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教案.学案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教案.学案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教案.学案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教案.学案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什么是国际贸易?几个最常见的国际贸易术语。了解:国际贸易是如何分类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比较有何区别?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与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活动,是构成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2.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3.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4.国际贸易的重大现实问题

5.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的内容十分广泛,性质也非常复杂,为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以不同的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式,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非实物形态的劳务和技术的进出口,包括由于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一切从属费用的收支,如运输费、保险费、银行费用、商品加工费、装卸费、修理费等。

二、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向国外输出。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输入本国。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它国(地区)的出口商品途经本国(地区)再运往另一国(地区)的贸易活动。

三、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可以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贸易,多实行于外汇管制的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通过吸收第三国或更多的国家参加协议,建立多边贸易关系,可以使参加国之间的收支互相冲销,彼此都能达到进出口平衡。

四、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Entrecote Trade)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

五、按照贸易方式可以分为协定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寄售贸易和技术贸易

协定贸易(Agreement Trade)是指以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贸易。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两国间不使用货币的商品交换,是由一国(地区)以一种或多种货物,按一定计价方法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交换货物。

六、按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可分为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Free Trade)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不加干预和限制,商品可自由输入和输出,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Protective Trade)是指国家运用权利,通过高额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限制进口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防止外国商品竞争,同时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待遇,鼓励出口。

七、按贸易过程中是否使用单证等商业文件分,可分为有证贸易和无证贸易

有证贸易(Documentary Trade)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换,进行结算支付的一种贸易方式。

无证贸易(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又叫无纸贸易,即电子数据交换。这是一种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等行业信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各有关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利用计算机按国际统一规定进行商务处理的新方法。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特点

一、贸易范围的区别

国内贸易是在国内进行商品交换的,而国际贸易则是超越了国境的范围,在世界范围交换。

二、贸易环境和制度的区别

国内贸易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比较熟悉的国内经济环境,包括本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市场规模、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相对于本国单一的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所面对的则是立体的经济环境,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三、贸易过程的区别

由于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在贸易环境和制度上的区别,在交易过程中,涉及语言文字、货币制度、法规管理、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方面的差异,比起国内贸易来要复杂得多。

四、贸易风险的区别

第一,信用风险

第二,汇率风险

第三,运输风险

第四,价格风险

第五,政治风险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为国家积累资金

5.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

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3.对外贸易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中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金额的大小,又称对外贸易额。

把世界上一定时期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世界进口(贸易)总额或世界出口(贸易)总额。

2.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剔除价格变动对对外贸易额的影响,用一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或出口额,就叫对外贸易量。

二、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三、贸易差额与国际收支

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贸易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2.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对比。收入大于支出就叫国际收支顺差(黑字);支出大于收入,叫国际逆差(赤字);收支相等叫国际收支平衡。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外贸易商品结构(Foreign Trade by Commodities)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贸易之比,以份额表示。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即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之比。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 Trade by Region)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比例。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六、对外贸易系数

对外贸易系数(Ratio Dependence Foreign Trade),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请同学们计算我国2004年对外贸易系数:2004年对外贸易额11547亿美元,2004年GDP13.6515万亿元人民币。

七、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

(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探究性总结】

1、本章知识结构:共5节。第一节讲国际贸易研究对象,是本学科的逻辑起点。第二节讲国际贸易分类,关键是掌握分类的标准。第三节讲国际贸易作用,是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第四节讲国家贸易特点,它是与国内贸易相比较的特点。第五节讲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是本学科的几块基石。

2、本章测评:

(1)什么是国际贸易?

解题关键:国际贸易是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思路引领:跨国境的交换,区别于国内贸易。

答案提示:概念、内容。

(2)几个基本概念的熟记与理解。

(3)学习延伸:对外贸易究竟起什么作用?中国对外贸易系数的思考。可不可以计算一个省的对外贸易系数?为什么?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国际贸易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国际贸易的一般形态是怎样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与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一、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前提

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国际贸易。

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第三次分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二、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早期的国际贸易,其交换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产品,另一类是手工产品。由于各地或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就可能有不同的自然产品。人们需要互通有无,这就产生了不同产品的国际交换。同样,不同的自然条件也往往产生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由此,也产生了国际交换。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也就是说要有国家的出现,商品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力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隶联系在一起的。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处于次要地位,因而商品的流通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因此,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没有获得广泛的发展,也不具有了世界性。(请制作公司帮助找一幅符合上述内容的图片,超链接插图反映文字内容)

第第三

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高度的发展,国际贸易急剧扩大,贸易活动遍及全球,国际贸易真正具有了世界性质。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世纪~18世纪中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条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失去任何生产资料但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二是要有能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大量资本。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

第一,对外贸易和军事冒险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第二,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第三,对外贸易还没有形成真正全球性的国际贸易。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并赋予对外贸易真正的国际贸易的含义,使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国际贸易额有了空前的增长。

第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国际贸易被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第二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其应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加快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制造工业等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国家的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并取代轻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

从贸易规模上看,贸易量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较自由竞争时期相对下降了。

从商品结构上看,由于机器制造业、铁路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使矿业原料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增加。

从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来看,随着美洲和其他大陆的贸易比重的上升,欧洲的比重下降。

垄断势力加剧竞争,国际贸易受到打击。

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请制作公司帮助找一幅符合下述内容的图片,超链接插图反映文字内容)

1.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战后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带动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的建立,从而使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次科技革命所释放的巨大能量,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疆界,使生产力进一步国际化。

战后整个世界致力于开发科学技术、革新交通工具、扩大资本的输出入、调整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跨国性企业和提高生活水平。

国际贸易空前增长。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发生变化。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第一, 在贸易领域里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并存。 第二, 在贸易政策上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 第三, 在贸易关系上贸易亲善与贸易摩擦并存。

第第四

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汉唐时期的对外贸易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其对外贸易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各国前来访问、观光、经商的人络绎不绝,不仅陆上贸易有所发展,且海上贸易尤为兴旺。 “丝绸之路”(请制作公司帮助找一幅符合上述内容的图片,超链接插图反映文字内容) 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机构和海关机构——市舶司的形成, 2.宋代的对外贸易 3.明代的对外贸易

4.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

二、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卖国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对外贸易也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工具。

三、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 2.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探究性总结】

1、本章知识结构:共4节。第一节讲国贸产生的条件。分工产生交换;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两个前提条件。第二节讲资本主义以前没有真正的国际贸易。第三节讲资本主义国贸的发展及特点。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真正得到发展。第四节讲中国外贸发展。从一般认识个别。

2、本章测评

(1)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解题关键:分工导致交换,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前提条件。

思路引领:有了前提条件并不等于就产生了国贸,还需要有现实条件。 答案提示:只有资本主义出现才使国贸产生成为现实。 (2)熟悉三次科技革命对国贸的推动作用及特点。

(3)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使国际贸易成为真正的世界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类型有哪些?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及特点?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影

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课时】6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及分析】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各国的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在生产上的联系,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主要表现,全称国际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来划分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是指生产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与生产、供应工业制成品国家之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有关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对某些产品(一般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即包括垂直型分工也包括水平型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不发达,各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差较小,仅存在这局部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在11世纪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市在欧洲进一步兴起,使得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货物经济有了比较快的增长。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15世纪-17世纪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在这些航海家和探险家中,最著名的当属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瓦斯科·达伽马,发现美洲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进行首次环球旅行的费迪南德·麦哲伦。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发现”是以当时欧洲人的眼光,而非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发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使

用,使得那些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业让社会的生产规模不

断扩大,使各国开始纳入到国际分工的轨道。

大机器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是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快使国内市场饱和,因此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需要不

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大机器工业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需要,

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

还有其他因素促进国际分工:

大机器工业还带来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另外电报海底电缆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日益广泛和迅速。

这些都便利了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成基本是:

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重

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

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为国际国际分工的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

(一)伴随国际分工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已经占据主导

形式

(二)发达国家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国

(三)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成为国际分工演进的重要途径

(四)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在日益强化

(五)政府间协议分工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中产品的内容

(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深度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分性质

四、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五、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六、国家干预可以促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

三、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五、国际分工使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节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变化

(二)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1.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

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略有增加。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石油危机,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猛涨,从1973年开始我国大幅度出口石油,石油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5%至20%,其他产品所占的比重则相对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进入到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在2002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91.3%。

但是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

2.我国的商品进口结构

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严重畸形。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到2%,所以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这有助于加速技术进步和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我国外贸采取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替代的重点行业不仅包括重化工业、国防工业,还包括一般消费品工业。

从进口商品结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资料进口一直是我国进口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入使社会的需求对生产的发展牵引作用逐步加大,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中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产业结构变化使我国外贸发展模式出现变化。

表现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一方面仍以进口替代为主,另一方面又使某些行业已出现出口导向的倾向,沿海地区更是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在贸易政策上,我国除了继续支持进口替代外,更多地采取了促进出口,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

我国进口结构可以概括为:

第一,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进口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地位在进一步增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部分年份中,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80%以上。

第二、技术引进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在初级产品的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发展趋势

我国虽然现在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加强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促使我国现代化工业向高、精、尖方向迈进,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探究性总结】

1知识结构:第一节讲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讲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影响国际分工的各种因素。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概述。第四节讲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来说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提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的方向。第一、二两节为本章的核心内容。

2本章测评:(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解题关键:

(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是综合的对国际分工产生影响的,但是社会生产力在这些因素中起决定作用。

(2)从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寻找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思路引领:社会生产力及其他因素对国际分工产生影响,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是出现这些特点是因为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提示: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力、自然条件、国际生产关系、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资本国际化、国家干预。

二、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占据主导地位

2 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国

3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成为国际分工演进的重要途径

4 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在日益强化

5政府间协议分工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想一想:中国英国以何种姿态参与国际分工?(是继续作世界工厂?还是集中精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第三章世界市场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世界市场的概念;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当代世界市场的格局和特征;了解:当代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及分析】

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领域,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流通的总和。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市场萌芽和产生时期(16世纪指18世纪60~70年代)

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而迅速扩大的。这也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由于西欧封建国家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使得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

西欧发达国家通过暴力和超经济手段,使殖民地、落后国家成为其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产生了世界市场。

(二)世界市场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这是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的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世界市场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为大机器工业在英国的胜利与英国称霸世界市场时期(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50年代)第二时期为自由竞争发展的高峰时期(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也有了迅速发展。

黄金开采增进、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铁路、海运、邮电的迅速发展,把世界各国市场联结在一起。

黄金和白银充当世界货币、形成了世界价格。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时期。

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由于对原料供应的要求,把亚非拉国家也全面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

利用资本输出作为扩大市场的手段。

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不仅使殖民地落后国家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而且作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各国的生产和消费与世界市场日益结合,难以分离。

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

1.形成了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

2.确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以及黄金的世界货币的地位

3.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

4.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

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格局与特征

一、当代世界市场的格局

世界市场是由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构成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格局。广义的世界市场应包括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而世界商品市场应该是世界市场的主体,它是世界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格局

1.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2.东欧国家,也就是经济转型国家

3.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

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义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原来都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二)世界市场的地区构成格局

从地区范围及所在的地理位置划分

西欧市场

北美市场

中东市场

东南亚市场

非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等

(三)世界市场的主体…签约人构成格局

世界市场从事国际贸易的主体…签约人

签约人的构成有:工商企业;团体;个人;政府机构等

(四)世界市场的客体…商品构成格局

按加工程度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工业原料、燃料,统称为初级产品,一类是机械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等,统称为工业制成品。

按生产要素的构成,商品也可以分为: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根据交易的商品细分为:纺织品市场;石油市场;茶叶市场;机电产品市场等等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一)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

(二)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增强

(五)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三节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世界市场的信息网络

二十世纪末,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市场的供求信息来源更加广泛、更加透明、更加便捷。也使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世界市场的信息来源有两类:

一类是由信息人员之间考察得来的直接信息,即原始信息。

一类是由他人搜集并整理、价格的信息,也就是二手信息资料。

直接搜集信息的方式有:

(1)派出专门的信息人员,到国外市场进行使得考察、搜集市场信息。

(2)委托住海外的经贸机构调查、获取所在国的市场信息。

(3)派出访问团,对有关市场进行调查。

(4)通过世界各地的销售点、经销办事处等,直接反馈市场的信息。

(5)委托相关的代理商、零售商、进口商、皮肤商和其他零售商,请他们搜集有关市场的信息。

间接信息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信息来源有:

(1)各国的政府机构

(2)图书馆

(3)各类国际组织机构

(4)商会、同业工会或行业协会

(5)银行

(6)商业调研机构

(7)消费者组织

(8)互联网

二、世界市场的销售网络

(一)按商品购销的业务形式来划分

1.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指的是在特定地点按照一定组织规章进行的交易。

主要有:

商品交易所

国际拍卖市场

国际博览会和国际贸易中心

(1)商品交易所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它是由特定的人员(会员和经纪人)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规章和方法进行特定商品买卖的大宗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

交易所由会员构成。只有正式会员才有资格在交易所直接进行买卖的资格,一般客户必需通告具有会员资格的经纪人间接进行交易。

交易所里买卖的商品都是品种、规格比较单纯并标准化的大宗商品。

按交易的性质可以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2)拍卖:它是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进行现货交易的市场。

拍卖交易的商品都是一些品质不易标准化的,或不能长期保存的,或历史上有拍卖习惯的商品。

又称为国际集市。

国际展览会不同于国际博览会,是不定期举行的,其目的是展示一个国家或不同国家在生产、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促成会后交易。

国际博览会和国际展览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日趋重要,它为买卖双方了解市场行情,建立商品和技术联系提高了各种有利条件,成为签订贸易合同,达成交易的重要场所。

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发展很快,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的数量不断增加;展览的面积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更加突出。

2.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市场,指的是不通过固定场所进行的各种商品交易。主要有:

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

补偿贸易

加工贸易

招标和投标

租赁贸易

(1)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即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谈判贸易条件,在协定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合同,并根据合同来执行交易,这是在世界市场上最通行的购销形式。

(2)补偿贸易是买方利用信贷进口机械设备、技术、劳务,然后用买卖双方商定的产品或劳务去清偿货款的一种贸易方式。补偿贸易是一国在外汇缺乏情况下,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式之一。

补偿贸易有主要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

(3)加工贸易是由承揽加工方采用国外厂商(定做方)提高的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及部分设备仪器、工具模具,按照定做方提出的规格款式、质量和技术标准,加工为成品提交给定做方,并按照双方约定的标准收取加工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主要有:来料加工

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

(4)招标和投标是国际上进行大宗商品和劳务贸易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买方为了以较低价格或代价,取得质量较高或规定品质更符合要求的商品工业,采用公开询盘方式,邀请若干供货者发盘,从中选取条件最合意者达成交易。

通常用于政府机构、大型企业或公用事业机构的采购活动,但目前更普遍运用于国际承包工程业务中。

(5)租赁贸易是指工商企业通过租赁市场(通常是与金融机构有联系的租赁公司)获得购置所需生产资料。它是一种把信贷和贸易联系起来的新的贸易方式。

具体做法是:承租人选择需要的商品,确定品名、规格和日期,与制造商或租赁公司接洽;租赁公司出资购买商品、再与承租人签订合同,承租人支付租金,租金一般相当于租赁商品的销售价加上租赁期的利息再加上佣金(手续费);制造商(或租赁公司)按照合同向承租人发货,承租人仅享有租赁设备的使用权,出租人具有其所有权,租赁期满后,承租人视其需要或继续租用,或按处理价格收归己有,或将商品退回租赁公司。

1 进口商

2 批发商

3 零售商

三、世界市场的运输网络

第四节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一、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主要市场在苏联东欧。

20世纪70年代主要市场转向日本、西欧。

改革开放以后努力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市场还是比较集中。

二、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向市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我国出口制成品的技术含量,深化加工程度,出口商品的附加值

(三)改变粗放型、大规模的出口模式,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四)充分利用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对我国的有利条件,扩展世界市场

【探究性总结】

1.知识结构:第一节概述,讲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讲世界市场的格局和特征。第三节讲

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讲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第二、三两节为本章的核心内容。

2.本章测评:(1)当代世界市场的格局和主要特征?世界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解题关键:世界市场的格局应是由相连的各部分构成多层次的、复杂的、网络格局。

世界市场的运行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网络格局中进行的。

思路引领:世界市场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网络格局,在这个网络中,有不同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的划分形式也是不同的;在这个网络中还有不同的运行机制;这些不同的参与者参与不同的运行机制,共同构建了当代

世界市场这样一个格局。

答案提示:当代世界市场的格局包括:国家构成、地区构成、签约人构成、商品构成。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主要有: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世界市场的垄

断性不断增强,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世界市场的信息网络、销售网络和运输网络

(2)想一想,中国商品应如何扩大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中国如何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第四章地区经济一体化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什么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世界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些?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建立后具有何效果?了解中国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情况?

【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及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第一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发展与形式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的概念

1.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相互对外开放,取消贸易壁垒,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2.地区经济一体化----------一些国家间通过谈判达成相互提供关税或非关税优惠的协议,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作,以促进参与国间的贸易经济发展。

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发展时期:“经济互助委员会”;欧洲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停滞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停滞状态

高涨时期:欧共体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运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贸易合作加强。

三、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的关税优惠。

(二)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移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其基本特征是用关税措施突出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差别待遇。

(三)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竞争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四)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共同市场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可自由移动,允许劳动、资本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五)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六)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农业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间完全废除商品、资金、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它具备了经济国家的地位。

表1 地区经济一体化六种形式的差异

第二节世界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截止到2004年,全球已签署具有实质性优惠措施内容的区域贸易协定大约有160多个,在众多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具影响力。

一、欧洲联盟

1.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亿人口。

2. 欧盟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3. 欧盟宗旨---------“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4. 欧盟发展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罗马条约》。

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9年欧元(Euro)正式发行。

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2002年7月,12国原货币停止流通。

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签署《欧盟宪法条约》。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 建立过程-------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该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

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平等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解决贸易争端以及促进各成员区域性和多边合作。

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加、墨三国的经济的影响:

与加、墨的自由贸易使美国产品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为美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进口的大量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消费者大为收益;增强了对欧、日的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贸易收益不如美国大,但是区内的自由贸易同样给其带来了贸易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利益。

墨西哥免除了关税,成为对美、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国;美、加大量投资推动其国内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同样为贸易自由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的冲击;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现有亚太地区21个成员。

2.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最迟不晚于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其中,发达国家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晚于2020年。

3.亚太经合组织工作机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及其下属委员会和工作组、秘书处。

4.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差异------地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国的社会结构差异也很大;国家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力强弱悬殊;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呈不对称结构;各国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存在着差异;各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的疑虑和问题等等。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做法。

第三节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1.通过消除集团内部关税和贸易限制形成地区性的统一市场,促进了集团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

(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出口额从1958年的68.66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678.5亿美元,增长了8.9倍。区内贸易额从1958年的34%上升到1990年的60%左右。)(用直方图表示)

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合作和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承担单纯依靠一国力量难以胜任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

3.改变了国际贸易中的地区分布,加强了贸易集团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4.形成地区性的统一市场,使各成员国间商品的竞争激烈,加速了市场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二、地区经济一体化对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1.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在集团内部削减或免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区外进入区内的商品和劳务受到严厉的贸易保

护主义的打击。成员国将面对更强大的集团贸易保护主义

2.地区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一体化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就会使得一体化区外的投资相应减少

第四节地区经济—体化理论简介

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和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本书只介绍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教授维纳(Jacok Viner)和英国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

2.主要观点---------关税同盟建立后,具有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贸易创造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贸易创造的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2.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贸易转移就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中较低成本的国家进口转向从成员国中较高成本的国家进口,发生“贸易转移”。

3.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某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较高,而在关税同盟成立后,该国转由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该商品价格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都要比成立前要低。则该国此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并使其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2.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投资环境改善,刺激投资增加

4.市场竞争加剧,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第五节中国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

一、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自加入 APEC 以来 , 全面参加了 APEC 各项活动 , 积极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环太平洋区域合作,对 APEC 近年来的合作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10+1”自由贸易区

2003年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大幅降低关税,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贸易。

(在过去10年中,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保持着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双方的贸易增速大大加快。据东盟秘书处的估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使东盟对华出口增加48%,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1%。)(用直方图表示)

三、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首脑在上海举行首次“上海五国会议”,并签署了五国《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议》,上海合作组织由最初的政治和军事合作,现已扩大到经济领域。

四、同香港和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在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回归6周年之际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协议,根据该协议,自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对输往内地的273种原产于香港的货物,进入内地时都可享受零关税优惠。随后,又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

五、积极探讨“10+3”合作

中国积极主张在10+3(东盟+中日韩)的框架内,积极推动中、日、韩合作和整个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探究性总结】

1.知识结构:第一节讲述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发展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六种形式。第二节对世界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行了介绍。第三节论述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四节介绍了关税同盟理论。第五节对中国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进行了介绍。一、三、四两节为本章的核心内容。

2,本章测评:(1)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

解题关键: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两面性,它以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保护贸易为基本特征。由于对内取消贸易壁垒,促进了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从而使内部贸易迅速增长。同时,由于贸易保护的加强,区域内部同外部国家间的贸易相对减弱,又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答案提示: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促进了集团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但对非成员国而言,将面对更强大的集团贸易保护主义。

(2)想一想: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五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有哪些?跨国公司对国际贸

易有何影响?了解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比较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及分析】

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广义的跨国公司是指那些在它们的基地所在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他财产,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叫做跨国公司。

狭义的跨国公司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一国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进行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必须是一个工商企业。第二,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第三,跨国公司内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共同承担责任。

规模庞大、实力雄厚

实行国际化与全球化经营

一业为主,谨慎多样化

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

机动灵活的价格转移制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产生

早在17世纪,西班牙、荷兰在亚洲、美洲建立的种植园以及东印度公司,已经具有跨国公司的某些特点,但严格来讲,它们并不是跨国公司,而是欧洲各公司国进行海外殖民掠夺的殖民组织。

早期跨国公司形成的因素:一是大机器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性经营明显增多。二是资本积累的增加,造成资本输出快速增长。三是拥有发明专利权的技术优势的公司,占领海外市场。四是保护性贸易限制,刺激了跨国公司到处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从原来主要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以发达国家之间投资为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也同步增长。对外投资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殖民色彩渐渐淡化,投资的领域也从早期的采掘业转为20世纪中期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供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点:需求机制供给机制弹性理论 难点:市场均衡 教学过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

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目标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会计、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金融理论研究、会计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和从事金融、会计和管理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方法、调控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经济运行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辨析经济理论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全新的经济理念,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经济理论的传递与积累,更要注重利用这些经济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到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的运行,以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经济理论。 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具体要求,请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来进行。

二、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与合格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积极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项改革,尽快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建成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特制订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1.树立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课程建设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学的普遍规律,形成自我特色。 2.正确把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研究对象等,对课程的体系及内容有总体的认知。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积极引进并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及网络助学课件等辅助教学,构成多媒体、网络环境、文字教材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为传统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优质教案

2.2.2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一个等差数列,使学生学会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 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应用、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 3.能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相结合,作好探究性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体验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样的 数列叫等差数列? 生 我回答,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 n -a n -1=d (n ≥2,n ∈N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师 对,我再找同学说一说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的内容是什么? 生1 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应是a n =a 1+(n -1)d 生2 等差数列{a n }还有两种通项公式:a n =a m +(n -m)d 或a n =p n +q(p 、q 是常数 师 好!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 的公式:①d =a n -a n -1;② 11--= n a a d n ;③m n a a d m n --=.你能理解与记忆它们吗? 生3 公式②11--=n a a d n 与③m n a a d m n --=记忆规律是项的值的差比上项数之间的差(下标之差 [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如果我们在数a 与数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三个数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数A 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教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组编著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经济问题的内容,告诉学生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产生的根源,为下一节做铺垫。 二、经济学的含义(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谈话导入 提问: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去分配,消费、投资、储蓄?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研究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2.讲解经济学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给你一笔钱,如何分配 目的:引导学生对资源配置的理解 3.深入分析如何配置及利用资源,导出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配置和利用的选择科学,那么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导入新课】 1.讲故事:经济学有研究个体行为理论的还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 2.提问:你如何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和一国通货膨胀问题的。 目的:通过回顾前面学的内容引出经济学的组成 三、西方经济学的组成(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组成 1.依据提问内容讲解 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 提问:厂商利润最大属于微观还是宏观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目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宏观及微观的研究领域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2.回顾前面厂商利润最大化 提问:研究厂商利润最大化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微观的研究对象 (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得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3.回顾前面通货膨胀的问题 提问:研究通货膨胀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宏观的研究对象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提问:我们讲了微观与宏观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他们有何联系呢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五、本单元重点、难点总结 1.经济学的组成 2.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并告知下次课主要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板书】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学 一、概述 1.课程性质:主要立足培养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汽车维修质量和内部的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课程基本理念: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质量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质量管理,它的理论、概念、方法的介绍。 3.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已经加入“WTO”,正处于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必须实行质量振兴的基本国策,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质量理念,了解质量竞争的特点和方式,并且,根据不同需要,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认识和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追求产品质量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满足个性化需求。 2.具体目标:要求掌握和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审核的程序、质量监督和检验质量成本管理、顾客满意程度、工序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能力和对有形资源统一和谐调配的素质。 第一章:概论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活动安排:上网查阅质量的发展史,讲述一遍 考核评价: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与社会生产力进步之间的关系

知识要点: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技能要点:质量管理基础性工作 第二章:六西格玛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六西格玛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六西格玛的组织结构和项目选择 活动安排:六西格玛实施流程的培训 考核评价:六西格玛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组织管理和项目、六西格玛的概念和质量文化 技能要点:六西格玛实施流程与改进方法 第三章: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 活动安排:因果分析法(因果图)来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的关系 考核评价:对各类图表分析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 技能要点:绘制和分析各类图表 第四章:工序控制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工序质量、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控制图的用途、基本格式和理论活动安排:工序能力调查 考核评价:常用和通用控制图的设计与应用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控制图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技能要点: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质量检验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检验的概念、必要性、方法、管理制度。 活动安排:制定产品检验计划、不合格品的处置、纠正措施的实施 考核评价:检验的质量职能活动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测试题

等差数列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设数列11,22,5,2,……则25是这个数列的 ( ) A.第六项 B.第七项 C.第八项 D.第九项 2.在-1和8之间插入两个数a ,b ,使这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 ( ) A. a =2,b =5 B. a =-2,b =5 C. a =2,b =-5 D. a =-2,b =-5 3.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 ( ) A.d >83 B.d >3 C.83≤d <3 D.83 <d ≤3 4.等差数列}{n a 共有n 2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90,偶数项的和为72,且3312-=-a a n ,则该数列的公差为 ( ) A .3 B .-3 C .-2 D .-1 5.在等差数列}{n a 中,,0,01110>,则在n S 中最大的负数为 ( ) A .17S B .18S C .19S D .20S 6.等差数列{a n }中,a 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是4,则抽取的是: ( ) A.a 11 B.a 10 C.a 9 D.a 8 7.设函数f (x )满足f (n +1)= 2)(2n n f +(n ∈N *)且f (1)=2,则f (20)为 ( ) A.95 B.97 C.105 D.192 8.已知无穷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中,S 6S 8 ,则 ( ) A .在数列{a n }中a 7最大 B .在数列{a n }中,a 3或a 4最大 C .前三项之和S 3必与前11项之和S 11相等 D .当n ≥8时,a n <0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9.集合{}*6,,且60M m m n n N m ==∈<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_________. 10.在等差数列{}n a 中,37104118,14.a a a a a +-=-=-记123n n S a a a a =++++L ,则13S =_____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观部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经济:1、产出/投入的最优化,致富之路;2、经帮济世; 、生产关系3.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系各专业 规定学时:60学时

沙市大学经济管理系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研究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IS-LM-BP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近而说明

资源如何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分析和研究在现有既定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的途径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并且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运作用,提供一套的理论规范和行为规范。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决定理论、波动理论和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构成。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及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教学大纲 5、教学方式 6、教学进程 7、思考题和习题 8、参考资料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质量管理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 学生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 小组成员彭裕发学号:3110004251 陈冠桦学号:3110004239 指导教师董延峰 2013年6月23 日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前言 20世纪以来,在工业革命的火车高歌猛进的时候,人们对于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时,质量管理学应时代之呼唤而崛起。它以先进的模式,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为人们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照。 学习这门课,不仅要学会各种理论,将其付诸实践,以服务社会,更要学会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崇尚科学,实事求是。20世纪以生产力的世纪载入史册,21世纪将是以质量的世纪影响人类的未来。 目前中国生产力高速发展,但产品质量却让人触目惊心,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正在为中国的未来敲响警钟。我们缺乏各种质量的监管,很多企业生产大都没有特定的质量标准,以至于市场一片混乱。因此,我们选取了商品的标准化生产检验,希望大家能以一孔而窥全豹,让社会更加关注质量管理重要性,这就是我们的选题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查阅书本,浏览资料,将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可能结果有失偏颇,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却让我们获益匪浅。 选做部分: 选做七大工具应用中D项:分析超市里某种商品的某种数据(比如重量)的正态性,画出直方图,概率图等来验证,比如某种商品的重量,是否符合规格的公差要求 我们选取了广州市A超市的台湾果子町-进口芝麻苏打饼,随机抽取了一百包产品,经过称重得到如下数据。(标准重量:360克/包) 组号重量 1:330 335 340 357 375 359 361 349 345 354 2:367 346 347 360 361 359 370 365 362 361 3: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4: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5: 330 335 340 357 375 359 370 365 362 361 6: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机会成本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一般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一)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二)注意问题: 1、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 2、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各个时期:原始社会…当今社会 一切社会:贫穷或富裕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一)选择:有限的资源满足什么欲望

(二)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注意: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支出。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 1、定义: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生产转换线。 2、假设。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3、图形分析: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

郑州航院质量工程学课程设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XXXX 届工业工程专业 XXXXX 班级 课程名称质量工程学课程设计 题目关于打早操卡次数的质量分析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禹建丽职称讲师 二О一五年五月四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大学生早操卡打卡次数均值——极差控制图的建立 二、设计依据 1、质量改进工具; 2、SPC控制图; 3、Minitab软件。 三、设计内容 早操卡制度对于中国的部分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很多大学的校园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早早的便会人流如织,各自奔向自己赶快前往打卡的地方。尽管社会各界对这件事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高校或者是国家肯定是从对学生有利得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的。而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校期间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身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的事实,又恰逢我校现在正在实行这一制度,我们小组打算利用这次用质量控制思想做课程设计的机会来进行这方面的统计过程分析控制。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统计分析,来了解本校大学生对待早操卡打计持什么样的态度,进一步判断大学生们对早起早睡的认识。通过分析控制得到能够代表大多数同学的质量控制的控制限。

目录 课程设计报告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I 一、设计题目........................................................................................................................... I 二、设计依据........................................................................................................................... I 三、设计内容........................................................................................................................... I 目录.......................................................................................................................................... II 序、课程设计简介. (1) 一、项目选择的依据和说明 (2) 二、数据采集与输入(Measure) (3) 三、分析(Analyze) (5) A、对数据所做的均值极差控制图如下所示: (5) 四、改进过程 (7) A、剔除异常值所在的子组后,数据统计表格如下: (7) 五、输出结果:控制用控制图 (10) 六、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析版)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解析版) 1.(2014·广东七校联考)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2=4,S 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 ) A .2 B .3 C .6 D .7 答案:B 解析:由S 2=4,S 4=20,得????? a 1+a 1+d =4,4a 1+6d =20. ∴????? 4a 1+2d =8,4a 1+6d =20. ∴d =3. 2.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 6S 12 =( ) A.310 B.13 C.18 D.19 答案:A 解析:设{a n }的公差为d ,则 S 3S 6=3a 1+3×22d 6a 1+6×52d =a 1+d 2a 1+5d =13, ∴a 1=2d . ∴S 6S 12=6a 1+6×52d 12a 1+12×112d =2a 1+5d 4a 1+22d =9d 30d =310. 故应选A. 3.设{a n }(a ∈N +)是等差数列,S n 是其前n 项的和,且S 11S 14,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d <0 B .a 13=0 C .S 15>S 11 D .S 12和S 13均为S n 的最大值 答案:C

解析:由已知条件得,S n =d 2 n 2+????a 1-d 2n (n ∈N +,d <0)的图像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上的分散点,其对称轴是x =6.5. 故应选C. 4.(2014·漳州模拟)已知正项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1=1,a n =S n +S n -1(n ≥2),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 A .n -1 B .n C .2n -1 D .2n 答案:C 解析:由已知可得S n -S n -1=S n +S n -1(n ≥2),又S n +S n -1>0,故S n -S n -1=1,所以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1,首项S 1=1,故S n =n ,即S n =n 2,当n ≥2时,a n =S n -S n -1=n 2-(n -1)2=2n -1,当n =1时也适合上式,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故应选C. 5.(2014·济南三模)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2 012,其前n 项和为S n ,若S 1212-S 1010 =2,则S 2 012的值等于( ) A .-2 011 B .-2 012 C .-2 010 D .-2 013 答案:B 解析:∵S 1212-S 1010 =2, ∴12(a 1+a 12)212-10(a 1+a 10)210 =2, 故a 12-a 10=4, ∴2d =4,d =2, ∴S 2 012=2 012×(-2 012)+ 2 012×(2 012-1)×22 =-2 012. 6.在等差数列{a n }中,|a 3|=|a 9|,公差d <0,则使前n 项和S n 取得最大值的自然数n 是________. 答案:5或6 解析:∵d <0,|a 3|=|a 9|,∴a 3=-a 9, ∴a 1+2d =-a 1-8d , ∴a 1+5d =0,∴a 6=0, ∴a n >0,(1≤n ≤5)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1.什么是PDCA循环?试述PDCA循环的主要工作程序和特点。 答: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1)PDCA循环是一种过程管理方法,包含”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这四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具体的工作程序: ① P(Plan)——策划:分析现状,制定目标,并确定为 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形成具体 明确的活动计划,一般要包括5W1H等 内容; ② D(DO)——实施:按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

③ C(Check)——检查。根据改进计划的要求,检查、 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 到了预期的目标; ④A(Act)——改进: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 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的标准、 制度和规定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 时防止重蹈覆撤;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转 到下一次循环中。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而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但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经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I》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函授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西方经济学I即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对于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教学计划中,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微观经济学以个别经济单位(如厂商、消费者)、个别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个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个量经济学。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功用,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修订版) 大纲说明 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西方经济学II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II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学习西方经济学II,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 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 第一章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 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哈工大工业工程-综合课程设计Ⅱ教学大纲(中文)

综合课程设计Ⅱ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综合课程设计Ⅱ英文名称:Integrated course design II 课程设计编码:13SP08402100 学分:3 课程设计周数:3周开课单位:工业工程系 开课学期:4秋指导方式:分组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面向专业:工业工程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综合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工业工程导论、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管理、工效学、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锻炼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学会通过要素判断、进行资料查询,为规划设计找到基本数据; 2.对工厂的设施布置、物料搬运系统、仓储系统、生产系统、组织运作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设计,并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3.学会投资估算,进行工厂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4.培养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 5.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必修的课程,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指导教师对本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方法、步骤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能熟练地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能熟练地处理课程设计过程所碰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按团队方式进行协作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 基本内容 以某产品生产企业为对象,按该企业的生产实际资料为设计依据。对该企业进行车间布置设计、厂区布置设计、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及订货策略、装配工序的作业分析与研究、仓储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让本科生按系统分类逐一进行设计。 2. 工作进度安排 (1)车间布置设计(3天) (2)厂区布置设计(3天) (3)制订合理的生产计划及订货策略(2天) (4)资金核算(2天) (5)装配工序的作业分析与研究(2天) (6)仓库系统设计(2天) (7)答辩(1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