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

(1)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诗人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思亲怀乡

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

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山、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怀古伤今

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如此:或是面对残破江山,悲叹山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如此。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会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言志抒情

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经过登临的过程,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

是登临者的本意。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中所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