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课题: 头部解剖结构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理论课

目的及要求: 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 头部的内在结构和外形的关系,要求学生在素描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头部结构的练习。

重点与难点: 头部骨点、骨骼和外形特征的关系。头部骨骼和比例的关系。头部骨骼和个性特征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人体骨骼 教程及内容:

第一节 头 部 的 骨 骼

头部的骨骼可分为二大部分:脑颅和面颅,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1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头部的骨骼对于刻划人物形象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头部肌肉较薄,

? 成人颅骨由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组成,除下颌骨外,都借软骨或缝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 ?

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

?

脑颅骨: 8块,位于后上部。

骨形很明显,无论多胖的脸,从颧骨到头顶这一段骨形仍然是很清晰的,否则就是病态。头部的骨点和对应关系是研究头骨的两个重要方面。

(出示头骨并讲解头骨的结构和骨点)

一、头部的主要骨点:

1. 额结节2. 眉弓3. 眶上缘4. 额骨颧突5. 鼻骨6. 颧结节7. 颧弓8. 下颌角9. 颏结节 10. 颏隆凸 11. 犬齿隆凸 12. 斜线 13. 颞线 14. 乳突 15. 顶丘 16. 顶结节 17. 上项线 18. 枕外隆凸

每个人的不同长相即个体特征,主要取决于以上骨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骨相决定肉相,头骨决定人的脸型和个体特征。骨点是皮下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形体结构的转折点,抓不住骨点就抓不住形体,画面就会出现松散零乱或轻浮等毛病。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并讲解面部特征和骨点的关系)

二、头骨各部位的对应关系

从侧面看:耳孔大致位于头骨的中间;下颌骨将头骨分为前后两半;颧弓上缘将头骨分为上下两截;从顶丘到颏结节画一根直线即相当于给头部穿上一根轴;额结节到耳孔的连线将脑部和面部分开;耳孔对眶下缘;颧弓位于头骨中间;眶下缘到颏唇沟可以画一弧线;颞线经颧骨到斜线可画一条弧线。

从正面看:颧下缘弧线与眼眶下缘弧线相似;颧下缘齐鼻切迹(鼻孔下缘);眶内缘经犬齿窝到斜线再经眶外缘画到颞线形成一“V”字形,?左右

两侧加起来形成一个“W”形。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并讲解头骨各部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头部的肌肉

头部浅层肌肉表

表情肌一端起于骨骼,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表情肌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颏三角肌、下唇方肌、颏肌、颊肌等。

咀嚼肌起都止于骨上,咀嚼肌有颞肌和咬肌。

类别名称位置作用

1. 颞肌颞线至喙突咀嚼食物,辅助表情

2. 咬肌

颧弓至下颌

咀嚼食物,辅助表情

注:①上唇方肌可分为三块:A. 颧头B. 眶下头C. 内眦头。在我国当前的医学解剖图谱上,颧肌叫颧大肌,上唇方肌颧头叫颧小肌,眶下头叫提上唇肌,内眦头叫提上唇鼻翼肌,下唇方肌叫降下唇肌,三角肌叫降口角肌。额肌和枕肌由帽状腱膜连接成一个整体也称之为枕额肌。

第三节头部的形体与形态

面部肌肉的分析

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及语言都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而这些表情的变化都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所产生的,所以要了解表情的变化,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面部的肌肉的构成,明白哪些面部肌肉的运动会产生我们常见的各种表情。分析面部主要肌肉对表情的影响。在头部肌肉中,有超过二十六块以上的肌肉对人物的面部表情产生影响。

额肌: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和眼轮匝肌,能拉眉向上。

眼轮匝肌:位于眼眶部周围和上、下眼睑皮下。其收缩时能上提颊部和下

拉额部的皮肤使眼睑闭合,同时还在眼周围皮肤上产生放射状的鱼尾皱纹。闭眼、思考等表情都会影响到眼轮匝肌。

皱眉肌:在额肌和眼轮匝肌的之间靠近眉间的位置。其收缩时,能使眉头向内侧偏下的方向拉动,并使鼻部产生纵向的小沟。如图1所示。

图 1

降眉肌:位于鼻根上部皱眉肌机内侧。当其收缩时可以牵动眉头下降,并使鼻根皮肤产生横纹。一般来说,皱眉肌和降眉肌是共同参与表情变化的,在愁闷、思考等表情中可以使这几组肌肉紧张收缩而产生锁眉的表情。

口轮匝肌:位于口裂上下唇周围。口轮匝肌可以看成是环形的肌肉,在位置上可以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内圈为唇缘、外圈为唇缘外围。口轮匝肌内圈在收缩时,能紧闭口裂呈抿嘴的表情,外圈收缩,并在颏肌的作用下产生撅嘴的表情。如图2所示口轮匝肌产生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