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天祥著名诗句

文天祥著名诗句

文天祥著名诗句
文天祥著名诗句

文天祥著名诗句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歎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衣带歌》

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4、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文天祥

5、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

6、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8、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9、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文天祥《遇异人指示作五言三句》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12、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3、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

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5、知已肝胆相照——文天祥

16、人间事,何堪说。——文天祥《满江红》

17、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文天祥《正气歌》

18、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

1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20、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

21、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22、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23、知己肝胆相照——文天祥

24、蒙冲两岸夹长川,鼠伏孤蓬棹向前。七里江边惊一喝,天教潮退阁巡船。——文天祥《上江难》

25、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文天祥

26、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夕》

27、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文天祥《沁园春》

28、丈夫开口即见胆——文天祥《去年十月九日余至燕城今周星不报为赋长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现代人认识到文天祥此人,可能大部分人都来源于初中语文课本中那首《过零丁洋》,以及此诗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文天祥的认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大诗人,也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是这些头衔都太过空洞,并不能真正让人感觉到文天祥的伟大。 就好比古时人都推崇君子,但是真正的君子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人们尊崇忠义,但是能真正的坚持忠义到最后,甚至为其舍弃生命的又有几人呢? 一时的豪气冲天,一时的英雄主义,谁都有。就好比汪精卫当初还想过要刺杀摄政王,洪承畴被俘后,最开始也是坚决不详,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自己国家的重臣,但是最后呢?汪精卫建立汪伪政府,帮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洪承畴呢?最后成了皇太极最为重视的汉臣之一,调转矛头,将锋利的刀剑对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对准了自己的骨肉同胞。 所以说一时的忠义不难,但是一生的忠义却是极难的。被敌人所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敌人的诱惑。无论是武力威胁也好,还是高官厚禄的利诱也罢,摆在面前的刀枪和糖果,直刺心灵,腐蚀着心中坚守的忠义。 文天祥难能可贵之处在哪里呢?元朝朝廷对其的招降并不是一

朝一夕的,其时日以年来计算。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刀枪威胁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同样的也有来自妻子儿女的亲情逼迫。 文天祥被俘之后,他的妻子儿女也早在他之前被俘虏。并且被押解入宫,成为一名宫女,受到严苛对待。 当时元朝人让他的女儿柳女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不知道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但大抵是希望他能与一家人团聚的。文天祥如何回答的呢?他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从文天祥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纠结,他对自己亲人的愧疚,以及内心的痛苦,但是在纠结了如此多之后,他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大义。 一位自小生长富庶,过着衣食无忧,状元及第,受人尊敬之人,一个文弱的书生,一个能放弃自己的富裕生活,而将自己的家财全部用来筹集抗元军队之人,如何不让人敬仰? 文天祥在考虑了许久之后,仍然选择了慨然赴死,只这点就强国汪精卫和洪承畴许多。而在他被斩首之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的遗言,更是让后世人对这位舍生取义的英雄,刮目相看。他在自己的衣带中留下笔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坚持了自己的大义,所以问心无愧,所以慨然赴死。时人赞也!

文天祥著名诗句

文天祥著名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文天祥著名诗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文天祥 2、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文天祥 3、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文天祥 4、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文天祥 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 6、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文天祥 7、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 8、彩云散,香尘灭。——文天祥 9、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文天祥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1、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文天祥 12、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 13、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文天祥 14、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文天祥 15、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 16、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文天祥 17、人间事,何堪说。——文天祥 18、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文天祥

19、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文天祥 20、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 2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2、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文天祥 23、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 2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 25、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文天祥 26、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 27、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文天祥 2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 29、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文天祥 30、曲池合,高台灭。——文天祥 31、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 3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 33、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文天祥 34、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 35、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文天祥 36、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文天祥 37、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

辛弃疾爱国词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六州歌头·晨来问疾》 年代:宋作者: 辛弃疾 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吾语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难扶。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迳,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病此。吾过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发表时间:2018-08-21T11:49:14.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作者:王欢欢[导读] 《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 ◆王欢欢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100018 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 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 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他屡受打击, 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仍克服重重困难,为恢复大计奔走呐喊。辛弃疾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与当朝妥协派合作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 既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个性,更打造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词风。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斗争中, 一代志士的赋闲家居,不合当局时宜的摇旗呐喊, 中怀郁怒而发为悲凉, 实际上概括了辛弃疾这个“一世之豪”的悲剧性结局。这是整整一代爱国者为之愤慨不已的悲剧。 二、《破阵子》的教学案例分析 1.课前预习。在开始上古诗文赏析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查宋词的发展历程,起讫时间,繁荣时期的基本状况。然后是词人的基本生平资料、思想状况等。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粗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2.课中教学的引导与解读。开始正式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词。让学生讲述全词的主要内涵,体悟词人的思想感情。针对“挑灯、梦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场、点兵、作、的卢、了却、身后、可怜”等古今意思有些微差别的字词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以体会该词的真正的内涵。在对全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分上下阙来讲解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宋词的基本常识的介绍。词的上阕主要为写景,下阕抒情,然而写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词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场点兵,壮士共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反观现实却是冯唐老去,李广不封,壮志未酬,江河冷落,故土难收。在虚实结合的强烈对照下,词人的感情就显得格外的深沉悲凉。而另一方面,词上下阙感情的急剧突变也别有风味。在上阕的意气奋发和下阕的深沉感慨的鲜明对比下,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沙场杀敌,同仇敌忾收复江山不过是词人醉酒朦胧后的一场美梦。而在下阕的急转直下的描写中,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战场没有使英雄退却,而朝廷主降派却使词人的理想变得遍体鳞伤。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社稷不保、政治动荡的南宋,词人主战的声音在统治者们的主和声浪中显得那么微弱,当时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教师在对词人的感情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详细地讲述当时的社会状况。 3.课后设置。(1)师生共同吟咏《破阵子》。设置目的:经过师生对词作一课时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辛弃疾其人、对《破阵子》其词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再次吟咏全词,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逐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辛词的深层意蕴。(2)请代陈同甫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词的感受。设置目的:课后的任务型书面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再次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然后对本词进行鉴赏。让学生站在友人陈同甫的视角,更能理解辛弃疾创作《破阵子》时的心绪与情怀。参考文献 [1]徐寒《中华藏书百部之〈宋词鉴赏〉》[M].中国书店,北京,2010,5。 [2]卢林茂壮怀歌罢涕交颐——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A].西安,2013。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文天祥 (1236-1283 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 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 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 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 官, 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 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1275 年, 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 1276 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 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 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 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 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 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 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 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 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 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 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 关在地牢里。 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 “只要你投降, 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 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 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 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 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 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1/5

文天祥的正气歌原文

文天祥的正气歌原文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 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的内 容为大家准备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文天祥的正气歌原文 原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鉴赏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 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 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 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 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 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
1/7

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 沤历澜, 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 风道四塞, 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 助长炎虐, 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 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 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 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 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 年 1 月 9 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 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 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 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 文天祥 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 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 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 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 45 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 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 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 年 21 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 年,文天 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 正式步入仕途时, 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 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 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 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 20 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 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 年, 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 20 万再次侵宋。 南宋虽然有兵 70 余万, 但主幼臣奸, 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 5 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 兵权。 1276 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 30 里的皋亭山,右丞相 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 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 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 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 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 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 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 12 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 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 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 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
2/7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关于文天祥爱国作文5篇

关于文天祥爱国作文5篇 本文是关于爱国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导语: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1爱国英雄文天祥作文文天祥是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英雄,他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祖国,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爱国事迹很多,下面我就讲几个给你们听听吧! 有一次,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部崩溃,文天祥立即那家资来充军资,又组建了一支十万余的义军,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抵挡不住,这场仗被元军打败了。次年正月,元军攻打来了,朝廷里的人都逃跑了,只有文天祥在朝廷里,皇帝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但是文天祥一到元军的大营里,就被他们捉住了。可是,文天祥不屈服,伯颜只好把他押到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福州。由于文天祥一心为国家好,得罪了很多人,他遭人陷害,被处死了。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看过了文天祥的这些爱国事迹,为他感到骄傲,虽然被人陷害而死,但这也是他的荣耀,应为这是他爱国所遭到的陷害,值得崇拜,

因为他也为国家做了贡,虽然不多,我想,他在黄泉之下也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些事迹让我对这位爱国大英雄——文天祥,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为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文天祥的爱国故事作文 今天,我读了《文天祥的故事》,从书中我了解文天祥的事迹。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文天祥吧。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是现在的江西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端,号文山,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保佑四年时,文天祥考取了年进士第一,因为父亲逝去所以未受官职。后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因得罪奸相贾拟道而遭到罢斥。可是,好人多磨难,文天祥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折磨,家离破碎,国家又快要换皇帝了。可是,文天祥就是文天祥,即使是在南宋危亡之际,也仍然领兵抗敌,可最终兵败被俘,身陷囚禁,但即使在最终临死之际,也仍然不肯向任何元朝官员下跪,最后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就这样就义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天祥爱国故事作文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翻译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翻译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 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正气歌 宋·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 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 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 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 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 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 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 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8

辛弃疾经典诗词(课外)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之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

文天祥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文天祥的爱国诗,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金陵驿二首·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酹江月·乾坤能大》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5、《和中斋韵(过吉作)》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6、《夜坐》 谈烟枫叶路,细雨蒙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7、《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9、《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词辛弃疾爱国主义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满江红》)等句子,“长安”、“神州”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是中原父老望不见为“整顿乾坤”而战的宋军,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愁别绪。所有这些词作无不凝聚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而成为不朽的爱国篇章。 2 表现了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

文天祥爱国小故事

文天祥爱国小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爱国诗句锦集

文天祥爱国诗句锦集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宋)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中的爱国诗句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意为定要为国家收复南方,平定判乱。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 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 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 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 轮嗣布。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 但限于篇幅, 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 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
1/6

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 出路和前途, 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从而扭 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 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 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 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 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 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 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正气歌 【年代】:宋 【作者】:文天祥 【作品】:正气歌 【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 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 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 长炎虐, 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 陈陈逼人, 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 腥臊汗垢, 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 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 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 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 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内容】: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 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 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 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 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 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 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 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 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
2/6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大全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大全 辛弃疾的诗词 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 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下小编整理了辛弃疾的爱国诗句 大全,欢迎大家查看。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4、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 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 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

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 裂。 5、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辛弃疾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 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银 盏起,为君寿。 6、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 神州沈陆, 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 功名本是, 真儒事、 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7、水调歌头 ·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拓展: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 (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 ,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为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 的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 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与少师, 谥号“忠敏”。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五篇

与文天祥爱国事迹有关的作文1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与文天祥爱国事迹有关的作文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忠守臣节,义不投降,为南宋撒下了赤诚的鲜血。他生得其所,死得伟大,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力,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天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