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10-12-07 14:25:43 信息来源:中国经贸

自 2000 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在保增长、稳外

需、

调结构和促进我国商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然

而,相对于不断深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谋划企业“走出去”的新方略,将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任务。

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就显著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在拉动外贸出口、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互利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跳跃式增长,对外工程承包发展迅速,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

对外直接投资跳跃式增长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从 2000 年的

6.2 亿美元增长到2007 年的 210 亿美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

接投资逆势上扬,2008 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59 亿美元,2009 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33

亿美元,增长6.5 %,是同期少有实现正增长的外经贸业务。

截至 2009 年底,我国约9000 家各类所有制境内投资者在

全球近180 个国家 (地区 )设立境

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约 13000 多家;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2200 亿美

元;形成境外资产总额约11000 亿美元。

除了绿地投资以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工业园、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BOT 等投资模式都得到较快发展。2008 跨国并购占全年投资总额的 50.7% ,2009 年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 %,

并购金额达175 亿美元。

对外工程承包持续快速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实现了持续快

速发展。自 2002 年营业额首次突破100 亿美元之后,先后于 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分别突破200 亿美元、 300 亿美元、400 亿美元、 500 亿美元和700 亿美元, 2009

年的营业额达到777 亿美元。

参与公开竞标、E PC 总承包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在我国制

造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除了传统的公路、房建和电力项目以外,我国企业在冶金、石化、

电信、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情况下,对外工程承

1

包成为为数不多的贸易顺差产业。

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过去十年来,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2009 年完成

营业额近90 亿

美元。我国劳务人员遍及世界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制造业、建筑业、海运业、IT 业、农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广泛的领域,都活跃着中国劳务的身影。=

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

伴随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迅速提升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

平和国际竞争力。十年来,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的中国内地企业逐年增多,2000 年入选《财富》世界500 强的中国内地企业仅有9 家,而 2010 年 7 月公布的2009 年《财富》世界500 强

中,内地企业43 家上榜,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3家企业跻身前十名,座次再破历史

纪录。十年前排名第59 位的中石化如今位居第七。

拉动对外贸易稳定外需

对外投资合作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对外

贸易的发展,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

下,对稳定外需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每增加1 美元,可

带动直接(含资本货物、半成品及原材料)出口3 美元。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阶段,对外投资至少可以带动相当于投资额150 %的出口。同时,对外承包工程还可以直接带动

合同额 20 %左右的出口。2008 年和 2009 年,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逆势增长,其所带动的出口无疑对稳定外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扩大利用外部资源

对外投资合作在自然资源开发、智力技术资源利用方面功不可没。

多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占

据了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部分。截至2008 年末,我国企业在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

资累计达到 230 多亿美元,促进了我国与东道国的资源合作,弥补了国内部分矿产

资源不足的缺口。同时,我国企业还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科技园,在开发利

用国际智力资源方面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对拉动东道国(地)经济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外贸出口、促进产业升级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 年,我国境外企业在东道国纳税达到93.4 亿美元,雇佣

当地员工30 余万人次,为所在国就业和税收做出了贡献。虽然曾遭遇西方的质疑和指责,但近

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开始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2009 年 7 月,世界银行发布题为《搭建桥梁:

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融资中不断增长的作用》报告称,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极大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

对外投资合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投资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经受严峻的挑战。

外部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形势分析,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遭受

危机冲击较大,产业调整势在必行,对国外和国内部分产业的投资减少,给我国企业跨

国并购提供机遇。

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好转,金融体系逐渐恢复,新兴经济体经济回升,但经济复苏的基础

不稳,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部分国家发生的主

权信用危机尚在继续,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加大。

国内需求和动力

从国内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巩固,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

挑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稳定外需的任务依然很重。在新的形势下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越

来越多地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需要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然而,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和流量

当中,对制造业的投资仅占5%左右,远远不能承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任。而且,由于地方政

府对对外投资合作的支持力度远远低于外贸和外资,加之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导致地方企业总体

上在推动当地经济外向国际化中作用不大。

“走出去”的物质基础更雄厚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人均收入超过2000 美元,部分地区更高,已经进入

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时期;外汇储备充裕,超过2 万亿美元;我国拥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达到

50%以上,为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了资金来源;人民币坚挺,有助于以较少的出资

获得更多的利益。

外向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设想

党的十七大把我国经济的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相提并论,足以说明中

央对经济全球化的准确判断和高度重视。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 年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历程是打开

国门迎接世界,那么今天和未来,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特征将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这个过程就是

我国经济从内向国际化,走向外向国际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开放型经济的两个轮子。“引

进来”是内向国际化,是开放市场;而“走出去”是外向国际化,是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的主动力。因此,外向国际化,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特征。

3

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进展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构成是国家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就是

要实现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国际化发展评估关于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水平评估,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指

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使用的衡量一个经济体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有:(A) 保护主义倾向;(B) 出口商品与服务;(C) 进口商品与服务;(D) 出口年均增长率;( E) 进

口年均增长率;(F) 贸易差额;(G) 吸引海外直接投资;(H)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保护程度;( I) 企

业进入国际市场;(J) 与外国公司的关系等。

与上述指标相对应,国内学者认为能够反映经济国际化深度的指标包括:(1) 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额 / 国内生产总值;(2) 贸易结构水平:出口结构/ 世界进口结构;

(3) 资本依存度:长期

资本流动总额/国内生产总值;(4) 投资结构水平: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额/ 长期资本

流动总额;(5) 生产依存度:本国企业境外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6) 实际关税总水平:关

税收入总额 / 进口贸易总额。

本人认为,衡量经济国际化深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不同时期一个国家GDP 与 GNP 的关系;当 GDP>GNP 时,则处于内向国际化阶段;当GDP

相近时,就处于内外联动、双向基本均衡的国际化阶段。G DP 与 GNP 的关系,反映了一个国

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一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品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从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中国处于贸易国际化发展鼎盛时期,同时与内

向的生产国际化并存,2009 年外商投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的

6.2% ,占外贸出口的50% ,属

于经济国际化的中期阶段,但我国GDP 远远高于GNP ,低于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的平均水平,

和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不相称。所以,下一阶段我国应该把经济外向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

措施 , 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整合更多的世界资源,提高经济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战略取向

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济国际化

发展的客观历史性,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

外部环境特征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区域 /次区域经济合作

得到深入发展;市场全球化进

一步融合;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生产全球化体系发生深刻变革;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取得革命性发

展。

内部动力特征加工生产能力继续增大,对外部市场依赖程度继续增加。

资源瓶颈更加严峻,

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加大。人民币继续坚挺;外汇储备继续增加,金融改革迫在眉睫;国内储蓄率

居高不下,社会游资急于寻求境外投资机会。现行的对国际投资的保护政策抑制经济发展。企业

4

竞争压力增大,需要更大市场空间,迫切需要进行国际化战略调整,从以出口拓展国际

市场到以投资和并购参与国际竞争。

战略取向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态势,中国应适时调整战略方向。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

的战略思考应当由“面对”转为“应战”,由“适应”转为全面“参与”,由“被

动”转为“主动”,实现由“市场换技术”向“市场互换”战略转变,主动调整战略

架构,积极实施新的战略转型,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商品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国际产业

转移、国际资本转移、国际人才转移,建立新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体系。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

革的国策,建立内外联动、安全高效、互利共赢的开放

型经济体系,实现由商品国际化向全要素国际化的战略转变,重点是实现外向的生产国际化和内

向金融国际化。

推动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营造更加有力的经济国际化外部环境。争取多边谈判取得新的

进展;加快自贸区战略实施,扩大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金砖成员、资

源大国和经济大国的经贸关系。

推进国内经济运行体制、制度的国际化。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

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基

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国内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同样需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国际化的方式、

国际化的行动来规范。否则,我们就会遭遇不适应症,就会出现“文化休克”,就会屡屡犯规。

强化技术创新,继续打造世界级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是提高“中国制造”在技术标准方面的

国际影响力。

推动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推动服务业国际化。2007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

总额 2500 亿美元,其中出口1216.5 亿美元。从贸易依存度角度,服务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服务贸易前10 位的平均水平。

积极开展国际产业合作,重点推动金融、教育、IT 等领域的资源整合与监管合作。

重新定位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在跨国公司控制全球生产的地

位不断增强情势下,中国经济国际化必须以中国的跨国公司为载体。

新时期“走出去”的战略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调整,包括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在内

的加工工业和低端服务业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我国面临良好的产业升级机遇。富余产能

对外转移、落后产能强化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外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产业重点外向的生产国际化:“走出去”产业战略的轻型结构与重型结构。从

过去的轻工、家电向农业、资源、重化工业转移;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如

银行、保险、物流、电

信等。

5

双向的金融国际化: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重新布局上海、北京、深圳和重庆作为

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加大对国内金融企业跨国经营

的支持力度,为其他产业国际化提供支撑;深入研究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大我国

在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

双向的教育国际化:开放教育市场的同时,支持中国教育机构与海外联合办学,传播中国的

传统文化,重点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和”字当先的思想理念。

区域市场重点周边国家依然是首要;发展中国家继续是基础;避税地和自由港

的地位应该更加突出。

要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等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

自贸区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达成的协议成果,扩大对这些重要市场的投资合作。

落实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深化与上合组织成员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投资合作。

紧紧抓住非洲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好时机,继续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合作,在非洲

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更加深远的作用。

加大对巴西、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深化能源、农业合作,探索机

械、电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合作,让遥远的拉美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国际化的新兴

市场,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新的增长点。

重点战略路径适应对外开放新阶段的要求,我国经济的外向国际化需要开辟新的战略路

径。

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性特征是:国际贸易从单纯的商品国际化向商品和服

务国际化并举发展;生产国际化从内向国际化到外向国际化,即从引进来在国内开展加

工生产向在海外布局加工生产体系;在整体发展阶段上,从生产国际化向金融国际化推进。

“走出去”的发展区域。多数企业国际化的重点区域从国别市场向区域性市场

推进;率先实现在区域性市场跨国经营,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走出去”的业务内涵。从单纯的直接投资向直接和间接投资并举过渡;金融

资本和产业资本并重,以金融资本给产业资本铺路。

发展模式创新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外投资合作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根

据新的市场机遇和我国企业的能力,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新的跨越。

6

政府明确导向和职能定位。在企业的跨国经营愿望和能力都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政府在经

济外向国际化阶段要承担新的使命,即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外部环境上,放在协调吸收外资和对

外投资合作政策上,建立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保障和服务体系,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便利,以实

现整体利益均衡。

明确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模式。明确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尽快走出对

英美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认识误区,既要借鉴早期英、美模式,也要学习日韩综合商社模式,在

企业国际化中,我国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支持性政策体系。

对民营企业取消准入限制。近年来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实践证明,在资源、金融等领域,

民营企业获得商机更加便利,遇到的政策阻力更少。

各类企业携手“走出去”。国企和民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内地企业与港

澳台企业,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内部资源,携手并肩推进国际化,共同提高国际竞

争力。

加大制造业企业在产业链两端的投资,带动制造业整体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制造业企业要科

学评估自身在国际同行业中的位置,通过战略联盟、跨国并购或技术合作等模式,加大对研发和

分销服务环节的对外投资,合理布局国内外产业流程,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走和谐共赢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与以往的大国崛起不同,中国经济的外向国际化选择了和谐

共赢的发展模式,即海外企业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实现属地化管理,以一个合作者的

姿态融入当地社会,关注民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实现共同发展。

风险防范体系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必然潜藏新的风险隐患,加之与经济内向国际化阶段

不同,无论我国政府还是企业在外向国际化中有诸多因素难以掌控,所以,风险防范成为我国经

济外向国际化中的重要任务。

组织体系。建立由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使馆、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及相关企业共

同参加的对外投资合作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各方分工负责。

工作机制。建立协同一致的对外投资合作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协调对外政策,协商内部风险

管理。加强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专业性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融资、项目评估等关键

环节的作用,重点监测敏感国家的投资合作风险。

信息平台。提高对外投资合作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加对高风险国家投资合作环境的提示,及时发布风险预警,降低企业决策风险。作者邢厚媛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编辑/张君

7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文献综述---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

题目: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是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应该利用过程观念、环境观念、层次观念、功能观念和结构观念来寻求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并不断强化这些观念的指导来实现自身进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挖掘内部潜力,还要开辟国际空间;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寻求国际化经营之路。作为浙江省新兴的汽车企业——吉利,在今年3月成功并购沃尔沃使我们看到了浙江民营企业运用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积极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来自民营企业,他们还解决了全省90%的就业率。”浙江民营企业对于浙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省生产总值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730亿元和1933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60%、新增就业岗位的90%来自非公经济,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金的近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浙江经济的“发动机”,并且浙江民营资本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股最引人瞩目的力量。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68.1万家,户均注册资本达207万元。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据1/3以上的席位。但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当其冲。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民营企业不同国际化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利 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对策,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一、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跨国公司问题由专家邓宁提出,一个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就可以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 1.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很难得到的 要素禀赋、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管理技能等特殊资源和技术所有权。 2.内部化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 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体化”对 外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共享经营策略,从而获得相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改制以前,我单位是事业单位。由于有财政拨款,所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工作相对来说就不是很重要。然而,改制后,我单位成为了正统的企业,在新闻宣传方面来看,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了。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1、更加注重实效,更加务实,目的性更强。 2、肩负着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等重要任务。 3、肩负塑造企业形象,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责任。 因此,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依据六分公司的现实情况,针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上述特点,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着手点: 1、快速反应,贴近职工,深入理解企业精神。由于我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由行政办公室分管,在人员上也没有相应的专职宣传人员。所以在新闻的采集和政策宣传方面有短板。针对此,新闻宣传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新闻敏感性,在与野外一线职工的接触中快速发现新闻点并写出新闻稿件。另外还要深入理解企业精神,把握舆论方向并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企业精神。 2、求真务实,深入理解和宣传我公司的各项精神。新闻,由事实说话。在日常工作中在上令下达的同时更要做好上情上传的工作,将在日常新闻采集过程中收集到的“民意、民怨”整理上报至管

理层。 3、紧抓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企业形象的树立有企业内部文化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在紧抓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同时,加强对外的宣传报道。多做向总公司(局)和社会媒体投稿,逐步建立我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 新闻宣传可以说是企业的形象展示,而舆论引导就是企业稳定的基础了。一个小小的事件,在没有或者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下就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认识,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没有一套系统的工作规程,舆情引导工作无从谈起。做好新时期企业舆论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认清形势,沉着应对,紧紧围绕企业工作全局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综上,我们应该在坚持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宣传企业精神,减少不和谐的声音。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2010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境外并购继续快速增长,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目标企业对中国收购方的态度也变得较为开放。2011年初,烟台万华、时代新材、柳工等数十家中国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海外收购计划,上半年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活动中也非常活跃,表明海外并购热潮仍将持续。2011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也频繁出现,包括一些已经完成多起海外并购交易的公司也常出现于失败者的名单中(参见表2),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欠缺之处。 表2 中国企业主要海外并购未成功交易(2009-201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探析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探析 张广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一、概述 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学术界一般称为“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应该说“走出去”一词实际上是政府政策层面的一个概念。的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是各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选择,一国企业只有具备“走出去”的战略视野,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一直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寻求相关适当资源的需要,我国在1997年开始鼓励扩大对外投资,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均着重指出,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与党和国家的上述发展要求相适应,国务院及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汇管理局、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我国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相关支持性政策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日益加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支“方面军”,在对外投资合作方面民营企业也毫不逊色。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一年,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私营企业占对外投资主体数目的12%(位于投资主体数目的第三位),有限责任公司(包括民营股份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等)占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目的首位,并较上年又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占26%(位列第二)。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之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崛地而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开展“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空间,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什么是“走出去” 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现状、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困难;对策;展望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79 年8 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首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997 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21 世纪初,根据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资源和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功经验,江总书记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1]” 2001 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五

关于加强对外投资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关于加强对外投资服务机构建设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是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省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467家,其中民营企业就有388家,占整个“走出去”主体的83%,成为对外投资合作队伍里最活跃的群体。 境外投资需要多种中介机构提供“护航”服务,包括行业商协会、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鉴定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多方面专业化的服务。然而,在2015年省工商联开展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反映,我省“走出去”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综合服务机构,民营企业面对全新的市场、社会和文化环境,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和熟悉当地政策、评估风险、融通资金、财税法律等,成本高,专业性不强,易导致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鉴此,建议: 1、建立综合服务平台。由商务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以招标方式吸引省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驻,为

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服务,补齐我省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短板。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信用的监督,根据企业反馈服务质量对进驻中介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政策,定期从财政拨付一定资金,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补贴从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咨询、指导等工作的公共团体和企业。加快在境外,特别是在我省企业“走出去”比较密集以及有重大投资项目的国家(地区)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布局,加快中介机构走出去和国际化进程,对相关费用予以适当补贴。 3、注重发挥商会组织作用。注重发挥工商联等商(协)会组织在行业自律、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引导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组建境外中资商会等方面的作用,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程度较高地区工商联的出访限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确立,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宁波企业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也为宁波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宁波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去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给宁波的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宁波的对外投资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理论界、产业界对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对于对外投资的动机、竞争优势、投资主体、投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作了梳理,但是对于宁波“走出去”战略的研究相对来说少一些。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以丰富并进一步发展“走出去”理论。 (2)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宁波市历年来对外投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现状,找出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层次提出了促进宁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措施。对于营造一个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投资的环境,加快宁波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内涵 1.1“走出去”战略提出与形成 1.2 “走出去”战略分内涵 2、宁波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法展是宁波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入世对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1.3 宁波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事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研究 3.1 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阶段 3.2 新形势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新特点 3.3 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4、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或障碍 4.1与政府有关的问题 4.2与企业有关的为题 4.3与行业协会有关的问题 5、进一步推动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5.1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5.2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5.3行业协会应采取的对策 6、结论 (二)拟解决的问题: 1、通过分析宁波市外经贸局提供的对外投资的数据资料,总结出宁波对外投资的现状,即宁波市“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现状; 2、分析出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存在的问题; 3、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对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 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与中国知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和分析,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大量客观的事实依据。 在论文构思阶段,采用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的相似之处,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并寻找论文写作不同的切入点。在论文写作阶段,在引用总结的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达到

最新-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调研报告 精品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营企业已有了迅猛的发展。 2019年,全市民营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905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 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这些民营企业中,一部分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本地及国内市场,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等各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成绩斐然。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各类境外投资企业324户,其中181个境外项目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占境外投资的56%。 **市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促进**市经济发展及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为**市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拓宽了利用外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就有利于打破国际封锁,直接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了解和掌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趋势,建立和发展**市自己的尖端部门和拳头产品。 一、**市民营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海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整个发展还处于学步阶段。 具体表现在:1、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走出国门后,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东道国的政策法规改变风险、与企业母国的外交关系经贸关系变化风险、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动风险及汇率和融资风险等。 对这些风险我国一些企业往往认识不足,对东道国的经营管理总体环境背景了解不够。 此外,“走出去”的企业还因为常常碰到一些由于与合作伙伴经营理念和文

对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国有企业信访问题逐年增多,本文根据笔者从事企业信访工作实践,客观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针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访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访工作;工作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员工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企业信访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稳定形势,积极探索信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1.做好国有企业信访工作的重要性 1.1做好信访工作是密切干群联系的重要渠道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信访工作是企业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干部员工之间的联系,化解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队伍稳定与否以及干部在员工中的威信。 1.2做好信访工作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企业决策者通过员工信访提出的问题和异议,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政策,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另一方面,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也能够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促进企业发展。 1.3做好信访工作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法 实践证明,信访工作做得好,改革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就会矛盾丛生,进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因此,国有企业更要抓好信访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2.当前国有企业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 综合来看,国有企业信访工作面临以下问题: 2.1员工思想整合难度大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员工思想多元、利益多样、观念多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当自己的利益达不到预期想法时,就会极力寻求利益诉求和宣泄不满的渠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