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

祭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位于红河州弥勒县巡检司镇,村子里居住着一个彝族支系――阿哲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红河州巡检司镇的陶瓦村将要举行祭龙仪式,这里是彝族居住的地方,祭龙活动十分有特色,祭龙者为了得到龙神的青睐,首先要将自己装扮成原始野人的模样,祭祀才能正式举行,祖先在天之灵才能认可。

祭龙不仅是彝族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也是宣告一年春耕播种的正式开始。这种对龙的图腾传统里有对生殖崇拜的成分,在彝族农民看来,大地母亲有着无限的孕育生殖能力,播种与性爱是同一个词。因此,祭龙既有春天播种的象征意义,又有男欢女爱生殖繁衍的丰富内容。(本文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关于祭母龙起源的传说关于祭母龙有一个很优美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龙住在陶瓦村的绿塘子里。母龙长得非常漂亮,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一天,母龙被一路过的公龙给偷走了(据村民解释偷走即被勾引走,两者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在当时村子里漂亮的女子经常会被外面路过的有钱人勾引走),公龙知道后非常生气,决定向所有路过的人报复。自那以后,绿塘子边上只要有人路过便会漂出一些奇怪的东西。凡是女人路过,绿塘子中就会漂出花布、花衣服、花背被,女人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而一旦她们走进塘子里去打捞,花布、花衣服、花背被就会向塘子的中心漂去,抵挡不住诱惑的女子最终都会被淹死在塘子里。同样地,男人路过,绿塘子里则会漂出金烟锅、金碗,男人们同样抵挡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他们一旦进去打捞,同样会被淹死在绿塘子里。一天,一个武将路过绿塘子,他心里不服,因为他的一位亲戚曾被淹死在塘子里,所以他便想去看看关于塘子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武将来到绿塘子边上,不一会儿果然

看到有金碗漂出。武将走进塘子,接着便拔出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砍向金碗,金碗被砍成两半,绿塘子里的水立刻变成了血水,公龙死了。慢慢的绿塘子里面的水便干了,没过多久陶瓦村的人、牲口也都病了。一天,一位神仙化身成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祭龙山的神石上,他转告村民们说:你们塘子里的水神已经不在了。于是村民们便想出办法来解救,因为公龙被砍死的日子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于是村民们把这个日子定下来作为祭龙的日子,以后便开始每年对公龙进行祭祀。母龙得知公龙死了,非常伤心。很多年后的一天,龙女终于从夫家逃出,来到绿塘子边上。当她想起往事,便不禁伤心地哭泣起来。村子里的女人们听到村口有哭泣的声音,便寻着声音一直找来,结果在绿塘子旁边认出了母龙。女人们热情地把母龙引回陶瓦村。见到陶瓦村的女人们,母龙便把自己在夫家所受的苦都说给她们听,大家彼此相互诉苦。母龙在给女人们诉说时,有些是开心的事,有些是不开心的事,还有些是男人不能听的事,例如母龙会教妇女们如何生育更多的龙子龙孙。所以当母龙向女人们诉说时,所有男人必须回避。最后,夜深了,母龙和女人们的诉说也结束了,母龙必须回到她的夫家去了,女人们便依依不舍地为母龙送上最后一程。具体的祭母龙仪式陶瓦村的整个祭龙仪式分为三天完成。农历正月三十日(3月15日),是“选龙头”的日子,是对第二天正式开始的祭龙仪式的准备。这一天是为了让“龙”知道,人们明天要来祭献。这一天,村里的老人来到“祭龙山”上,在一株被认作“山神树”的大麻栗树面前,杀一只鸡煮在饭锅里。待鸡煮熟后,人们先在龙树前磕头献祭,接着便取出鸡的两根大腿骨,装在木盘中,老人们轮流各自颠簸三次。村里的人将这种行为叫做“打鸡卦”。最后以两根腿骨落定的方向,决定谁为今年祭龙的“龙头”。之后,人们用树藤捆在龙树腰上,插上打鸡卦用的那两根鸡腿骨,给住在

龙山上的公龙报信,此次祭龙将由多少人参祭。(本文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第二天即二月初一(3月16日),是祭公龙的日子。当太阳刚刚升起,村民们便开始活动起来了,男女老少各负其责,有的扎葫芦,有的用树叶制作衣服。人们还准备了一头用于祭龙的大猪。这头大猪浑身纯黑,没有一根杂色毛。彝族人崇尚黑色,纯黑的猪代表着纯洁、无杂念。村里的青年男子几乎全裸了身体。他们头戴棕皮帽,肩披树叶披风,腰上系棕裙,纹身画脸。身体上绘有虎、野猪、狗、蝎子等图画,脚穿草鞋或裹上棕皮,俨然一副原始人模样。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是这样子,只有装扮成这种模样,才能得到神龙的青睐,得到祖先的认可。有些男子的腰部挂上大小葫芦或生殖器造型的木棍,这些装扮有着很明显的生殖崇拜迹象。祭龙不仅是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也是人们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午后,这些手持木棍的“原始人”啸叫着,引领全村的男子前往“龙山”。祭祀队伍来到了龙山脚下后人们开始准备搭建“龙宫”所需的材料。与此同时,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和“龙头“脱掉上衣沐浴净身后,来到了龙山上的龙树下,虔诚地念经并供奉酒菜,然后拿出“龙”,这个“龙”是一块椭圆扁形的大鹅卵石。他们小心翼翼捧着“龙”到山下,用水和酒制成的混合液体洗龙身。洗净龙身后,以88对代表女性的松针垫在“龙”身下,以99对代表男性的松针盖在“龙”身上,再给“龙”搭建好的新的“龙宫”。盖好龙宫后,开始杀猪,用木刀挖出猪的左边的扇子骨,作为守护全村的神镜,同时将一只木制的象征劳动的小钉耙、一只象征收获粮食的农具抹上猪血,三样东西一起用芦苇杆捆在龙树上,然后插一根用猪血浸染过的青松枝,村民认为这样可以保佑村寨和山林不失火。接着长老和龙头率众在龙树前,给龙磕头,祈求它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子孙繁衍。祭龙过后,原始人扮相的男子们在山脚

下开始重现古代狩猎的激越场面。他们啸叫着在山上奔跑,兴奋地砍死象征猎物的鸡,用古老的燧石取火方式,点燃草堆,篝火熊熊燃烧。他们肩扛烤熟后穿在木棍上的鸡,敬献祭打猎的山神。打完猎后,猪肉和各种菜已经烧好,老人们又各取一点,带到龙树下祭献。全村男子就在龙山下铺撒松针的水塘边,摆上宴席,吃饭喝酒。直到天黑,他们打着火把,一路高喊着“乃古古”回村。“乃古古”是双关语,一个意思是种地,另一个意思是做爱生孩子。男子们燃着火把,把火种带回了村子,各家各户的女人就出门迎接火种。这是村寨人对祖先生活的展演。当天晚上,全村的小孩扮成“小羊”讨食。幼童在毕摩的带领下结队挨家挨户串门。各家在堂屋的供桌上放米、酒等供品,又在台前方桌上备好甜白酒和糖果。一行人进门后,毕摩先到供台前为农户祈平安,主人家将一碗米倒入毕摩带来的口袋中。这是为孩子们而行的一项仪式,寄望孩子茁壮成长、村落人丁兴旺。之所以名其为“小羊讨食”,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叫着“咪谷”,颇类羊叫;另一方面是村人视羊为吉祥物,以小羊上门为福兆。第三天,农历二月初二(3月17日)是祭母龙的日子,这一天被村民誉为陶瓦村的“三八妇女节”。一大早,男人们就开始为下午的驱鬼仪式做准备,他们有人用彩纸做小人,有人在村子的开阔处用松枝摆成葫芦的形状。女人们却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围成圈跳舞。到了吃早饭的时候,村里的负责人将头天晚上“小羊讨食”时讨得的米,拌上祭龙时杀的黑猪肉,熬成稠粥,让幼童们围坐着集体分食。(本文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中午饭后,青壮年男子装扮成蛮荒时代的勇士,头戴棕皮帽,脚套铁犁铧,腰围棕皮,肩披蓑衣,手执木杖,满身彩绘,将木棍及葫芦系在腰间夸张标示男性生殖力。在毕摩带领下,去挨家挨户地取火苗驱恶神,最后把窝藏在各家各户的害人神妖送到村外。晚上迎接“龙女”归来,

是整个“祭龙”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龙女被掳后,思乡情切,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会悄悄偷跑回村。传说,龙女会从北向的路进村寨,边走边用树叶吹响《思念调》,歌里是满满的辛酸和绵绵情思。在这个专属女人的祭祀空间里,男人不得入内。各家的男人们置备好一桌菜肴端到开阔场地后匆匆离开。村里的已婚妇女穿上阿哲传统的盛装,守在路口迎接龙女。村妇和龙女一起围着葫芦和菜肴跳舞蹈。对“葫芦”的强调显然隐含对生殖的崇拜,而众村妇也边舞边用棍子指向对方下身,口里说着“给你生龙公子公主”,具有某种交感巫术意味。舞毕,集体享宴,边吃边对歌。最后,龙女则在众人簇拥下退场,一场以生殖祈愿为主旨的女性祭仪宣告结束。这也标志着这场历经三天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为主要目的的祭龙仪式的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