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平阴县实验小学张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无到有,从老课标到新课改,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的课程整合,一路风风雨雨,蹒跚着,弱势着,执著着走到了今天。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举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即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系统中的“画图”程序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明白,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平常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面面俱道。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还比如说,在六年级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我先展示了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节课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因为已经学过文字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

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演示文稿中学过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注间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写字板”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从实际角度出发,解决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同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有用、好用。有效的课程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出问题了!”,老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也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先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小老师,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

题或某些同学;而且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小老师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使小老师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六、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我们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