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方孝孺传》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8.67 KB
- 文档页数:2
方孝孺《童贤母传》原文、注释与全文翻译导读:【注读】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
罗为县旧族(县中的大户人家),贤母少丧亲,姿端厚(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识度(见识气量),年十三归(嫁给)童氏。
时处士之祖母高年(年事已高)而父母皆老(年老),贤母事之(他们)孝敬雍顺(宽容顺从),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合乎为媳之道),舅姑喜,家政一任(全部交给)之。
祖母晚病,手足痹(麻痹)不能举(抬起),溲恶或时污(沾污)床席,贤母躬(亲自)抱持洗涤。
饮食必执(拿着)匙箸以进(ι),久而不懈(懈怠)。
祖姑心德(感激)其所为,每私祝(祝福)曰:“吾苦(使……受苦)新妇无以报(回报),愿汝有子有妇,咸(都)若汝之孝敬。
”贤母有知能(聪明能干),遇(对待)女妹(小姑子)及族人亲戚皆有恩。
祖姑及舅姑卒,相(辅佐)夫奉(安排)丧葬于内外(家里家外),粗细(大事小事)指画(安排筹划)经综(处理总揽)皆有方略(办法)条理。
既而家浸盛(慢慢兴盛),生四丈夫子(男孩)。
子长,各有才智,好学问;训(教育)以礼义忠厚,尤(尤其、特别)有母道(母亲的品质)。
及处士蚤世(早早过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全都听从)贤母之教(教导)。
遂(于是)相与合食(一起吃饭),不分财异爨(cuǎn,分灶,即分家)。
作(修建)先祠(先人的祠堂)、置(置办)祭器,以奉(侍奉)祖考。
家庭之间,出(外)内有法(法度),长幼有伦(次序),遇(待)人有惠(恩德),待宾客有礼(礼貌),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称赞)焉。
初,元季(末年)无政(政治昏暗)。
大家以赀(财物)结(结交)长吏(官吏),出(缴纳)之租税,俾(等待)小民佃者代输(代为缴出),里正因(趁机)而渔利。
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因之)为病(变得贫困)。
会(恰逢)贤母家为(当)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减去)其半,不足宁(宁可)出(拿出)己粟以(??)输(缴纳)。
乡闾贫弱赖(依赖)以(而)不困(没有陷入困境)。
【明】方孝孺《医原》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
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
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
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
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
”竟出,不言治疾之方。
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
达旦,疾若脱去。
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
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
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
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
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节)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辨形体荣卫之原原:原因,原由。
B.今得雨而果瘳,何也?瘳:痊愈C.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苟:马虎,随便。
D.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恭悫:恭谨实诚。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病乎实也,而以为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医来治者以十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非奇士其孰能之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本文推究医道,阐明书不尽意,故不可拘泥成说,而应默会于心,根据实情,严肃认真,灵活制变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B.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土/国家大政事/辄咨之C.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D.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总裁,文中指明清主持会试的官员。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被朱棣杀害,卒年46岁)同义词方孝儒一般指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1]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2]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
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明史》中为施以凌迟。
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3] 。
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4] 。
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
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5] 。
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
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
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6] 。
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
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7] 。
步入仕途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枢[8] 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方孝孺》阅读答案《方孝孺》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孝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B.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丧,即护送灵柩。
方孝孺《童贤母传》原文、注释与全文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注读】 童贤母,姓罗氏,**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县中的大户人家),贤母少丧亲,姿端厚(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识度(见识气量),年十三归(嫁给)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年事已高)而父母皆老(年老),贤母事之(他们)孝敬雍顺(宽容顺从),治、习女工甚得归道(合乎为媳之道),舅姑喜,家一任(全部交给)之。祖母晚病,手足痹(麻痹)不能举(抬起),溲恶或时污(沾污)床席,贤母躬(亲自)抱持洗涤.饮食必执(拿着)匙箸以进(ι),久而不懈(懈怠)。祖姑心德(感激)其所为,每私祝(祝福)曰:“吾苦(使……受苦)新妇无以报(回报),愿汝有子有妇,咸(都)若汝之孝敬。”ﻭ
贤母有知能(聪明能干),遇(对待)女妹(小姑子)及族人亲戚皆有恩。祖姑及舅姑卒,相(辅佐)夫奉(安排)丧葬于内外(家里家外),粗细(大事小事)指画(安排筹划)经综(处理总揽)皆有(办法)条理。既而家浸盛(慢慢兴盛),生四丈夫子(男孩)。子长,**有才智,好学问;训(教育)以礼义忠厚,尤(尤其、特别)有母道(的品质)。及处士蚤世(早早过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全都听从)贤母之教(教导)。遂(于是)相与合食(一起吃饭),不分财异爨(cuǎn,分灶,即分家)。作(修建)先祠(先人的祠堂)、置(置办)祭器,以奉(侍奉)祖考。家庭之间,出(外)内有法(法度),长幼有伦(次序),遇(待)人有惠(恩德),待宾客有礼(礼貌),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称赞)焉。ﻭ
初,元季(末年)无(治昏暗)。大家以赀(财物)结(结交)长吏(吏),出(缴纳)之租税,俾(等待)小民佃者代输(代为缴出),里正因(趁机)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因之)为病(变得贫困)。会(恰逢)贤母家为(当)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减去)其半,不足宁(宁可)出(拿出)己粟以()输(缴纳)。乡闾贫弱赖(依赖)以(而)不困(没有陷入困境)。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太祖实录类要明史方孝孺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可草。
”成祖怒,命磔②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2014广州市高考冲刺语文训练材料]文言文阅读(第5-9题)分类: 试题传真日期: 2014-06-02 21:052014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六百年后依然还是叹息——读《明史·方孝孺传》 六百年后依然还是叹息 ——读《明史·方孝孺传》
明代初年著名学者方孝孺的死,堪称空前绝后。 先说死法,方孝孺被处以磔刑,即所谓凌迟(车裂或千刀万剐);次说被牵连的人,“灭十族”,“坐诛者数百人”;再说杀他的人———明成祖朱棣,历史上并非昏君,甚至可以说是有所作为的封建统治者。然而正是他,把品行高尚又学富五车的一位知识分子给残忍地杀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翻开《明史·方孝孺传》,看看是如何记载的。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明洪武年间的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员。方孝孺小时候非常聪明,“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每天读过的书本足足有一寸厚,邻里的人都夸他是小韩愈。长大后,在儒学大师宋濂的门下接受教育。当时的知名人士,如胡翰、苏伯衡等“先辈”,对比方孝孺,都“自谓勿如”,可见其学识确非一般。方孝孺不仅博学多才,志向也很优秀,但他不拘泥于文学艺术,而是“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家里穷,有一次生病躺在床上,仆人来报,说已经断粮了,他却笑笑地回答,“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然而不幸的事接踵而来,父亲方克勤因“空印”案,遭到诛杀。所谓空印,即明初地方官吏依例每年须上京向户部核对钱粮军需等款项,由于路途遥远,便随带空印的文书,以便部里随驳随改,久而便成了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后来朱元璋怀疑其中有欺瞒虚弊,下令追究责任,杀了主印官数百人,倒霉的方克勤也在其中。方孝孺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又回到宋濂门下,并最终结束学业。 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吴沉、揭枢推荐,朱元璋召见方孝孺。他对这位年轻人充满好感,觉得其日后堪当重任,便对皇太子说,这位举止端整的先生,你要一直用他到老,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不久,因仇家连带举发,受礼送回家的方孝孺遭到逮捕而被押往京城。朱元璋看见案宗上有他的名字,当即想起,这不就是那位品学兼优的儒生吗?便立刻把他放了。过了十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有人推荐他。朱元璋虽然召见他,但明确表示,现在还不是重用你方孝孺的时候。言下之意是想留给日后的皇太子,因此仅任命他为汉中教授。对于这份工作,方孝孺并不嫌弃,他尽心尽责,每天给生员讲学,总是勤勤恳恳,毫无倦意。蜀献王朱椿听人介绍,说方孝孺品行端正,学问又好,就礼聘他为世子的老师。方孝孺每次看到世子,都认真地向他陈说道德修养。蜀献王对方孝孺则非常敬重,给予特殊的礼遇,并为他的读书处命名“正学”。 由于皇太子早逝,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建文,下诏任命方孝孺为翰林侍讲,不久升其为侍讲学士(朝廷更定官制,改任文学博士。)每当国家遇有大政要事,年轻的皇帝总是首先咨询方孝孺;读书时,遇有疑惑之处,也都是将方孝孺召来讲解;临朝奏事,大臣们议论纷纷,则让方孝孺到屏风前批答。朝廷修《太祖实录》、《类要》等书,也都是任命方孝孺为负全责的总裁。凡此种种,说明建文帝对这位曾经受到祖父皇器重的人是相当信任与重用的。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当时他给出的理由是,皇上身边有“奸贼”———指当时的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因二人皆主张削藩,为他所痛恨),必须予以清除,而真正的企图是要从侄子手中夺取江山当皇帝。这在当时,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朝廷议论了此事,决定予以讨伐,所发的诏书与檄文,都由方孝孺一手草拟。 战争开始,先是燕军取得一些胜利,后来朝廷改派指挥官,接连获得了济南、德州、东昌大捷,战局得到了扭转。但时隔不久,又发生变化,燕军卷土重来,并于建文三年(1401年)攻下大名府。为了缓和局势,建文帝将齐、黄调出朝廷,密令他们召募士兵,然后通知朱棣,称二人俱“已窜”。朱棣听说后上书朝廷,要求伐燕的各路人马停止军事行动。对此,方孝孺提出建议。他说,燕兵久扎大名,现在天气炎热又下雨,当不战自疲。我们应该立即下令,让辽东诸将迅速从山海关南下,攻打永平,再让真定诸将渡过卢沟河,直捣北平。朱棣必然回兵救援。我军则暗地紧随其后,就可以将其擒获。如今他的奏书刚到,应先答复,如此往还需要超过一个月,那时叛军将士心懈,我方谋划已定,形势又极其有利,克敌制胜,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建文帝听后,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即请方孝孺起草诏书,并派大理寺少卿薛岩快马加鞭赶赴北平,通知燕王朱棣,朝廷决定赦免他所犯的一切罪行,让他将部队撤回到自己的属地。同时,还将数千言的手谕交给薛岩,让他在燕军中暗中散发。然而事到临头,薛岩权衡利害,终究不敢取出手谕,而朱棣对皇帝的诏令也根本不予理会。 这年的五月,吴杰、平安、盛庸诸将分别出兵,截断燕军的粮饷之道。朱棣派遣指挥武胜前往南京向朝廷上书,重申以前的请求(即停止军事行动)。建文帝打算答应,方孝孺知道后出面阻止。他说,如果现在撤兵,想再聚集起来就很困难了,希望您不要让朱棣的计俩所迷惑。建文帝恍然大悟,当即杀掉武胜,回绝了朱棣的要求。但是没多久,燕兵夺了沛县,烧毁粮船,而朝廷派到黄河以北的部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德州的粮道又受到了阻碍,形势对朝廷方面变得很不利,方孝孺为此忧心忡忡。怎么办?当时有消息称,燕世子朱高炽为人厚道,其弟朱高煦则狡诈凶狠,又受到朱棣的宠爱,总想取代嫡系位置。方孝孺等人觉得,可以利用两兄弟的矛盾,施反间计使其内乱。在征得建文帝的同意下,朝廷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持手谕前往北平,交给世子。没想到朱高炽拿到手谕后,并没有打开,而是连人带信一并送到燕王军帐前。反间计终于落了空。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军已经前进到了长江北岸。建文帝下诏征集四方兵员。方孝孺对他说,事态已经十分危急了,还是先派人到燕王那里,以答应割地为条件,使其停止继续前进,争取拖延一段时间,等我们征兵完成,再予对付。燕兵多为北方人,不擅舟楫,决战江上,谁胜谁负还说不定。建文帝当即派朱棣的堂姐、庆城郡主前往,传达他的意见。朱棣虽然热情接待,但根本听不进说客的话,而是决心打到南京去。 看到劝阻无效,建文帝命令诸将在长江上聚集船集,以便应对燕军渡江。然而被委以重任的江防提督佥事陈瑄,却带着舰只投降燕王。燕军如虎添翼,六月,便渡过了长江。此时建文帝忧惧万分,有人劝他离开南京,另找地方再图复兴之事。方孝孺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应坚守京城以待援兵的到来,即使最后办不到,也应当为国家而死。六月十三日,金川门被打开,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自焚(一说他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但不知去向),方孝孺被捕后送进监狱。 那么,方孝孺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事情要回到燕王朱棣从北平发兵的前夕,当时姚广孝曾将方孝孺托付给他。说是南京城攻破之后,方孝孺绝不会投降,但您千万不要杀害他,因为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姚广孝,长洲(今苏州)人士,虽然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却是朱棣的一号智囊。所谓“清君侧”,就是此人出的计策。朱棣对姚广孝很尊重,即便后来当了皇帝,也从不直呼姚的名字,而称之为“少师”。当这位亲密高参说出自己的托付时,朱棣毫不犹疑地点头表示,这事他答应了。 如今,方孝孺已经在押,应该怎样处置呢?朱棣胸有成竹,决定召他至殿前,让其起草诏书。这位胜利者认为,只要我有诚意,就能够化解阶下囚的心结,至少不会那么顽固。然而方孝孺一到,却嚎啕大哭起来,声震殿堂。朱棣见状,立即从座位上下来,安慰他说,先生,请您不要再折磨自己。我这样做,也是为了效法周公辅助成王啊!方孝孺立即反问道,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自焚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治理国家,要靠年长的人。方孝孺再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回应,那是我们朱家的事。 可以看出,在两人话语的交锋中,方孝孺是进攻者,咄咄逼人,朱棣则处于防守,显得很有耐性,因为他此刻还没有忘记对姚广孝托付的承诺。然而接下去出现的情况,却让他无法再控制自己。 当时,朱棣命令左右将笔与纸递给方孝孺,自己则谦恭地对他说,起草诏书告示天下,这样的重任,非先生不可,还望先生能够应承。方孝孺却瞪了朱棣一眼,将笔摔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有什么可怕的,但你想要的诏书我是绝对不会起草的。朱棣的耐性终于到了限度,他怒不可遏,厉声喝道,你如此顽固不化,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没想到方孝孺竟也大声回答,灭十族又如何?这样的顶撞,更是让刚愎自负的朱棣无法容忍,他立即下令对方孝孺处以磔刑,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他的学生、朋友)。方孝孺也毫不示弱,当场作了绝命词:“天降乱离兮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忧。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痛骂朱棣是“奸臣”,自己则决心慨然就死。 方孝孺的死,引起当时朝野许多人的叹息。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段历史,后来者依然还是叹息。善良的人们或许希望这两个人能各退一步,有另一种结果出现,即妥协。这样,方孝孺免死,朱棣也不要背负骂名。然而我想,方孝孺与朱棣,都是具有血性而又坚持己见的人,他们碰到一起,怎么有可能妥协呢?难道方孝孺会答应朱棣的要求起草诏书?难道朱棣被方孝孺顶撞与痛骂后还一再忍让?都不可能。最终惨剧的发生,显然是不可逆转的。 开了杀戒的朱棣,不仅对方孝孺极端残忍,对其他政敌,如齐泰、黄子澄、铁铉、卓敬,也一样实施磔刑,一样灭族,只是数量有些差别,灭了三族(父、子、孙)。如果说遭车裂的方孝孺等人,死得惨烈,那么,数以百计因诛连而被杀掉的族人(包括妇女与儿童),死得更是冤枉。请想想,当一个人无缘无故地被抓去砍头;当一个孩子刚刚出世就被剥夺了生命,这是多么恐怖。朱棣如此疯狂地屠杀无辜者,实在令人发指。尽管他当了皇帝后有所作为,其中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组织人员编撰《永乐大典》,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之前他的暴行却是不可饶恕的,应当受到严厉的谴责,如果他因此而被打入历史的另册,也是罪有应得。
明史方孝孺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 宋濂学,濂门下知
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 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
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 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
其才。 ”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 “今非用孝孺 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
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 朝奏事,臣僚面议
可否,或命孝孺就 ??债芭?稹J毙蕖短?媸德肌芳啊独嘁?分 钍椋?⑷娼晕?懿谩Q啾?穡?
(14)
樘种????猿銎涫帧?BR>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 “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
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 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
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 ?汲郾<唷1戎粒?嗤醪 环钰? C髂晡逶拢?啾?两?保?巯纶?魉姆
奖???罱??凼??稀6 ?卢U以战舰降燕, 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
京城以待援兵,即事 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 神,每天读书超过
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 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
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 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
他,他笑着说: “古人 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 ”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
杀,方 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 跟随宋濂完
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 举止端庄严肃,对
皇太子说: “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 老。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
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
太祖说: “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 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 家重大的政事皇帝
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 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
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 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
们,诏书和檄文都出 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 “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 天下雨,他们
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 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
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 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 ”惠帝认
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 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 ?汲郾<嗤酢Q ?嫉搅艘院螅?嗤趺挥
薪邮苴?椤 5诙?晡逶拢?啾?搅私?保?实巯纶?骷?姆骄?樱??罡鹘?彀颜酱??械匠乞?稀5 ? 浅
卢 U 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 帝到其它地方去避
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 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 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 “城 池攻克这一
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 书风气就会断绝。 ”成祖点头
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 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
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 “您不 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说:
“成王在哪里 ?”成 祖说: “他已经自焚死了。 ”方孝孺说: “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 ”
成祖说: “治 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 ”方孝孺说: “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 ?”成
祖说: “这是我们的家事。 ”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 “向天下发诏书,非你 起草
不可。 ”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 “死就死吧,诏书 (我 )是不 可能帮你起草
的。 ”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 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