来检测被测物中氢离子浓度并转换成相应的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通常由化学部分和信号传输部分构成。
pH传感器利用能斯特(NERNST)原理。
待测的食醋中醋酸及其他有机酸可换算为醋酸总量,都可以被标准的强碱NaOH溶液标定:NaOH+CH3COOH=CH3COONa+H2O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2.当溶液中的电解质含量恒定时,电导率亦恒定,当生成难电离物质时,电导率下降,pH传感器就是把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息来测定其中的总酸度的。
三、仪器与药品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自动计数器、50mL酸式滴定管、电磁搅拌器、铁架台、250mL烧杯、量筒有色食醋原液、0.1mol/L NaOH溶液、蒸馏水四、实验操作过程1.准备阶段:pH传感器的标定(1)在采集器3号传感器接口上连接好pH传感器,然后按下采集器电源开关,打开数据采集器,进入如下界面:图一点击右下角“系统设置”,进入如下界面:图二选择系统设定里的“探头标定”选项,并点击“探头校准工具”按钮:图三点击“建立连接”按钮(点击后变灰色,显示连接成功,即可开始标定)。
工程项目部文件资料管理办法1、目的:为了规范工程项目部文件资料管理,保证项目部文件资料完整、准确,明确文件资料管理责任,保持工程项目部文件的有效性、适用性,防止文件资料缺少、遗失,便于追溯和项目管理服务完成后的交付、备案。
2、范围:适用于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文件和资料。
3、定义:3.1、内部文件资料:工程项目部内部运行的文件、记录、通知、日志、总结、备忘录;设计单位提供的技术文档;设计院、施工单位、审计单位、出资方的来往联系函等。
3.2、外部文件资料:工程项目部外部所制定的各类标准、规范、规定、法规,以及公司转发的各类文件资料等。
4、职责:4.1、工程项目部主管负责本工程项目部的文件资料管理工作,提出管理要求,按照专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检查落实情况;4.2、工程项目部专业工程师按照项目部主管制定的资料管理及分工要求,完成各专业工程资料的收集、审核、签署等工作,并移交至资料员负责归档;4.3、工程项目部的资料员负责本项目部的内部和外部所有文件资料登录、分发、签收、回收、归档与销毁;5、流程图:6、内容及要求6.1、项目资料的表单:6.1.1、项目资料的表单采用江苏省建设厅监制的“施工阶段监理现场用表”第五版。
6.1.2、工程项目部部除应用上述表单外,如因工作需要,要增加表单的由工程项目部项目主管批准,报工程建设部备案。
各工程项目部如对上述表单的格式、内容有所改进,可提出建议,由工程建设部批准试行后推广。
6.2、工程项目部资料的标识:6.2.1各工程项目部应在现场工地办公室内标识:《工程项目材料采购流程》、《在建项目甲供材料验货、入库、出库流程与规定》、《在建项目工程款项支付申报流程与规定》、《在建项目工程类内部竞争性招标比价工作流程与规定》、《工程建设签证、决算审核管理细则》、岗位职责等上墙资料。
6.2.2各工程项目部与各参建单位往来文件均需办理收发文登记手续,记录收发文日期、来往单位、文件名称、份数、签收人及签收日期。
SP-3程控交换教学实验系统使用说明书编写人:张海波审核人:佘新平一.设备名称:程控交换教学实验系统二.规格/型号:SP-3三.厂家:华中科技大学四.实验面板简介:4.1硬件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图1 程控交换实验系统平面布局4.2实验平台测试管脚说明:为了学生实验方便,在本实验系统中引出了多组测试管脚。
每组测试管脚的两边都有供连接示波器地线的地线测试脚(GND)。
下面就实验系统的每组测试管脚详细说明。
左上角T_CLK1:这组测试管脚主要用于测试程控交换实验系统所需的各种时钟同步信号,具体包括:STBCLK STBUS总线时钟信号BITCLK 位时钟信号FRMCLK 帧脉冲时钟信号TS1 时隙1选通定位信号TS4 时隙4选通定位信号左下角T_CS1:这组测试管脚主要用于测试程控交换实验系统所需的各种选通控制信号,具体包括:DTMF3 收号器收号状态读取选通控制信号DTMF2 3、4路收号器收号数据读取选通控制信号DTMF1 1、2路收号器收号数据读取选通控制信号CS2-ODE MT8980-STBUS输出使能选通控制信号CS-SW MT 8980芯片选通控制信号左下角T_8980:这组测试管脚主要用于测试程控交换实验系统交换芯片MT 8980上的各种信号,具体包括:STBI1 PCM输入总线STBUS1输入信号(PCM信号)STBI0 PCM输入总线STBUS0输入信号(PCM信号)STBO1 PCM输出总线STBUS1输出信号(PCM信号)STBO0 PCM输出总线STBUS0输出信号(PCM信号)ODE MT8980STBUS输出允许信号,高电平允许STBUS输出R/W 读写信号,其中读信号为高电平,写信号为低电平DS 数据就绪信号CS 交换芯片MT8980的片选信号左下角T_DTMF:这组测试管脚主要用于测试程控交换实验系统收号芯片MT 8870上的各种信号,(在本实验系统中连接至话路1相关收号器电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指导书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5月目录课次:1 学时:2第二版演示程序实验一:利润计划编制1.1实验二:账务处理系统1.2(选做)实验三:网上传输演示3.1实验四:保本点销售量5.3实验五:判断树5.1(选做)实验六:校验位校验6.1实验七:生产计划优化系统6.2课次:2 学时:2实验八:屏幕输入操作6.3实验九:选择结构及排序7.1(选做)实验十:建立扣款文件7.4实验十一:工资主文件更新7.5(选做)实验十二:工资管理信息系统7.6实验十三:文献查询系统7.2(选做)实验十四:库存管理系统12.1课次:3 学时:2第三版演示程序实验十五:储蓄管理演示系统B8实验十六:存取检验演示系统B17第四版演示程序实验十七:稿件评审系统D1实验十八:最简单的商务谈判过程D3实验十九:多工厂供应链集成优化系统D8 习题演示程序实验二十:文本字数统计C10(选做)最优加工顺序C2(选做)课次:4 学时:2实验原型系统开发实验实验一: 利润计划编制[实验目的] 深化对利润模型的认识,体会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对整个输出方案的影响,使学员了解运行利润计划模型的操作过程,以此说明信息系统在支持计划工作中反复试算作用。
[实验原理] 利润模型可用以下一些表达式描述:[实验操作] 运行本软件并按下列步骤进行: 1.显示模型—显示利润计划模型。
2.输入变量—输入销售额和管理费用两个输入变量。
3.数据析取—指从财务子系统数据库中析取出借款平均额等三项数据。
4.计算经营费用。
5.利润计划——显示利润计划。
6.退出。
【操作要求】:输入三组典型数据,观察、比较并记录利润计划方案的差异。
实验二: 账务处理系统[实验目的] 了解账务处理系统凭证录入、帐簿(明细账)、汇总报表(科目汇总表)以及数据结构和源程序。
[实验原理] 遵循财务会计原理 [实验操作] 按以下步骤进行: 1.录入凭证——记账。
2.浏览帐簿——明细账。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教学部分课内实验实验一测量放大电路(前端)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与制作一个测量放大器,实现对弱信号的放大。
2、掌握微弱信号放大电路的原理与制作方法;3、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完成设计与制作。
二、实验性能要求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ud=1~500可调;2、差模输入电阻≥10MΩ;3、最大输出电压为±10V;4、共模抑制比K CMR≥105三、预习内容1、如何来测量放大器输入电阻?2、推导出输出U O和U1、U2的关系表达式?3、电路图图1-1可做那些改进?四、实验内容1、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直接测量法和分压测量法。
2、共模放大倍数的测量改变电位器RW的数值,观看对共模输出的影响。
3、差模放大倍数的测量①调节RW的值,使得电压放大倍数A ud为10,记下此时RW的阻值并完成下列表格。
ud表格。
五、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计算出共模抑制比K CMR;2、将实验过程中测得的电位器RW阻值代入U O和U1、U2的关系表达式,验证一下差模放大倍数理论值。
3、如果在测量差模放大倍数的操作中,输入为正弦波信号,该怎样测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二电压/频率转换电路一、实验目的理解压控振荡器(VCO)的原理和含义。
按照图2-1连接电路,该图实际上就是锯齿波发生电路,只不过这里是通过改变输入电压Vi的大小来改变波形频率,从而将电压量转换成频率参量。
二、预习内容1、指出图2-1中电容C的充电和放电回路。
2、定性分析用可调电压Vi改变Vo频率的工作原理,并推导出输出频率的表达式。
3、电阻R2、R4、R5和C的数值如图2-1中所示,求输出信号幅值为多少?当输入电压值为3V,输出频率为多少?4、改变稳压管的稳压值对电路会有何影响?图2-1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三、实验内容按图2-1接线,用示波器监视V o波形。
按表2-1内容,测量电压——频率转换关系。
可先用示波器测量周期,然后再换算成频率。
实用文档 标准 实验六 文件系统设计 1.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简单多用户文件系统的设计,加深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和内部实现。 2.实验内容 为DOS系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文件系统,可以实现下列几条命令 DIR 列文件目录 CREATE 创建文件 DELETE 删除文件 MODIFY 修改文件 OPEN 打开文件 CLOSE 关闭文件 列目录时要列出文件名,物理地址,保护码和文件长度。 3.实验环境 ①PC兼容机 ②Windows、DOS系统、Turbo c 2.0 ③C语言
4.实验提示
①首先应确定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主目录、活动文件等。主目录文件的形式存放于磁盘,这样便于查找和修改。 主目录结构: Ufdname 用户名 Ufdfile 指向用户的活动文件
活动文件结构: Fpaddr 文件物理地址 Flength 文件长度 Fmode 文件属性(file mode: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default)) Fname 文件名称
②用户创建的文件,可以编号存储于磁盘上。如:file0,file1,file2…并实用文档 标准 以编号作为物理地址,在目录中进行登记。 ③本程序需要在c:下建一个名为osfile的目录及一个名为file的子目录,在利用程序创建了文件系统后,可以在这个文件夹下查看到相关的内容。 5.实验程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AME 25 /*the largest length of mfdname,ufdname,filename*/ #define MAXCHILD 50 /*the largest child*/ #define MAX (MAXCHILD*MAXCHILD) /*the size of fpaddrno*/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FILE*/ { int fpaddr; /*file physical address*/ int flength; /*file length*/ int fmode; /*file mode: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default);*/ char fname[MAXNAME]; /*file name*/ } OSFILE;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UFD*/ { char ufdname[MAXNAME]; /*ufd name*/ OSFILE ufdfile[MAXCHILD]; /*ufd own file*/ }OSUFD;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UFD'LOGIN*/ { char ufdname[MAXNAME]; /*ufd name*/ char ufdpword[8]; /*ufd password*/ } OSUFD_LOGIN;
typedef struct /*file open mode*/ { int ifopen; /*ifopen:0-close,1-open*/ int openmode; /*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3-initial*/ }OSUFD_OPENMODE;
OSUFD *ufd[MAXCHILD]; /*ufd and ufd own files*/ OSUFD_LOGIN ufd_lp;
int ucount=0; /*the count of mfd's ufds*/ 实用文档 标准 int fcount[MAXCHILD]; /*the count of ufd's files*/ int loginsuc=0; /*whether login successfully*/ char username[MAXNAME]; /*record login user's name22*/ char dirname[MAXNAME];/*record current directory*/ int fpaddrno[MAX]; /*record file physical address num*/ OSUFD_OPENMODE ifopen[MAXCHILD][MAXCHILD]; /*record file open/close*/ int wgetchar; /*whether getchar()*/
FILE *fp_mfd,*fp_ufd,*fp_file_p,*fp_file; void main() { int i,j,choice1; char choice[50]; /*choice operation:dir,create,delete,open,delete,modify,read,write*/ int choiceend=1; /*whether choice end*/ char *rtrim(char *str); /*remove the trailing blanks.*/ char *ltrim(char *str); /*remove the heading blanks.*/ void LoginF(); /*LOGIN FileSystem*/ void DirF(); /*Dir FileSystem*/ void CdF(); /*Change Dir*/ void CreateF(); /*Create File*/ void DeleteF(); /*Delete File*/ void ModifyFM(); /*Modify FileMode*/ void OpenF(); /*Open File*/ void CloseF(); /*Close File*/ void ReadF(); /*Read File*/ void WriteF(); /*Write File*/ void QuitF(); /*Quit FileSystem*/ void help(); if((fp_mfd=fopen("c:\\osfile\\mfd","rb"))==NULL) { fp_mfd=fopen("c:\\osfile\\mfd","wb"); fclose(fp_mfd); }
for(i=0;i/*textattr(BLACK*16|WHITE);*/ /*clrscr();*/ /*clear screen*/ LoginF(); /*user login*/ /*clrscr();*/
if(loginsuc==1) /*Login Successfully*/ { while (1) 实用文档 标准 { wgetchar=0; if (choiceend==1) { printf("\n\nC:\\%s>",strupr(dirname)); } else printf("Bad command or file name.\nC:\\%s>",strupr(username)); gets(choice); strcpy(choice,ltrim(rtrim(strlwr(choice)))); if (strcmp(choice,"dir")==0) choice1=1; else if(strcmp(choice,"create")==0) choice1=2; else if(strcmp(choice,"delete")==0) choice1=3; else if(strcmp(choice,"attrib")==0) choice1=4; else if(strcmp(choice,"open")==0) choice1=5; else if(strcmp(choice,"close")==0) choice1=6; else if(strcmp(choice,"read")==0) choice1=7; else if(strcmp(choice,"modify")==0) choice1=8; else if(strcmp(choice,"exit")==0) choice1=9; else if(strcmp(choice,"cls")==0) choice1=10; else if(strcmp(choice,"cd")==0) choice1=11; else if(strcmp(choice,"help")==0) choice1=20; else choice1=12; switch(choice1) { case 1:DirF();choiceend=1;break; case 2:CreateF();choiceend=1;if(!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3:DeleteF();choiceend=1;if(!wgetchar)getchar();break; case 4:ModifyFM();choiceend=1;if(!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5:choiceend=1;OpenF();if (!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6:choiceend=1;CloseF();if (!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7:choiceend=1;ReadF();if (!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8:choiceend=1;WriteF();if (!wgetchar) getchar();break; case 9:printf("\nYou have exited this system."); QuitF();exit(0);break; case 10:choiceend=1;clrscr();break; case 11:CdF();choiceend=1;break; case 20:help();choiceend=1;break; default:choiceend=0; } } } else printf("\nAccess deni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